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原创文学 存档 1 [转帖]商业大潮里的诗人生存现状调查:生存,还是写诗? ...
查看: 1280|回复: 13

[转帖]商业大潮里的诗人生存现状调查:生存,还是写诗?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现金
8284 元 
精华
帖子
5202 
注册时间
2006-4-27 
最后登录
2013-12-7 

旺旺勋章

1
发表于 2007-10-15 11:14

         

商业大潮里的诗人生存现状调查:生存,还是写诗?

商业大潮里的诗人生存现状调查:生存,还是写诗?

  文章来源:竞报 作者:曹鸿涛 发布时间:2007-06-29 11:34:40

■“迁徙者”孟浪:诗人不是天生的杂技演员
■“骂人者”伊沙:作为异端而存在

■“漂泊者”阿翔:漂泊是诗人的宿命
■“隐逸者”世中人:诗意来自热爱生活
■“打工者”郑小琼:文字不能改变什么

5月19日下午,798艺术区玛斯德比当代艺术中心前的一个玻璃房子里,曾因裸体朗诵而引起争议的诗人苏非舒在这里练起了摊——以每斤100元的价格叫卖自己的诗歌。尽管在短短一个多小时里苏非舒就卖出了20多斤诗,但购买者多为诗歌“圈内人士”,而更多普通观众则投去了惊异的目光。
  诗歌与诗人,再次以“异类”的形象进入了公众的视线。
  事情还可以追溯到在2006年喧嚣一时的“梨花教”事件。所有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的人们也许都还记得,那时候的诗人并不“边缘”,然而随后不到20年的时间里,诗歌却几乎完全从大众话题中消失,成为仅仅是诗人圈子内部的事情,诗人也成为了一种“边缘人”。谁也没有想到,当诗人再次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是赵丽华和苏非舒这样备受争议的两个人。仿佛是一次“秋后算账”,20年的沉默并不代表人们已经将诗人遗忘,也许赵丽华们只是一个引子,她让人们去惊讶,去好奇,去关注,去联想:现在的诗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他们都在做些什么,写了些什么,现代诗歌又是什么样子?
  诗歌是文学桂冠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在很长的一个时期,诗歌不仅被视为一种文学体裁,甚至被看成是人类与神进行对话的一种语言。作为诗歌的缔造者,诗人也一直被看作是一个与超脱、典雅、崇高、伟大等词语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群体,他们仿佛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豪情长歌,浪漫抒情,也或者是愁苦吟咏,都是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
  然而,在商品社会,超脱清高的诗歌再也不能为诗人换来下锅的米了。当年顾况读到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诗时“有诗如此,白居也易”的感叹,也不会在现代诗人的身上重演了。
  当诗歌不能为诗人提供生活保障的时候,诗人只能改变自己去求得存活下去的机会。这时,生存还是写诗,这样物质与精神二元对立的矛盾就摆在了当下诗人的面前:是放弃诗人的理想主义入世生活,还是甘受寂寞出世写诗?

★“迁徙者”孟浪
诗人不是天生的杂技演员




  孟浪,本名孟俊良,1961年生于上海吴淞。20世纪80年代“海上诗派”代表人物。1995年应布朗大学之邀赴美国,任驻校作家。现居波士顿。

关键词  迁徙

  “孟浪”是一个有些生猛的词,以这个词为笔名的诗人孟浪也被形容为“诗歌的夸父,永恒的长跑者”。尽管孟浪自己不太愿意,但是在诗歌运动轰轰烈烈的上世纪80年代,他的身份除了诗人之外,还是诗歌活动家——他为第三代诗歌文本的整理与推介做出了大量贡献。很难想象这样一位激情四射的诗人在远离母语环境旅居美国之后,是如何独自在异乡度过那些无诗无酒的日子的。

对话孟浪

80年代诗人的生活都不太好

  竞报:与上世纪80年代诗歌运动的轰轰烈烈相比,当时的诗人生活状态几乎都不太好。你周围的诗人当时如何?
  孟浪:可以说当时诗人的生活都不是很好。当时中国经济还处于初期,王寅、陆忆敏、陈东东都是中学老师,默默是工厂图书馆管理员,我到深圳大学前,是一家仪器工厂下属一个小厂的副厂长。当时我这个大学毕业两年多的先锋诗人以“副厂长”身份出现在歌圈时,同仁还以为我是一个可以给民刊带来赞助的“金主”呢。其实我的工资才七八十元人民币,是唯一的收入。当时凭的就是文学理想和人文热情,办刊钱都是大家十元、五元凑的。

汉语已经无处不在

  竞报:你是什么时候出国的?现在美国的生活情况怎么样?
  孟浪:1995年秋天,我去了美国。我接到美国布朗大学邀请,去那里当驻校作家。之前,老鬼、雪迪、贝岭等人已经在那里。一晃我离开中国已经十一年半了。驻校作家项目结束后,我搬到波士顿,在一家剧场兼画廊过着我称之为“剧场守望者”的生活。最近五年,我在波士顿和香港之间来回居住、写作,也继续做一些文学编辑方面的事务。

  竞报:长期旅居海外,远离汉语环境,失去文化土壤,这种地域上的割裂是否影响到了你的写作?你在去美国之后的写作有没有因此发生转变?
  孟浪:接近某种孤独时,也似乎更接近纯粹,当我直面汉语的孤独时,也就得以亲临汉语的纯粹:文化土壤之类对我来说变得不重要了。
  进入千禧年后,我开始接触互联网,汉语已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也几乎无所不能。我一直以“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面对我的诗写作的可能转变。最近由于我在大洋两岸穿梭每年不少于两次,动荡感和不确定性都加剧了,对我的写作构成新的更具难度的挑战。

诗人的心灵从未“出走”

  竞报:近年来第三代诗人从经济领域的“回归”成为国内诗坛的热门话题,有人评价说“当下的诗歌界,体制的影响力已明显弱于资本的影响力”,对此你有何看法?
  孟浪: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诗人一直处于“体制”和“资本”的双重辖制中,诗人已开始学会游走或穿行其中,正在学会“失败”,也正在学会“成功”。但我更愿意说,从心灵层面上看,诗人们从未“出走”。

  竞报:最后问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你觉得一个优秀的诗人应该如何在生存和写作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孟浪:我的回答是,一个优秀的诗人通常很难在生存和写作之间那条颤颤巍巍的钢丝绳上找到平衡点,因为他从来不是天生的杂技演员。所以他矛盾,他痛苦,他奔波,或者他干脆说:“拉倒吧,我不干了!”挪用一句哈姆雷特:生存还是写作,这是一个问题。

孟浪迁徙年表

  ●1978年,就读于上海机械学院(现名上海理工大学)。
  ●1982年,大学毕业,供职于上海光学仪器厂。
  ●1993年,担任大连一行广告公司、一行影视公司文字总监。
  ●1995年,赴美国罗德岛州任布朗大学驻校作家三年。
  ●2001年后,为自由撰稿人、独立作家。

★“骂人者”伊沙
作为异端而存在



  伊沙,原名吴文健,1966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持“民间立场”,以“口语写作”。代表诗作:《车过黄河》、《唐》等。现居西安,执教于某高校。

关键词  骂架

  尽管随着网络的兴起,骂架已经不是伊沙的专利了,但是他作为“骂人者”的形象依然被很多人接受。如果你去“诗江湖”论坛看伊沙的帖子,或许会惊讶,作为一个已经颇有名气的诗人,伊沙在网上依旧是一副嬉笑怒骂的顽童形象,非常率真,丝毫没有名气带来的清高和伪装。对于伊沙来说,生存上的物质因素似乎乏善可陈,而这种长期骂人的“战斗状态”却让他的精神世界显得异常神奇。

对话伊沙

反对一切“庞然大物”

  竞报:你给许多人的印象首先是一个“骂人者”形象,不仅是在诗歌界,还涉及散文、音乐、足球等很多领域。相对于庞杂的骂架对象,你的立场是什么?你能否对你的对立面进行一个归纳?
  伊沙:我的立场?如何去总结它呢?我犯难了!这么说吧:它一定是站在传统、时尚……的反面——作为异端而存在的。对我的对立面进行归纳有点困难,但很有意义:我想将之描述成“一个道貌岸然的庞然大物及其形形色色的寄生虫”。

以意气用事的形象出现

  竞报:长期与人争论的“战士式生活”如何作用于你的写作的?争论会不会让你的写作陷入不冷静?你是如何在骂架与写作之间寻找平衡的?
  伊沙:首先,你用“战士式生活”来概括就是一种卡通化的放大,我肯定过的不是一种“战士式生活”,如此骂的行为自然会构成你的杂文、随笔的写作,由此带出的情绪也会给诗歌写作带来好处(比如说愤怒),其实小说写作需要的也并非是死水一潭的冷静,我就经常在小说写作之前(我称之为“热身活动”)、之中(我称之为“中场休息”)、之后(我称之为“放松大脑”)上网去骂上个把人。有个被我骂过的小子发帖说:瞧!他整天趴在网上骂,哪有心思和时间写作呀!结果呢?我写了这么多。所以说,不需要去寻找什么平衡,他们都属于一个人自然而然的整体,没有反倒是不健康的,如果一个人告诉我说他一辈子从来没有骂过人,我会认为他白活了。

  竞报:是不是可以说,你频繁的这种“骂人”其实也是与自己的一次次斗争,既是保持自己的激情,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警惕,甚至就是对自己的战斗?
  伊沙:迄今为止,我都没有如此理性的自觉和这么高尚的境界。骂就是骂,批就是批,我在骂别人的时候当然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还用得着掩饰吗?你说的上述情况也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因为我骂得很真心,自然就真的认为我所抨击的人事十分丑陋,也自然就不会去做这种人或让这种现象发生在自己身上,毕竟我还不是个太假太笨的人吧。于是一个良性的局面就自然形成了。我已经警惕到了自己的“战斗”——比如不要导向知识分子式的“小题大做”,所以我更愿以无理性的面目和意气用事的形象出现。

一个美好的诗意的有趣的人

  竞报:生活中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朋友对你意味着什么?与朋友的交往和决裂会不会影响到你的写作?
  伊沙:一个美好的诗意的有趣的人!我很看重朋友,真正的朋友对我来说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与朋友的交往和决裂对我写作的影响倒不大,因为我不是一个容易受人影响的人,我在这方面很有美德——我常常美化我的朋友,尤其是那些给过一点有益影响的朋友。


伊沙骂战年表

  ●1996年1~4月,在《文友》杂志上与“青春美文”作者展开争论。同年10月,与摇滚歌手崔健、张楚在《音乐生活报》上发生争论。
  ●1998年6月,为《文友》杂志策划并执行轰动一时的“中国十差作家评选”活动。
  ●1999年4月,应邀出席盘峰诗会,在会上卷入与“知识分子写作”一方的激烈争论,是谓“盘峰论争”。
  ●2001年1月,在网上参与“沈韩之争”。同年3月,诗评集《十诗人批判书》出版。6月,与沈浩波等“下半身”诗人在网上发生争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4 22:39:13编辑过]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 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身经世间诸般 痛苦。

Rank: 8Rank: 8

现金
8284 元 
精华
帖子
5202 
注册时间
2006-4-27 
最后登录
2013-12-7 

旺旺勋章

2
发表于 2007-10-15 11:16
★“漂泊者”阿翔
漂泊是诗人的宿命



  阿翔,原名虞晓翔,1970年出生于安徽当涂。著有诗集《可能》(1995)、《零散》(1999)、《厌倦》(2006)、《小谣曲》(2007),现为《诗歌月刊》杂志编辑,暂居北京。


关键词  漂泊

  此次采访中,阿翔是最具传统意义上诗人气质的。由于小时候生病用药不当,他几乎丧失了全部听力,这让他几乎无法与人进行正常交流,这也让他得以全身心投入阅读、思考与写作,尽管他每天也在北京人潮汹涌的街头穿过,但是他其实一直活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诗意世界里。同时也是由于身体上的这种缺陷,让他的生活几乎没有保障,漂泊成为他生活的一种状态。多年以前我与他的第一次会面,是在南京的一家著名书店,店门口巨幅的广告词似乎就是阿翔的写照:大地上的异乡者。

对话阿翔

家是永远回不去的

  竞报:你是一个经历非常丰富的诗人,走过很多地方,而且经常既不是旅游,也不是去工作,而只是一直“在路上”的漂泊状态,这种状态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阿翔:大概从1997年开始的吧,那个时候刚离婚,好像我忽然感到自己是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有一种对命运的茫然感。从安徽老家出远门就直接去大西北——甘肃和新疆,让我视野开阔不少。我并不是寻找何处是归程的人,家是永远回不去的,我们有的只是安歇地。直到2005年秋天,我决定从山东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去北京。现在算起来,我到北京应该有两年了吧。



  竞报:现在在北京,你的生活状况怎么样?
  阿翔:我在北京先是不顺利,最初是借住在石景山好友、诗人广子那里。他回呼和浩特后,我就搬到房租便宜的通州区喇嘛庄。可以说,在喇嘛庄三个月是最艰辛的生活,一天就是几个馒头就榨菜啊。后来搬到通州果园,房租六百元一月有些贵了,不到一个月我就搬到房山好友世中人那里。之后我去了南宁、广州、增城、中山、深圳等地,一个月后回到北京。现在的生活状况挺好,基本不需要出去找工作,只需在家用电脑工作就可以了。
  至于今后,在北京,只是处于这样的漂泊。对未来,我没有多大的把握。

命运就像驶出站台的火车

  竞报:漂泊似乎是你这么多年的一个生存状态,生活的动荡是否影响了你的诗歌?
  阿翔:确实,你几乎准确地说出了我的现实。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漂泊就是诗人的宿命。生活的动荡必然影响到我的诗歌写作,你可以从我的一些诗歌中看出来。内心是非常柔软的地方,生活的动荡中,写作让我抵达最能触动我的地方。有时候我克制着不去说,不去表达,遵从诗艺的内在要求,发现一说出来就伤害了许多东西。

  竞报:你的诗歌里面命运的意识似乎很重,如何看待命运?有没有觉得命运对你的不公平?
  阿翔:是的。多年前我曾这样说过,诗歌是一个人的心灵史。命运就像驶出了站台的火车,过程不可预知,也不知所终,你很难把握。有些东西你必须去承受、去体会,看待命运就是看待自己。我没有觉得命运对我不公平,很早以前,我妈就曾经说过这么一句,上天拿走了你所希望的东西,但又另外地补偿给了你。所以我从来不抱怨命运,尽管它覆盖了我所面对的、更残酷的东西。生活并不是那么诗意

  竞报:在这样艰难的生活中,“诗意栖居” 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阿翔:“诗意栖居”意味着我的生活并不是那么诗意的,甚至它只能是来自内心。可以说,我自己的生活中努力保留着小小的诗意,因而,在生活漂泊痛苦的情况下,它锻炼着我准确地把握与表达的能力:幻想、眷念、流浪、幸福、哀歌、火车、伤口、哑巴、内幕、炫耀、乱诗、呼吸、失眠。


阿翔漂泊年表

  ●1992年-2003年,在安徽当涂起垅轧花厂工作,每月工资300元人民币。其间远游大西北数年。
  ●2003年,原单位体改,提前办理内退手续。
  ●2004年,经曹五木推荐,在《诗歌月刊》杂志社担任编辑。
  ●2005年5月,结束在《诗歌月刊》坐班的日子,每月仍为杂志编辑稿件,同时四处行走。
  ●2005年9月,从山东东营直接抵达北京。
  ●2005年至今,给书商和报纸撰稿,依靠稿费生活。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 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身经世间诸般 痛苦。

Rank: 8Rank: 8

现金
8284 元 
精华
帖子
5202 
注册时间
2006-4-27 
最后登录
2013-12-7 

旺旺勋章

3
发表于 2007-10-15 11:18
★“打工者”郑小琼
文字不能改变什么



  郑小琼,1980年生于四川南充,2001年南下东莞打工并写诗,曾参加第三届全国散文诗笔会、《诗刊》第二十一届青春诗会,2007年获《人民文学》奖散文奖。

关键词 打工

  在打工者郑小琼的眼里,诗歌是次要的。在私下的几次朋友交流里,大家都觉得,如果郑小琼选择放弃目前的打工生活,去找一份安逸点的工作,并不难,而且收入也会比现在好很多。
  但是郑小琼并没有这样做,她甚至在获得《人民文学》奖散文奖后,拒绝了地方作协的工作邀请。
  郑小琼似乎并没有太多地考虑个人前程之类地生活问题,作为一直生活在打工人群中的诗人,她对打工者有着特殊的感情,她几乎不能与打工生活割断。在这个意义上,郑小琼对诗歌和生活的态度,更像是一个群体的缩影。

对话郑小琼

为人处世比写诗更重要

  竞报:你最早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是作为一个打工诗人的形象,你如何看待这个形象?
  郑小琼:我一直不明白“打工诗人”这个概念,但是我认为有打工诗歌,是一个题材上的分类。
  我跟与我生活境遇相同的写作者,写下了我们自己的生活感受,然后有人把这个定义了,由此衍生出相关问题,我认为要去问定义者更合适一些。
  我想任何一个写作者都不会把自己局限在某个概念中,然后去为这个虚无的概念写作。其实就以我们这个群体里的人来说,像许强,这几年几乎都不写了,更多的是无偿地去为一些欠薪的工人讨薪,写一些劳动仲裁书居多。对于写作,我一直认为,为人处世比作品更重要。



  竞报:你现在的生活状态如何?听说你在打工之余也开始自己做五金工具批发的业务了,收益怎么样?
  郑小琼:上班,下班,有空看书订,好像一直都是这样的。业务做得并不顺心,几个月,没有一个单,收入连生活都不能维持。

结了婚选择也许不一样

  竞报:打工和写作对你分别意味着什么?对诗歌写作,你的理想是什么?
  郑小琼:我一直搞不清楚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写作只是表达我的身体与内心和对我周围事物的感受,能够自由表达就行了。

  竞报:有没有想过放弃写作,过一种安定生活,有这样的可能吗?
  郑小琼:每个人都从骨子里向往安定的生活,我也一样。但是如果一定要在写作与安定生活中选择,暂时我会选择前者。有一天当我结了婚,有了家,那时的选择也许就会不一样。

诗歌不能接起一根断指

  竞报:作为一个从打工生活中走过来的诗人,你在近年获得过不少荣誉,这些对你的写作是否有过影响?
  郑小琼:这个我只想用作品来说了,如果你认为有,就有吧;如果没有,就没有吧。我一直认为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作品,而不是打工啊、80后之类的东西,写作的人与做传媒的人不一样,前者唯一有力量的是作品本身,而后者需要一些噱头。
  我一直反对在作品中强加某些东西,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字的力量永远是那么脆弱,像我在那个五金厂打工的时候,我每个月都会见到断指,我写过一些关于这类事情的文字,但是它们根本不能接起一根断指,也不能改变什么,我认为它唯一要承担的是完整地自由地表达写作者内心的看法。


郑小琼打工年表

  ●2001年,从四川老家南下东莞打工,做过家具厂仓管、流水线员工、塑料厂工人,最长的做了一个半月,最短的做了半个月
  ●2002年,进五金厂,先做操作工,后做文员
  ●2006年,从五金厂出来失业半年后,进了另一家五金厂做舍监
  ●2007年初开始,为五金厂做业务员,三个月销售额不足2000元,靠600元底薪生活




记者手记

“诗意”的面孔正在改变



   尽管许多诗人都在否认,他们无法在写诗与生存之间轻易找到一个平衡点,但是事实上,从他们的生存状态中我们不难看到:诗人开始在向生存低头。这也许是一个令人气馁的结论,但这种低头并不意味着诗人们已经放弃了他们追求人类精神家园的使命,尽管很多先锋诗人会否认这一使命,甚至否认精神家园的存在,但从他们的写作态度和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诗歌正在悄然发生着一种转变。

  浪漫派先驱诗人荷尔德林在著名的《在柔媚的湛蓝中》一诗中写道:“神本是人之尺规。劬劳功烈,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然而很快,随着哲学和美学的发展,尼采宣布“上帝已经死了”,美学上现代主义的审丑和后现代主义的荒诞,几乎将神的“人之尺规”完全颠覆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之尺规”在何处?不可否认,物质部分替代了神的位置,占了上风。

  这对诗人和诗歌来说几乎是一次灭顶之灾,尺规不复存在了,长期以来所向往的精神家园也被宣布为是虚无的。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无法回到从前,不能如李白一般仗剑高歌,像杜甫那样沉郁低吟,更不能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他们和每一个普通人一样面临着最现实的问题:生存。

  然而诗人又是不愿意就此放弃写诗的,他们在打工、经商、坐办公室的时候与一般人无异,而他们又天生比一般人敏感,他们的心中有许多的话要用分行的文字述说出来,他们在精神上某种向上的东西无法消失。在这种情况下,诗人要做的,便是转向当下现实,寻找新的诗意。

  谙熟传统诗歌的人们也许无法理解现代诗歌,他们甚至会将之斥责为“非诗”,然而当你静下心来认真阅读现代诗歌,不难发现,长期在生存与写诗矛盾中挣扎的现代诗人们,已经找到了新的诗意,尽管这种诗意目前并不清晰。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 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身经世间诸般 痛苦。

Rank: 8Rank: 8

现金
8284 元 
精华
帖子
5202 
注册时间
2006-4-27 
最后登录
2013-12-7 

旺旺勋章

4
发表于 2007-10-15 11:20
老板曾经是诗人

  诗人给我们的整体印象,似乎都是与社会主流生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距离的。然而事实上,诗人中也有许多人,在经济社会中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绩,以至于人们甚至忘记,他们也曾是非常优秀的诗人。

IT诗人代表:方兴东
  1969年生于浙江义乌,1987至1994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工学学士、硕士学位;1996年3月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电子商务博士学位。博客中国网站CEO,中国IT界风云人物。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一位诗人。1999年青海人民出版社曾出版了其个人诗集《你让我顺流漂去》。

传媒诗人代表:江南春
  199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2年在校期间加入广告业,大学三年级时自筹资金100万创办永怡传播公司,并用10年时间率领永怡传播公司成为国内知名的广告公司之一。现为分众传媒总裁,近年来在胡润财富榜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曾是一位诗人。

出版诗人代表:张小波
  共和联动图书公司董事长,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大名鼎鼎的出版商。在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三代诗歌运动中,他曾是上海“城市诗派”的旗手。今年年初被“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评选为“2006年度诗歌贡献榜”人物。如张小波一样涉足出版界并获得成功的诗人还有很多,如“莽汉诗人”李亚伟、“下半身诗人”沈浩波等等。

地产诗人代表:默默
  原名朱伟国,1985年与孟浪等人创立“海上”诗群,有诗作收入《后朦胧诗全集》。第三代“撒娇派”诗歌代表人物,199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诗人。4年后,跨入房地产,因在从事房产期间从无失败案例为上海房产界称奇。


30年中国诗坛大事记
   ■1978年,北岛、芒克等人创办《今天》杂志,刊发的诗歌冲破了此前颂歌、战歌式框架,也被视为朦胧诗的先声。

   ■1979年,《诗刊》先后发表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等诗,随后各地刊物相继刊登了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人的诗歌,在诗坛引起了激烈争议,著名诗人臧克家、公刘,作家章明等人相继卷入其中。最终,谢冕、孙绍振、徐敬亚等人“三个崛起”的理论赢得了认可,是谓朦胧诗运动。

   ■1984年以后,一场以“PASS北岛”为口号的第三代诗歌运动席卷全国,各地诗歌流派林立,其中以“非非”、“他们”、“莽汉”、“撒娇”等流派最为突出。

   ■1986年10月,安徽《诗歌报》与《深圳青年报》分别刊发了“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流派大展’”,即后来所说的“86诗歌大展”,将第三代诗歌运动推向高潮。

   ■1988年8月,由孟浪和徐敬亚主编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群体大观》出版,起印两万本,当年全部售出。这本被俗称为“红皮书”的诗歌集被视为对第三代诗歌的一次总结。

   ■1989年3月,25岁的青年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诗人之死”引发了“麦地热潮”。与此同时,汪国真迅速走红全国。

   ■1999年4月,《诗探索》编辑部、《北京文学》编辑部、当代文学研究会等数家单位在北京平谷县盘峰宾馆联办“世纪之交中国诗歌创作态势与理论建设研讨会”。会后,更多诗人、评论家在报刊发表文章,展开持续一年多有关“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激烈论战,是所谓“盘峰论争”。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诗歌已被“边缘”,“盘峰论争”的影响更多只是在诗歌圈内。

   ■2006年,时任《诗选刊》杂志编辑部主任的女诗人赵丽华诗歌遭网友恶搞,诗歌再次进入公众视线,更多网友称“梨花体”不是诗歌,并有人在网上发布写诗软件,现代诗歌与诗人遭到空前质疑。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 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身经世间诸般 痛苦。

Rank: 4

现金
633 元 
精华
帖子
75 
注册时间
2006-10-18 
最后登录
2016-12-3 
5
发表于 2007-10-17 09:35
现在的诗人确实很难生存,有的诗人都改写散文和小说了.不过这些都不算什么,诗人只要不泯灭自己的诗性就可以了,总有一天诗歌会走向大众.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32534 元 
精华
25 
帖子
19421 
注册时间
2002-6-11 
最后登录
2013-3-23 

版主勋章 勤于助新 携手同心 文思泉涌 锄草勋章

6
发表于 2007-10-17 21:48
“诗人”不能作为一种职业。“诗人”从来的都不是对某种职业的称呼。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Rank: 8Rank: 8

现金
8284 元 
精华
帖子
5202 
注册时间
2006-4-27 
最后登录
2013-12-7 

旺旺勋章

7
发表于 2007-10-18 03:37

 在文学作品以“字”论稿费的情况下,写诗肯定没有写小说等其他专业人员更容易生存,甚至于是无法生存。

 毕竞,号称与“神”对话的语言,不是多数人能接受。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 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身经世间诸般 痛苦。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32534 元 
精华
25 
帖子
19421 
注册时间
2002-6-11 
最后登录
2013-3-23 

版主勋章 勤于助新 携手同心 文思泉涌 锄草勋章

8
发表于 2007-10-18 03:44

参阅惠特曼生平及郑小琼诗选。郑小琼可称中国的惠特曼。

无生活便无文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7 14:45:23编辑过]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32534 元 
精华
25 
帖子
19421 
注册时间
2002-6-11 
最后登录
2013-3-23 

版主勋章 勤于助新 携手同心 文思泉涌 锄草勋章

9
发表于 2007-10-18 04:22
惠特曼当年作过主编,当过木匠。注意,是在作主编之后,当过木匠。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8381 元 
精华
帖子
6214 
注册时间
2004-11-21 
最后登录
2018-3-14 
10
发表于 2007-10-18 05:03

诗的功能不是维生,他不是一项具体的技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7 16:08:11编辑过]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22 03:20 , Processed in 0.027376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