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军解读新版乙肝指南——慢乙肝一线治疗又添新药 文章来源:39健康 新版《指南》发布会上,著名肝病学家、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成军教授对《指南》中着重强调的慢乙肝治疗新进展及疗效可预测性等进行了详细解读。 慢乙肝治疗要争取“双达标” 成军教授指出,过去5年来,国内外慢性乙肝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05年版《指南》问世时,口服抗病毒药只有3种,此后又有新药上市。2007年上市、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替比夫定更被新版《指南》列为一线治疗药物。新版《指南》指出,一项为期2年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表明,与目前广泛应用的药物拉米夫定相比,替比夫定病毒抑制作用更强,耐药率更低。使用替比夫定一年后,2/3病人的肝脏组织学情况已显著改善,明显优于拉米夫定。 “虽然慢乙肝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由于经济原因和患者的依从性问题,绝大部分病人仅能维持一定期限的治疗,一个药物能否在控制病毒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更高的停药机会显得至关重要。” 成军教授指出,“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手段,这不等于抗病毒药物必须终身服用。在有效抑制病毒的前提下,实现停药符合大部分病人的愿望。” 新版《指南》再次明确了停药的标准。以e抗原阳性患者为例,在接受至少1年的治疗后,如果ALT恢复正常,同时又实现了“双达标”,即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e抗原血清学转换,再连续2次监测(每次至少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才可以考虑停药。当然,停药后还要密切监测肝脏生化学和病毒学指标。在这些停药标准中,e抗原转换尤其难以实现。对于符合指南推荐治疗的病人,在目前所有口服抗病毒药物中,替比夫定实现e抗原转换率最高,可以使更多病人有停药的机会。 用药效果,可以预测 与2005版《指南》不同,新版《指南》增加了“根据早期疗效预测长期结果”的内容。成军教授指出:“这指的是,根据早期乙肝病毒DNA的抑制情况,预测治疗2年时的疗效。如果预测结果好,可以坚定患者治疗的信心,避免擅自停药的现象,否则,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远期疗效。以新版《指南》列入的一线治疗药物替比夫定为例,如果治疗24周时乙肝病毒DNA 检测不到,继续治疗2年,患者ALT正常的比例将达到81%,更有50%的患者有望实现“双达标”、获得停药机会,病毒耐药的风险只有2%。 总体目标,不能动摇 成军教授指出,尽管有新药问世,治疗观念也有了不小的改观,但新版《指南》仍然重申,慢性乙肝治疗的总体目标不能“动摇”,即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乙肝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无论是通过早期治疗的情况预测远期疗效,还是在有效抗病毒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为病人提供更多的停药机会,都离不开抗病毒这个总体目标。成军教授强调,“否则,治疗乙肝只能是缘木求鱼,竹篮打水一场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