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原创文学 存档 1 [推荐]汉语知识
楼主: 好阳光

[推荐]汉语知识 [复制链接]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22392 元 
精华
37 
帖子
13168 
注册时间
2001-10-18 
最后登录
2017-12-18 

版主勋章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美女勋章 心灵港湾

11
发表于 2004-1-16 06:10


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但它是一个复活了的古字。音乐演奏完毕,称为"乐阕",这是早见于三《礼》、《史记》等书的用法,它是一个动词。《说文》解释这个字为"事已闭门也"。事情做完,闭门休息,这就与音乐没有关系,只剩下完毕的意义了。《吕氏春秋·古乐篇》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马融《长笛赋》云:"曲终阕尽,余弦更兴。"这里两个"阕"字,已成为歌曲的单位名词了。但是,汉魏以来,我们还没有见到称一支歌曲或一首乐府诗为一阕的文献。直到唐代诗人沈下贤的诗文集中,才出现了《文祝延二阕》的标题,以后,到了宋代,"阕"字被普遍用作词的单位名词,可知这个古字是在晚唐时代开始复活的。

《墨客挥犀》载天圣年中有女郎卢氏题词于驿舍壁上,其序言云:"因成凤栖梧曲于一阕。"这是称一首词为一阕的最早记录。以后就有苏东坡的如梦今词序云:"戏作两阕。"
陈去非的法驾导引序云:"得其三而亡其二,拟作三阕。"马令《南唐书》称李后主"尝作院溪沙二阕"。又谓冯延巳"作乐章百余阕。"都在北宋时期。

宋人习惯,无论单遍的小令,或双曳头的慢词,都以一首为一阕。分为上下遍的词,可以称为上下阕,或曰前后阕。无论上下或前后,合起来还是一阕,不能说足二阕。近来有人说:"词一片叫做一阕,一首词分做两片,三片,也可以说是两阕,三阕。"又有人说:"一首词分两段或三段,每段叫做一阕。"这话非常奇怪,不知有什么根据,我翻遍宋元以来词集、词话,绝没有发现以一首分上下片的词为二阕的例子。

"阕"字用到后来,成为"词"的代用字。 东坡词序有"作此阕"。白石词序有"因度此阕","因赋是阕"。又金陵人跋欧阳修词云:"荆公尝对客诵永叔小阕。"又柳永词云:"砚席尘生,新诗小阕,等闲都尽废。"赵介庵词云:"只因小阕记情亲,动君梁上尘。"这些"阕"字都代替了"词"字,"小阕"即是"小词"。吴文英词云:"尘笺蠹管,断阕经岁慵理。"这里的"断阕"是指未完成的词稿,离开"阕"字的本义愈来愈远,辞书里不会收入了。
嘟嘟是妈妈的宝!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22392 元 
精华
37 
帖子
13168 
注册时间
2001-10-18 
最后登录
2017-12-18 

版主勋章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美女勋章 心灵港湾

12
发表于 2004-1-16 06:15

建安诗


建安是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当时的国政已经持于曹操之手,而文学上的建安时期比建安这个年号所存在的时间前后各长二十年。

建安时代,上承《诗经》、《楚辞》,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新的高峰,诗歌的特点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慷慨激昂。建安时代的五言诗涌腾,打破了汉代诗坛四百年沉寂的局面,五言诗从此兴盛,七言诗从此初步奠定基础。

建安时代的主要作家有三曹和建安七子等,他们都生活在北方的魏王朝中。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曹操诗的特点是深沉古直,气韵沉雄,他的诗今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一部分是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的苦难,如《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另一部分表现他自己的政治主张,如《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评》曰:“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曹丕诗风格纤弱,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写景抒情都很细腻,诗逐句押韵,说明这一时代的七言形式尚未成熟。

曹植的诗慷慨活泼,词藻丰富华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名都篇》、《白马篇》、《赠白马王彪》、《美女篇》、《洛神赋》、《野田黄雀行》都是他的名作,《诗评》曰:“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

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其中孔融年龄最大,仅存诗七首;王粲的成就最高,诗赋都很出色;陈琳、阮瑀除诗歌外还擅长公牍文书;刘桢的五言诗在当时名气很大;徐干的情诗写得很好;应瑒的诗较为平淡。   

《建安诗三百首评注》选择了建安时代流传下来的三百首诗,建安文学多是文人诗,它的语言较之《诗经》和《古诗十九首》都更难懂,《建安诗三百首评注》对所选的诗歌都加以评点和详细的注释,有助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嘟嘟是妈妈的宝!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22392 元 
精华
37 
帖子
13168 
注册时间
2001-10-18 
最后登录
2017-12-18 

版主勋章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美女勋章 心灵港湾

13
发表于 2004-1-16 06:23

外国的诗歌类别


1、史诗
  古代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一种特殊的叙事诗,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代,具有“以自己民族的有着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为主要题材,以人们爱戴的英雄为主要人物,除了真实的历史事件外,还夹杂着神话传说”等等的特点。如《荷马史诗》。

2、十四行诗
  欧洲的一种抒情诗,音译为“商籁体”。本是中世纪民间流行并用于歌唱的一种短小的诗歌,其格式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两节四行诗,后一部分是两节三行诗,共十四行。首创者据说是意大利“西西里诗派”主要诗人连蒂尼。到十四世纪下半期,意大利另一位诗人彼特拉克,继承“西西里诗派”的传统,创造了一种十四行诗的新体“彼特拉克”体,使十四行诗更臻于完美。

3、悬诗
  中古阿拉伯文学蒙昧时期七首著名长诗的总称。得名是因为:阿拉伯是个爱好诗歌的民族,主要的文学形式是诗歌。在公元五世纪时,每年在麦加都要举行集市活动,各部落诗人赶来朗诵他们的诗,并进行比赛,优胜者的诗抄在麻布上悬挂起来,称做“悬诗”。其形式都工整的格律诗。

4、俳句
  日本古典短诗,原称“俳谐”。是日本中古后期发展起来的民众诗,形式为每首三行,各行的音节数为5、7、5(指日语,译成汉语则不同),共17个音节,不押韵脚。表现刹那间的感受是它的主要内容。多用比喻和象征手法;语言隽永凝炼,便于记忆和流传。

5、鲁拜诗
  中古波斯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诗体,原意为“四行诗”。是伊朗的传统诗体,第一、二、四行押韵,第三行一般不押韵,类似于中国的绝句。
嘟嘟是妈妈的宝!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22392 元 
精华
37 
帖子
13168 
注册时间
2001-10-18 
最后登录
2017-12-18 

版主勋章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美女勋章 心灵港湾

14
发表于 2004-1-16 06:31

诗歌的特征


一、抒情性
诗歌是感情的产物,感情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感情的诗不是诗;感情不充沛,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诗是苍白无力的诗。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诗人喜极而泣,手舞足蹈之情跃然纸上。此诗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快诗。

二、形象性
诗要用形象思维。形象是一种饱含着某种思想感情的极富感染力的具象和境界,能够使读者沉浸其中,不自主的喜爱它、欣赏它,从而获得感情上的熏陶,精神上的滋养以及美的享受。如《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作者用一系列形象化的诗句,勾勒了一幅幅画面,表现长征的艰难困苦。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既渲染了长征途中极端的艰难险阻,也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大无畏的壮志豪情。

三、精炼性
这是诗歌起码的要求。即诗的语言要求用最简练的字句来表现最丰富的内涵,不能像流水帐,不分巨细什么都写。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只有28字,却包涵着极丰富的内容,它描绘了10种景物,类似于现代诗歌中的“意象跳跃”的手法,却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天涯游子的孤寂痛楚之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情景高度浓缩于这一幅画面之中。

四、审美性
诗歌必须是美的。诗美包括形象美、激情美、意境美、意象美、色彩美、结构美、语言美、韵律美、形式美等,如《饮湖上初晴后雨》。

五、含蓄性
诗贵含蓄,含蓄是中国古代诗人孜孜以求的写作境界。含蓄就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用极少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表现极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给读者以想象的广阔天空。如《惯于长夜过春时》,诗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残害青年的无比仇恨,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对黑暗现实的不满等,所有这些都交织在一起,含蓄深沉,悲慨顿挫,力透纸背,余味无穷。而诗中找不到一句直、浅、露的语句,而是把强烈的感情,深刻的思想包孕在一系列意象之中,含蓄沉缅,耐人咀嚼。

六、音乐性
指诗歌在朗诵时,要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要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

七、跳跃性
因为诗歌要精炼,而要精炼就不能拖泥带水,不能有繁琐的叙述、无谓的铺陈。跳跃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描叙,使诗更精炼、集中。如《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落回塘。
诗写到,在荒村野店中,旅客被鸡鸣声唤起赶路,天空残月还亮着,板桥上白霜还没有消退,留下行人的足迹。只用了几个名词就在读者眼前组合成一幅图画。事实上,还有许多内容要描写、铺垫、过渡,但诗句成功的运用了跳跃,就把可有可无的内容省去了,使诗句更凝炼、集中,更含蓄。
  
八、象征性
象征是通过某一特定事物(象征物)来暗示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括、思想和感情。运用象征性的语句,可以使诗句更加凝聚、精炼,思想意义更加丰富、含蓄。如《登乐游原》,诗中用“夕阳”象征时间,告诉人们要珍惜光阴。既增加了诗句的象征性,又增加了诗句的含蓄性。
嘟嘟是妈妈的宝!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22392 元 
精华
37 
帖子
13168 
注册时间
2001-10-18 
最后登录
2017-12-18 

版主勋章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美女勋章 心灵港湾

15
发表于 2004-1-16 06:50

律诗的韵


我们先讲近体诗,后讲古体诗,这是因为彻底了解了近体诗之后,才能更
好地了解古体诗。第一,古体诗既然是以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为其特征的,
我们就必须先知道近体诗的格律是什么,然后能知道什么是古体诗。第二,自
从有了律诗以后,古体诗也不能不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要先了解律诗,然后能
知道古体诗所受律诗的影响是什么。
  
在这里,我们先谈律诗的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韵书的历史,这里用不着详细
叙述。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阅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
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诗的用韵。一般人所谓“诗韵”,
也就是指这个来说的①。诗韵共有 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
入韵17韵。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②,所以我们在这里只谈平声韵;至于仄声韵,
留待下文讲古体诗时再行讨论。

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
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上平声15韵: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它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至于乐冬这两下韵
(以及其他相似的韵)在读音上有什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我们只
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
们依照韵书,在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起初是限于功令,在科举应试的
时候不能不遵守它;后来成为风气,平常写律诗的时候也遵守它了。在《红楼
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写一首咏月的律诗,指定用寒韵。香
菱正在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的时候,探春隔窗笑说着:“菱姑娘,
你闲闲吧。”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错了。”这一段故事可
以说明近体诗用韵的严格。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宽韵如支韵、真韵、先
韵、阳韵、庚韵、尤韵等,窄韵如江韵、佳韵、肴韵、覃韵、盐韵、咸韵等。
窄韵的律诗是比较少见的。有些韵,如微韵、删韵、侵韵,字数虽不多,但是
比较合用,诗人们也很喜欢用它们。

现在我们举出几首律诗为例③:
送魏大将军(一东)

[唐]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

喜见外弟又言别(二冬)

[唐]李益

十年离别后,长大一相逢。
         △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
明月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

筹笔驿(六鱼)

[唐]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        △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
管乐有才元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

终南山(七虞)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
白云迴望合,青霭入看无。
         △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

钱塘湖春行(八齐)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去脚低。
     △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月夜忆舍弟(八庚)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送赵都督赴代州(九青)

[唐]王维

天官动将星,汉城柳条青。 
   △      △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④。
         △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 

咏煤炭(十二侵)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        △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

五律第一句,多数是不押韵的;七律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由于第一句
押韵与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韵脚也可以不太严格,用邻近的韵也行。这
种首句用邻韵的风气到晚唐才相当普遍,宋代更成为有意识的时尚。现在试举
两个例子: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山园小梅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喋如知合断魂。
             △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

这两首诗用的都是十三元韵,但是杜牧《清明》第一句韵脚却用了十二文韵的
“纷”字,林逋《山园小梅》第一句韵脚却用了一先韵的“妍”字。这种首句
用邻韵的情况,在王维、李白、杜甫等盛唐诗人的律诗里是少见的。
  以上所述律诗用韵的严格性,只是为了说明古代的律诗。今天我们如果也
写律诗,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
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
①《佩文韵府》等书,也是按这个诗韵排列的。 ②刘长卿、白居易、韩偓等
人写了一些仄韵律诗,因为这种诗的罕见的,这里不谈。 ③我们有意识地举
一些在今天看来不必分别,而前人在律诗中严格区别开来的韵,如东与冬,鱼
与虞,庚与青。其余的韵可参看下文举的例子。窄韵不举例。 ④杨炯《从军
行》:“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龙庭”就是“龙城”。这里不用“龙
城”,而用“龙庭”,因为“城”字是八庚韵,“庭”字是九青韵。
嘟嘟是妈妈的宝!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22392 元 
精华
37 
帖子
13168 
注册时间
2001-10-18 
最后登录
2017-12-18 

版主勋章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美女勋章 心灵港湾

16
发表于 2004-1-16 06:55

词 韵


关于词韵,并没有任何正式的规定。戈载的《词林正韵》,把平上去三声
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据说是取古代著名词人的词,参酌而
定的。从前遵用的人颇多。其实这十九部不过是把诗韵大致合并,和前面所述
古体诗的宽韵差不多。现在把这十九部开列在后面,以供参考①。

(甲)平上去声十四部
  ⑴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⑵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⑶平声支微齐,又灰半②;上声纸尾荠,又贿半;去声寘未霁,又泰半、
队半。
  ⑷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⑸平声佳半,灰半;上声蟹,又贿半;去声泰半、卦半、队半。
  ⑹平声真文,又元半;上声轸吻,又阮半;去声震问,又愿半。
  ⑺平声寒删先,又元半;上声旱潸铣,又阮半;去声翰谏霰,又愿半。
  ⑻平声萧肴豪,上声篠巧皓,去声啸效号。
  ⑼平声歌,上声哿,去声箇。
  ⑽平声麻,又佳半;上声马;去声禡,又卦半。
  ⑾平声庚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⑿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⒀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⒁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乙)入声五部
  ⑴屋沃。
  ⑵觉药。
  ⑶质物锡职缉。
  ⑷物月曷黠屑叶。
  ⑸合洽。

这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其实在某些词人的笔下,第六部
早已与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早已与第十四部相通。其中有语音发
展的原因,也有方言的影响。

入声韵的独立性很强。某些词在习惯上是用入声韵的,例如《忆秦娥》、
《念奴娇》等。

平韵与仄韵的界限也是很清楚的。某调规定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规定
用仄韵,就不能用平韵。除非有另一体。

只有上去两声是可以通押的。这种通押的情况在唐代古体诗中已经开始了。
━━━━━━━━━━━
①戈载《词林正韵》的韵目依照《集韵》,现在改为“平水韵”(即律诗的韵
及古体诗⑴中所讲的诗韵),以归一律。 ②具体的字详见《诗韵举要》。下
同。



嘟嘟是妈妈的宝!

Rank: 4

现金
735 元 
精华
帖子
483 
注册时间
2003-11-23 
最后登录
2005-2-3 
17
发表于 2004-1-16 08:27
学习中,太长了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22392 元 
精华
37 
帖子
13168 
注册时间
2001-10-18 
最后登录
2017-12-18 

版主勋章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美女勋章 心灵港湾

18
发表于 2004-1-16 10:02

律诗的平仄(1)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
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㈠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
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①
·      ··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山居秋螟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青泉石是流。
 ·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㈡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
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⑴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⑵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⑶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⑷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
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书 愤

[宋]陆游

昌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②。
          ·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认堪仲伯间? 
· ·         ·    

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          ·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 ·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③
          ··     
喜看稻菽行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         ·   

冬 云

毛泽东

雪压冬去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               
高天滚滚塞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          ·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④
      ·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 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    ·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   ·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          

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            ·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      ·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             

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           ··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㈢粘 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
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⑴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⑴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
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
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
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
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
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的很严格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
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
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⑤;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在王维等人
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例如: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⑥

这里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至于失对,就更
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㈣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
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的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
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
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⑦。
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一种补救
办法,详见下文。
━━━━━━━━━━━
①胜,平声,读如升。簪字有zān、zēn两读,分入覃、侵两韵,这里押侵韵,
读zēn。字下加圆点的都是入声字。下同。 ②那,平声。 ③教,平声。 
④漫,平声。 ⑤失粘有广义,有狭义。广义的换粘指一切平仄不调的现象。
狭义的失粘就是这里所讲的。 ⑥燕,平声。 ⑦注意: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
句子;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如李白《宿五松山下
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只算拗句,不算孤平。又指的是“平平仄仄平”
这个格式,至于象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阳》“八月湖水平”,那也是另一种
拗句,不是孤平。
嘟嘟是妈妈的宝!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22392 元 
精华
37 
帖子
13168 
注册时间
2001-10-18 
最后登录
2017-12-18 

版主勋章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美女勋章 心灵港湾

19
发表于 2004-1-16 10:10

律诗的平仄(2)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
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
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
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
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①。例如:

月 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②。
    ·     ·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
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中寡妇

[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鬓发焦。 
             ·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   ·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③。
         ·   ·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④!

㈥拗 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
式的律诗。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
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得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
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
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
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
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⑴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
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
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⑵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
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平”。这是对句相救。
  ⑶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
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⑴⑵的严格性稍有
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⑴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⑵或⑶。这样即构成本句自救,又
构成对句相救。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    ·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 
   ·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      
令人渐漂母,三谢不能餐⑤。
        ·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
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
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天末怀李白

[唐]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⑥。
    ·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参看上
文)。第三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这是⑶类。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第三句“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这是⑵类。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   ·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   ·    ·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      ·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风”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
句“日”字。这是⑴⑵两类相结合。

新城道中(第一首)

[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       ·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         

第五句“竹”字拗,第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字,又救
出句“竹”字。这是⑴⑵两类相结合。

夜泊水村

[宋]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   ·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 ·     ·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       ·   

第五句“有万”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无”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
对句相救。这是⑴⑵两类的结合。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象不合律,其实是用了
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
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
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㈦所谓“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
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
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
析问题是不全面的,因为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
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
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
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
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
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
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
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中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
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
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
“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五言)来看,第四字并不一定“分明”;
又依“仄仄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
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
了。七言由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㈧古风式的律诗

  在律诗尚未定型化的时候,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工整。例如: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这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后半首才是律诗。依照上文所述七律的平仄的平起
式来看,第一句第四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乘”chéng ),第六字应该
是平声而用了仄声(“鹤”,古读入声),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应该是平声
而用了仄声(“去不”),第四句第五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空”)。
当然,这所谓“应该”是从后代的眼光来看的,当时律诗既然还没有定型化,
根本不产生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后来也有一些诗人有意识地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例如:

崔氏东山草堂

[唐]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    ··       
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 
 ·· · ·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⑦。
     ·           

作者在诗中故意违反律诗的平仄规则。第一句第六字应仄而用平(“堂”)⑧,
第二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相”),第三句第六字应用平而用仄(“磬”),
第四句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更见”),第五六两字应仄而用平(“渔樵”)。
第五六两句是“失对”,因为两句都是仄起的句子。第五句的“谷”和第六句
的“坊”也不合一般的平仄规则(虽然可认为拗救)。除了字数、韵脚、对仗
象律诗以外⑨,若论平仄,这简直就是一篇古风。又如:

寿星院寒碧轩

[宋]苏轼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       ···   
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     ·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    ·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⑩?
  ··  ·   ··     

这首诗第一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摇”),这种三平调已经给人一种古风的
感觉。第二句如果拿“(平)平(仄)仄仄平平”来外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
仄(“尺”字古属入声)。第三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
三第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绿雾”),第六字应仄而用平(“人”)。第五句
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四字应仄而用平(“蝉”),第
六字应平而用仄(“叶”)。第六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
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翠羽”),第六字应仄而用(“林”)。第八句如
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鹤骨”),
第六字应仄而用平(“缘”)。第七句第五字(“对”)也不合于一般平仄规
则。跟“摇窗扉”一样,“沾人衣”、“穿林飞”、“何缘肥”都是三平调,
更显得是古风的格调。作者又有意识地造成失对与失粘。
  古人把这种诗称为“拗体”。拗体自然不是律诗的正轨,后代模仿这种诗
体的人是很少的。
━━━━━━━━━━━
①唐人的试帖诗也容许有这种平仄格式,可见它是正规的格
式。 ②鄜,读如夫,平声。看读如刊,平声。 ③本诗名一作《时世行赠田
妇》。旋,去声。 ④更,去声。 ⑤令,平声。漂,去声。 ⑦过,平声。
⑦为,去声。 ⑧这还不能算是上文所述的那种特定格式,国为那种格式第三
字必须用平声,这句第三字“玉”字用的是仄志声(入声)。 ⑨“芹”字今
入文韵,但杜甫时代还是真韵字,不算出韵。 ⑩为,去声。
嘟嘟是妈妈的宝!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22392 元 
精华
37 
帖子
13168 
注册时间
2001-10-18 
最后登录
2017-12-18 

版主勋章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美女勋章 心灵港湾

20
发表于 2004-1-16 10:12

律诗的对仗


㈠对仗的种类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⑴。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
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上的
术语罢了——⑵。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以下九类:
  ⒈名词   ⒉形容词  ⒊数词(数目词)  ⒋颜色词
  ⒌方位词  ⒍动词   ⒎副词  ⒏虚词  ⒐代词——⑶
同类的词相对为对仗。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⒈数目自成一类,“孤”“半”
等字也算数目。⒉颜色自成一类。⒊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
“北”等字。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⒋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锦字只能跟连锦字相对。连锦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锦词(鸳鸯、鹦鹉
等)、形容词连锦字(逶迤、磅礴等)、动词连锦字(踌躇、踊跃等)。不同
词性的连锦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的。
  专有名词只能与专有名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⒈天文  ⒉时令  ⒊地理  ⒋宫室  ⒌服饰  ⒍器用
  ⒎植物  ⒏动物  ⒐人伦  ⒑人事  ⒒形体——⑷

㈡对仗的常规——中两联对仗

  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
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现在试举几个典型的
例子:

春日忆李白

[唐]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   ·    ·   
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      ·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⑸?
  ·          

  “开府”对“参军”,是官名对官名;“渭”对“江”(长江),是水名对
  水名。
观 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     ·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 ·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⑹。

  “新丰”对“细柳”,是地名对地名。

客 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        ··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⑺。
  ·  ·           
盘飧市远无兼味,尊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        

鹦 鹉

[唐]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觜渐红。 
         ·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   ·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⑻。

㈢首联对仗

  首联的对仗是可用可不用的。首联用了对仗,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
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
  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
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但是,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
韵的情况下,首联用对仗还是可能的。上文所引的律诗中,已有一些首联对仗
的例子。如杜甫《春望》,《秦州杂诗》等。现在再举两个例子:

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 ·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      ·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⑼。
  ·          

  首联对仗,首句入韵。

恨 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 ··         ·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         ·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  · ·   ··   
闻到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⑽。
          ·      

  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

㈣尾联对仗

  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
作结束语的。
  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例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⑾!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  ·      ·   

这诗最后两句是一气呵成的,是一种流水对。还是和一般对仗不大相同的⑿。

㈤少于两联的对仗

  律诗固然以中两联对仗为原则,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对仗以少于两联。
这样,就只剩下一联对仗了。
  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⒀。例如: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  ·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  ·   ·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⒁。
      ·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   ·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       ·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     

㈥长律的对仗

  长律的对仗和律诗同,只有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联一
律用对仗。例如:

守睢阳诗

[唐]张巡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       ·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    ·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麾。 
        ·    
裹创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   ·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    ·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⒂!
        ·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唐]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⒃。
    ·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仇名! 
   ·  ·      

㈦对仗的讲究

  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现在拣重要的谈一谈。
  ⑴工对 凡是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
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
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例如:李白《塞下曲》的: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象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
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
算工整了。
  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例如毛主席《送瘟神》
(其二)“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
臂摇。”“红”对“青”,“着意”对“随心”,“翻作”对“化为”,“天
连”对“地动”,“五岭”对“三河”,“银”对“铁”,“落”对“摇”,
都非常工整;而“雨”对“山”,“浪”对“桥”,“锄”对“臂”,名词对
名词,也还是工整的。
  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纤巧。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
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低。
  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同义词比一般正对自然更“劣”。象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
今始为君开”,“缘”与“为”就是同义词。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
实词,所以不算是缺点。再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
用就不妥当了。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
诗家的大忌。
  ⑵宽对 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
同一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在另一首诗中用宽对,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
来决定的。
  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
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锦字,等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
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这类情况是很多
的。
  稍为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
最普通的情况。
  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
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李白的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就是这种情况。如果首句入韵,半对半不对的情
况就更多一些。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象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
较常见的。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是这种情况。现再举毛主席
的诗为例:

赠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     ·   ·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化章⒄。
 ··   · ·  ··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                

  ⑶借对 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
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
“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
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又如《杜甫》:“酒债寻
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
“七十”。
  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例如借“篮”为
“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
为“青”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
对“白”,又《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
以“沧”对“白”,就是这种情况。
  ⑷流水对 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
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说,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
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现在从上文所引述用的诗篇
中摘出下面的一些例子: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象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时有更大的自由。
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
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是,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
的意境。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纤巧,那就是庸俗的作风了。
━━━━━━━━━━━
⑴这里所谓“词”不是诗词的“词”。词类指名词、动词等。 ⑵有时候,也
有人把字分为动字、静字。所谓静字,当时指的是今天所谓名词;所谓动字就
是动词。 ⑶代词“之”“其”归入虚词。 ⑷这十一类还是不完备的。  
⑸思,去声。论,平声。“清新”句与“何时”句都是拗句。这里可以看出拗
句在对仗上能起作用,否则“庚开府”不能对“鲍参军”。 ⑹看,平声,读
如刊。“回看”句是拗句。 ⑺为,去声。 ⑻重,上声。应,平声。   
⑼“离堂”句连用四个平声,是特殊的拗句,是律诗尚未定型化的现象。“悠
悠”句是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句。 ⑽骑,去声。看,平声。乘,平声。为,
去声。“闻道”句是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都用对仗),也是比较少见的。例如杜甫《垂白》
“垂白冯唐老,清秋宋玉悲。江喧长少睡,楼迥独移时。多难身何补?无家病
不辞!甘从千日醉,未许七哀诗。”但是尾联半对半不对的就比较多见,例如
杜甫《登高》尾联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⒀也可以用
于颔联,如李白《宿五松下荀媪家》。甚至可以全首不用对仗,如李白《夜泊
朱渚怀古》,因为不是常规,所以不详谈了。 ⒁看,平声。为,去声。  
⒂丽,创,都是平声。末联出句“平平仄平仄”,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在这
里等于律诗的第七句。 ⒃应,平声。 ⒄“三十一年”和“落花时节”,在
整个意思上还是对仗。特别是“年”和“节”,本来是时令对。
 


嘟嘟是妈妈的宝!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28 21:28 , Processed in 0.024656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