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1 07:43 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http://gd.nfdaily.cn/content/2011-09/21/content_30208245.htm
南方日报讯 7月26日,南方医院上演了温情一幕,23岁的潘健和47岁的父亲潘明被推进手术室,这个大四学生为患有肝癌的父亲捐献了57%的肝脏,挽救了父亲生命。 昨日,术后恢复近一个月的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医生表示两人的身体恢复状况良好,肝脏再生情况也不错,可以出院了。 无合适肝源 23岁儿子挺身而出 2011年5月14日,潘明在体检时发现患有原发性肝癌伴乙肝后肝硬化,由于他的肝功能储备较差,也不适合进行肿瘤切除术,必须实行肝移植手术。得到消息的潘健“几乎要崩溃了”,正在准备考试的他迫不及待赶往医院守护父亲。 “到底怎样才能救爸爸?”潘健焦急地询问母亲丁雪林。面对儿子的疑问,丁雪林既伤心又无奈,因为尽管医生说活体移植是可行的办法,但她的肝脏有个血管瘤并不适合做供体。 马上要期末考试,潘健却一直在医院等待,希望能等到合适的尸体肝。然而,距父亲确诊已过了一个多月却仍没有找到合适的肝源。而丁雪林的肝又不合格,怎么办? 潘家一家的血型都是O型,这意味着只要潘健的肝脏健康,就基本符合移植标准。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潘健没有丝毫犹豫,坚决要割肝救父。 “手心手背都是肉啊。”丁雪林声泪俱下:“但我们实在是想不出任何办法了。”躺在病床上潘明也为有个懂事的儿子感动落泪。 19小时手术克服重重困难 医生表示父亲还有等待时间,于是潘健回校参加了期末考试。当他再次回到医院后,经历了各项指标审查以测验其肝是否存在潜在病变以及肝动静脉是否畸形等;此外,医院还要对他进行心理评估。 闯过重重考验,潘健在7月26日与父亲一起被推进了手术室。 19个小时的“鏖战”同样惊险。南方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杨定华教授介绍,活体肝移植手术操作难度大、风险高,“比如,在做肝脏切除时必须保证出血少、肝切面平整、位置精准;而为了防止受者出现术后出现致命并发症,在进行肝脏移植时,也要充分注意止血彻底、吻合精细。”医生精神高度集中的手术从早上八点一直持续到了次日零晨三点。 手术取出了潘健57%的肝脏,而潘明体内的原有坏死肝脏被全部清除,父子俩此后“同肝”。 供者肝脏已恢复到原来的85% 昨日的父子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杨定华说,潘健的肝脏已经恢复到原来的85%,而潘明也恢复到了原有的83%。过完“十一”国庆节,潘健就准备回校上课,将着手于毕业设计。所以这些天,他每天陪着父亲在楼下散步,晚饭后和父亲一起看报。 为了尽快恢复体力,潘健坚持每天上下走楼梯。他是位足球爱好者,希望父亲身体好起来,两人能一起踢足球。 杨定华表示,潘健手术后三个月就能恢复完全正常生活,六个月后可进行较激烈的运动。而潘明必须长期服药,一方面抵抗可能出现的排斥反应,另一方面抵抗乙肝病毒,“药物的费用一开始每月大约需要四千元,第二年可能会减少到两千,随后还是酌情减少,由于有医保不少家庭都能支付。” 【关注】 活体肝移植渐成趋势 几天前,22岁的留美学生彭斯为挽救母亲的生命毅然割下自己60%的肝脏移植给母亲;去年,身形瘦小的广东茂名姑娘莫输华为坚决割肝救夫。 如今,活体肝移植手术被越来越多应用于早期肝肿瘤、肝硬化晚期和一些先天性肝病等疾病的治疗。专家普遍认为,由于肝脏是人体唯一可再生的器官,通常一个月后能增长到原来的70%左右,三个月以后能增长到原来的90%,这为肝移植手术提供了可行的依据。 同时,现实需求也推动了活体肝移植的发展。杨定华表示,据统计每年有150万患者在等待着器官源,然而,每年的能实施的移植手术大概只有几千例,器官供源短缺让太多生命在等待逝去。 尽管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活体肝移植的案例目前并不多,但也有增加趋势。 如何杜绝“假亲属”捐献交易? 由于肝的配型远不如肾脏等器官严格,因此,不少人担心出现存在金钱关系的器官捐献,有人甚至假冒亲属“捐”肝,实则卖肝。 为了杜绝这一现象,我国已于2007年颁布《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其中提到活体器官的接受人限于活体器官捐献人的配偶、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有证据证明与活体器官捐献人存在因帮扶等形成亲情关系的人员。 杨定华所在科室所做的4例活体肝移植手术,所有的供者和受者都必须提供严格的身份证明,“这包括身份证、户口本,当地派出所、村委会或街道所开的亲属关系证明,还要有当地司法局开的关系证明,也必须获得一家三代人的签名同意。” 南方日报记者 曹斯 实习生 周冯灿 通讯员 黄治才 宁习源 吴剑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