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风雨不动 于 2012-4-14 15:59 编辑
一、
前言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约10-20%的病人会发展成肝硬化,每年有1-4%的肝硬化病人发展成肝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已知仅次于烟草的人类致癌原[1]。 当前,对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持续感染状态(包括病毒携带者、慢性肝炎)尚无特效治疗手段。干扰素(IFN-α/β,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被证明能下调感染细胞HBV的复制和基因表达,复制中的DNA中间体和转录模板等对它具有敏感性,但并不能清除病毒[3]。拉米呋定(3TC)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能明显降低病毒水平,减低病毒血症。但却很难清除病毒。实际上,临床研究也很少发现HBsAg转阴的病人[2,4]。因此,急需要发展有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持续感染状态的手段。 自1996年以来,国内外许多实验室和公司,如Pasteur Institute、Viagene公司、Vical公司、Cytel公司、国内闻玉梅研究组等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采用D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免疫复合物、多肽疫苗等技术进行了探索[5]。虽然在体外和动物实验取得一定效果,但是仍然未克服采用天然抗原所带来的共同问题。由于进化、免疫遗传学等方面的原因,HBV慢性感染持续状态个体对天然抗原处于耐受状态。 既往研究表明:天然抗原既含有优势中和性(保护性)表位,又含有优势非中和性表位、非优势中和性表位、交叉反应性表位、致病性表位等。后者可引起免疫偏移、免疫颠覆等不利的免疫反应而导致免疫耐受。因此用天然抗原克服此耐受状态非常困难,应屏除对保护性免疫不利的表位组分,必须进行天然抗原改造,以打破机体的免疫耐受状态。国内外研发单位采用的天然抗原的免疫治疗效果,不论是DNA疫苗还是重组蛋白疫苗,均不理想。 治疗用(合成肽)乙型肝炎疫苗是由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免疫学研究所和重庆佳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国家I类新生物制品。研制单位提出了用模拟抗原(英文译名为Mimogen)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思路。模拟抗原应在抗原特性上与天然抗原不同,而引起的免疫反应特异性与天然抗原无异。它摒除了致病性的表位、优势性非保护性表位、亚优势性保护性表位、交叉反应性表位等不利组分,因而具有更好的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第一投注.现金网:招代理年薪10万以上:6668.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