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生儿育女 乙肝的传染与预防(大家看看这个,很有帮助) ...
查看: 1281|回复: 4
go

乙肝的传染与预防(大家看看这个,很有帮助)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3796 元 
精华
帖子
1462 
注册时间
2009-5-11 
最后登录
2011-4-14 

荣誉之星 心爱宝宝 红旗手

1
发表于 2009-5-22 14: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又称HBV)引起的,HBV存在于乙肝病人的血液、汗液、唾液、月经、乳汁及泪液等分泌物中。与乙肝急性期和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期时病人的上述体液及分泌物接触后,HBV进入血液中即可传染上乙型肝炎。

为什么乙肝病人发作期传染性最强?因为发作期的病人,血液中HBV复制(繁殖)明显,血清学指标表现为ALT明显异常,病毒学指标为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俗称“大三阳”。其中HBeAg最具传染性,如HBeAg阳性的血液输给受血者,或HBeAg阳性的血液不慎污染了健康人破损的皮肤,HBV即可通过血液进入体内,经过一段潜伏期后即可出现临床症状,如发热、热退后厌食、恶心、呕吐、尿色加深、ALT升高等。

    HBV进入血液的主要途径:

①母婴垂直传播:我国现有HBsAg阳性者约1.4亿人,其中85%通过母婴传播。垂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也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

②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HBV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HBV。

③医源性传播: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HBV。

④家庭内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HBV感染的可能。HBV可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

⑤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HBV。

上述这么多的传播途径,我们如何来预防呢?

首先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国内十分重视,自80年代起HBsAg阳性孕妇出生的婴儿均普遍注射乙肝疫苗。通过20年的努力,上海市出生的婴儿HBsAg携带者从9.8%降至0.5%。因而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不久将来HBsAg 携带者将会明显降低,乙肝完全可以预防。其次严格筛选献血员,确保医用血液及血制品不被污染。

最后要加强对乙肝病人的治疗,慢性活动性乙肝首选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应加强卫生常识普及宣传,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通过上述各种措施,相信不久的将来,乙肝病人将大大大减少。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3796 元 
精华
帖子
1462 
注册时间
2009-5-11 
最后登录
2011-4-14 

荣誉之星 心爱宝宝 红旗手

2
发表于 2009-5-22 14:09 |只看该作者
对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

1、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各种医疗及预防注射,应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对带血清的污染物应严格消毒(手术器械、探针、口腔科及五官科器械等),加强血液透析室的管理,对血液和血液制品应严格检测,如输血、输入人体白蛋白等。

2、对学龄前儿童和密切接触者,应接种乙肝疫苗。

3、阻断母婴传播,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可有效地阻断母婴传播。

4、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因医疗意外或医疗损伤不慎感染乙肝病毒,应立即注射免疫球蛋白。

5、乙型肝炎最有效措施是什么?
乙肝的预防在采取加强血液及血制品管理、杜绝医源性感染(针头、针管、医疗操作时污染)及改善卫生条件、去除不良卫生习惯等综合措施的基础上,施行乙肝疫苗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乙肝最有效的办法。

从1992年1月开始我国已在全国范围内有步骤的开始大规模地对新生儿和学龄前儿童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实施这一战略,近期的效果是阻止每年100万新生儿童受乙肝病毒的感染。50年以后,将使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的从10%降至0.5%。这将是造福人类的大好事,其社会效益是非常巨大的。

乙肝重组疫苗在我国也已试用,其优点是克服了血源疫苗来源的限制,而且产量高,足以满足人民预防乙肝的需要。

如何预防乙型肝炎?  

  近十年来,通过对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的研制、临床试验和大规模地推广应用,已使乙型肝炎的预防进入了以特异性免疫预防为主的崭新阶段。

  有两种制品可用于预防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可提供主动免疫,用于接触前后的预防。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提供暂时性的被动作用,用于某些接触后人群的紧急预防。

一.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

乙肝免疫球蛋白是由含抗-HBs的人血清浓缩纯化制成。每毫升含200IU(国际单位)以上者称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按此效价计算。其用量一般为0.05-0.07ml/kg(体重)。目前国内生产的HBIG,每毫升含量60-160IU,多数为100IU, 因此,用量应为0.075-0.2ml/kg。

有下列情况者应考虑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1、HBsAg阳性(特别是同时伴有HBeAg阳性者)母亲所生婴儿。

2、意外的医源性接触者,如被带有HBsAg血液污染的注射针、穿刺针刺伤皮肤粘膜或输入HBsAg阳性的血液制品者。

3、同HBsAg阳性者发生性接触者。

4、受急性乙肝患者照料的12月龄以下的婴儿。

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一般的免疫球蛋白不同,它是专门针对乙肝病毒的表面抗体。它可以在血液或细胞外液中,或在粘膜表面与侵入体内的乙肝病毒起中和作用,并逐渐清除病毒。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在肝细胞内繁殖,而HBIG只能在体液中不能进入肝细胞。因此,它只能在病毒进入肝细胞之前与病毒中和而发挥作用。所以,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注射时间非常重要,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6小时以内注射,注射越早效果越好。出生48小时后注射则预防作用明显减小;超过7天则无效,因为乙肝病毒已侵入宿主肝细胞,即使大量注射也无济于事。HBIG注射2、3小时后,血循环中抗-HBs可达保护水平,2~5天进高峰,其半衰期平均为 24.0土 3.8天。发生医疗损伤的医务人员,应在暴露于有传染性血液后24小时内(当天)和 l个月后各注射一次HBIG,三角肌肌注0.06ml/kg。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3796 元 
精华
帖子
1462 
注册时间
2009-5-11 
最后登录
2011-4-14 

荣誉之星 心爱宝宝 红旗手

3
发表于 2009-5-22 14:09 |只看该作者
二.乙肝疫苗预防

这是控制乙肝的根本途径。由于乙型肝炎病毒至今尚不能在实验室进行离体培养,因此不能用传统的培养病毒的方法来制备疫苗。1963年,Blumberg等在澳大利亚洲土著居民的血液中发现了所谓‘澳大利亚抗原”(临床上通称“澳抗”),尔后证明其为HBsAg,并且存在于乙型肝炎带毒者的血液中。这一发现不仅开辟了实验室诊断发现带毒者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创造了用乙型肝炎疫苗预防乙肝的新方法。注射乙肝疫苗后,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抗-HBs),使其免受乙肝病毒侵害。

为什么新生儿普种乙肝疫苗?

(1)母婴围产期传播在我国是HB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2)感染HBV后形成慢性携带状态的机率与受感染时的年龄关系密切,1岁以内婴儿感染HBV后约有70%-90%发展成HBsAg慢性携带者,2-3岁幼儿为40%,7岁儿童为6%-10%,青、成年人感染后成为慢性携带者的比例仅占5%左右。
    (3)仅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进行免疫不能预防幼儿时期的水平传播,对所有新生儿普种乙肝疫苗,既可以阻断母婴围产期传播,减少儿童中新传染源的产生,也可阻断儿童时期的相互传播。

什么措施能预防母婴间乙肝病毒的传播?

由于幼婴的免疫功能尚未成熟,肝细胞的分化代谢处于幼稚阶段,一旦乙肝病毒人侵,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就能整合到肝细胞染色体基因中去。整合后的含病毒肝细胞,非但不受细胞和体液免疫的攻击,而且能继续增殖形成克隆,向肝癌方向分化。说明预防母婴间乙肝病毒的传播非常重要。经过多年的探索,当前国内外阻断母婴间乙肝病毒传播的最佳措施是:乙肝病毒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参与乙肝疫苗的结合使用。
  (1)HBIG的被动免疫预防:乙肝表面抗体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保护性抗体。采用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人血液制备成乙肝免疫球蛋白,给新生儿或幼婴注射,可使机体迅速获得被动性保护免疫。乙肝免疫球蛋白中的乙肝表面抗体可中和人侵的病毒,清除病毒,使新生儿免受感染。每毫升含200单位以上者可称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但目前国内生产的乙肝病毒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每毫升内多数只含100单位;因此计算用量时应按每公斤体重注用0.075毫升~0.2毫升推算。
  (2)乙肝疫苗的主动免疫预防:目前有血源性乙肝疫苗、乙肝多肽疫苗、基因工程重组乙肝疫苗等。1986年以来我国生产的血源性乙肝疫苗的效果与美、法、日制品比较,生物效价、安全性、阻断效果均相仿,而费用要比进口疫苗价廉得多。目前国产的乙肝疫苗已实现了高免疫源性、高纯度、优质高产,质量已达国际水平。
  研究发现,人体肝细胞用乙肝病毒感染后3日,就能在细胞核内检出乙肝核心抗原。而单剂量乙肝疫苗注射需4日后循环抗体才迅速生长。因此单用乙肝疫苗时,在人工自动免疫建立之前,如已经入侵的乙肝病毒就可能在肝细胞内建立了繁殖的基地。所以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同时乙肝e抗原阳性携带者母亲所生的子女在出生后应及时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在被动阻断的基础上同时注射乙肝疫苗,就可减少乙肝病毒提前“着陆”的可能性。
  出生后48小时内注用HBIG,与乙肝疫苗0、1、6方案(出生时、生后1月、6月各注射l次)结合至少可使70%~ 90%的婴儿免受其母体乙肝病毒的侵害。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3796 元 
精华
帖子
1462 
注册时间
2009-5-11 
最后登录
2011-4-14 

荣誉之星 心爱宝宝 红旗手

4
发表于 2009-5-22 14:10 |只看该作者
乙肝垂直传播之父婴传播

我国乙肝人数众多,绝大多数(50%~80%)来源于家庭的垂直传播,垂直传播可分为母婴垂直传播和父婴垂直传播两种。

母婴传播已得到公认,但是父婴传播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父亲为乙肝,其所生子女情况会怎样呢?研究证实,凡父亲是乙肝“大三阳”(乙肝表面抗原兼有乙肝病毒e抗原为阳性者),子女的乙肝病毒的感染率高达85.7%,成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的几率为42.8%;“小三阳”(乙肝表面抗原兼有e抗体为阳性者)子女的感染率为25%。

不少科学实验陆续发现父亲可以将自己携带的乙肝病毒通过精细胞传给子代。如果妻子为健康者,收集乙肝丈夫的血清、精液,与父亲是乙肝患者由于客观原因终止妊娠的3个月以内的胎儿的血清(心脏采取)及肝组织检测,结果发现父婴间核苷酸同源性达到98—100%,在胎儿血清、肝脏、白细胞、心脏、脾脏、胸腺等组织脏器都检测出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这些研究证明出生前存在有乙肝病毒的父婴垂直传播。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患有乙肝的男性,其精子中可检出乙肝病毒DNA,该病毒存于精子头部细胞浆中,精子进入卵细胞形成受精卵,尽管其母亲无肝炎,但这种受精卵在形成胚胎过程中,乙肝病毒也在不断增殖,使子代成为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这种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称为父婴传播。

如何预防父婴传播?这就是要求新婚夫妇在婚前要进行乙肝检查,无论男女任何一方患有乙肝,都应进行积极治疗,待病情治愈无传染或病情稳定后方可结婚育子。如果病情稳定需要结婚时,可先用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注射和待到机体出现抗-HBs阳性时,才能结婚育子,但其所生新生儿除按规定注射乙肝疫苗外,还应在出生后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以保护新生儿。

乙肝疫苗的剂量怎样掌握?

一般对母亲HBsAg阴性所生的新生儿注射三次,每次10ug;HBsAg阳性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第一次为30ug,第二、三次为各10ug。

HBsAg阳性或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生的新生儿注射三次,每次30ug,或先注射一支乙肝免疫球蛋白,再注射一次30ug疫苗。在不做孕妇HBsAg筛选化验的地区,新生儿和学龄前儿童、其他易感人群(乙肝病毒标志全部阴性的人)均可采用10ug三次进行预防。

五年后的一次加强接种,10ug剂量就够了。对于乙肝病毒标志中有一项以上阳性的人,因为已感染过乙肝病毒,就没有必要再注射乙肝疫苗。

目前生产的基因重组疫苗,每支5ug,相当于血液疫苗10~20ug。

注射乙肝疫苗后,预防效果如何?

乙肝疫苗要注射三次(出生时,一个月,六个月),母亲HBeAg阳性婴儿在注射乙肝疫苗前最好先注射一支乙肝免疫球蛋白,(第一支乙肝疫苗可在注射免疫球蛋白l-2周后注射)这样效果更好。

疫苗接种是否成功,主要看是否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一般在注射最后一针后一个月化验,如果抗-HBS阳性值在10以上,就说明接种成功,获得了免疫力。一般这种高的值可保持5年左右,故5年后可再加强接种一次。也有人主张不必再加强接种,因为如果又感染乙肝病毒可再次激发免疫力。

儿童和成人如果乙肝标志化验全部阴性,也可用上述方法注射乙肝疫苗(间隔为0、1、6个月)进行预防。

有的人注完三次后仍未产生抗-HBS或值在10以下,可再注射1-3次,促使抗体产生。最新研究表明,部分人接种失败与基因有关。

为什么注射疫苗后还会患乙肝?

不少人注射过乙肝疫苗后,但在体格检查时又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于是有人问:“乙肝疫苗不是预防乙肝的吗?为什么已经注射了疫苗还得乙肝?”有的人因此怀疑检查结果有误或是疫苗有假,要状告医院。那么接种乙肝疫苗后到底还会不会得乙肝呢?

     大量研究和临床应用结果证明,注射乙肝疫苗的确是预防乙肝的好方法。但是乙肝疫苗的保护率为90%~95%,对少数人可能无效。影响乙肝疫苗效果的因素很多,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乙肝疫苗的保护作用。

注射疫苗后能否预防乙肝,取决于疫苗能否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以及抗体产生的多少(用滴度表示)。一般认为,血清抗体滴度大于10国际单位/毫升时才能预防乙肝。约有30%的人注射乙肝疫苗1个月后出现抗体,完成全程注射1个月后抗体达到最高水平。因此,在完成全程注射前,抗体未产生或滴度比较低时,仍有感染乙肝的可能。在这段时间里,人们仍须注意采取其他预防措施。

据研究,人体对乙肝疫苗产生抗体滴度的高低可分为四组:1.无反应组,约占注射人数的5%。人对乙肝疫苗无反应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遗传因素。注射疫苗产生抗体的能力是由Ⅱ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控制的,属于显性遗传。2.低反应组。注射疫苗后产生血清抗体的滴度小于10国际单位/毫升者,约占注射人数的10%。这与遗传、年龄大、肥胖、免疫抑制、免疫耐受等因素有关。3.中反应组。注射疫苗后产生血清抗体的滴度为10~100国际单位/毫升者,约占注射人数的65%。4.高反应组。血清抗体滴度大于100国际单位/毫升者约占注射人数的20%。无反应组和低反应组的人仍有可能在注射疫苗后得乙肝。

乙肝疫苗不宜冰冻,冰冻可破坏其结构。37度保存不宜超过1个月,4度保存不宜超过1年。保存时间过长,疫苗效价会降低。另外,乙肝疫苗宜在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注射,不宜在臀部注射。因为臀部脂肪组织多,免疫活性细胞少,注射后产生的抗体滴度低,抗体下降速度快。可见,疫苗保存和使用不当,影响抗体的产生,也是接种疫苗失败的原因之一。

即使注射疫苗产生了高滴度的抗体,少数人仍有得乙肝的可能。这是因为乙肝病毒可以发生变异,而现有的乙肝疫苗是针对正常乙肝病毒的。如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发生了突变,注射疫苗的人不幸感染了这种变异病毒,就仍有可能得乙肝。

鉴于少数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仍然可发生乙肝,而其主要原因是未产生抗体或抗体滴度不高等。因此,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不能以为万事大吉了,而应进行乙肝全套检查。如果没有产生抗体,还应重新接种疫苗。为了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可以加大疫苗剂量,如每次15微克(重组疫苗),并且最好另选生产厂家的产品。有些专家认为,补充锌、IL-2或胸腺素有可能增加抗体滴度,不妨一试。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3796 元 
精华
帖子
1462 
注册时间
2009-5-11 
最后登录
2011-4-14 

荣誉之星 心爱宝宝 红旗手

5
发表于 2009-5-22 14:10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乙肝免疫球蛋白,在什么情况下应用?  

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从健康献血员中筛选出来的,其血浆含有滴度较高的乙肝表面抗体,经过浓缩工艺,最后制成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因其价格昂贵,只有在下列情况下考虑使用。

(1)阻断母婴传播:母亲是HBsAg和HBaAg双阳性的新生儿,必须在出生后48小时之内(越早越好)肌肉注射一支乙肝免疫球蛋白,间隔1月再注射一支,然后联合应用乙肝疫苗,对婴儿的保护率可达70%-90%。

(2)预防特殊情况下的乙肝病毒感染:乙肝易感者在某种场合意外地遇到乙肝病毒感染的危险时,可以单独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例如医生、护士和检验人员等在给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作治疗、护理或取血检验过程中,不慎手指被针尖刺破,或被手术刀割伤,病人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就可以通过皮肤创伤进入上述人员的体内。在这种情况下,应立即(12小时之内)给受感染人员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支,1个月后再重复注射一次,可起到预防感染的效果。

导致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乙肝疫苗免疫失败主要发生在孕妇HBsAg阳性的新生儿中,疫苗未能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孕妇血清中 HBV-DNA含量较高的人中,无论是单用疫苗或疫苗加乙肝免疫球蛋白,凡免疫失败者,其孕妇血清HBV-DNA含量大都在 2.5pg/10μ以上。因而认为,孕妇乙肝传染性高,是导致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接种乙肝疫苗后,需要隔几年再加强注射?  

接种乙肝疫苗后,其免疫力能持续多久,有人曾做过观察,接种乙肝疫苗产生乙肝表面抗体者,5年后尚有60%左右存在乙肝表面抗体,需间隔几年再加强注射?有人认为3年,有人认为 5年,目前尚无统一规定,可以定期到医院查执-HBs(最好每年一次),当抗-HBs转阴或滴度明显下降时,可再加强注射乙肝疫苗1次,剂量一般为10ug。

乙肝疫苗的接种是控制乙肝的根本途径  

乙肝疫苗注射是控制乙肝的根本途径。血源性疫苗因原料来源不足,成本较高,生产受到限制。近年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或DNA重组技术,制造出HBsAg基因工程疫苗。

目前已有上亿人次接种,证明此疫苗安全有效。目前多采用皮内注射3针低剂量疫苗的免疫方法。按0,1,6月程序注射。抗-HBs阳转率第1针后约30-40%;第2针后为70-90%;第3针可达96%以上。一般讲,接种疫苗后,产生足够的抗-HBsAg才具有保护作用。但这种疫苗诱生的抗-HBsAg水平常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人其免疫保护作用常可维持7-9年,儿童尤其是母亲为抗HBs阳性的婴儿,免疫保护时间可能相对短一些。为使其重新获得足够的保护性抗体,一般应在5年后加强接种一次。当免疫力维持到成年时可不必再加强接种。这里应强调一点,乙肝基因工程疫苗不含有活的乙型肝炎病毒,仅含有无感染性的HBsAg颗粒,预防注射十分安全。对HBV携带者或对已产生抗HBs者,如果接种也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可能还会使抗HBSAG水平更高。故有人建议儿童每5年加强接种一次的方案是可取的。另外。需要提醒一点的是,目前基因工程疫苗质量参差不齐,故在注射疫苗后应常规进行乙性肝炎病毒学检查,若无应答反应,应重新进行预防注射。

如何接种乙肝疫苗?  

  除新生儿外,接种前应检查血清HBsAg和抗-HBs,若二者均为阴性,就可以注射乙肝疫苗,若其中一项是阳性,则不需要注射。一般注射方法是:分别在0、1、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 10μg;但母亲是HBsAg单阳性的新生儿,HBsAg阳性者的密切接触者,高危医务人员以及无条件检查HBsAg的地区,应首次注射30μg,即分别是0、1、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30、10、10μg。母亲是HBsAg和HBsAg双阳性的新生儿应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方法是在婴儿出生后6小时之内及1个月后各注射1次乙肝免疫球蛋白,然后在 2、3、6个月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微克;并在2、3、6个月分别注射乙肝疫苗10μg。

对注射乙肝疫苗后无应答(不产生抗体)者与低应答者应怎样处理?  

  对乙肝疫苗无应答者或低应答者的处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处理前,需排除是否存在低水平的乙肝病毒HBV感染。现已发现,部分无应答者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证明体内存在HBV-DNA。下列措施对提高无应答或低应答者的抗-HBsAg水平有一定帮助。

(1)更换疫苗:对接种血源性乙肝疫苗后无应答者,可改用基因工程重组乙肝疫苗接种,使之成为低应答者;对接种无前S乙肝疫苗后无应答者,可改用有前S的乙肝疫苗。

(2)增加接种次数:有人曾对无应答或低应答者增加接种1~3次,可使38%~75%的接种者抗-HBs阳转,或提高其水平。

(3)  改变接种途径:有人对肌肉注射疫苗后无应答者改用皮内接种,每2周一次,直至迟发性变态反应呈阳性为止。有报道称,接种8周后抗-HBstg即可由阴转阳,20周后血清抗-HBsAg 水平可达到10Iu/L。

(4)  与小剂量白细胞介素-2联合接种。

(5) 并用佐剂:有人试用牛磺酸,接种疫苗前一日与接种当日各口服1次,每次12g,可提高抗-HBs应答率;也曾有人试用合成五肽(TP-5),每周3次,每次50mg皮下注射,连用3周,用此佐剂3次后再用乙肝疫苗40ug,可取得提高抗-HBs水平的效果。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儿童能否收入托儿所成幼儿园?  

我国人民对乙型肝炎普遍易感,儿童更容易患病。为保护儿童健康,入托入园前做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已成常规。我们认为检测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儿童拒之门外。有人提出可为他们单独成立托儿所、幼儿园,以使管理和隔离。可选择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保育员和工作人员担任该所(园)、班的阿姨。在该所(园)的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的管理人员一定要注射乙肝疫苗。不能成立单独机构的地方和单位,应在幼儿园中设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儿童班,从用离条件上减少他们与阳性儿童的接触。

近年某幼儿园对这个问题作了专题研究。该园有乙型肝炎易感儿240名,全部进行了乙肝疫苗的全程免疫(3针,每次10微克~20微克)。6个月后有计划有目的地接收5名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双阳性的儿童入托。再过半年及2年半后全园检查。全部接受免疫的儿童无一例发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迹象。说明已接受乙肝疫苗的小儿即使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并带有乙肝e抗原(有传染性)的儿童混托,对健康也无不良影响。因此,如果有条件,能给未感染过乙型肝炎的儿童和工作人员普遍注射乙肝疫苗,即使有个别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儿童人托,他们也已具有抵抗能力,国内也就没有必要为“澳抗”阳性儿童单独分班了。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9-23 20:19 , Processed in 0.02108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