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金
- 212 元
- 精华
- 0
- 帖子
- 79
- 注册时间
- 2012-11-15
- 最后登录
- 2022-2-9
|
本帖最后由 yinsha 于 2020-4-28 12:30 编辑
乙肝表面抗原与表面抗体双阳性,是好是坏?
我国作为乙肝大国,目前约有9000万左右的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因此乙肝的问题往往牵动的是上亿人的心。在临床工作中,经常有患者拿着两对半的化验单来咨询。其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与乙肝表面抗体(HBsAb)同时阳性为什么说这是特殊情况呢?我们先来捋一捋这HBsAg和HBsAb两者的关系。当人体被HBV感染后,便会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针对HBsAg产生保护性抗体——HBsAbHBsAb是HBsAg的天敌,能把HBsAg中和掉,进而协助机体清除HBV。HBsAb的出现,意味着HBV感染进入恢复期按上面的说法,HBsAg与HBsAb是一种你死我活的状态,见面就会直接开干,最终只能活一个。但是世事无常,总有些事情超出常理。根据已有的回顾性研究发现,HBsAg与HBsAb双阳性在HBV感染者当中的发生率约2.5%至9%不等,这与不同地区HBsAg阳性携带率、抽样误差、人种等有关究竟为啥这对冤家能和谐共处呢?他们的“和解”,究竟是好是坏?
一、出现双阳性的原因
出现双阳性的原因有好几个,下面说说相对常见一些的原因:
检测的误差
有研究使用三种不同试剂去检测同样的一批血标本,同时检测HBsAg与HBsAb,三种试剂的总体符合率为91%。在不完全符合的结果当中,就出现某个试剂检测为“双阳性”,另外的试剂检测仅有HBsAg阳性HBsAg检测试剂稳定性较好,但是HBsAb检测试剂的质量差异就比较大了。因此,出现“双阳性”的时候,需要考虑试剂质量问题,尤其是使用Elisa方法检测出“双阳性”的结果,应该进一步使用更好的检查方法去验证(例如化学发光法以及时间分辨免疫分析法)
疾病恢复期
感染HBV之后,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保护性抗体HBsAb,但HBsAb的出现并不会立马清除所有的HBsAg,因此在恢复期,可以出现“双阳性”的情况
病毒变异
HBV本身就是高度易变的病毒。在机体的免疫压力以及抗病毒药物的压力之下,就更加容易出现变异。在病毒感染人体的过程中,人体将产生HBsAb去中和HBsAg。在HBsAb的穷追猛打之下,HBV为了生存,唯有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新的HBsAg,逃避免疫系统的狙击。然而,常规检测试剂无法把这种变异的HBsAg跟正常的HBsAg区分开来,因此就会出现“双阳性”的情况 感染不同亚型的病毒正如地球人分为黄种人、白人、黑人等等人种,HBV也有不同的亚型。当人体被不同亚型的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将会产生不同结果的HBsAg。人体可能针对某种亚型的HBV产生相应的HBsAb,但是该HBsAb并无法中和另一种HBsAg,从而导致“双阳性”的出现二“双阳性”与基因型有关
一个日本的研究发现,HBsAg以及HBsAb“双阳性”与病毒基因型有关。该研究检测了9名“双阳性”患者的病毒基因型,发现全为B型。当然,如果研究仅仅来到这 一步就停止,必将会面临一个质疑——也许你们国家乙肝患者的病毒基因型基本都是B型呢!那当然出现“双阳性”的都是B型啊严谨的日本科研工作者并没有留下 这个致命的尾巴。他们同时随机检测60个HBV患者,发现43.3%为基因B型,51.7%为基因C型,1.7%为混合型(B+C),3.3%为其他基因型也就是说,这个“双阳性” 的情况,与病毒基因型是有关的。在我国,乙肝病毒的基因分型主要为B型以及C型,因此,出现双阳性的几率还是不少的
《广州医科大学》 2018年
乙肝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双阳性的流行率及突变分析
刘克敏
【摘要】: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引起乙型肝炎的病原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据估算大约有20亿人口被感染
,其中接近3亿为慢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出现表明患者曾经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者曾经感染过乙肝病
毒,现处于感染的恢复期和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回顾既往研究,曾有报道指出,在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可在患者血清中同
时检测到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全球报道出现双阳性的概率约为2.43%-8.90%~([1-7])。有报道称
HBV表面抗原和抗体的双阳性是由于HBV突变引起,这种突变可能是由于免疫逃逸所造成的选择性作用~([4,6,8-11])。然而
,也有研究者发现HBsAb阳性与阴性的乙肝患者中发生HBsAg突变的情况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认为双阳性可能与患者同时感
染不同亚型的HBV有关联~([12])。因此HBsAg和HBsAb双阳性的潜在机制仍然是模糊和有争议的。研究目的分析2014-2016
年间,广州地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双阳患者的流行率及其血清学特征,分析出现双阳性流行率差异的影响因素。
并评估中国慢性乙肝患者S基因主要亲水区域突变与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双阳性血清学资料之间的关系,探究其发生的可能
机制及临床意义,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方案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1.利用雅培I2000化学发光微粒免
疫自动检测平台对HBV血清学标志物五项指标进行检测,患者的五项乙肝标志物为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标
本来源为2014-2016年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慢性HBV感染患者。采用统计软件SPSS 22.0对结果进行统计、
分析,得出广州地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双阳患者的流行率。2.采用巢式PCR对2015年的两组Ⅰ组(44例)HBsAg(+)/
HBsAb(+),Ⅱ组(88例)HBsAg(+)/HBsAb(-)共132例患者的血清病毒DNA进行扩增,通过直接测序技术检测乙肝病毒的S基因序列。
并用序列比对软件MEGA6、统计软件SPSS22.0对S基因突变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统计了2014-2016年13,369名HBsAg
阳性病人,HBsAg和HBsAb双阳患者559名,流行率分别为4.52%、4.02%和4.04%;HBsAg和HBsAb双阳病人中,男性患者所占比例更高,
主要表现为“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模式,HBeAb阳性的病人出现的概率更大,占68.34%,并且
以低浓度HBsAb10.00~100.00 mIU/ml为主,占89.44%。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双阳性患者的年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HBe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p0.05),其中,2015年的平均年龄显著高于2014年和2016年,2015年的男性比例显著低于2014年和
2016年。2.在两组患者中,HBV基因型主要为B型(56.82%)和C型(43.18%);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HBV基因型分布,差异没有统计
学意义(p0.05)。但是Group I患者的HbeAg阳性率明显高于Group I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组患者中以低浓度HBsAb 10.
00~100.00 mIU/ml为主,占86.36%;主要亲水区域(MHR)发生突变的比例为59.09%;I组患者MHR每100个氨基酸的变异数约为II组患
者的7.1倍(2.50vs0.35,p0.001),至少发生两个氨基酸突变的有16名患者,其中12名患者(31.82%,12/44)来自I组,只有2名患者(2.
27%,2/88)来自II组(p0.001);突变主要发生在“α”决定簇(3.41vs0.90,p0.001)。此外,两组还存在下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HR1
(2.81vs0.05,p0.001)、MHR3(4.38vs1.06,p0.001)、MHR4(2.05vs0.68,p0.05)、 MHR5(1.24vs0,p0.001)。但是两组在MHR2差异没
有统计学意义(2.27vs0.57,p=0.099)。两组患者的点突变也存在显著差异,I组中突变点主要是s101Q、s114S、s120P、s126T/I、
s129Q、s131T、s133M和s145G,突变频率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是sQ101K、sT131N和sM133L(p0.05)。研究结论1.广州地区HBs
Ag和HBsAb双阳性的流行率为4.18%。HBsAg与HBsAb双阳模式出现在男性患者的概率更高,HBeAg转换为HBeAb其传染性并未减弱;以低
浓度HBsAb为主,可能说明双阳患者的HBsAb是在感染期间形成的。2.在两组患者中,Group I组患者的HbeAg阳性率更高,说明其传染
性比Group II组更强;但是ALT水平低,可能说明双阳患者对机体的影响是长期作用的结果;I组发生S基因突变的频率更高,提示S区基
因尤其是“α”决定簇的突变造成了双阳的发生;突变主要位于“α”决定簇的第1环(MHR3),可能说明HBV突变不是受到人工主动免
疫和/或者人工被动免疫、或者接受核苷类似物治疗的影响,而是患者在感染期间形成的HBsAb对乙型肝炎病毒长期的筛选压力致使
HBV选择免疫逃逸突变引起的,并最终导致HBsAg与HBsAb双阳性的出现。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12.6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