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风雨不动 于 2012-4-14 17:25 编辑
2010年12月10日,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在人民大会堂联合发布了最新版本的《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贾继东教授在发布会上指出,新版《指南》体现了过去5年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实践方面取得的实质性进展,在既往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慢乙肝治疗策略,帮助临床医生在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 新版《指南》发布会上,著名肝病学家、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感染科主任万谟彬教授对《指南》中着重强调的慢乙肝治疗新进展及疗效可预测性等进行了详细解读。 用药效果,可以预测 与2005版《指南》不同,新版《指南》增加了“根据早期疗效预测长期结果”的内容。万谟彬教授指出:“这指的是,根据早期乙肝病毒DNA的抑制情况,预测治疗2年时的疗效。如果预测结果好,可以坚定患者治疗的信心,避免擅自停药的现象,否则,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远期疗效。以新版《指南》列入的一线治疗药物替比夫定为例,替比夫定是目前唯一提供了最完整的治疗预测和优化方案的抗病毒药物,如果接受替比夫定治疗24周时,乙肝病毒DNA 检测不到,继续治疗2年,患者ALT正常的比例将达到81%,更有50%的患者有望实现“双达标”,即HBV DNA PCR检测不到和HBeAg血清学转换,获得停药机会,病毒耐药的风险只有2%。 慢乙肝治疗要争取“双达标”,才有停药机会 万谟彬教授指出,过去5年来,国内外慢性乙肝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05年版《指南》问世时,口服抗病毒药只有3种,此后又有新药上市。2007年上市、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替比夫定更被新版《指南》列为一线治疗药物,并已被加入新版国家公费医疗目录。新版《指南》指出,一项为期2年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表明,与目前广泛应用的药物拉米夫定相比,替比夫定病毒抑制作用更强,耐药率更低。使用替比夫定一年后,2/3病人的肝脏组织学情况已显著改善,明显优于拉米夫定。 “虽然慢乙肝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由于经济原因和患者的依从性问题,绝大部分病人仅能维持一定期限的治疗,一个药物能否在控制病毒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更高的停药机会显得至关重要。” 万谟彬教授指出,“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手段,这不等于抗病毒药物必须终身服用。在有效抑制病毒的前提下,实现停药符合大部分病人的愿望。” 新版《指南》再次明确了停药的标准。以e抗原阳性患者为例,在接受至少1年的治疗后,如果ALT恢复正常,同时又实现了“双达标”,即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e抗原血清学转换,再连续2次监测(每次至少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才可以考虑停药。现有的治疗手段已可使部分病人获得这样的机会,目前所有口服抗病毒药物中,替比夫定实现e抗原转换率最高,可以使更多病人有停药的机会。当然,停药后还要密切监测肝脏生化学和病毒学指标。 总体目标,不能动摇 万谟彬教授指出,尽管有新药问世,治疗观念也有了不小的改观,但新版《指南》仍然重申,慢性乙肝治疗的总体目标不能“动摇”,即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乙肝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无论是通过早期治疗的情况预测远期疗效,还是在有效抗病毒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为病人提供更多的停药机会,都离不开抗病毒这个总体目标。万谟彬教授强调,“否则,治疗乙肝只能是缘木求鱼,竹篮打水一场空。”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第一投注现金网:招代理年薪10万以上:yyu.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