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标题: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打印本页]

作者: 禅道养生    时间: 2012-3-14 13:47     标题: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这两天有两名禅道养生正式学员分别出现了两种状况。一个是训练后胸口常常有呃逆、向外吐的感觉,另一个是感觉头顶之上压力非常大,不适应。记得我们以前在《性在作用》中讲过“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的问题,谈到当宇宙能量轰然加顶时,一定要扩大自己容器的体积,即扩大心容,进到体内的能量才能装得下。这也是我们在修习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正形、正心的原因。

对于初习者来说,经过岁月的历练体内真元已损耗颇多,因此只要你形正,则外来的能量会很顺畅的进入体内贮存起来。但当你修习一段时间后,在周身各处太极二十四小时不停旋转向内收摄能量的过程中,如果你的心容不扩大,或心容扩大的速度跟不上能量入体的速度,则体内的那点容器就很容易出现装满的情况。一旦装满,则外来的能量再进来就无处可放,只有由丹田向外返,也就出现呃逆、聚积在头顶出现压胀的情况。因此我们也才一再强调心性的重要性,要求你扩大心胸。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一种纯道德的要求,并没有真正往心里去。总认为修真和体育锻炼差不多,只要我动作到位,训练得当,则力量、速度、柔韧性等就会上去,功力就会上涨。因此如果你抱着这样一种认知来修习,或者你心容变化不够快,到这个时候你就发现问题出现了。

当然我在这里并没有责难的意思,认为出现这些问题完全是修习者的原因。我也知道作为一个常人来说,认知的改变其实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很多时候可能你也有改变的愿望,并且也很努力的去做了,但人的潜意识中也还是会有很多东西在限制着你,而你很难察觉。就象有的学员说最近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的阴暗面根深蒂固,问如何去解决。生活中有时也有一些朋友问如何才能使心情平静。而我总以“多看经典、按经典的要求去做就行”来回答。很多人就以为我有某种敷衍在里面,总喜欢用大道理压人。但其实在我看来,我认为再也没有比这个更快更有效的解决办法。因为这所有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心性与认知的问题。如果不能看淡、放下,胸怀不能博大起来,想要在世事纷争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其实是不可能的。而先哲圣贤的经典无一不是以修心为根本,以明心见性为根本,并且有循序渐进的路径可依据。因此作为大众中普通的一员,我的理解与认知也就很难超越经典的认知,因此也就只能是这样回答。

因此当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摆在你面前的其实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不要勤功,让功退一步,停留在之前的状态。则此时你体内已存有一定的能量,相比于常人对疾病的抵抗力会好一些。但此时你向道之路也就走到了头,再无半分向前的可能。另一种是你能够扩大心容,明了外其身则身存的道理,继续在向道之修这条路上向前走。也即是你不要仅仅以肉身为身,认为一个杯子装水,仅仅装在杯子里面。你要知道,相对于杯子内有限的容积,杯外的空间是一个无限大的存在。而杯内相对于杯外并无任何优势可言,他们是同一站位。而只有杯内才能装水这仅仅是由人们的常俗之见所约定的。因此如果你能打破这个俗见,破开这个关窍,能够学会用杯外装水,把能量装在身外,把心安在身外,则你的容器也就变成了无穷大,也就不再存在头顶压胀的问题。而如何才能学会用杯外装水,其实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如果你能从小我中解脱出来,把心安在身外,则他人之心和你的心也即占有了相同的空间,他人的事也就是你的事,则你也就能够用杯外装水了。

这和“母亲和儿子同时落进水里,你先救哪一个”是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如果你仅在救哪一个的问题上打转,无论是救母亲或儿子,你都处在不孝与不义的悖论中,这个命题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非善的状态。而如果你能跳出这个问题,我让母亲与儿子根本没有落水的可能,则原来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不再是一个问题。很多人看到这里认为这是一种诡辩。如果你说是诡辩我也只能承认这确实是一种诡辩。因为如果你翻开逻辑学的教科书,这种状况就被列入诡辩之列。但如果你能从这种诡辩中琢磨出一些什么,我想你的认知肯定也就发生了一种飞跃。这也就如封建社会时期朝代的更替,在以家天下为目标的社会形态里,无论开国皇帝是如何的英明与豪杰,无论后继者是如何的继往开来,属于他家族的时代也就是几百年而最后家破人亡政息。因此有且仅当你能够跳出家天下的束缚,让政权的更替由国家的每一个公民来决定,而不仅仅只是皇帝的指认,则天下也就不存在争与不争的问题,家破人亡政息的悲剧也才可能不再重演。这也即是聪明与智慧的区别。

同样的道理,当你修习到这样一个门坎的时候,如果你还处在体育锻炼的认知层次,则这道坎也就无可跨越,只能是后退一步。反之如果你能从小我中解脱出来,常以仁人之心去看待、关心、帮助他人,而不是过多的关注自身的那点感受与得失,当此之时,你也就自然的到达了杯外装水的状态。这也是千古以来的经典无一不要求人们向善、行善、助人的原因之一。在儒家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修习次第中,要求三省吾身,强调慎独,其实质也是这样一个认知自我的过程。如果你把天下人的事作为自己的事来看待,爱天下人如同爱家人,把自己所积聚的能量与功德回向天下众生,则你也就能够自由的生存于天下之中。因此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才说“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作者: 荣誉与共    时间: 2012-3-14 23:05

说的很好,顶!!
作者: 京NH    时间: 2012-3-25 11:35


作者: huguang    时间: 2012-3-26 14:08

前端时间看到该功法,有个问题想请教下楼主,请赐教!
贵功法规定"右转"是好的,说是可吸收能量;而反转不好。不知为什么?
我觉得大家应练的是"不二法门",只会有先后次序区别,不能有好坏之分。
作者: 禅道养生    时间: 2012-3-29 12:58

回楼上,常人是左旋态,即以实物质世界的运化为主。而右旋态是虚物质世界的运化,常人实多虚少,所以要补充阳气。而左旋态对阳气的吸采是呈递减式的,直至气绝人亡。所以人要健康长寿,根本点在于能使阳气不亏,则以右旋态为主。这也是正法之一义,即正的旋转。
其实人左旋与右旋同时存在,只不过常人右旋几乎停止。所以叫顺则凡,逆则仙。欲修真,首先需让右旋态启动。人三岁前是右旋的。三岁后一般由于后天世界的影响就反旋了。
作者: 真爱无痕    时间: 2012-3-31 19:15

一定要扩大自己容器的体积,即扩大心容。存在经络穴位的粗细大小?练之使之?
作者: huguang    时间: 2012-4-2 15:52

谢谢楼主的回复
本人实在愚钝,对回复中的一些名词琢磨了几天还没搞明白,再次烦为指教--
什么是虚物质世界?
为什么说虚物质世界是右转?实物质世界是左转?难道这两个物资世界不是一个世界吗?
什么是左转?什么是右转?
什么是阳气?为什么右转是采阳气?如果都采阳气,那么想我们肝病的人一般是阴虚火旺怎么办呢?
作者: 禅道养生    时间: 2012-4-4 19:45

阴,即原子核为正电荷的物质,即元素周期表里的元素物质,构成了我们存身的这个世界,也叫实物质世界。
阳,即原子核带负电荷的物质,现代前沿科学又叫反质子,是当今科学还不清楚其规律的物质世界,也叫虚物质世界。但中国先人所著的黄帝内经、易经等经典实为描述此类物质运动规律的文字。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科学看不明白中医的原因之一,因为现代科学还没有探索明白这些,发现的反质子还不能算入门。
实物质世界为万有引力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宇宙中除星体外其余为真空的原因,因为实物质相互吸引而抱成了一团。同理虚物质世界一样。但虚物质在实物质世界里互相排斥,而呈弥散态分布,这也是叫虚的原因之一。
实物质构成的人体场从上向下看是水平向左旋,虚物质构成的是水平向右旋。这只是其中之一运动。则左旋吸采阴,右旋吸采阳。
此类常识如无亲身体验,怎么解释都其实讲不明白。所以叫不可说。
有病即阴阳不平衡,通过左右旋平衡阴阳,则就健康了。
具体可看禅道养生网。
法门无解,照做立得。

作者: huguang    时间: 2012-4-6 10:30


我对贵功法极感兴趣,如在练时有许多不解 就会非常难受 ,自己上网站看不太懂 ,还请楼主赐教!
什么是反质子,反质子有质量或能量吗?反质子总是有质量或能量吗?

作者: 禅道养生    时间: 2012-4-6 11:11

反质子百度一下就有很多相关信息。也有质量。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就是能量。
正形过程中气血不畅就会难受。要严格端正身形,因为身形与经络是对应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作者: shineforever    时间: 2012-4-6 20:35

回复 禅道养生 的帖子

锻炼到了一定的状态就要调心 很多人忽视这一点 常常以一颗不平静的心去锻炼 不但易受伤且无法突破
作者: huguang    时间: 2012-4-9 20:05

俗话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还请楼主指教:
既然反质子有质量或能量,是否有体积呢? 反质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反质子又能生成什么呢?在我们这个实物质世界里有虚物质世界吗? 虚物质世界与实物质世界是什么关系呢?虚物质世界的本源和主宰是什么呢?
作者: huguang    时间: 2012-4-9 20:12

俗话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还请楼主指教:
既然反质子有质量或能量,是否有体积呢? 反质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反质子又能生成什么呢?在我们这个实物质世界里有虚物质世界吗? 虚物质世界与实物质世界是什么关系呢?虚物质世界的本源和主宰是什么呢?
作者: 禅道养生    时间: 2012-4-10 15:41

反质子在实界中由于与实物质的排斥作用而呈弥散态分布,无体积。在虚界中有体积。
实与虚是一种存在,有其运行规律,而没有主宰一说。实与虚是同时存在的,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
作者: huguang    时间: 2012-4-14 14:30

谢谢楼主的回复,望能不悭赐教
反质子在实界中与实物质排斥。那么由反质子构成的虚物质世界在那里呢?反质子,科学家已捕捉到几个,与我们又有多大关系呢?
大气是虚物质世界吗?
大地是虚物质世界吗?
阳光是虚物质世界吗?
我们的父母是虚物质世界吗?
我们自己是虚物质世界吗?我们死后的骨灰是虚物质世界吗?
就算有宗教的灵魂是反质子构成的虚物质世界吗?
为什么反质子在实界是无体积呢?而在虚界有体积呢?
作者: 禅道养生    时间: 2012-4-21 18:28

此类问题现代科学无法回答,因此任何回答都只是一种推论,逻辑循环,对身心健康无实际意义。
以人体自身为工具,实证即可知,其它类做法都绕远的。
作者: huguang    时间: 2012-4-25 16:17


佛法的修行,是要我们进取而不执著。《金刚经》的名言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没有执著;而生其心,是有进取心。经中讲到菩萨要灭度无量无边众生,所谓“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这是说菩萨要帮助一切众生解除烦恼,从轮回中觉醒,但心中不能执著于众生相,也不能觉得我在度众生,所谓“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如果菩萨也像我们凡人一样,把所做的事看得很实在;觉得我在做事,我在度众生,就不是合格的菩萨了。
但执著是凡人的习性,有进取心必然会伴随执著,有执著就会造成痛苦。想要进取而不为所累,就必须要有空性的智慧,认识到一切都是因缘所生。唯有这样,才能超越对现象的执著,心无所住,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不失自在。
作者: huguang    时间: 2012-4-25 16:20

佛法的修行,是要我们进取而不执著。《金刚经》的名言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没有执著;而生其心,是有进取心。经中讲到菩萨要灭度无量无边众生,所谓“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这是说菩萨要帮助一切众生解除烦恼,从轮回中觉醒,但心中不能执著于众生相,也不能觉得我在度众生,所谓“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如果菩萨也像我们凡人一样,把所做的事看得很实在;觉得我在做事,我在度众生,就不是合格的菩萨了。
但执著是凡人的习性,有进取心必然会伴随执著,有执著就会造成痛苦。想要进取而不为所累,就必须要有空性的智慧,认识到一切都是因缘所生。唯有这样,才能超越对现象的执著,心无所住,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不失自在。
摘自 学佛网 佛教问答

作者: huguang    时间: 2012-4-25 16:21

佛法的修行,是要我们进取而不执著。《金刚经》的名言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没有执著;而生其心,是有进取心。经中讲到菩萨要灭度无量无边众生,所谓“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这是说菩萨要帮助一切众生解除烦恼,从轮回中觉醒,但心中不能执著于众生相,也不能觉得我在度众生,所谓“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如果菩萨也像我们凡人一样,把所做的事看得很实在;觉得我在做事,我在度众生,就不是合格的菩萨了。
但执著是凡人的习性,有进取心必然会伴随执著,有执著就会造成痛苦。想要进取而不为所累,就必须要有空性的智慧,认识到一切都是因缘所生。唯有这样,才能超越对现象的执著,心无所住,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不失自在。
摘自 学佛网 佛教问答

作者: huguang    时间: 2012-4-25 18:15

佛法的修行,是要我们进取而不执著。《金刚经》的名言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没有执著;而生其心,是有进取心。经中讲到菩萨要灭度无量无边众生,所谓“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这是说菩萨要帮助一切众生解除烦恼,从轮回中觉醒,但心中不能执著于众生相,也不能觉得我在度众生,所谓“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如果菩萨也像我们凡人一样,把所做的事看得很实在;觉得我在做事,我在度众生,就不是合格的菩萨了。
但执著是凡人的习性,有进取心必然会伴随执著,有执著就会造成痛苦。想要进取而不为所累,就必须要有空性的智慧,认识到一切都是因缘所生。唯有这样,才能超越对现象的执著,心无所住,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不失自在。
摘自 学佛网 佛教问答





欢迎光临 肝胆相照论坛 (http://hbvhbv.info/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