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三十以后 存档 1 五月三日:世界新闻自由日
查看: 753|回复: 1

五月三日:世界新闻自由日 [复制链接]

Rank: 1

现金
222032 元 
精华
285 
帖子
67620 
注册时间
2001-11-10 
最后登录
2023-5-7 

元帅勋章 功勋会员 小花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勤于助新 龙的传人 大财主勋章 白衣天使 旺旺勋章 心爱宝宝 携手同心 驴版 有声有色 东北版 美食大使 幸福四叶草 翡翠丝带 健康之翼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人中之龙

1
发表于 2008-5-3 11:45
2008.05.01
世界新闻自由日支持面临威胁的新闻工作者

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
被害的俄罗斯新闻工作者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因其对促进新闻自由所做的贡献于2007年得到联合国的嘉奖。(© AP Images)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美国参考》Eric Green 从华盛顿报道,在5月3日世界新闻自由日(World Press Freedom Day)即将到来之际,新闻自由人士对《美国参考》说,为纪念这一日子而举行的全球活动将大力揭露压制独立新闻工作者和杀害记者的行为,很多杀人凶手逍遥法外。

联合国说,世界新闻自由日将提醒世界人民,2007年全世界有171名新闻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遭到杀害,这一数字接近最高年度纪录,另有数以百计的新闻工作者遭受威胁、监禁和酷刑。1993年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5月3日为新闻自由纪念日。

总部设在纽约的保护记者委员会(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执行主任乔尔∙西蒙(Joel Simon) 说,当初设立新闻自由日时,我想谁也没预料到这一决定会引起今天这样巨大的反响。

西蒙说,众多的集会、抗议活动和报纸社论纪念这个日子,唤起国际社会关注在很多国家发生的对新闻媒体的暴力和压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在莫桑比克举办纪念这一特殊日子的主要活动。莫桑比克在1992年结束内战后,新闻自由开始欣欣向荣。

但西蒙说,2000年11月莫桑比克一位重要的调查记者卡洛斯∙卡多萨(Carlos Cardoza)的被害事件使这个国家规模不大的独立新闻界遭受重大打击。

西蒙说,卡多萨被害事件在莫桑比克国内和国际上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卡多萨被认为是一位敢于揭发商界和政界腐败行为与丑闻的无所畏惧的记者。据报道,他是因为敢于指名道姓地谴责刑事犯罪分子和腐败的政府官员而被杀害的。西蒙说,这一事件在莫桑比克"极大地提高了新闻自由意识"。

西蒙说,新闻界"在内战结束后的莫桑比克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发出了一种独立的声音。"  他认为莫桑比克的"国家媒体具有公信力",并说这种情况在非洲并不多见。

莫桑比克政府将参与5月3日在首都马普托举行的各种仪式。已安排的活动包括向采取行动保卫和促进世界新闻自由的一位记者或一个组织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 25,000美元奖金。2007年度的奖金被追授给2006年10月被枪杀的俄罗斯新闻工作者和人权活动人士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Anna Politkovskaya)。

压制性政府惧怕具有独立性的新闻媒体
马普托将举行世界新闻自由日纪念活动
联合国定于5月3日在莫桑比克马普托举行世界新闻自由日纪念活动,有关工程正在施工。(© AP Images)

提倡发展独立媒体的非政府组织"国际新闻网"(Internews Network)主席大卫∙霍夫曼(David Hoffman)表示,新闻自由日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让我们牢记一个自由开放的媒体为巩固民主和公民社会以及建立政府透明度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霍夫曼认为政府压制独立媒体的问题是新闻自由日的首要议题。

霍夫曼说,有些国家制定了保护媒体的法律,但这些法律"没有得到执行"。他领导的"国际新闻网"是一个由美国国务院和美国国际开发署等机构共同资助的组织。

霍夫曼指出,在2003年格鲁吉亚"玫瑰革命"(Rose Revolution)以及中东欧地区和中亚地区的后共产主义国家爆发类似运动后,针对媒体的"压制民主的反扑"开始出现。

霍夫曼说,"很多压制性政府惧怕国内出现独立媒体",因为媒体能为上述运动的兴起发挥"突出作用"。

霍夫曼以俄罗斯为例,说明了"查封独立媒体"的情况。"国际新闻网"也于2007年被迫离开俄罗斯,霍夫曼指责俄罗斯政府对他领导的组织提出的违反货币法规的指控完全是出于政治动机。

新闻自由日对于新兴民主体意义重大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 Development Programme)媒体发展事务政策顾问威廉∙奥姆(William Orme)表示:"在全世界新兴民主体,世界新闻自由日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纪念活动。"

奥姆指出,这一天"是日历上[标明支持]常常感到处境危险、遭到排斥或受到威胁的新闻记者的日子"。他说,这是"国际社会正式肯定自由媒体和民主制度的极为重要的日子"。

奥姆说,新闻自由日不仅与新闻工作者有关,而且还让全世界的公民和政府不要忘记──"自由发表意见和传递信息的权利"在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第19条中得到明文保障。他说,大多数国家都是《世界人权宣言》的签署国。奥姆曾当过报社记者,并曾担任保护记者委员会执行主任。

奥姆指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曾将莫桑比克列为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但在成千上万人惨遭杀害、将近20年的内战终告结束之后,该国领导人开始"努力建设一种民主文化,其中包括为媒体提供充裕的空间"。

奥姆说,虽然新闻工作者在莫桑比克的境况"远非完美",但该国作为一个将新闻自由视为其"民主实验"一部分的国家,"在非洲地区及整个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

(完)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http://usinfo.state.gov
God Made Everything That Has Life. Rest Everything Is Made In China

Rank: 1

现金
222032 元 
精华
285 
帖子
67620 
注册时间
2001-11-10 
最后登录
2023-5-7 

元帅勋章 功勋会员 小花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勤于助新 龙的传人 大财主勋章 白衣天使 旺旺勋章 心爱宝宝 携手同心 驴版 有声有色 东北版 美食大使 幸福四叶草 翡翠丝带 健康之翼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人中之龙

2
发表于 2008-5-3 11:47
2008.04.08
优秀记者善于挖掘事实

本·布拉德利
本·布拉德利在《华盛顿邮报》办公室。(国务院/Eric Green摄影)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美国参考》记者 Eric Green 于华盛顿报道,《华盛顿邮报》前执行总编本∙布拉德利(Ben Bradlee)日前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优秀记者为揭露真相或尽可能再现事实而不懈努力。

现为《华盛顿邮报》非常任副社长的布拉德利表示,一名记者如果想根据查证的事实挖掘出一篇好稿子,通常会困难重重。他说,记者必须知道如何对付人性弱点,即有时人们(新闻来源)刻意隐瞒真相,或因为不知情及自认知情而撒谎,世上最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是弄清人们在什么时候说假话。

布拉德利是在5月3日世界新闻自由日前夕在他的报社办公室接受采访时做上述表示的。他于1968年至1991年担任《华盛顿邮报》的执行总编,70年代曾主持了该报对"水门事件"丑闻的揭露报道。他说,记者在不受报馆总裁或编辑限制的情况下最能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稿子。"水门事件"导致尼克松总统于1974年8月下台。

布拉德利说,新闻自由这一说法已几乎成了一种"俗套语",也就是说,在讨论记者采写稿子应有独立性时,该字眼已变得非常普通。因此他说,记者在战时采写新闻时"自愿放弃"独立性这一问题可能陷入"危险领域"。

他说,大部分记者和编辑不愿意扣压一篇稿件,除非涉及重大的国家安全利益。不过,他也指出,政府有时滥用国家安全威胁的理由,以试图封锁被其视为不利的文章。

在美国,新闻自由受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除非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否则媒体面对的限制很少。近年来,倡导新闻自由的组织批评布什政府时说,它们认为政府过于频繁地动用这一例外规定。

布拉德利表示,他绝不会在一家因担忧"侮辱"一名政府官员而扣压新闻的报馆工作。世界上许多国家制定了这类反"诽谤"法律,其目的是保护公众官员不受媒体批评。他说,有时扣压稿件不无道理,比如透露军队海外部署出发时间的稿件。但他补充说,大多数人也不会对这类消息感兴趣。

有一篇报道布拉德利确实曾推迟发稿。该报道涉及美国情报部门一个代号为"常春藤铃"(Ivy Bells)的水下窃听装置,它在冷战时期用于探测苏联潜艇的位置与动向。美国有关当局把形状似铃的装置同敷设于海底的苏联通讯电缆绑在一起。在许多年里,这个装置为美国政府提供了重要的情报。
本·布拉德利和出版人卡瑟琳·格雷厄姆
本·布拉德利和出版人卡瑟琳·格雷厄姆1971年为一场围绕第一修正案权利的官司出庭。(© AP Images)

《华盛顿邮报》记者罗伯特∙伍德沃德(Robert Woodward)挖掘出这条消息,他曾与该报的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共同揭发了”水门事件”丑闻。

布拉德利说,苏联人十分确信他们的潜艇没有被侦察到,因此对保持密码安全、防止破译的事情疏忽大意。

布拉德利说,他最初决定不刊发这篇报道,因为如果消息公开会使美国失去一种对抗共同敌人的强大和有效的武器。

他的报纸最终还是刊登了这篇报道,但此前"常春藤铃"行动已经被美国国家安全局(U.S.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一名级别较低的员工泄露并被美国一个大电视网播报。布拉德利在他1995年出版的畅销自传 《美好的生活:新闻报道及其他经历》(The Good Life: Newspapering and Other Adventures)一书中对"常春藤铃"行动作了详细的阐述。

布拉德利虽然已从执行总编的岗位上退休,但他的心思显然还在他为之工作过的唯一一份日报上。他每天还去《华盛顿邮报》七楼办公室上班。布拉德利表示,他对去报社五楼的新闻编辑室"上了瘾",他喜欢去那里看看该报的记者和编辑正在准备什么样的新闻报道。86岁高龄的布拉德利把自己看作该报年轻记者"旅途中的停靠站",说不定他们会请这位著名的报人指点迷津。

但布拉德利每次在新闻编辑室呆的时间不会太长,因为他知道记者们"有重要事情要做,这一点我十分清楚。"

布拉德利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退役后开始其报界生涯。他先是创办了一家称为《新罕布什尔星期日新闻》(New Hampshire Sunday News)的周报,后来在《华盛顿邮报》和《新闻周刊》(Newsweek)当记者。

布拉德利对有抱负的记者发出的忠告是:要干报业这一行,你得离开家乡,告别父老乡亲,去一个不带家乡感情的地方工作。他说,迁移去一个新地方工作使记者能以新鲜和不带偏见的角度来报道发生在那个社区内的新闻。

布拉德利表示,至今他仍然情系新闻事业的原因是:为完成一篇优秀的报道,付出大量精力是物有所值。他自豪地举出《华盛顿邮报》于上世纪70年代在长达30个月内所做的艰苦工作为例,在那段时间里该报发表了约400篇关于"水门事件"的文章。

(完)

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http://usinfo.state.gov
God Made Everything That Has Life. Rest Everything Is Made In China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6-28 23:28 , Processed in 0.013755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