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原创文学 存档 1 [推荐]中国当代文学史
楼主: yuer

[推荐]中国当代文学史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8066 元 
精华
帖子
2212 
注册时间
2001-12-17 
最后登录
2020-2-3 

荣誉之星

101
发表于 2004-3-17 14:10
谢谢楼主
没有一个人的一生是完美的,却有很多人的一生是快乐的。即使我们都重拾健康,生命中依然有困惑,实在不应该夸大我们的悲观情绪,我怀一颗感恩的心结识这么多朋友,是病痛让我们深刻。

Rank: 4

现金
502 元 
精华
帖子
316 
注册时间
2004-2-8 
最后登录
2005-7-26 
102
发表于 2004-3-18 05:17
浏览了前三章的内容。得出的启示就是:中国当代文学处于特别的历史时期——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建立初期,这必然要求对资产阶级萌芽时期的意识形态(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文艺范围的清除,也是通过文艺的方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资产意识形态的占领。当然这样的文艺很有好斗性和革命性,甚至有革命来导引文艺。胡风用文艺来赞扬和充实革命,他当然犯了“错误”,遭到批斗也是可想而知的事情,可是胡风自己是否明白?

当然啦,yuer小姐介绍(是否cpoy?)的这部分内容,很难让人看懂。如果通俗的说就是文艺的意识形态特点,其实文艺还有 很多其他特点,如艺术,娱乐,欣赏等等。中国当代文艺是完全充满了意识形态,至于文艺的其他特性已经被放在后面的位置上。这的确是当代文学的特色!

一句话说:就是当代文学很大特点是想通过文艺具有的意识形态特点来传播,巩固社会主义意识,清算一切封建和资本意识形态的文艺。

胡风倒霉就是他作为一个文人,虽然 也注重文艺的意识,但是他也很注重文艺的艺术性,在哪个时代是很显然意识性大于艺术性,一切都是为了意识。胡风仍然将文艺的意识和艺术等同,当然要倒霉!

Rank: 4

现金
1968 元 
精华
帖子
542 
注册时间
2004-3-14 
最后登录
2009-5-17 
103
发表于 2004-3-18 07:07
当代文学,就文字艺术本身而言,带有很浓重的拼凑形式,当然,在商业环境里,这是必然,迎合读者的口味嘛,文学的发展离不开读者。
历史,,人性,文化,文学 ,社会。以及生存,现今在人为的 乱
看看现在的西方社会,情诗和科幻小说的地位

本人也是一个文化功底很浅的文学盲从者
见教了 谢yuer前辈
来这里,月光下我们一起打篮球;情人,你在旁边看,恋人,你在旁边看,月光下,眼泪在肩上飞.....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2001 元 
精华
76 
帖子
8457 
注册时间
2002-8-30 
最后登录
2010-2-5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心灵港湾

104
发表于 2004-3-19 00:12
[B]一、打倒北岛:新生代诗人崛起[/B]


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在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发展流向中,诗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90年代中期,文学界还沉浸在对“现代派”的欢呼中,诗歌界却有一批小人物开始胡作非为。以1986年10月安徽的《诗歌报》、《深圳青年报》在深圳联合举办“中国诗坛‘1986年现代诗群体大展’”,据称有84家民间诗歌群体参展,推出近千首诗,完全是一批无名小卒。但他们亮出反朦胧诗的旗号,以激进的方式对待诗歌和现行的文化制度。他们自称为 “第三代”群落,怀着莫明的历史冲动,高呼“打倒北岛”,打倒“人”的口号向文坛冲撞而来,他们标傍“莽汉主议”,“没有乌七八糟的使命感”,“也不以为生活欠了他们什么”,他们自认是一群“小人物”,是庸俗的“凡人”。他们什么都干:“抽烟、喝酒、跳迪斯科,性爱,甚至有时候也打架、酗酒,让那些蓝色的忧伤和瓶装的忧郁见鬼去吧。”

他们撕毁了诗人充当时代抒情主义公的形象,摧毁了大写的人,也摧毁自我,他们自称“变成了一头野家伙,是腰间挂着诗篇的豪猪,以为诗是最天才的鬼想象、最武断的认为,和最不要脸的夸张。”[1] 他们甚至连“诗”这个一直被奉为神圣的语言祭品的物件也随便搓揉,仅仅是因为“活着,故我写点东西”(于坚)。他们的自我意识,他们对生活的意识,不再象顾城那双忧郁的黑眼睛执拗去寻找“光明”,也不象梁小斌痛心疾首呼喊:“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他们的存在平凡而世俗:很多年,屁股上拴串钥匙,很多年,记着市内的公共厕所……,他们乐于咀嚼“无聊意识”甚至“病房意识”。这一代人表征着完全不同的文化立场,那个悬置于意识形态中心的历史主体镜像,正在被一群崭露头角的“小人物”胡乱涂抹上一些歪斜的个人自画像。

    这些一度奉北岛为象征的年轻一代诗人,现在公然亮出旗号要打倒北岛。更不用说他们离主流的诗坛有多遥远。他们象一群豪猪一样到处嗷嗷叫,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的诗派。南京的“他们”,是一个松散的社团,汇集了各地的自以为是的家伙。他们中有西安的丁当,上海的小君、王寅和陆忆敏,南京的韩东,福州的吕德安,昆明的于坚等。他们出版《他们》诗刊,宣称:“我们关心的是诗歌本身,是诗歌成其为诗歌,是这种由语言和语言的运动所产生美感的生命形式。”随后不久,上海的陈东东、孟浪、王寅、陆忆敏、刘漫流等人又结为一伙成立“海上诗群”。他们崇尚孤独感,诗是他们恢复人的魅力的手段。他们的作品倾向于发掘“无根”的纷乱城市对人所产生的压力。这一主题明显影响后来的“城市诗人”宋琳、孙晓刚和张小波。三人后来结集出版《城市诗》,曾名噪一时。

    在这次被称之新诗的实验运动的变革中,四川成为前卫的大本营。率先出场的有明显受到杨炼影响的“现代史诗”,后来又标谤“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廖亦武、欧阳江河、石光华、宋渠、宋炜等人从南方的远古习俗、神话传说取材,表现深远的历史意识,对生命存在的形而上追问,崇尚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他们的诗在大学生中一度有相当的影响。
但四川随之出现了更激进的“非非主义”,1986年他们出版《非非》,宣扬的诗歌观念标谤“反文化”,反语言,代表人物有周伦佑、蓝马等人。他们嘻笑怒骂,声称反对一切既定的文化秩序,主张语言是未尽文化污染的原生语言,口语、随意的漫骂、任意的胡说八道都可以入诗。他们的宣言却搞得繁琐而自相矛盾,他们声称要“三逃避”(逃避知识,逃避思想,逃避意义);渴望“三超越”(超越逻辑,超越理性,超越语法);他们生造一些莫明其妙的概念,指望它们能迎来诗歌的未来时代。象“艺术变构”、“前文化”、“反价值”、“元价值”、“建元意识”、“语晕”、“非两值对立”、“非抽象”、“非文化”、“闲适写作”、“红色写作”……等等。诸多耸人听闻的名目下,可以看出不过是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现象学加上法国荒诞派随意混合的大杂烩。把胡作非为、无理取闹与艺术创新混为一谈,中国的“非非派”可以与欧洲的达达主义如出一辙。但这未尝不是一个需要胡闹的时代,正统文化的权威依然庞大,这一代的诗人要从精神困境里挣脱出世,他们只有幻想一个语言牢笼,然后将其击碎,以这些狂飞乱舞的语言碎片当作一个新的语言时代来临的象征。

不管怎么说,“非非派”的影响是深远的,正如尖刻泼辣的诗人兼诗评家钟明所说的那样:“‘非非主义’作为一个分布很广的团体,作为一个观念纷繁复杂的诗歌学术组织,一个颠倒男女关系的别动队,一个进行超语义实验的诗歌的摇滚乐团,其影响,是自‘今天派’以来最大的,它超过了‘整体主义’、‘莽汉主义’以及所有第三代层出不穷的派别和团体。”[2]有过非非们的胡闹,当代中国诗歌已经没有什么思想的、精神的和语言的界线不能逾越。同时,经历过“非非”的无理取闹,当代诗歌也不再需要胡作非为,它可以平心静气去做那些可能的事情。在这一意义上,“非非”则是一次廉价的自我出卖,一次货真价实的献祭。确实,“非非”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既没有多少有价值的诗歌留世,也没有什么精深的思想观念发人深省,这个团体迅速四分五裂。数年后,这些当年最激进的诗人,纷纷下海经商,如渔得水,与他们当年最不屑的现实混为一体。这说明激进的革命派从来只具有观念的意义,他们面对现实可以随时采取另外的原则。

总之,被称作“第三代诗人”的现象,既是一些五花八门的团伙,也是一个混乱不堪的诗歌变革时期,作为一场狂热冲动的诗歌革命,它留下激进而含混的虚名,以短暂而暧昧的姿势悬搁于中国文学史的边缘地带。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是一段注定了被流放的野史。这并不只是就一批诗人去国而言,而是由这股新生代诗人构筑的历史已经失去整体效应,并且以非公开的方式交流。“第三代诗人”之后,中国大陆的诗坛再难形成什么有影响的运动或团体,也不会为权威的刊物和团体所承认接受。在当代中国,没有任何艺术门类象诗歌这样,依然保持潜政治的对立。不同观念和立场的诗歌群落,它们不仅仅是在传播领域水火不容,根本在于他们完全是两类东西。作为语言的书写物,它们截然不同的两种语码,就象狗和耗子一样各行其是。经历过某个历史事件,新生代诗人四分五裂,幸存者却是今非昔比,他们以更加纯粹的诗的形式呈现他们业已平静的灵魂。

北大的洪子诚教授在他那本卓越而精炼的《当代中国文学史概说》中,对第三代诗人(他称之为新生代)作总体评价时指出:“在‘新生代’的众多派别和诗歌作者中,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海一带的具有‘新浪漫主义’倾向的一群,他们对诗艺始终持一种严肃,真诚的态度。他们认为,诗对人类的精神归宿、对人的灵魂道路的抉择负有崇高责任,负有克服主观与客观、人和自然、意识和无意识、自我和世界分裂的责任。”[3]洪子诚教授是指欧阳江河、陈东东、海子、西川、王家新等人,这些诗人注重发掘诗所蕴含的形而上哲理意义,对历史及人的命运进行深刻反省,在艺术上注重秩序与纪律。显然,这批诗人不再仅仅把对诗歌艺术的探索当成是前卫性的临时投机,而是持续性的艺术追求。不过这个名单可能应该加上不少其他类型的诗人。进入九十年代,这个名单还有所扩大,一批旅居海外的诗人,如北岛、多多、杨炼、张枣等人也表现出同样的倾向。九十年代的诗歌已经很难以代来划分,自以为是和胡作非为已经不能出奇制胜,团伙解散之后,诗人只能面对诗说话。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2001 元 
精华
76 
帖子
8457 
注册时间
2002-8-30 
最后登录
2010-2-5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心灵港湾

105
发表于 2004-3-19 00:16
[B]二、祈祷与超渡:历史洗礼后的第三代诗人[/B]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比较有意义的诗大部分发表于非公开出版物和在海外发行的刊物。九十年代有影响的地下刊物大体有:《现代汉诗》(北京,主编:唐晓渡、陈超、孟浪、萧开愚),《亚文化未定稿》(上海,里纪、阿钟、京不特、萧毅等),《大鸟》(乌鲁木齐,主编:杨子、沈苇),《红旗(黑皮书)》(北京,曾小俊、艾未未、徐冰),《新群众》(深圳,主编:欧宁),《文学通讯》(广州,凌越、胡昉等),《面影》(广州,主编:江城、琳茜等),《阿波利奈尔》(杭州,主编:派司),《他们》(南京,主编:韩东、于坚等),《窗口》(北京,雪迪),《过渡》(哈尔滨,主编:何拜伦),《联系》(南京,主编:朱朱),《北门杂志》(江苏江阴,主编:庞培),《倾斜》(杭州,主编:达达),《喂》(上海,主编:醉权、一土、羊工、海岸等)[4]。以上刊物基本上创刊于九十年代,有的出过二、三期就停刊,但多数还是陆续出版。这些油印诗刊主要在大学校园传播,象是一些微弱而倔强的火种,不断地重新燃起中国大陆频临熄灭的诗坛之火。就绝对人数而言,中国诗人依然可能居世界首位,只不过读者大约和诗人等量齐观。

后起的诗人曾喊着“打倒北岛”的口号,他们没有打倒北鸟,只不过北岛自已采取了放逐的形式。后起的诗人与北岛的差异并未超过北岛自己前后期的变异,与其说是一代诗人的自觉,不如说依然是时代使然。89年后在留在大陆写诗的一批诗人主要有:欧阳江河、西川、陈东东、于坚、钟鸣、雪迪、翟永明、张曙光、萧开愚、孙文波、寥亦武、金海曙、吕德安、庞培、杨键、杨子、韩东、叶辉、唐丹鸿……等人。89年后居住海外的诗人:北岛、多多、杨炼、张枣、杨小滨、贝岭、孟浪……等人。没有证据表明,89年后,中国大陆的文学活动(包括诗歌创作)就停止了,或移到海外。如果认为“最优秀”的诗人都在海外,那么,同样“不逊色”的诗人依然在大陆写诗。

    欧阳江河、西川、王家新、钟明、翟永明等人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大陆90年代诗人的代表,他们代表了另一个时期的风尚,这就是回到精神领地的风尚。这个风尚与90年代迥然各异,却在1989年这个历史座标之侧找到武断的起点。1989年3月29日,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这一事件被第三代诗人视为一次神圣的献祭。诗人海子一直写作一种形而上的超越现实的诗,决不与现实妥协的精神信念,在海子的倾诉中就是灵魂直接与神祉对话。海子的诗通常由深奥的长句式构成,韵律激越悠长,给人以走向宇宙的感觉。这种美学风格以他的死而完成一个神性的海子的形象。“海子死了”——这是那个时期任何一次关于诗歌的,乃至于关于文学的讨论会的开场白。海子的死是一次献祭,也是一次赎罪,并且更象是一次赎罪的示范。因而,与其说是一次告别,一次结束,不如说是一次重新开始的序幕。海子已经把过去的时代变成死亡,人们可以以任何方式否定拒绝那个过去的时代,这就为人们重新开始找到思想基础,这正是人们期待的。不管是出于现实考虑,还是出于无奈,总之必须与90年代决裂。海子已经死了,活着的人们不能到山海关去殉难,至少必须在精神上死一次。于是一个时代又重新开始了。这就是一个纯粹的、回到精神世界、回到自我意识深处的时代。这次划时代的死亡分裂了二个时代,也提供了一道历史桥梁,从山海关到九十年代的精神领地只有一步之遥,人们只要象征性地对海子默哀三分钟,就可以超渡到彼岸。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2001 元 
精华
76 
帖子
8457 
注册时间
2002-8-30 
最后登录
2010-2-5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心灵港湾

106
发表于 2004-3-19 00:19
[B]1,精致的小思想:欧阳江河[/B]

    “非非派”之类的胡闹在90年代已经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则是神圣肃穆的沉思默想。然而滞重笨拙的精神也难以为患有先天软骨病的人们所承受,于是在深沉中打开一片空灵成为这个时期最好的精神超渡方式。欧阳江河就率先找到了这样的超渡之筏。于是在题为《市场经济的虚构笔记》的诗中,欧阳江河写道:“从任何变得比它自身更小的窗户/都能看到这个国家,车站后面还是车站……”;于是“你试图拯救每天的形象:你的家庭生活/将获得一种走了样的国际风格,一种/肥皂剧的轻松调子……”;于是“你谈到旧日女友时引用了新近写下的一行赞美诗。在头韵和腰韵之间,你假定肉体之爱是一个叙述中套叙述的/重复进程。重复:措辞的乌托邦……”[6]。大起大落的笔墨已经为精细的思想所替代,既面对现实,又伸展向非现实的思域,机智、明朗而不无深刻,这就是说这个时期乐于称道的风格。遗忘历史,发掘此在的瞬间感受:“许多年前的一串钥匙在阳光中晃动。/我拾起了它,但不知它后面的手/隐匿在何处。星期六之前的所有日子/都上了锁,我不知道该打开哪一把……”[7]。这里面当然不是对历史的隐喻式的描写,这就是真实的个人生活,但个人生活的前提又确实是对集体历史遗忘的后果。也就不难理解,“豹子的饥饿”在欧阳江河的笔下却优美得有一种“食物的敬意”以及“对精神洁癖的向往”[8]。

    欧阳江河的诗越来越精巧,对细节的把握充满了机智。每个句子都显示出“小思想”的机敏,词与句子修辞力量决定了诗意。《时装店》注明写作日期是1997年5月,地点斯图加特,但这首诗看不出与斯图加特有什么关系。诗人所用的比喻和联想大都来自中国文化。令人惊异的是,欧阳江河对那些细小的事物津津乐道:
“……你迷恋针脚呢
还是韵脚?蜀绣,还是湘绣?闲暇
并非处处追忆闲笔。关于江南之恋
有回文般的伏笔在蓟北等你:分明是桃花
却里外藏有梅花针法。会不会抽去线头
整件单衣变了公主的云,往下抛绣球?
…………”[9]

    这些段落和句子写得异常优美,诗人也可能是在欧洲工业主义文明的发达地区看到当代时尚文化而引发了想法。在这里,关于东方的想象被温情脉脉地放大了,东方的针线带着复古的共同记忆,如此无可争议地显示了它的美感,就仅仅是东方古国的针线就足以让后现代的时尚谙然失色。不断地针贬现代时尚,这是艾略特时代就时兴的现代主义传统,而以古旧的中国经验去反衬后现代时尚,则与浪漫派用中古田园去抵牾早期工业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欧阳江河的诗越来越倾向于把东西方二种经验揉合在一起,这当然没有什么奇怪,中国诗人从本世纪开始就这么做。但在过去,或者说在80年代,西方经验主要还是一些典籍,一些形而上学的思想。随着年青一代中国诗人海外旅行的直接经验日益丰富,西方就不是一个想象中的(和在典籍中的)理论的乌托邦,而是一些被世俗化的日常事实。但象欧阳江河如此热烈地把西方经验作为思想资源,也还是令人惊异的。《感恩节》(《今天》,1997,2)如果把里面的名词作一统计学处理,可以发现它们的词义主要意指西方的经验。欧阳江河处理西方经验已经炉火纯青,不断地用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词语,将其解构,以此产生思想的快感:“从帝国的观点看不出小镇的落日/是否被睡在闹钟里的夜班小姐/拨慢了一个世纪。火星人的鞋子/商标上写着‘中国造’……”。确实,在每个句子都闪现着诗人的睿智,那些思想总是在词语之间跳跃,突然降临。欧阳江河的诗已经完全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所讲究的“赋、比、兴”手法,也不同于早期的朦胧诗,他的早显著的特点,就是词语的直接性,没有多余的氛围,无须铺垫,就是专注于个别思想在词语中的闪耀。也许正如他自己在这首诗中所说的那样:“高出变与不变的理解。没有人否定/完全地沉浸于感官之美是多么侥幸”。欧阳江河的诗正在致力于创造一种“侥幸之美”,在运用词语方面化险为夷,而怪戾与奇妙的思想才是这一代人心灵的慰藉。

    1998年,欧阳江河发表《那么,威尼斯呢》,这首看上去写欧洲古城的诗,表达的主要还是中国经验。诗人不断地把中国的成都与威尼斯连接(混淆?)在一起。也许想象的原点在威尼斯,成都不断被记忆和关联比喻拖曳进来(或者反过来也行),假定诗人是到威尼斯旅行,却无论如何也抹不去成都的记忆,中国经验在这里成为进入威尼斯的障碍:“在火车上,/你睡过了头,看上去却像整夜没有睡。”一个理想的目的的总是错过,“下一站是威尼斯么?/‘没有下一站……’”。对生活的自我期许就这样越来越远,然而,成都却总是那么近在咫尺,读读第三小节,“你拿用剩的红药水怎么办?”这是明显的政治性的暗喻,但用得巧妙,不留痕迹,一笔带过,生动轻巧,修辞的美感才是主要的。欧阳江河沉醉于在词语的巧妙和机智中获得思想的张力:“干旱,被一把伞撑开了,/成都的雨,等你到了威尼斯才开始下。”但毕竟词语的优雅掩饰不住内心的真情实感,有些话还是需要直说:“青菜腌得太久,已经染上了乡愁。”这种直白夹杂在闪烁其辞的玄虚中,反倒有一种坚实的力量。整首诗有18节,180行之多,随处都可见诗人的机智和敏感,把握细节,用反差经验去折叠击碎然后重新组装这些细节,这是现在注重词语的诗人写作的基本法则。欧阳江河用得尤为纯熟老道。我说过,欧阳江河有非常优雅漂亮的“小思想”,但这些“小思想”似乎显得过于密集,它们反抗整体性,拒绝结构成宏伟的叙事,词语的舞蹈闪耀着想象的亮光,但毕竟有些稍纵即逝的感觉。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沉浸于中年写作的诗人,去表现过于尖锐的思想,但如何使那些精致的思想不至于过分飘忽不定,这不能不说是欧阳江河要面对的问题。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2001 元 
精华
76 
帖子
8457 
注册时间
2002-8-30 
最后登录
2010-2-5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心灵港湾

107
发表于 2004-3-19 00:24
[B]2,个人化及其命运的不可知性:西川[/B]

    1963年出生的西川经历比较单纯,这使他对书本有着深厚的迷恋。他对萨特甘愿生于书本,死于书本的人生态度推崇备至;对本雅明敢于逃离独创性,用引文搭建思想大厦的做法也津津乐道。可见西川是一个注重书本,注重个人的内心生活而多少有些远离现实世界的诗人。据西川自己后来回顾,他的这种把书本作为写作资源的态度受到指责,有人认为他沉浸在文化想象中而忽略了对于具体生活的观察,批评家认为他未能使写作与时代“语境”交融在一起[10]。西川反省说,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历史,使他重新审视中国社会的历史和个人的生活变故,他意识到过去的写作可能有不道德的成份:“当历史强行进入我的视野,我不得不就近观看,我的象征主义的、古典主义的文化立场面临着修正。无论从道德理想,还是从生活方式,还是从个人身份来说,我都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尴尬状态。所以这时就我个人而言,尴尬、两难和困境渗入到我的字里行间。”[11]。但这并不意味着西川的写作此后就更加关注外部世界的公共历史,他不过开始用个人的眼光审视那些公共事物,使之成为个人经验的一部分。90年代初,西川提出一个有意义的概念:诗歌的叙事性。80年代诗歌的歌唱性意味着把个人情感转化为时代宏伟叙事的冲动;而90年代的叙事性,则是把公共事物转化为个人的直接经验的努力。叙事性看上去强调了外部社会,但公共历史被个人经验重新编码,公共历史变成个人内心生活的一部分。这可能是90年代第三代诗人变得沉静、书卷气和寻求神性关怀的美学基础。


    西川早期的诗就试图去洞察事物不可知的内在秘密:“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听凭那神秘的力量/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射出光来,穿透你的心……。”[12]西川早期深受欧美象征派诗人叶芝、瓦雷里、梅特林克等人的影响,他热衷于书写自然事物,从中发现超越人类社会的那种不可知的力量。西川在从书本中发掘诗的文化资源时,也显示出他相当的才情,关于李白杜甫的诗(《李白》,《杜甫》),运用的都是典籍常识,但却写出不同寻常的意味。在关于李白的叙事中,可以感觉到“让不可能的成为可能——”,一个古典时代诗人的那种超越性的生命力量。关于杜甫,诗人则以“深仁大爱”为主题,写出不朽的生命所具有的永恒价值。这些纯静明朗的诗句,包含着别居一格的古典情结,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历史时期呈现于世,给人以某种特殊的启示。这也是西川在九十年代受到推崇的缘由。

追求神性、秩序、和谐与永恒,这构成了西川这种有古典情结的诗人的特殊的思想氛围,这在80年代中后期是不可想象的主题,在90年代随着数名诗人的自杀而成为必要生命底蕴。在一首纪念海子的诗中,西川写道:“你没有时间来使一个春天完善/却在匆忙中为歌唱奠定了基础/一种圣洁的歌唱足以摧毁歌唱者自身/但是在你的歌声中/我们也看到了太阳的上升、天堂的下降/以及麦子迎着南风成熟/以及鹰衔着黑夜飞过姐妹的田垅”(《为海子而作》)[13X]。海子在九十年代初中国诗坛是一个无可争议的象征,也是第三代诗人的自许,海子之后还有数名诗人自杀,这到底是由于海子的死使他们感悟到存在的真谛的,还是更加迷惘,从而选择厌世?海子的象征意义意指着诗人有必要执着于永恒的信念,杀身成仁。但对于活着的诗人们,甚至更有可能看出连殉道者的意义也终将被磨损,拯救也是徒劳的,那么,选择只有二种,苟活或者追寻海子。戈麦和张风华选择了后者。数名先后死去的诗人与西川都是至友,对西川的精神震动当是不难推测的,西川本来就对神性、终极一类的观念怀有信念,现在则更是坚定不移。正如崔卫平所说:在布满喧嚣、怪异、失落、裂痛的现代作品之中,“西川居然不分裂也不混乱,居然显示出和谐、沉思和光明的某些特质……在世界的惨痛之后,他还要让它再完美一次”。[14]

    对于西川来说,“神性”并不是他要反复陈说的主题或词语,它深植于事物的不可知的变异之中。西川声称的古典性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现代主义的范畴,那些关于永恒的观念,关于信念和神性,这些也是现代主义者反复呤咏的主题。但西川并不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一个年轻的卫道士,在很大程度上,西川的诗具有相当强的包容性。这个经常对后现代主义持敌视态度的人,在他的“叙事诗学”中,包含着相当多的后现代主义或后结构主义的观念。在把神性或永恒改变成一系列变异的叙事时,西川不断地触及到不可知的神秘性——这种典型的现代主义诗性,却不断地借助后现代主义诗学加以表现。

    在西川强调诗歌的叙事性特征时,他开始关注外部社会的生活过程,但这些过程并不是以现实既定的逻辑性展开并形成连续性的历史,而是以变异为中介,向着不可知的领域不断转化。在那些日常性的,可把握的生活事物中,西川关注依然是转化为个人经验的事物,它们总是在切近本质意义时,向着神秘和不可知转变。组诗《汇合》,作者写于1989年10,改定于1990年4月,诗人试图去写作这个时代的精神史。这首诗广泛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时空变幻自由不定,纷至沓来的意象群隐含着作者对当代中国政治无意识的强有力的揭示,并且由此预示着对集体无意识的深刻剖析:“这或许是一种全体的应和,/是理智所不能理解的盲目/混合着针对自我的惊讶与彷徨……”。在进入历史领域时,西川还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或许是因为中国的书报检查制度使诗人不得不采取过分变形的意象,过多的转折的隐喻去表达对现实的批判思想,思想的明晰性要打折扣。但所幸的是,诗的叙事性并没有关注庞大的历史事件,而是不断返回到个人的日常性生活,这使西川的叙事具有生活的刺痛感。个人经验,个人无法进入公共历史的苦痛,可以看出诗人对生存困境毫无保留的揭示,以不可屈服的精神面对命运的勇气:“有多少心血无法写进这书中/这未完成的圣典:我的记忆,我的梦/什么样的缺点使我偷生人世/屡次望见神秘的百合飞向太空——”[15]。不断地回到私人经验,反省个人的抉择与命运构成的顽强冲突,西西弗斯式的命运抗争,在西川这里以更加细致的智性思索加以表现,不断地对个人存在的真实性加以鉴别,《汇合》在把个人从集体无意识中剥离出来之后,写出了个人历史的刺痛感与不可遏止的希冀。

    西川一方面不屈地去揭示命运的不可知的悲剧本质,另一方面,他总是不懈地去表达对生活的内在隐秘的挚爱。西川是个爱好生活的秘密事物的人,秘密是赋予事物深度本质(生命)的另一方式。他能发现那么多的秘密,他造就了一个单纯而又无比丰富的生活世界。西川在不停地穿越此在的途中,随时反省个人体验,从日常性的事物发现秘密,从而把握形而上的思想。这些诗句总是在触及那些复杂的公众历史的时刻而回避了它,结果西川总是选择与私人性事物对话。西川说:“说出一个秘密便有鸽子飞来/说出一个秘密便有马蹄莲盛开……”;但是,什么秘密呢?“今夜树木是孤独的/尽管它们搂抱在一起”,只有孤独的个体行走在夜的街灯下,它的恐惧来自“一只冰凉的手”,当然,也有暴力,但是有可能“转身”或“逃走”。多么单纯的“北方的夜”!公众的历史消失了,也就没有秘密可言,阴谋和暴力取谛了之后,存在就变成个人的事了,那是感觉和体验,而不是秘密。从整体上来说,西川一直在反抗公共历史,而沉浸于书写个人化的历史,优雅的、聪慧的个人史,这是中国庞大的历史一直被抑制的不在的历史。词与物是这一代诗人关怀的核心,不再去关注庞大的政治思想史,而仅仅是词义,对词义的私人性处置,这也是(就是?)抵抗现行文化制度的有效方式?总之,西川为些特地去写作《近景与远景》这种随笔式的杂文,这里的词与物完全脱离当代社会现实。他看到的“近景与远景”多数是“牡丹”、“小妖精”、“阴影”、“幽灵”与“海市蜃楼”,既使说到“国家机器”,那也不过是一个神话或宗教。当然,人们有理由怀疑西川摆脱公众历史的虚妄性,但放弃对抗式的写作,也许是实行精神超越的开始。

    1997年,西川发表了长诗《厄运》(诗集《大意如此》),对人的卑微命运进行一次深入的解剖。人被投入命运却无从选择,只能被命运拖着走。西川在这首诗中主要采用反讽手法,对各类身份不明的“他”的日常生活进行叙述,表明人并不是天然地就具有人的尊严,表现出人要成为一个“人”所要付出的代价。西川提示出一幅个人生活失败史,是如何被一个看不见的历史命运所支解损毁。也许与西川过去对生活的认识有些不同,这首诗似乎表明个人历史没有成功的希望。这首诗把九十年代诗的叙事性特征推到极端,描写性的、白话式的、口语式的句子,与一些简明扼要的象征随意混淆,不失时机地制造反讽的快乐。古典性的情结和现代主义的精神,在这首诗中已经为某种反讽性的解构所替代。不管如何,西川是九十年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少有人象他那样一直在深刻地思考现时代的人的命运,关切我们生活正在丧失的价值,他的书写既是一种绝望,也是一种拒绝和坚守。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2001 元 
精华
76 
帖子
8457 
注册时间
2002-8-30 
最后登录
2010-2-5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心灵港湾

108
发表于 2004-3-19 00:38
[B]3,王家新:深度意象与后政治诗学[/B]

    九十年代的诗人被无形的历史之手推向炼狱的入口处——这是他们大部分人乐于寻求的精神归宿。某种并不明晰的赎罪意识支配了年轻一代诗人,并且成为他们重新寻找主题和表意策略的出发点。在历史的断裂处,已经无路可走,对于思想和表意策略都面临改弦更的张的一代的诗人来说,就势落入一片精神深渊——以个人的方式隐蔽于其中,这几乎是绝处逢生的机遇。这对于欧阳江河、西川、王家新等本来就热衷于知识的诗人来说,更有一种如归故里的惊喜。也许从一代人或个人的命运来说,我的这种推断过于残忍——这些人都是忍受着精神重负和思想空白而艰难地疏理个人的诗性归宿。但这些历史条件又确实使这些诗人突然找到历史脉搏——历史祛魅的脉搏,他们突然有能力理解现实及其未来的道路。我们不得不承认,九十年代的这批诗人,尽管他们个人风格相去甚远,依然有小团体的恩怨掺杂于其中,但他们确实把汉语诗歌写作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过去的诗人少有人如此坚决地思考个人的境遇和抉择。

    王家新在九十年代几乎是借助了历史之力而迅速完成个人性建构的。他早期的诗作带有浓厚的人文地理学的色彩。从南方到北方,他奇怪地为北方的风景所震撼:
旷野/散发着热气的石头/一棵树。马的鬃毛迎风捧起/骑者孤单的躺到树下/夕阳在远山仍无声地燃烧//一到夜里/满地的石头都将活动起来/比那树下的人/更具生命(《风景》,1985)。

诗人解释说: “在北京的生活给我带来了某种精神性的东西,而这主要取决于中国北方那种严峻的生存环境,开阔的天空,秋天横贯而过的大气流,在霜寒中变得异常美丽的秋叶,以及更严酷,但也更能给我们的灵魂带来莫名喜悦的冬天。”(《回答陈东东》)诗人意识到,北方大自然景观、气候和文化政治环境潜在地作用于内心生活。在诗人的写作中开始出现“雪”的景象,不断地谈到北方。不少中国文人都曾谈到“北方”——主要是指“北京”——蕴含着厚重的中国政治人文文化的地理环境在精神起到的作用,特别是那些来自南方外省的人文知识分子,对北京有着奇怪的精神上的迷恋,似乎北京才是真正的精神家园。一种离乡/返乡的悖论式的情感,纠缠着这些人的内心生活。

    在北京的生活,使“一种从疼痛中到来的光芒,开始为我诞生”,由引形成了他1988、1989年以后的诗歌——更重要的是,“它在要求着一种与之相称的个人诗学的建立”。在他的诗中开始了一种与整个北方相呼应的明亮,而这正是诗人“忍受住一切想要达到的”[16]。

在题为《北方札记》的诗中,诗人写道:
“现在,我几乎可以确信/在这里,在山与季节的闪耀中/这是北方的精神……。”
但令人惊异的是,诗人反省声称构成他的内心生活标志的“北方”却带着非常古旧的农耕文明的特点,这种以北京为原型的北方意象,实际是现代以来的中国诗人反复书写的北方。诗人所书写的“北方的精神”、 对北方生活的“感恩”,并没有对北方(北京)文化意象进行个人化的重建:“我走在这北方的土地上,我昨晚留宿时见到的马,仍在一个/半昧半明的梦中晃动。”这些关于北方的表述,早年的东北作家群,如萧红、萧军;后来的朦胧诗人如徐敬亚、多多等人,也不断地写到北方,这些关于北方的想象,主要以土地为中心,构成家耕文明的传统景观。王家新关于北方的表意策略,还看不出多少特别的超越农耕文明,与现代城市化相联系的那种人文景观,特别是关于北京的政治文化的现代性/反现代性景观。

但这并不是说,王家新关于北方的诗意表达就不出色。这些诗无疑写得明朗透彻:“这时雪的北方/村庄与村庄之间,失去了道路……”。在单纯中透示着复杂而深邃的意味。我们不过谋略从这里提出一个一个颇具普遍性意义的问题,这些非常具有现代主义意识的诗人,在关于中国北方/南方的书写中,为什么总是保持着乡土中国的典型特征?

    不管怎么说,宽泛的“北方精神”尚难以磨砺个人的思想锐气,正是九十的年代的特殊的历史境遇,这使退回到个人精神深处的叙事具有了特殊的思想蕴含。王家新与欧阳江河和西川有所不同,他并不过分刻意强调词语的修辞策略,但他不断地审视个人的现实境遇。不断地借用西方或苏俄的思想资源,王家新构造了一种“后政治学”的表意策略。1989年以后,王家新以《瓦雷金诺叙事曲——给帕斯捷尔纳克》和《帕斯捷尔纳克》二首诗而引人注目。在关于个人的现实境遇的书写中,不断地指向无法更改的时代命运:“命运夺走一切,却把一张/松木桌子留了下来/这就够了。/作为这个时代的诗人已别无他求……”(《瓦雷金诺叙事曲》)。诗人坦诚地说过:“在某种艰难时刻,我的确从他那里感到了一种共同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一种灵魂上的无言的亲近。”帕斯捷尔纳克,前苏联作家,在苏联专制时代写作《日瓦戈医生》,他的信念与良知令诗人肃然起敬。王家新在诗里写道:
    “不能到你的墓地献上一束花/却注定要以一生的倾注,读你的诗/以几千里风雪的穿越/一个节日的破碎,和我灵魂的颤栗//终于能按自己的内心写作了/却不能按一个人的内心生活/这是我们共同的悲剧……”。

    无法确证自我,也看不到现实延续性,执拗的诗人除了从一系列的异端历史资源中去建立个人的思想档案外,他还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他的诗里总是大量出现西方文化场景,不断地重写那些现代派经典作家和诗人,发掘他们的精神,构成王家新写作持续性的主题和灵感。卡夫卡、布罗茨基、叶芝、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等人,都是他不断引以为自况的精神之父。追求精神的绝对性,把个人放置在非现实化的语境中,这是王家新的反复表达的意向。在一首献给海子的诗人中,诗人的表白对自己实施一次精神洗礼:“现在,我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向你祈求的人”。诗人有胆量自我标谤为“最后一个……”,也可以看出诗人对自我精神的绝对性之重视。

    不管王家新如何渴求个人的内心生活,这已经与90年代迥然相异,个人生活的建立,不再依赖对现实改变才能获得者得——这代诗人已经对此完全不予考虑,他们进一步的思想深越也就只能依靠词语的修辞体系。重新寻求精神信仰的第三代诗人,以回归文本来作为消解意识形态的表意策略,由此出现奇怪的包容性:崇尚神性的现代主义精神,与后现代主义式的修辞学构成一种悖论式的统一。王家新虽然是最早意识到寄望于词语来打开一片新的思想天地,但他只是是思考词语本身,而并不大规模实践词语的表意系统。于是,“词语”被迫切提到写作议程。1990年,王家新写作了《词语》一诗,可以看作是这批诗人转向词语的标记之一。在这首诗中,王家新写道:“——它们是来自炼狱的东西/尖锐、明亮、不可逾越/直至刀锋转移/我们终因触及到什么/突然恐惧,颤栗”。 关于词语的恐惧症也是一种关于词语的崇拜症,成为填补意识形态真空时期的精神素材,而文本则成为医治失语症的唯一药方。在这里,药方是病症的自我表现,因为药方的存在而引发了相关的症状。宏伟叙事突然解体,或者说意识形态不再具有超强的整合功能,个人的写作只能面对个人的语言符号,还有什么比词语的存在更为直接,更为单纯的呢?诗人已经完全被抛到社会的边缘,与其被历史选择不如选择历史,文本既是自我的精神飞地,也是拒绝社会的唯一屏障。“词语”就这样成为一个新的童话。

    王家新的“恐惧”和“颤栗”来自于他自认为由此抓住了“后政治”诗学的本质,同时也包含着对词语成为诗学全部基础的恐惧。这是一个无边的炼狱苦刑,这里面可能有无尽的思想深度。王家新不同于欧阳江河之处在于,欧阳江河在词语的修辞框架中不断表现思想的狡智,连续的在差异的意指链中闪烁其辞的“小思想”——总是那么无可挑剔却令人惊异的聪颖、机智和优美,如同一只智慧之狐;而王家新总是在一个方位上持续地挖掘,他似乎永远找不到思想的终结之处,他象一只无法停顿的思想穿山甲。九十年代初期,王家新还专门写就了长篇散文诗《词语》。这些类似诗的散文,或者说是诗片断,表达了诗人直接对词语的运用和思考。王家新说:“从‘词’入手不是从所谓抒情或思考进入诗歌,导致的是对生命与存在的真正发现,并且引领我渐渐从根本上去把握诗歌。现在对我来说,不仅诗歌最终归结为词语,而且诗歌的可能性,灵魂的可能性,都只存在于对词语的进入中。”王家新赞赏布罗茨基评论曼杰斯塔姆时说的话:“这一切是我们的变形记,我们的神话。”[17]

    1998年,王家新发表长诗《回答》,试图去讲述个人的生活史——真实的故事。这是一个典型的私人性的故事,甚至可以说就是诗人本人经历的真实变故。一种被深刻改变的生活,“变故”不只是历时性的自然变异,这一切被不由自主地卷入第三世界叙事逻辑。个人生活的起源和变故与历史本身的政治学叙事交织在一起,怀旧的追忆,都具有了民族寓言性的史诗特征。在这里,诗人一如既往地大量触及到西方的文化资源,但这一次似乎带着深重的东方式的伤感。所有关于东方(中国)的叙事,都带着浓厚压抑性的色彩和失败主义的味道:“我的主人公,命中注定只能来自/北京的一条小胡同……”;“……如同我们仍住在/北京西单那两间低矮而潮湿的老房里”。而关于西方的叙事则带着某种程度的反讽意味:“你开着你的旧尼桑,驶向你学习和执教的美丽校园,或是准备着又一个烤肉聚会/在仿中产阶级的后花园里,间或来信‘过得怎样’?”在这一个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中,也许隐藏着一个关于背叛的故事,并且以东西方冲突的经典对立结构加以叙述。耿占春认为:“《回答》是诗人力图把几乎沦为一场喜剧的生活转化为现代悲剧的努力。是把无意义的、破碎的经验体验为一种命运降临时刻的命运感应力。”(参见耿占春:《没有故事的生活》)诗人努力去叙述个人生活的破裂状况,这一切都有意地运用日常性的生活表象加以呈现,但个人的命运没有摆脱第三世界的集体命运的结局。也许这就是耿占春所说的“喜剧性的生活”,其中隐藏着的现代悲剧命运。诗人说:“我也几乎不再关心/自己是谁,而只是想说:这就是我们的时代/——你的痛苦,你的生活,你的真实/只是这部伟大传奇中的一个细节。”王家新这批诗人后现代主义式的修辞叙事,总是包含着现代主义式的意念。但这首诗确实反映出王家新的微妙变化,在现代性的叙事语境中,重新审视东方主义式的个人的命运。这与他过去关注西方的异端文化,并把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作为自我救赎的全部依靠已经很不相同。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2001 元 
精华
76 
帖子
8457 
注册时间
2002-8-30 
最后登录
2010-2-5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心灵港湾

109
发表于 2004-3-19 00:42
[B]4,自然场景前的个人独白:陈东东[/B]


     陈东东的诗热衷于捕捉自然场景,用诗人孙文波的话来说:“天空和大海构成了陈东东诗歌的主要背景,同时在他的诗中成为那种被人们称之为象征性的隐喻。”[18]  当然,陈东东的自然景观浸透了社会历史内涵,它们总是具有文化的暗喻性质,但也正为此,陈东东实际又把人文内涵真空化了,那些自然事物作为能指构成自在自足的语象群,历史人文内容则只是隐约闪现。对于陈东东来说,不能转化为自然事物的人文历史是无效的,但他的转化本身也就改变了历史原典。这正是陈东东写作的奥秘,通过把人文历史自然化,他的词语获得了无限的可能性。象他的《秋歌》《秋日断章》等诗所做的那样,他把历史与现在并置在一起,追问人类生活的差异性问题。人文历史被他强行置入现在的场景中,它们变成一些事物,一些景致,他们的意义被强行此在化了。现在固然是历史的遗物,但历史也消失在现在的景观之内。诗人的思想是矛盾的,人类生活仅只有表象的不同,它们的实质都不得不趋向于同一。但陈东东的“一”,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理性的“一”,而又是千变万化的超自然的无限。这可能合于诗人的自我表白:“我的回答或许每一次都有不同,甚至互为矛盾,令自己困惑,但我不虞前程的脚步却是轻捷的。”诗人崇尚玛格丽特·杜拉的名言:“我身上绝对没有那种专横武断的思想,我是说,那种作为最后确定的思想。这种祸害我一向是远远避开的。”[19]陈东东的思想中无疑有超自然的神秘主义倾向,其核心则是万劫不复的绝对之“一”。   

既根源于“一”,又想去破除“一”,由此也就不难理解,陈东东的诗中总是有一些突然出现的词语,让人大惑不解。例如《序曲》、《否定者及其它》和《八月》等等,这些突然转换出现的词语,有意以它“词不达意”的特色反复缠绕,这些词完全摆脱了它的字典意义,也不是在既定的文化秩序中被理解,它们构成一些绝对的含义,但又没有确切的含义。它们是陈东东切近那个终极奥秘——不是停止,而是穿越那个神秘领地的意义之光,这就是词语的胜利。

当然,陈东东不是一个沉缅于形而上思想的诗人,那种对绝对之“一”的切近,只是他的诗中偶然开启的“空地”,在某些情形下,他的诗也可以直接面对世俗事物。他的《插曲》,例如其中的《在燕子矶》,出现“保险公司的姑娘”等具有日常性趣味的人和物,在这种情况下,陈东东只是为了获取词语的快感,一种浅尝辙止的反讽。一些事物被提到,被放置在一起,它们都不具有实在性,有意造成某种思想的空白——它们也可能是一种存在的“空地”,只不过不具有海德格尔的那种无穷深度性,而就是一种反抗实在性的虚无。

    也许对于陈东东来说,只有自然的事物才切近于那种绝对之“一”,他不能忍受实在的人文历史,它们都必须转化为自然事物,才能获得意义。干得比较彻底的是他的代表作《春天:场景与独白》,可以看到他的自然场景对人文历史的改写。他宁可把一切社会历史的叙事打碎,置放于自然场景表象之下。这首诗发表于《倾向》(美国)1996年第春季号,但没有注明具体写作年月,诗题下出现1989字样,是指写作时间,还是写1989年?印刷方面的含混,给理解这首诗带来麻烦。但不管如何,这首诗都与不可逾越的1989这一时间标记有关。这首诗当然有实际的历史隐藏于其中,作品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动物作为象征隐喻,他们意指着1989的历史。但诗所呈现出的都是一片纯净的自然景观:
渡河的日子就在眼前。他听见
更多的鸟儿随风潜入
盘旋,舞蹈,栖落
像到来的花瓣
依据火焰抵抗着残冬
火畔一个人
在读他的典籍

    很显然,1989年的春天,不管如何都是有象征意义的,这是历史大事件发生的前夕,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这象是一次闲暇出游的情景,历史被改写了,不管是作者写作1989,还是写于1989,都不应忽略这个时期发生的事件,至少,在1989年之后阅读这首诗,就不得不受这个特殊的时间标记的影响。全诗由20个片断,差不多400行组成,要阐释这首是困难的。由于大量运用象征、隐喻以及一些典故的意象,决定了这首诗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巨大的空隙,而一些突兀出现的起转折作用的词语有意对意义系统进行干扰,促使合乎逻辑的阅读期待落空。但这首诗可以看成是对一个蕴育着历史突变的春天进行描写,那种压抑性的期待,构成了全诗的主调,诗歌的主题也许是试图去刻划一个虚假的春天的图景。诗人写了一些从冬天苏醒过来的生命正在蠢蠢欲动,但虚假的生命已经把春天装点得生意盎然。诗中反复出现的一些意象大都是一些“非春天”的意象。如:“鲜花来到玻璃房”,“雨淋透了塑料的游艇”……等等,对春天进行本质性的怀疑,也许可以理解1989年突然降临的历史事件。但诗人感兴趣也许并不是在意义系统的理发意义上,去解读1989,而是有意造就远离1989的一堵语言之墙,作为一个历史的1989是不可逾越的,也许没有什么语言可以诠释这个历史时间,它是一个绝对的存在,只要在放置在篇首,它的象征意义就使任何语言文本变得莫明其妙。对于诗来说,1989之后,还有什么是可以理解的?还有什么是不好的理解的呢?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2001 元 
精华
76 
帖子
8457 
注册时间
2002-8-30 
最后登录
2010-2-5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心灵港湾

110
发表于 2004-3-19 00:47
[B]5,泛政治式叙事:钟鸣与柏桦[/B]

    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钟明都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传统文人习气与现代怀疑论者在他身上混淆成一种尖刻而偏执的气质。他是一个散漫的文人,也是一个英勇的斗士。现在少有人能象他这样彻底、不留余地。他的诗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他的随笔一类的文字肯定是第一流的。与其说这得力于他的学识,不如说出自于他的彻底。当一个人不再有多少顾忌时,他的文笔也就进入了自由国度,任何词语都可以自由供其驱使,他唯一要考虑的只是语义学问题。1996年,钟明发表《天狗吠日》(《倾向》春季号),这篇文章对朦胧诗至今的一些本质性问题,进行了不留余地的叙述,精辟与锐利令人们拍案而起,一些人愤恨,一些人叫绝。在行文的尖刻方面,创下了文革后之最。也许他是一匹刺猬般的天马,只有他才写得出这种文字。钟明或许有较强的政治情结,大约1993年,在上海一个关于“建筑与空间”的会议上,钟明有过一次情绪激动的发言,关于诗短暂历史,再次被诗人与“跟踪”一类的主题联系起来。他的回忆录性质的《告别1989》是相当精彩的文字,对七十年代末以来的以四川为根据地的“新诗潮”作了亲临其境的叙述,刻意用“1989”这个时间标记,可见作者对这个历史事件之注重。


落拓不羁的钟明在近几年的诗歌写作中,也没有离开用词和用典的主潮,追求深奥和复杂至少是钟明某些诗的特征。他的《中国杂技:硬椅子》是对性与政治的奇妙置换游戏。钟明的诗歌写作与其说是对他的诗评的掩盖[20],不如是一种超越性的替换,但在大多数情形下,他更关注一些深奥的形而上理念,这些理念主要是由一些南方志怪传说和中外典籍构成,但是他又孜孜不忘去生造一个私人的乌托邦:“他比人更富有,也更固执地假设了一个没人的/城市。没有人,没有树,没有宿鸟/投在地上的影子,也没有上帝的磁铁和小蜜蜂。/欧几里德还未用他的几何学……”[21]。一旦回到诗里,钟明的“政治中国”就被词语的精心选择和对典籍的热爱所肢解,90年代,政治在诗里——就象司汤达说的那样——就象音乐会上打响的手枪一样。至少“政治”要以诡秘得象气体一样的东西藏匿于繁复的词语美感之内。

    作为钟明的好友,柏桦可以说是八、九十年代之交最为狂放不羁的诗人,这不仅是就他作为诗人的生活状态,同时就他的诗而言。据说这个人一直保持诗人的生活状态,长期在祖国各地游荡,劝告碰到的每一个人写诗。他的爱好除热衷于给大学生修改诗稿外,还定期陪一些有夫之妇散步,甚至还给一位患精神抑郁症的女青年充当父亲。他还有一引起异想天开的毛病,例如,他从小就梦想给毛泽东当秘书。按照钟明的说法,他具有一种蓝色透明的“精致破坏”的性格,在那时,柏桦是不大的诗歌圈子里最有魁力的人[22]。只有柏桦才敢于无所顾忌地把大白话叫做诗,但他又确实有能耐制造惊人之语。他的《选择》(1993《今天》第2期)居然几乎成了经典之作:“他要去肯尼亚,他要去墨西哥/他要去江苏国际公司//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这究竟是一些什么东西/肯尼亚,墨西哥,江苏国际公司/这就是诗,请选吧,这全是诗”。他的《家人》(《今天》1993,4)同样是一些随口而出的日常语:“生活就是在家里吃饭”,而其中穿插着这样的句子:“他的妻子世态炎凉/感伤地坐在身边”,似乎真有一种感伤的气息油然而生。也许这就是柏桦的魅力所在,他能把那些简单浅显如儿歌一样的句子,突然搞得趣味盎然。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6-28 04:51 , Processed in 0.024953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