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乙肝交流 存档 1 [原创]给患者心灵的寄托,愿我佛保佑大家(看懂就成佛, ...
查看: 5140|回复: 154

[原创]给患者心灵的寄托,愿我佛保佑大家(看懂就成佛,看不懂正常,不要怀疑自己的智商)! [复制链接]

Rank: 4

现金
1981 元 
精华
帖子
752 
注册时间
2006-10-28 
最后登录
2017-11-18 
1
发表于 2007-2-8 07:56

       首先说明以下文章不是宣扬佛教迷信思想,只是给在苦海中苦苦挣扎的战友一点心灵寄托,当然只能是寄托,不能过与迷信,生病还是要去医院治疗的,也希望斑竹不要删,人各有志,佛教存在必然有他存在的意义,让战友能多个精神依托,谢谢!以下内容很深奥,但是也很有一定的哲理,比如救人必须能自救,养生的方法等。

2-5楼      四加行和上师瑜伽                                          6楼      八关斋戒开示

7-9楼      维摩诘经别记                                                10楼   密续故事                                       

11-13楼     森林里的一棵树

14-15楼      阿含经与人间佛教                                   16-29楼    清净道论                                   

30-37楼    四念处选章                                                38楼 打开满足之门

39-51楼  菩提道次第论                                              52-61楼 最胜耳传修心七义论讲记

61-67楼   缘起赞                                                        68楼 皈依----莲师口授 移喜磋嘉佛母藏岩

69楼 莲华生大士每月会供法会介绍                          70楼 莲华生大士七金刚句祈请文 简介

71楼   修行次第法要                                                72楼 合十、问讯、操手

73楼   自誓皈依                                                          74-75楼 佛教称谓漫谈

76楼   事师之道                                                          77楼 佛教徒该如何表现自己的风范?

78楼 谈修行与渡生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79楼  谈佛教的菩萨道

80-81楼  佛教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                          82-83楼  西藏后弘期佛

84-86楼  法相唯识学复兴的回顾                                                      

87-88楼  清代佛教                                                    89-90楼 明代佛教                                               

91-92楼  元代佛教                                                    93楼  金代佛教                                                          

以下为修炼方法,看看既可,不要动真格,玩笑文章,大家不要认真。

94-95楼  观:超越边见,突破无明的开始

96-97楼 止:必要的基础及其方向

98楼 打坐方法                                      99-104楼 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

117楼  武术禅简介                                118-122楼  养生论

123楼 素食、生食与健康(上)

---------------------------------------------------------------------------

佛教四大艺术  

109楼  佛教建筑                                           110楼     佛教绘画

111楼 佛教音乐                                           113楼     佛教雕塑

114-116楼 讲述因果原理,前因后果人生哲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8 17:52:00编辑过]

生活所迫,病魔折磨,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Rank: 4

现金
1981 元 
精华
帖子
752 
注册时间
2006-10-28 
最后登录
2017-11-18 
2
发表于 2007-2-8 08:02

四加行和上师瑜伽

顶果钦哲仁波切


皈 依

  正如我们所知,轮回即是苦,因此我们决心要摆脱轮回。然而,事实上我
们这么做需要帮助,求助于一位完全脱离轮回的大觉者的帮助是我们唯一的希
望。这就是为什么贝珠仁波切向大悲之佛观世音祈请:

    啊!伟大的观世音菩萨,我的根本上师,
    您是大慈大悲的源泉。
    您是我唯一的护佑者! 
    您声音的本质—六字大明咒,是无上的佛法。
    从现在起,您是我唯一的皈依处。

  观世音菩萨是彻底觉悟的佛陀,他为了利益众生而化现为菩萨。一切佛都
具有同一本质,他们大悲心的表现形式就是观世音菩萨。作为诸佛大悲化现的
观世音同时是诸佛菩萨的根源,因为大悲是觉悟的根本。作为菩萨,观世音本
身即慈悲的象征,观世音即是佛,观世音即是法,观世音即是僧,观世音即是
上师,观世音即是本尊,观世音即是空行;观世音即是法身,观世音即是报
身,观世音即是化身;观世音即是阿弥陀佛,观世音即是莲花生大士,观世音
即是度母。更重要的是,观世音即是我们的根本上师。如同一桥跨越众多溪流
一样,观世音菩萨是诸佛的总合。获得了观世音的加持即获得了诸佛的加持,
理解了观世音的本质即理解了诸佛的本质。

  在这黑暗的时代,观世音菩萨曾以莲花生大士的形象化现于人间。莲花生
大士的智慧、慈悲与神力比其它任何佛都要迅猛有力。因为他是特别为了利益
这个时代的众生,为了那些热切祈请者而化现的。观世音菩萨化现为各种形
式:国王、精神导师、普通男女、野生动物,甚至山峦、树木、桥梁,总之是
应以何身而度即以何身而度。甚至在炎热天气中一阵凉爽的微风、病痛者片刻
的安宁都是观世音菩萨慈悲的显现。

  同样,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哄(OM MANI ADME HUM)
是诸佛的智悲在声音上的显现。它包含了佛法中八万四千法门的精髓。在各种
咒,如明咒(Awareness Mantras)、陀罗尼咒、密咒中,没有比观世音的六字大
明咒更殊胜的了。持诵此咒(通常称为摩尼)的巨大益处如同如意宝珠般能满一
切心愿,这在显密经典中都多次反复详述过。据说持诵一遍摩尼等于持诵了整
个十二部正法。持诵六字大明咒可圆满六波罗蜜,并关闭一切转生六道轮回之
门,这是一种简便易懂并易接受的修行方法,同时它又涵盖了佛法的本质。无
论快乐还是不幸如果你都能依止这如意宝珠,观世音菩萨便总是与你同在,你
对他的虔诚将越来越不费力的从你的心中生起,使你自动地走上大乘之路。

  据《庄严宝王经》(Karandavyuha—Sutra)所述,如果持诵一亿遍六字大
明咒,你体内所有的微生物都将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当你死后,若有人吸
入从你遗体燃烧时冒出的烟,他都能免堕恶道。甚至单个的咒音—嗡(OM)嘛
(MA)或呢(NI)都有着不可思议的加持与解脱之力。佛具有超人的能力,据
说他能准确地知道一场持续十二年之久的暴风雨中会落下多少雨滴,但他并不
能完全描述出持诵一遍摩尼所具有的功德。即使把世间所有的森林都做成纸
张,也不足以写下其如海般功德之一滴。

  世界上没有人能真正摆脱死亡,但观世音菩萨那温暖的慈悲之光可彻底驱
散人们对死神的恐惧,这即是“无欺的皈依处”。为使众生彻底摆脱轮回,观
世音菩萨时刻准备着利益有情,甚至连最细微的动作—手的姿势、闪动的双
目,都深具解脱之力。当我们持诵六字大明咒向观世音菩萨祈请时,我们决不
要以为他在离我们那么远的佛土而听不到我们的心声,观世音菩萨总是出现在
虔信者面前。虽然我们自身的业障阻止我们到布达拉山与其对面相见,但实际
上,他深具大悲从不舍弃任何一位众生,他不断的化现出各种形象以求最有效
地利益众生,尤其以伟大的精神导师的形象出现。因此,我们应该明白对根本
上师的信心就是对观世音菩萨这位为众生显示解脱之路的伟大护佑者不可动摇
的信心。观世音菩萨慈悲的甘露平等无私地洒向每一位众生,但是信心枯竭的
种子是不能结出幸福之果的。缺乏信心如同把自己关在暗室一般,它将使你远
离加持之光。然而如果你有信心,观世音菩萨的加持便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

  伟大的佛法广博精深不可思议,获得这无垢的智慧确实是稀有难得,但这
并不够,我们还应通过运用此教法实际修行,使之与我们的心相结合,从而获
得内心的觉悟。我们所获得的任何教法都是理论上的,若不依法而修,只会增
长我执。

  我们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听闻了许多教法,若不实际修行,则对我们
真正的转变并没有太多的好处。将医生的处方置之枕边并不能治愈病苦。因
此,把你的意识转向内心,深思法义直至它充满你的身心。

  因此贝珠仁波切如是说:

    我所知道的一切佛法都仅停留于理论,
    现在它对我没有任何用处;
    我为今生今世所做的一切,
    如今对我没有一点益处;
    过去我所想的一切都只是妄想,
    而今对我毫无用处。
    真正有益的事便是持诵六字大明咒。

  就象波浪一样,世间的一切活动一个接一个无尽的延续下去,到头来只是
两手空空。我们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念头,一个念头又引出更多的念头,这些念
头只是增加我们的混乱与不快而已。难道还有比深思法义精髓和持诵六字大明
咒更为殊胜的吗?

生活所迫,病魔折磨,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Rank: 4

现金
1981 元 
精华
帖子
752 
注册时间
2006-10-28 
最后登录
2017-11-18 
3
发表于 2007-2-8 08:03
如我们所知,我们陷入业习的沼泽,被愤怒所驱使,我们既没有足够的自
由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解救轮回中的众生,我们必须寻求帮助,唯有寻求观世
音菩萨无穷无尽的帮助。

  从不间断地、永久地皈依三宝,
  三宝的本质即观世音菩萨,
  怀着对他无上智慧不可动摇的虔信,
  持诵六字大明咒。

  依靠梵天(婆罗门)或帝释(因陀罗)对我们并不能有真正的帮助,因为
他们自己还陷入轮回的网中不能自拔。世间有权力和影响的人或亲朋好友,也
只能给我们带来最有限的保护。山峦、星宿或其它任何自然现象并不能给我们
带来真正的安全,这些都不是最终的皈依处。如果你被关在监狱里希望得到释
放,你一定希望有能力解救你出去的人来帮助你而不是监狱里的其它犯人。为
了能使我们从轮回的漩涡中解脱出来,我们必须寻求已经摆脱了轮回的圣者的
帮助。这是唯一的皈依处,它使我们摆脱轮回并获得完全的觉悟,拥有无限的
慈悲,去利益一切需要帮助的众生,引导他们走向三宝这一觉悟之路。三宝即
佛、法、僧。佛是老师,显现四身五智。法是道路,转变及觉悟的方法。僧是
修行路上的同伴,他们懂得法义并最终得以解脱。通过对三宝的虔信和供养,
我们将逐渐意识到它们不是三个独立分开的实体,而是观世音菩萨的身、语、
意,是佛的大慈悲。观世音的意是佛,观世音的语是法,观世音的身是僧。尽
管目前我们还不能亲见观世音菩萨,但我们应该知道他所具有的无量功德就如
显密经典所描述的那样。我们也应该牢记观世音与指导我们无上法义的上师密
不可分,因此应怀着对他大悲的无比感恩深深地向他祈请并持诵六字大明咒。
毫无疑问,我们所有的业障及不良情绪都能清除掉。我们真正在观世音的佛土
上听闻他转大乘法轮的时刻即将来临。

  皈依是通往佛法之门,它是所有三乘和修行所依赖的共同基础。皈依依人
们对轮回所持的态度不同而异。对轮回之苦产生恐惧而为自己皈依是下士的发
愿。最崇高的愿望是为解救一切众生摆脱轮回并最终走向觉悟而皈依。这样的
皈依便是大乘发心。

  若欲实现真正的皈依,则要培养坚定不移的虔信。虔信是修行的重要基
石,它能确保我们接受诸佛的加持。没有虔信而期望获得觉悟如同南辕北辙般
愚蠢。

  信心的培养分为四个阶段:明确的信心(Clear Faith)、渴求的信心
(Longing Faith)、坚定的信心(Confident Faith)和不退转的信心
(Irreversible Faith)。当你一认识到佛、观世音菩萨和你的上师所具有的奇
妙的、惊人的品质时,你的心中便充满了清楚的喜悦,这就是明确的信心。当
这明确的信心激励你为自己和无量众生去获得观世音的圆满功德时,便称为渴
求的信心。当你知道观世音的全部功德就如佛陀自己在教法中所描述的那样,
坚定的信心便产生了。最后,这一信心已成为你自己极重要的部分,即使牺牲
生命也决不放弃它时,便成为不退转的信心。当你的信心达到此程度时,无论
周围环境如何,你都会充满完全的信心,并如是思维:“观世音菩萨啊,您无
所不知,无论发生什么,我都完全信赖您的智慧与慈悲。”从那时起,观世音
菩萨的加持与指导便总是随你而行。毫无疑问,就是他名字的声音都足以使你
免堕恶道。这就是不退转的信心,它是真实皈依的结果。

  有这样一句话:“信心是解脱路上最宝贵的车轮。”信心在七种高贵品质
中最为重要。阳光同样的洒向大地,但只有通过放大镜才能将干草点燃。同
样,观世音的慈悲之光平等地照耀一切众生,但只有准备好信心这一放大镜的
行者,才能点燃加持的火焰。

  仅仅为了寻求现世的快乐或直到诸佛菩萨治愈了他目前的疾病才去皈依者
是目光短浅之辈。我们应该为一切众生直至菩提而皈依。当你带着虔信,以身
口意供养观世音菩萨,无论环境的好坏都一样完全地依靠他,你便达到了皈依
的最高境界—真正皈依于大乘。

  皈依观世音菩萨可分为外、内和秘密皈依几个层次。在外皈依方面,观世
音即三宝—佛、法、僧;内皈依方面,观世音即三根本—上师、本尊和空行;
从秘密皈依方面看,观世音即三身—法身、报身和化身。因此皈依决不只是初
学者的基础,事实上它包括了整个修行路上直至菩提的所有奥义。虽然有许多
程度不同的皈依,但我们可以凭借对上师的虔信持诵六字大明咒,并确信我们
的上师与观世音不可分割。这就是皈依三宝的唯一本质。

  阿底峡尊者以他无双的智慧与觉悟在印度东西部被尊称为“第二佛”。他
在西藏多次教授众生皈依,因此被称为“皈依班智达”。当听到学生这样称呼
他时他说:“给予我这个名字是一种荣誉。其实,没有比皈依佛更殊胜的
了。”
生活所迫,病魔折磨,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Rank: 4

现金
1981 元 
精华
帖子
752 
注册时间
2006-10-28 
最后登录
2017-11-18 
4
发表于 2007-2-8 08:04
菩 提 心

  认识到信心和皈依的重要性后,我们现在开始趋入大乘的精髓—菩提心。

    大乘的基础是菩提心,
    这是成佛的必经之路。
    永不舍弃菩提心这一崇高之途,
    心怀对众生的慈悲,
    持诵六字大明咒。

  菩提心(梵文Bodhichitta)就是为度众生愿成佛的心愿。它分为胜义(绝
对)和世俗(相对)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对一切众生都本具佛性的了悟,只
有那些证悟了一切现象本空的圣者才能准确地掌握它。因为行者对此不易透彻
理解,我们通常从世俗菩提心的修行开始,这样更容易一些。

  世俗菩提心也分为两个方面: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首先是为度众生愿成
佛,然后是通过六波罗蜜的修行将度生之愿付诸行动。换句话说就是,愿菩提
心是确立目标,而行菩提心是达到目标的行动。大乘的核心是行愿二菩提心,
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一切众生而成佛,尽未来际,无有疲厌。

  那么如何生起为度众生愿成佛的愿菩提心呢?首先,请观世音菩萨作为你
的见证人,见证你为度众生愿成佛的决心。然后,尽力克服那种只愿帮助与你
亲近的人而抛弃不喜欢的人的错误观念。克服这种错误观念的一个有效方法是
不要忘记,无量劫来每个众生都毫无例外地曾经是你的父母,你的这些宿世父
母,甚至连最小的昆虫都唯求快乐不愿受苦,但他们不知道恶业导致痛苦,善
业带来幸福。当你想到那些陷入无助的痛苦中的宿世父母就象盲人迷失在广阔
的沙漠中一样,慈悲之心便会油然而生。

  为了进一步培养我们的悲心,观想你自己进入地狱,以下景象突然间出现
在你的面前:你的父母落入死神手中,死神及其朋党残酷地鞭打他们,用锐利
的武器刺伤他们,用熔化的铜汁烧灼他们,用烧红的铁板压榨他们。看见他们
受到可怕的折磨,你会产生一股不可抗拒的慈悲,迫不急待地要立即将他们解
救出来。当这种强烈的悲心清楚地生起时,思考片刻。你挚爱的父母仅仅是无
量众生中的两个而已。为什么其他众生不应得到你慈悲的呵护与关照呢?事实
上那没有真正的理由。逐步地试着拓宽你的悲心。首先是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和
亲人,然后是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以致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最后是轮回于三
界中的无量众生。你的悲心只有达到如此广大时才能称为真正的大悲心。

  一切众生都同样希望幸福不愿受苦。我们自己与其他众生最大的区别在于
数量上,是一个“我”与数不尽的众生的区别。因此,我的快乐和痛苦与无量
众生的快乐和痛苦相比完全不值一提。真正重要的是众生快乐与否。这是菩提
心的基础。我们应愿众生比我们更快乐,我们尤其应该希望那些对我们不好的
人以及敌人快乐幸福,否则,悲心又有什么用处呢?

  对一切众生心怀慈悲是修行的开始,然后你必须把你的愿望转化为行动。
阿底峡大师如是说:“只有愿望才有价值。” 如果你的心总是充满了利益众生
之想,那么无论你的行为是多么留于表面,行菩提心也会自动生起。如果你能
保持菩提心,你不仅永远不会迷失方向,而且沿着这条路一定会取得进步。当
你的身口意完全充满着利益有情的愿望,当你的目的是为众生及自己而圆满菩
提,那么即使是微小的行为,持诵一遍摩尼或一个礼拜,都将迅速无误地实现
你的目标。

  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的本质,是六波罗蜜的密咒形式。当你持诵此咒
时,六波罗蜜便自动生起,行菩提心即已具足。

  据说那些处于轮回苦狱中的众生一旦发了菩提心,佛即将其视为自己的孩
子,并且受到人天的赞叹,他们整个生命也就有了新的意义 。这是如宝的菩提
心的无穷力量。菩提心,是八万四千法门的精髓,同时对初学者来说,它又是
这么简单易懂便于修行。

  胜义菩提心是空性和自然流露的大悲的同一性,它是无修饰的自然状态,
超越一切概念和知识的限制。从胜义菩提心中,无缘大悲自然升起,去利益一
切有情。

  当你的修行取得进步时,胜义、世俗二菩提心即相互加强。即使对胜义菩
提心瞬间的了悟都会给你在世俗菩提心的修行上带来正知见。同时,世俗菩提
心的修行也将拓展你对胜义菩提心的领悟。


忏 悔

  菩提心已生起后,我们需要清除通往圆满觉悟之路上可能妨碍我们进步的
一切障碍。

    无始劫来流落于轮回之中,
    你所做的一切都是错误,并将导致进一步的沦落,
    从内心深处承认并忏悔一切过错,
    具足四力,持诵六字大明咒。

  过去、今世,我们已经无数次的伤害过其它众生,我们说谎、欺骗、偷
盗,毁坏他们,攻击杀害他们,做了种种恶事,这些累积的恶业使我们沉沦于
轮回之中,这是妨碍我们进步的主要障碍。有两种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阻碍
了我们对佛性的体验。

  然而我们的处境并非完全无助,正如甘丹派上师所说:“恶业的唯一好处
是可以被忏悔掉。”恶业亦是合和相,因此它们同样无常。所以佛说:“没有
什么严重的错误不能通过四力忏悔掉。”

  四力指忏悔业障的四种方便。第一种力是依止力。依止力指我们所依止的
人或佛菩萨,我们在他们面前承认并忏悔我们的恶业,因而他们就成为我们忏
悔的依止。在这里,我们以观世音为依止,他代表佛与菩萨的智慧。在其它修
法中,还可以是金刚萨哆、三十五佛、毗卢遮那佛。仅仅是他们名字的声音就
足以使我们摆脱三恶道。许多菩萨都有这种能力,所有这一切圣者都是观世音
的显现,他是一切依止的精髓。

  第二种力是忏悔力。当我们认识到至今我们在轮回中不断转生所经历的所
有痛苦都是由于我们自己的恶业(五无间业、十恶行、违背三乘誓言)造成
时,悔恨之心便会自然生起。我们已经转生无数次,如果把转生为昆虫的尸骨
堆积一处则比须弥山还高。如果将过去世因悲哀、痛苦而流出的泪水汇集起
来,要比世上任何一个海洋还要深广。许多其它类似的比喻在《净忆圣法》
(Sublime Dharma of Clear Recollection)中也可以找到。轮回中的一切痛
苦纯粹是由于你自己的恶业所致,比如撒谎、杀戮,只要尚未意识到恶行带给
你的后果,你就如疯人一般。但是,一旦你清楚地知道是你的恶行使自己永无
间断地流转于轮回之中,你一定会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恶行感到深深的忏悔,完
全失去再造恶业的动力。带着强烈的、诚挚的悔恨,你应无所保留地忏悔你所
做的一切恶行。

  然而悔恨本身还不够,过去的恶行必须清除。这就要依靠第三种力—对治
力。身语意所做的所有恶行必须以善的身语意来对治,并将此融入修行中。身
体礼佛、绕塔,为众生和圣法服务;语持六字大明咒;意思维,如果没有观世
音的慈悲,你将于轮回中越陷越深,怀着巨大的虔敬心专一地祈请观世音菩萨
清除你的业障和恶行。观想:为回答你的祈请,智慧的甘露自观世音的体内流
出,通过你头顶的宝冠流向你及一切众生,充满了你与众生的身体,彻底的洗
清一切障碍及恶行,直至丝毫不剩。你的身体变得极为纯净,就如水晶一般清
澈透明。观世音喜悦地微笑着说:“高贵的佛子,你所有的恶业都被清除
了!”并化光融入你。感觉观世音的心与你的心合而为一,将此明空状态保持
一段时间,超越一切概念。

  第四种力是誓愿力,即具有即使牺牲生命也绝不再做恶行的坚定不移的决
心。直到现在你可能还不明白为什么恶行导致痛苦,但从现在开始你没有理由
不去改变自己。认为恶行这么容易被忏悔而觉得作恶也无妨,这种观点极为错
误。你要从内心深处下定决心,无论发生什么,永不做任何与佛法相矛盾的事
情。这需要长时间的专注与勤奋。第四种力也包括决定将你的身口意忏净得如
观世音一样。当你持诵六字大明咒时,你的恶行和障碍将消失怠尽,所有本具
的佛性将开始闪现,就象太阳露出云层一样。
生活所迫,病魔折磨,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Rank: 4

现金
1981 元 
精华
帖子
752 
注册时间
2006-10-28 
最后登录
2017-11-18 
5
发表于 2007-2-8 08:05
供 养

    心,执着于自我,攀缘一切—这就是导致轮回的因。
    因此,供养涅盘中的圣者并布施轮回中的众生,
    给予他们一切—身体、财产、美德,并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
    将执着远远地抛弃,持诵六字大明咒。

  通过忏悔,你已经清除了通往觉悟之路的障碍,但是为了确保沿此路继续
下去,现在你还必须积聚必要的资粮,即福德和智慧。积攒福德,通过高尚的
行为与供养将获得殊胜的色身;积聚智慧资粮,在修行一切善法时远离法执,
将获得殊胜的法身。二资粮的积累应通过利他的行愿来完成。

  我们要明白至关重要的一点,认为“我”是真实存在的而产生执着是堕入
三界的根本原因。一旦我执生根发芽,我们便开始执着于“我的”身体、“我
的”思想、“我的”名字、“我的”财产、“我的”家庭等等。这些想法使我
们渴望快乐,憎恨痛苦。其结果使我们无止境的交替于喜乐与厌恶之中,这些
潜在的冲动导致矛盾的情感无间断地扰乱我们的心灵。

  在无量的过去生中,我们曾拥有大量的财富,但我们如此惧怕失去或用尽
它们,心怀吝啬,既未供养三宝也未布施与人。甚至于有些很富有的人却小气
得穿着破烂的衣衫,食用最差的食物,这表明他们对无常是多么无知。不可避
免的死亡来临时,他们所拥有的财产将全部失去,他们不仅不能带走财富,在
他们转生之地甚至会多年听不到“食物”和“水”的名字。虽然你的财产如
梦,比海市蜃楼并不真实多少,但是供养观世音菩萨和三宝将积聚如梦的功
德,借此将把你引入如梦的快乐、长寿和成功,最终引向解脱。为了积聚真正
的功德,心怀虔敬,戒除傲慢,奉献你的一切去供养吧。

  除财产外,我们最珍视的就是自己的身体了。我们几乎不能忍受一点刺
痛,不能忍受一个小火星的烧灼。为了转变对自身的舒适感和财产的执着,将
你的身体供养给佛陀,把你所有的财产供养给诸佛菩萨,这才是使用它们的最
好方法。此外,凭借观想,将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精美的鲜花、清凉的花园
和森林、最美妙的音乐、奇妙的芬芳、美味的饮食、最珍贵精巧的珠宝供养诸
佛。一切供养中,宇宙曼达供养是最殊胜的供养:须弥山、四大部洲、珠宝
山、如意宝树等等的供养。总之,整个法界充满了天人的无尽财富,以此供养
安住涅盘中的佛陀与菩萨以及陷于六道轮回中的一切众生。

  除了这些供养外,在显密经典中还有另外一种进一步对治我执这轮回之根
的方法。在这一深奥的修习中,观想自己的身体变成甘露供养给四种宾客。首
先是最值得尊敬和供养的三宝,第二是值得供养的护法,第三是需要慈悲救度
的六道众生。观想你所供养的甘露化为解除他们痛苦的任何有用之物,使饥饿
者获得食物,使病苦者获得良药,使寒冷者获得衣服,令无家者拥有房屋。第
四是那些今生和往世你曾对他们欠下业债的众生,这些业债使他们制造种种障
碍和混乱,妨碍你的修行。通过供养他们最迫切需要之物,尝还你所欠下的业
债。

  持诵六字大明咒也可看作是对三宝和众生的供养,它能给众生带来无尽的
利益,即使是最残忍、最傲慢的众生和对法完全缺乏信心的众生,也能被此密
咒制服并从中得到帮助,因为它是菩提心的源泉。它那大悲的无穷神力在与强
权和暴力的较量中永远是胜利者。

  通过这些布施及利他修习,你自会摆脱我执这一轮回的根本。布施众生并
培植慈悲心将能使你抛弃一切系缚,这是无上的供养,是具足真正的布施波罗
蜜。因为普通的布施在此已升华为智慧与慈悲。

  以下的故事就是无上布施的最好例证:

  从前有一位伟大的国王,他以大慈悲而享有盛名。他在王宫最高处的一个
房间里日复一日地修习慈悲。他深具悲心,无论多么困难,都坚持在其王国内
任何人都不许杀生。一日清晨,一只鸽子从开启的窗户飞进王宫,一头撞在国
王的腿上,它呼吸急促,惊恐不安。片刻间,一只搜寻猎物的鹰闯入王宫,落
在国王的身边对国王说:“这只鸽子是我的。我和我那些饥饿的孩子们都需要
它的肉来充饥。”

  国王暗自寻思:“我不能把鸽子给这位鹰妈妈,但又找不到其它的肉给她
吃。可是,如果这样,这只鹰和她的孩子们就会饿死。”正在进退两难时,国
王灵机一动,他决定将自己的部分身体供给鹰和她的孩子们食用。
  
    “你需要多少肉吃?”国王问那只鹰。
  
    鹰回答说:“我需要和我身体同样重的肉。”

  国王拿来一个天平,把鹰放在天平的一边,然后他用一把锋利的刀割下自
己右腿上的肉,放在天平的另一边,可是天平连动都不动。他又把左腿上的肉
割下来,天平还是纹丝不动,后来,他把身体上的肉都割下来堆在一起放到天
平上,和最初一样,天平仍然一动不动。最后,他干脆自己坐在天平上,把自
己的整个身体都供养给她们。就在这一刻,两位来检验国王悲心而化现为鸽子
和鹰的天神恢复了原形,他们说:“你的的确确是一位最具悲心的人。”此
时,国王的伤口奇迹般的愈合了。他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

  现在,我们没有能力象伟大的菩萨那样供养我们自己的头颅、肢体和血
肉。实际上,以我们目前的程度,试图如此供养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应从精
神上供养我们的身体开始。通过此种修行及其它一切供养,你的执着会逐渐减
少,你的思想会变得越来越崇高与广大。最终,你会明白“我”的自性本空;
以最圆满的方式供养所有的一切,你将积聚圆满的智慧资粮—认识到一切现象
的空性。


上 师 瑜 伽

  现在,我们终于走上了最根本的道路—上师瑜伽的修行。籍此,智慧将自
然地在我们心中生起。

    尊贵的上师具足诸佛的本质,
    在一切佛中他最为慈悲。
    将上师看作与观世音密不可分,
    怀着强烈的虔诚,持诵六字大明咒。

  你的根本上师所具有的品质和能力与过去诸佛无二无别,他对你显示的慈
悲甚至更为广大,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正是他已准备好为你指明解脱之路。
怀着对这无比悲心的深深感恩,你应该象尊敬诸佛一样永远尊敬你的精神导
师。

  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不是依止一位精神导师而获得或将要
获得成就的。诸法中最深奥的大手印和大圆满的成就是通过虔敬而不是通过智
力的造作而实现的。带着不可动摇、一心一意的虔敬,将上师看作与佛无二,
并认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圆满无误的,那么,他的加持,即诸佛的智慧,便会
毫无阻隔地充满你的身心。按照他的指导去修行,一切疑云将消失殆尽,他那
慈悲之光将照耀着你,给你带来温馨与幸福。

  转轮圣王这位传说中的天王,依其法轮之力来统治四大部洲。无论他走到
哪里,那只奇妙的法轮总是陪伴着他。同样,如果你对上师时刻怀着虔敬心,
它将毫不费力地把你引向解脱。正如伟大的佛陀所说:“我永远与那些虔敬者
在一起。”如同明月在清澈宁静的湖面的映象显得更加鲜明,因此,如你具足
强烈的、清晰的信心,上师的加持便以最快捷的方式充满你的身心。

  正是通过上师的加持,行者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圆满的觉悟。正如密典
所云:上师即是佛,上师即是法,上师即是僧;上师是诸佛智慧的显现。

  带着这种信念,将上师看作是观世音菩萨,并向他祈请。上师的功德还被
描述如下:上师的意即不变的法身,上师的语即不灭的报身,上师的身即具足
慈悲的化身,向具足四身的上师祈请吧!

  向与观世音菩萨密不可分的上师祈请是上师瑜伽的精髓。上师瑜伽的本意
是“与上师的本质相结合”。使你的心与上师的心合二为一是一切修行中最深
奥的修法,即通往觉悟的最短路径,它是一切修法生命力的体现,并具足一切
修法的功德。过去一切菩萨无一不是依止一位精神导师才生起菩提心并圆满菩
提的。比如常啼菩萨,他曾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一切,甚至自己的血肉供养他
的上师,唯求能被上师摄受。还有善财童子,他曾向一百四十三位上师求学。

  因此,于一切时一切处自你内心最深处向你的上师祈请最为重要。当你坐
着时,观想上师在你的头顶,并向他祈请;当你行走时,观想上师在你的右
肩,并想着自己在绕他而行;当你进食时,观想上师在你的喉中,并将食物变
成纯净的甘露供养给上师;当你困倦欲睡时,观想上师在你的心中,坐在四瓣
的红莲上,放出的光芒充满整个宇宙。观想你所体验过的一切快乐、世间一切
美好的景观及美妙的音声无限增加以致充满法界,然后全部供养给你的上师。
当你周围的环境舒适惬意、事事顺心时,要想到这一切都是上师的慈悲所赐,
毫无执着地去接受如梦如幻的顺境。当你被病苦、悲伤或其它逆境所困时,要
想到这也是上师的慈悲,因为通过这些使你有机会得以清除过去的恶行及业
债,并发愿承担一切众生的痛苦,使众生免受折磨。

  如果你能把魔鬼看作是观世音菩萨,这将去除你对恶业实体的执着,而且
恶业亦将不会再妨碍你的生活、阻碍你的修行。当电闪石崩、野兽威胁时,如
果你的内心时刻忆念着观世音菩萨,并全身心地依止他,你便无所畏惧。临命
终时,若你一心只想着观世音菩萨,你对中阴的恐惧便荡然无存。但是,如果
你被恐惧所驱使,在逃脱与躲避中徘徊,你将终生痛苦,当死神来临时,亦不
能战胜对虚幻中阴的恐惧。

  显密经典的一切高深修法,可以浓缩为对上师的虔诚和奉献,而这一切都
包含在持诵六字大明咒的修行中。请记住,对上师的虔敬和奉献是获得成就的
源泉,它是上师瑜伽的精髓。上师瑜伽即是使你的心与观世音菩萨的心融合,
这是一切修行中最深奥的修法,去持诵六字大明咒。


               翻译:司 南
               校对:奉 心
                1999.6
生活所迫,病魔折磨,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Rank: 4

现金
1981 元 
精华
帖子
752 
注册时间
2006-10-28 
最后登录
2017-11-18 
6
发表于 2007-2-8 08:10

八关斋戒开示
  圣一法师
    光阴迅速,人命无常,万物皆变异,佛教认为万物都是无常,于是有无我观,
佛经里句句皆说无我,如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般人以五蕴为
我,五蕴都空,那里有个我呢?无我便无苦,有十分我便有十分苦,有一分我就
有一分苦。如打碎茶杯,你有一分的执著便会难过,就有一分的苦,若有十分的
执著,便如割肉似的;莲池大师未出家时除夕打碎祖传的白玉杯,就十分难过,
他的妻子安慰曰:「一切无常。」他使觉悟过来,出了家,所以这个苦并非本来
有的,而是本空,因执而成。

    又如晚上走路,见地上有绳,便惊恐起来,皆因你当它是条蛇,后来看清楚
是条绳便不复恐怖,我们的错觉多得很,人家讲话,你的耳朵便竖起来听,但听
一句忘了后句,以为人家讲你便生烦恼,佛教叫人不要愉,偷听别人讲话是犯戒
的,而且听头不听尾,每每生出无限烦恼。

    修行第一讲受戒,受戒之前是皈依三宝,原来三宝也是戒?皈依佛戒,皈依
法戒,皈依僧戒,故三皈依又称三皈戒。

    皈依佛戒不要迷,皈依法戒不要走邪路,皈依僧戒不要染污,所以称为三皈
依戒,三皈依便是戒的体,从体起用便应受戒,欲想得人身要受五戒:杀、盗、
淫、妄、酒五条戒:欲想生天要修十善:从皈依之体起十善之用,这便生天了。
若你没有三皈依戒,地狱、饿鬼、畜生便有你份儿,三皈依能度你出三途苦嘛;
但是有些人怕入地狱却不肯皈依三宝,分明说道: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
饿鬼、皈依僧不堕傍生,所以三皈依是戒体,从体起用受种种戒。

    在家居士没有机会出家,我佛如来有方便之门,可以出一日一夜的家,不用
剃头发,受八关斋戒,便是「从今朝至明朝,如诸佛不杀生,某甲一日一夜亦如
是不杀生」,诸佛是尽寿不杀生,我们不能尽寿的,世间中的事情还未曾放得下,
不过一日一夜放下来可以不杀生。

    如诸佛一日一夜不杀生便出了不杀生的家,若你不出家一定会杀生的,过去
涅盘会上有个在家人不知杀了多少生,每日杀无数只羊,后来皈依舍利弗,便放
下屠刀,立地成佛,出家便是出这杀生的家。

    又「如诸佛不愉盗,某甲一日一夜不愉盗」。别人给你的不名为愉,不与而
取方名偷,世界很多东西是不与而偷来的,如偷听、偷看、偷名偷利乃至偷心不
死,不出三界。过去有位比丘在运花池边打坐习定,眼不见耳不闻,怎料一阵清
风吹来莲花香飘进鼻孔,鼻嗅香而心亦嗅,觉得莲花真香,花神立即出现而呵斥
曰:「比丘,为何偷我的莲花香?汝是习定之人怎可以偷香呢?」这比丘无言以
对,自知不对,梵语三昧是正定,偷香便失定:没多久,有个农夫来到,采了莲
耦,摘了莲花,取了莲子,莲池给弄坏了,比丘待农夫走后便问花神:「刚才我
是嗅了你的莲花香给你骂了一顿,现在农夫把你的莲花统统摘去,莲藕根也给拔
掉,为何汝不骂他呢?」花神答道:「比丘,你穿的是清洁白衣棠,有一点染污
便不好看了,所以要骂,那个在家人粪秽盖头,骂他作么?」比丘听了花神的教
训以后都紧记清净不再偷。

    出家人出什么家呢?世上的偷与我们无关,便是出了偷的家。

    第三条讲清净,人人都爱清净,身要清净,心要清净,身体不清净心中一定
不能清净,我们的胜义根是清净的,何不用这胜义根回光返照呢?何必用这浮尘
根来贪著六尘之触害至身心皆不清净,出家便是出这不清净污染之家。

    第四条是要语戒,什么是妄语呢?所谓自己骗自己,自相茅盾,心中见,口
却说不见,口不对心,口中虽说不见,心中却知道自己见,这便自己欺骗自己,
打妄语的人先行欺骗了良心,然后再蒙著良心欺骗别人,如人用手来遮天,大叫
「啊我看不到天了!」一只手又怎能遮天呢,旁观者还看见天,只不过你用手来
遮你的眼罢,所以打妄语的人口不对心,心口不能相应,问君何日悟道呢?悟道
是心与口相应,打妄语的人身口意三不相应,必定有一个假的,用此假妄来修行,
又怎能悟道呢?一真一切真,一妄便一切妄,纵使修种种苦行,这妄因将来必定
结妄果。出家便是出妄语之家,如来是页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这便是真真出家,比丘尽形寿,菩萨则尽寿,诸佛如来尽命寿,你不能尽寿,可
一日一夜如诸佛不妄语,出一日一夜的家。

    第五条不饮酒,酒能迷失自己的本性,所以叫无明酒,饮酒增加无明,若这
人脾气不好,给他饮酒,便会毒上加毒,可能使他杀人,他的无明已经重,再加
上酒,便如火上加油,所以菩萨不能酗酒,比丘戒不能饮酒,八关斋戒则一日一
夜不饮酒,将来渐渐积功累德,由一年乃至尽寿不饮酒,如诸佛清净不饮酒,这
便出无明酒的家。

    第六条不戴香花蔓,不以香油涂身,其实我们的身体九孔常流不净,那里有
香呢?本来是臭的,故称臭皮囊,我们不应起我执我见,本来此身体九孔常流不
净,却要涂上香水去掩饰它,这是虚伪的,涂的不过在外边,里面的屎尿又怎样
涂抹呢?你看有钱人口口皆是香羔,吃的时候又香又油腻,但排泄出来都是臭的,
在印度的人用香油,在香港的人用香水,用香水涂身就嗅到香气,不但自己嗅到
香气,也令别人嗅到香气,香是助结使生起的缘,本来贪嗔痴慢结使在卧眠中,
一嗅香结使便起来,烦恼亦随生,无定力的人便随烦恼破戒作业,出家就是出这
个香油涂身的家。

    第七条是不跳舞,不唱歌及不往观听,我们住的地方是火宅,妙法莲华经说:
大富长者入火宅度众生。火宅里有很多火,所谓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来逼迫众
生,你竟然快乐地在火宅中跳舞,我们在三界牢狱里受苦,好比监狱里的犯人,
那个会跳舞作乐,三界火宅内,苦不可言,那里还有闲情去跳舞唱歌呢?有些愚
痴的人在跳舞唱歌,但有的更愚痴,自已不跳不唱却看别人跳舞唱歌,彼此相牵
入火坑,所以如来清净不唱歌不跳舞,一日一夜如是出这歌舞之家。

    第八条不坐高广大床,释迦牟尼佛在金刚座上以草为座,只可结跏趺坐,不
可以睡觉,后来历代祖师以绳床来打坐,四只脚上架绳,如是初夜、中夜、后夜,
勇猛精进,但念无常,是不坐高广大床。什么是高高广大床,这床不但一人可睡,
多人亦能,便是广,这床过份高,令自己贡高我慢,我们学佛出家,一日一夜不
坐卧高广大床,便是出这贡高之家。

    还有第九条所谓斋戒,八条戒一条斋,斋属体,体即中道,佛法事事中道,
行住坐卧不离中道,食饭也不离中道,什么是中道?无过限,无不及,便是中道,
世人就是过份。早餐、午餐、晚餐,广东人更甚,晚上还吃宵夜,这就过份了,
印度的外道苦行不食自饥,就是不及,所以无过限无不及名之谓中,食饭合符中
道,过中不食与佛看齐,事事与佛看齐便是中道的斋体。

    佛在世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钟,插一枝竹在地,日影不斜便称中午,所以称过
中不食,又名过午不食,午时不过名之为中。

    过午不食,心里很恬静,减少妄想、减少欲念、减少昏沈、增加辩才、很容
易入定,原来过中不食之戒有如是美好功德,合符中道,与佛相齐故名斋。

    在家弟子未有机会出家,不防受八关斋戒,出一日一夜的家,受八关斋戒讲
明是一日一夜的,从今朝至明朝,天亮时,戒的势力便尽,每一条戒有五位护戒
神来管理,戒尽以后,他们便离开,若想延续,也要每日每日受,方不与出家戒
相杂乱。

    各位,时间无多,总而言之,佛法出家在家平等,眼所见,耳所闻,无非助
道之缘,既然如此,大家不要空过光阴,不要空过自己的精神,努力用功啊!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生活所迫,病魔折磨,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Rank: 4

现金
1981 元 
精华
帖子
752 
注册时间
2006-10-28 
最后登录
2017-11-18 
7
发表于 2007-2-8 08:12

维摩诘经别记
 
  太虚大师
维摩诘经别记

太虚大师

民国13年7月25日讲于泰县孝光寺

今日因本寺培和尚之请,得与诸山长老缙绅先生及清信士女等谈论佛法。夫佛法
离四句,绝百非,超过寻伺,言语道断,不可思,不可议,微远幽深,不可摩触,
如何可得而说!即此一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理绝名相,体融言思,如何以
有言有思诠表不思议法!但有四悉檀因缘故,可得而说。

一、明经缘起 

所谓法不孤起,仗因托缘而起。此名句文声,其所由起之因缘,亦名来意。此经
缘起,由种种因缘而成,通诸所说之法界法尔如是缘起,诸佛本愿力缘起,众生
根熟缘起。兹略作四种,解释本经缘起:

甲、为导居士学佛故说此经天台宗判教,释此经为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使二乘
之流,耻小慕大,回小向大为正义。然本经要点,尚不在此。因佛初在鹿苑转四
谛法轮,先度五比丘,后出家者,岂唯恒河沙数,皆得悟妙理、证胜果。在小乘,
现生不出家行比丘法,不能成阿罗汉果;且文殊、弥勒等为菩萨上首,亦首先出
家之众。于是在家居士唯生叹仰,不敢高攀出世三乘之法,咸怀绝分之想;以为
出家方可证三乘果。此尊极果,非在家所能期,是以生退屈心,修人天福。仰瞻
出家,不啻霄壤之隔。若果如是,岂释尊彻底大悲之旨哉!净名居士,窥破佛意,
以大菩萨之本地,现居士之身相,运不思议之神通,说不思议之妙法。使在家善
男信女,彻底了解,彻底承当。知佛法圆融,具不思议妙用。不离俗染而得圣智,
遂不生退屈之心,起精进之行,时时修习,深入佛慧。是为释尊大悲心切,导居
士学佛,为本经缘起一。

乙、为饬声闻回心故说此经声闻之人,闻佛名句文声教理;依教起行,而契证须
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果。在小乘之辈,唯此为足;在释尊则未到法
华,本怀未畅。故首先便假维摩居士呵斥诸大弟子,空其所执,绝其所依,使其
向大;知声闻极果尚非究竟,益勤精进,求大菩堤。经中若弟子品舍利弗等,广
述被呵斥因缘;又室中迦叶等自悲焦芽败种,深慕大乘。是皆由净名居士与文殊
菩萨说不思议妙法,遂彻发二乘无上菩提之心。故饬声闻回心,为本经缘起二。                               丙、为证唯心净土之实效故说此经修种种行,皆成佛因。所得之果,不外乎正报依报二种:正报果,即佛身;依报
果,即佛土。三藏十二部,皆说从因至果,自凡至圣,无非依得到佛果正报而论。
如弥陀经说西方依正庄严,众生依佛果土而往生。

本经则不然,说佛士依于众生心。如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
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士。乃至所以者何?菩萨取
于净国,皆为饶益众生故。

总说是心净则土净。如云:宝积!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
其国;乃至六波罗密、四无量心、四摄法、三十七道品,皆是菩萨净土云云。乃
至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依此清净去,修清净行,证清净果;复以此清净,清净一切众生。一众生心清净,
即一众生心清净,即一众生国土清净;一切众生心清净,即一切众生国土清净;
一清净一切清净矣。

平常所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等,今此经正明唯心净土,始终一贯。菩萨共发菩
提心,共修净佛土,非舍此取彼,有欣有厌者比。能依此清净之行,必得此清净
之果,于是引起舍利弗之疑念。

经云:『尔时舍利弗,承佛神力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土则土净,我世尊本为菩萨
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意,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
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
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乃至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乃至佛告舍利弗:
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证明世尊心净土净。我人凡夫妄见,
故见娑婆世界为不净;在佛正见,即此娑婆是华藏界。如一寺然,上至和尚,下
至清众,皆净修梵行,自净其意,则一寺净。乃至推及国家社会皆然,均在人民
心上净秽之分耳。然欲求唯心净土,心净土净之实验,其唯释迦与维摩诘、文殊
等大悲方便之示现乎!故证唯心净土之实效,为本经缘起之三。

丁、为在家菩萨模范故说此经在家菩萨知佛可学,然学之之法,依何为模范?是
以维摩居士,现六度身,修六度行,为在家菩萨学佛之模范。故维摩居士,实为
居士中王。比年来,海内学佛男女居士,日见繁多,欲求模范,须效维摩因地中
行,勤修六度。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
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乃至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然不可遽学
果上,呵斥出家弟子也。以上种种方便,皆在家居士修学唯一之模范。为本经缘
起四。依上四端可悉本经所说之来意矣。

生活所迫,病魔折磨,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Rank: 4

现金
1981 元 
精华
帖子
752 
注册时间
2006-10-28 
最后登录
2017-11-18 
8
发表于 2007-2-8 08:13

二、佛国品记

无上正觉,即佛所得之果。经中宝积,是五百长者子中一代表。虽遇佛闻法,发
决定成佛之志愿以趋向菩提为目的,但未知如何能得庄严佛国之方法。故佛为说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心净是因,佛土净是果。然欲得净佛土之果,须先净众生心
为因;要自心众生心俱净,然后方证佛国土净。若众心不净,则佛国亦无清净之
理。盖菩萨发心修行,非为求自利,实乃唯为利他;故欲净己心,当净众生之心。
菩萨以众生心为心,傥众生心不净即自心不净,净佛国土之果,安从而得!维摩
亦是五百长者子中一人。佛国品,标宝积明本因。问疾品下,标净名现不思议神
通说不思议妙法,显本因修生妙行。凡菩萨修净佛国土之因,总以众生为缘。观
佛法、心法、众生法,莫不皆空。不离于空,还以空法教化众生;故亦不离于众
生。

「直心」,是平而观。直观诸法实相,不见有虚伪谬妄之法;无所在而非实相,
无一法而非如如不动之体。「深心」,是立体观。下观一切众生心具恒沙烦恼,
出没苦海。上观一切佛心具微妙功德相应真如;以观佛功德之力,发起己心本具
功德,涤净烦恼,得大菩提。「菩提心」,即大悲度众生心。菩萨发心,直至成
佛,其原始要终,皆不离度众生之大悲心。为求无上菩提甚深智慧故而救度众生;
得无上菩提甚深智慧故而教化众生;前因后果,总是大悲菩提心。

心净土净,理实无疑。二乘之人,法执未除,执佛心已净而佛土亦应清净;今娑
婆世界不净若斯,抑释迦世尊因地行菩萨道意未净耶?然未净者,必不得成佛;
今释迦居然成佛,其意必净可知。但此娑婆世界五浊如此,或心净而土可不净耶?
然则心净土净之说,等于子虚。故舍利弗于事实上生疑。故佛设喻:如盲者不见
日月,非日月咎,是盲者过;而众生不见佛土严净,非如来咎,是众生过。

印度婆罗门教,执大地为梵天所造;基督、儒、回,执人为天帝配置。皆受制于
外,是以心向外驰,劳而忘返,故佛教呼之为外道。佛教谓天地万物情器界等,
随心所现。如现在之人,事不遂心,辄谓环境不佳,于是改造环境;不知境出于
心,愈改造者愈远其本,事情愈坏。若依佛法,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但向内行,
不于外求,方是真正改造。

近年来中国天灾人祸,惨不忍闻!推其原因,罔不由人心日趋于恶,作事日趋于
非。有此不善之因,所结之果,安望其美满!本经是明证唯心净土之实,设一国
人民之心理一致改恶修善,则一国之内亦必随之而善;天灾人祸,自消灭于无形。
乃至推及五大洲,四天下,一大千世界,莫不随众生心净而国土清净。故净心是
净国土之实验。既明此理,个个众生各就本心上将国家世界净土实验出来。 

福德智慧至极无尽之聚曰佛,能供养佛即是深植己心福德智慧之善本。


三、方便品记

众生之身,是和合假相之一聚,由种种组织而成,非是固定之物。刹那变迁,生
灭不停。众生妄见,不见己身如实之相,于是有我有人固定不移之体,不知众法
因缘和合之假相。近观自身,远观宇宙,大观全球,细观微尘;无非如眼有病,
幻现空花,虚假无实,才生即灭之法。因缘和合,众法相续,则有身。因缘解散,
众法离灭,则非身。执身为实有者,可恍然矣。 

吾人发心修行,不可一定看自己是众生、很低的,看佛是超过众生、很高的;由
是生自卑之想,不起高远之求。其实佛和众生不过是程度的高下者而已,并无本
质上的不同,众生皆本来是佛。能断一切众生根本之病,得一种和平安乐之身,
就为佛。 

凡学佛者要以发心为根本。不然,虽作种种善事,总是世间有漏福德之因;所得
之果,定是世间有漏之报。此因将世间看得太实。若能观世间上至天国,下至地
狱,全体是空;于空性中,见佛真净妙严之身,超过世间有漏依正因果,乃能发
起菩提心,净修菩萨之行。无论作一□一毫之善举,均超过世间范围,不可思量,
始为成佛之资粮。


四、弟子品记

华严经善财童子,参求善知识,以闻他所修善法门为自利。本经则不然,维摩居
士,以破诸大弟子之深执为自利。一则求人,一则教人,在他虽异,自利一也。

舍利弗已证阿罗汉果,智慧第一,受维摩之呵斥,云何不能加报一语?此乃如来
彻底大悲心!为引导居家士女无畏学佛故,加被维摩现功德智慧之身,运不思议
神通辩才,超过舍利弗等诸大弟子之上。诸弟子默受不报,皆含有无上大悲心,
普导众生之本意。不独能呵斥之维摩是慈悲,即诸大弟子被呵斥者,莫不从悲心
中流出,故有此一番不思议事。

夫说法者,当如诸法实相而说。云何实相?正如法华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
言宣』!凡有言说者,则落于两边。如言此是,必有彼非;有肯定必有否定为之
对待。故凡言语文字所及者,是一种抽象观念,不得诸法实体。实相之法,法法
实相,非离法别觅实相;法法绝待,本无有生,亦无有灭。凡夫颠倒,执一切法
为有为无,为生为灭,为断为常;然诸法实体,超过有无、生灭、断常诸边。说
之为有,法体不随之而有;说之为无,法体不随之而无。说之为生,法体不随之
而生;说之为灭,法体不随之而灭。说之为断,法体不随之而断;说之为常,法
体不随之而常。法体本空,不随诸相而如诸相。何以故?诸法当体即是真如,诸
法当体即是法界,举一色香无非中道。一摄一切,一切入一,圆融无碍,不可思
议!说无可说,听无可听,无说无示是名真说,无听无闻是名真听。如指标月,
因指以见月,月在指外;依言显如,因言以会如,如非言中。是真法者,不执语
言文字,由言说而达无言也。

净名居士,上求佛道以自利,下济含识以利他。对于声闻弟子,殷勤呵斥,对于
正觉者,推崇敬重。因菩萨所求之果是佛果,故于佛自然崇重。倘不敬奉于佛,
则菩萨所修之因谬,而菩提之果亦终莫得。如航大海,失其罗针,故菩萨时时念
佛也。

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众生本空,因心而有。心不在内外中间,无有一
物可名心;心非见闻觉知所及而心亦非无。然则国土、众生垢净因心而有,曷从
施设?观一切法,即平等无分别真如;一切众生心相本来如此,无有垢净。凡所
有相,生灭不住,刹那刹那,不断如流水。

佛法化导世间,非要人人离俗出家,拘执于形体;乃是化导各各不无之菩提心耳。
如富翁子,室有宝藏而不知, □辛苦,求营于外;若遇善士,指点室内固有家
珍,便是富人。众生亦然。埋没己灵,驰骋六道,虽知苦修行,不明苦之所因;
倘一遇佛,直指人心本来是佛,发菩提心,在家、出家均无不可。若能出生死烦
恼之家,是名真修行者,何喋喋于形服欤?

佛身广大如虚空,平等遍法界。因众智浅惑深,不能见佛法身。以大悲愿力,幻
出丈六金身,化导有缘。众生有老病死之苦,故佛亦随众生之机,假现病相。使
一切众生,了知五浊恶世不堪久住;佛身清净,尚不免有病,况众生不净之躯乎!
于是发精进心,求出离想。乃吾佛之方便,亦吾佛之大悲也。庸俗之流,岂足以
语此!

生活所迫,病魔折磨,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Rank: 4

现金
1981 元 
精华
帖子
752 
注册时间
2006-10-28 
最后登录
2017-11-18 
9
发表于 2007-2-8 08:13

五、菩萨品记

道场者何?即众生心是也。心既是道场,凡从心所发之行,无非六度梵行。乃至
举足下足,扬眉轩目,穿衣契饭,迎宾接客,无一而非佛事,无一而离道场。凡
夫众生不知道场在心,反于道场中迷惑颠倒,造业作恶,往来六道,受苦无量,
良可悲也!今因净名开发众生本有之道扬,无论作何事,皆是修菩萨行,为成佛
因。

六、问疾品记

维摩诘为诸大菩萨之代表。直心正念真如,亲证平等实相;见得一切众生心源,
具足恒沙烦恼,无量功德。故起方便教化,使一切众生,除心源上之烦恼,显心
源上之功德。然其为模范与标准者,须依已除已显之佛。起广大心,证如实相,
则能依佛功德为功德也。

文殊师利,此云妙吉祥。妙,乃诸法之实际,绝离名字言说思量分别。言思所及,
只在诸法粗相形式上;而无相无形式之诸法实相,一一皆不可思议。此不可思议
诸法实相之体,非根本无分别妙智莫能证。以妙智为前导,修一切自利利他之行,
无不吉祥。以不思议无分别妙智,证不思议无分别妙境;由不思议无分别妙境,
发不思议无分别妙智。以不思议无分别妙智,导不思议无分别妙行;因不思议无
分别妙行,成不思议无分别妙德;智德圆满,得不思议无分别妙果,故曰妙吉祥。

佛与众生皆人也。佛是康健矫强之人,众生是羸弱羸瘦之人。文殊师利是释迦之
代表,故净智无病。维摩是众生之代表,故示相有疾。以佛性论,文殊、维摩平
等平等;众生与佛亦复如是。代表佛之文殊,具妙智德;代表众生之维摩,植众
善本。众生恒沙烦恼无边功德总在心源,烦恼未净,故维摩现身有病;功德本具,
故维摩运大神通。文殊以佛智加被众生,使其烦恼顿空,功德顿发;故维摩初示
有疾,及文殊入室,而病不愈而愈。如众生因佛智引发,恒沙烦恼若日照霜雪,
自消灭于无形也。

世间众生,何故而有病事发生?察其原因,究是何物?竟何所在?倘原因无物,
亦无处所,则其病之体性,本来空幻;能如实观察,即为大智慧者。以故有文殊
妙智之光,自然消灭众生之幻病也。

吾人看经,即是看病源发生之根本理由。凡世界一切烦恼苦痛之事,能明白佛经
中之意义,尽可自医。如观己病因身而有,然有身即有病,云何有时无病?当知
有病者由四大不调和。考其不调和之所以然,则知四大体性本不调和,坚、湿、
暖、动,升降各别。再进一步,此法界中何以有四大不调和?由吾人心中有是非、
爱憎之发动力。故显四大不调和之现象,即有一种病之事实发生。然吾人之心何
以不调?如经中说:因疑爱故,不了诸法本空,于是有我有人,是非爱憎,不调
心象起焉。所谓问疾者:问、即研究义。疾、即事实。因有此一回事实,故有此
一回研究。主问宾答,宾问主答,重重深入,忽于根本上得其解脱。维摩之疾,
体性本空,因文殊之问而显其空空。一解脱故,无法不解脱,所谓了其一而万事
毕也。

文殊代表如来,维摩代表众生。众生沈没于烦恼之窟,维摩以大悲之力,和光同
尘,现身有疾,悲念于佛。佛身充满于虚空,而恒处此菩提座,随缘赴感,靡不
周显于众生前。故维摩悲,佛即慈应,饬文殊往;文殊即代表佛之慈心。以不思
议妙智妙德,应维摩代表众生悲仰之诚,大智应大悲;故得悲智不二,感应道交。

维摩室空之相,乃示众生真心之本相,法尔如是。文殊入室,乃证到众生心佛不
二本来之实相。经言既入其室见其室空者,由清净法界等流妙智,如实而证诸法
本空也。无诸所有者,缘生假有而非有也。独寝一床者,真空不空,妙有非有,
会契中道也。然而一切众生,各各有个独寝一床之维摩诘,放光动地,雨花弥天,
本来之实相,岂独文殊眼中所见一维摩乎!但以妄见执著,莫之能证!发动维摩、
文殊之悲智,维摩之所示,即文殊之所见;心佛众生,本无差别也。

来无来相,见无见相,智悲、悲智,如如平等。文殊不仅所见室空,而维摩亦空,
乃至能见之文殊亦空;大地众生,毕竟空无所有。故云:「不来相而来,不见相
而见」。凡夫未空人我彼此之分别,则来有来相,去有去相。于本无来去之灵明
觉性,莫之能返。维摩大士如实相谈无往来相,无能所见,理智不二,称法界性。
文殊承义推演,谓已来则更不来。众生妄执来有来相,则不得更来;文殊证来无
来相,亦安有来?有来相,无来相,二俱不可得来。来既如是,去亦复然。若来
若去,徒有假名。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故无来相可得;去无所至,故无去
相可得。见来见去 皆从缘起,缘起性空,来去无迹。众生有我相、人相,有依
住处,故见来有所从,去有所至。有来去相,因著人相、我相而有,若菩萨著我
相、人相、来相、去相即非菩萨。何以故?菩萨观诸法皆空,四相俱寂,所以无
来去相也。

凡可见者,如电光石火,已见更不可见。诸法无常,速于电火,刹那变灭,前后
不到,更无再现之理。◆然当人于曾见之理。□◆然常人于曾见物而后更见者,
究其实则一幌便过;今所重见者,乃根触前尘之影子,重现此影子而已。何以故
?宇宙万物,刹那顿生,刹那顿灭。真见相者,无有所见。正见时无有所见,生
灭不停故;已见时无有所见,前刹那灭故;未见时无有所见,后际未至故。空一
切相,空一切见,来无来相,宛然而来;见无见者,宛然而见!见相泯然,问答
一如,开不二门,迥绝两途。

疑爱众生,迷理迷事。迷理执有我,迷事不知业感缘起。执有我而爱有我,昧业
感而爱诸法。菩萨证真如,获根本无分别智而空我,发后得不思议智而空法。空
我空法,心行平等,故能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任运上求下化,利自利他。然
佛法慈悲与世法仁爱,有无区别耶?如孔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其仁心可谓广溥。至若耶稣之博爱,墨子之兼爱,何一非与佛法慈悲相等耶?此
在一方面之观察;若全体审求,则世法之仁爱,万非佛法慈悲之足拟。何者?世
法仁爱,根本有我、有人、有家庭、有社会、有国家、有世界之见;先由我而爱
人,爱我家,我社会,我国家,我人类世界。其爱由小而渐渐发展,扩充广大,
总跳不出我之范围。进言之、因有我故爱我身,他人乃至世界,故纵我制人乃至
制世界。彼此各爱我身,互相纵制,则斗争以之而起,故国与国争,社会与社会
斗,家与家争,个人与个人斗,全世界尽成一斗争之场。甚者至于自杀,无非因
有我爱而起。众善之宅,反为万恶之薮!溯其渊源,世法之所谓仁爱,以分别有
我,不平等之心,故演出不平等之剧。虽言仁爱、行仁爱,无非是颠倒分别,妄
想执著。佛法慈悲,乃根本无我、无人、无家庭、无社会、无国家、无世界之见。
得无分别之智,任运流出大慈大悲,平等普。所以能济我、济人、济家庭、济社
会、济国家、济世界。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是为佛法
中菩萨慈悲之根本。岂世法仁爱可以望其项背乎!    


七、不二门品记

甲、释法门

一、法之门:法非门,依此能通之法,通于所通之门,故曰法门。略述四义:

1.如依名字言句显其中意义道理:能诠名字言句,显所诠意义道理;意义道理所
  诠之法,由名字言句能诠之门而得显,此明所诠而言法门。
2.由所显明意义道理,依之而如实修行:行由理起,理为行依。以所依如实之理
  为法,以能依如实之行为门。此明能所依而言法门。
3.依所修如实之行,引发无分别根本妙慧:依行引发正慧,慧由行引,以能引发
  之行为门,所引发之慧为法。此明能所引发而言法门。
4.依般若正慧得亲证真如:以能证之般若为门,所证之真如为法。此明能所证而
  言法门。二、法即门:前来重重所谈,依能一边皆门也;依所一边皆法也。如
  依名字言句显道理意义,由道理意义而发起修行,由行发智,因智证如,皆具
  能通所通之义。反此例而言,亦可谓由亲证真如而发智,因智而导行,有行必
  依理,显现须言句文字;故无一非法也,亦无一非门也。言法即门,言门即法。

乙、释不二

欲了不二,先了其二,二若不了,云何说不二?一切法相,皆有对待,有对待者,
非不二也。如言假,则有实与之对;乃至有无、垢净、圣凡、因果、依正、主伴、
生佛,莫不皆然。总而言之,凡为思想言语文字声色,均非不二,不离于相对待
故也。设言是真,转面即有非真与之对。待显其真,即遮其非真,是真则非非真。
假使无是非相对立言,是真者奚啻无言?故说者、闻者,均不逾是非之埒也。今
所言不二者,绝是非对待。并不因有对待外,而立绝待为不二;若立绝待为不二
而谓非对待者,是亦百步五十步耳。如言一则有非一在,若立绝对即非绝对在;
而所立之绝对,恰与非绝对相待;虽言绝对,依然是二。然则必如何方为不二?
不二者、不过不二而已,非唯一也,非非唯一也。所谓绝是非,离分别,超言逾
思。

丙、释不二法门

一、不二法之门:

要通不二法之理,须以不二法言句文声为门;欲修不二法之行,宜依不二法之理
为门;要引发不二法之智,须依不二法之行为门;欲证不二法之真如,宜依不二
法之妙智为门。二、不二即法门。一切法皆门也,无法而非门。一切门皆法,即
无门而非法。深一层言:一切法门皆不二也,一切不二皆法门也;一切门皆不二
法也;一切法皆不二门也。不二也,法门也,皆迥绝言思,本来不二!语欲言而
辞丧,心欲思而虑亡也。 

闻声见色,一切诸法之相,各有五种:所谓自相、共相、差别相、因相、果相。
何为自相?非比量智知,非分别识识,即诸法实相。何为共相?眼见、耳闻、鼻
嗅、舌尝、身触、意分别,比量所知,即诸法之假相。如眼见白色,心起白想,
不起非白想;但是心想之白,非眼识现所亲见之白,惟是白之意义。然心想之意
义,非见白方生,早储心想间,故眼一见白,心想便发白之意义。故言心想之白,
非亲见之白。况意义之白,概括十方三际之所有白色,屏绝一切之非白色;故意
义之白,是心上共通之缘影,非白之自体,是曰共相。然当亲所见眼识现量之白,
不落言思。凡言说所及、思想所到,均是共相。于言思上,求白之自体,终不可
得。诸法实体自相,离言思相,故假智假诠不得诸法之自相。凡夫、二乘不明此
理,于见闻觉知共相境上,执为实法。迷真逐假,故有对待是非,亦名为二法。
故凡见闻觉知之境,皆是意义思想上诸法之共相。如承前言意义之白色,括诸法
之白在内,不外哲学上所谓「概念」。然有肯定白,必有否定非白,由否定非白,
而显肯定之白。如因明三支量上,立同喻异喻:同喻即是肯定,异喻即由否定异
喻一面,反显肯定之同喻,以成立其前二支。是知共相法,任若何善巧之言思,
以由分别心等流而出,总是二相,非不二相。知得共相是二,二相本空非有,由
二而入不二,即于共相上得自相;非于共相外另觅自相,所谓二即不二。差别相
者:凡夫之人,于意义法上,起大小好丑之想相;如此白非彼白等。良由昧诸法
自相,于共相执实。于是是是非非执著生焉。于意义上,何啻执龟毛之重轻,执
兔角之长短!何谓因相?妄度诸法之由来,如言龟毛、兔角,因何而生。何谓果
相?妄度诸法之实相,如于龟毛兔角,因昔有所因,今有所果也。五种相,言思
所及者四,即共相等。言思所不及者一,即是自相。法法实体,绝言绝思,亡知
亡照,岂有一相?岂有非一相?一非一俱不可得,故法法皆不二。能了达此,则
一法能摄一切法,一切法归一法摄,是为入不二法门。所谓一切法皆不二也,无
一法非不二也,即此言思亦不二也。 

况夫菩萨修行,其原始要终,皆为众生;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
竟。故一悟我空之理,亲证真如不思议根本无分别智,所谓菩提心为因。不离真
如不思议如理智,即发不思议后得如量智,悟诸法空之事。是以不著真如之空理,
起即空而有之妙行,监机照物,度脱众生,观一切众生如一子想,所谓大悲为根
本。以大悲故,和光同尘,起妙方便,曲权善巧,诱开凡愚,宏法度生;直至圆
满菩提,归无所得,不舍众生。经云:『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士』。又云:『
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众生故』。无不由同体大悲中流出,起方便妙用,所谓
方便为究竟也。木村泰贤曰:「佛家言有,经过空之极点成有,非同凡外之执幻
有为实有,未经过空之极点者可比」。此语良足信之。菩萨所行大悲妙方便,从
如理智发出如量智,任运上求下化,不落思议。物我同根,自他一体,咸是大总
相空空中幻现有有。建水月道场,作空华佛事,无有相,无无相,无分别,无无
分别,乃至十法界圣凡、染净、因果、分别戏论、诸相差殊,皆性空海中幻现泡
沫耳。能如是实证体会者,方可于「逆流惊湍上立足,石火电光里安身,十方诸
佛把臂同行,历代诸祖共鼻出气」矣!

(象贤记)(见海刊五卷八期)《全文完》

生活所迫,病魔折磨,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Rank: 4

现金
1981 元 
精华
帖子
752 
注册时间
2006-10-28 
最后登录
2017-11-18 
10
发表于 2007-2-8 08:16
密续故事
  
密续故事


〖神通广大并不代表是得道圣人〗

    唐朝延载元年(西元六九四年),京城来了一个女人,自称是圣菩萨,此人为
求名闻利养,显现各种神异,尤其具有他心通,可知道对方心事,一时之间轰动
了京城。消息传到武则天耳中,女皇便召见她,且试验其各种神通皆有灵验,因
此便请这位圣菩萨住在宫中接受供养。此时亦有一位大安大师来到京城,武则天
也恭迎他入宫问道,并令那位自称圣菩萨的神通者,与大安大师见面,武则天更
亲自介绍她的神通事迹给大安大师知晓。

    大安大师就问那位神通女人:“听闻你有神通,且擅长他心通,你知道我的
心现在在那里吗?”女人即时答道;“你的心现在在塔头相轮的铃中。”稍待一
会又问她说:“我的心在那里呢?”其又答道:“你的心在兜率陀天内院,听弥
勒菩萨说法。”等一下大安大师又问她说:“我的心现在在那里?”她又答道:
“现在在非想非非想处天中。”三次都被答对,武则天非常高兴,并赞叹她真是
一位圣菩萨。

    过了一会儿,大安大师又再问她:“我的心此刻在那里?”这位自称是圣菩
萨的女人,竟毫无所知而答不出来。大安大师厉声呵斥她说:“你还敢自称是圣
菩萨!我的心安置在阿罗汉地,你就已无法知道了,如果在菩萨地,或者在诸佛
地,你又如何能知道呢?”这位自称是圣菩萨的女人,终于在大安大师的锐言下
现出原形「野狐精」,仓皇惭愧而去。

注:

  1.神通常是行者热衷追求的,且喜好以神通大小,来评断所拜师父能力的高低,
    唯由上可知,若以此为择师条件,您就有可能已拜到擅长使用魔通、鬼通的
    外道邪师为师,而不知呢?

  2.学佛有正知见还是不够的,尚要有「对境不被迷惑」的定力才行,晚节不保、
    功亏一簧,更是遗憾终身,行者不可不慎!


〖未证谓证、转世为牛〗

    梁武帝虔信佛教,拜当代高僧志公和尚为国师,皇后亦受到武帝的影响,亦
拜云光和尚为师。云光却是又饮酒又食肉。一天,皇后请云光和尚为其讲经说法,
云光又饮酒又食肉一番....国师志公问他:“你出家为的是什么?既现出家相,
为何不持戒修行,了脱生死?”“你现为皇后讲经说法,应自庄重,何以饮酒食
肉?”

    云光答说:“我不斋而斋、食而非食也。”

    后来云光死后,福报消尽转世为牛。有一天,志公和尚为武帝说法来到了一
处,见到这只牛(云光)拖著车子,便叫著他的名字:“云光!”牛抬头视之,志
公对他说:“你现在何不对大家宣说‘泄而非泄’?”牛听后泪下如雨,终触犁
自杀而亡,志公即为它超渡一番!此乃未证谓证,而犯戒沦落畜牡道。


〖弟子众多不一定是圣者〗

    逢此物欲横流、广告媒体发达的今日,学佛修行,决不能以为其弟子众多,
声名远播,就认他是成就者:须知佛陀告诫弟子四依法中之‘依法不依人’:亦
即皈依学佛依止于说法者,要合乎佛陀正法。绝对不可以其外貌庄严或神通广大、
弟子众多,广告、知名度最大,就盲目皈依,如此将是自毁慧命的行为呢!

    《杂譬喻经》曾有这么一段故事;从前有一比丘,因破戒而被排斥、摈弃:
正当其懊恼、悲叹哭泣行走之时,适逢一鬼,此鬼犯法,也为昆沙门天王所摘弃。
鬼问比丘:“你有何事哭泣而行?”比丘答说:“我破戒违犯戒律,被众僧所排
斥;一切檀越(施主)所供养的全部失去。而且恶名到处被传播,因此愁叹、哭
泣啊!”鬼告诉该比丘说:“我能令你恶名声消失,并且得到很大供养,你可站
在我的左肩上,我让你在空中行走。人们只能看见你,而看不到我,唯你若因此
得到大供养,应当先供养我。该鬼就扛此比丘,于其先被摈弃的聚落上空行走。
此时聚落人们见此景象都感惊奇,而认为该比丘确是行道圣人;辗转传言:“众
僧不应冤枉摈弃得道圣人。”于是村人皆异口同声呵责该寺众僧,并且恭迎此比
丘住于寺内,因此得到大供养。

    此比丘则不违其誓约,将所得衣食诸物先供养该鬼。另有一天该鬼又担此比
丘游行空中之时,正值昆沙门天王官属巡游,鬼见司官大感惊怖,马上捐弃比丘,
奋力逃走,此比丘因此堕地而死,身首碎烂。

宝藏论云:神通有五种。 

一曰妖通:如狐狸老变,木石精灵依附之类。 
二日报通;如鬼神逆知,神龙隐变,或夙世所修天眼未成,今世童年视听特异者
          之类。
三日依通;如乘符往来,药饵咒水,以及放光引神,必有所依藉等类。此三者假
          名曰通,实非通也。以不究竟,且必退转故。
四曰神通;计有五,一天眼、二天耳、三他心、四宿命、五神足、 
六漏尽通,此虽名通,有究竟不究竟二种。无道者,不究竟,终必退转,并有危
          险,颠狂成魔,堕大地狱。

    由上可知所谓‘有神通’的人,不一定是成就圣者,更可能妖魔鬼怪附身而
不自知呢!佛陀于法华经中说:“未得谓得,是大妄语业。”‘未得谓得’亦即
自己尚未得道,但是为贪供养,便告诉他人说自己已得道,说法时自已身上会放
光,天龙八部都会来听,会惊天动地....殊不知佛陀严厉地教导我们,不可
显异惑众。佛陀曾说:[□刍]即比丘(不应于俗人前现其神力,若显现者,得越
法罪。)(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杂事卷二)另律摄卷九则说:“若对俗人现神通
者,得恶作罪。....无犯者,为显圣教,现希有事,自陈已德,或欲令彼所
化有情心调伏故,虽现无罪。”唯行者须注意‘心调伏’三字之意义;亦即显现
神通者,若无法让对方‘内心清净无染’就是不合乎戒律,得越法罪。由此点可
知学佛行者,若因见其师父显现异能、神通,或听推荐者言其师父神通广大方进
去者,不妨退一步想,‘因这样的因缘而皈依学佛,我内心有多一层的平静否!’
若没有,甚而热衷于追求各项感应、神通,那就表示自己所皈依的并非明师,反
而有可能就是佛陀所云:“末法时代,外道、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数。”行者能
不慎之!

    佛陀设教,是为了教导众生‘离惑证真’、‘回归本性’。‘诈现异象、神
通’来吸引众生,便会使初学者因不解道理,而铸下‘道未得,神先乱’的后果。
所以纵然已得宿命通或其他神通者,还是要隐藏这种凡人所无法理解的境界..
..比如宾头卢尊者,为了得到一只挂在半空中的钵,在俗人面前现了神通,便
被佛陀喝斥一顿。另莲花色比丘尼,在佛前现作转轮王身,也被佛陀呵责了一顿
呢!‘矜夸无德’拜师学佛不可不慎啊!


〖佛学不等于学佛:相貌庄严亦不等于成就〗

    佛陀有一弟子名调达,侍候佛陀有廿四年之久,有一天佛陀对调达说:“弟
子呀!您很会说法,口若悬河,但是并无实际修行证量,不能证得明心见性之悟
境,则对修道无益呀!”调达对佛陀所说的不能接受,怒说:“我外表看起来相
貌庄严,又很有佛学知识,与你并无不同,只是你身上散发出一些光辉,是我所
没有的,我恭敬承事你长达廿四年之久,而你并芜任何微妙修持之法传授与我,
唉!你实在只不过是净饭王(佛陀之父王)不肖的儿子啊!”调达说完后,就离开
佛陀的僧团,当时道场诸弟子,并不因为调达对佛陀之不敬,而心生毁谤,反而
对佛陀更加尊敬,而来皈依的弟子也愈多。过了不久调达回来询问阿难陀,问佛
陀说了些什么?阿难陀回答说:“佛说您七日后当死,死后将堕饿鬼。”调达不
相信,连续六日不吃东西,结果口渴腹大。佛陀知道后,赶去救他,其始终背向
佛陀,不愿与佛陀相见,最后佛陀用声音教他修法,调达却以手掩耳朵,不愿意
接受佛陀好意教导,终于堕入恶趣。


〖学佛不实修实证,仅是戏论,不能了生死。〗

    《大庄严经》里有这么一段记载:从前有兄弟二人同时出家修行,其兄精进
修行,不久即证得阿罗汉果位,神通具足,弟弟出家后,由于日夜精研教理,终
成为著名的法师,到处讲经说法,不遗余力。有一天其阿罗汉哥哥对他说:“法
师!你应该如法赶快修持,不可只顾忙著空谈佛法啊!”法师弟弟回答说:“尊
者!我明天就开始修行。”阿罗汉哥哥再次向他说:“法师!难道你没有听见佛
陀说:修行要像救火烧头发那么急切吗?”。其兄又向他说了很多教诫的话,他
总是说:“是!是!是!尊者说的确是真理。”唯明天又过明天,他始终没有如
法修持,不久,这位法师忽然身患重病,恐命将终了,此时才后悔说:“我信奉
佛陀的教法,那真是大光明的法灯,而我却是一位最无明的人,连自己都不能自
照了:以不能自照的缘故,以后恐将永远沈没于生死苦海中。”因此心怀大恐惧,
恳求阿罗汉哥哥说:“尊者!由于我的愚疑,不听从您的教诲,如今病重将要命
绝,愿兄垂愍拔济,令我远离大苦。”法师说完后即命终。其兄以天眼观之,知
道他还生在人间,即常去探望。后来有一次,其乳母抱这小孩来到阿罗汉的住处,
由于失手扑地,把小孩的头撞在石头上,这小孩大发嗔恚心后,即舍生命而堕于
地狱中,是时,阿罗汉又以天眼观察,看见他生于地狱中,受大苦报,即叹气说:
“唉!真是悲哀,你的处境,连佛力都难搭救,何况是我呢?”

注:由以上两个实例,可以看出,即使穷研佛理,而不如法修持,不仅不能得见
道迹,解脱生死,更会因理论坚强,我慢心生起,而有堕诸恶趣的危机呢!所以
修行须如广钦老和尚所开示的:

一、经藏全在心,戒定慧也在心。戒定慧不是用讲话而已,是用行的,即是要修
    五蕴。
二、有时间看一点经书,看经书是要了解知道,依经典去修持,不是看了去讲说
    而已。
三、修行要表里一致,不要口是心非。

    过去有位祖师曾说了一个譬喻:“苍蝇在纸窗前一直飞钻,再怎么飞钻,也
无法飞过那层薄薄的纸。”所以一个人若只在纸上的理论下功夫,是绝对无法突
破现状,解脱自在的。


〖恶人求佛,亦蒙感应否?〗

    佛无差别心,对众生平等平等,求则得之,不求则失之。往年西藏,有三人
合夥为盗,盗窃某姓贵物后,一同回家,内有一盗信佛,向其余之盗日:“我们
盗取若许宝物.失主必然追捕,观音大士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菩萨,我们诚求大
士,必可免难。”余盗笑日:“好人得蒙默佑,菩萨岂佑窃盗耶?”。对日:“
不然,我闻菩萨乃无差别心者,如祗佑善人不佑恶人,则非菩萨矣!”乃独自观
想左腿曲屈之白衣观音,并一心念观音圣号,随行随念。未几失主果有多人前来
追捕,捕获不信佛之二盗。此二盗并指同行之彼盗日;“何只捕我二人,不捕彼
耶?”追捕者对日:“彼乃跛足观音大士,安能指菩萨为盗耶?”此念佛之盗,
遂免于难。总之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均是恶人所堕落者,佛菩萨均须平等
普度,何况恶人求佛,当亦同蒙感应。

    诸佛菩萨有求必应,如有人所求之事同时又适与某人所求之事相反.不知所
求之事,能各满其愿否?

    对诸佛菩萨有请求之事,最要紧是不可有疑心,如无疑心,一切所求,无不
感应。我讲故事汝听:“往年西藏有一穷人,因无饭吃,想偷牛充饥,先供养玛
哈嘎拉大护法.并祝祷日:‘求护法慈悲,加被我一定偷得牛.为合家充饥,不
然,合家均要饿死。’旋往偷牛,果偷到一只肥牛,宰而食之.合家均欢欢喜喜,
并将牛血供养玛哈嘎拉大护法。而矢牛之人,亦供养玛哈嘎拉大护法,并祝告日:
‘我家靠牛耕地,现牛被窃,合家均要饿死。求大护法慈悲,加持我一定能将牛
找回。’旋往找牛,结果被他找著,但牛已被杀。只剩牛头.因之两方均往官厅
起诉。审问时,偷牛者不肯承认,被偷者以牛头为证,官方亦难判决。彼时玛哈
嘎拉大护法在空中,大声如雷吼云:‘某因家贫.故偷牛充饥。此牛确是某人所
偷。我亦同食其血。失牛之人,家甚贫寒,无牛耕地,合家无以为活,汝作官是
有钱之人,我要汝赔偿一只肥牛。’审判官立即答应,赔牛了事,双方所求,均
能如愿。如有难事,只要一心求佛,总能满愿。
生活所迫,病魔折磨,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23 19:06 , Processed in 0.031692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