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三十以后 摆渡夜话----摆渡老人访谈录
查看: 1102|回复: 13
go

摆渡夜话----摆渡老人访谈录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现金
4890 元 
精华
帖子
646 
注册时间
2004-3-30 
最后登录
2016-5-25 
1
发表于 2010-1-21 18: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末学的友人摆渡老人对学人的一些开示,后有学人整理出来,包括几篇,末学觉得很有针对性,可以利益论坛学人,故贴到论坛!

【原文】说  明

这里我们选编了摆渡老人的访谈、信件、文稿共四篇。摆渡老人长期以来,致力于大乘佛法的学习与传播,倡导佛法的真修实证,倡导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和修行,倡导用佛法的正知见化解和预防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引领诸道友走出佛法仅为死者或临终之人服务的误区,从佛法的修行中感悟与体会生命的真正快乐。反对各种以佛教为名义的迷信活动,抵制民间神、鬼、巫、佛不分的民间宗教活动,反对种种缺乏佛教正知见而开展的所谓弘法活动、法事等等。

真诚希望今日大乘真佛子们能以明心见性为目标,依佛了义经典真实修行,契佛经典真义,早日明心开悟,实践真正的佛法修行。勿被诸多社会迷信现象所误,勿被诸多傍佛戏论所误,勿被诸多情解、胡乱猜测佛义的邪说所误。以舍死忘生之志上求佛道,以真智慈悲之心利乐有情,于今末法之际,续佛慧命,燃己如烛,奉出星火光明!



一 把 钥 匙——和一个囚犯的对话

       —— 摆渡老人  开示
                     
背景:一囚擅长修理各类家用电器,服刑期间,妻子与他分手。刑期已满,途经一渡口,摆渡者为一老人,且听他与此囚的一番对话。

囚:我刑满释放了,但最近却非常苦恼,连续好多天睡不好觉,想请老人家为我指指路。

摆在我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回去后,找个门面开个家电维修铺子,依靠自己的手艺混口饭吃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虽混不出个名堂,但丰衣足食还是没有问题的,再成个家、生个孩子安安稳稳过日子。二是出去后打拼,有什么钱就挣什么钱,用个十年时间,力争混出个人样来,这样也好让人看得起,也证明一下自己。

老人:我们人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什么的呢?是追求幸福的!

那么幸福又是什么呢?幸福是我们内心的感受。

好,现在依你所说出去拼个十年,你能取得怎样的成功呢?

囚:起码房子、车子会有的。

老人:好,就算你房子、车子都有了,你就算是个成功的人士了吗?现在有房有车的人比比皆是,他们觉得自己是成功的吗?他们都很幸福吗?你又想去证明给谁看呢?你到这个世界上来是过日子给别人看的吗?

囚:不,冷暖自知,每个人自己过自己的日子。

老人:刚才是假设你的打拼能成功,有结果,但你很清楚,能不能成功是两可之间的事。就算你成功了,你不过是世界上诸多有钱人当中的一个,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其实也没人在意你。到那时你也得四五十岁了吧,找个老婆吧,你说她是看重你的钱还是看重你的人呢?况且,在你打拚的岁岁年年中,每天你都将独自承担着苦闷与孤独,将要把多少辛酸、羞辱的眼泪往肚子里咽。

假使成功了,而这种成功尚且不一定给你带来幸福(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那么,明天的一切尚有太多的变数,成功那是最理想化的结果,更多的则是不理想。如果那样,到那时你就只能将跌掉的牙齿自己往肚里咽了。

囚:(未语,深深吸了一口烟,陷入一种沉思)

老人:你回家后,若是靠自己的手艺生活,继而成家生孩子,只要自己勤劳、钻研,正派经营,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过日子,每天都能生活得开心、充实,这应该是不难实现的。

以前我住在○○街的时候,有一对来自安徽的夫妻以卖烧饼为生,他们每天一大早就起来烤烧饼卖,俩人有说有笑,总是很开心,周围居民都很羡慕他们。有人说他们是穷开心,那么富人们为什么不能“富开心”呢?开心跟贫富没有直接关系。

人们常常将短暂的满足作为幸福。饿了,有一顿美食是幸福。病了,康复是幸福。冷了,穿暖了是幸福。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有各种各样身理、心理的欲求。然而,当我们当下的欲望满足后,按理我们该幸福了吧?可是,我们又陷入到了新的欲望之中、烦恼之中,始终不那么幸福。

我们只是普通人,过着普通人的日子。其实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并不缺少幸福和欢乐,关键看我们有没有一颗感受和把握幸福的心。钱多钱少决不是决定我们幸福的关键指标。缺少一颗感受和把握幸福的心,我们便时时处处被无尽的烦恼所困扰,即便是生活在天堂里,也有烦不完的事。

幸福不在明天,而在我们生活的当下。把心(结)打开,我们时时处处都很幸福!

囚:听了您的这番话,我一下子感到自己轻松多了,堵在心里的东西不见了。

老人:我给了你什么了吗?没有。我只是给了你一把钥匙,一把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幸福绝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任何人也不可能给予你幸福,关键是打开你的心,感受生命的每一天,幸福就在当下。
囚:我会记得您的话的。

老人:我一直在摆渡。

囚:但愿我的心不在囚。

老人:(逝水悠悠,老人微微一笑)。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Rank: 6Rank: 6

现金
4890 元 
精华
帖子
646 
注册时间
2004-3-30 
最后登录
2016-5-25 
2
发表于 2010-1-21 18:07 |只看该作者
求 不 得

朋友来看我,说近来很烦,并请我给他写幅字。尽管我不会书法,还是在宣纸上写了三个大字:求不得。并写了一段跋:“得到的,没有好东西。只有得不到的,我们才拼命去追求,才赋予他很多美好的想象,这便是求不得的烦恼。人生是个过程,缘分则是路边的风景。你有什么心情便会在意什么风景,继而把它放在心里,让它发酵放大,成为挥之不去的烦恼。”

人们常形容今天的社会是物欲横流的时代,此话也许有些过激。但举目所见,炒股的、炒房的、炒地的、炒车的、炒古董的、炒基金的……跑官的、卖官的、骗官的、行贿的、受贿的……假药、假烟、假酒、假奶粉、假文凭、假论文……不一而足,无外乎“求名”“求利”。 早起睁开眼,为求名求利而奔忙,夜深闭上眼,为求名求利而梦想。为了名利甚至不顾国格、人格、廉耻、亲情、友情乃至脸皮,一切只是为了所求。这些现象反映了人们极度索求的、浮躁的心态,忘记了自己的所求并不是滋养生命的必须。

我这里所言,绝不是希望人们都不去追求名利,而是求名要正,求利要净。在现实的社会中生活,任何人都无法回避名和利。但,我们来世一生,是为什么而来的呢?这牵涉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问题。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我们没有人喜欢烦恼!烦恼是我们各自心理的感受,同样一件事,有人欢喜有人愁,同样一点利,即便是在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也会有截然不同的内心感受。

人生是过程,缘分是路旁的风景。我们有什么样的心,便会去在意什么样的风景。比如你有一颗好色的心,遇到什么样的异性,都会去寻找机全,得到的不珍惜,接着寻找下一个,得不到的烦恼惆怅痛不欲生……这只是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但,我们应该反观一下自己,你拼命去追求的下一个目标(或人、或名、或利、或位置、或物件),当真就是你幸福的驿站吗?很多人都会做肯定的回答。其实,有二种途径可以给我们答案:一是回望自己的人生轨迹,我们正是在一个一个目标追求的过程中走过来的,毫无疑问我们实现了相当多我们曾经孜孜以求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真的都给我们带来了幸福和快乐的感受了吗?二是看那些已经实现了你正在追求的那个目标的人们,拥有了这个现实,他们很幸福吗?答案自然是不确定的,而且大多是否定的。

有个省级官员受贿三千多万元锒铛入狱后,在他的忏悔信中悔恨地说道:其实,我要这么多钱干什么?

这么高的官、这么多的钱都无法给他带来呼吸新鲜空气的自由,我们难道不能给自己一点人生的启示吗?要想平安一生,重在处处做人,为官切记为民,玩火终究自焚。

我们普通人,过普通人的日子,得到的当感恩知足,得不到的一笑释然。生活的目标人人都有,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努力去做,得到的是极正常的,亦无欣喜可言。得不到的,机缘不成熟,自己已经付出了努力,亦无遗恨可追。心中坦坦然,自然每一天都充满幸福和光明。  
求不得,是因为没有安住得到的心。得到的,要珍惜!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Rank: 6Rank: 6

现金
4890 元 
精华
帖子
646 
注册时间
2004-3-30 
最后登录
2016-5-25 
3
发表于 2010-1-21 18:09 |只看该作者
给×先生的一封信

摆渡老人

一日,到一乡村野渡拜访摆渡老人,恰逢老人给一居士写信。此居士可谓年轻有为,××省×厅副处长,大学本科文化,学佛十余年。三年前,此居士尚是科长时,经人介绍花重金请得一方士,到其办公室、住宅处看风水、调阴阳,据该居士讲其升官同此次风水挪动有关。老人无奈,写此信再作规劝而已。        


-------题记


×先生,你好!

很长时间没有和你联系了,主要是觉得你在佛法理论的学习上没有建立必要的理论基础。换句话说,就是你尚缺乏佛法基本理论的引导,以致在思想上、行为上距离佛法的正知见尚存在较大距离。而这又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可以讲得明白的,而且从你新职赴任前那种心态看,我觉得我讲的话你也未必能够听得进去或者听得明白。(那时你的心智完全被那个职位所吸引,而且你对实现这个职级晋升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是佛法所不齿的,这其实在那次见面我已说过,而当时你什么也没有听进去。)

昨天你说,你这两年也结识了不少修行人,听他们说法不一。依我直言,你接触的人是不是修行人,你根本无法判断。因为你尚缺少判断的智慧或衡量的标准。

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修行,没有正确的修行便不会有正确的结果。什么是正确的理论呢?答:佛法的正知见。那么,什么又是佛法的正知见呢?就是佛三转法轮中所讲述的经典,以及大乘菩萨在学习过程中阐发的论述(如《大乘起信论》、《瑜伽师地论》)。离开佛的经典,正知见便无从谈起,修行更是无皮之毛。所以学佛的第一步正是要学习佛的经典,尤其是了义经典。因为了义经典彻底揭示了一切生命现象和生命关系。换句话说,佛的了义经典清楚明白的揭示了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生命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而这种揭示是究竟的、圆满的,是穷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绝不是什么时候符合,什么时候不符合,什么时候适应,什么时候不适应。你若对了义佛法有所了解的话,你会惊叹佛的伟大!

相对于正知见而言,就有所谓的邪知见。所谓邪知见就是指对生命本质、现象及其关系的错误解释。(这里所说的绝不仅仅只有外道,诸多以佛教面目出现的言行也大有存在,且更具危害性和破坏性。这也正是佛法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说法看起来似乎依经依论,但不是真正佛义,而是依文解字甚至是断章取义,有些纯粹是一种情绪化的言论,靠自我情感或想象去解释佛说,这对佛法的毁损将更大)。

这里给你说个笑话,我的一个熟人在国内一名山大庙中学过几年,寺院那套程序、早晚功课、做打唱念样样精通,而且能背诵多部经典。他最近遇到一位“善知识”给大家说法,说:“大乘法就是大庙里讲的法,小乘法就是小庙里讲的法”。而我这位熟人居然认为这位“善知识”讲得好。(据说当时有几十人在听讲)佛法衰败到这种程度,连这种狗屁不通的东西居然也在招摇过市。

佛法修行追求理事圆融。“理”就是佛之教理,“事”就是日常行为、做事。以理导事,以事证理,应当是个常识性的问题。也就是说:佛法的修行,必须是在佛法的理论指导下,依理、依法行于日常生活,而又在日常的修行生活中体证佛法。否则一定是盲修瞎炼,而盲修瞎炼怎么可能会有一个正确的结果呢。魔法、邪法使人心狂、心贪,善法使人心安,正法使人心安且充满智慧!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Rank: 6Rank: 6

现金
4890 元 
精华
帖子
646 
注册时间
2004-3-30 
最后登录
2016-5-25 
4
发表于 2010-1-21 18:09 |只看该作者
学佛干什么?这是每一个学佛之人都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也就是一个人学佛的动机、目的。目的决定心理和行为的取舍,目的决定自己追求和实践的道路,目的会直接导致成败、愚智、正邪。

一个有大乘根基的人,此生即便刚入门时可能目的、方向不很明确,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一定会唤起他种子中的觉性,一定会及时忏悔而发露信心的。诸多菩萨一定会在各方面予以提携和加被的,这真实不虚!除非他有邪师之难(邪师之难是一种果报,有人一精进便有魔难),迷惑其中而不能自拔。 不少人是不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有些人即便回答得不错,但那是看书或听别人说的,不是自己从生命中迸发出来的。因为不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所以很多所谓的学佛人处在一种迷茫的人云亦云之中。其中有非常多的人抱着一种祈求名利、贪求福惠的迷信活动之中。这不仅障碍了我们追求真正的佛法,而且将诸多的民间宗教迷信活动拉扯到佛教中来,使佛教活动和民间宗教活动混杂在一起,严重影响了佛教的纯洁性,更重要的是使很多人对什么是佛教越来越模糊。

佛教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宗教,关键的一点是佛法的智慧。佛法的现实功效就是化解乃至预防我们生活之中的一切烦恼,也就是说学佛最直接的作用是化解烦恼,进而不起烦恼(这是个层次问题)。而绝不是停留在求名、求利、求平安的简单祈福上面。有些鱼龙混杂,求鬼、求神、求巫、求方士。不少人求到最后是把自己求成了神、鬼、魔、巫的眷属。这种例子现在相当多见。

佛告诉我们,要深信因果,如果没有得福的前因,绝对不会有得福的现实。也就是说没有积德积福的前因,求什么也是没有用的。但是由于我们坚持修行,可以争取或赢得必要的善缘、增上缘,继而使我们已有的前因会得到积极的实现(恶因会得到有效的抑制)。现在佛教界除了世俗化严重、戒律松驰外,最大也是最危险的问题就是把佛教教理简单化,以一句佛号取代全部佛法。这是一个典型的毁法动作,发展下去佛法无人学修,使末法时期的最后时刻----仅剩一句佛号,提前到来。我前面给你举的例子,绝不是笑话,更不是我杜撰出来的。
明理方能知事,明理方能去除无明(烦恼)。

大乘佛法以自度度人为基本理念,以明心见性为基本追求。大乘佛法是要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用佛法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

你说:“如果人人都心安,人就没有向上拼搏的斗志,官也就没人当,人人离圣人都不远啦。”这是对大乘佛法严重的歪曲。大乘佛法要求人们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也就是说:一个人以平静的、利他的、积极服务社会的心态,投入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工作之中。这不仅会把工作做得很好,而且会得到人民的、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肯定。这种人官做得越大,人民越需要,换而言之,如果是以一种自私自利的、贪得无厌的心态去求官,乃至于做了官。请问这种人能真正被社会、被人民所接受吗?纵然一时谋求到了一些职位,历史终将证明,也必将无情地嘲弄这种卑陋的行径。有些人只不过在贪官的名录上,又加上一个名字而已。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无德的人,他做官、发财的开始便是他毁灭的开始。古人说,厚德载物,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大乘佛法的修行是以博大的胸量为基础的,以服务广大的众生为途径的,以开启广大众生的智慧为目的的,以走向共同觉悟为归宿的修行之路。这跟当官、不当官没有什么联系,心怀一颗大乘的种子,无论在社会的任何一个环节上都是闪光的、优秀的,当然也是非常进取的。你的言行正是代表了一些对佛法不了解的人所产生的误解,也正是一些不懂大乘佛法的人的一些表现(消极避世的行为),给外界造成的错误口舌。大乘佛法的践行,一定是在世间法中进行的。离开众生没有所谓大乘佛法的实践,离开社会生活也没有所谓大乘佛法的修行。而每一个大乘菩萨行者,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是力争优秀的、无私无畏的、心怀大众的,自然也是心态安和并充满智慧的,没有人去追求所谓的圣人。这就是“理”和“事”的统一,心和行的统一,表和里的统一。

你可能以为这是书生意气,认为现在社会环境恶劣,靠正经的干活根本当不了官,根本发不了财。我想跟你说的是,第一深信因果,有前因才有当官与发财的可能;第二心怀大乘之志,这个官、这个财才能当得稳、发得稳,否则那些贪官的例子不是不能给人以足够思考的。这些,说实在话都不是菩萨们去在意的话题,只有凡夫才把自己的心缠绕在名利得失上,颠三倒四。

佛法正道,明心见性。这是一切佛教宗派的必然归途。就好比上山的路有千条万条,而每个人的因缘不同,会选择不同的上山道路。但是无论走哪一条道路,唯有向上才能到达顶峰。而这个向上正是佛法讲的明心见性。换句话说,任何一个法门,最终必然要落实到明心见性上来,离开这一点可能根本就不是佛法,而是一些歪理邪说。所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修行人,不是看他某一个具体的行为,也不是看他是否具有什么身份或者信众多少(身份或信众这是一种福报),而是首先看他理论是否正确,是否纯粹。也就是说,看他的知见是否能够体现明心见性的核心内容,是否有利于佛法的长远发展与传承。

佛法之要,直指人心。佛法揭示了现象的无常,揭示了万法唯心的本质。唯有学习方能获得正确的知见,唯有修行方能将正确的知见用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及时化解生活当中的烦恼,进而使自己的心胸更开阔,心境更平和、更光明,远离各种利益的诱惑和烦恼的袭扰,这样使自己时时处处都能生活得平安、平静、恬淡和快乐。所谓离苦得乐不是离开什么烦恼和痛苦,也不是凭空掉下来什么快乐,而是我们的内心不起烦恼和痛苦,这样便获得了长久的快乐。也就是说,修炼出一颗感受和把握幸福的心,修炼一颗远离烦恼的心,这就是离苦得乐!没有一颗感受幸福和把握幸福的心,我们即使生活在天堂也不会幸福!

以上扼要所谈,只是就你流露的一些见解谈点个人的看法,一个立志于佛法修行的人必须胸怀大乘之志,具有坚定的信念、广博的胸怀、柔软的内心,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在如火的诱惑中保持莲花一般的清净,用佛法的智慧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不畏艰难,努力前行。
纵然风浪无边,只要方向明、意志坚、方法正,我们便一定会不断有所收获,有所体悟!

以上所言,仅供参考,但却望你多思,学会反思,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一定会在世事迷雾中不迷航向的。

莲花本清静,非从求中生。
佛心时时如,佛性用时来。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Rank: 6Rank: 6

现金
4890 元 
精华
帖子
646 
注册时间
2004-3-30 
最后登录
2016-5-25 
5
发表于 2010-1-21 18:10 |只看该作者
摆渡夜话

前言:某日,一天内我先后接到二位居士的电话。甲居士说:她婆婆快不行了,呼天叫地,精神很是痛苦。一个念佛多年的老居士,为什么在临死之前还会那么痛苦呢?(她婆婆是个老居士,八十多岁,吃素念佛几十年了。)乙居士说:他岳父只有五十多岁,患癌症已生命垂危,非常痛苦,现在家等死。二位居士均感到没有能力帮助临终者,脑子像僵化了一样,沉浸在悲哀、无助、无奈的状况下,感叹生命的无常。

这里补充叙述一下:甲居士为此求教了摆渡老人,摆渡老人告诉她,这正是检验自己平时所学的机会,要甲居士按平时所学的方法对其婆婆进行临终救助。甲居士依嘱而行,其婆婆痛苦的症状很快消失了,不久便面带微笑,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乙居士守候在其岳父的床前,凌晨时他打了个瞌睡,见其岳父在地底下走来走去,自己在梦中也意识到他岳父要走了,却没有任何办法。其妻的哭声把他唤醒,其岳父已断气了。

这是二则真实的故事。

面对甲乙二位的困惑,面对目前学佛居士们的种种现状与疑问,我决定去拜访摆渡老人。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老人与我作了长谈。经老人同意,现将访谈的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问:为什么一个念佛几十年的老居士,临终时仍然精神痛苦、举止躁狂,正念提不起来呢?

答: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不是几句话能说得清楚的。简单地说:临终的状况,就是此人今生佛法修学水平的总结,也可说是一次充分的展示。当然,也不是说安详而逝的人就一定是佛法修学得好的。因为,死得安详,也就是老百姓说的好死,这是一种福报。但必须明确地指出:佛法修学得有成就的人一定可以安然而逝的。换句话说:那种精神崩溃、声嘶力竭、举止狂躁的人,一定不是佛法修学有很大受益的人。
我们平时连梦境都把握不住,怎么可能在临终时安住在正念之中而心不散乱呢?有些人平时稀松,总认为自己离死还远着呢,而且总把希望寄托在临终,希望自己在临终时念佛往生,希望别人为自己助念往生,那是痴人说梦。平时脑子清醒明白时都妄念纷飞,不能安住,更不用说在梦中、在临终了。

对于一个真正修持佛法的人来说,什么时候都是临终,不能等待明天、指望后天,只有抓住今天、把握当下,时刻安住正念,这才是修行!
所谓念佛几十年,那只是个时间的概念,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我们有不少人往庙里走走,烧几次香,认识几位出家人,结交了几个有同样兴趣的什么张居士、李居士,就以为自己也是修行人了,那只能是自欺欺人。也就是说:你几十年里学了什么、修了什么?这倒是要深刻反思和检讨的。还是那句话:没有正确的理论,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修行,没有正确的修行,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结果,一切的修行从正见开始。

一个学佛的人,必须以佛陀的教法作为我们修学的理论指导、方法指导和实践指导,必须用佛的教法对我们的修学成果予以检验。而佛的了义经典,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终极依归(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切不可弃佛说而盲目地依某某师说,忽视了这一点危害极大、极深。由于不少人不看经典,某些师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甚至不惜编造佛说,信众如云、如痴如狂,但却无人提出置疑。以盲导盲,怎会有好的结果呢?

临终正念提不起来,那只是个功夫不够的问题。也有人能提得起来,但却未必是正念。功夫是功夫,正念是建立在正见的基础上。

问:您认为我们是否能坚持和把握正确的修学,跟哪些因素有关?

答:能坚持和把握正确的修学方向与方法,主要有三个重要因素,即:动机、根基、契机。

学佛首先要解决动机问题!为什么要学佛修行?也就是说,学佛修行干什么?这是一切学佛的人都无法绕过去的问题,这就是动机!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将直接影响我们修学的道路、状况和结果。

有人会把“四宏誓愿”背出来,那固然是正确的,也是重要的,但却不是他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更不会是他真实的做法。而正确的动机将会给我们带来不可思议的信心、动力与感应,并能一直得到诸佛、菩萨的加被,以使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

有人可能因为身体不好而学佛;有人可能因为家庭关系不和睦而学佛;有人可能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而学佛;有人可能因为羡慕道风侠骨的品味、玄乎而学佛;有人可能因为要追求学术、艺术的空灵境界而学佛;有人也可能为了填补心灵的某些空虚、不安、愧疚而学佛;有人可能为了求名、求财、求平安而学佛……

我们每个人今生学佛的最初动因可能各不相同,这只是引子。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便会明白:上述种种的动机,那只是一个诱因,是触发我们今生学佛的一个机缘,它的本身是个烦恼。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这最初的动因上,我们这一生将永远也不可能真正入得佛门,永远也看不到佛门里的真正宝藏。

佛法是引导众生走向觉悟的,所谓佛法就是成佛之法,而成佛之法就是佛菩提道。菩提道的理论核心是明心见性,实践特征是自度度人、自觉觉他。自觉就是自己觉悟,觉他就是帮助他人觉悟。这应该是每一个学佛者经历最初感性学佛动因后,通过深入学习必须认清的,必须回归理性的正确的学佛动机(这里说的是求大乘道者的发心。小乘求道者则以自我解脱为归宿,所学所修的内容叫解脱道,而解脱道包含在佛菩提道之内。)

动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心。但发什么样的心,走什么样的路,又同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有密切的关联,那就是:根基(根基这个词不是佛学中的专用词,而是日常的一个俗用词)。根基是指我们无始以来积攒在阿赖耶识种子里的:佛法修学的内容、状况与水平(这也就是有人适合这个法门,有人适合那个法门的先天差别所在)。菩提道的修习是个多生累积的过程,我们今生的学习其实是过去生的延续,但这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叠加。当我们感叹今生的不足、愚痴和散漫时,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根基差”作为自己堕落、不精进的下流借口,而是要深切忏悔,以求诸佛、菩萨、真善知识的加被。

我们每个人在修学的道路上,时刻都伴随着各种“缘”!有帮助我们精进佛菩提道的增上缘,也有阻碍、障碍我们精进的恶缘。有善知识帮助我们觉悟,也有恶知识牵扯使我们迷失(最坏的恶知识是传播邪见,阻吓求道者追求明心见性之法。例如说:现在是末法时期,追求明心见性是上等根基人去学的,你们就不要……。这样一说,便使一些人望而却步,丧失了追求明心见性的信心与机缘)。一个人遇到的到底是善知识还是恶知识,跟你的动机也就是发心有关,也跟你的根基有关。末法时期,薄地凡夫,求利者多,求悟者少!

众生以实现自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追求现实的眼前利益为目的;菩萨则以引导众生觉悟为出发点,以引导众生走上彻底的觉悟之路为目标。只有真发心者,把学佛修行看成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才能不断进取也才能不断蒙佛加被。任何以利益、欲望的满足为目的而走进学佛队伍中的,却又自始至终抱着这个目的不放的人,是注定要失望的。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Rank: 6Rank: 6

现金
4890 元 
精华
帖子
646 
注册时间
2004-3-30 
最后登录
2016-5-25 
6
发表于 2010-1-21 18:12 |只看该作者
问:面对临终者,甲、乙二位居士为什么都束手无策呢?

答:简单地说一是信心不足,二是功夫不足。甲、乙二居士都是学佛多年的居士,发心也较正确和坚定。但从这件事的检验来看,明显表现出信心和功夫的不足。对自己所学的东西信心不足,对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自己没有信心自然也就没有功夫,关键时刻底气不足、心里打鼓,哪里还会真正利益他人呢!

问:面对临终者,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答:比如:面对临终者,我们可以拉着临终者的手,以菩萨的慈悲和智慧,以菩萨的摄受力,引导临终者,使其安住在念佛的正念之中。乙居士在梦中见到其岳父时,尽管他岳父并不信佛、学佛,但当乙在梦中见到其岳父正在地下行走时,应该及时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劝导或帮助他到西方净土去,至少也可以引导他免入三恶道之中。但我们自己尚没有把握梦境的功夫,所以无法正确有效地实现救助,这是意料之中的。

把菩提心运用到自己日常的起心动念之中,那么我们在任何时候心都不会散乱,坚信佛法无边,我们的方法便会出奇地有效。具体的理论和操作的方法我这里就不细说了。

问:听不少师傅们说,面对临终者我们要进行助念,日常也有不少居士甚至组织几十个人轮班助念,您是否参加或了解?这样做不知效果怎么样?

答:我从没参加过这种活动。我知道有个老居士一辈子都热心参加这样的活动,去世后有五支队伍前往她家为她助念,我认识其中一支队伍的一位年轻居士,他告诉我说:这些都是场面上的事,人家去了你不去,面子上是过不去的。像这样的助念,有没有效果或者有什么样的效果……(老人笑笑,摊了摊手。)(助念一定有效果,但到底有什么样的效果却是千差万别的,如果把助念的效果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现实等同起来,那是过于乐观了。―――摆渡老人注)。

问:据您观察,现在我们在修学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答:佛陀指出众生修学中存在的问题或障碍是:贪、瞋、痴、慢、疑以及邪见。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以我的观察,主要有下列三种具体的行为表现,即:情迷、心贪、不乐智。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Rank: 6Rank: 6

现金
4890 元 
精华
帖子
646 
注册时间
2004-3-30 
最后登录
2016-5-25 
7
发表于 2010-1-21 18:13 |只看该作者
问:您说的情迷是不是就是男女异性情惑?

答:较全面一点的理解应该包括:爱人之情,爱物之情,情绪之情。

佛陀称众生为有情众生。可以说众生迷而不觉,与这个“情”字密切相关。情,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对人、事、物的一种态度。现在我们不妨来简单剖析一下。

1、男女异性之情。

爱情,自古以来被人们贯之以一切美好的字眼,然而人生之迷,首当其冲的正是这男女之情。男女之情的核心表现是以得到、独享、排他为特性的。首先是爱慕,神魂颠倒地思念着、盼望着,继而是希望相拥相偎、相亲相爱着,为了自己心爱的人似乎连命都可以不要。然而,清醒、理性一点地观察和分折,事实的结论正好是与此相反的。爱别人,其实是希望别人爱自己而不能去爱别的人,也就是说自己要独享对方全部的爱。这现实吗?我们真的能自始至终全心全意去爱一个人吗?理论上说:我们爱一个人应该是无条件的,不管他(她)怎么样我都要尊重他(她)、支持他(她)、祝福他(她)。然而可能吗?你需要的是他(她)对你百分之百的忠诚与爱。假如他(她)正在爱着别的异性,你的心还会这么执着地爱着他(她)、从容地面对这现实吗?事实上,当我们得不到那份爱之后,“由爱生恨”的心便很快会生出,原先那份美好的想象、柔情似水的缠绵,一下子便会化着了无边忿怒的烈火。各种打击、报复、诽谤等等邪恶的念头,便占据着我们全部的心,使我们生活在一种煎熬之中。如果这个“恨”不能及时得到调整和化解,我们的心便开始生活在地狱之中。一方面为死后建造自己的地狱,一方面使今生的生活也如地狱一般苦痛,连人的相貌也随之改变,形成一种恶相。心中的天堂是相连的,心中的地狱也是相连的。随时随地,你的心推开哪扇门,那么你就在这扇门内生活着。

异性之情,一面是美丽的柔情,另一面是妒忿的烈火。

以上所说的只是现象,现在我们进行简单的梳理。首先我们要知道世上没有无源之水。异性交往乃至是否终身常相厮守,这是需要有过去生的缘分的,也就是前因,没有前世的因哪里会有今生的果呢?每个众生,无始以来在各自轮回的过程中,与其他众生结下无数爱恨情仇的业,这些业的种子储存在我们各自的阿赖耶识中,《成唯识论》上说“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由于有那些种子的存在,今生在机缘也就是缘分成熟的情况下,他们就会“非常巧”地相遇、相识、相爱着。但由于前因的性质不同,便会演化出今生的聚散别离等等的故事。仿佛各自运行的两条线,有人只有交叉的一点缘分,有人可能有重合的一段缘分,有人可能会是终身的缘分(人的一生,在轮回的长链中也只是一小截而已)。而且由于前缘性质所致,今生相聚的是福是祸、是长是短,早已记录在各自的种子中了,今生只是按剧本演戏而已。这就是“情爱”的本质,就是理。比如我们喜爱的宠物,在若干世以后,它也许就是你撕肝裂肺的情侣。佛法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有缘则聚,无缘则散。缘来时挡也挡不住,缘尽时拉也拉不回。相识、相爱、相聚的缘分就像你在银行的存款,取完了怎么能再取出钱来呢?明白了这个道理:一是要惜缘,善待我们交往的任何人,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人和事发生在你身上;二是要坦然面对那些过眼云烟般的缘分,不要让自己的心无休止地去追逐、纠缠那些已经逝去的人和事。

爱情是美好的,最美好的爱情莫过于心心相通、心心相印。但人的妄心从机理上说是无常的,唯有我们对于对方的关爱、理解与包容,唯有对自我道德操守的崇高追求和严格要求,爱情才具有它纯粹的美的精神内涵。伤逝的爱情其实是一种果报,那份美丽的爱情故事,只是为了给我们一份伤痛的果报罢了。

佛法告诉我们,众生有“求不得”的烦恼和痛苦,当我们没有得到时,我们总是赋予了它更多完美的想象,这就是我常说的想象的美好。这种美好,完全是我们一厢情愿想象出来的。如果我们真的得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这份情,我们真的会从此幸福无比了吗?就真的会像当初的海誓山盟一般终身甜蜜厮守了吗?如果是这样,世上还会有那么多人同床异梦、红杏出墙吗?得到的常不会去珍惜,得不到的才拼命去追求。
由于我们不了解“情爱”的本质,无法看清异性之情的实质,无始以来我们一直随情颠倒,无法拥有清明的理智,显然,这正是通往觉悟之路的重要障碍之一。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Rank: 6Rank: 6

现金
4890 元 
精华
帖子
646 
注册时间
2004-3-30 
最后登录
2016-5-25 
8
发表于 2010-1-21 18:14 |只看该作者
2、子女、亲友之情。

子女、亲友的来源与上述异性之缘一样,是无始以来,我们各自在轮回过程中积攒在阿赖耶识种子中的不同缘分。古代有幅对联说:论夫妻,是善缘是恶缘,没有缘的不来;论子女,是讨债是还债,没有债的不来。这个对子虽然说得过于简单了点,但基本道理是这样的。同一对夫妻所生的子女,有些甚至是孪生,在同一家庭同一环境中长大,但其性格、爱好、品性、健康、聪明程度等等,可能大相径庭,差别很大。这难道都是家庭培养教育造成的吗?不是。各随自己的业力,也就是过去世种下的因,今生前来相聚罢了。父精母血只是提供每个子女发育、出生、成长的外缘,也就是条件,子女来到这个世界上能干什么,或者不能干什么,这是由他自身的业力所决定的。社会、家庭等等环境,只能在他自身种子中不定业的那部分显现的过程中,提供它生长或抑制其生长的条件,而定业是无法改变的。也就是说,如果他种子里不具有一些东西,家长花再多的“心血”也是白费。他种子中一定要显现的东西(定业),是谁也无法挡得住的。过去一个女居士因为儿子学习成绩不好而“发心”学佛,结果二三年下来,儿子成绩依旧不好,她气得把观世音菩萨的瓷像都摔掉了。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无知的爱使自己结下了地狱之缘。我们有很多人对子女寄予着过多不切实际的希望,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到头来无情的现实会使这些做父母的指望,一个个化成泡影。子女是我们过去积攒的缘分,子女的表现如何也是由他们自身的种子决定的,与家长的关系如何、孝顺与否是由你们之间过去世的善恶缘分决定的。亲友、同事等等关系概莫能外。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当从这个“情”字中解脱出来。有些家长会说:既然如此,我还教育他干什么呢?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努力教育子女也就是尽自己应该尽的善缘,在最大程度上让子女内在那些良善的不定业的种子得到最佳显现,让那些丑恶的不定业的种子得到有效扼制。培养子女造福社会,既是育人也是育己,是在为自己的觉悟积攒良善因缘和功德。今天的一切来源于过去生,而未来又将会对今天你的所作所为给予回报。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机缘成熟,样样皆报。天地之间最公平的规律就是因果报应,所以佛说要“深信因果”。但因果是在轮回的每一生中遇缘实现的,有些人只从这一生中看某人作恶多端却能逍遥自在,有人辛勤劳苦却食不裹腹,据此而否认因果的存在那是对因果规律的无知。

子女、亲朋的关系,只是我们个体生命中部分因果关系的一种体现。我们爱子女、爱亲朋,赋以一切美好的期盼与祝福,这都是极其正常的。但倘若过于狭隘,到了一种失去清明、理智,到了好坏不分,到了包庇纵容的程度,那么它已经演变成了一种自私,也就是我们本身内在一些丑陋习气的流露。爱别人,其实是希望别人爱自己。

尽心、尽力、尽缘分,我们的心不落于、不住于这份爱之中,善恶随缘应付,过后莫挂于心,雁过长空,青天依旧。

3、爱物之情。

爱物,就是我们对物的喜爱。比如有人爱古董、爱字画、爱美玉、爱奇石、爱花草等等,尽管这些被爱之物是属于无情之物,但我们有情却被它迷恋得神魂颠倒,丝毫不亚于爱人的心情。古人说:有情常被无情扰。有些人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是他喜好的那些东西,毫不夸张地说,这些所爱之物已经占据着这些人全部的心。我的一个朋友学佛多年,每逢节假日便到古玩市场去“淘宝”,有一次我跟他说:你若不远离这些物的诱惑,这一生你在学佛方面无论如何都不会有真收获、真感悟。你内心根本无佛,只有古董。

我们陷于这些物品的诱惑之中,我们的起心动念就被这些东西所控制着、迷恋着,更多的是“我”希望拥有它、得到它。处处作主的那个“我”(末那识),就被这些东西所羁绊着。广钦老和尚说:“贪一枝草,都要带来轮回”。因为人在死了以后,大脑已经死亡,不能进行思考。中阴身中尚有意根心(末那识)存在,它的表现正是我们平时起心动念中最执着的部分,你平时爱什么,此刻会更加强烈地执着着,爱一根草就会随这根草堕落。这里不是专门讲理论,只略提一下。

爱物是一种习气,爱烟、爱酒、爱美食、爱服饰等等皆是如此。但这并不是说一个修行人就不吃、不喝、不用,这是误会,关键是对物的用心。再好的物品,只能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一定的娱悦。一旦它强烈地吸引着我们,或者说我们的心总是被它所占据着,那么我们已经成了它的俘虏。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随缘因应,欣赏而不爱慕,赞美而不思想占有。用则尽其所能并善加珍惜,放下时则互不相干。保持内心的平淡与恬静,“本来无一物”,何必要放个东西在心里颠三倒四呢?有什么东西能随你升天堂、入地狱呢?除了业力相随,我们的身体尚且不能,更何况其他什么物件!

4、情绪之情。

情绪是众生无明的体现。虽然它不像爱人、爱物那样爱着身外的东西,但这也是爱,爱什么呢?爱“我”!就是爱我自己,是“我贪”、“我爱”、“我执”的具体表现。由于众生迷而不觉,总是以“我”的利益、“我”的观点、看法,去接人待物,乃至于去修学佛法。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些人,开始学佛的情绪高万丈,今天跑这个庙见这个法师,明天跑那个庙见那个高僧。一段时间过后,拜过的高僧、大德不少,但当自己的生活中遇到一点烦恼时,全无对治的办法,甚至愚蠢地以为自己已经不该有这些“魔难”了。结果情绪低落,怨天尤人。看书学习听课,也总喜欢听自己耳顺的话,只接受自己认可的观点,全然不去对治自己贪、瞋、痴的习气。甚至,随着自己在大众中的脸面混熟了、名气混大了,脾气也跟着大了,明知是错的也没有勇气去修正,明知所学所做的不是佛法,依然顾脸面不顾真理,此其一。其二,有人在宣讲所谓佛法时,极尽情绪化之表现。用自己情绪化、理想化的演义来解释佛说,完全不去做深入的修证,用感情和想象来宣说佛意,以盲导盲。这种现象,令一切真佛子感到忧心。无知无智而迷,糊里糊涂着魔!佛说:“断善根故,邪见最大罪。”

以上简略地分析和说明了众生“情迷”的特点和原因,情迷也就是情执,执着在情的表面现象上,使我们无法真正从这灿烂的迷雾中走出来,一直在生死苦海中漂流,无法走向觉悟和解脱。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Rank: 6Rank: 6

现金
4890 元 
精华
帖子
646 
注册时间
2004-3-30 
最后登录
2016-5-25 
9
发表于 2010-1-21 18:14 |只看该作者
问:心贪虽然表面很好理解,但要说明白却不容易。

答:是这样的。心贪,是一切众生与生俱来的习性。贪名、贪利、贪爱。使自己的心整天追逐在名利之中,而在贪求名利的过程中,一方面不择手段,在种子里种下无边恶业、恶缘的因,最终必然形成一个个恶果在后世轮回中显现;一方面不断强化和加剧自己贪婪、吝啬之心,而远离喜舍、乐施之心,这不仅为来生贫穷累积业力,而且为开启智慧制造障碍。贪的心理是“我”的拥有,起心动念熏染着、执守着这个我,使这个“我”越来越染污,越来越远离智慧和觉悟。这种处处执着的“我”,就是意根心末那识,由于处处贪染,使我们处处执着那个“我见”。我见不除,无法见道,不能见道何来修道、证道。

问:什么是不乐智?

答:我们学修佛法,首先要明白佛法是干什么的。佛陀讲经说法四十多年,三转法轮,苦口婆心为大众说法,为什么?为使众生觉悟,为使众生离苦得乐,走向成佛之道!

佛法包括二大部分:菩提道,解脱道。通常讲大乘与小乘法。

佛陀首先告诉大众世间一切无不是苦、是无常,众生沉浸在无常现象的追逐之中,以至生死轮回不已,苦痛不堪,唯有放下这些贪求和执着,才能离苦得乐。三界之中痛苦的根源是“我”,表现的形式是“贪”,前面我们也多次提到这些现象。而要断除这爱贪的我,则必须要断除“我见”,获证解脱慧。

声闻、缘觉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被称为解脱道。但出离三界生死轮回,唯有依靠佛的解脱智慧,不是靠禅定等等的功夫(这里说的是禅定功夫,不是说的禅,二者有根本性的差别。如靠禅定功夫,则佛法解脱道与外道无异),但解脱之道毕竟不是究竟圆满之法。回小向大,揭示法界实相才是圆满究竟的佛法。

大家都知道,佛陀在宣讲《妙法莲华经》时,有不少人离席而去。他们没办法接受佛开讲的大乘经典。大乘经典就是佛在阐发佛菩提道,就是告诉大众佛亲证的法界实相——真实如来藏。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念兹再兹地告诉大众的无非就是:如来藏的真实存在以及寻找、亲证、修行的次第与方法。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佛菩提道自然包涵着解脱道,只是二乘人无法了解菩提道罢了。

我们明白佛法是干什么的,明白佛法的核心是什么,那么我们就该检查一下自己的所学是什么,是不是佛法?

所谓不乐智,就是对真正佛法的智慧根本不感兴趣,不愿学习,不愿思考,自然也就谈不上佛法的修行。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Rank: 6Rank: 6

现金
4890 元 
精华
帖子
646 
注册时间
2004-3-30 
最后登录
2016-5-25 
10
发表于 2010-1-21 18:15 |只看该作者
问:您观察到哪些不乐智行为呢?

答:我这里只就在家人的情况谈点看法。大致分这么二类:

一类是人文修养型的。

我认识不少的读书人,有做各类学问的,有写字绘画的,有些是有些官职的。这其中不少人都对学佛有兴趣,有些人还很投入。由于他们在文化基础、身份、经济能力上的优越性,他们中的不少人阅读了、甚至研究了不少经典、参访或者说是结识了不少国内外佛教界的名人。他们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特点:从文化、哲学的角度上,以世法的眼界,从经典文字上解读经典,以此提高个人修养,帮助和改善他们的艺术、学术乃至个人气质风格,这类人在社会的精英中并不少见。然而,佛法毕竟是引导众生走向觉悟的。大乘经典无不是在阐发法界的真如实相,告诉众生如何去除我见,获得佛法的正知见。如何相信、体悟、证悟每个人都具有的真实如来藏(明心),如何见佛性,如何超凡入圣真正践行佛菩提道,证佛菩提慧。简单地说:小乘法是指导众生如何去除我见,获得解脱,证得涅槃。大乘法一是揭示实相,二是引导亲证,是提供修行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而文化层面的那点东西,实在不是佛法的本意。有位博士,学佛多年,也很勤奋,但一看他的文章,就是没有真入门的见解。我给他写的东西提点建议,原本希望他能深思一下,更进一步,谁知他却固步自封,显得不大高兴。佛典中有以手指月的典故,这类人望手者多,望月者少。文凭的光环、显赫的地位,有时恰恰成了他们障道的绊脚石。这类人中,有不少人写书、作文、写博客、建网站,也就是著书立说谈体会,弘扬这个文化那个文化,但大多只是世法、世智,虽有其积极的文化功能,但于佛法修行实在是隔靴搔痒。六祖惠能,广钦和尚,都是不识字的高僧,但却是真正得道之人,难道我们不应该有所思考?

第二类是大众型的。

文化水平或有高低,但总体偏低。社会职业复杂,应有尽有,各年龄层次均有,但总体偏大。这一类人问题较多:

1、不乐看经典。这并不是由于文化层次不高的原故,他们其中不少人能熟背多部经典,至于经典讲什么却基本不知。更有人受邪师之惑,认为学得多就是夹杂、就是不专,只看个别人的书,而不看佛的经典。

2、乐于活动。整天有忙不完的所谓法事活动。我认识不少居士,组织几个人背着黄书包,到处张罗超度死人,名为度人,实是“度己”(从中谋利而已)。此类活动,为害极深,远离佛法正智,传播愚痴迷信,败坏佛教形象,也给自己种下诸多地狱之业(当然其中也有依样学来的,但这种是非因果不可不明不辨)。

3、迷信盛行。哪一家什么人身体不好,事业不顺,学业不佳。就说人家有这个鬼那个魔的作祟,然后组织一帮子人念经超度。更可笑的是养鱼的供有鱼菩萨、养螃蟹的有螃蟹菩萨,每月请供,有些还设到庙里专供。家里开个小店也要洒净、做法事,然后烧掉大量纸钱,令人啼笑皆非。还有一些人热衷于算命、看相、抽签、打卦等等(有些寺院也大行其事),其目的只是为了一个字:钱!

4、招鬼上门。对真正学习佛法兴趣不大,然而却经常请一些游走于民间的身份不清的,所谓“善知识”讲课,我所知道的一些人连依文解字的能力都没有,纯粹是一些骗子。一方面满口鬼神迷信,一方面胡乱糟蹋佛法。有个“善知识”,在安徽某寺庙里“弘法”二天,有七八十人听讲,当有居士问他什么是大乘,什么是小乘时,这位“善知识”说:大庙里讲的法是大乘法,小庙里讲的是小乘法。

佛法是佛的教法,有佛法的是真道场,传佛衣钵的是真和尚。不少人见了寺庙、见了出家人的打扮(不管真假),就以为见到了真佛法,受骗上当的事例屡见不鲜。

我们知道,如果仅仅是被骗走几个钱,那倒是个小事,问题是他们这些胡言乱语,给我们这些学佛居士带来的观念上的染污却是极其严重的,在种子中种下的邪法的因对来世的追求觉悟和解脱都是有巨大障碍的。

如果我们多几个对佛法正智真正乐于学习的人,这种毁坏佛法的人就可能少一点市场,对事关佛法与非法的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就会有自己明晰的判断与选择。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要学会反思,问几个为什么?答案自然都会明白的。

不明理,无以识真假,不得智,无以脱苦厄!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6-29 11:22 , Processed in 0.01411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