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学术讨论& HBV English 存档 1 政府和高官真的相信中医吗?
楼主: liver411

政府和高官真的相信中医吗? [复制链接]

Rank: 4

现金
832 元 
精华
帖子
635 
注册时间
2008-3-25 
最后登录
2011-7-26 
141
发表于 2008-4-12 20:52
对于有效的给否定了,无效的当证据,这逻辑简直够绝的,,,我落伍了,世界是属于你的,早晚要属于你,你说怎样就怎么样吧。楼主是功勋会员。我对您的佩服简直无法用语言表达。能把所有垃圾都整齐了,辛苦了。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多了也就成了路,垃圾也能铺成路,希望你 一路走好。

Rank: 1

现金
222032 元 
精华
285 
帖子
67620 
注册时间
2001-11-10 
最后登录
2023-5-7 

元帅勋章 功勋会员 小花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勤于助新 龙的传人 大财主勋章 白衣天使 旺旺勋章 心爱宝宝 携手同心 驴版 有声有色 东北版 美食大使 幸福四叶草 翡翠丝带 健康之翼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人中之龙

142
发表于 2008-4-13 12:35
我女儿的中医式“研究”

  疯和尚

  记得女儿两岁左右时,我们家电视出了问题,经常间歇性花屏,爱看电视的
女儿每每在出现花屏时哭闹,甚至急得在沙发上蹦跳起来。次数一多,小家伙自
己总结出来了:电视如果花屏了,我在沙发上蹦跳几下就能恢复正常。于是,我
发现小家伙不再哭闹,而是每次电视出现花屏时,就一脸严肃地站起来在沙发上
蹦跳,问明白她为何如此以后,联想到中医把中医的治疗和病愈之间联系起来的
方式,忍不住捧腹大笑。

  进化史可以在胚胎上重演,也许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也会在个体上重演。只是
很多成年人的逻辑能力,还如同两岁的孩子。
God Made Everything That Has Life. Rest Everything Is Made In China

Rank: 1

现金
222032 元 
精华
285 
帖子
67620 
注册时间
2001-11-10 
最后登录
2023-5-7 

元帅勋章 功勋会员 小花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勤于助新 龙的传人 大财主勋章 白衣天使 旺旺勋章 心爱宝宝 携手同心 驴版 有声有色 东北版 美食大使 幸福四叶草 翡翠丝带 健康之翼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人中之龙

143
发表于 2008-4-13 12:35
我为医改献良策

  贾景树

  目前,千呼万唤的医改方案还是没有掀开盖头。方舟子的“废医验药”、张
功耀的“让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卫生体制”却在政府的断然否定下愈演愈烈。
各方都是焦头烂额,理不出一个头绪来。看来如果没有通古达今、学贯中西的我
亲自出马是不行了,那么,我老人家就勉为其难一次,为诸位看官指一条金光大
道如何?说不定我也会跟方舟子、张功耀一样名垂青史的!但我决不会像他们一
样挨骂,因为我提出的是一个“和谐”(不是中庸)方案。

  我认为,医疗卫生保健应分级别、分层次对待。我的总则是:第一,中医中
药是我们的国宝,要大力扶持,决不能提什么废除。但既然是宝,就要遵循物以
稀为贵的原则,过多过滥就称不起宝了;第二,国家公务员是国之精英,对精英
人士一定要“精英”级关爱,国之精英享受国之瑰宝是理所当然;第三,医务人
员作为医改的特殊群体,应享近水楼台之便(不是有不少高级职称医生认为中医
中药有用嘛);第四,其余芸芸众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令其享用初级卫生保健
以体现我党之“和谐”理念。

  以下是我的构想和解释,不妥之处,请多骂几句,也好帮我出出名,我想出
名都想疯了。

  一,医疗保障卡分三种:普通卡,为除金卡、银卡以外的所有中华人民共和
国公民,享受除了中医中药以外的所有初级卫生保健;银卡,为全国各高等院校
及科研机构副高级职称以上的知识分子(金卡持有者除外),除了普通卡的待遇
外,还可享受部分中医中药保健(具体措施另文规定);金卡,为国家公务人员
及医疗卫生机构的副高级以上职称的知识分子,除普卡的待遇外,还可享受全部
中医中药保健。

  这样既体现了政府对精英阶层的无比关爱——国宝用之精英,也体现了精英
对人民的责任——敢为天下先的以身试药精神。(草民们不可眼红,这些可都是
没有经过严格验证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用、无毒的东西啊)

  二,大力扶持中医中药:中医中药的价格要十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涨,
反正金卡不用自己掏腰包,老板阶层人士又不在乎这几个臭钱的。这样中医中药
就没有资金困扰的后顾之忧,可以更好的为精英服务,可以更好的把我们民族的
瑰宝发扬光大,在欧美这些“不识我大清之宝”的洋夷面前耀武扬威。

  三,国家总体不用增加卫生经费的投入:600多万金卡用户增加的费用支出
应该小于十几亿普卡用户节约的费用。这一点寻正可以算得清清楚楚,是不是请
寻正帮卫生部算算?

  四,堵住某些说三道四人的嘴:王澄医生总是拿国际标准说事,说我们中医
中药不符合伦理道德,把广大公民当作试药的小白鼠。现在我们国家的公务员和
医疗卫生行业的精英们自觉自愿的为党国、为东方科学献身,你王澄还有什么理
由说三道四?

  五,以法律或法规的方式强行推行疾病的“防治指南”或者“专家共识”,
不能任由“感冒就打点滴”,“感冒就用抗菌药物”等等这样类似的荒唐事情蔓
延下去,杜绝类似危害健康、浪费钱财的事情发生。

  六,废除医学本科阶段中医中药教育,增加硕士、博士生中医中药的招生比
例:高学历的人才方可为精英们提供高层次的服务。

  七,想不出来了。欢迎补充。

  最后,本文放弃知识产权,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解释。
God Made Everything That Has Life. Rest Everything Is Made In China

Rank: 1

现金
222032 元 
精华
285 
帖子
67620 
注册时间
2001-11-10 
最后登录
2023-5-7 

元帅勋章 功勋会员 小花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勤于助新 龙的传人 大财主勋章 白衣天使 旺旺勋章 心爱宝宝 携手同心 驴版 有声有色 东北版 美食大使 幸福四叶草 翡翠丝带 健康之翼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人中之龙

144
发表于 2008-4-13 12:36
关于中医讨论的文化背景

  周真

  关于中医科学性的争论,可谓由来已久。近来,众多学者都参与到这场大争
论之中,而且愈演愈烈。而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却大有旁观者清的味道,看了
这么多有关中医争论的文章,终于忍不住一吐为快。

  关于中医的科学性,其实不用争论:既未从科学土壤中培育,也未经科学精
神的浇灌,更未穿上科学的外衣,就这样的一个东西,它怎么可能成为科学呢?
如果中医也能成为科学的话,那倒是令人不可思议了。从文化的渊源来看,如果
中医也能冠以“科学”的头衔,那么“周易八卦”、“气功”甚至“炼丹”、
“算命”皆可称为科学了?

  在我看来,中医不能成为科学,皆因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没有科学精神使然。
因为我们的文化没有“科学”二字,我们的国人长期以来也未能形成科学的思维
习惯,以至于,就连地道的“科学”,诸如“物理”、“化学”等,到了中国文
化中,也会有人操弄起“非科学”、“伪科学”的把戏,这样的例子可谓不胜枚
举。君不见,国内不在少数的学者曾经潜心研究“永动机”、“水变油”,还有
不少的学者鼓吹创立“中国心理学”、“中国经济学”。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
这种“非科学”、“伪科学”在我们的国都还大有市场,究其原因,文化使然。

  因此,中医非科学,铁板钉钉,不值得争论;“中医非科学”的论点遭到许
多人的反对,也是理所当然,不足为怪。将反对“中医非科学”观点的动机归咎
于“利益驱动”不能令人完全信服,似乎还真是冤枉了一些“好人”,而归咎于
社会文化和思维惯性,倒是恰如其分。
God Made Everything That Has Life. Rest Everything Is Made In China

Rank: 1

现金
222032 元 
精华
285 
帖子
67620 
注册时间
2001-11-10 
最后登录
2023-5-7 

元帅勋章 功勋会员 小花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勤于助新 龙的传人 大财主勋章 白衣天使 旺旺勋章 心爱宝宝 携手同心 驴版 有声有色 东北版 美食大使 幸福四叶草 翡翠丝带 健康之翼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人中之龙

145
发表于 2008-4-13 12:36
我们该如何对待中药

  作者:胡萝卜须

  记得以前看过司老先生一篇发在新语丝上的文章,大意是批评中医中药,并
特别说明要专文讨论一下中药作为筛选候选药物是否有必要性的问题。而我偏偏
又是从事肿瘤药物研发的小青年,这正是我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啊,哪里知道司老
先生再也没有下文了,让我多少有些失望。

  我支持废医验药,但我对中药的存在是持宽容态度的。我认为中药应该还称
得上一个宝库,虽然里面的宝并不见得多。就象我们研发药物所用的化合物库、
微生物发酵产物库等等一样,中药也可以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库,可以用特定的
生物学模型来筛选药物。我是赞成部分中药是有明确药效的(虽然这个比例会很
低),这估计跟这个论坛上的很多人的观点是不一致的(没精力争这个,不提)。
不过,不管中药是否有效,但含有某些有效成分应该是可以确定的,这也是作为
筛药的库的前提条件(事实上有不少从中药中提取的化合物表现出了一定的药效,
有的最终成为药物上市)。对于目前的某些药方,虽然未必真的有效,但至少可
以为药物筛选提供一些倾向性的,有利于更容易的筛选到药物。因此,在这个过
程中容许中医中药研究者提供一些建议并参与,如中药的药材选取,熬制等等,
应该有利于药物的研发。

  自然,经过这样筛选出来的已经不能称为中药了。但是,我总认为,它们毕
竟来源于中药。记得以前也看过类似的观点,大致是说即使不从中药中筛选而直
接从制备这些中药的植物等等中也可以筛选出来。我部分赞成,可是谁叫我们有
中药呢,从现状来看,从中药中筛选出来应该更有利于得到支持。还有我不赞成
的部分,中药的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新的化合物,或者对有效成分进行了一定程
度的富集。

  当然,如果现在的中医研究者能够积极开发并应用现代生物学模型来进行药
物筛选与研究,而不是在人身上直接试药,应该是一个巨大的改进吧。其实,也
未必非要现代生物学模型,你中医理论指导的模型也行啊,只要最后得到的药物
或者药方能够经得起现代医学的考验,又有何不可呢。如果能够确切的治疗疾病,
是不是混合物,成分是不是清楚,又有何不可呢?

  因此,我认为目前对待中药的研发,可以采取一个较为宽容的态度,允许并
引导中药研究者应用、借用现代生物学、医学成果来进行研究,而不是因为其落
后而枪毙。科学研究本身就充满了不可预料因素,取得科学成就的方法也不尽相
同,有的是乱枪打鸟,有的是循序渐进。对于能够得到有效的药物而言也是如此
吧,只要严把药物上市的关,管他是不是中药来的。

  再说中医,理论上虽然不通,但毕竟有些治病救人的经验在,虽然效率并不
见得高。我总认为,那些愿意接受西医先进之处的开明中医,总好过那些唯利是
图的不良西医吧?能够团结甚至加强这部分力量,应该还是有利于改善医疗状况
吧。在医疗状况十分不均衡的当代中国,这是不是也可以作为一个变通的办法呢?

  说了那么多,就是希望能够在不偏离科学的基础上,兼顾民情,改善民生。
想法还很粗浅,忘各位指点。
God Made Everything That Has Life. Rest Everything Is Made In China

Rank: 4

现金
832 元 
精华
帖子
635 
注册时间
2008-3-25 
最后登录
2011-7-26 
146
发表于 2008-4-13 20:23
概述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我国一项民族文化遗产。它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内容;孕育着很多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新理论、新学说的胚胎和萌芽,正是这些宝贵精髓,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活力。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联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中医”是个专用名词,它的“中”字显然是为了区别“西医”的“西”字。因此,大家理解的“中医”是指传统中国医学或中国大夫。不过认真求实地考证一下,这个“中医”之“中”,本来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指中国呢!
 西汉开始有“中医”的说法,若“中”不指中国,究竟何意呢?中国最早认识尤物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易经》,将世界一切事物均纳入阴阳的轨道,对后世的哲学,社会、堪舆、天文、地理、医学……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响。因此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会百病全无。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医之“中”的真正含意。

Rank: 4

现金
832 元 
精华
帖子
635 
注册时间
2008-3-25 
最后登录
2011-7-26 
147
发表于 2008-4-13 20:25
历史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中。“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 “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两千多年前,《汉书》里的那个中医概念,倒是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一个最高境界。

    中医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中庸》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致中和”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

    第一个代称是歧黄。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歧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歧黄之术。自然,歧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
    第二个代称叫青囊。现在知此名字并使用者甚少。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第三个代称唤杏林。这个名字的起始,也与三国有关。有资料介绍,三国时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庐山隐居。附近百姓闻名求医,但董奉从不收取钱财,只求轻症被治愈者种一棵杏树,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种五棵杏树。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一望无际。从此,人们便唤中医为杏林。
    第四个代称称悬壶。传说河南汝南的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卖药老者的竿杆上挂一葫芦,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后,老者就跳入那葫芦中。为弄清底细,费长房以酒款待,老者后来约他同入葫芦中,只见玉堂俨丽,甘肴旨酒。费长房即拜老者为师,学修仙之道。数载后,他术精业成,辞师出山,又得壶翁传赠的治病鞭鬼之竹杖,从此悬壶行医。从那时起,医生腰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了中医的标志。   
    在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之后,中医亦被称为“皇汉医学”。
    在日本中医被称为“汉方医学”。

Rank: 4

现金
832 元 
精华
帖子
635 
注册时间
2008-3-25 
最后登录
2011-7-26 
148
发表于 2008-4-13 20:27
中医在亚洲
新加坡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包括新加坡岛与周围54个岛屿。面积约600平方公里,人口270万,华裔占80%。该国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航运要冲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古属丹丹国、柔佛国管辖。19世纪沦为英国殖民地,1965年退出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中国传统医学随着华人定居而传入,成为当地的重要医疗体系,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
近20年来,中医药益发成为新加坡各旗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的要素,形同布帛菽粟,不可须臾离开。新加坡的中医药有悠久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有中医医疗机构30余家,中药店开设的中医诊室有1000余家。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经营中药的店铺约3000余家,有中医师工会会员800余人,多数开店兼诊病,以祖传药店为多。马来西亚卫生部向来对中医十分关注和支持,但仍未接受中医师的注册,在那里甚至不注册也可行医。政府对药物重金属含量有控制标准,对有毒品及濒危野生动物药品一律禁售。 
泰国 
泰国政府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只给考试及格的中医师发临时执照。早在1987年政府正式通过和批准了中草药议案。有中药店800余家,多有坐常中医师诊病,也有许多私立中医院广泛应用中草药和针灸进行治病。较大的中药批发商约为10家,中小型约为40家。 
越南
越南很早就提出东医与西医相结合,规模较大的中药店有近200家,中小药店更是遍布城乡。现从我国出口到越南的中成药就有180种。中药材种类繁多,品种齐全,无论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药应有尽有。目前,我国共有16家药品生产企业获得在越南的经营许可证。
日本
自上世纪80年代后,汉方医学在日本发展迅速起来。据统计,目前日本从事汉方医学为主的人员有15000人左右,从事针灸推拿的医务人员约10万,从事汉方医药研究人员近3万。有汉方医学专业研究机构10多个,有44所公立或私立的药科大学或医科大学的药学部也都建立了专门的生药研究部门,还有20余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汉方医学研究组织。
随着汉方医学的不断发展,日本官方对汉方医学的应用和研究充给予了愈来愈多的支持和关注。首先在医疗政策方面,厚生省除规定大部分汉方制剂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外,还规定针灸费可部分地从医疗保险中支付。同时还同意在西医院内开设东洋医学科。在汉方医学教育方面,文部省正式下文成立世界第一所正规的针灸大学,使汉方医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行列。

中医在欧洲
英国
英国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也是现代医学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一般引进外来文化与科技比较慎重。然而随着人类回归自然的影响,近十年来,中医药在英国的发展甚为迅速,并成为欧共体的第三大中草药市场。
中医是16世纪传入英国的,17世纪被人们接受, 近几年来,中医药在英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批国内本科毕业生出现在英国中医队伍中,对中医中药人员的技术素质提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英国政府当局及医学管理部分对中医药的态度正在逐渐变化之中,开始是歧视和限制,继之因民众的需要而适当放开,近几年,因中药疗效显著采取默认许可,中医药得到了英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在民众的医疗保健中有了一定的地位和信任。
在英国,中国的医药还受到皇家的信赖,女皇每次外出旅游,总是带着顺势疗法的各种药物,女皇的妹妹玛嘉烈公主,曾用中草药治疗同期性偏头痛,皇太后也赞成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治病。
或许在皇家的默许下,使中草药、针灸等各种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英国蓬勃兴起,现每年大约有250万英国人采用顺势、中草药、按摩、正骨和针灸疗法,支付医药费用多达9000万英镑。英国现有中药店350余家,60%的中草药从中国进口,英国每年进口药材品达1200余种,其中60%是从中国进口,英国每年进口药材量达8000万美元,在欧洲名列前茅。但从1995年进口中药的情况来看,英国全年进口中药1043万美元,其中中药材9893吨,计1012万美元,中成药约31万美元,还有很大的贸易潜力有待开发。
德国
德国是一个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人们的整体素质较高,对东方的文化了解甚多,当然对古老的中医和针灸也有一走的认讯,普遍持欢迎的态度。德国的针灸医生大多数为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的医生,经过一定的西医实践后改为学习中医的。他们出于两种情况,一种是热衷于东方古老的中医针灸医术,对它们的神秘疗效怀有一种崇敬感,一种是由于德国医生的失业率很高,迫于生计,被迫改为学习中医的;但前者远远高于后者。当然,在德国医生的行列中,不乏也有一些中等专业学厉者,他们经过艰苦的努力,自学成材而成为医生的。在临床医疗中,德国医生把针灸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方法或手段,诊治病人既用西医疗法,也用中药和针灸,以便争取治疗更多的病人。
由于西方医学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如今越来越多的过人开始选择中医来进行治疗。
据一份数据显示,在德国大约有5万个医生从事中医,并且每年有将近200万个患者接受中医的治疗。
然而虽然上百万的德国人已经接受并信任中医的治疗,但是德国政府以及国家健康保险基金仍然没有确立中医在德国享有和西医平等的地位,并将其置于各国卫生保险体系之外。

Rank: 4

现金
832 元 
精华
帖子
635 
注册时间
2008-3-25 
最后登录
2011-7-26 
149
发表于 2008-4-13 20:28
中医在美洲
美国
随着针灸在美逐步合法化,中国传统医学在美国的发展势头良好。据不完全统计,1987年全美已有2500余名有执照的针灸师,从事针灸医疗工作的达万余人。1989年全美与针灸有关人数增至2万人。
目前仅加州有执照针灸师己达8600人(这些针灸师64%是本科大学毕业生),诊所800多家。目前全美有20多个针灸医疗中心,从事针灸研究和治疗,研究项目有200多项,所治疾病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肥胖症、过敏性疾病、心功能不全等数十种,特别是中药、针灸治疗艾滋病出现了较好苗头而很受关注。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医、针灸学校20多所,有40多个中医针灸学会或基金会,创办近10种中医、针灸杂志。并在不同地区召开了一些国际性中医药或针灸学术会议,交流研究成果。

近年来,美国公众和医学界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医学的安全有效和通用广泛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愿意接受中医治疗。
随着中医、针灸在美国的发展,中药也受到美国人的青睐。据统计,美国人每年要花费60亿美元用于营养保健品,而且这一市场以每年增长20%的速度拓展。美国约有5%的患者服用天然药物,其中80%的人在治疗过程中服用中药。
加拿大
加拿大中医针灸医疗,主要是以私人诊所形式开展的,近年来发展较快。目前全加拿大约有中医针灸从业者2000余名,中医针灸诊所遍及全国各省。这些诊所大多为华侨开办的,但都附设药店。
每个诊所一般有五六位医护及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很高,人人都是多面手,一人数职,即当大夫又能抓药,又会制剂。诊所主人不仅会看病,而且又会经营采购,销售中药,服务热情周到,看病疗效好,深受患者的欢迎。因此,在加拿大的中医针灸开业者,经济情况都很好,即使受诊所聘用的中医师,按每个病例取酬,每天可诊20余人,收入也不菲。这也可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中医针灸医疗在加拿大是深受欢迎的。
目前,中医药疗法、针灸疗法在加拿大还不能享受医疗保险,病人需要自付医疗费用。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患者前去中医那里自费看病。

欧盟
中国传统医学最近在欧洲获得重大突破,由于医疗效果显著,保险业者开始将针灸治疗纳入保险范围;同时经过中医业者的奋斗不懈,欧洲联盟也成立了中国医学联盟。
据“中央社”消息,中医在保守的欧洲医学界受到正式承认,并获得合法地位,在西欧行医的中医师林国明教授的努力,功不可没。

  最近林国明教授以中国传统医学专家身份,正式获邀加入比利时针灸医师联盟,同时成为欧洲联盟15国传统中国医学协会的正式创始会员。他说,要让欧洲医学界接纳中国传统医学于医疗体系之中,得与西医并行,相辅相成,真是不容易。
  曾任教浙江中医学院20多年的林国明教授,于1990年将中医引入西方社会。他十年来在布鲁塞尔、鹿特丹、不来梅及巴黎悬壶行医,全凭深厚的中医学理基础,及丰富的医疗临床经验,融合中医理论、中药、气功、针灸、整骨、点穴、推拿综合治疗,不仅为华人服务,且更深入欧洲民间,自动为疗养院中群医束手无策的病患医疗,使无数病入膏肓的病患获救。许多德国、荷兰、英国、西班牙各地的病患,更长途跋涉,请求门诊,如此点点滴滴的累积,逐渐建立今日在西方杏林的声誉。
  不过,尽管林国明医术很受西欧医学界的称道与推崇,但一直未获得合法承认,甚至常遭到排挤。在欧洲,只有受过中医训练的当地合格医生获得承认,不接受外来正式中国传统医学教育的大夫,因此医疗费用不列入医疗保险范围。是故,林国明只能凭真本领,发挥仁心仁术,受到病患的信任,才打开一片天地。
  比利时针灸医师联盟是由比利时医学界人士,特别是采用中国传统医学针灸疗法医治各种疾病的专家组成,于 1998年获得比利时国家最高理事会批准成立,林国明是获准加入为正式会员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中国传统医学专家。经他努力催促支持,西欧其他国家针灸医师也积极展开针灸及中国医学的立法,以保障该联盟会员的权益,也使接受中医针灸医疗病患获得医疗保障。
  欧洲联盟中国传统医学协会于今年11月24日至26日在比利时巴德皮尔蒙正式成立,共有来自15国29个协会加盟,以发扬中国传统医学为宗旨,促进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实践及技术交流,并保障协会成员在欧洲联盟的合法权益,未来欧洲联盟扩大,将容许其他会员国的中国医学协会加盟。会中,依据成立宗旨,通过“巴德皮尔蒙宪章”,由与会人士共同签署,并发表共同声明,赋予国际法基础,确定中国传统医学在欧洲各国应有的地位。
  林国明指出,比利时针灸联盟与欧洲联盟中国传统医学协会的成立,赋予中国医学在欧洲的法定地位,意义重大,不仅是中西医学相互承认,并行而不相悖,且可相容互补,增加医疗效果,这应是21世纪世界医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Rank: 4

现金
832 元 
精华
帖子
635 
注册时间
2008-3-25 
最后登录
2011-7-26 
150
发表于 2008-4-13 20:29
复兴国学才能振兴中医

   

    中西文化之争由来已久,中西医之争持续到现代,中医之争正如火如荼。学术之争本不足为奇,然而没有一种学术之争如中医一样扩大为全民大战,也没有一种“伪学术”像中医一样长期推不倒。
    中西医之争归根到底是中西文化之战,也是一场持久而不公平的战争。在从小学到大学的我们学了多少国学,从吃穿住行我们保留了多少传统的,我们思想上物质上还有多少中国的?与其说是西方的胜利,还不如说是我们的失败,不是西方战胜了我们,而是自己战胜了自己,否定国学的是自己,批判孔子的是自己,“取消”中医的是自己……打败自己的也将是自己!
    从鸦片战争以来,不仅中国的领土遭到了侵略,中国的文化更是遭到了的毁灭。如果说财产的损失可以用数字来表示,那么文化的毁灭用什么来衡量?如果说领土的占领可以用面积来表示,那么思想的侵占用什么来描述?如果说打倒中国人的是西方军人,那么打倒中国文化的却是中国人自己。与其说我们在战场上战胜了西方,不如说我们在文化上输给了西方。与其说我们的上辈赶走了西方列强,不如说他们抛弃了国学文化。
    复兴国学需要先恢复文化自信,恢复文化自信需要文化的翻新,文化之战的胜负与否决定于国民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与否,恢复文化的成功与否决定于翻新意志的坚定与否。如果说西方的文艺复兴推动的西方走向了现代文明,那么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动力也将来自中国的“文艺复兴”,挣救中国文化的希望也将是“文艺复兴”。西方文艺复兴的阻力来自教会,中国“文艺复兴”的阻力也同样来自另一种教会,一种崇拜西学的教会。
    中国需要经济的腾飞更需要文化的复兴,刘军宁先生的一篇《中国,你需要一场文艺复兴》道出了我们的心声,不仅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代的角度,不仅从政治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我们都需要一场中国式的“文艺复兴”。
只有文化复兴了,民族有自信了,国学才能复兴,中医才会振兴。

中医之争看是学术之争,科学之争,实质上只是一场信心之争,是一批被西学淹没的大脑与一批还留有国学火种的大脑之争。国学没造出原子弹,于是人们在对传统国学没了信心的同时也对中医没了信心,虽然中医没有发现细胞,但是中医却实实在在的治好了病,治好了很多西医难治之病。我们不能因为不懂中医理论就否定中医,很多人也不懂西医理论为什么不怀疑西医呢?为什么不懂英语是落伍,而不懂国学不叫无知呢?不能因为中医理论里有“玄学”的共同词汇就把他归类到玄学。
    中医的衰弱归根结底是因为失去了国学的滋养,只有国学恢复了元气,只有国学得到了复兴,中医才会有振兴的希望。此外的一切努力都将是石沉大海、蚍蜉撼树。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13 15:02 , Processed in 0.01516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