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学术讨论& HBV English 存档 1 谁现在还敢让中医保护他们家的繁衍?
楼主: screw_u

谁现在还敢让中医保护他们家的繁衍? [复制链接]

Rank: 4

现金
2220 元 
精华
帖子
811 
注册时间
2004-5-15 
最后登录
2012-1-16 
51
发表于 2007-6-18 08:43

 

体状诗: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贴轻风,

        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诗:见迟脉。

主病诗: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

        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珊足力迂。

 

体状诗:芤形浮大轻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

        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

        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主病诗: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

        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体状诗: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

        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相类诗,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

        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主病诗: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症痂查左关,

        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体状

    诗: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

相类    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相类诗:见芤、牢脉。

 

体状

    诗: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

相类    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诗: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

        疝颓症痂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体状诗:孺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

        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主病诗: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

        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

        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痾。

 

体状诗: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

        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类诗:见濡脉。

主病诗: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

        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

        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Rank: 4

现金
2220 元 
精华
帖子
811 
注册时间
2004-5-15 
最后登录
2012-1-16 
52
发表于 2007-6-18 08:43

 

体状诗: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

        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

        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

        右关软散胻胕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体状诗: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

        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相类诗:见微、濡脉。

主病诗: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体状诗: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才动隐然深,

        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诗:见沉脉。

主病诗: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

        蓄饮老痰成积聚,敞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

        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体状诗: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

        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主病诗: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

        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体状诗: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

        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

        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体状诗: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胜欲亡阳,

        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呻吟,

        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体状诗: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

        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诗: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主病诗: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

        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Rank: 4

现金
2220 元 
精华
帖子
811 
注册时间
2004-5-15 
最后登录
2012-1-16 
53
发表于 2007-6-18 08:44

■■ 四言诀

经脉与脉气

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橐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部位、诊法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裔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肺门,居两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大前一分,人命之上,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脉有七诊,日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

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踪。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五脏平脉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

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Rank: 4

现金
2220 元 
精华
帖子
811 
注册时间
2004-5-15 
最后登录
2012-1-16 
54
发表于 2007-6-18 08:44

辨脉提纲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冥,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

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

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

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诸脉形态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

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浮小为儒,绵浮水面;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

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幅幅而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珠丝然。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驶于迟,缓不及四,

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

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

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

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

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利,是谓之滑;

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

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诸脉主病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

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

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蓄,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

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逆。

涩脉少血,或中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

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

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

濡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热。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

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为惊,崩中失血。

虚寒相搏,其名曰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阳盛则结,症痂积郁。

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Rank: 4

现金
2220 元 
精华
帖子
811 
注册时间
2004-5-15 
最后登录
2012-1-16 
55
发表于 2007-6-18 08:45

杂病脉象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

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

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

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上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脏绝倾危。

散脉无根,形损难医,饮食内伤,气口急滑。

劳倦年伤,脾脉大弱。欲知是气,下手脉沉,

沉极则伏,涩弱久深。火郁多沉,滑痰紧食,

气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弦主留饮。

热则滑数,寒则弦紧。浮滑兼风,沉滑兼气,

食伤短疾,湿留孺细。疟脉自弦,弦数者热,

弦迟者寒,代散者折。泄泻下痢,沉小滑弱;

实大浮洪,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

弦数紧涩,结肠者亡。霍乱之候,脉代勿讶;

厥逆迟微,是则可怕。咳嗽多浮,聚肺关胃。

沉紧小危,浮濡易治。喘急息肩,浮滑者顺;

沉涩肢寒,散脉逆证。病热有火,洪数可医,

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热,脉数而虚,

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

土败双弦,火炎急数。诸病失血,脉必见芤,

缓小可喜,数大可忧。瘀血内蓄,却宜牢大,

沉小涩微,反成其害。遗精白浊,微涩而弱,

火盛阴虚,芤孺洪数。三消之脉,浮大者生;

细小微涩,形脱可惊。小便淋闭,鼻头色黄,

涩小无血,数大何妨。大便燥结,须分气血,

阳数而实,阴迟而迟。癫乃重阴,狂乃重阳,

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痫脉宜虚,实急者恶,

浮阳沉阴,滑痰数热。喉痹之脉,数热迟寒。

缠喉走马,微伏则难。诸风眩晕,有火有痰,

左涩死血,右大虚看。头痛多弦,浮风紧寒,

热洪湿细,缓滑厥痰。气虚弦软,血虚微涩,

肾厥弦坚,真痛短涩。心腹之痛,其类有九,

细迟从吉,浮大延久。疝气弦急,积聚在里。

牢急者生,弱急者死,腰痛之脉,多沉而弦,

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濡细肾着,

大乃肾虚,沉实闪肭。脚气有四,迟寒数热,

浮滑者风,濡细者湿。痿病肺虚,脉多微缓,

或涩或紧,或细或软。风寒湿气,合而为痹,

浮涩而紧,三脉乃备。五疸实热,脉必洪数;

涩微属虚,切忌发渴,脉得诸沉,责其有水;

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

浮大出厄,虚小可惊。胀满脉弦,土制于木;

湿热数洪,阴寒迟弱;浮为虚满,紧则中实;

浮大可治,虚小危极。五脏为积,六腑为聚,

实强者生:沉细者死。中恶腹胀,紧细者生,

脉若浮大,邪气已深。痈疽浮散,恶寒发热,

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痛者阳。

不数不热,不疼阴疮。未溃痈疽,不怕洪大,

已溃痈疽,洪大可怕。肺痈已成,寸数而实。

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脉宜短涩,

不宜浮大,唾糊呕血。肠痈实热,滑数可知,

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紧,未脓当下,

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Rank: 4

现金
2220 元 
精华
帖子
811 
注册时间
2004-5-15 
最后登录
2012-1-16 
56
发表于 2007-6-18 08:45

妇儿脉法

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

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

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

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

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牢,有证则逆。

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证,与虎口纹。

奇经八脉诊法

奇经八脉,其诊又别。直上直下,浮则为督,

牢则为冲,紧则任脉。寸左右弹,阳蹻可决;

尺左右弹,阴蹻可别。关左右弹,带脉当决。

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

督脉为病,脊强癫痫;任脉为病,七疝瘕坚;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主带下,脐痛精失;

阳维寒热,目弦僵仆;阴维心痛,胸胁刺筑;

阳蹻为病,阳缓阴急;阴蹻为病,阴缓阳急。

癫痫契瘲,寒热恍惚,八脉脉证,各有所属。

平人无脉,移于外络,兄位弟乘,阳溪列缺。

真脏绝脉

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脉。

肝绝之脉,循刃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

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

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动摇,浮波之合。

肾脉将绝,至如省客。来如弹石,去如解索。

命脉将绝,虾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

真脉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色证,断之以臆。

Rank: 4

现金
2220 元 
精华
帖子
811 
注册时间
2004-5-15 
最后登录
2012-1-16 
57
发表于 2007-6-18 08:56

把脉——中医理论中的一小部分,也许背诵这些东西对于每个人都不是什么难事,可理解和真正的掌握与运用,靠手指的感觉去准确辨证,恐怕不是每个人都能办的到的,也不是谁两三年就能学好的,而在当今老百姓看病都是首选西医,这也就在加速中医的退化!现在的中医药的学生有几个是出于对中医的热爱而踏进校门的,有几个学生能去认真的研究,他们的大学生活是怎样度过的,恐怕每一个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的学子们都身有体会吧!所以说将来的庸医也会越来越多,中医的道路更难走了!

我恳请各位持西医观点的爱国志士们,请你们更理性的看待中医,看待历史行吗!

Rank: 4

现金
561 元 
精华
帖子
135 
注册时间
2007-6-9 
最后登录
2007-9-13 
58
发表于 2007-6-18 09:08
中医不是那些人信口开河就取消了的。老百姓需要。乙肝的治疗中医还是有一习之地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大量的事实证明乙人很多通过中医得到很好的康复。中医不是古中医,不要把古中医来说事,现代中医已经是现代科学的一部分了。通过世界科技人员的大量研究中医已经赋予新时代的意义了。不象某些人把古中医的一些谬误来说事。

Rank: 4

现金
561 元 
精华
帖子
135 
注册时间
2007-6-9 
最后登录
2007-9-13 
59
发表于 2007-6-18 09:22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中医治疗研究艾滋病实践论文汇编三)
目录:
艾滋病治疗的战略重点转移 吕维柏
中药抗艾滋病病毒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陈鸿珊
中药治疗艾滋病的特色 罗士德
中区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途径 关崇芬
HIV/AIDS的T细胞免疫改变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李太生
中医治疗艾滋病的途径——实验和临床研究结合促进中医的发展 蒋岩
中医治疗艾滋研究探讨 吕维柏
免疫干预疗法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 关崇芬
艾滋病毒1型逆转录酶抑制剂筛选的小鼠血清模型及其评价 彭宗根
天然产物中抗HIV药物筛选方法研究进展 相子春
中西医结合采用现代科学新方法研究抗艾滋病病毒中药 陈鸿珊
中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蒋岩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现状及思考 王健
猴艾滋病发病机制初探 卢耀增
猴免疫缺陷病毒慢性感染猴模型的建立 吴小闲
中药制剂“复方SH”抗艾滋病研究 罗士德
唐草片治疗HIV/AIDS的临床研究 吴昊
中研2号治疗艾滋病毒感染及艾滋病患者29例临床观察 王健
中研2号治疗HIV/AIDS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关崇芬
中研2号抗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51感染的实验研究 李平
中研2号对猴感染SIVmac251血清新喋呤水平的影响 张永祥
中研2对猴感染SIVmac251T细胞亚群及β2-微球蛋白变化的实验研究 徐淑玲
中研2号抗SIVmac感染机理的初步研究 李平
HI-SIV和HIVgp120干预CD3/CD4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 李平
中研2号对HI-SIV和HIVgP120抑制的CD3/CD4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李平
SIVmac感染恒河猴诱发猴艾滋病模型的免疫学特征 李平
中研2号调节SIVmac感染猴淋巴细胞功能的研究 李平
XQ-9302中药制剂对艾滋病疗产的初步研究 杨文雄
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定期随访和不同疗法效果的观察 康来仪
中药(XQ-9302)治疗HIV感染者/AIDS患者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变化的评价 蒋卫民
20例艾艾滋病病人经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研究 李太生
金龙胶囊治疗艾滋病毒感染者20例初步报告 吕维柏

Rank: 4

现金
561 元 
精华
帖子
135 
注册时间
2007-6-9 
最后登录
2007-9-13 
60
发表于 2007-6-18 09:23

中医对乙肝的治疗现状

在我国使用中药制剂治疗乙肝非常普遍,药物种类和数量远远超过西药,几乎每个乙肝患者都使用过中药制剂,在西药尚无方法根治乙肝的情况下,中药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中药治疗乙肝往往也是解决一些表面问题(如缓解症状、改善肝功等),对于乙肝的实质问题(清除乙肝病毒等)无明确疗效,所以中药治肝遍地开花,但是硕果不多。

  1 中药汤剂使用范围相当广泛,疗效参差不齐,汤剂自身缺陷较多,无法规范,临床研究难入正轨。

  使用中药汤剂治疗乙肝是目前中医治疗的一种主要形式,汤剂讲求辨证,因人而异,并无固定处方,医生根据病人特点,加减变化,药物随证而变,辨证准确,下药得当,疗效可能好一些,辨证不当,下药欠准,疗效可能就要差一些。所以中药汤剂由谁来开十分重要。

  2 中药制剂在乙肝的辅助治疗,恢复肝功、调整免疫功能以及抗肝纤维化方面取得一定突破,占有一定优势,但是在解决乙肝的根本问题,即抗病毒治疗方面尚无重大进展,因此,实际情况是:中药制剂治疗乙肝普遍有效,但缺乏特效药物,尚难根治。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的医务工作者始终不渝地致力于攻克乙肝这一医学难题,其中中医中药治疗乙肝为我国特有,在乙肝治疗上占有重要一席,现已在乙肝治疗的几个重要环节取得进展甚至于突破,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2 1 保肝护肝,恢复肝功能,促进受损肝组织修复。

  2 1 1 保肝降酶 中药降酶制剂疗效相当迅速、显著,立竿见影,最突出的有五味子制剂(商品名称为联苯双酯、五仁醇肝得宁等等),主要成分为五味子乙素、丙素等,它们可以可逆性地抑制肝细胞内的转氨酶活性、修复肝组织、增强肝细胞的解毒功能。甘草制剂(商品名为强力宁、甘草甜素、甘利欣等)降酶效果也相当显著,该类药物对肝脏类固醇代谢酶有较强的亲和力,阻碍皮质醇与醛固酮的灭活,具有明显的皮质激素样效应,起到抗炎、抗过敏及保护肝细胞膜等作用。另外,中药垂盆草制剂、山豆根制剂、齐墩果酸制剂等都有抗肝细胞损伤、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的功效。

  2 1 2 保肝退黄降黄 主要包括茵栀黄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熊胆制剂、苦黄注射液等等,这些制剂都可疏通肝内毛细胆管,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红素排泄,有明显的利胆作用,适用于乙肝引起的血清胆红素增高。

  2 1 3 改善蛋白代谢 主要包括中成药力加寿、乌鸡白凤丸、当归丸等等,以上各药可以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具有性激素样作用和蛋白同化激素样作用,适用于慢性乙肝及肝硬化患者出现的白蛋白降低及蛋白比值倒置。

  2 2 免疫增强剂 主要包括猪苓多糖、香菇多糖、云芝多糖、黄芪多糖、冬虫夏草等等,以上各药都可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T淋巴细胞E玫瑰花结形成和转化,激发多种与免疫和抗炎反应的生物活性因子的产生,显著诱导干扰素产生,有利于乙肝病毒的清除,该类制剂适用于辅助抗病毒及保肝护肝的联合治疗,单独使用疗效较差。

  2 3 抗肝纤维化 主要包括虫草头孢菌丝(商品名为复方鳖甲软肝片等)、丹参制剂(商品名为861制剂等)、桃仁制剂,上述制剂可减轻肝细胞外基质的产生,提高胶原酶活性,促进肝内胶原分解代谢,抑制肝窦毛细血管化,抑制星状细胞活化,抑制转化生长因子(TGF一β1)mRNA的过度转录。中药抗肝纤维化治疗取得的成功打破了肝硬化不可逆转的定论,多种中药制剂从实验研究到临床观察均取得可喜的成果。中医中药已经在乙肝治疗的攻坚战中取得“外围”作战的重大胜利,但是主攻方向,即消灭、清除乙肝病毒方面尚未取得突破,以往对上百种中草药进行了实验室试管内和体外筛选,筛选出对于乙肝病毒DNAP直接抑制率超过50%以上的多达28种,但是应用到人体之后,疗效就大打折扣。现在正在进行的中药导向治疗、有效成分的提取等工作可能会给乙肝治疗带来惊喜,但是目前还为时尚早,现阶段中药治疗乙肝处于治疗普遍有效,但缺乏特效(疗效尚不十分理想),往往是表面问题看似得到解决,而实际问题仍然存在。

  3 中药新药层出不穷,片面注重审批的程序和环节,实际疗效难以考核。

  为了解决中药汤剂种类繁多,无法规范的弊端,现在中药研发也模仿西药,走上正规的程序,中药新药也出现了注射液、片剂、颗粒剂、胶囊等剂型;药物的档次也开始追求有效成分和化学结构。药物研发开始追求GAP、GCP、GMP等规范模式,新药的审批程序越来越严格和程式化,按理来说,新药应该越来越少,质量越来越精,但是实际情况是新药不断问世,疗效不敢恭维,每年都有多种新药问世,其研发成功的数量之多、周期之短,是其他任何国家所望尘莫及,近5年来,获得准字号的治疗乙肝的国药不少于30种,那么这些药物的实际疗效到底怎样呢?从调查的五省一市56家国立医院乙肝用药情况看,占前几位几乎都是较为经典的老药,如甘利欣、强力宁、茵栀黄、复方丹参、联苯双酯等等,各种新药儿乎没有进入用药名单。作者统计了近3年,中国科技医学统计源期刊中有关乙肝治疗的所有文章,中药复方新药的出现率只有6.7%,许多广告宣传甚嚣的药物,几乎都没有出现在重要的医学期刊中,中药治疗乙肝的新药不少,得到医学界公认的甚少,这些新药只能说是通过了各种烦琐的药物审批程序,临床实际疗效并不如许多老药,所以不少新药只能靠广告宣传火上一年半载,不做广告几乎无人问津。

  4 治疗乙肝新药不断涌现,药物组成各异,主治功效有别,但依然处于试验阶段,尚未得到公认,必须按照严格掌握适应症,认真考察,作到优胜劣汰。

  近些年来,乙肝新药不断推出,如肝脾康、熊胆乙肝胶囊、速立特、乙肝清热解毒片、转因肝得治、澳泰乐颗粒、双虎清肝颗粒、朝阳丸、草仙乙肝胶囊、虎驹乙肝胶囊等等,这些药物都是近些年国家批准的治疗乙肝的新药,共同特点是:中药复方、药理实验及动物实验证实对乙肝病毒有抑制作用、可降低血清中转氨酶含量、促进肝细胞修复、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已经完成二期临床(百余例乙肝患者)验证,现进入广泛的大样本(三期临床)观察,以了解其实际和远期疗效,严格地说,这些药物依然还处于验证阶段,还属于试验品。所有乙肝新药(中药制剂)都经过了药理实验和动物实验研究,结论近乎一致,诸如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增强机体兔疫功能等等,但是实验研究仅仅是药物是否有效的一个苗头,并非实验研究效果好的药,用于人体后也一样奏效,人体内部的情况千变万化,和实验模型相去甚远,药理研究再好、动物实验结果再佳,用于人体后往往疗效不佳,仅靠实验研究是不够的,国家从七五科技攻关开始,己对数百种中药进行了抗病毒的药理和实验研究,体外实验研究结果相当令人振奋,有些中草药(如白花蛇舌草、虎杖、半支莲等等)抑制乙肝病毒DNA达90%以上,但是一旦进入人体研究,结果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上述新药用于人体试验(二期临床),可能获得一定疗效,但是样本数量极其有限,百余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恐怕难有定论,即便是通过药审,获得准字号,投放临床,依然带有进一步验证的使命,并非象其投放市场后,广告宣传的那样神奇;所有乙肝新药有其明确、严格的适应症,由于是中药辨证处方,因此,上述各药主要针对的适应症是一定的中医证型,例如草仙乙肝胶囊用于湿邪困脾证、肝胆湿热证,经过中医专家的辨证,如果患者属于这两个证型,可以使用该药,如果不属于这两种证型,则不能使用该药;又如朝阳丸适用于中医的脾肾不足、肝郁气滞、痰湿内阻证型,慎用于肝肾阴虚及湿热类型者,这与草仙乙肝胶囊的适应症完全不同,不能混用;乙肝清热解毒片也明确规定脾虚者慎用。据国家中医部门颁布的有关乙肝中医辨证分型至少有7种,可见任何一种药物都有其适应症,如果不属于其适应症,硬性用药,恐怕会有问题出现,治疗乙肝新药不仅要针对乙肝患者,还要符合中医的辨证原则,因此,乙肝新药并非每一个乙肝患者都适用 但是从目前临床实际情况看,乙肝用药根本没有遵循这样的原则,乙肝新药遍布各个医院诊所、药店,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不管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从未见过有什么人辨证用药,因此药物的功能和主治形同虚设,使用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是乙肝,尽管用就是了,如此一来,岂有不乱之理。不按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后果是严重的,这不仅是疗效差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让患者花大量的冤枉钱,换不来应有的疗效,反而贻误甚至加重病情,如此看来,乙肝新药(中药制剂)也需有专人、专家首先对患者进行辨证,符合药物主治证型者,方可用药。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6-29 11:36 , Processed in 0.04019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