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原创文学 存档 1 詩、文學、脊梁骨
楼主: 竹影摇虹

詩、文學、脊梁骨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6983 元 
精华
帖子
4194 
注册时间
2006-7-12 
最后登录
2015-1-20 
41
发表于 2007-11-4 02:07

美贴~!拜读了.

提醒一下楼主,,,你的题目似乎太大了,能不能细分几个小标题来叙,似乎更好点.

Rank: 3Rank: 3

现金
236 元 
精华
帖子
15 
注册时间
2007-11-3 
最后登录
2007-11-4 
42
发表于 2007-11-4 11:20

文学到底许不需要脊梁骨?呵呵,就暂且把这个题目扩大到文学艺术吧。

宋徽宗赵佶在书画艺术上的造诣,已经达到登封造极的境界,但是他本人似乎脊梁骨不多。画一些花鸟虫鱼,风花雪月,无关脊梁骨。

文学要不要脊梁骨,和主题有关,有些主题,是不用脊梁骨的。李后主的词,宋徽宗的画,蔡京的书法。

李后主写不出岳飞的《满江红》,岳飞估计也写不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嘿嘿,事情也有例外,陆游一生忧国忧民,居然能够写出《钗头凤》这种深情款款的词,苏轼大胡子写得出“大江东去,浪淘尽”,也能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绝句。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信然,信然。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6501 元 
精华
46 
帖子
19606 
注册时间
2008-9-17 
最后登录
2018-7-25 

荣誉之星 美女勋章 龙的传人 旺旺勋章 如鱼得水 文思泉涌 有声有色 翡翠丝带 健康之翼 一米阳光 红旗手

43
发表于 2007-11-11 11:51

未出土时便有节

及凌云外尚虚心.

送给竹妹妹.

 

[em09]
坐肝胆的码头    看岁月的两岸





飞走了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8381 元 
精华
帖子
6214 
注册时间
2004-11-21 
最后登录
2018-3-14 
44
发表于 2007-11-13 06:07

气节是我国固有的道德标准,现代还用着这个标准来衡量人们的行为,主要的
是所谓读书人或士人的立身处世之道。但这似乎只在中年一代如此,青年代倒像不
大理会这种传统的标准,他们在用着正在建立的新的标准,也可以叫做新的尺度。
中年代一般的接受这传统,青年代却不理会它,这种脱节的现象是这种变的时代或
动乱时代常有的。因此就引不起什么讨论。直到近年,冯雪峰先生才将这标准这传
统作为问题提出,加以分析和批判:这是在他的《乡风与市风》那本杂文集里。
  冯先生指出“士节”的两种典型:一是忠臣,一是清高之士。他说后者往往因
为脱离了现实,成为“为节而节”的虚无主义者,结果往往会变了节。他却又说
“士节”是对人生的一种坚定的态度,是个人意志独立的表现。因此也可以成就接
近人民的叛逆者或革命家,但是这种人物的造就或完成,只有在后来的时代,例如
我们的时代。冯先生的分析,笔者大体同意;对这个问题笔者近来也常常加以思索,
现在写出自己的一些意见,也许可以补充冯先生所没有说到的。
  气和节似乎原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意念。《左传》上有“一鼓作气”的话,是说
战斗的。后来所谓“士气”就是这个气,也就是“斗志”;这个“士”指的是武士。
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气”,似乎就是这个气的转变与扩充。他说“至大至刚”,说
“养勇”,都是带有战斗性的。“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义”就是“有理”
或“公道”。后来所谓“义气”,意思要狭隘些,可也算是“浩然之气”的分支。
现在我们常说的“正义感”,虽然特别强调现实,似乎也还可以算是跟“浩然之气”
联系着的。至于文天祥所歌咏的“正气”,更显然跟“浩然之气”一脉相承。不过
在笔者看来两者却并不完全相同,文氏似乎在强调那消极的节。
  节的意念也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左传》里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的
话。古代注重礼乐,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节”。礼乐是贵族生活的手
段,也可以说是目的。
  他们要定等级,明分际,要有稳固的社会秩序,所以要“节”,但是他们要统
治,要上统下,所以也要“和”。礼以“节”为主,可也得跟“和”配合着;乐以
“和”为主,可也得跟“节”配合着。节跟和是相反相成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
们可以说所谓“圣达节”等等的“节”,是从礼乐里引申出来成了行为的标准或做
人的标准;而这个节其实也就是传统的“中道”。按说“和”也是中道,不同的是
“和”重在合,“节”重在分;重在分所以重在不犯不乱,这就带上消极性了。
  向来论气节的,大概总从东汉末年的党祸起头。那是所谓处士横议的时代。在
野的士人纷纷的批评和攻击宦官们的贪污政治,中心似乎在太学。这些在野的士人
虽然没有严密的组织,却已经在联合起来,并且博得了人民的同情。宦官们害怕了,
于是乎逮捕拘禁那些领导人。这就是所谓“党锢”或“钩党”,“钩”是“钩连”
的意思。从这两个名称上可以见出这是一种群众的力量。那时逃亡的党人,家家愿
意收容着,所谓“望门投止”,也可以见出人民的态度,这种党人,大家尊为气节
之士。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也就是不合作。这敢作敢为是以
集体的力量为基础的,跟孟子的“浩然之气”与世俗所谓“义气”只注重领导者的
个人不一样。后来宋朝几千太学生请愿罢免奸臣,以及明朝东林党的攻击宦官,都
是集体运动,也都是气节的表现。
  但是这种表现里似乎积极的“气”更重于消极的“节”。
  在专制时代的种种社会条件之下,集体的行动是不容易表现的,于是士人的立
身处世就偏向了“节”这个标准。在朝的要做忠臣。这种忠节或是表现在冒犯君主
尊严的直谏上,有时因此牺牲性命;或是表现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以身殉国上。忠
而至于死,那是忠而又烈了。在野的要做清高之士,这种人表示不愿和在朝的人合
作,因而游离于现实之外;或者更逃避到山林之中,那就是隐逸之士了。这两种节,
忠节与高节,都是个人的消极的表现。忠节至多造就一些失败的英雄,高节更只能
造就一些明哲保身的自了汉,甚至于一些虚无主义者。原来气是动的,可以变化。
我们常说志气,志是心之所向,可以在四方,可以在千里,志和气是配合着的。节
却是静的,不变的;所以要“守节”,要不“失节”。有时候节甚至于是死的,死
的节跟活的现实脱了榫,于是乎自命清高的人结果变了节,冯雪峰先生论到周作人,
就是眼前的例子。从统治阶级的立场看,“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臣到底是卫护着
这个阶级的,而清高之士消纳了叛逆者,也是有利于这个阶级的。所以宋朝人说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原先说的是女人,后来也用来说士人,这正是统治阶级
代言人的口气,但是也表示着到了那时代士的个人地位的增高和责任的加重。
  “士”或称为“读书人”,是统治阶级最下层的单位,并非“帮闲”。他们的
利害跟君相是共同的,在朝固然如此,在野也未尝不如此。固然在野的处士可以不
受君臣名分的束缚,可以“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但是他们得吃饭,这饭恐怕还
得靠农民耕给他们吃,而这些农民大概是属于他们做官的祖宗的遗产的。“躬耕”
往往是一句门面话,就是偶然有个把真正躬耕的如陶渊明,精神上或意识形态上也
还是在负着天下兴亡之责的士,陶的《述酒》等诗就是证据。可见处士虽然有时横
议,那只是自家人吵嘴闹架,他们生活的基础一般的主要的还是在农民的劳动上,
跟君主与在朝的大夫并无两样,而一般的主要的意识形态,彼此也是一致的。
  然而士终于变质了,这可以说是到了民国时代才显著。从清朝末年开设学校,
教员和学生渐渐加多,他们渐渐各自形成一个集团;其中有不少的人参加革新运动
或革命运动,而大多数也倾向着这两种运动。这已是气重于节了。等到民国成立,
理论上人民是主人,事实上是军阀争权。这时代的教员和学生意识着自己的主人身
份,游离了统治的军阀;他们是在野,可是由于军阀政治的腐败,却渐渐获得了一
种领导的地位。他们虽然还不能和民众打成一片,但是已经在渐渐的接近民众。五
四运动划出了一个新时代。自由主义建筑在自由职业和社会分工的基础上。教员是
自由职业者,不是官,也不是候补的官。学生也可以选择多元的职业,不是只有做
官一路。他们于是从统治阶级独立,不再是“士”或所谓“读书人”,而变成了
“知识分子”,集体的就是“知识阶级”。残余的“士”或“读书人”自然也还有,
不过只是些残余罢了。这种变质是中国现代化的过程的一段,而中国的知识阶级在
这过程中也曾尽了并且还在想尽他们的任务,跟这时代世界上别处的知识阶级一样,
也分享着他们一般的运命。若用气节的标准来衡量,这些知识分子或这个知识阶级
开头是气重于节,到了现在却又似乎是节重于气了。
  知识阶级开头凭着集团的力量勇猛直前,打倒种种传统,那时候是敢作敢为一
股气。可是这个集团并不大,在中国尤其如此,力量到底有限,而与民众打成一片
又不容易,于是碰到集中的武力,甚至加上外来的压力,就抵挡不住。而一方面广
大的民众抬头要饭吃,他们也没法满足这些饥饿的民众。他们于是失去了领导的地
位,逗留在这夹缝中间,渐渐感觉着不自由,闹了个“四大金刚悬空八只脚”。他
们于是只能保守着自己,这也算是节罢;也想缓缓的落下地去,可是气不足,得等
着瞧。可是这里的是偏于中年一代。青年代的知识分子却不如此,他们无视传统的
“气节”,特别是那种消极的“节”,替代的是“正义感”,接着“正义感”的是
“行动”,其实“正义感”是合并了“气”和“节”,“行动”还是“气”。这是
他们的新的做人的尺度。等到这个尺度成为标准,知识阶级大概是还要变质的罢?

朱自清的论气节,我比较赞同。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8381 元 
精华
帖子
6214 
注册时间
2004-11-21 
最后登录
2018-3-14 
45
发表于 2008-2-16 13:41
竹MM还会继续写吗?
我发现自己的跟帖好像跑题了,希望看竹mm写下去。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2010 元 
精华
帖子
1123 
注册时间
2006-12-21 
最后登录
2009-4-10 

荣誉之星 文思泉涌

46
发表于 2008-2-21 17:40

深深折服于楼主深刻思索和睿智语言,感叹文学版块。

诗、文学、脊梁骨------是一个浩瀚深沉的社会与人生的主题。不谈诗词文艺,单说脊梁骨也是涉及群体或个体的“三观”问题,说多了不免天马行空把握不定,个人仅以“曲折的脊梁”为题,说一点偏见。

        前面楼层提及的文天祥正氣歌,林觉民与妻书,国仇家恨,铁骨柔情,脊梁正气,冲冠云宵,重重表现了不甘外侮的民族气节或舍生取义的政治信念,处处彰显了慷慨无畏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这种以英雄鲜血融铸的正气文章,当以千古传唱。而我说的“曲折的脊梁”,不是这类英雄,而是史书上所谓的“变节者”。

       强敌兵临孤城之下,面对劲敌屠城的威胁,是无谓抗争?还是负辱屈服?是精忠报国宁玉碎保气节驻青史?还是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保全现世黎民百姓的性命?。。。

       历史上赋有英雄气概的大男人,是不能够做到后一种选择的,所以元清屠城南汉甚是惨烈。作为体内流淌着汉蒙混血的子孙,我的目光试图穿越熊熊烈火,从负隅顽抗的英雄身边走过,投向那些忍辱负重的投诚者,我想进入他们的时空,进入他们的内心深处,去体味这些“曲折的脊梁”灵魂的伤与泪,这里正是慷慨歌辞鲜有到达的地点,而文学精神是不应该忽略的。

       05年艺术家金锋塑造秦桧的站像,这是艺术家对人性的尊重和审视,也只有文艺家敢为天下先,疾疾大呼:历史,决不能简化成政治和道德的评判!人类的文艺应该深入历史的最痛处,深一点,再深一点。

       在这里,我称谓那些历史叛逆,“没有气节的败类”为“曲折的脊梁”,是因为他们也是我们民族和历史的,“人与人的精神”的组成部分,他们或永远不能冠以“英雄”的称谓,但在这片流过热血淌过热泪的沃土上,在那些历史进程中,他们曾经忍辱负重或保全过某个城市或一部分人的性命,而模糊的历史仅仅对他们做了政治和道德的简单评判,这又是一种对人性的不尊。真正的人类文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要深入其间,如果可能就给一个公正的了断。

        文学(文艺)置身人类精神的冷静处,默默注视浮世人群的冲突与喧嚣,传递着一个伟大的信息:每一个来此人间的人,都可以带走一份人性的尊严。

[ 本帖最后由 kaitai 于 2008-2-21 17:41 编辑 ]
永远的肝胆相照

Rank: 8Rank: 8

现金
8284 元 
精华
帖子
5202 
注册时间
2006-4-27 
最后登录
2013-12-7 

旺旺勋章

47
发表于 2008-2-22 19:54
顶起,
勿沉了。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 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身经世间诸般 痛苦。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817 元 
精华
帖子
336 
注册时间
2004-3-1 
最后登录
2010-3-20 
48
发表于 2008-2-28 15:19
許久不見,問聲好先。
呵呵,忙起來了,哪有時間好好寫呢。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8381 元 
精华
帖子
6214 
注册时间
2004-11-21 
最后登录
2018-3-14 
49
发表于 2008-4-6 20:29
忙起来是比较幸福的

Rank: 5Rank: 5

现金
1515 元 
精华
帖子
594 
注册时间
2007-2-21 
最后登录
2020-3-31 
50
发表于 2008-4-6 21:18
很热闹,我很喜欢,只是本人没有什么才华,呵呵!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5-18 07:33 , Processed in 0.01644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