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乙肝病毒携带者维权 湖北省就业促进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 ...
查看: 1328|回复: 20
go

湖北省就业促进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1112 元 
精华
10 
帖子
1787 
注册时间
2009-6-20 
最后登录
2014-10-16 

风雨同舟 维权功臣

1
发表于 2010-5-5 14: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本帖最后由 风雨不动 于 2012-4-14 22:47 编辑

http://news.163.com/10/0505/04/65T5EVV700014AED.html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关于向社会公布《湖北省就业促进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的公告

就业是民生之本。湖北省就业促进条例是一部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地方性法规。制定该条例,对于促进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就业促进条例(草案)》已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根据各方面的意见,省人大常委会法规工作室组织对草案进行了修改,形成了《湖北省就业促进条例(草案修改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将该草案修改稿全文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并请于5月15日前将意见和建议书面或者通过电子邮件反馈给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法规工作室,也可直接登录湖北省人大网(www.hppc.gov.cn)提出意见。

通讯地址: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法规工作室综合法规处

邮编:430071电子邮箱:rdzfc@163.com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2010年5月5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级人民政府、用人单位、劳动者、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职业中介机构和其他组织进行的与就业有关的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将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政府促进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第四条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

倡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协调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将扩大就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优先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创造就业条件,改善创业环境,加强失业调控,稳定和扩大就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健全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促进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把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控制失业率、高校毕业生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带动就业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所属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促进就业工作进行考核、检查和监督。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有关方面参加的促进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促进就业工作。发展和改革、财政、公安、教育、农业、工商、税务、统计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做好促进就业工作。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促进就业工作,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对本条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完善举报制度,及时受理对违反本条例行为的举报,并核实处理。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就业促进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执行国家有关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政策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应当将增加就业岗位作为评价项目的重要指标纳入评估制度,发挥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对就业的带动作用。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作为就业专项资金,并逐步增加。具体比例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就业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下列项目:(一)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创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等的补贴以及就业困难人员一次性创业补贴;(二)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及代偿损失;(三)特定就业政策补助;(四)驻外劳务服务工作补助;(五)就业困难人员培训期间生活补助;(六)公共就业服务;(七)对充分就业社区的奖励;(八)省人民政府批准促进就业的其他支出。

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侵占和挪用。审计机关、财政部门应当依法对本级就业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扶持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就业。对下列企业、人员依法给予税收优惠:

(一)吸纳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失业人员就业并达到规定要求的企业;(二)失业人员创办的中小企业;(三)安置残疾人达到规定比例或者集中使用残疾人的企业;(四)从事个体经营的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失业人员;(五)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六)国家和省规定给予税收优惠的其他企业、人员。

前款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的人员,工商、卫生、建设、民政、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应当在经营条件、经营场地、经营环境等方面给予照顾,免除管理类、证照类、登记类等行政事业性费用。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学费及助学贷款代偿、研究生招考、户口迁移等优惠政策。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一定比例职位录(聘)用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

鼓励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项目经费中列支。鼓励国有企业、事业组织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在制定小城镇规划时,应当将本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重要内容,同步规划、统筹安排。

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完善其户籍迁移、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措施,支持、督促企业改善用工环境,为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创造条件。

[ 本帖最后由 天使1987 于 2010-5-5 14:24 编辑 ]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第一投注/现金网:招代理/年薪10万以上:558812.com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1112 元 
精华
10 
帖子
1787 
注册时间
2009-6-20 
最后登录
2014-10-16 

风雨同舟 维权功臣

2
发表于 2010-5-5 14:22 |只看该作者
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保障制度,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适当数量的资金,扶持被征地农民就业。企业因土地征用而直接受益的,应当按照一定比例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被征地农民就业。

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完善和实施与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等灵活就业相适应的劳动关系调整、工资支付和社会保险等政策,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帮助和服务。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失业预警制度。根据失业率、长期失业者比例、失业平均周期等情况,确立失业预警线,制定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措施,明确应急责任,对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失业,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

第十八条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保障基本生活、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的功能。在确保各项失业保险待遇发放并有结余的前提下,可以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安排资金用于企业内部富余职工转岗安置的培训补贴、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章创业扶持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扶持创业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优化创业环境,落实优惠政策,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质量,鼓励、支持和帮助劳动者自主创业。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小额贷款担保服务体系,设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并根据需要积极扩大基金规模,为创业人员、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建立小额贷款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推行信用社区和联户担保等多种担保方式,为防范贷款担保风险、促进担保机构降低反担保条件或者取消反担保提供必要保障。

建立小额担保贷款激励机制,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创业业绩突出的担保机构、金融机构、信用社区等给予工作经费补助。

第二十一条存入社会保险基金和担保基金的金融机构应当承办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并按照担保基金规模的五倍发放贷款。

担保机构、金融机构应当实行联合会审制度,对符合放贷条件的申请者,简化贷款手续,在收到贷款申请之日起的十五日内发放贷款。

申请人及时足额归还贷款后再次申请贷款的,担保机构应当提供担保,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其生产经营需要发放贷款,适当提高贷款额度,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

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吸纳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额度给予贷款支持,财政部门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给予贴息扶持。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凡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领域,应当向各类创业者开放,国家有限制条件和标准的行业、领域,应当平等对待各类创业者。

创业者申请办理个体工商户、创办合伙企业或者个人独资企业登记,不受出资额限制。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根据鼓励创业和灵活就业的需要,在城镇公共用地上规划、建设或者划定适宜创业者经营的场所。

创业者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将能有效划分的同一地址登记为多家企业或者从事个体工商户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大学科技园区开辟创业孵化基地,引导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人员进入基地创业。对在政府投资兴建的创业基地内创业的,免收三年场租费用。

第二十五条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创办个体、私营企业的,可以按规定一次性领取应享受期限的失业保险金。

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创业后,其家庭月人均收入在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倍以内的,继续按原标准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一年。

对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的,可以按规定从就业专项资金中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

第四章就业援助

第二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面向所有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采取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办法,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等途径,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提供技能培训、岗位信息等服务。

第二十七条就业困难人员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且处于失业状态的下列人员:(一)女性年满四十周岁或者男性年满五十周岁的失业人员;(二)连续失业一年以上并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三)失地农民;(四)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五)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成员;(六)办理了失业登记六个月后仍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七)残疾人;(八)各级社会福利机构供养的成年孤儿和社会成年孤儿。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扩大援助范围。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做好就业援助制度与失业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制度之间的衔接,鼓励和引导就业援助对象积极主动就业。

第二十九条就业困难人员可以持本人身份证件、就业失业登记证向住所地乡镇、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请就业援助。乡镇、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在十日内进行审核认定,符合条件的,纳入就业援助范围。

乡镇、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对辖区内就业援助对象进行登记,建立专门台账,实行就业援助对象动态管理和援助责任制度,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援助。

第三十条鼓励各类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

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以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招用就业困难人员达到规定条件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可以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和享受贴息政策。

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可以按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以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

第三十一条公益性岗位主要包括:(一)政府购买的基层社会管理类岗位;(二)乡镇、街道和社区开发的基层公共服务类岗位;(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编制以外的后勤服务岗位;(四)独立工矿区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的服务岗位。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形式,拓宽公益性岗位范围,开发就业岗位。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应当优先安置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

第三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制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特别扶助措施,促进残疾人就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

第三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资源开采型城市和独立工矿区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产业,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区域协作、劳务输出、移民搬迁等措施,引导劳动者转移就业。

对因资源枯竭或者经济结构调整、大中型水库建设等原因造成就业困难人员集中的地区,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扶持。

第五章公平就业
第三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化公平就业环境,消除就业歧视,制定政策并采取措施对就业困难人员给予扶持和援助。
用人单位不得以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户籍、性别等为由拒绝招用能够满足生产工作需要并具有同等工作能力的人员。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职业中介机构不得为用人单位提供歧视性就业服务。
用人单位、广告经营者或发布者、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职业中介机构发布招聘信息或广告,不得包含有就业歧视性内容。
第三十五条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用人单位录用女职工,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
民族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依法对少数民族劳动者给予适当照顾。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为残疾人创造就业条件,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不受侵害。
第三十六条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经医学鉴定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治愈前或者排除传染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乙肝病原携带者从事的工作外,不得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标准
第三十七条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任何组织、个人不得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不得对农村劳动者有就业歧视行为.

第六章公共就业服务

[ 本帖最后由 天使1987 于 2010-5-5 14:26 编辑 ]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1112 元 
精华
10 
帖子
1787 
注册时间
2009-6-20 
最后登录
2014-10-16 

风雨同舟 维权功臣

3
发表于 2010-5-5 14:23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将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乡村、街道、社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充实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员、岗位,保障和改善工作条件,提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指导、服务,帮助解决其工作中的实际困难。省人民政府对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给予一次性资助。

第三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实现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五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信息联网,保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第四十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综合性服务场所,开设服务窗口,集中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服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制定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公开服务制度,完善服务功能,优化服务环境,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第四十一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为劳动者提供下列就业服务:(一)就业政策法规咨询;(二)发布职业供求、职业培训、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等人力资源市场信息;(三)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创业指导;(四)对就业援助对象实施就业援助;(五)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六)其他公共就业服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举办的招聘会不得向劳动者收取费用。

第四十二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积极拓展服务功能,根据用人单位需求提供招聘用人指导、代理招聘、跨地区人员招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就业服务项目。

第四十三条全省实行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工作,建立专门台账,及时、准确记录劳动者就业与失业变动情况,并做好相应统计工作。

就业失业登记证由省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统一制作,免费向劳动者发放。

第四十四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和终止或者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应当到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办理登记手续。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后,应当自招用之日起三十日内办理登记手续;用人单位终止或者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后,应当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十五日内办理登记手续。

劳动者从事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的,由本人在乡镇、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就业登记手续。

第四十五条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需求、处于无业状态的城镇户籍人员及毕业后未能就业的各类学校毕业生,可以到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和其他非本地户籍人员在现居住地稳定就业满六个月的,失业后可以在现居住地进行失业登记。

劳动者进行失业登记时,应当如实提供身份证件、就业经历等相关信息。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办理失业登记时,应当向劳动者介绍相关的公共就业服务政策和就业扶持政策。

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人力资源调查统计制度,开展人力资源和就业、失业状况调查统计,并公布调查结果。

第七章人力资源市场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规范用人单位招聘、劳动者求职、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等行为。

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发布制度,通过媒体、网络、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发布职业供求、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职业培训、人力资源分析等信息,为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培训机构开展培训提供及时、准确、畅通、便捷的信息服务。

第四十九条劳动者求职,应当如实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职业中介机构或者用人单位提供个人基本情况以及相关知识技能、工作经历、求职愿望等情况,并出示相关证明。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有关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等情况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商行政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和服务,规范职业中介机构行为,引导其提高服务质量,发挥其促进就业的作用。

设立职业中介机构,应当依法办理行政许可。经许可的职业中介机构,应当向工商行政部门办理登记。未经许可和登记,不得从事职业中介活动。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得创办或者与他人联合创办经营性的职业中介机构。

第五十一条职业中介机构应当遵循合法、诚实信用、公平、公开的原则,依法开展业务活动。

职业中介机构应当在服务场所醒目位置放置许可证、营业执照等证件,标明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公示从业人员姓名、照片等信息,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并建立服务台帐,记录服务对象、服务过程、服务结果和收费情况。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的职业中介机构,应当按照规定给予补贴。

第五十二条职业中介机构不得有下列行为:(一)提供虚假就业信息;(二)为无合法证照的用人单位或者无合法身份证件的劳动者提供职业中介服务;(三)伪造、涂改、转让职业中介许可证;(四)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或者向劳动者收取押金;(五)介绍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就业;(六)发布的就业信息中包含歧视性内容;(七)介绍劳动者从事法律、法规禁止从事的职业;(八)以暴力、胁迫、欺诈等方式进行职业中介活动;(九)超出核准的业务范围经营;(十)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第八章职业教育和培训

第五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完善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投入机制,鼓励和扶持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兴办职业教育、培训事业,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特点,统筹、整合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重点扶持富有特色、适应市场、就业效果好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第五十四条企业应当依法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职工的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劳动保护教育。

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建立产教结合的培训机制,采取定单培训、定向培训等方式,为企业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

企业应当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的1.5%至2.5%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专门用于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其经费的提取和使用,应当接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的监督。

第五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劳动预备制度,对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初高中毕业生实行一定期限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者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劳动预备制度的教育培训期限,根据培训对象和岗位需求等情况确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完善职业教育的奖励、助学制度,对职业教育的在校学生给予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帮助。

第五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对接收高校毕业生见习的用人单位按照规定给予见习岗位补贴。

用人单位接收就业见习的高校毕业生,应当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发放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生活补贴。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

第五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和引导失业人员、农村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创业培训,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为失业人员、农村劳动者提供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增强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失业人员、农村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政府培训补贴。

第五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公共就业实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改善培训条件,提升培训质量,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操作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1112 元 
精华
10 
帖子
1787 
注册时间
2009-6-20 
最后登录
2014-10-16 

风雨同舟 维权功臣

4
发表于 2010-5-5 14:23 |只看该作者
第五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事业组织接收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实习,并提供实习场所和实习指导教师。国有企业、事业组织应当在接受学生实习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应当完善实习制度,扩大实习基地范围,组织学生实习;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

第六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建设,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依法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监管机制,确保职业技能鉴定质量。

就业困难人员、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六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二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劳动者收取费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将违法收取的费用退还劳动者,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二条第(六)项至第(十)项规定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没有违法所得的,可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违法所得一至三倍的罚款,违法所得额不足三千元的,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不履行促进就业工作职责或者不执行就业扶持政策和措施的;(二)虚报促进就业考核指标的;(三)截留、侵占、挪用就业专项资金的;(三)对劳动者实施就业歧视的;(四)对投诉举报故意推诿、拖延或者对侵犯劳动者就业权益的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十章附则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3192 元 
精华
帖子
1328 
注册时间
2007-7-7 
最后登录
2013-9-25 
5
发表于 2010-5-5 14:38 |只看该作者
有人被禁言了!最终可以回复平静啦,没有扯皮的日子会很好呀!
不要轻视你的举手之劳,也许你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现金
5751 元 
精华
15 
帖子
1264 
注册时间
2010-3-12 
最后登录
2011-4-23 

风雨同舟 锄草勋章 维权功臣

6
发表于 2010-5-5 14:49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宣传啊。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现金
5751 元 
精华
15 
帖子
1264 
注册时间
2010-3-12 
最后登录
2011-4-23 

风雨同舟 锄草勋章 维权功臣

7
发表于 2010-5-5 14:53 |只看该作者

云南一直没有新闻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25339 元 
精华
173 
帖子
6648 
注册时间
2004-1-3 
最后登录
2014-11-19 

功勋会员 荣誉之星

8
发表于 2010-5-5 14:59 |只看该作者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乙肝病原携带者从事的工作外,不得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标准”

该条款没有任何创新,《就业促进法》和《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基本上也是这样表述,省级的法规应该要更加明确,比如把“用人单位组织开展的体检不得含有乙肝项目、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交含有乙肝项目的体检报告、不得询问是否乙肝携带者”,大家可以把该建议发给相关部门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1112 元 
精华
10 
帖子
1787 
注册时间
2009-6-20 
最后登录
2014-10-16 

风雨同舟 维权功臣

9
发表于 2010-5-5 15:47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人权至上 于 2010-5-5 14:59 发表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乙肝病原携带者从事的工作外,不得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标准”

该条款没有任何创新,《就业促进法》和《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基本上也是 ...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2396 元 
精华
帖子
821 
注册时间
2009-8-25 
最后登录
2015-5-12 
10
发表于 2010-5-5 15:49 |只看该作者
第六十二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18 15:48 , Processed in 0.01590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