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学术讨论& HBV English 免疫机制新进展:Toll蛋白样受体的模式识别 ...
查看: 18216|回复: 53
go

免疫机制新进展:Toll蛋白样受体的模式识别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9043 元 
精华
帖子
4485 
注册时间
2004-7-18 
最后登录
2018-8-18 
1
发表于 2007-5-15 23: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何 维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天然免疫应答是机体防御感染性疾病的一防线,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曾一度被认为只是免疫系统应答外界刺激的一种低等形式,但随着对免疫系统的深入了 解,非特异免疫系统的重要性逐惭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同时触发了免疫学家对整个免疫系统的功能进行重新审视。在天然免疫中,对于宿主而言最大的挑战就是 通过有限的受体迅速识别大量不同的病原体并作出应答。美国免疫学家Janeway提出了模式识别理论,将天然免疫针对主要靶分子信号称作病原相关的分子模 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相对应的识别受体称为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1]
    人们曾经设想,由于病原体不断地进化,突变会使识别的有效性逐步减弱,但对Toll蛋白样受体(TLR)及PAMP的发现则彻底改变了这一看法。 PAMP主要是指广泛存在于病原体细胞表面的分子标志,如酵母细胞壁上的甘露糖,以及脂多糖、多肽糖、胞壁酸等各种细菌的细胞壁成分等,它们在进化中趋于 保守。TLRs是一类PRR,一组与天然免疫密切相关的受体家族,该家族与果蝇的Toll蛋白家族在结构上有高度同源性。TLR通过识别不同病原体的 PAMP在抗感染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TLR可对PAMP 进行识别,引发的信号传导能导致炎症介质的释放,在天然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2],并最终激活获得性免疫系统。因此有人认为TLR控制着由天然免疫向获得性免疫的转变[3]
    AMP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是对病原体生存极为根本的结构,因而极为保守,能满足这一条件的PAMP可能并不多,通过胚系编码的有限个基因就能 完成有效识别。PAMP是很多微生物共有的一种保守分子模式,它可以被天然免疫中TLR家族成员所识别。TLR家族到目前为止共发现有10类受体,其中对 由Janeway等人在1997年发现的TLR4分子的研究最为深入和全面。TLR4蛋白的研究被《科学观察》(Science Watch)杂志列为2001年十大生物科学重要进展之一。TLR在结构上包括胞外区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和胞内区的与Toll及白细胞介素(IL)-1 同源的TIR结构域(Toll/IL-1 receptor homologous region,TIR)和相似的信号传导分子,即MyD98、IL-1相关蛋白激酶(IRAK)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活化因子6(TRAF6)。近来又发现 的一种TLR4胞桨区接头分子TIRAP可有助于解释MyD88非依赖的信号传导途径。由于每个TLR相关的信号通路可能不是完全相同的,这导致了各自不 同生物学功能的发挥。不同TLR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并区分不同类型的病原体。研究表明,TLR4可识别细茵的脂多糖(LPS),TLR2识别肽聚糖等成 分,TLR9识别细菌CpG DNA,TLR5识别鞭毛蛋白,TLR3识别双链RNA(dsRNA)。
    TLR4多分布在巨噬细胞、B/T淋巴细胞及脾脏、肝脏、肺脏及胎盘等组织中,主要识别革兰氏阴性细菌表面的LPS。随着对TLR4的分子结构、 识别受体、信号传导途径及基因缺陷型动物模型等研究深入,TLR4在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得以认识。LPS是革兰氏阴性茵外膜成分。LPS首先与 血清的LPS结合蛋白(LPS-binding protein,LBP)结合,然后再结合于细胞表面的CD14分子。CD14通过GPI锚定于细胞膜。LPS以LPS-LBP-CD14三体复合物形式 活化TLR4信号传导。同时结合于TLR4胞外区的MD-2对LPS信号传导也有重要作用。TLR4是在人类发现的第一个Toll相关蛋白,其信号转导可 以通过核因子кB(NF-кB)激活细胞因子基因转录,如IL-1、IL-6和IL-8,介导B7家族成员表达活化,进而通过APC而活化T细胞[4]
    研究表明不同LPS成分的结构会影响与TLR4分子的相互作用,而且这种影响存在物种上的差别,提示LPS是与TLR4直接作用的,同时也表明 TLR4基因在进化中产生突变而使相对高等的生物获得了更为精确的识别能力,这与某些研究者观察到的TLR4基因存在多态性的结果相印证,也为我们研究生 物进化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TLR4分子由胞外区、穿膜区及胞内区三部分组成。胞外区富含亮氨酸,可与CD14分子中的亮氨酸重复序列结合而介导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胞内 区存在一段序列保守区,该序列与IL-1受体的胞内区的保守序列有高度同源性,被称之为TIR。因此,TLR4分子也属于IL-1受体超家族的成员。 TIR区域是TLR4与其下游蛋白激酶相互作用的关键部位。Irina Smirnova[5]等通过对不同种属生物TLR4基因的序列分忻,揭示了TLR4分子存在多态性且胞外区变化明显高于胞 内区;大约有10%的人类TLR4分子中含有共12种稀有氨基酸,提示TLR4分子在进化过程发生了选择,而进化选择的结果对物种的疾病易感性的影响也是 我们将要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LR4除了可以识别LPS,还识别其他配体。Shmuel Shohum[6]研究小组揭示了一种真菌表面的多聚糖(GXM)可以经TLR4和CD14识别来激活NF-кB的转录,但却不导致TNF-α的释放。另有研究[7]表 明,血管外的纤维素原可以经TLR4途径,促使巨噬细胞释放趋化因子来富集T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此外,热休克蛋白、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均可被 TLR4识别。由此可见,TLR4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可广泛识别配体,既可针对入侵的病原体,也可识别改变的自身成分,充分显示了TLR4在识别危险信号并 诱发机体免疫反应中的重要性。
    众多研究结果表明,TLR4对配体的识别需要其他蛋白的协同作用,目前认识较多的是CD14和MD-2分子。CD14以GPI锚定在巨噬细胞表面 或以分泌性蛋白的形式存在,是LPS的高亲和力受体,但缺乏信号传导功能。与之相反,作为LPS的低亲和力受体的TLR4却可以传导刺激信号。二者结合即 可形成具备高亲和力结合和信号传导功能的受体复合体。MD-2是晚近发现的一个可溶性蛋白分子,通过与TLR4结合来提高TLR4对LPS的敏感性,并可 增加TLR4受体的稳定性。
    如图所示,LPS与TLR4复合物结合后引发的下游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MyD88通过TIR区与TLR4胞内区的TIR区结合,作为接 头蛋白招募IRAK(IL-1受体相关激酶); ②IRAK结合TRAF6(TNF受体相关因子从而活化TAK1;③后者引发NIK(NF-кB)诱导激酶)活化并与IKK α / β (1-кB激酶)形成复合物,作用于I-Кb,使之降解而激活NF-КB;此外,TRAF6还可以结合ECSIT,激活MAP途径,活化NF-кB和AP -1。 

TLR信号传导通路
TLR信号传导通路

TLR4广泛表达在各种淋巴细胞表面,其中既包括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又包括介 导特异性免疫反应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它识别的配体既有细菌表面成分,又有病毒和真菌的胞壁结构。深入研究TLR4相关的配体识别、信号传导、免疫 因子活化等各个环节为进一步认识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新视角,并为研究疾病发生机制、宿主对疾病的易感性等问题提出了新的启迪;如Ozlem Equils[8]等人晚近报道了有关细菌LPS通过TLR4途径活化HIV的研究,为探讨AIDS的病变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7年前,著名的理论免疫学家Matzinger提出了免疫识别的危险模式理论,认为诱发机体免疫应答的关键因素是机体细胞受损后产生危险信号。因 而不论是自体因素发生改变,还是外界因素产生影响,只要出现供机体识别危险信号就可以诱发效应细胞的活化。机体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诸多机制以识别危险信 号,如巨噬细胞经TLR受体介导识别PAMPs及某些改变的自身成分;T细胞经MHC方式识别抗原;B细胞释放抗体中和抗原等。综上所述,TLR作为连接 天然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关键环节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重新把目光投向TLR及天然免疫,必然会对免疫学的认识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为新型疫 苗和免疫调节剂的研发均可提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Ruslan Medzhitov,Charles Janeway Jr.Innate immune recognition:mechanisms and pathways.Immunological Reviews,2000,173:89-97
    2 Alan Aderdm et al.Toll-like receptors in the induction of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Nature,2000,406:782-787
    3 Terry K.et al.The biology of Toll-like receptors Cytokine Growth Factor Reviews,2000,11:219-232
    4 Shizuo Akira,Kiyoshi Takeda and Tsuneyasu Kaisho.Toll-like receptors:critical proteins linking innate and acquired immunity.Nature Immunology,2001,2:675-680
    5 Irina Smirnova et al.Excess of rare amino acid polymorphisms in the Toll-like receptor 4.Humans Genetics,2001,158:1657-1664
    6 Stephen T.Smiley et al.Fibrinogen stimulates macrophage4 chemokine secretion through Toll-like receptor 4.J Immunol,2001,167:2887-2894
    7 Shmuel Shoham et al.Toll-like receptor 4 mediates intracellular signaling without TNF -α release in response to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polysaccharide capsule.J Immunol,2001,166:4620-4626
    8 Ozlem Equils et al.Bacterial lipopolysaccharide activates HIV long terminal repeat through Toll-like receptor 4.J Immunol,166:2342-2347


Recent Development in Immunity Mechanism:
the Pattern Rattern Recogniton of Toll-like Receptors


    Toll-like Receptors(TLRs)are a family of innate immune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that recognize conservered molecular patterns(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which are shared by large groups of microorganisms.Mammalian TLRs function as PRRs,through which macrophages and other defensive cells sense endotoxin(TLR4),peptidoglycan(TLR2),bacterial DNA(TLR9),flagellin(TLR5)and double-stranded RNA(TLR3).The signaling pathways associated with each TLR are not identical and may result in different biological response.
   TLR4 has been taken as a crucial component of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since 1997,when it was first found by Janeway.Once recognizing PAMPs,TLR4 can induce the activation of macrophage and the produc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response to the danger signals which are caused by the invasion of bacteria,viruses or fungi.The activity of TLR4 also attribute to understanding and improving the theory of danger signal.We summarize the molecular structure,ligands,signaling pathway and biological effects of TLR4,as a result,conclude as a switchpiont from innate immune to acquired immune, TLR4 will cast new light on our study of immunity .At last,an important hint from the study of TLRs is that the most effectve application comes from theoretical innovation.

已有 1 人评分现金 收起 理由
lemonades + 30 精品文章

总评分: 现金 + 30   查看全部评分

实事求是,注重科学,坚持真理,敢讲真话
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9043 元 
精华
帖子
4485 
注册时间
2004-7-18 
最后登录
2018-8-18 
2
发表于 2007-5-15 23:2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IC 于 2010-10-10 12:41 编辑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抑制TLR2 和TLR4 的激活
http://www.hbvhbv.com/forum/forum-viewthread-tid-968482-fromuid-56594.html

www.infectcma.org.cn/news.php?cate=220927&id=7775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开展了TLR4 siRNA预处理防治小鼠急性肝损害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TLR4 siRNA可有效降低TLR-4 mRNA水平
及蛋白表达水平,减低TNF-α、MIP-2两者的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TLR4 siRNA可明显减轻D-GalN/LPS的肝损害作用,提高急性
肝损伤小鼠的存活率、改善肝功能、减轻肝脏病理改变。
实事求是,注重科学,坚持真理,敢讲真话
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9043 元 
精华
帖子
4485 
注册时间
2004-7-18 
最后登录
2018-8-18 
3
发表于 2007-5-15 23:26 |只看该作者

ISSN 1009-3079 CN 14-1260/R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年10月28日;13(20):2459-2463
Toll样受体及其在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赵甫涛, 姬新颖, 潘 蕾, 贾战生
赵甫涛, 姬新颖, 潘蕾, 贾战生,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感染病诊疗中心 陕西省西安市 71003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No.30570086
通讯作者: 贾战生, 710038, 陕西省西安市,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感染病诊疗中心.
[email protected]
电话: 029-83377853   传真: 029-83537377
收稿日期: 2005-09-28   接受日期: 2005-09-30
摘要
先天性免疫系统发挥防御作用的关键是对病原体的识别, 这一识别主要由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完成. TLRs通过识别病原微生物及其特殊结构, 介导宿主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和天然免疫应答的产生. 病毒基因组具有一些哺乳动物基因组所没有的特性物质, 比如高CpG含量和dsRNA等. 这些基因组核酸起着同病毒感染相关的分子信号的作用. 近年研究显示, TLRs在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中通过诱导TNF、IFN等的生成和调节Th1和Th2反应平衡而产生免疫刺激并发挥抗病毒作用. 因此, 对TLRs的认识和深入研究将为新型肝炎疫苗和免疫调节剂的研制提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 并为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赵甫涛, 姬新颖, 潘蕾, 贾战生. Toll样受体及其在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13(20):2459-2463
http://www.wjgnet.com/1009-3079/13/2459.asp
0 引言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是近年来发现的在宿主抗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表面受体分子. 它们不仅在天然免疫应答中识别病原微生物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激活先天性免疫应答, 还引起细胞因子的释放, 上调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为获得性免疫的启动提供必要的活化信号. 宿主通过这些受体感知病原微生物并直接做出防御反应, 不同的TLRs执行特定的抗肝炎病毒生物学效应[1,2].
1 TLRs家族的成员、结构特点和分布表达
Toll蛋白最早是1996年Lemaitre et al[3]在研究果蝇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现的, 称为dToll, 随后发现它在介导成年果蝇天然免疫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997年, Medzhitov et al[4]首次在人体分离出果蝇Toll的同系物, 先称为人类Toll蛋白, 后命名为TLR4. 迄今, 已在哺乳动物中发现了11种TLR, 称为TLRs家族, 并分别命名为TLR1-11[5-9].
  TLRs结构与dToll受体存在同源性, 由胞外区、跨膜段和胞内区组成, 属Ⅰ型跨膜蛋白受体. 其胞外区有550-980个氨基酸, 存在18-31个氨基酸的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leucine-rich repeats, LRRs). LRRs中亮氨酸间隔分布于几个固定位点, 如此结构的LRRs利于促进蛋白质间的相互黏附, 可用来识别病原体或其产物. LRRs结构区的C端侧翼为富半胱氨酸区域, 与跨膜段连接. LRRs也参与控制配体对TLRs胞内负责信号传导结构区的激活. TLRs胞内区包括Toll同源结构域(Toll homology domain, TH domain)和分子羧基端长短不同的短尾肽(一般有0-22个氨基酸). TH domain有至少128个氨基酸, 结构较保守, 该序列与IL-1受体的胞内区有高度同源性, 又被称为Toll/IL-1受体(Toll/IL-1 receptor, TIR)同源区, 它是TLRs和IL-1R向下游进行信号传导的核心元件. 在TIR中有23个氨基酸位置是固定的(图1), 所形成的三个区域分别为其编码蛋白的标志区域和信号介导区域[10,11].
  TLRs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中, 且有细胞分布特异性. TLR1, 6, 9广泛分布于各类免疫细胞, TLR2, 4, 5分布于除T、B、NK外的免疫细胞, TLR3只特异分布于树突状细胞(DC)[12], TLR7, 8分布于外周血白细胞. TLR1, 2, 4, 5, 6均表达于细胞表面[13-16], TLR7, 8均来源于X性染色体, 结构高度保守, TLR3, 7, 8, 9存在于酸性胞内体(如endosome)[17-22].


图1
 TIR结构示意图.
2 TLRs配体的特异性
Medzhitov和Janeway[23]将天然免疫细胞所识别的主要靶分子称为病原相关的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 将与之相对应的识别受体称为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s). PAMPs均可被宿主作为外来分子进行识别, 且能激发宿主细胞因子如IL-1、TNF-α等及其他活性分子的合成, 对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PRRs在先天性免疫中居于重要地位, 宿主能通过它们区别病原体与自我组织. TLRs即是一类PRRs, 通过识别不同病原体的PAMPs在抗感染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24].
  不同TLRs胞外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异决定了各自有其特征性的配体. 目前已经明确: TLR1识别膜孔蛋白、PGN、糖脂和非典型LPS等[25-27]; TLR2可识别大部分现已发现的PAMPs结构, 如G+菌的PGN、分枝杆菌和疏密螺旋体的脂蛋白、酵母菌和支原体的某些成分等[28-32]; TLR3识别病毒dsRNA和聚肌胞苷酸poly(I:C)[33]; TLR4主要识别LPS及具有保守类脂A结构的衍生物[34,35], 还识别活结核杆菌的某些成分及内源性配体热休克蛋白60, 70等[36,37]; TLR5识别鞭毛蛋白[38]; TLR6主要识别细菌的肽聚糖和脂肽[39]; TLR7, 8识别抗病毒化合物, 许多情况下识别相同配体ssRNA[40,41]; TLR9主要识别非甲基化CpG DNA[42]. 另外, TLR1和TLR6能与TLR2形成复合受体识别一些微生物成分[43]. 最近发现TLR11识别Profilin样分子[44].
3 TLRs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
TLRs识别配体后, 可通过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依赖和非依赖两种信号传导途径, 激活NF-kB和MAPK, 引起多种细胞因子的释放, 上调APC细胞表面CD80、CD86等共刺激分子, 并最终激活特异性免疫系统[45,46].
  在MyD88依赖性信号传导通路, MyD88起着关键作用[47], 其C端有一个TIR结构域, 与激活的IL-1/TLRs胞质区形成蛋白质复合体来参与信号传导; MyD88的N端具有一个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胞内区相关的死亡结构域(death domain, DD). 当MyD88的C端TIR区与IL-1R/TLRs的胞质区发生相互作用时, MyD88通过N端死亡区募集带有同源结构的下游信号分子IRAK(IL-1R associated kinase)的死亡区域, 并与其结合[48]. MyD88作用的靶物质已证实是IRAK4. IRAK4与IL-1R/TLRs和MyD88 N端形成的受体复合物结合后, 即自动磷酸化. IRAK4磷酸化后, 即从受体复合物中解离、释放出来, 促进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因子6(TRAF6)的聚合和活化[49], 进一步激活NF-kB诱导激酶(NF-kB-inducing kinase, NIK), NIK引起NF-kB激酶抑制物(inhibitor of NF-kB kinases, IKKs)磷酸化并激活, IKKs继而作用于NF-kB复合物中的特异性抑制因子IkB, 使其两个丝氨酸位点磷酸化, 最终导致其泛素化而降解. 通常, NF-kB与其抑制蛋白IkB相结合, 以复合物形式存在于胞质中. IkB降解后, NF-kB得以释放、游离, 并转运到细胞核内, 其活性二聚体启动细胞因子(如TNF-a和IL-1, 6, 8, 12等)和辅助黏附分子CD80、CD86的基因转录, 诱导特异靶基因的表达, 从而激活特异性免疫系统[50-52].
4 TLRs在病毒性肝炎发生和发展机制中的作用
免疫因素在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肝脏的先天性免疫反应中, 肝的淋巴细胞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病毒感染过程中, NK细胞释放IFN-γ, 诱导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导致感染细胞发生凋亡;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激活Kupffer细胞, 产生TNF-α, 从而诱导肝细胞凋亡[53]. 近年研究证实, TLRs通过诱导IFN和TNF等细胞因子的合成及调节Th1和Th2的反应平衡等而产生免疫刺激并发挥抗病毒作用[54].
  Isogawa et al[55]研究发现, 给HBV转基因鼠静脉注射TLR3, 4, 5, 7, 9特异性的配体, 能够于24 h内通过IFN-α/b依赖途径抑制HBV的复制. 在浆细胞样DC, TLR9识别病毒来源的DNA, TLR9对A/D型CpG DNA的识别导致IFN-α的诱导产生. 在动物模型中, CpG ODN发挥着有效的Th1样免疫增强剂的作用. Imiquimod和R-848是imidazoquinoline家族中相对低分子量的化合物, 在动物模型中显示其具有很强的抗病毒作用. Imiquimod的活性主要通过细胞因子IFN-α和IL-12等的诱导来调节, R-848是一个更有效的Imiquimod类似物[56]. Weeratna et al[57]应用HBsAg作为模型抗原在老鼠中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 CpG ODN作为疫苗佐剂能增强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其作用明显优于R-848. Cooper et al[58]研究也发现, 在进行预防性乙型肝炎疫苗Ⅰ、Ⅱ期临床试验的志愿者和HIV患者体内, CpG 7909有很好的耐受性和增强的免疫原性.
  一些学者对HCV蛋白诱导的细胞内信号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等进行了研究. Sun et al[59]研究发现病毒感染和TLR3配体可激活先天性免疫反应, NK细胞产生IFN-γ, 通过STAT1、IRF-1及p21cip1/waf1的活化而清除病毒感染的肝细胞. Matsumoto et al[60]研究表明, TLR3配体蛋白及其下游的信号分子均与IFN-a/b的产生有关. 此外, 有研究发现, 人TLR3的表达还提高了NF-kB活性, 在DC的不同分化阶段TLR3的表达不一样, 提示TLR3与DC功能的调节有关[61]. Li et al[62]报道, HCV NS3/4A丝氨酸蛋白酶可水解TRIF(Toll/IL-1 receptor domain-containing adaptor inducing IFN-b)的特定蛋白质, 分解的TRIF通过TLR3通路而抑制poly(I:C)活化的信号, 导致TLR3不能与活化IRF-3和NF-kB的激酶相结合, 从而导致病毒的持续感染. Duesberg et al[63]证实了HCV C蛋白的合成脂肽是通过TLR2和TLR4介导的信号通路来调节免疫细胞活化的. Dolganiuc et al[64]发现, HCV C与NS3蛋白经TLR2触发炎性细胞活化, 却无法活化TLR2或MyD88缺乏小鼠的巨噬细胞. C与NS3诱导IRAK活化、p38磷酸化、细胞外调节激酶和c-jun氨基端激酶(JNK), 并诱导AP-1活化. C与NS3蛋白诱导的NF-kB活化与IkBa磷酸化增多相关. TLR2介导的细胞活化依赖于C与NS3蛋白的构象和C蛋白aa2-122与NS3蛋白aa 1 450-1 643区域的必需序列. 而且, HCV C蛋白与TLR2在细胞内共区域化存在. 因此, HCV C与NS3蛋白是通过TLR2信号通路, 从而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炎症性细胞因子的产生. 这些研究表明, TLR2, 3, 4均参与了HCV的识别和天然免疫反应的活化.
  目前研究发现, 血液中病毒感染后发生免疫应答时, 浆细胞源性DC(pDC)是主要产生IFNs等抗病毒细胞因子的免疫细胞. Honda et al[65]研究证实, 病毒和TLR活化的MyD88依赖性信号传导通路中IFN-a/b的诱导产生都受IRF-7的调控. 在人和小鼠, 产生IFN的pDC的细胞表面表达TLR7和TLR9, pDC及B淋巴细胞通过TLR7识别ssRNA而激活协同刺激分子并产生细胞因子[66]. Gibson et al[67]研究表明, imiquimod和resiquimod诱导纯化的pDC产生IFN-a和IFN-w, 受resiquimod刺激的pDC还产生一些其他细胞因子, 如TNF-a和IP-10.
  Lund et al[68]应用TLR7缺陷小鼠的研究显示ssRNA病毒通过TLR7刺激IFN-a/b应答, 同时通过MyD88缺陷小鼠的研究显示这种应答也依赖于MyD88. Akira et al[24]研究发现, 在MyD88敲除小鼠中, 对imidazoquinolines的免疫应答被完全阻断, 这提示TLRs与对imidazoquinolines的免疫应答有关. 进一步研究表明, 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 MyD88缺陷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不能合成TNF或IL-12等细胞因子. TLR7缺陷小鼠的巨噬细胞对Imiquimod或R-848没有应答, 对其它TLRs调节剂却有应答. 这些结果表明, TLRs参与了抗病毒免疫反应, 且TLR7对imidazoquinolines的应答是必不可少的[69]. 此外, 这些调节剂还可诱导B细胞扩增及DC表达CD80、CD86, 而TLR7基因敲除小鼠细胞的这两种作用都明显减弱, 同时INF-a、TNF和IL-12的表达也减弱[70]. 因此, 有国外学者[71]认为TLR7是一个新的病毒感染感受器.
  总之, TLRs的活化提供了一种治疗HBV和HCV感染的新策略, 靶向TLRs的信号途径可能是治疗肝炎病毒感染的新途径.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令人惊奇和鼓舞的新发现.
5 问题与展望
TLRs是近年才发现的第一个通过感知微生物病原体而直接做出防御反应的介导天然免疫反应的古老受体家族, 是宿主非特异性免疫的主要受体, 它的发现和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与肝炎病毒感染有关的免疫现象. 自从TLRs发现以来, 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如: TLRs与配体结合的机制; 这些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 是否还存在其他感受受体和配体, 尤其是TLR7, 8的天然配体; 以及在信号传导方面, 不同的TLR如何诱导特异性的信号通路调节不同基因的表达以介导不同的生物学效应等. 同时, 研究表明, TLRs的过激活也会导致免疫紊乱甚至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因此, 如何调控TLRs的表达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随着对TLRs研究的不断深入, 上述问题将逐步得以阐明, 也将极大地拓展我们对病原体与宿主免疫反应之间相互作用复杂性的认识, 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宿主抗肝炎病毒免疫反应的机制, 并为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而且, 由于基因研究可阐明人TLRs基因的突变能否增加对病毒感染的敏感性, 因此, 研制作用于TLRs的疫苗可辅助刺激非特异性免疫, 进而加强特异性免疫. 此外, 针对TLRs为靶点的药物研究也正成为一个热点, 对TLRs信号通路中某些环节的干预将可能成为一种免疫治疗新策略, 并有可能为提高病毒性肝病的疗效带来希望.
  由此, 阻断TLRs的功能是一个潜在的治疗选择, 可通过三种手段实现: (1)发展特异的结合并中和外源或内源配体的可溶性TLRs分子; (2)发展干预TLRs细胞内位点的小分子物质, 在配体与TLRs结合后, 防止细胞内信号分子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3)发展干扰TLRs的细胞外位点的小分子物质或抗体, 阻止配体与细胞表面的TLRs位点结合. 如果TLRs的配体结合物的准确性和特异性足够高, 这将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因此, TLRs的认识和深入研究将为新型肝炎疫苗和免疫调节剂的研制提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 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严重病毒性肝病的预后. 有理由相信, 加强对TLRs的研究将会为病毒性肝炎预防和治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开辟广阔的前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9 13:09:22编辑过]

实事求是,注重科学,坚持真理,敢讲真话
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9043 元 
精华
帖子
4485 
注册时间
2004-7-18 
最后登录
2018-8-18 
4
发表于 2007-5-17 00:07 |只看该作者

中国大陆学者施光峰报告,慢性乙肝患者树突状细胞Toll样受体3(TLR3)表达较健康人明显减少,这可能是HBV持续感染的重要病理机制。

APASL年会

www.hbver.com/Article/ygfz/lllc/200705/5737.html

实事求是,注重科学,坚持真理,敢讲真话
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9043 元 
精华
帖子
4485 
注册时间
2004-7-18 
最后登录
2018-8-18 
5
发表于 2007-5-24 08:15 |只看该作者

系统生物学研究确证ATF3转录因子是Toll样受体4的负调节因子

先天免疫对于宿主防御是必须的。但是如果不加控制,它会产生与炎症相关的疾病。对先天免疫的控制部分是通过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调节的。免疫调控是非常复杂的,而系统生物学研究将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美国西雅图系统生物学研究所Alan Aderem与合作者,应用簇分析方法分析了巨噬细胞中由Toll样受体(TLR)激励的完备转录数据组,鉴别出了一个突出表现的基因簇。并发现该基因簇被活性转录因子3(ATF3,转录因子家族CREB/ATF的一个成员)所调节。受到ATF3调节的基因簇中包括重要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和-12b。进一步的分析显示,ATF3是IL-6和IL-12b转录的负调节因子,而这也得到ATF3基因敲除小鼠的实验证实。上述研究表明,ATF3抑制了IL-6和IL-12b的转录。由于ATF3自身可被脂多糖诱导产生,因此,ATF3作为负反馈环的一部分,调节了巨噬细胞激励的炎症反应。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2006年5月11日Nature, 441(7090): 173—178上。

IKK-α在TLR-7和-9诱导α-干扰素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Toll样受体(TLR)家族在微生物识别和树突状细胞活性方面具有关键作用。TLR-7和-9能够识别核酸,并可触发一些信号分子激活树突状细胞产生α-干扰素(IFN-α)。该过程在抗病毒免疫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但该过程过于强化,也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体免疫系统疾病的原因。以往的研究发现,TLR-7和-9诱导生成α-干扰素依赖于包括TLR结合体、MyD88、干扰素调节因子(IRF-7)等在内的分子复合体,但对于其中的分子机制并不很清楚。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过敏与免疫研究中心Tsuneyasu Kaisho与合作者研究发现,IκB激酶-α(IKK-α)在TLR-7和-9诱导生成α-干扰素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IKK-α缺乏的树突状细胞产生α-干扰素的量大大降低。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认为,缺少IKK-α激酶降低了MyD88与IRF-7配合激活IFNa基因启动子的能力。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2006年4月13日Nature, 440(7086):949—953上

实事求是,注重科学,坚持真理,敢讲真话
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

Rank: 4

现金
646 元 
精华
帖子
100 
注册时间
2007-1-10 
最后登录
2007-10-28 
6
发表于 2007-5-26 06:38 |只看该作者

吴玉章的疫苗使用了脂类分子内佐剂,是否就是文中提到的 CpG ODN?

Rank: 5Rank: 5

现金
2168 元 
精华
帖子
1037 
注册时间
2007-5-11 
最后登录
2015-6-24 
7
发表于 2007-5-26 12:16 |只看该作者
看不太懂呀看不太懂呀看不太懂呀看不太懂呀看不太懂呀看不太懂呀看不太懂呀看不太懂呀看不太懂呀看不太懂呀看不太懂看看不太懂呀看不太懂呀看不太懂呀看不太懂呀看不太懂呀看不太懂呀看不太懂呀看不太懂不太看不太懂呀看不太懂呀看不太懂呀看不太懂呀看不太懂呀看不太懂呀看不太懂呀看不太懂懂呀看不太懂呀看不太懂呀看不太懂呀看不太懂
  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窅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9043 元 
精华
帖子
4485 
注册时间
2004-7-18 
最后登录
2018-8-18 
8
发表于 2007-5-26 16:11 |只看该作者

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 贾继东

http://ask.39.net/Topics/gblt/812969.xml
--------------------------------------------------------------------------------

第57届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年会于2006年10月26日至31日在美国波士顿召开,我国百余名肝脏病和传染病医师与来自世界各国共500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国际肝脏病学盛会。和往年的会议一样,本次大会除了年会本身的学术交流外,还包括毕业后教育课程和肝移植课程等。大会给人突出的印象是组织运作务实、简洁、高效;会议内容安排信息量大、学术水准高,会场视听效果很好;演讲者准备充分,幻灯片简洁明了,发言严格遵守时间,提问和讨论热烈且秩序井然;为避免商业展览对会议的影响,大会严格规定展览开放的时间。为及时传递大会信息,我们特别组织了几位与会专家向读者介绍会议的主要内容。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自免肝)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自免肝)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相对较高。曾有报道美国阿拉斯加原居民的自免肝患病率较高(42.9例/10万),而美国CDC参与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阿拉斯加原居民自免肝的患病率更高,为57.9例/10万;而且其发病率在90年代后逐渐上升,至最近10年达到平台期。

有几篇关于自免肝发生机制研究,主要涉及到调节性T细胞(T-Reg)和自然杀伤T细胞(NKT)。T-Reg具有免疫抑制功能,CD4+ CD25+ 细胞在大剂量IL-2 和 T-cell 扩展剂 (anti-CD3/anti-CD28)的刺激下可转化为T-Reg,自免肝病人的T-Reg在数目及功能方面均有缺陷。

英国学者Longhi等人发现,自免肝病人的外周血CD4+ CD25+ 细胞在体外可扩展为T-Reg,而且也有抑制功能,但其扩展能力和抑制功能较正常对照组为低。

日本学者发现T-Reg表面表达Toll样受体(TLR),自免肝在活动期主要表达TLR6, 而缓解期主要表达TLR2 、TLR4 和TLR8。提示这些TLR不同表达类型可能和自免肝发生机制有关。

日本学者发现自免肝患者外周血NKT的阳性率(44.4%)低于慢性丙肝患者(100%),而且维持NKT细胞活性的可溶性CD1d(sCD1d)分子的mRNA水平在自免肝患者中也低下;肝脏中无NKT细胞的自免肝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较高,其sCD1dl亦较低;而且sCD1d mRNA水平较低的自免肝患者的血清ALT和IgG水平较高。这项研究说明NKT细胞的缺陷是自免肝的发生机制之一。

美国Rochester大学Mantry 等报告,122例自免肝中有18例为急性肝炎(定义为ALT大于1000 U/L),占15%,仅有5.5%出现暴发性肝衰竭征象,大部分病人经过激素及硫唑嘌呤积极治疗得到缓解。英国学者Al-Chalabi等通过对1970-2005年的235 例自免肝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在最初发病时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10×ULN病人的肝脏炎症坏死重,但持续时间较短,而且发展为肝硬化的机会较小,长期预后较好。

德国Csepreg等回顾性地分析了肝脏首过效应明显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布地奈德治疗52例自免肝病人的疗效, 给药方法为3 mg, 每日3次,随访至少6个月。结果显示74%病人达到完全生化缓解,14%病人达到部分生化缓解,总应答率为88%,仅6例病人治疗失败或病情加重。副作用主要见于有严重纤维化的病人。7例有治疗前后肝活检病人的肝脏组织学均有改善。这一结果提示布地奈德可能是治疗自免肝的有效药物,但尚需进一步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来确认其临床疗效。

美国Mayo医学院Montano-Loza等人报告了1型自免肝病人复发及目前治疗策略的效果。他们对102例(占77%)停药后复发患者及30例(占23%)持续缓解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复发次数与不良临床转归密切相关(肝硬化、肝衰竭、死亡及肝移植)。重新用原方案治疗或小剂量维持治疗并不能真正改善预后,因此强调自免肝的治疗目标应为持续缓解。同一组研究者还报告了激素治疗的终点问题,他们发现复发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的AST、γ球蛋白及IgG均比不复发组高。因此他们认为常规的临床生化指标是对肝组织指标的一个补充,只有当肝组织学缓解同时血生化也完全恢复正常的情况下,停药复发的风险才比较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加拿大学者利用管理数据库(出院记录、医师账单和门诊就诊记录)回顾性地分析了加拿大Calgary 卫生服务区(人口近100万)在1996-2002年间新诊断的224例PBC病例,经计算得出性别和年龄调整的发病率为5.22例/10万人,其中女性为7.62例/10万;而且1999-2002年发病率比1996-1998年要高。

美国Aok等发现PBC患者及其一级亲属(女儿及姐妹)外周CD4+ CD25+ T-Reg细胞减少,认为T-Reg缺陷可能与PBC易感性有关。

Zein等回顾性分析了241例PBC患者,结果发现在发病时有乏力者较无乏力者生存期短,但是生存期和年龄、胆红素水平等已知的因素有关,因此尚不能完全肯定乏力和生存期的关系。日本学者在 276例肝组织学证实的PBC患者中研究了抗-gp210 和抗-中心粒胞浆抗体与PBC进展的关系,结果发现抗-gp210和肝衰竭性的进展(肝衰竭死亡或肝移植)有关,而抗-中心粒胞浆抗体和非肝衰竭性的进展(静脉曲张、肝细胞癌、腹水但无黄疸)有关。

欧洲和美国学者在146例 参加甲氨蝶呤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病人中验证了欧洲肝纤维化(ELF)指标的诊断价值,发现联合测定血清Ⅲ型前胶原肽、透明质酸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对于发现中到重度肝纤维化很有帮助。

另一组美国学者也发现ELF等纤维化血清指标在预测将来的肝功能失代偿方面比肝组织学、Mayo危险积分及胆红素水平更优越。

西班牙学者Gomez-Dominguez等在64例PBC患者中观察了用Fibroscan进行肝脏刚度测定诊断肝纤维化的价值,他们发现诊断F=Ⅱ和F=Ⅳ以上纤维化的准确性较高,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和0.95。

美国学者通过对器官共享网络(UNOS)中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病人资料进行分析后,认为在1995-2004年,尽管肝移植病人数量上升了,因PSC而肝移植的人数无明显变化,但因PBC而做肝移植的病人数却下降了,这间接提示熊去氧胆酸治疗可能减少了PBC患者对肝移植的需求。

美国Mayo医学院Charatcharoenwitthaya对 52例因PBC肝移植后又复发病人再次给予熊去氧胆酸治疗,平均随访3年,治疗组中有52%的病人ALT和碱性磷酸酶(ALP)复常,而对照组仅为22%,说明该药对于肝移植术后复发PBC仍然有效。因参试者多为早期病变且观察时间较短,故未观察到对组织学改善及死亡等长期指标的改善。

Modafinil是一种被批准用于治疗白天睡眠过多的药物,15例有白天睡眠过多PBC病人用Modafinil 100 mg/d,其疲劳明显改善。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

德国学者Preus等建立了一种测定针对线粒体酶-亚硫酸盐氧化酶(sulfite oxidase)抗体的ELISA方法,并初步证明血清抗-亚硫酸盐氧化酶测定是诊断PSC较特异的抗体,在PBC及炎性肠病中均不呈阳性。

经典PSC常累及肝内和肝外胆管,而小胆管型PSC仅累及肝内小胆管。阿根廷学者Guma等在46例PSC中观察到9例为小胆管型PSC, 经随访后发现,小胆管型PSC病人中肝硬化、胆管癌及大胆管病变的发生率均较经典的PSC低。 英国学者Cholongita等经观察发现为术前溃疡性结肠炎严重者,肝移植术后PSC复发的危险性高。

加拿大学者Grover 进行了一项系统综述,通过对13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行分析,认为阿片样受体拮抗剂和利福平治疗胆汁郁积性瘙痒有效,而以前认为是一线药物的胆酪胺却无效;口服阿片样受体拮抗剂的副作用较多。因研究数目和样本均小,判断瘙痒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尚需更多设计良好的临床试验才能得出最终结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6 3:15:27编辑过]

实事求是,注重科学,坚持真理,敢讲真话
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9043 元 
精华
帖子
4485 
注册时间
2004-7-18 
最后登录
2018-8-18 
9
发表于 2007-5-26 17:21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with-hbv在2007-5-25 17:38:00的发言:

吴玉章的疫苗使用了脂类分子内佐剂,是否就是文中提到的 CpG ODN?

实事求是,注重科学,坚持真理,敢讲真话
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9043 元 
精华
帖子
4485 
注册时间
2004-7-18 
最后登录
2018-8-18 
10
发表于 2007-5-28 06:16 |只看该作者
RIG-I特定细胞在抗病毒反应中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08-14 15:24 文章作者: Hiroki Kato 等
文章来源: 丁香园 文章编辑: ache
关键词: RIG-I 抗病毒反应 TLR系统 RNA 病毒
Field: Immunology
Article Title: Cell type-specific involvement of RIG-I in antiviral response
Authors: Kato, H;Sato, S;Yoneyama, M;Yamamoto, M;Uematsu, S;Matsui, K;Tsujimura, T;Takeda, K;Fujita, T;Takeuchi, O;Akira, S
Journal: IMMUNITY
Volume: 23
Issue: 1
Page: 19-28

Q: Why do you think your paper is highly cited?

A:The recognition of RNA virus by the host and the subsequent antiviral responses has been studied for many years. Initial recognition of viral components such as double-stranded RNA (dsRNA) led to the rapid induction of type I interferons an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Recently, toll-like receptors (TLRs) and 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I (RIG-I)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the detection of viral dsRNA and the induction of type I interferons. However, it was not clear how these viral detectors contributed in vivo in host defense against viruses.

This paper describes how RIG-I is essential for the initial recognition of various RNA viruses in many cell-types except that of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pDCs). On the other hand, we found that pDCs, which are known to produce high amounts of interferon-α upon viral infection, utilize the TLR system, but not RIG-I. This is the first paper showing the function of RIG-I in vivo,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the TLR system.

Q: Does it describe a new discovery, methodology, or synthesis of knowledge?

A:This paper describes mice deficient in RIG-I and showed that RIG-I is critical for the induction of type I interferons and interferon-inducible genes in response to several RNA viruses, in most cell types except pDCs. The mice will be a valuable tool for studying the mechanisms of anti-viral host defense in vivo.

Q: Could you summarize the significance of your paper in layman's terms?

A:Production of type I interferons is vital for the initial host defense against viral infection. Mechanism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virus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various researchers. This paper shows that RIG-I and the TLR system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different cell types in the recognition of RNA viruses in vivo.

Modulation of machineries for interferon production will possibly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efficient vaccines and the prevention of viral infection. In this aspect,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cise mechanism for viral recognition is critical in designing appropriate strategie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s.

Q: How did you become involved in this research, and were any problems encountered along the way?

A:We have been interested in how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recognizes pathogen-specific components, and we have been involved in the research of Toll-like receptors. We previously reported that TLR7 and TLR9 are the ligands for viral single-stranded RNA and DNA, respectively.

TLR3 has also been shown to recognize viral dsRNA. Nevertheless, we found that the TLR system is not necessarily essential to antiviral responses in vivo as shown in this paper. Therefore, we further explored novel machineries for the detection of virus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type I interferons.

Hiroki Kato, Ph.D. Student
Department of Host Defens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Microbial Diseases
Osaka University

Osamu Takeuchi, M.D., Ph.D.
Department of Host Defens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Microbial Diseases
Osaka University

Shizuo Akira, M.D., Ph.D.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ost Defens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Microbial Diseases
Osaka University 大阪大学


问:为什么你认为你的论文有很高引用率?

答:病毒学家们对宿主如何识别RNA病毒以及如何激发抗病毒反应等问题进行了多年研究。识别病毒组分如双链RNA(dsRNA)能迅速诱导释放Ⅰ型干扰素和前炎性细胞因子。最新研究表明,Toll样受体(TLRs)和维甲酸诱导的Ⅰ型基因(RIG-Ⅰ)参与了病毒dsRNA的识别和Ⅰ型的诱导。然而,目前还不清楚病毒识别在体内如何引起宿主抗病毒反应。在该论文中,我们描绘了RIG-Ⅰ在除pDC外的多种细胞类型对不同RNA病毒识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此相对,被病毒感染后能产生大量α干扰素的pDCs利用TLR系统而不是RIG-Ⅰ识别RNA病毒的感染。该论文首次展示了RIG-Ⅰ在体内具有TLR系统类似的功能。

问:这篇论文是否描述了一种新发现、新方法或知识的综合?

答:该论文描述了RIG-Ⅰ缺陷小鼠,并展示了RIG-Ⅰ在除pDCs外的大量细胞类型抗一些RNA病毒反应中,Ⅰ型干扰素和干扰素诱导的基因表达中的重要作用。这种RIG-Ⅰ缺陷小鼠成为体内研究宿主抗病毒防御反应机制有价值的工具。

问:你能不能用通俗的语言总结一下您这篇论文的意义?

答:宿主抗病毒反应主要由Ⅰ型干扰素产生而激发。很多研究者对病毒识别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我们的研究展示了RIG-Ⅰ和TLR系统在不同类型细胞对RNA病毒识别中的重要作用。产生干扰素的调控可能导致有效疫苗的发展以预防病毒感染。从这个角度看,制定合理的临床治疗策略取决于对病毒识别机制的深刻把握。

问:您是怎样开始介入这项研究的,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答:一直以来,我们对固有免疫系统如何识别病原体特异性组分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并且正在进行Toll样受体研究。我们曾报道了TLR7和TLR9分别是病毒单链RNA和DNA的受体。

TLR3被证实也能够识别病毒双链RNA。然而,正如论文中所揭示,发现TLR系统在体内抗病毒反应中并非必须。因此,我们对宿主在病毒识别和Ⅰ型干扰素的产生机制方面进行了研究。

编者按:本采访记录由丁香园网友迷北方的狼翻译。


编辑:西门吹血

www.dxy.cn/portal/article/1/26/1563.html

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提名的2005—2006年度热门研究人员

连续两年日本研究人员在被引名单中居于领先位置美国占顶尖研究人员数量的一半以上

200735,美国费城,英国伦敦——汤姆森公司(NYSE: TOC; TSX: TOC)下属的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全球研究和商业团体信息解决方案的领先提供商,今天宣布免疫学领域7篇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大阪大学的Shizuo Akira被公认为2005—2006年度“最热门研究人员”。正如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的Science Watch快报3/4期报道的,这是Akira连续两年获此殊荣。

Science Watch的编辑Chris King说:“每年,高被引研究人员名单使我们得以认可那些在科技研究中达到最高水平的研究人员,这个名单的目的是突出那些创作大量热门文章的研究人员,他们的研究成果为现代科学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的热门文章源自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如果一篇已出版的著作在学术期刊中的引用率远远高于同类型和年代的其他论文,那么就确定它为热门文章。被提名的研究人员在最近两年均已发表大量热门文章,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把这些文章做成索引,包含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

除Akira之外,麻省理工学院的Max Tegmark是唯一的另一位连续两年出现在名单上的研究人员。他以航天科学领域的6篇论文获此殊荣。去年,他也有6篇热门文章。

按热门文章数量排名的最热门研究者
按篇均被引频次排名

姓名

机构

研究领域

热门文章的数量

Shizuo Akira

大阪大学

免疫学

7

John L. Bryant
Norman Wolmark
Richard D. Gelber
Max Tegmark
Mikhail Kopytine
Basanta K. Nandi
Thomas Peitzmann

匹兹堡大学
匹兹堡安利盖尼综合医院
Dana-Farber 肿瘤研究所
麻省理工学院
肯特州立大学
印度理工学院, 孟买
荷兰乌特列支大学, 荷兰

生物统计学/肿瘤学
肿瘤学
生物统计学/肿瘤学
航天科学
物理学
物理学
物理学

6
6
6
6
6
6
6

Mark J. Daly
John F. Forbes
James N. Ingle
Aman U. Buzdar
Scott M. Grundy
John Cuzik
Aron Goldhirsch
Louis Mauriac
Louis Fehrenbacher

哈佛医学院
纽卡素大学, 澳大利亚
Mayo癌症诊疗中心r
德克萨斯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
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
英国癌症研究临床中心
欧洲肿瘤研究所, 米兰
Bergonie研究所, 法国波尔多
Kaiser Permanente医疗中心

遗传学
肿瘤学
肿瘤学
肿瘤学
营养/代谢
流行病学/肿瘤学
肿瘤学
肿瘤学
肿瘤学

5
5
5
5
5
5
5
5
5

美国以其在名单中出现10个热门研究人员提名,约占总数的60%而名列前茅。在2005—2006年度,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去年,美国最热门研究者占总数的48%。

有热门研究者的国家
(按热门研究员的数量排名)

国家

热门研究者数量

美国

澳大利亚
法国
印度
意大利
日本
荷兰
英国

10
1
1
1
1
1
1
1

2005—2006年度,肿瘤学领域研究人员的数量占绝对优势,在以上所列的17个热门研究人员中,肿瘤学的研究人员就有10个。有三个热门研究人员的物理学居于第二的位置。

King说:“当你发现某个领域在排名中占有重要位置,这是由于多个作者对某一特别热门的主题共同合作的结果。”

“在肿瘤学研究领域所有的热门研究人员都与最近的多作者撰写的有关乳腺癌热门文章有关,而在物理学领域,Mikhail Kopytine,Basanta K. Nandi 和 Thomas Peitzmann都参与了大规模的高能物理的合作。”

最热门研究领域:
(按热门研究者的数量排名)

研究领域

热门研究者的数量

肿瘤学

物理学
航天科学
免疫学
遗传学
营养/代谢

10
3
1
1
1
1

www.thomsonscientific.com.cn/news2007_03_07.html
实事求是,注重科学,坚持真理,敢讲真话
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5-14 21:31 , Processed in 0.028443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