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与黄曲霉毒素--来自肯尼亚的报道 Julia R. Barrett 全世界有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暴露于黄曲霉毒素--一种由曲霉属真菌所产生的有毒化合物。这些真菌主要滋生在世界各地的玉米、花生、稻米和小麦等谷物中。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零星爆发,每次常波及数百人,最近爆发的一次是在2004年初的肯尼亚东部地区。调查肯尼亚中毒爆发事件为解急性黄曲霉毒素中毒相关危险因素提供了新信息[参见 EHP 113:1779-1783 (2005)] 。 细小的杀手:长期低水平接触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如图中的A. flavus)与肝癌危险度增高相关。 image: Dennis Kunkel Microscopy 长期低水平接触黄曲霉毒素,特别是黄曲霉毒素B1,与患肝癌的危险性增加、免疫功能降低及营养不良相关。急性高水平接触黄曲霉毒素较罕见,它早期引起食欲减退、不适及低热症状。随之而来的是呕吐、腹痛和肝炎,这是潜在致命性肝功能衰竭的信号。 这次肯尼亚黄曲霉毒素中毒爆发是由于干旱造成玉米欠收,并使玉米极易感染霉菌。此外,为了防范因粮食短缺而引起的偷盗,人们都把玉米储存在自家,而家里环境比通常存放粮食的谷仓更温暖更潮湿。从2004年1~6月份,317人因肝脏衰竭而就医,125人死亡。卫生人员排除了病毒性肝脏疾病,怀疑是黄曲霉毒素中毒,他们分析玉米样本,发现黄曲霉毒素B1的浓度高达4,400 ppb,是肯尼亚食品标准限值的220倍。 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他们利用40名病人的病例登记资料,这些病人均在5月底和6月初都曾因急性黄疸而就医,并随机选择了80人作对照。黄疸是肝细胞损害的非特异性症状。 对调查对象及其家属进行包括玉米质量、储存、处理和食用情况的问卷调查。研究者从研究对象家中采集1kg中毒爆发后尚存的玉米样本,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浓度。样本分析29位病人和62位对照者血液中黄曲霉毒素B1-赖氨酸白蛋白加合物浓度,它是一个黄曲霉毒素的接触标志物。研究者同时也检测了18名病人和54名对照者血液中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一种乙肝病毒感染的指标。长期低水平接触黄曲霉毒素,该病毒可增加人群肝癌发生的危险性。 病人家庭中的玉米样本的黄曲霉毒素含量(几何均数为354.5 ppb)明显高于对照组(几何均数为44.1 ppb)。病人血清中黄曲霉毒素加合物的浓度与以往爆发时所测得的浓度相似,但比对照组几乎高10倍。此外,死亡病人血清中加合物的水平高于存活的病人;检测的病人中,44%的病人乙肝病毒阳性,而对照组为7%。 这些分析数据详实,第一次定量分析了食物中黄曲霉毒素浓度、接触史、血清中黄曲霉毒素加合物浓度和急性黄曲霉毒素中毒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也首次定量分析了乙肝病毒感染与急性黄曲霉毒素中毒作用之间独立的关系。研究建议对农作物中黄曲霉毒素浓度和急性黄疸发病情况开展监测可以早期识别食品污染,有助于预防中毒爆发的扩散。此外,他们建议进一步加强血液黄曲霉毒素B1-赖氨酸白蛋白加合物的检测以明确黄曲霉毒素中毒和评估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成功减少黄曲霉毒素暴露。 Julia R. Barrett 译自 EHP 113:A837-A838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