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乙肝科普 你了解乙肝吗?HBV知识问答(正在更新中) ...
查看: 201565|回复: 280
go

你了解乙肝吗?HBV知识问答(正在更新中)     [复制链接]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17669 元 
精华
71 
帖子
6724 
注册时间
2003-3-30 
最后登录
2022-9-27 

功勋会员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1
发表于 2005-3-30 05: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本帖最后由 黑人 于 2011-6-8 00:11 编辑


前 言——为什么要编这个帖子?


    90年代以来,社会上出现了对乙肝的误解和歧视,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人们出于疾病的恐惧,另一方面是虚假广告处于商业目的。有意推波助澜,制造乙肝恐怖气氛以便渔利。


      同时乙肝感染者自缺乏认识乙肝的正确渠道,对虚假广告中片面宣传分辨不清,不自觉中受到夸大乙肝危害的恐吓。从而盲目的求医,盲目吃药、盲目转阴,给自己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压力。


    更多的普通战友不了解乙肝的常识,不能正确对待乙肝,产生多疑、自卑、厌世甚至自闭的心理,不敢正常的交友、恋爱、结婚;不敢求学、求职,白白的耽误了大好青春。一方面讳疾忌医,另一方面却道听途说、偶然体检遇到小问题便如大难临头、心惊肉跳、寝食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头痛感冒都会联系到肝硬化肝癌。殊不知无知造成的恐惧对身心的危害更甚于病毒!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明、国家的进步,同事乙肝携带者多年不懈维权。无论从法律、法规包括政策层面上均去的了显著的进步、取消了过去存在的歧视乙肝的内容。广大战友对于虚假广告也具备了一定的警惕性,但是随着论坛不断的扩展,越来越多的新战友找到论坛,很多基础知识仍有必要不断的加强。

图片说明:2005年湖南常路诉国税局案旁听战友法院外合影


2010年《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取消对乙肝的限制,雷闯成为第一个拿到食品卫生类健康证明的乙肝携带者



    因此,本贴在上香版主2005年《你了解乙肝吗?HBV知识问答》基础上进行修改、更新。主要是乙肝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传染以及预防为主,包括日常生活、保健等问题,对治疗问题点到为止不做过多讨论,同时对一些网友比较常见问题的进行详细的阐述。


    本贴涉及医学内容的观点均来自正规医疗机构、权威教科书和可靠的医学专家。为了便于普通网友理解,表达尽可能的通俗化,尽可能的少涉及高深的医学理论和复杂的术语,目的为了更帮助普通网友了解正确的医学知识,理解乙肝的特殊性。错漏之处不可避免,请各位指出以便及时修改。如您对其中机理有兴趣,可以进一步查阅专业资料。


本帖凝结了科普版历任版主的心血,在此一并谢过!


你想寻找科学的支持吗?到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科普版 你想寻求法律的帮助吗?到论坛权益版和法律咨询版 关注健康科普,改善hbver生存状况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17669 元 
精华
71 
帖子
6724 
注册时间
2003-3-30 
最后登录
2022-9-27 

功勋会员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2
发表于 2005-3-30 05:4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黑人 于 2011-5-31 00:30 编辑

1. 我国目前有多少乙肝病毒携带者   
    据2010年卫生部发布的最新乙肝调查结果显示,全国1至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比1992年9.75%的下降26.36%,且年龄越小,下降幅度越大;城市、农村人群差异不显著,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其中5至14岁人群为2.42%。15至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高,达8.57%。
     按2010调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7.18%推算,我国有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约9300万人。

2.什么是病毒性肝炎,都有哪些不同
     很多人不了解病毒性肝炎的的区别,1988年生食毛蚶导致上海甲肝大流行,此后公众对所有“肝炎”均停留在“吃饭传染”水平,因此谈肝色变包括血液传染的乙肝,这里有必要对病毒性肝炎作个详细的阐述。

     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害为主的传染病,根据病原学诊断,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及戊型肝炎(hepatitis E)。 另外一种称为庚型病毒性肝炎,较少见。
    (1)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有疫苗可预防。

  (2)乙型病毒性肝炎(HBV),血液传播,有疫苗可预防。


(3)丙型病毒性肝炎(HCV),血液传播,没有疫苗可以接种,减少输血和使用血制品是预防丙肝的主要方法
(4)丁型病毒性肝炎(HDV),血液传播,无疫苗可供使用,且只有感染乙肝病毒的患者才能继续感染HDV,所以目前预防的主要方法是接种乙肝疫苗和减少输血和使用血制品

(5)戊型病毒性肝炎(HEV),传播发病和甲肝类同,目前无疫苗可供使用。预防方法和甲肝一样应。
(6)庚型病毒性肝炎(HGV),主要经过血液或肠道外的途径传染他人,与丙肝、乙肝病毒之间具有共同的传播途径,目前尚无疫苗可供使用

         

你想寻找科学的支持吗?到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科普版 你想寻求法律的帮助吗?到论坛权益版和法律咨询版 关注健康科普,改善hbver生存状况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17669 元 
精华
71 
帖子
6724 
注册时间
2003-3-30 
最后登录
2022-9-27 

功勋会员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3
发表于 2005-3-30 05:4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黑人 于 2011-6-17 17:07 编辑

1.什么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我们常说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外壳上的一种蛋白(包括S1抗原(Pres1),前S2Pres2),如图),最早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液中发现,所以称为“澳大利亚抗原”。后来美国科学家又在此基础上,发现了与乙肝病毒相关的3对抗原-抗体系统(即表面抗原-表面抗体、核心抗原-核心抗体、e抗原-e抗体),由于其中的核心抗原无法在血清中检测到,所以我们一般只检查五项,俗称的“两对半” “乙肝三系”或“乙肝五项”。

什么是[wiki]抗原[/wiki]

什么是[wiki]抗体[/wiki]




2.“两对半”各项的简明的意义:

 
1.HBsAg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是乙型肝炎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传染性不会自我复制。仅表示有过或正存在乙肝病毒的感染。仅此一项不能说明乙肝病毒目前是否仍在复制。

2.-HBs(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属于保护性抗体,是感染乙肝后获得免疫的标志。是乙型肝炎治愈或趋向治愈的标志。注射乙肝疫苗后产生抗-HBs,是免疫成功的标志。

3.HBeAg(e抗原):乙肝病毒内核中的结构成分,它们的存在,表示血中仍有乙肝病毒的存在和复制。

4.HBee抗体):包括抗HBc IgM和抗HBc IgG两种,前者常出现于感染早期,而后者多见慢性HBV感染者是感染时间较久的标志。慢性乙肝出现e抗体阳性是好事,说明病毒复制不活跃。


5.

HBC(核心抗体):其主要成分为核心抗体中IgG型。阳性是以往或现在感染乙肝病毒标志。和HBsAg一样,仅此一项不能说明乙肝病毒是否繁殖复制。





3.常见两对半定性检查常见结果简明临床意义:(标号按照上文顺序)

单独1阳性,表示有过或正存在乙肝病毒的感染。急性感染恢复后,14个月内HBsA可消失,持续6个月以上则认为转为慢性肝炎。

单独2阳性:表示机体已获得对HBV的免疫力。若为患者则显示已恢复或痊愈,预后良好;若为乙肝疫苗接种者则标志对HBV产生了免疫力。

单独5项阳性:表示曾经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但目前体内是否仍有乙肝病毒活动需检测DNA才能确定。

1.3阳性;说明是急性乙型肝炎的早期,病毒复制活跃。

1.3.5阳性,俗称“大三阳”,仅代表病毒复制活跃,但不代表是否发病。

1.5阳性,俗称“小二阳”是介于大三阳向小三阳的过渡阶段,说明病毒复制已趋于减弱,但不代表是否发病

1.4.5项阳性,俗称“小三阳”,说明病毒复制基本停止,但少数人由于病毒变异,DNA

呈高复制,仍然有较强传染性)

4.5项阳性,常见是急性乙型感染后恢复期体内已无病毒复制,或曾经感染过乙肝炎留下的痕迹目前体内无病毒活动。


2.4.5项阳性。常见是乙型肝炎感染后的恢复期,此时对病毒已有免疫力。


2.5阳性,常见是乙肝疫苗后接种,或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恢复期,此时对病毒已有免疫力。

注意:个体感染乙肝病毒后或在转归中,两对半的表现形式,可能存在其它不同的表现组合,所以碰到不典型的组合不必担心,建议过段时间再次复检,一般不典型的情况不会持续太久





4. S1抗原(Pres1),前S2Pres2),以及HBcAb-IgMHBcAb-IgG,是什么意思?

在检查两对半的同时,医生有时会同时加查一些辅助项目,如前S1抗原(Pres1),前S2Pres2),以及HBcAbIgMHBcAbIgG。这些检查项目仅做辅助诊断使用,并非常规项目,其中

1)由于PreS1PreS2的出现与HBsAgHBeAgHBV DNAHBV DNA多聚酶呈正相关,因此可作为HBV新近感染的标志,表示体内有HBV复制。抗PreS1、抗PreS2可出现于急性乙肝恢复早期,一般仅持续数周至数月。临床上不常检测。

2HBc IgM和抗HBc IgG,前者早于后者出现。抗HBc IgM常出现于感染早期。慢性HBV感染者,抗HBc IgG持续阳性。抗HBc IgM阳性表示体内有病毒复制。该抗体下降速度与患者病情相关,如一年内不降至正常则提示有转为慢性肝炎的可能。



5.定性和定量检查的区别
1)结果表示不同:定性检查结果显示为阳性或阴性,定量检查结果显示为具体的数字。

2)检测方法不同:定性检查采用微板杂交、斑点杂交法,对是实验室条件和技术要求较低;定量检查采用PCR(聚合酶链反应)体外扩增法,对实验室条件和技术要求较高。

3)精确度不同:定性检查准确度高但精确度差,定量检查精度高(但由于技术限制,目前最高可精确到E02,因此定量结果小于100倍的变化均无意义)但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4)适用对象不同:定性检查价格便宜,检测方便,适于常规体检。定量检查价格昂贵检测要求高结果波动大(100倍),适于抗病毒治疗者动态检测疗效用。


6.关于“两对半”的常见误区

1)仅凭“两对半”的结果能说明病情轻重吗?

两对半的结果仅仅说明是否感染乙肝病毒,不能说明肝脏的损害程度,所以不能仅仅根据两对半来判断病情的严重与否,

2)仅凭“两对半”的结果,能决定是否需要治疗吗?

乙肝治疗用药的依据是肝脏的实际损害的程度。“两对半”的结果仅表示病毒与人体免疫的状态,不能反映肝细胞损害的程度,因此不能仅凭“大三阳”或“小三阳”决定是否需要治疗。

3)仅凭“两对半”的结果,能说明传染性大小或病毒复制程度高低吗?

直接反应病毒复制程度高低的指标是HBVDNA,在HBVDNA检测技术问世之前,医生只能通过“两对半”的结果间接推测病毒复制的概况,如“大三阳”大多病毒复制量高,“小三阳”大多病毒复制量低,但由于其太过粗略,在HBVDNA检测技术问世之后已趋于淘汰,目前只是习惯上仍有医生这样使用。  传染性与传染源(病毒)、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密切相关,单独以病毒多少讨论传染性大小是片面的容易造成误解。

4)“两对半”定量结果中,某个指标的具体数值如“表面抗原2500”,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偶尔一次的“两对半”定量结果没有任何意义,必须连续几个月的检测结果,相前后比较才能说明某项指标的数字有所增减,且对于指导抗病毒治疗有意义。不要把表面抗原数据理想化或者线性化,要从大的格局大趋势看数据变化,对于幅度波动不必斤斤计较。


7. 有的人未经治疗 “两对半”结果发生的转化怎样理解?

很多战友多年前体检是“大三阳(135阳性)”后来变为“小三阳(145阳性)”、有的战友之前是“小三阳”后来变为“小二阳(15阳)”或者其他变化,也有人担心自己多年的“小三阳”会变回“大三阳”,还有的战友在治疗过程中“两对半”结果发生转化,这些都代表什么意义?

1)从“大三阳”到“小三阳”是乙肝病毒标志物转变的自然规律:感染乙肝最先常是大三阳,经过几十年病毒复制逐渐降低(大约每45年可以降低血清病毒水平1次方),按不同的病毒水平,经历不同的长时期,E抗原转阴,于是出现15项的小二阳这时的E抗原转阴尚不稳定);而后人体免疫细胞产生E抗体,于是出现了145项的小三阳(这时的E抗原转阴就稳定了)。E抗体产生后病毒不再复制就会逐渐消失(E抗体的半衰期只有一年)又变成了小二阳,由于机体此时已经有了能产生E抗体的免疫细胞,如果病毒仍有少量复制,还能产生E抗体,则保持“小三阳”状态。此时,无论是“小三阳”还是“小二阳”均为病毒消耗殆尽的结果,是乙肝携带者中最稳定的状态,绝大多数新生的肝细胞不再被传染,已经感染的肝细胞逐渐衰老死亡,大约再过10年,慢性乙肝携带可以结束。

2)从“大三阳”到“小三阳”的变化,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病毒复制水平、经历不同的长时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儿童与青年乙肝患者以"大三阳"为主,而中老年患者则以"小三阳为主。随着年龄增加E抗原的自然专阴率每年可达20%-30%。美国报告,60岁以上自然专阴可达80%。骆抗先早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乙肝病毒携带青年人约15%45岁左右的不到 10%,多数已是小三阳60岁上下的只有5%,差不多都是小三阳了;在老人院调查80岁以上的携带者见过3人, 90岁以上的老人中至今还没有见过慢性携带。



8. 表面抗原能否自动转阴?

HBsAg(表面抗原)也能自然转阴,但是这种自然转阴率很低,有人发现HBeAg 的自然专阴率每年约8%-12%。我国专家研究HBsAg 的自然专阴率每年约0.5%-1.0%,50岁以后可达6%。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虚假医疗机构和假医假药,故意掩盖乙肝有自然转阴的事实,胡乱用药欺骗病人侥幸得逞变大肆宣扬!或者对乙肝的自然转阴避而不谈,大肆渲染肝硬化肝癌,以制造恐怖气氛以便从中渔利。



9.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两对半”相互变化要具体分析:

1)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病毒复制”并不是“杀死病毒”,因此当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见效” 大三阳转为小三阳,乙肝病毒DNA转阴后,一旦停止治疗,病毒复制又会重新活跃起来,不断感染新的肝细胞,并产生大量的病毒抗原,此时化验乙肝指标,就又会会出现乙肝病毒DNA阳性,大三阳再现,病毒指标又变回到原样。

2)核苷类药可直接作用于病毒基因的几个核苷酸,把病毒腰斩了,所以HBV DNA很容易(核苷类不同的药物DNA转阴时间长短不一)就能转阴,炎症也能很快消退,这是核苷类药的好处。但核苷类药对病毒抗原没有直接作用,要等到病毒快耗竭了,E抗原才会转阴,从大三阳转为小二阳一般需要三、四年。清除E抗原可以依靠抗病毒药物,胆E抗原清除后能否产生E抗体(由小二阳转小三阳)是人体的免疫功能了。这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与抗原同时产生,一般要相差几个月,也有相差一、二年,甚至根本不产生。

    核苷类药治疗E抗原阴转为小二阳后,有少数人还可能会逆转再变为大三阳。但是,如果出现E抗体后,抗体对同种抗原有对抗性,就不容易逆转回去了。核苷类药没有提高免疫的作用,如果小二阳后立即就停药很快会复发。但是出现E抗体,变为小三阳后再延长治疗一段时间,疗效会比较稳定,所以核苷类药治疗必需强调转为小三阳

3)干扰素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其抗病毒作用不如核苷类药强,血清HBV DNA水平降低和控制病情都不如核苷类药快;而干扰素激发了病人的免疫功能,HBeAg的阴转率较高,停药后能持续抑制病毒复制,使炎症持续缓解。但是,由于很难预期何时出现E抗体,抗体出现又不是抗病毒药物的直接作用,所以国内外的专家意见都不把E抗体作为疗效终点,就是说:出现更好,没有出现也不见得会复发。




10.能否通过药物促进E抗原转阴或表面抗原转阴?

  1)核苷类:此类药物只能抑制病毒,对于促进促进E抗原转阴或表面抗原转阴没有直接作用。

  2)干扰素:有调节作用,理论上存在促进E抗原转阴或表面抗原转阴的可能,但实践中出现E抗原转阴的时间很难估计,表面抗原转阴更是微乎其微。且通过治疗产生的表面抗体不是非常稳定,体内还可能残存很少数量的病毒,有少数人还可能会逆转。

   3)提高免疫的“食品”、“保健品”或“药物”:所谓“提高”本身就是对免疫机制的错误认识,免疫力并非越高越好,如“过敏”就是免疫力太高的表现,乙肝涉及的免疫机制非常复杂,免疫作用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清除病毒但同时也损害肝细胞。目前医学水平仅仅停留在观察到现象的层面,其机制远未获得揭示,而市面所谓“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大多徒有虚名或者纯粹是商业噱头,当然一些确有“提高”免疫的食品,但是该免疫大多是非特异性免疫与乙肝没有直接关系。


你想寻找科学的支持吗?到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科普版 你想寻求法律的帮助吗?到论坛权益版和法律咨询版 关注健康科普,改善hbver生存状况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17669 元 
精华
71 
帖子
6724 
注册时间
2003-3-30 
最后登录
2022-9-27 

功勋会员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4
发表于 2005-3-30 06:0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黑人 于 2011-6-2 16:15 编辑

1.乙肝在全球范围以及国内不同地区的感染率情况!

1990年全球乙肝流行图



说明: 墨绿色区域标示流行率大于8%。浅绿色区域标示流行率大于2-7%,白色区域示流行率小于2%、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从1980年开始实行乙肝疫苗接种之后,用了20年的时间,乙肝病毒携带率由过去的10% ~13%下降为0.8% ~1.3%,因此,日本目前甩掉了“乙肝高流行地区”的帽子,我国1990年开始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由于我们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口众多,卫生部预计2050年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控制到1%以下!

中国境内1992-1995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未普及之前)各省乙肝流行率

图例:红色大于15%;蓝色8-14%;黄色4-7%

说明:乙肝在我国非常普遍、常见,这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民身体素质、遗传特点及对乙肝病毒的易感性有关。根据乙肝的发病特点、症状体征看,很可能该病自古就有,长期以来该病给人类生活带来不少影响和危害,但是这些危害是有限的,绝非灭顶之灾。从全世界来看,西欧美国属乙肝低发区,日本、东欧为中发区,我国及东南亚为高发区,我国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约占总人口数的十分之一,各民族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各不相同,其中藏族最高(约占总人数的 27%),汉族居中等(大约15%),维吾尔族最低(大约2%),由于“约定俗成”的惯例,乙肝携带者人都被戴上乙肝的帽子,这顶帽子很可能是再也摘不掉了。乙肝的这种高发比例,并非今天才有,数十年前(从表面抗原这项指标问世后)我国几次普查结果均大致如此,说明过去十几年乙肝并没有大规模的传播。
     目前全世界乙肝人数愈三亿,从未听说过乙肝爆发流行,从未听说过由于乙肝引起过某国、某民族、某地区人口寿命降低、死亡率上升,东南亚国家乙肝发病率超过中国,但却看不到人家三天两头在治疗、也从未听到这些国家不断涌现出治疗乙肝的这药那药,东南亚人口寿命还在不断延长。乙肝是一种普通的疾病,和高血压、支气管炎、肾炎等等一样,多数患者都可稳定于“亚健康”状态,只有少数患者向危机生命的重症状态发展。



1.所谓“大三阳”“小三阳”的提法是怎么形成的!

乙型肝炎病毒20世纪60年代被发现,到70年代命名,并明确“乙肝三系”免疫学上的初步意义。


由于当时对乙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仅处于起始阶段,没有HBVDNA检测技术,病毒检测只能做一些抗原抗体分析。于是发现,一些人的“乙肝两对半”表现为1.3.5(HBsAg,HBeAg和抗-HBc)同时阳性;另一些人则出现1,4,5(HBsAg,抗-HBe和抗-HBc)同时阳性,为便于记忆和称谓,我国医生把他们起了个俗名,前者叫“大三阳”,后者叫“小三阳”。按照当时的医学认识水平,原以为“大三阳”较“小三阳”危害大,因此导致很多人直至今天还被这样的叫法所误导。


随着时间推移,科学研究不断深入,20世纪90年代HBVDNA检测技术问世,发现一部分“小三阳”病毒依然能继续复制,病理变化依然继续进展。


正确的看法应该是:只要有人长期携带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不管他是否为“大”或“小”的“三阳”。就应该加测HBV DNA。如HBV DNA阳性就说明仍然带有乙肝病毒。


2.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如何形成的?


广义的“乙型病毒携带者”是指,慢性乙肝感染者,携带乙肝病毒处于“大三阳”或“小三阳”的状态,但没有任何症状或不适,狭义的“乙型病毒携带者”是指处于携带乙肝病毒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肝细胞损害轻微,肝功能正常的。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国的慢性乙肝感染者大多由于母婴感染或幼年感染,此时人体免疫系统正在建立而尚未完善中,事实上人类免疫系统是通过从小不断与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接触,识别并获得“记忆”建立完善的,但乙肝病毒恰好不宜被小孩的免疫系统识别,于是误将病毒当做“自己人”,从而任其长驱直入,驻扎在肝脏繁衍生息,幸运的是,乙肝病毒本身毒性不大对肝细胞的损害很轻微,基本上与人和平相处。此时——在免疫系统没有识别它之前,即称为“免疫耐受状态”或称“免疫耐受期”。


有些人终身处于“免疫耐受状态”,表现为终身“大三阳”的携带者状态,而大约有一半的慢性乙肝感染者随着自身免疫机制的不断完善,开始识别并逐渐清除病毒,此时“免疫耐受状态”逐渐被打破,从幼年时期的“大三阳,DNA阳性” 伴随“免疫耐受状态”逐渐被打破,即进入“免疫清除期”,到最后病毒被人体免疫力彻底控制,稳定在成年之后的“小三阳,DNA阴性”的状态,并终身维持。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彻底清除乙肝病毒,表现为“表面抗原阴性,DNA阴性”。


需要注意的是,
“免疫清除期”,
时间可长可短,程度可轻可重
,大多数人没有任何不适不表现任何症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大三阳,DNA阳性”到“小三阳,DNA阴性”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几年可能几十年。而少数人,免疫反映太强烈了,与病毒战斗的太激烈了,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或出现明显的肝功异常,而此时(“免疫清除期”),正好是抗病毒药物介入并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机——抑制病毒的数量、减低免疫反应的程度。控制肝细胞的损害程度。


由以上过程不难看出,造成肝细胞损害的恰恰是我们自身的免疫力“太强了”,而抗病毒的目的是保护肝细胞,因此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介入才会发挥其最大的效力。


因此,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抗病毒治疗要选择“免疫清除期”这个时机”、为什么广告宣传的“提高免疫力”是错误的概念,而“终身抗病毒”的说法也是缺乏根据的!



你想寻找科学的支持吗?到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科普版 你想寻求法律的帮助吗?到论坛权益版和法律咨询版 关注健康科普,改善hbver生存状况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17669 元 
精华
71 
帖子
6724 
注册时间
2003-3-30 
最后登录
2022-9-27 

功勋会员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5
发表于 2005-3-30 06:04 |只看该作者

乙肝的传染以及预防

本帖最后由 黑人 于 2011-8-9 17:15 编辑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当时医学界尚未能对甲肝、乙肝进行严格区分,乙肝被误认为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当时的一些法律法规均对乙肝做了限制性规定,如1982年制定《食品卫生法》餐饮从业者“健康证”对乙肝携带者的限制性规定,成为后来社会性的歧视的源头。(2009年浙江大学生学生乙肝携带者雷闯成功申请了第一章餐饮业《健康证》。2010年日本留学归国的女硕士锄草,勇敢向错误观念挑战,发起“邀请吃饭”活动,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回宣传正确防治乙肝的知识。
    1988上海因食用毛蚶爆发甲肝流行,更加深了社会对“共餐传染乙肝”的错误认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乙肝从本质上来说是血液传染病,任何传染途径都可以归结到血液传染,而WHO也曾明确的指出,乙肝不通过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也不会通过工作接触传播,社会上对乙肝携带者的恐惧和歧视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传染病的传染有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下就乙肝为例分别讨论
      传染源:乙肝是由乙肝病毒通过血液接触传染的,乙肝感染者无论是否发病,只要血液中存在病毒,他们就可能成为传染源,无论“大三阳”“小三阳”无论HBVDNA“阴性或阳性”作为可能的传染源是一样的。传染性与血液中病毒的含量成正比,与肝功能是否正常无关
现实中很多乙肝感染者,因为自己是“传染源”而恐慌内疚,整日提心吊胆,担心自己传染给身边的人,不少宣传资料也拿“传染性”大作文章,制造恐怖气氛。实际上,“传染性”不等于必然传染,没有以下“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两个环节参与,无论传染性大小都是不可能造成传染的
      传播途径:乙肝的传播途径只有血液、性和母婴三个途径。具体如下:
      (1)医疗器械、血液制品被乙型肝炎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以引起乙型肝炎的传播。世界卫生组织报告, 全球每年新发生的不安全注射引起的。2011年,中国每年因为不安全注射而感染乙肝的数字高达3600万。
     (2)不安全性行为:世界卫生组织把乙肝定为性传播疾病实际上,乙肝在性乱人群中感染率较高(39%),正常的夫妻性生活感染率很低(10%-30%)。在我国,夫妻一方有慢性乙肝的,另一方(未注射过乙肝疫苗)即便感染,通常呈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阳性。这充分说明,成年人对乙肝有很好的免疫,即使感染,95%以上的人会主动清除病毒而产生抗体。同时,如果一方有抗体,就不会在感染HBV。但为提倡安全的性行为,对于易感人群,推荐使用避孕套
      (3)母婴传播。在我国70%乙肝是垂直传播,而欧美则主要是后天感染(如注射吸毒同性恋等)。科学研究还表明,年龄越小感染乙肝病毒越容易慢性化。一个月大的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后,80%以上都会转为慢性携带。但是,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只有6%左右的人会慢性化,大部分会形成抗体阳性,主动清除病毒。所以乙肝的基础免疫以及阻断母婴的传播,是我国防止乙肝传播的重点
        此外,很多资料提到的“亲密接触”是针对工作和生活上的“一般接触”而言,严格的说仅限于“性接触”。接吻能否传播乙肝病毒?很多情侣为此纠结,实际上所谓“唾液传染乙肝”又是一个认识误区,科学研究证明,唾液感染HBV比血液感染低100-1000倍。过分强调接吻可以传播乙肝病毒是缺少科学依据的,而无限夸大“接吻传染乙肝”实际上也是虚假广告常用的伎俩。
         易感人群:指出生于高发区的新生儿、男性同性恋者、吸毒静脉注射者、血液透析病人、HIV感染者、孕妇、HBV感染者的家庭成员、同居或有性接触者,如果乙肝标志物为阴性,则应注射疫苗进行预防,特殊紧急情况下的预防,可以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然后再注射乙肝疫苗。根据免疫系统的状况HBe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感染HBV后转成慢性的机率为90%,5岁以下儿童为25%~30%,成人中仅为10%以下。另外,免疫抑制状态的病人或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急性感染后很易转变为慢性HBV感染。
      以上的传播途径可以清楚的知道,社会上对乙肝的歧视和用工体检是毫无道理可言的,因为这些携带者并不会因为工作而把病毒传染给别人,而且,作为成年人,95%以上对乙肝有很好的免疫,即使感染到乙肝病毒,也不会慢性化,通常会无感觉自愈,不会造成任何后果,而且目前有乙肝疫苗可以预防,注射乙肝疫苗产生抗体后,很安全。

       可喜的是,经过乙肝携带者群体多年的努力,乙肝问题得到国家重视,近年来许多涉及歧视的法律法规已逐步被清理。

2004年,修订《传染病防治法》增加了“保护疾病人群的个人隐私”;“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及疑似传染病病人”
2005年,修改《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规定:“携带乙肝病毒、但肝功能正常则视为合格
2007年,卫生部与劳动保障部《关于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业权利的意见》,特别说明“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同健康人没有区别”
200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乙肝病原携带者从事的工作外,不得强行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标准。”
2010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在高招录取体检中取消乙肝项目检测



你想寻找科学的支持吗?到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科普版 你想寻求法律的帮助吗?到论坛权益版和法律咨询版 关注健康科普,改善hbver生存状况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17669 元 
精华
71 
帖子
6724 
注册时间
2003-3-30 
最后登录
2022-9-27 

功勋会员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6
发表于 2005-3-30 06:13 |只看该作者

4.查乙型肝炎两对半,仅表面抗体阳性,有几种可能性?

  表面抗体即抗- HBs,它是乙型肝炎感染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当发现仅抗- HBs阳性时,有以下几种可能:首先是处于急性乙肝的恢复期。抗- HBs常在HBsAg转阴以后的一段时间出现,可持续多年;其次发现仅表面抗体阳性,而无既往明确的乙肝感染史,亦说明既往有过HBV的隐性感染,疾病已痊愈,病毒已被清除;最后就是接种乙肝疫苗的结果。接种乙肝疫苗的目的,就是希望能产生保护抗体,达到预防乙型肝炎的目的。

5.查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以前从未打过乙型肝炎疫苗,是否还需要再打疫苗?

  对易感人群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最根本措施,这些人群主要是新生儿及学龄前儿童,其次包括与乙型肝炎患者或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密切接触者(家庭成员),或医务工作者以及血液透析病人等。接种之前均应筛查HBsAg、抗-HBs和抗- HBs,三项均阴性者才为易感者。而以前从未打过乙肝疫苗,查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已呈阳性,说明既往已有过乙肝病毒感染,而且产生了保护性抗体,这种人不必再打乙肝疫苗。但如果接种,也无不良反应,能使原来的抗-HBs水平增高。
     对于自然感染产生了抗体的患者,应间断追查。因经疫苗注射后产生抗体者,其抗体水平会逐渐下降,但在10年之内,一般仍可达到保护机体不受感染的水平。如抗-HBs由阳性转阴性,则需再予加强注射。

6.如果仅乙肝炎核心抗体阳性,是否还需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注射?

  核心抗体阳性的意义已如前述,但它不是保护性抗体,只说明感染过HBV。从接种乙肝疫苗的目的的角度看,是为了预防HBV感染,而抗- HBc阳性者感染了HBV,不是易感人群,不属于接种对象。但他们血清中未出现抗- HBs,或曾经出现过抗体,因时间过久或抗体水平已下降测不出,或者是因感染量极小,抗体短暂一过性。从这角度出发,应给单纯抗-HBc阳性者接种乙肝疫苗,可同样产生保护性抗体抗-HBs,或可能使原已接近消失的抗体再度受刺激而出现。故单纯抗- HBc阳性者是肝炎疫苗注射的对象

7.预防乙型肝炎有哪些非特异性措施?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经血传播,应针对这些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非特异性的预防措施。
     (l)预防血液传播:经血传播是乙型肝炎重要传播途径,也是医源性传播的重要方式,其预防除对患者在手术或输血前接种乙肝疫苗外,还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①加强献血员筛查和血制品管理。      

   ②大力推行一次性注射器和其他介入性诊疗器械。

   ③严格掌握用血适应症,尽可能减少输血。提倡对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贮血。
      ④静脉注射毒品者不要共用注射器,。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防止皮肤粘膜破损后,经血传播。
  (2)预防母婴传播:主要靠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的特异性免疫预防,同时需采取的非特异性措施有以下几种:
       ①HBsAg和HBeAg双阳性产妇的婴儿必需免疫后进行母乳喂养。
       ②注意经期卫生,不要咀嚼食物给孩子吃,防止因口腔粘膜破损而造成传播。
       ③预防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是性传播疾病之一,乙肝患者或HBsAg携带者的配偶应接种乙肝疫苗。    

[此贴子已经被黑人于2007-10-13 18:37:20编辑过]

你想寻找科学的支持吗?到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科普版 你想寻求法律的帮助吗?到论坛权益版和法律咨询版 关注健康科普,改善hbver生存状况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17669 元 
精华
71 
帖子
6724 
注册时间
2003-3-30 
最后登录
2022-9-27 

功勋会员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7
发表于 2005-3-30 06:2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黑人 于 2011-6-2 17:45 编辑

<p><strong>8 为什么有些人对乙肝疫苗无应答或反应性差?</strong></p><p>注射3针乙肝疫苗后不产生表面抗体,称为无应答,注射后产生表面抗体但滴度≤IOmIU/mL为弱反应。无应答或反应性差在免疫人群中一般不超过10%,免疫应答的强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年龄因素。如40岁以上成年人、老年人对疫苗的应答较儿童差,疫苗剂量也是重要因素。一般讲低剂量疫苗的应答较适度高剂量的疫苗的免疫应答差。肥胖者、免疫缺陷者,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者对疫苗免疫应答都较差。对无应答或反应性差的人常需进行加强注射,或加大接种剂量、增加接种次数(美国斯坦福亚裔肝脏中心认为可以换不同厂家生产的疫苗试)</p><p><strong>9.乙肝疫苗可以预防哪些疾病?</strong></p><p>接种乙肝疫苗后,体内产生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抗体,简称表面抗体(抗-HBs),可以有效防止乙肝病毒的感染,从而可以预防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和乙肝病毒感染所导致的各种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所以乙肝疫苗被认为是第一个可用于预防人类癌症的疫苗。<br>&nbsp;&nbsp;&nbsp;&nbsp; 此外,丁型肝炎病毒(HDV)是缺陷型病毒,和乙肝病毒具有共同的表面抗原,只有在乙肝病毒复制的细胞内才能感染和复制,因此接种乙肝疫苗在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同时也就预防了丁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从而也就预防了丁型肝炎。<br></p><p><strong>10.</strong><a title="《<html><font color=red face=黑体 size=4 >生儿育女版目录(新手必看!)</font></html>》&#10;作者:风中追风&#10;发表于:2005-7-24 19:05:19&#10;最后发贴:此贴锁定。如有..." href="http://www.hbvhbv.com/forum/viewthread.php?tid=480796"><font color="#ff0000" size="4" face="黑体">生儿育女版目录(新手必看!)</font></a> )</p><div align="center"></div><div align="center"></div>
<p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黑人于2007-10-13 18:40:48编辑过]</font></p>
你想寻找科学的支持吗?到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科普版 你想寻求法律的帮助吗?到论坛权益版和法律咨询版 关注健康科普,改善hbver生存状况

Rank: 4

现金
1946 元 
精华
帖子
315 
注册时间
2005-3-26 
最后登录
2013-7-20 
8
发表于 2005-4-2 00:46 |只看该作者

乙型肝炎比艾滋病传染性更强吗?评最近媒体的宣传错误。

本帖最后由 黑人 于 2011-6-2 17:49 编辑

地坛医院 蔡浩东

近来,有些媒体为了宣传乙肝疫苗的接种,提到了这样的数字:乙肝在我国流行广泛,每10个人就有1个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传染性比艾滋病强50100倍。媒体强调乙肝疫苗的初衷是很好的,但这个数字又使被受歧视的乙肝人出了一身的冷汗。社会上的人们会不会以此比歧视艾滋病还厉害地歧视乙肝呢?





    乙肝病毒的传染性和艾滋病病毒的传染性怎么比较呢?因为乙肝的流行率高?乙肝在我国流行广泛,每10个人就有1个乙肝病毒携带者,而艾滋病的流行率低,就说明乙肝病毒的传染性强吗?这显然不合理。艾滋病是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它在世界上的流行是近20年来的事情,而乙型肝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有流行,它的流行当然比艾滋病广泛。流行广泛并不等于传染性强。或者科学一些,因为乙肝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比艾滋病强,所以认为它的传染性强?但这也不科学。一种病原体传染性的强弱不能单一地看病原体在外界的抵抗力。SARS病毒的传染性强,一个“大毒王”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使许多人感染。但SARS病毒在外界的抵抗力并不强,离开人体后很快失去活性,因此只有近距离接触才会被感染。麻疹和水痘的传染性强,易感者接触后90%都会得病。可实际上,乙肝和艾滋病一般接触都不会被感染,它们的传染性都不强。

   另外,在强调病原体传染性的时,也不要忘记人体的免疫性。成年人感染乙肝后一般都不会得病,而是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把病毒从体内清除,只有5%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才会得乙肝。乙肝表面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注射乙肝疫苗也可以刺激人体产生这种保护性抗体。但是至今还没有找到一种能保护人体免受艾滋病感染的保护性抗体。在同样没有疫苗的情况下,乙肝的配偶只有6%会得乙肝,而艾滋病的配偶被感染的数字就远不止这些了。因此,乙肝和艾滋病没有可比性。

Rank: 4

现金
995 元 
精华
帖子
131 
注册时间
2005-2-4 
最后登录
2008-4-6 
9
发表于 2005-4-4 09:00 |只看该作者
虽然我走在山谷里,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我,但是我不害怕,因为我是这个山谷里最坏的人。

Rank: 4

现金
422 元 
精华
帖子
36 
注册时间
2004-10-8 
最后登录
2005-4-15 
10
发表于 2005-4-13 21:29 |只看该作者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21 21:40 , Processed in 0.025662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