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乙肝病毒携带者维权 医盟网:乙肝病毒其实不传染
查看: 1904|回复: 14
go

医盟网:乙肝病毒其实不传染 [复制链接]

Rank: 5Rank: 5

现金
481 元 
精华
帖子
1216 
注册时间
2009-7-20 
最后登录
2017-12-7 

大财主勋章

1
发表于 2009-8-7 15: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乙肝病毒其实不传染
编辑:余清华    更新时间:2009-8-7 14:58:13
目前一系列旨在消除乙肝歧视的法规陆续出台,例如《食品卫生法》将乙肝携带者排除出不宜从事餐饮工作之外;公务员录用、各类入学体检标准都将乙肝病毒携带者列为合格对象;甚至幼儿园也有可能接受乙肝。这些法规出台不仅仅是出于对乙肝患者的怜悯和同情,主要是终于发现乙肝并非日常工作和生活接触所能传染,我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指出: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 (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乙肝病毒。经吸血昆虫 (蚊、臭虫等) 传播未被证实。
乙肝会通过血液和血制品传播吗?如果没有接种过乙肝疫苗或是没有乙肝表面抗体形成存在的人员输入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肯定会感染乙肝,但是感染病毒并非一定成为乙肝患者,感染乙肝病毒是一个过程,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后,会凭借自身存在的免疫功能,清除病毒,最终战胜病毒,体内形成表面抗体或核心抗体。我国丙肝患者几乎都有明确的血液或血制品输入史,但是乙肝患者几乎找不出有血液或血制品输入史者。我们随机调查了125名曾经接受过血液或血制品输入史的人员,结果发现丙肝抗体阳性者7名,占5.4%,没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指出: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乙肝病毒感染已较少发生。
乙肝会通过破损的皮肤和粘膜传播吗?一般认为经皮肤粘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但是实际这也是推测而已,如果医疗器械消毒不严,器械含有乙肝病毒,导致人员感染乙肝病毒非常可能,但是得上乙肝者寥寥无几。我们调查了三家权威的传染病专科医院从事乙肝医疗护理工作20年以上的医务工作者86名,在他们漫长的医疗实践工作中,在医疗操作过程中,至少被乙肝患者使用过的针头、穿刺针刺中2次以上,但是并无1人得上乙肝。我国以乙肝防治为主的传染病医院的医护人员,得上乙肝的的概率要比其他综合医院少。我国现有的传染病医院收治的患者绝大多数都为乙肝,但是也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以及非传染性肝病患者,患者入院后并没有按照乙肝患者隔离收治的方式进行,一个病房里有可能混住着乙肝、丙肝、脂肪肝、酒精肝、自免肝等等,大家混住在一起,医疗器械相互接触再所难免,但是并未出现过其他患者感染上乙肝的事例。至于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乙肝的说法,更是缺乏事实依据。
乙肝会通过性接触传播吗? 我们曾随机调查了年龄超过35岁已婚的263名乙肝患者,他们的对象仅有17例,这17例中夫妻双方家族同为乙肝者占11例,也就是说,生活在一起多年的一方为乙肝的夫妻,极少导致健康一方乙肝发生,试想生活在一起多年的夫妻几乎都未有传播的实例,怎么来论证性传播之说。值得注意的是夫妻之间一方为乙肝,另一方感染乙肝的概率极高,健康一方的乙肝核心抗体阳性率高达65% ,也就说乙肝夫妻间感染的概率很大,但是得上乙肝的概率并不高,感染和得病是两码事,我国感染过乙肝的人口可达60%以上,但是成为乙肝者不足10%。
众多的乙肝患者是怎么得来的?我国乙肝患者(包括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超过1亿3千万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约占人口总数的10%,如此众多的乙肝病例到底是怎么得的?我国乙肝高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家族聚集性,家族中一旦发现一例乙肝,可能顺藤摸瓜,以其血缘关系亲近为线索,找到一个乙肝“关系网”, 笔者随机调查门诊乙肝患者456人,具有明确家族性传播特点的占312人(被调查人数的68.42 %),其中,母亲一方家族有问题的占226人(占家族性传播的72.43%),父亲一方有问题的占86人(占家族性传播的27.56%)。我国乙肝发病的家族性倾向十分明显,这一点早已公认,但是,家族性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呢?这恐怕许多人尚不知晓,乙肝家族性垂直传播主要的途径是母婴垂直传播和父婴垂直传播两种,前一种居多,但后一种也不少见。母婴垂直感染是指感染乙肝病毒的孕妇,将乙肝病毒通过胎盘宫内感染、围产期分娩时母血播散、阴道分泌物、羊水污染等形式直接传播给婴儿,在乙肝的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中,这一途径起着主要作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子女中,HBsAg的检出率不低于50%,关于宫内感染,以往认识不足,现在由于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的普遍使用,胎盘组织及引产儿心血、肝组织中的乙肝病毒不断被发现,越来越多的事例证实:无论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的孕妇,都有可能发生宫内感染,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先兆流产时胎盘渗漏或是乙肝病毒可在绒毛膜细胞生长。过去,一直认为母婴垂直传播只是在胎儿在分娩时形成,现在看起来,相当多的婴儿在分娩之前就已感染了乙肝病毒,甚至有的病毒已整合到肝细胞内了。乙肝的母婴垂直传播已得到普遍公认,但是父婴垂直传播尚不为重视和公认,但是随着大量临床调查和乙肝病毒遗传特点的深入研究,发现父婴垂直传播现象也相当普遍,其主要依据是对父亲为乙肝,而母亲为正常人,母亲怀孕后,由于种种原因,胎儿进行了流产,流产的胎儿进行血液及肝脏组织学检查,发现其中大部分胎儿都已携带有乙肝病毒,这一点为乙肝病毒的种系传播提供了有利的依据。生活的密切接触是乙肝父母将乙肝病毒传播给子女的又一因素,因为乙肝病毒存在于父母的血液、体液中,密切的接触很有可能使小孩感染上乙肝病毒。乙肝家族性传播的最主要证据是子代和父母病毒结构、类型相一致。对于乙肝家族家族中乙肝病人的血液、体液进行脱氧核糖核酸分析,发现乙肝病毒基因片段(S区nt451—660段)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8%以上,这说明家族内部流行的乙肝病毒具有同源性。
乙肝患者的确是将乙肝病毒一代一代向下相传,但是,其遗传基因及其遗传密码还有待证实。还有一点支持乙肝具有遗传特点的依据,那就是乙肝病毒具有的明显的种族特征,东南亚一带的乙肝,几乎一半以上“大三阳”,而欧美国家只有6%左右,欧美国家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几乎没有表面抗原转阳者,而我国乙肝母亲所生子女,几乎一多半表面抗原为阳性,并且这些阳性往往持续终生,并有一部分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这进一步提示我国乙肝的发病与遗传有关。
  胎儿、婴幼儿是乙肝病毒的最大受害者。年龄越小,感染乙肝病毒后,危险越大,由于小孩机体发育不全,免疫系统建设也不完善,抗病能力薄弱,对于乙肝病毒没有识别能力,一旦乙肝病毒入侵,很难动员、调动机体免疫体系,进行有效的防卫和打击,乙肝病毒往往长驱直入,根植于人体肝脏,与肝细胞发生整合,形成顽固、甚至于永久的病毒携带状态。胎儿在母体子宫中感染乙肝病毒(即宫内感染),几乎都会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可能终身携带,而不显性发病,也有可能在青少年时期或中年时期,突然发病成为显性肝炎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免疫机制日臻完善,乙肝病毒对于人体的威胁也就越来越小,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乙肝病毒的威胁性依次减少,因此,乙肝预防的重点,一定要放在婴幼儿上,新生儿一出生,就按计划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
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Rank: 5Rank: 5

现金
481 元 
精华
帖子
1216 
注册时间
2009-7-20 
最后登录
2017-12-7 

大财主勋章

2
发表于 2009-8-7 15:39 |只看该作者
成人感染乙肝病毒,极少成为乙肝患者。成人感染乙肝的机会不少,但是极少成为乙肝患者。乙肝患者的血液、体液(汗液、唾液、尿液、精液等)都可能带有乙肝病毒,而乙肝患者广泛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在日常接触的物品中,如汽车扶手、门把手、卧具等等,都有可能带有乙肝病毒,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乙肝病毒再所难免,在我国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数多达60%以上,他们大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上的,却又极少成为真正的乙肝患者,基本上都是一过性感染,成年人机体免疫机制健全,免疫功能完善,病毒一旦进入体内,凭借自身强有力的免疫识别和防卫能力,即可将乙肝病毒彻底清除,不留隐患,他们可能在日后的某一次体检化验时,发现乙肝病毒的抗体为阳性。最能说明成人不怕乙肝病毒的实例是乙肝患者的配偶很少得乙肝,笔者随机调查263位已婚的慢性乙肝患者,年龄35~55岁,结婚年龄均超过5年,并且都有子女,其配偶同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共计17对,仅占被调查人数的6.46%,但是,其子女的乙肝的几率却较高,有204位乙肝患者的后代中有乙肝患者,占了77.5%,这一结果和国内的其它调查资料基本一致,这也就提示夫妻生活很少导致对方得乙肝,可是,垂直传播给下一代的几率却很高。乙肝患者配偶很少得乙肝,但是乙肝病毒的既往感染率较高,达到65.3%(172位),他们化验的结果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为阴性,但是表面抗体(都未打过乙肝疫苗)或核心抗体为阳性,乙肝夫妻生活多年,接触的密切程度非他人可比,性接触再所难免,感染的机会普遍存在,但是,其配偶的乙肝发病率却极低,这是为什么?因为成人往往具备健全的免疫体系,体内具有正常的免疫监视和免疫清除功能,当乙肝病毒进入体内后,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会立刻动员起来,识别并清除乙肝病毒,使病毒无藏身和落脚之地。科学研究表明,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龄和乙肝的发病及慢性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月的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大约80%以上都会转为慢性携带,留下祸根,但是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只有2%~3%左右会慢性化,一般都会主动清除病毒,形成抗体阳性,不留下祸根。
            接触乙肝病毒再所难免,只要预防好,乙肝病毒难施“毒计”, 不应以惧怕乙肝传染为由,对乙肝患者进行歧视和限制。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公民,接触乙肝病毒再所难免,乙肝病毒广泛存在于生活空间的每一个角落,无论你怎样防范,也不可能一点也接触不到,对付乙肝病毒的最佳措施不是躲避和消毒,而是积极进行免疫预防,我国自己研制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对于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群,接种后保护成功率可达97%以上,一只乙肝疫苗仅仅需要花费不到10元人民币,如果小孩一出生就按计划免疫程序及时打上乙肝疫苗,机体基本都会形成保护性的抗体,即便是有乙肝病毒前来袭扰,也难以对身体构成威胁,以后每一年检查一次乙肝病毒指标(俗称“两对半”),观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是否依然存在,如果还在,说明机体对于乙肝病毒仍然具有免疫能力;如果表面抗体已经消失或滴度过低,可以再进行一次免疫接种,以确保提内长年累月,具有足够的免疫能力。乙肝母亲可以在怀孕的第7、8、9月,分别注射一只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待孩子出生后,在予乙肝疫苗注射,可以提高孩子的免疫成功率。对于没有感染过的成年人也一样,如果也按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同样可以起到一样的保护效应。害怕乙肝病人给他人传染,就拒绝乙肝患者入托、如校、招工等做法,实在是毫无科学道理的歧视性做法,某人一旦得了乙肝,除了要面对疾病本身带来的影响,还要面对许多来自于社会方方面面的歧视和压力,使乙肝患者身心倍受煎熬和打击,其实,只要作好全社会的乙肝免疫防范工作,就可以解除所有针对乙肝患者的歧视性限制,这一点国外似乎做得更好一点,无论是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还是发展中国家(如泰国、新加坡等),都没有限制乙肝患者上学和工作这一条,我国人口基数大,乙肝人口占了总人口数的1/10,不让他们上学和工作,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http://www.bbs120.com/zong/focus/85601.html



帖子居然过长一下贴不上来
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

Rank: 4

现金
165 元 
精华
帖子
43 
注册时间
2009-7-26 
最后登录
2017-11-20 
3
发表于 2009-8-7 16:18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有理有据,才能说服大多数人。
我今天还看到一篇好文章:
http://wenba.ddmap.com/21/tp2_5917401_p7.htm

真正可怕的疾病并非乙肝


      在国外,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乙肝表面抗原属个人隐私,行业招工时不允许查乙肝五项。 除我国外,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没有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如此苛刻的限制。



正确对待乙肝携带者需要健康观念的转化

       西方60年代以来,随着慢性病的增长,全科医学的复兴,对于疾病的看法已经从“杀灭疾病”转型到“人与疾病长期共存”,只要疾病不发作,不危害个人健康,则可基本视作健康人。人们出于自身的一种“洁癖”,也难以赞同这一观念,但实际上,“全然健康”是几乎不可能的。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目前全球约有3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在这些亚健康人群里,中青年所占的比例高达75%。亚健康成了排在癌症、艾滋病、高血压之后的“第四杀手”。该调查还表明,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的只占5%,被诊断患病(第二状态)的不足20%,有75%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即亚健康状态。







      因此健康是相对的,工作对人健康的要求是只要不影响从事应聘的工作就行,而不是“完全健康”的人才有工作的权利。例如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是感冒病毒的携带者,而我们也不能杀灭感冒病毒,但它并不影响我们的工作;高血压比携带乙肝病毒更为致命,但既然我们可以控制高血压,我们就并不把高血压患者看成不适宜升学和从事大多数工作的人。







乙肝歧视的真正原因——强制性体检

      反对取消强制体检的另一种观念认为,强制体检无需取消,因为体检本身只说明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而不必然决定歧视的措施。







      被这种观点忽略的是:导致乙肝歧视的直接原因,正是强制性的乙肝体检,因为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社会观念。一个明显可见的例子是,在世界各国,强制性的乙肝体检都是被禁止的,但超过80%的外资在华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强制体检乙肝指标,大约70%的外企不招聘乙肝病毒携带者,而在中国以外的国家,他们并不对携带乙肝病毒的员工做出任何规定。因此,尽管劳动部和卫生部之前多次呼吁停止对乙肝病人的歧视,但他们仍然对病毒携带者收到歧视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让人们纠正已有的观念是困难的,我们只希望可以让曾经由于不了解而对乙肝携带者怀有恐惧心理的读者少一分担心,对携带者们多一分宽容。当然,如果你是乙肝强制检测的支持者,你真的如此敏感,敏感到宁可让一亿多人失去公平升学就业的机会,那么你应该至少知道,歧视并不能使你变得健康。而消除社会歧视,第一步就应该是消除制度歧视。在这一点上,卫生部门、劳动部门责无旁贷。

现金
4409 元 
精华
帖子
2927 
注册时间
2008-12-17 
最后登录
2023-4-15 
4
发表于 2009-8-7 16:52 |只看该作者
东方明珠:186531860

Rank: 4

现金
158 元 
精华
帖子
37 
注册时间
2009-8-5 
最后登录
2011-1-29 
5
发表于 2009-8-7 17:27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这里农村的成年人去年都参加免费体检,体检反馈单一起由村里发放给个人,从反馈单上看,有很多中老年人都印有阳性字样,仔细看了后发现那些有阳字夫妻都是单方的,也主要集中在家族,家庭中,也没有看见他们去医院看过,说明大多数乙肝携带者是不会发病的,夫妻生活几十年,也没有什么防范措施,都不会被传染,所以也不是那么容易被传染的,至于百分之十的携带者又是怎么来的,那是因为我们的上辈(自古)就有这样的比例存在的,(因为90年代以前没有这样的检测,也没有疫苗,所以也就没什么意识},然后通过家族式的父婴,母婴世代传染下来了,自从有了疫苗,就很少在新生儿童,小孩传染了,现在大多存在于成年人中了,去年有统计说乙肝携带者的比例已经降到百分之8了,所以乙肝对人没多大危害,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现金
2130 元 
精华
22 
帖子
4152 
注册时间
2009-5-16 
最后登录
2010-8-15 

一品御批懒惰勋章 兔子勋章 风雨同舟 如鱼得水 旺旺勋章

6
发表于 2009-8-7 17:29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Rank: 6Rank: 6

现金
4301 元 
精华
帖子
1029 
注册时间
2004-11-14 
最后登录
2011-11-22 
7
发表于 2009-8-7 18:01 |只看该作者
二十几年来医疗部门检查乙肝标志物暴露携带者隐私的做法,使携带者遭受各种歧视和精神上的打击,剥夺和限制他们的平等权利乃至工作和生存的权利,而政府和社会却对这些人还没有任何救济措施,简直难以想象!<br/>虽然近两年政府发现了问题,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来保护这些人的基本权利,但是卫生部不取消乙肝标志物的检查,这种歧视是永远不会破除的。<br/>有乙肝疫苗不去注射,却固守乙肝标志物检查来区分谁是乙肝来制造人与人的不平等,这种行为不就是一种弱肉强食吗?这不还是“文革”遗风的表现吗?<br/>文革时期,凡地、富、反、坏、右这些所谓黑“五类”极其子女,政治上遭受打击和迫害,干什么都要查祖辈几代,搞株连,什么当兵、入党、提干、工作都没有份,唯一出路就是到农村去劳动改造。这种对人从精神到肉体的折磨的手段是多么的残酷。而乙肝标志物的检查导致的歧视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与“文革”是如出一辙。而政治迫害终究还有出头之日,而检测乙肝标志物的歧视已经经历了二十几年了,导致了无数家庭的辛酸、悲剧,什么时候才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及其家人出头的日子?<br/>在胡主席和温总理的关心下,《食品卫生法实施条例》已经将乙肝排除在限制从事食品工作的疾病之外。希望卫生部尽快按照法律办事,取消乙肝标志物检查,彻底取消乙肝歧视。

Rank: 2

现金
61 元 
精华
帖子
35 
注册时间
2009-8-5 
最后登录
2009-8-14 
8
发表于 2009-8-7 18:21 |只看该作者
消除一切歧视,构建和谐社会

Rank: 5Rank: 5

现金
1160 元 
精华
帖子
788 
注册时间
2009-3-9 
最后登录
2017-11-19 
9
发表于 2009-8-7 21:45 |只看该作者
乙肝的母婴垂直传播已得到普遍公认,但是父婴垂直传播尚不为重视和公认,但是随着大量临床调查和乙肝病毒遗传特点的深入研究,发现父婴垂直传播现象也相当普遍,其主要依据是对父亲为乙肝,而母亲为正常人,母亲怀孕后,由于种种原因,胎儿进行了流产,流产的胎儿进行血液及肝脏组织学检查,发现其中大部分胎儿都已携带有乙肝病毒,这一点为乙肝病毒的种系传播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Rank: 5Rank: 5

现金
1160 元 
精华
帖子
788 
注册时间
2009-3-9 
最后登录
2017-11-19 
10
发表于 2009-8-7 21:46 |只看该作者
乙肝也有父婴垂直传播之说吗?????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18 23:36 , Processed in 0.016766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