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已有二十余年。干扰素治疗的长期预后在欧美人群已经明确,但是在亚洲人群预防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方面仍存在争议。主要原因包括样本量较小、应答率低、未获得充分控制、随访期较短以及年龄差异等。为阐明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对台湾地区233例接受干扰素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和233例匹配良好的未经治疗的HBeAg阳性对照者进行了长达15年的随访。这项研究刚刚发表在2007年1月的J Hepatol杂志上(Lin SM, et al. J Hepatol 2007, 46∶45)。
干扰素治疗组HBeAg和HBsAg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经过长达15年的随访,干扰素治疗组累积HBeAg血清转换率为74.6%,明显高于未治疗组的51.7%(P=0.031)。多变量分析显示:干扰素治疗、治疗前低血清HBV DNA水平(HBV DNA≤500 pg/ml)是发生SVR的预测因素。此外,干扰素治疗组的HBsAg转阴率也明显高于未治疗组(3%对0.4%,P=0.03)。
干扰素治疗可降低肝硬化和HCC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干扰素治疗组较未治疗组肝硬化发生率显著降低(17.8%对33.7%, P=0.041)。干扰素治疗组HCC累积发生率为2.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P=0.011)。
干扰素治疗发生HBeAg血清转换患者的肝硬化发生率明显低于无HBeAg血清转换的未治疗患者(P=0.023),而干扰素治疗未发生HBeAg血清转换患者也较未治疗患者的肝硬化发生率具有下降趋势(P=0.065)(图1)。
研究还证实,干扰素治疗组的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3)。干扰素治疗组获得HBeAg血清转换和无血清转换以及对照组获得血清转换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无血清转换的患者(P=0.001~0.034)。多变量分析显示,干扰素治疗、HBeAg血清转换等是CHB患者长期预后良好的预测因素。
2007年发表的中国台湾人群的长期随访研究结果证实,干扰素治疗亚洲病人可以显著降低肝硬化和HCC的发生危险和提高生存率,特别是在获得HBeAg血清转换的患者中,而未获得HBeAg血清转换的干扰素治疗患者较未接受治疗的患者也可降低肝硬化的发生危险和提高生存率。研究进一步支持应用具有固定疗程和长期疗效的干扰素作为慢性乙肝的一线治疗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