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原创文学 存档 1 清华受赠竹简竟是遗失多年的古文《尚书》 ...
查看: 775|回复: 2

清华受赠竹简竟是遗失多年的古文《尚书》 [复制链接]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32534 元 
精华
25 
帖子
19421 
注册时间
2002-6-11 
最后登录
2013-3-23 

版主勋章 勤于助新 携手同心 文思泉涌 锄草勋章

1
发表于 2008-10-29 08:46
争论了一千多年的儒家公案终得破解

2000多年来国人从未见到过的古文《尚书》首次出现在清华大学入藏的一批珍贵竹简中,这是自秦始皇焚书之后首次出现的真本古文《尚书》。国学大家王国维1928年在清华讲演时曾说,中国自古新学问的兴起常由于有新发现,在学术史上有两次“最大发现”,就是西汉“孔壁中经”和西晋“汲冢竹书 ”。“现在清华简的发现,足以与‘孔壁’、‘汲冢’相媲美。”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说,此次出现在竹简中多篇《尚书》是真正的“古文尚书”,对中国古史研究的意义难于估计。一批珍贵竹简日前入藏清华大学。经全国11位权威学者专家的鉴定一致认为:“从竹简形制和文字看,这批竹简应是楚地出土的战国时代简册,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项罕见的重大发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据初步统计,竹简数量约为2100枚(包括残片)。与这批竹简同时入藏的,还有传为同出的漆绘木笥(装竹简的箱子)残部,纹饰带有楚国艺术风格。

现代人重见古文《尚书》

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中的书指的就是《尚书》,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研究古史的最重要依据。据称,先秦时《尚书》有百篇之数,但在秦始皇焚书后大多遗失。汉朝初年,一位做过博士的儒生,凭借记忆默写出29篇《尚书》,得以传世,即世人今天所看到的“今文尚书”。至汉景帝末年,又在曲阜孔子后人宅屋的墙壁中发现焚书时隐藏的竹简书籍,里面有16篇古文《尚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16篇《尚书》流散,如今看到的古文《尚书》已被明清以来的学者论定为伪书。

据李学勤介绍,此次清华大学入藏的这批珍贵竹简(简称“清华简”)中发现的多篇《尚书》均是焚书以前的写本。《金縢》、《康诰》、《顾命》等部分篇目有传世本,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都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篇章。例如《尚书》中的名篇《傅说之命》,即先秦文献引用的《说命》,和传世伪古文就并不相同。这意味着对“清华简”的研究可以使现代人得以重见古文《尚书》真容。

复旦大学古文字专家裘锡圭教授此次也赴北京对“清华简”进行观察鉴定,他表示,可以确定竹简上部分文字是《尚书》的一部分,“和现在我们读到的《尚书》版本内容有些文字出入,具体的研究则刚刚启动。”

内有《史记》未有的史事

这批竹简书中还有一篇编年体史书,体裁类似西晋时在今河南汲县战国魏墓中发现的竹简书籍《竹书纪年》。《竹书纪年》中所记载的很多史事与传世文献并不相同。但《竹书纪年》也已流散,今日所见的“今本竹书纪年”被认为是伪书。

“清华简”中的编年体史书,所记历史上起西周初,下至战国前期。记载了很多《左传》、《春秋》、《史记》等未记的史事。此外,竹简中还有类似《国语》的史书,类似《仪礼》的礼书,前所未见的乐书等,均为2000余年无人见过。

如何保护是世界性难题

“从今年7月份到现在,这些教授都放弃了周末和假期休息,对这些竹简进行抢救性的工作,现在他们确实非常劳累了,非常需要休息。”清华大学有关负责人昨天向早报记者介绍,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工作,至10月初,第一阶段的保护工作才基本完成,初步统计竹简数量约为2100枚(包括残片)。以后在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中,对于陆续新的发现,学校将会及时向社会公布。

据介绍,清华收藏的这批珍贵竹简是今年7月由校友捐赠的。到校时部分已经发生菌害霉变,清华入藏后迅即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开展了竹简的紧急抢救和保护工作,组织研究人员对霉变组织进行采样、化验和分析,明确霉菌的性质和种类,科学制定了积极而又稳妥的保护办法,研究人员放弃周末和假期休息,克服种种困难,最终保护住了这些珍贵的竹简。

清华大学还专门成立了校级研究机构——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由历史系教授李学勤出任中心主任,并建立专门工作室,聘请专家学者参与竹简研究和保护。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表示,这批竹简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瑰宝,学校将吸收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深入研究探讨这批竹简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竹简文字大多精整清晰

竹或木制作的简,是纸发明以前我国用以书写的主要材料。一支一支的简,用丝绳编连起来,就称为册。简册上面的文字,都是用毛笔和墨写成的。

“清华简”的形制多种多样,最长的有46厘米,是战国时的2尺,最短的不到10厘米。较长的简都是三道编绳。文字大多精整,很少潦草,多数至今非常清晰。李学勤介绍,清华简有的还有鲜红的格线,所用颜料是不是朱砂,有待分析。

专家组鉴定认为:“这批竹简内涵丰富,初步观察以书籍为主,其中有对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经、史’类书,大多在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是从未见过的。”

专家鉴定组组长、北京大学李伯谦教授、复旦大学裘锡圭教授均表示:“从重要意义上讲,其价值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http://www.dfsc.com.cn/News/kgdt/200810/Content_6861.html

[ 本帖最后由 特深沉 于 2008-10-29 08:50 编辑 ]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32534 元 
精华
25 
帖子
19421 
注册时间
2002-6-11 
最后登录
2013-3-23 

版主勋章 勤于助新 携手同心 文思泉涌 锄草勋章

2
发表于 2008-10-29 08:51
古文尚书可能正式宣告证伪。今文尚书也许是半真半假。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32534 元 
精华
25 
帖子
19421 
注册时间
2002-6-11 
最后登录
2013-3-23 

版主勋章 勤于助新 携手同心 文思泉涌 锄草勋章

3
发表于 2008-10-29 08:55
(从网上收集)

《尚书》记载的内容,上起尧、舜,下至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包括了夏、商、周三代。《尚书》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政治思想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今文尚书

尚书本是上古档案资料的汇编,按《汉书·艺文志》的说法,孔子将其整理编纂,形成了有百篇的《尚书》。秦始皇焚书时,秦朝博士伏生(伏胜)将《尚书》藏于壁中,后兵祸大起,伏生流亡,重新安定下来时,发现所藏“亡数十篇”仅剩下了29篇(纬书说28篇)。后朝廷派遣晁错去听伏生(当时已九十多岁)讲授,以当时使用及流通的官方文字隶书来纪录,记录下来的本子就称为“今文尚书”。

伏生将他对尚书的解释传授给欧阳生(欧阳和伯)与张生,张生将之传授至欧阳高、夏侯胜(大夏侯)、夏侯建(小夏侯),为今文尚书授受之三家。武帝设置五经博士,立欧阳氏为学官;宣帝之时三家皆立为学官。另外,有河间女子献太誓(泰誓)一篇,被并入伏生所传之29篇中,或说其中包括书序一篇,故亦有数伏生所出壁中尚书为28篇之说。

后汉之十四博士包括了欧阳氏、大小夏侯三家,今日可以从熹平石经残石与复原去推测欧阳氏本的面貌。

古文尚书

有多种来源,共同的特征是出自两汉私家所藏壁中书。

-孔安国本:司马迁在史记’儒林传中提到孔氏家中有“古文尚书”,孔安国(孔子十一世孙)“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任官),逸书得十余篇”。

-孔壁本、鲁恭王本、中古文本:汉书艺文志提到“古文尚书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恭)王坏孔子宅...而得古文尚书。”孔安国取得这本子,与官方已有的今文尚书29篇对照,多出16篇,异文七百多处。孔交给了官方,刘向称之为“中古文”。史记中的孔安国本应该就是指这一本。另见刘歆的“移太常博士书”(收录于汉书楚元王传)。

-张霸百篇尚书

《古文尚书》开始传习于民间,势力较小。汉平帝时,刘歆对比了古文和今文区别之后,倾向古文学,建议朝廷把各种古文经书都立于国学,引起了古文和今文的大论战。东汉时,完整的孔安国本已失,杜林漆书这一古文本出现,其篇数和今文尚书篇数相同,29篇,没有孔安国藏的多出的那16篇。贾逵、马融、郑玄等经学大家为之作注和提倡,学习者逐渐增多,在学术界逐渐取得优势。

西晋永嘉之乱时,晋朝所藏图书遭到严重损失。欧阳高、大小夏侯三家的《今文尚书》全部丧失,这使得从伏生流传下来的《今文尚书》失传,这样郑玄所注的杜林漆书就成为了当时主要的版本。东晋元帝时梅赜献上一批经文,其中有58篇的自称传自于孔安国的古文尚书。唐代学者对此深信不疑,采用其作为官方版本,孔颖达也用其撰成尚书正义,并刻入开成石经中,这使得这部书代替了郑玄注本,最终使得来自孔壁本的古文尚书完全失传。

从宋朝开始朱熹、吴棫等人对于梅献古文的真实性开始怀疑。到清代,阎若璩在《古文尚书疏证》中认定梅献尚书中多出的25篇是后世伪作,其余33篇真伪杂糅,同时代的毛奇龄写了《古文尚书冤词》反驳他的说法,但阎说仍被大多数学者接受,故今日称这一本子为伪古文尚书,但究竟是不是伪书,如果是伪造,作伪者是谁,至今还没有最后的答案。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6-3 17:39 , Processed in 0.013272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