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三十以后 不合理信念,不知你有吗?
查看: 912|回复: 3
go

不合理信念,不知你有吗?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现金
1970 元 
精华
帖子
609 
注册时间
2007-7-18 
最后登录
2012-7-4 

龙的传人

1
发表于 2009-12-3 15: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甲、乙两人一起走在路上,迎面碰到一个认识他俩的人,但对方没与他们打招呼就走了过去对此甲想:"他可能正想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就算是看见我们而没理我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原因。"而乙可能3会对这同样的事产生另一个看法:"他可能是故意这么做的,就是不想理我,就是看不起我。他凭什么这么对待我?"这样他们两个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就会不同,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该干什么还继续干自己的;而后者则可能怒气冲冲,以至无法平静下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了。
        ABC理论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即引起情绪变化的事情;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在上面讲述的例子中,A指"一个相识的人迎面碰上后没有打招呼";甲的想法是否他可能正想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就算是看见我们而没理我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乙的想法是:"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就是不想理我,就是看不起我。他凭什么这么对待我?"最后,甲的C为:该干什么还继续干自己的;乙的C为:怒气冲冲,以至无法平静下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C"与人们对事情的想法、看法"B"有关。埃利斯认为在这些想法和看法的背后有着人们对之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B"。甲持有的"B"可能是待人宽容的信念,而乙持有的"B"可能是"人绝不能不公正地对待我"这样的信念。假如我们长期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心理上的疾病。
这就是著名的埃利斯ABC理论

由此引发以下11条不合理信念和合理信念

1、每个人都要绝对的获得周围环境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这个观念是假象,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实现的。即便是父母老师等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对自己持一种绝对喜爱和赞许的态度。若持此观点,就可能千辛万苦,委曲求全以取悦于他人,以获得每个人的欣赏,但结果必然失望、沮丧和受挫。这是个体内在的自我太弱小的缘故。
所以:无论别人怎样看待自己的,自己都是有价值的。
2、个人是否有价值,完全在于他是否是个全能的人。
这是一个永远达不到的目标。虽然表面上荒谬是任何人都能一眼看出来,并且对之嗤之以鼻的,但是我们在实际中却会经常有这样的想法。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想法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的。比如做妻子的既要要求丈夫有钱有势,还要要求丈夫对自己体贴入微,还要照顾家庭和孩子,而且做妻子的并不认为她的观点有什么不妥,她认为丈夫应该有这个能力做到这些,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当家长的既要孩子学习好,成绩高,又要孩子会弹琴、跳舞、唱歌、书法或者是绘画。这些观点都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有的,而且我们都不认为这有什么过分,其实是很过分的,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个想法:我不要求孩子什么都好,但是起码学习要好,起码要会弹琴、跳舞、书法或者绘画。这就是我们的错误的观念,它被“我并要求孩子什么都好”的外衣给包裹起来,让我们对我们对孩子的全能的要求的想法不自知。其实是我们把全能的概念给缩小了,因为我们总是生活在自己的狭小的生活范围中,所以我们并不认为在我们这个狭小的生活圈子中的全能就是那个更广泛的全能的概念。
达到全能,是幼稚的幻想。人不可能事事都做得完备,没有全能的人,追求完美,结果只会失败。追求完美,必然求全责备,于是自寻烦恼,自找麻烦,陷入痛苦的泥潭。“金无赤金,人无完人”正是在不完美向尽量完善的过度中,生活才有滋味。

所以:尽力去做事,失败是努力的失败,价值不会受损,过程有时候更重要。
3、世界上有些人很邪恶、很可憎,应该对他们做出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好与坏,每个人都可能犯错,但是仅凭借责备和惩罚于事无补。对邪恶势力的过度反应,其实也是内心世界太软弱的缘故。他自己内心无法摆脱对恶势力的恐怖,因而寄希望于恶人遭恶报。
生活不是真空的,世界并非黑白两色。人不可能不犯错误,错误有大小、性质有不同,不可不分青红皂白一味痛斥。树敌过多,对人对己对社会均无益。   

所以:做了错事的人并不代表他完全是个坏人。
4、如果事情非己所愿,那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这种人不能正确的面对挫折。没有对事情的足够的信心,也没有足够的抗击打能力,所以对事情的后果做了过于悲观的预期。
事事不可能尽如人意,遇到不如意,就感到可怕和悲惨,好象大难临头,那样的生活太累了,神经肯定受不了。   

所以:事情很少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发生,若能改变,竭力改变,若不能,就接受现实。
5、人对自身的痛苦和困扰无法改变,因为不愉快的事情总是由于外在环境因素所致,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支配的。
这是心理外归因造成的。没有认识到自己对外在事件的知觉、评介及内部言语的作用因素。
人生不可能避免困苦和挫折,而挫折也是人生的财富,会使生活向前跨一大步。生活需要学习,需要历练和适应。如果不去努力,不去做,只能萎缩.

所以:情绪是由人的知觉、评价、态度产生的,是可以改变和控制的。

6、逃避困难和责任。
逃避问题只是暂时的缓和矛盾。问题会不断的恶化和产生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更为严重的情绪困扰。但是我们很多人喜欢如此,因为逃避的确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处于一种短暂的“愉悦”状态之中,这种“愉悦”的状态就如同麻醉剂一样可以麻痹我们的神经。我们总是可以在一次一次的逃避中找到“快乐”,逃避的痛苦越大,我们得到的“快乐”也越大,但是接下来我们将要面对的痛苦会更大,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不断进行下去,最终当痛苦大到再也无法用因逃避而带来的“快乐”去抵抗的时候,整个人就崩溃了。
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认为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就容易落入不能适应社会的陷阱。能伤害自己的,只有自己和自己的观念。人完全有能力控制自己,适应外界的环境。如果面临艰难,就采取逃避态度,那将一事无成。而且现实是逃避不了的,当逃避的时候,心理承受压力,可能陷入情绪困境。

所以:不管面临的事情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要正视它,勇于承担责任。
7、杞人忧天。
这是对未来的过分的忧虑。过分的夸大了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使人不能客观的评价和有效的面对。对未来的过分的担忧其实也是对现实的自我的不自信的反应。是害怕自己会失去现在的美好的东西,害怕自己没有能力保有现在的美好的东西。
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对危险的事物是要关注的,以便在危险发生的时候,可以避免危险或者将危险降到最低程度。但是如果过分担忧危险事物的发生,会形成不当的防卫机制,产生负面的自动化思维,限制自己的生活。

所以:要设法避免可能发生的事情,若不能避免就努力减轻后果。
8、强烈的依赖心理。
这是对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的夸大。过于强烈的依赖心理,导致了自我失去了独立性,进而导致更大的依赖,从而失去学习的能力,产生不安全感。依赖心理的产生一方面是来自对自己能力的估计不足,另一方面是来自自己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认为自己本身就应该依赖某一个人,比如做妻子的认为自己就应该依赖丈夫。这种强烈的依赖心理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对人的求全责备。强烈的依赖心势必造成对他人的不满,因为当别人不能满足你的依赖心理的时候,你就会感到自己被伤害,你就会感到应该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东西,别人没有给你。你就会感到别人欠你的。这势必导致你和你所依赖的人之间的矛盾。
依赖,源于不自信和不成熟。依赖往往在相互的关系中,附加很多条件,最后形成人生惰性,失去自我。人格的独立,意味着一个人真正成熟。在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中,依然有宽松的空间与亲和的动力,这样才是独立的人格。

所以:我们要独立生活,但并不拒绝他人的帮助。
高山流水觅知音;肝胆相照寻战友

Rank: 6Rank: 6

现金
1970 元 
精华
帖子
609 
注册时间
2007-7-18 
最后登录
2012-7-4 

龙的传人

2
发表于 2009-12-3 15:34 |只看该作者
9、一个人以往的经历和事件决定了他目前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是无法改变的。
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当矛盾冲突的时候,一方总是喜欢说:“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就是这样的脾气,我就是这样了”。或者我们总是评介对方:“像他这种人……,死狗拖不到南墙上”。这实际上是从过去中寻找应对现实问题的材料。当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或者伤害或者冲突的时候,我们可能一时找不到很好的解决方法,而做出了很多不恰当的行为和情绪,而事实证明这些行为和情绪是错误的,但是我们的自我防御机制让我们必须为自己的这些错误的行为和情绪找到“合理”的解释,而看上去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以前这样,现在这样,将来也这样”。
一个人的过去经历,是无法改变的。过去的事会对人生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完全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自己要不要改变。过去的不良经验,一点形成固定模式,就会产生消极态度。如果自己有强烈的愿望想改变自己,总可以找到机会改变的,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

所以:过去的经历对现在的影响是有限的,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现状。
10、一个人应该关心他人的问题,并为他人的问题悲伤、难过。
过分的关心他人的事情,就可能忽视自己的问题,并因此使自己的情绪失去平衡,最终导致没有能力去帮助他人,却使自己的问题更糟糕。过分帮助他人的动机是很明显的,是反“黄金规则”的运用:我帮助了你,你也应该帮助我。他帮助别人的深层次的动机是要祈求回报的,最起码他祈求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因为他自己认为他目前没有能力处理现实的问题,他就把希望寄托给了别人,然后认为我今天帮助了你,当我明天没有能力解决我的问题的时候,你就应该来帮助我。他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而是把希望寄托于通过帮助别人而获得的回报上。实际上你帮助了别人,当你在危难的时候别人并不一定会来帮助你,因为你运用的是“反黄金规则”。所以你经常要面对的是:自己的自身素质没有提高,而那些你曾经帮助过的人在你需要的时候也没有来帮助你。那么你在这个时候是相当痛苦的,你会感叹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其实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你自己。把问题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增强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心,充分挖掘自己现有的资源和潜能才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心他人,为别人的问题而感到难过悲伤,分担别人的痛苦,这是一种美德。但是过分地为别人的痛苦而悲哀,就会伤害了自己,对别人也无积极意义。同时,不能因为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

所以: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只要尽力帮助他们就行了。
11、对人生中的每个问题,都应该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若找不到答案就会痛苦一生。
这是一种非白即黑的二元论观念,对问题的看法要么对,要么错,没有“灰色区”,容易将知识看做是一成不变的真理。不能通过比较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进而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分析问题时没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认识到两个相反的观点都可能是正确的,因为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
人不是因为事情而困扰,而是被事情的看法所困扰。人生的问题非常广泛,不可能都找得到答案。如果因此感到痛苦,就会失去生活的乐趣。     

    所以:我们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不要苛求完善的方法。

埃利斯认为合理情绪疗法可以帮助求助者达到的目标是:
自我关怀、自我指导、自我接受、宽容、接受不确定性、变通性、参与和敢于尝试。
简而言之就是减低求助者各种不良情绪体验,使他们能够在治疗之后带着最少的焦虑、抑郁和敌意去生活,进而帮助他们拥有一个较现实、理性、宽容的人生哲学。这里面包含两层涵义:首先是针对求助者的症状的改变,即尽可能的减少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情绪困扰与不良行为的后果,这是不完美目标;再就是着眼于使求助者产生更长远、更深刻的变化。减少情绪困扰和行为障碍在以后生活中出现的倾向性,这是完美目标。
合理情绪疗法是针对情绪障碍的人实施再教育的过程。
高山流水觅知音;肝胆相照寻战友

Rank: 4

现金
613 元 
精华
帖子
478 
注册时间
2004-7-20 
最后登录
2010-7-18 
3
发表于 2009-12-4 21:44 |只看该作者
你是学心理学的吗?

Rank: 4

现金
514 元 
精华
帖子
88 
注册时间
2005-9-29 
最后登录
2011-2-28 
4
发表于 2009-12-15 21:56 |只看该作者
这些对我有启发。谢谢
品心    呼吸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6-29 10:14 , Processed in 0.013283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