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各位的赞扬和捧场。 问题太多了,我逐一回答: 1。我的所有主要数据取之于各大药厂,各项论断均有数据支持。只要细看我的文章,起码是逻辑自恰的。 2。没有一个从天而降的一大堆变异病毒,所有的变异都是从一个变异的病毒开始的,由于它的同伴收到核苷的抑制,而他不受影响,从而发展起来。如果一个病毒的变异概率是10的负9次方,产生变异的概率是1-0.3679=63。21%。你是等它发展壮大再来消灭它还是趁他只有100个的时候连锅端? 拉米的1年平均变异概率24%,注意是平均,病毒多的人概率高,病毒少的人概率低,你看他3年、4年后的变异(单年累计)大幅降低,为什么?肝细胞内总HBVDNA载量早就大幅降低了。为什么还有百分之几的人变异?还是这句话,这项试验并没有区分初始肝内HBVDNA总量,故10的8次方的人侥幸前两年没有变异,总量下降到原来的1/1000,仍旧有很大的变异可能。 3。 拉米/阿德连用;早有文献介绍,前24周显示效果较好,后24周效果一般,稍好于单用阿德,甚至阿德的报告反称略差于单用阿德,一笑!从药理上来说连用效果介于恩替和阿德计量放到30mg之间,48周的后的效果差别不大,不值得为此付出加倍的钱。我们现在是讨论为全国1。2亿战友战胜乙肝,连用不连用经济上差别很大。 至于连用的时候要不要重叠用药,我的结论是不需要。拉米的肝细胞内半衰期是17个小时,阿德的半衰期是40个小时,立即切换,他们在肝细胞内会自动完成无缝转换。 4。 其实血清中的HBVDNA清除呈两相状态,开始时是急剧衰减一般,60天内到1/300~1/1000,后进入缓慢衰减状态,240天也不过再降到1/10。具体原因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来解释。简单的说,游离态的HBVDNA好像现金,细胞内的HBVDNA好像人的脂肪。好像在第一阶段,是一个人因为HBV丢了工作,没有工资后在60天内花光了现金积蓄,而后没吃没喝,进入冬眠状态,逐渐消耗脂肪。 血清HBVDNA是全世界每天都测的指标,俨然明星。但它其实是被逐出家门的浪荡子,对HBV家族的贡献仅仅在于吸引免疫系统的注意力。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肝细胞内的HBVDNA,他才是HBV繁衍发展的的主角。肝细胞内的HBVDNA在核苷类的抑制下下降也分两相过程,但和血清不一样。首先停止增长,随着那些病毒载量最高,最接近凋亡的细胞被清除,平均HBVDNA迅速下降。注意由于这一下降是清除行动带来的平均数下降,好比地主被杀了,最有钱的人峰值下降,大家的平均财富下降,但其他人口袋的钱并没有减少1分钱,甚至由于核苷的不彻底抑制,反而缓慢增加。这一点是HBV迁延难愈的根本,后面还有提到。至于cccDNA,就好像镇家之宝,也能换钱,但平时处于储藏状态,没有直接贡献,之前的诸多文献对他的作用过多地估计,包括我也误解了他的作用,直到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其导出结果和实际相当,我才相信他的作用就好比水中的沉淀物,对于建立溶解平衡有作用,但本身不直接参加反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4 12:00:2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