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精华资料 存档 1 气功的生理作用及机理
查看: 751|回复: 0

气功的生理作用及机理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556 元 
精华
帖子
370 
注册时间
2001-8-16 
最后登录
2003-5-5 

荣誉之星

1
发表于 2001-10-8 11:08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1999年第14卷第6期Vol.14No.6 1999



气功的生理作用及机理



单春雷 励建安



    关键词:气功  大脑皮层有序化  免疫调节



  气功,史称“导引”、“心斋”、“吐纳”、“服气”,等〔1〕,在我国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是优秀的传统医学遗产之一。几千年来,它能历久不衰,经住考验,同它具有防病、治病、益智延年,开发人体生命潜能等作用是分不开的。随着WHO提倡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心身疾病愈来愈受到重视,气功作为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整体、系统地调整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平衡的锻练技术,被愈来愈多的人们认识和接受。气功学也相应地从古老的学说发展成为一门日益丰富、科学、完善,并饱含机会及潜力的学科,也成为医学中预防、治疗、康复各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国内外的医学、科学工作者,借助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从生理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物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角度,进一步阐述了气功的机制,丰富了气功学,为人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气功,更准确、科学地进行气功锻练以获得身心健康作出贡献。

  气功功法很多,各具特色,但绝大多数都是以“三调”,即调心(意)、调息、调形(身)为主要方式,故本文以“三调”为主线,总结气功的作用机理。



1 调心



  调心,就是调整意念活动。意念是大脑皮层功能的高级运动形式〔2〕。调心可以使练功者思想集中,排除杂念与干扰,以“一念代万念”,逐步入静。一般采用松静法、数息法、默念法、意想法、意守法等方法诱导达到入静〔3〕。

1.1 关于大脑皮层有序化,交感神经受抑制

  许多研究均表明,当练功者达到真正入静状态即气功态时,脑电图中α节律明显增加,尤其是以与人类思维活动关系密切的额叶皮层最为明显〔1,4~6〕。α节律的增大与高度同步化提示脑神经细胞有序化增强。采用听觉、视觉和体感刺激诱发的皮层活动记录证明,当处于气功态时,皮层广泛区域处于某种抑制状态,这种抑制状态不同于睡眠,是一种特殊的兴奋状态〔5,6〕。在这种脑的气功功能态的支配下,随着入静的加深,皮层电位活动减弱,两侧的同步对称性加强〔7〕。前庭时值随着“入静”的加深也逐渐延长〔1〕。这些证明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状态得到调整,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应升高,心率、血压下降,耗氧减少,提高了五羟色胺代谢水平及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含量及其携氧能力有所提高。此外,入静还可以增加三磷酸腺苷和多糖体。这些效应说明:静功能使人体耗能减弱,贮能加强,有利于体力康复,提高健康水平〔1,7〕。

1.2 关于自我条件反射的建立

  气功修炼是一种全新的、主动的、高层次的自我认识与改造活动。有人认为,练功时经过调心入静阶段后,将自己的意念集中在自身的某一器官(或某一部位,或某一系统)上,这样意守器官在大脑皮层所引起的兴奋灶与该器官正常的生理反射中枢兴奋灶之间建立了暂时的神经联系。当这两种同步的兴奋反复重复达到足够多次时,两个兴奋灶对应神经元之间会有神经轴突相向生长,直至汇合,形成神经突触通路。这时,条件反射便真正建立,形成“意到气到”的效果〔8,9〕。这样,意识活动中的某些特定意念活动可以影响本属植物神经管理的某种生理活动或生理状态。反之自身体内的这种生理活动也可作用于大脑,使意识活动转向注意那些对应想法〔10〕。这属于人体自身的一种生物反馈现象。由于通过气功调心意守建立起的自我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对相应反射的生理反射中枢的调控,而不是对效应器官的直接、随意的调控与支配,因此,这种调控是间接的,是经过大脑皮层综合分析的,调控的结果是良性的,即有利于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有可能使生命活动向更有序方向发展〔8〕。

1.3 关于神经内分泌与精神神经免疫学

  在神经内分泌学新概念中,神经与内分泌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两者之间的枢纽就是下丘脑。下丘脑既是神经中枢,又是内分泌器官。当大脑进行一定的意念活动时,皮层的某些特定区域的神经原受到意念刺激后产生兴奋,可能传导到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影响下丘脑,使下丘脑分泌促释放(或促抑制)激素(神经激素),调节垂体激素的分泌〔11,12〕。由于气功态时大脑有序化增强,机体处于良好的心理、生理状态,因此对下丘脑的调节也趋向维护机体的平衡与健康。

  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受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的。免疫细胞表面具有神经内分泌受体,并能产生神经内分泌肽类物质。由于受体的存在,无论是来自内分泌系统的肽或免疫细胞自身分泌的免疫肽,均能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有效的功能调节作用〔13〕。华西医科大学研究表明,医用静功可以改善机体免疫状态,患者自觉症状随之改善或消失〔12〕。

1.4 中医与西方理论对身心放松的阐述

  中医学早在几千年前,就论述了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情绪活动对人体生理、病理的重大影响。七情活动本是人体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刺激的生理反应,但如果过度或某一因素持久不断地刺激就要致病。它除了影响大脑之外,还直接影响到内脏。如中医,《内经》中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气功的放松入静可以减少和消除人体这些不良的刺激因素,而代之以舒适、轻松的精神状态。通过良性的自我暗示作用刺激神经系统,调整大脑和机体〔3〕。《黄帝内经》中描述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西方国家以及日本、印度等国近些年流行的沉思冥想锻练类似于中国气功调心中的某些方法。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外科医生,医学教授伯尼.塞格尔说,沉思冥想是松弛思想的行动,这种方法可以治愈和预防多种疾病,甚至可治愈和预防被视为绝症的爱滋病和癌症〔14〕。在过去几年中,增长中的探索性研究记载了一些冥想效应,如:减轻紧张;更强的警觉;与紧张有关的疾病的改善;对嗜好的控制;改善睡眠;更大的自我宽容;更多的内部独立心境变化,更幸福、满意等〔15〕。



2 调息



2.1 关于对植物神经调节

  气功的调息,就是充分发挥意识对呼吸运动所具有的一定的调节能力之作用〔3〕。张金梅等对64例气功爱好者进行调息的研究表明:气功调息(呼吸)对植物性神经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当气功锻炼调息使呼吸频率变慢时,特别是在呼气期长于吸气期时(副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表现为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指血管容积增大,肠蠕动增强等现象;当吸气期长于呼气期时(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就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指血管容积减少,肠蠕动减弱等现象。研究提示气功锻炼过程中进行调息,随着呼吸频率及活动形式的不同,机体植物性神经功能状态亦随之而异,表明气功调息可影响植物性神经功能。所以在气功锻炼时强调通过自我调节,用意识来调节呼吸使之变得深、长、细、缓、匀,可诱导大脑皮层入静,建立气功态。有助于增加机体能量储备,降低机体应激反应,有利于机体的全面调整和修复,防治身心疾病有一定的作用〔16〕。

2.2 关于腹式呼吸的生理作用

  腹式呼吸有时称为丹田呼吸或胎息,练气功非常强调采用腹式呼吸。其作用包括:①可以增强肺部的进气量。②增加肺部的有效气量。③减少呼吸运动的能量消耗。④促进心脏和大血管的运动,延长血管寿命,有对抗早期衰老的作用。⑤增强膈肌腹肌的收缩力和波动幅度,使腹压增加,可按摩内脏,促进内脏血液循环。⑥有利于促进大脑皮层与内脏条件反射的形成,诱导大脑入静〔3〕。

2.3 关于肺的代谢作用

  肺是一个独特的代谢器官,具有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性的作用,它与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多种激素的分泌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影响到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抗病的机能。因此,气功的调息可以充分发挥肺的代谢功能,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性〔3〕。



3 调形(身)



  调形(身)就是用意念对形体进行调整,要求达到某些姿势或动作。尽管气功功法各异,调形的具体要求不同,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目的和作用。

3.1 对大脑入静的作用

  练功者进行调形大都是通过自我暗示,默念话词,放松随意肌,甚至放松非随意肌来实现的。机体放松,可减少非随意肌的兴奋程度,减少随意肌参与紧张工作收缩的纤维数目。形体的放松可降低大脑皮层兴奋性〔17〕,为大脑皮层处于自我调整的入静状态创造有利条件,为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调整机体的平衡,提供抑制性背景〔3〕。

  另外,由于采用意识和运动相结合的锻炼方法,练动功时,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和第二信息系统建立了兴奋中心,而皮层的其他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这对于某些慢性疾病者尤为重要。因为大脑的充分休息,抑制了皮层的病理兴奋灶与病灶部分的恶性反馈联系,修复和改善了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进而使内脏器官的病患获得修复和改善,某些局部症状也就逐渐减轻或消失〔3,17〕。

3.2 关于神经反射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皮肤反射区域是人体表层的一部分,它受出自脊神经内的一个特殊分枝的感觉神经所支配,它与自律神经节也有密切联系。皮肤反射区域的兴奋是由于脊神经分枝有机会通过自律神经而产生效应所致。体表刺激也可以通过神经反射机制而影响器官的功能。在许多气功功法中,气功师在练功过程中,尽量放松脊柱,然后再用双手拍打自身的背部和前胸,这样就能改善肾、肺和脾的功能。其原理之一就是神经反射机制〔11〕。

3.3 中医学对动功作用的阐释

  中医学认为,动功通过一系列缓慢而有节奏的动作,调节气血,疏通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开阖穴位。运用上肢的升降开阖,左右收推,前后摆动的松紧动作,疏通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运用下肢的蹲、踢、蹬、转、跷、跨等各种动作,疏通足三阳经、足三阴经、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运用躯体的往返转动,前后俯仰,上拔下坠的动作,疏通任督两脉和带脉。因此,动功可使真气运行,
和大家一起努力的药罐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6-2 23:20 , Processed in 0.014024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