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这两天有两名禅道养生正式学员分别出现了两种状况。一个是训练后胸口常常有呃逆、向外吐的感觉,另一个是感觉头顶之上压力非常大,不适应。记得我们以前在《性在作用》中讲过“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的问题,谈到当宇宙能量轰然加顶时,一定要扩大自己容器的体积,即扩大心容,进到体内的能量才能装得下。这也是我们在修习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正形、正心的原因。 对于初习者来说,经过岁月的历练体内真元已损耗颇多,因此只要你形正,则外来的能量会很顺畅的进入体内贮存起来。但当你修习一段时间后,在周身各处太极二十四小时不停旋转向内收摄能量的过程中,如果你的心容不扩大,或心容扩大的速度跟不上能量入体的速度,则体内的那点容器就很容易出现装满的情况。一旦装满,则外来的能量再进来就无处可放,只有由丹田向外返,也就出现呃逆、聚积在头顶出现压胀的情况。因此我们也才一再强调心性的重要性,要求你扩大心胸。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一种纯道德的要求,并没有真正往心里去。总认为修真和体育锻炼差不多,只要我动作到位,训练得当,则力量、速度、柔韧性等就会上去,功力就会上涨。因此如果你抱着这样一种认知来修习,或者你心容变化不够快,到这个时候你就发现问题出现了。 当然我在这里并没有责难的意思,认为出现这些问题完全是修习者的原因。我也知道作为一个常人来说,认知的改变其实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很多时候可能你也有改变的愿望,并且也很努力的去做了,但人的潜意识中也还是会有很多东西在限制着你,而你很难察觉。就象有的学员说最近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的阴暗面根深蒂固,问如何去解决。生活中有时也有一些朋友问如何才能使心情平静。而我总以“多看经典、按经典的要求去做就行”来回答。很多人就以为我有某种敷衍在里面,总喜欢用大道理压人。但其实在我看来,我认为再也没有比这个更快更有效的解决办法。因为这所有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心性与认知的问题。如果不能看淡、放下,胸怀不能博大起来,想要在世事纷争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其实是不可能的。而先哲圣贤的经典无一不是以修心为根本,以明心见性为根本,并且有循序渐进的路径可依据。因此作为大众中普通的一员,我的理解与认知也就很难超越经典的认知,因此也就只能是这样回答。 因此当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摆在你面前的其实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不要勤功,让功退一步,停留在之前的状态。则此时你体内已存有一定的能量,相比于常人对疾病的抵抗力会好一些。但此时你向道之路也就走到了头,再无半分向前的可能。另一种是你能够扩大心容,明了外其身则身存的道理,继续在向道之修这条路上向前走。也即是你不要仅仅以肉身为身,认为一个杯子装水,仅仅装在杯子里面。你要知道,相对于杯子内有限的容积,杯外的空间是一个无限大的存在。而杯内相对于杯外并无任何优势可言,他们是同一站位。而只有杯内才能装水这仅仅是由人们的常俗之见所约定的。因此如果你能打破这个俗见,破开这个关窍,能够学会用杯外装水,把能量装在身外,把心安在身外,则你的容器也就变成了无穷大,也就不再存在头顶压胀的问题。而如何才能学会用杯外装水,其实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如果你能从小我中解脱出来,把心安在身外,则他人之心和你的心也即占有了相同的空间,他人的事也就是你的事,则你也就能够用杯外装水了。 这和“母亲和儿子同时落进水里,你先救哪一个”是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如果你仅在救哪一个的问题上打转,无论是救母亲或儿子,你都处在不孝与不义的悖论中,这个命题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非善的状态。而如果你能跳出这个问题,我让母亲与儿子根本没有落水的可能,则原来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不再是一个问题。很多人看到这里认为这是一种诡辩。如果你说是诡辩我也只能承认这确实是一种诡辩。因为如果你翻开逻辑学的教科书,这种状况就被列入诡辩之列。但如果你能从这种诡辩中琢磨出一些什么,我想你的认知肯定也就发生了一种飞跃。这也就如封建社会时期朝代的更替,在以家天下为目标的社会形态里,无论开国皇帝是如何的英明与豪杰,无论后继者是如何的继往开来,属于他家族的时代也就是几百年而最后家破人亡政息。因此有且仅当你能够跳出家天下的束缚,让政权的更替由国家的每一个公民来决定,而不仅仅只是皇帝的指认,则天下也就不存在争与不争的问题,家破人亡政息的悲剧也才可能不再重演。这也即是聪明与智慧的区别。 同样的道理,当你修习到这样一个门坎的时候,如果你还处在体育锻炼的认知层次,则这道坎也就无可跨越,只能是后退一步。反之如果你能从小我中解脱出来,常以仁人之心去看待、关心、帮助他人,而不是过多的关注自身的那点感受与得失,当此之时,你也就自然的到达了杯外装水的状态。这也是千古以来的经典无一不要求人们向善、行善、助人的原因之一。在儒家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修习次第中,要求三省吾身,强调慎独,其实质也是这样一个认知自我的过程。如果你把天下人的事作为自己的事来看待,爱天下人如同爱家人,把自己所积聚的能量与功德回向天下众生,则你也就能够自由的生存于天下之中。因此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才说“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