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养生保健 关于忌口
查看: 2799|回复: 23
go

关于忌口 [复制链接]

Rank: 4

现金
832 元 
精华
帖子
635 
注册时间
2008-3-25 
最后登录
2011-7-26 
1
发表于 2009-9-7 18: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忌口  所谓“忌口”,就是指人们不该吃的东西。若吃了这些东西,就会对健康不利。传统医学是非常重视忌口的,一般地说,中医的“忌口”主要是针对病人而设的。
  病中的忌口, 一方面与服药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药后忌口,另一方面是要注意与病情的关系,要针对着疾病的寒、热、虚、实、表、里、上、下、五脏六腑等病因、病位、病性诸方面,结合食物的性、味全面加以考虑。凡于病不利的饮食皆为所忌。
  饮食忌口是在中医营养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正如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 若得宜则宜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便是此理。
  不仅古代医学重视忌口,现代医学亦很重视忌口,尤其是对一些常见病、急性病有着非常严格的饮食禁忌。如害了麻疹,须忌食脂肪油腻、香甜黏滞、辛辣、香燥、酸涩的食物,更忌海腥发物;若是冠心病,要严格限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尤其是蛋黄、猪脑、动物内脏;又如肝硬变,在伴有腹水时,要进无盐饮食,并控制入水量,严格忌酒和辛辣刺激品、生硬食物,以防引起食道静脉破裂出血。
已有 1 人评分现金 收起 理由
何语 + 5

总评分: 现金 + 5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4

现金
832 元 
精华
帖子
635 
注册时间
2008-3-25 
最后登录
2011-7-26 
2
发表于 2009-9-7 19:03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大家特别爱吃的,尤其女孩子爱吃的,都是应该忌口的东西,,,,,,,麻辣烫,麻辣面,肯得基,小食品,油油炸食品,烧烤,油炸臭豆腐,,总之特别刺激的,,,,,,,,,其实真应该注意点,,尤其是辣,可以说最近,很多饭店把辣当成了招牌,,但是辣会引起好多疾病,,,,

Rank: 4

现金
832 元 
精华
帖子
635 
注册时间
2008-3-25 
最后登录
2011-7-26 
3
发表于 2009-9-7 19:06 |只看该作者
例如常见的,,辣,,,可以引起或者加重病情的疾病有,痤疮,宫径糜烂(癌),,痔疮,前列腺炎(癌),其他各类皮肤病,各类过敏类疾病。

Rank: 6Rank: 6

现金
3066 元 
精华
帖子
1524 
注册时间
2004-12-18 
最后登录
2012-12-19 

有声有色 心灵港湾

4
发表于 2009-9-7 19:11 |只看该作者
生活小贴士
很有意义
活在当下,全力以赴

Rank: 4

现金
832 元 
精华
帖子
635 
注册时间
2008-3-25 
最后登录
2011-7-26 
5
发表于 2009-9-7 19:11 |只看该作者
《备急千金药方》的二十六卷上说:酸、咸、辛、(辣及葱薤等辛味)苦、甘甜这五味都不可吃得过多。吃得过多,对身体会有不良的副作用:

   酸走筋入肝,多食酸令人癃,使人肌肉又厚又皱,所以筋病不可吃酸;

   咸走血入肾,多食咸令人渴,使人血脉凝涩,所以血病不可吃咸;

   辛走气入肺,多食辛令人愠心,使人筋急而爪枯,所以气病不可吃辛;

   苦走骨入心,多食苦令人变呕,使人皮槁而毛拔,所以骨病不可吃苦;

   甘走肉入脾,多食甘令人恶心,使人骨痛而发落,所以肉病不可吃甘;

   《摩诃止观辅行》第三十二卷上也说:

   适度的酸味对肝脏有益,却会损脾脏,所以脾病不可吃酸。

   适度的咸味对肾脏有益,却会损心脏,所以心病不可吃咸。

   适度的辛味对肺脏有益,却会损肝脏,所以肝病不可吃辛。

   适度的苦味对心脏有益,却会损肺脏,所以肺病不可吃苦。

   适度的甘味对脾脏有益,却会损肾脏,所以肾病不可吃甘。

   先看看我们自己五脏有什么毛病,然后再吃对那一种有益的食物,而禁止吃那一种有损的食物。五味都不可吃得过多,因为五脏是相生相克的,吃得过多必然会伤到某一种脏腑,而造成恶性循环,甚至暴毙。例如,适度的酸,虽然对肝脏有益,可是酸吃得太多就会伤脾,脏脾不好又会影响到肾脏,肾脏不好又会影响到心脏、肺脏,最后还要伤到肝脏。季节对食物也有关系,孙思邈先生说:“春天宜少吃酸,多吃甘来保养脾脏。夏天宜少吃苦,多吃辛以保养肺脏。秋天宜少吃辛,多吃酸来保养肝脏。冬天宜少吃咸,多吃点苦来保养心脏。四季宜少吃甘,多吃点咸来保养肾脏。”黄帝的医学顾问岐伯也说:“春天应吃凉性的食物,夏天应吃寒性的食物,秋天应吃温性的食物,冬天应吃热性的食物。”(《本草纲目》卷第五十二页)。

   请注意:西医说肾脏病的人不可吃盐,因为盐中有钠离子。中医认为盐的味道带咸、带甘又带辛。因为甘味伤肾,而盐中又带甘味,所以不能吃盐。再者咸味可入肾,所以补肾的药,多半要用淡盐水服送,才能发挥力量。

中国的药理很复杂,药不但有五味,而且也有四气,“气”无形而升,故为阳。“味”有质而降,故为阴。所谓“四气”就是寒、热、温、凉。例如石膏和知母因为带有寒凉的特性,所以能治疗热病;附子和肉桂因为带有温热的性质,所以可治疗寒病。例如我们只考虑到药材的“味”,而忽略了“气”,以热治热病,那岂不是火上加油 ,更增加疾病的严重性?同样的道理,以寒药治寒病,也是危险而行不通的。

   有的药材只有一种味一种气,有的药材只有一种气,而却有很多种味。例如桂枝性温而味辛辣,升麻性微寒而味甘辛,还带微苦。同样的温性,有生姜的辛温,厚朴的苦温黄芪的甘温,木瓜的酸温,哈蚧的咸温。又例如同一种辛味,有石膏的辛寒,薄荷的辛凉,附子的辛热,半夏的辛温。(请参见吴仪络所著《增注本草从新》的“药性总义”和秦伯未的《医学入门捷径》第四章)。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断食得法也可以治病,不过这方法太痛苦,而且有危险性,所以我赞成减食。“疾病以减食为汤药”这一句话是出自唐朝百丈大智禅师二十条丛林要则中的第四条。这二十条要则的原文: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有了是非,就会引起纷争,而不能安心修道。)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

   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

   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

   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

   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

   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济物以慈悲为根本;(见《禅门日诵》第136页)

   这二十条要则的含义都很深。因限于篇幅的关系,现在我们只来解释,为什么要以减食为汤药。

   1、少吃东西是人类生病时的一种自然反应,少吃东西才能让胃充分休息,而且减轻身体机能的过度负荷,使生理组织恢复活力,白血球和抗体充分发挥驱除病菌的效能。

   2、有很多疾病是由于饮食太杂和太多引起的,所以古人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节制饮食,可以纺治疾病。

   3、《摩诃止观辅行》上说:“吃得少,心智才能清明。”心智清明,修行止观的工夫才能得利,才能运用止观来治病。

   4、吃得越多,人越昏沉。饮食过量,不但会伤肠胃,而且过多的养分留在体内,排不出去,会变成毒素,尤其脂肪或者维生素A、D、E、K这四种油性的维生素过多,无法排出体外时,会造成血管硬化等可怕的疾病。减少饮食,可以把遗留在体内的毒素排出,对于强化身体机能很有用。

   5、虽然《神农本草经》把一切食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常吃而有利无害的食物。中品是少吃有利、多吃有害的食物。下品是本身具有毒性,除非当药治病,否则不能食用的食物。现在由于大量生产,农作物普遍喷洒杀虫剂和农药,很多好东西都变质了。再者,食品加工,大多掺放了色素和防腐剂,碗盘上洗洁剂的遗毒又很难洗干净,所以再好食物还是不宜多吃,以免伤害肝脏和身体机能。

   6、食无求饱,随遇而安,才能专心修道,锻炼心智,天天讲究美味,贪求口福,则必然会起分别和烦恼心,这样,心地怎会清净呢?所以还是少吃比较自在,少吃则对物质饿依赖也相对地减少,容易达到知足常乐的境界,既不必为生活而奔波,又可对自己的理想全力以赴。

   7、减食最明显的理由,也许是因为现代人普遍都吃得过多。吃得过多会造成身体机能的负荷太重和操作过量。身体机能长期的亢奋,最后可能导致机体组织的损坏或崩溃,而造成机能失调或引发其他的病疾。糖尿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Rank: 4

现金
832 元 
精华
帖子
635 
注册时间
2008-3-25 
最后登录
2011-7-26 
6
发表于 2009-9-7 19:15 |只看该作者
“五味之美”与“健康疾病”
发表时间:2008-05-06发表者:蔡日初 (访问人次:515)
       在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人们见了面常以“吃”作为互相间礼节式的问候,诸如“你过早没有?”、“吃了饭没有?”、“宵过夜吗?”等等。与此相对应的是,在中国中医临床的“问诊”内容中,中医人常以患者的“饮食”情况与“脾胃”功能作为问诊的主要内容,以了解患者“吃”的健康与疾病。这样,中国百姓所关注的“吃”与中医人所关注的“问饮食”,就构成了中国人的“吃”与中医人“问”的医患关系,并由此而折射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关于国民“吃”的民生与人情、“吃”的结构与健康、“吃”的习惯与疾病等多层次的文化内涵与学问。我们不防简要地回顾与探讨一下中国“吃”的饮食文化与学问,以利我们在享受“五味之美,不可胜极”的同时,也能“吃”出一个健康的人身。

一、“吃”的民生与人情:

谈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吃”,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春秋时期孔子关于“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经典言说(《礼记.礼云》),联想到管子所说的“民以食为天”的警世名言(《汉书.郦食其传》)。他们都把百姓的“饮食”看作是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将“吃”作为人类的第一本性和根本诉求。政治家管子还认为,治国就是“牧民”,只有让百姓有饭吃,才能“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足则知礼节”(《管子.牧民篇》)。这就是说,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在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的基础上,人民百姓的“荣辱”道德规范才能由此而构建,人与人伦理关系的“礼节”也就能由此而扩展,如果社会的人都懂得知“荣辱礼节”而行成一种风尚,那么,一个朝代等级有序的政治秩序才能得以正常维系,其江山社稷也就自然而然地稳定了。即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江山社稷”的“稷”,在古代作为一种粮食而被称为百谷之王,“社稷”则指代国家,这说明在中国古代政治家们的“治国”与“牧民”的理念中,他们一开始就将粮食问题与江山社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们都将国家“粮储”与百姓“衣食”视同于江山社稷的大事。所以,在《周书》“八政”所介绍的八件国家大事中,第一件国家大事就是“食”。
不仅如此,古人还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佳肴美食(《论语.乡党》),作为人生吃的味觉享受与追求。在《周礼》“医师章”中,就有“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剂。”的记述,这类似于现代掌管各种美味食品调配的营养师及其技能。此外,晋·葛洪所撰《神仙传》中还记载:商代的伊尹著“本味”而善於烹饪雁羹和鱼酱,彭祖以雉和以五味并首创“雉羹”(野鸡汤),他们还以“厨神”的美名而流传至今。

由此可知,在中国悠久“吃”的饮食文化中,它既寓有“吃”的民生与社稷,同时也寓有“吃”的享受与养生。这样,我们就能从中国“吃”的饮食文化中,不难解读到中国“民以食为天”的如下核心内容与思想:



一是,有着漫长历史演变的中华民族,其实存在着一幅清晰可辩、千变不离其宗的“无农不稳”特征:即百姓饮食物的生存需求—→温饱享受—→荣辱礼节—→国泰民安—→治国牧民。这就是说,正是由于这“民以食为天”的“吃”,它演释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吃”的民生与规矩、“吃”的温饱与礼节、“吃”的享受与人情,并由此而延续着具有中国农耕社会特征的漫长历史。

Rank: 4

现金
832 元 
精华
帖子
635 
注册时间
2008-3-25 
最后登录
2011-7-26 
7
发表于 2009-9-7 19:16 |只看该作者
二是,中国“吃”的养生与味觉享受延续到现在、遗存于民间,就成为今天妇孺皆知的“人生在世,吃穿二字”,成为以美酒佳肴、膏梁厚味、生猛海鲜等作为剌激味觉的“口福;同时,中国社会由饮食物为基础建构起来的“荣辱礼节”演变到现在,已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亲与疏的“吃”的人情,人们也正以不厌其烦的请客吃饭、以酒为浆及其“感情深、一口吞”的形式,以完成现代人际交往的礼尚往来。



由此可见,“吃”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立国之本,它既是一个民族物质层面的民生,又是其精神层面的人情,也正是由于这“吃”的民生与人情,从而维系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并衬托出与饮食物质相适应的民俗民情。“吃”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每个具体的人来说又意谓着什么呢?不言而喻,“吃”是人立身之本,它既是人生物层面非吃不可的生存需求,又是其心理层面想吃什么的心态。那么,对于天人一体、国身一理,并将饮食五味与人体五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中医学来说,它所承担的任务就是要回答人为什么要吃?怎样去吃?以及吃的行为与健康疾病等人生吃的文化理念与饮食学问。






二、“吃”的理念与学问:

中医学基于天人一体观的整体思维,对人类饮食与自然、饮食与生命、饮食五味与人体五脏、饮食结构与身体健康、饮食方式与人体病疾病等问题进行全盘统考,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饮食观与膳食理论,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医学饮食观的渊源一脉相承与博大精深。中医学饮食观与膳食理论主要载述于《黄帝内经》中,我们不防重温一下它的主要观点,期望能对现代人们只顾吃而未曾进行思考人为什么要吃、怎样去吃、以及吃的行为与健康疾病等问题提供一种参照,以反思我们吃的不良理念与行为,避免由饮食因素造成的众多“现代病”。《内经》的饮食观与膳食理论主要有:

Rank: 4

现金
832 元 
精华
帖子
635 
注册时间
2008-3-25 
最后登录
2011-7-26 
8
发表于 2009-9-7 19:16 |只看该作者
天地自然与饮食:《内经》以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提出人的饮食五味与天地自然的密切关系,谓:“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即人是自然之子,人类依赖生存的各种饮食物是源于大自然的,是植根于大地的,大自然的空气、水和许多有机物及无机物是人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凭借天地间流动的自然之“气”与大地生长的植物之“味”而生息繁衍。这种将天地自然—→饮食五味—→民生吃喝相联系的饮食观,强调了人类饮食物的纯天然性。这种天人一体的饮食观,它一方面与现代所提倡的“綠色”与“天然”等食品的理念不谋而合,同时它也排斥现代人为的“垃圾”食品与五颜六色的“带色”食品。

饮食五味与脏气:《内经》认为,人体有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各不相同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器官,各个不同的脏腑器官需要各类不同的“五味”(苦、酸、甘、辛、咸)饮食营养物,所以饮食五味进入人体后,五脏各取所需以养五脏气,以维持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此即“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素问·五脏别论》)之谓。《内经》为什么不笼统地说“养人”而要“养五脏气”?因为人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人生命活力的强与弱、人寿命的长与短,是取决于机体内在“脏气”的强与弱、得与失的,所以《内经》又有“五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的说法。这种“五味” 养“五脏”的饮食观,不仅强调了人类饮食要“五味”多样化,以适应各脏腑器官的生理需求,而且还回答了人为什么要“吃”?为什么同时还要吃各种不同“五味”饮食物的永恒话题。

五味营养与五脏:当饮食物由口入胃进入人体之后,五味营养与五脏又是怎样进行分配的呢?它们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分配机制呢?《内经》认为,五味养五脏是根据各有所喜与各有所入而完成的,即“五味各走其所喜”(《灵枢·五味》),故“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素问·宣明五气篇》)。这就是说,五味与五脏之间是以同气相求、各取所需、自由选择的方式而完成其营养物分配的,如果某一味营养物不足与过剩,就可能造成某一脏器营养物的摄入不足与过剩,并由此而造成这一脏器功能的不足与碍障。《内经》五味“各有所喜”与“各有所入”的理论所要提示是:人们的“吃”要服从机体营养物的各种需求而合理进食,要克服我“想吃什么就缺什么”的错误理念,要求人们理智地进食,以避免饮食结构的单一与不及。这就回答了人们要怎样地去吃与具体吃些什么的问韪。

五味过用与健康:合理的饮食五味分配给五脏后,以生成五脏的精气,维系着五脏的正常的生理机能。但是过用五味(酸、苦、甘、辛、咸)的任何一种,又会造成相对脏器的伤害。所以《内经》对此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的说法,即成也五味、败也五味,如某一性味食物的长期过用,就会造成对相应脏器的伤害。五味过用对五脏会造成怎样的伤害呢?《内经》认为,过食酸味,则肝病传脾;过食咸味,则肾病及心;过食苦味,则心病及肾;过食甘甜,则脾气受伤,内生中满;过食辛味,则肺气受伤。因此,《内经》提倡要“谨和五味”,不能偏爱与过食五味中的某一味,否则就可能导致五脏功能失调而形成疾病。“五味过用”与“伤在五味”的思想说明,人们饮食五味的“吃”,要暗合各脏器的供给需求,要考虑到机体的接受与处理能力,不能按照自已的“口感”而享“口福”式的“一味”暴吃过用,这样必为五味所伤而影响自已的身体健康。

膳食原则与结构: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各种食物,诸如谷类、瓜果、畜肉与疏菜等,其五味之美,不可胜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享受各种食物美味的漫长饮食生活中,也得遵循一定的膳食结构与配膳原则,以获得人体营养的均衡。那么,人们的膳食结构与配膳原则又是什么呢?《内经》认为,人们膳食结构的配膳要遵循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脏气法时论》)的原则,即以五谷杂粮为给养主食,以瓜果类为輛助、以畜肉类为补益、以疏菜类为补充,强调食物品种多样化的同时,也主张各种食物的合理搭配,分清主食与副食,以制定出有利于人体健康的饮食结构。这就提示人们不能随意地去“吃”,“吃”也有吃的原则与结构,“吃”要遵循吃的规距与道理,不能凭自已主观意志的想当然去偏食某一种食物,也不能迁就自已味觉的嗜好去偏爱某一类食物。

Rank: 4

现金
832 元 
精华
帖子
635 
注册时间
2008-3-25 
最后登录
2011-7-26 
9
发表于 2009-9-7 19:16 |只看该作者
饮食行为与疾病:《内经》对于人们的不良饮食行为与疾病的关系也有提示与告诫。例如:对于饮食的温度,认为饮食的温凉要适中,指出“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灵枢·师说》)也就是说食饮物不要过寒,也不能过热,因为“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素问·阴阳应象本论》)如果饮食过寒过热,易于损伤人的脾胃。对于饮食的食量,告诫人们要“食饮有节”,不能饥饱失常,更不能暴饮暴食,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一时的暴饮暴食必然会伤及胃肠,长期的暴饮暴食就会形成胃肠疾病。

《内经》对于对饮食的质量犹为重视,提倡清淡,不赞成多食肥美甘甜厚腻的食物,认为“多食膏梁厚味之品,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奇病论》)消渴,即现代的糖尿病。不仅如此,久食肥厚甘甜之物,还容易使人体肌肤患上疔疮疖肿之类的外科疾患,此即“高梁之变,足生大疔”之谓。进而推之,当代社会多发的一些现代疾病,如“糖尿病足”、痛风、高血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何又不是过用肥美、甘甜、高热量的饮食所至呢?!

由此可见,不良的饮食行为能造成人体众多的内外科疾病,成为为害人体的病因。所以《内经》对此又指出:“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又“病之生时,……饮食不节。”把饮食不当列为机体疾病发生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并由此成为中医临床问诊中“问饮食”审病因的必问内容,并延用至今。

总之,《黄帝内经》以天人一体,饮食源于自然,把饮食、性味、脏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饮食节制、谨和五味、不偏嗜暴食、以及生病起于饮食不节与过用等膳食观点与理论,不仅反应了中医学饮食观的先知性和科学性,同时也为中医临床关于饮食结构与疾病关系的辩治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社会人群如何科学健康地进食、避免疾病的发生提供了饮食准则。

Rank: 4

现金
832 元 
精华
帖子
635 
注册时间
2008-3-25 
最后登录
2011-7-26 
10
发表于 2009-9-7 19:17 |只看该作者
三、“吃”的误区与疾病

我们回顾了中国饮食文化“吃”的民生与人情,探讨了中医学关于“吃”的理念与学问,我们不防再结合现代社会人们“吃”的某些不良行为,我们就不难发现人们“吃”的误区所在。认识我们“吃”的误区所在,这有利于人们提高对饮食“吃”的正确认识,走出“吃”的误区,克服“吃”的错误理念与不良行为,使饮食成为人们“养生”与“养脏”的营养,避免饮食物成为为害人体健康的病因。临床常见的饮食误区有:

吃的享受与发福:在临床中,会有这样的一些患者,他(她)的胃口好,特能吃,也会吃。在他们看来,饮食物是“不吃白不吃”,人活着就是为了享受“口福”,显露出这类人群“民以食为天”的吃的本能,成为贪食、能睡、少动的“过食”者。然而天长日久,他们由“口福”转化成身体的“发福”,由身体的“发福”转化成“痰湿型”或“湿热型”体质,他们的健康保险系数越来越小,潜藏着相应的易患疾病,存在着接近临界水平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功能偏低等隐患,处于“未病”与“欲病”的“亚健康状态”。显然,这类人群存在着人“为什么要吃”的迷茫,他们服从于人吃的本能与“口福”享受,却违背了饮食是为了“养生”与“养脏”的这个人生吃的终极目标,他们将吃的“养生”与“养脏”的营养物自觉或不自觉地变成了为害自已身体健康的废物与病因。

吃的人情与健康:中国饮食文化中关于“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足则知礼节”的社会说教延续到今天,仍然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它已由“民以食为天”生物学的生存与社会学的民生,演化成今天“人情大于天”的人与人的人情与社会关系的应酬,于是“吃”就成为连接与维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这个“人情大于天”的吃的人情与礼节是乎成为一种法则,人们是乎只有遵循这吃的人情法则,才能有机会去表现出世俗化吃喝的“套近乎”,以完成社会人际交往中的互动与互惠互利的目的。然而,正是由于这吃喝“套近乎”的世俗化行为,一部人由情感吃的人情已演变成躯体吃的疾病,这类人群数年如一日的赔吃赔喝而积累了多系统与器官疾病,诸如消化系的胃肠、胰腺、胆囊等慢性炎性疾病,代谢系统的糖尿病、痛风、高血脂、高胆固醇等,心脑血管的高血压、冠心病与中风等。显然,这类人群是服从于吃喝的“情”而背离了吃喝的“理”,他们有必要去权衡一下“吃”的“情”与“理”,要让吃的“情”与“理”的天平倾斜于“理”。

吃的习惯与疾病:在临床中,也经常能见到一家几口人有相似的体质类型或患相似的症病,如果分析其原因,除外遗传因素外,这主要与家庭成员习以为常的饮食习惯或饮食嗜好有密切关系。如以胃肠病为主的家庭,其家庭成员都嗜好辛辣剌激之物;以高血脂症为主的家庭,其家庭成员多喜欢“喝汤”,如肉排、鸡鸭等之类煨汤。在许多个案的患者,他们的饮食习惯分别喜好于味口重的或咸的、或肥厚甘甜的、或瓜果生冷的、或睡觉前饱食一顿的等。如果医生针对其饮食病因,试图劝导他们改变其饮食习惯或不吃这类食物时,他们却难以接受,是乎这个世界再没有什么其它可吃的了,他们会茫然地反问说:“那我吃么食呢?”。这样,他们的身体健康也就有意无意地长期服从于他们口味的“习惯”而逐渐形成众多的疾病。因此,饮食口味的“习惯势力”不可小视,这类人群必需对自已的口味“习惯势力”进行反思,并来一场口味转换的“自我革命”,中断其习以为常的饮食“习惯”,才能克服因不良饮食“习惯”所造成的众多疾病。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7-8 08:31 , Processed in 0.013920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