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学术讨论& HBV English 存档 1 [转帖]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突破与瓶颈
查看: 2218|回复: 10

[转帖]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突破与瓶颈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9775 元 
精华
帖子
8446 
注册时间
2006-1-6 
最后登录
2017-7-30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白衣天使

1
发表于 2006-6-6 02:31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突破与瓶颈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缪晓辉

  今天的传染病科(感染病科)或肝病科医生比若干年以前轻松了许多,这源自可供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干扰素的发现和核苷(酸)类似物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当然,得益的更是为数众多的广大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尤其是在中国,HBV慢性感染及其相关严重肝病的相对和绝对人数均为全球之首,严重危害国人的健康和生命。抗病毒药物在部分患者中使用并获得疗效,在改善 HBV 感染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的同时,也由于HBV携带群体明显下降,使得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机会减少,另外,全国性新生儿及儿童预防性乙肝疫苗免费接种,我国近年来HBV感染率已经明显降低。然而,完全攻克慢性乙型肝炎的时间表还无法制订,打破制约抗病毒效果的瓶颈还有待时日。本文分别阐述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重要进展和限制因素。

  一、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的重大进展

  (一)干扰素的发现 1957年Issacs和Lindenmann报告了他们的重要研究结果:细胞用灭活的流感病毒处理之后,不再被其他病毒感染,他们从这种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提纯出一种蛋白质,加入未经病毒刺激的细胞后同样出现了保护细胞免受病毒攻击的现象。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干扰(interference),把发挥干扰作用的蛋白质称为干扰素(interferon)。干扰素不直接灭活病毒,也不需要免疫细胞参与,它直接激活靶细胞使细胞建立一种保护状态(有数种所谓“抗病毒蛋白质”发挥作用)。后来发现它的生物活性还有抗细胞增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但是,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仍然最受人们关注,包括沿用至今的干扰素的生物活性测定法,即“细胞病变抑制试验”,就是一种体外干扰素抗病毒活性检测技术,这种试验是基于假设待测标本中含有干扰素,那么检测细胞与待测标本共孵育之后细胞建立了抗病毒状态,随后的病毒攻击不再致细胞“病变”,标本中干扰素的浓度通过半数细胞得到保护时的稀释倍数来定量。

  随着对干扰素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试图把干扰素作为新型抗病毒和抗肿瘤药物进行开发。早期从人脐带血、淋巴母细胞中提取的天然干扰素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对毛细胞白血病、肾癌和慢性乙型肝炎的确发挥了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天然干扰素制备十分困难,产量很低,价格昂贵,不能满足临床之需。但它毕竟还是给医务工作者带来了一线希望。

  (二)基因工程、修饰干扰素的发明与应用 又一次革命性的变化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基因克隆、基因重组和蛋白质纯化技术已经成熟。Taniguchi在1979年首先获得了β-干扰素的cDNA,并在大肠埃希菌成功表达具有活性的β-干扰素蛋白。1980,Nagata等报告从人白细胞中成功克隆出人α-干扰素基因,并得到相应的基因工程α-干扰素产物。从此以后,重组干扰素的批量生产和临床普遍应用成为可能,继美国FDA批准基因工程α-干扰素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之后,我国自制的重组干扰素也很快问世。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应用表明,干扰素对HBV感染具有确切的治疗作用,尽管其近期疗效(完全应答)在40%左右,长期完全应答效果不超过30%。干扰素除了具有直接抗乙肝病毒作用外,尚有直接防治肝纤维化和减少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率的作用。但是干扰素的副作用也比较明显,比如流感样症状、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可能会加重肝损害,尤其是胆红素升高等,限制了它的使用适应证和患者的依从性。

  为了减少干扰素的副作用、进一步提高抗病毒效果,临床医生和药物研发人员都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比如,围绕提高临床疗效的问题,尝试过加大使用剂量、联合用药、序贯用药等等措施,这些措施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远期疗效方面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药物研发人员试图在改变干扰素剂型方面进行尝试,最初有人研发脂质体包裹的干扰素,以期延缓吸收时间,提高血药浓度,后来发现脂质体本身不稳定,以及“包裹”效率有限,所以脂质体干扰素并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的研制成功成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聚乙二醇在橡胶、纺织、金属制造、化妆品等制造领域的应用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这样一个中性、水溶性和无毒的化学物质很快得到制药业的重视。第一个聚乙二醇化蛋白质制品—聚乙二醇化裂解酶于1977年问世后,聚乙二醇即被用于修饰多种蛋白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在20世纪末首先被用于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与利巴韦林合用,对HCV2、3 基因型感染的持久疗效接近70%,这也是一个突破性的数据,在中国的上市时间是2003年,直到2005年2月欧盟委员会才批准了瑞士罗氏公司研发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商品名为“派罗欣”)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我国在此之前也进行了3期临床试验。聚乙二醇干扰素有如下特点,第一,半寿期长,可以在血液内达到血药稳态浓度,形成对病毒的持久抑制作用,所以又称其为“长效干扰素”;第二,只需一周给药一次,减少痛苦,方便用药,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第三,与普通α-干扰素相比,毒副反应没有增加;第四,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持久应答效果比普通α-干扰素提高了 10 %左右;第五,临床研究还证明它对普通α-干扰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获得疗效。就干扰素而言,聚乙二醇干扰素的研发成功和临床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三)新一代核苷(酸)类似物的研制与应用 自1965年Blumberge发现澳大利亚抗原以及随后的一系列研究证实HBV是“血清型肝炎”的致病因子以来,各国学者一直在寻找有效的抗HBV的化学药物。历史上曾经被尝试过的有阿糖腺苷、膦甲酸钠、泛昔洛韦、庚昔洛韦等等,但是无一令人满意。1987年,加拿大魁北克生化制药公司启动了一项旨在研发抗HIV感染药物的项目,首先筛选了两种能够抑制病毒逆转录酶的双脱氧核苷类似药-ddC和AZT,并与当年4月被批准用于AIDS治疗。1989年Bernard Belleau和NgheNguyen-Ba从一系列化合物中发现了拉米夫定(2'-3'-dideoxy-3'-thiacytidiine,3TC),它是一种很强的逆转录酶抑制剂,因而成为抗HIV的另一个可选择的药物,自1995年美国FDA批准上市后,作为鸡尾酒疗法的药物之一,在AIDS治疗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后来的研究证实,它还可以抑制HBV多聚酶(对人细胞多聚酶也有轻度抑制作用),而且抑制HBV复制的有效药物浓度远远低于抑制HIV之所需,因此转而成为抗HBV研究的重点药物。1998年美国FDA批准将拉米夫定(贺普丁,葛兰素史克公司购买了专利权)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纳入新的适应证,很快(1999 年)就占据了中国医疗市场,成为继干扰素之后的第一个全新的抗乙肝病毒药物。该药的主要特点是抑制HBV复制的能力强、完全应答率比较高、为口服药物,患者的依从性好、副作用较少和较轻等。但是该药被认为可以诱发HBV YMDD变异,产生临床耐药,以及停药后有可能加重病情,迄今无法确定疗程等缺陷,更重要的是,比拉米夫定更具优越性的新的核苷类似物已经上市,使得该药的临床应用收到一定影响。尽管如此,拉米夫定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史上的确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它未来何去何从还有待观察。

  继拉米夫定之后,国外多个公司致力于研究高效、副作用小,尤其是避免或减少耐药发生率的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同样由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阿德福韦(贺维力)于2002年得到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肝,2005年下半年在中国上市。该药除了与拉米夫定一样有依从性好、抗病毒效果确实等特点外,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患者有效,故可以作为既往使用拉米夫定后发生临床耐药的替代药物,也可以用于初治患者。但是该药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比拉米夫定弱,用药后发生病毒学应答的速度慢,另外,长期使用可能有潜在的肾毒性。

  2005年3月29日美国FDA批准由百时施贵宝公司研发的恩替卡韦(博路定)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同年11月也在中国上市。恩替卡韦一经上市即引起不小的轰动,原因有二:对HBV的抑制作用很强,优于现已上市的所有核苷(酸)类似物,初治患者使用恩替卡韦后的完全应答率优于拉米夫定;对拉米夫定耐药的病例使用一年后仅1%、二年后仅9%发生耐药,而且无需与拉米夫定重叠用药。另外,目前尚未发现明显和严重的毒副反应。中国的临床医师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用药经验,唯该药价格较高,不能适应国人的经济承受能力。

  总之,新型核苷(酸)类似药改变了全球抗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的治疗状态,扩大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受益群体,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减少了相关慢性严重肝病的发病率,其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四)全球抗病毒治疗规范化 国际上有几个著名的肝病学术组织,其中有三个学会,即美国肝病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n Liver Diseases, AASLD)、欧洲肝病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EASL)、亚太肝病学会(Asian Pacific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APASL)在各种肝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规范性治疗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学术团体或组织不仅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更重要的是发挥国际著名组织机构或专家的作用,制订肝病的防治指南或共识等。我国在肝病领域有两个著名的学会,即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这两个学会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制定了两个重要的《指南》:《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国际和国内的各种共识与指南,对于指导和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在我国,一项由中国肝炎基金会所做的调查显示,仅有不到20%的专业医生认为抗病毒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措施。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的消除必须通过广大专业人员认真学习《指南》,同时更需要医学会专家的指导,因此我国肝病学会和感染病学会在指南制定后不久就制订了在全国各大省会城市开展《指南》的解读活动的计划,目的是使基层医务人员消除慢性乙型肝炎防治中的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国际国内学术组织积极介入临床医生诊治慢性乙肝的行为是一种进步,对医患双方均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也是近年来的一大突破。

  (五)人工肝和肝脏移植术救治急性肝衰竭 肝衰竭是各种肝病的最严重的表现形式。我国由于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率居于首位,因此而发生的急慢性肝衰竭也排列在第一位。肝衰竭的病死率很高,急性者高达90%,慢性者不低于50%。医学界对肝衰竭的救治十分重视,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很多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就成立了攻关组,通过去除导致肝衰竭的因素、免除肝脏再受打击、积极治疗在肝病基础上的各种并发症、合理使用多种维护内环境稳定和对残留肝细胞具有一定保护作用或者具有一定促进肝细胞生长的药物等措施,肝衰竭的救治成功率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疗效远不尽如人意。

  1956年Sorrentino证明了新鲜肝组织匀浆能代谢酮体、巴比妥和氨,首次提出了“人工肝脏”的概念。人工肝脏是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性装置,暂时或部分替代肝脏功能,从而协助治疗肝脏功能不全或相关疾病。目前,人工肝脏已经成为医疗体系中重要的器官支持疗法。但是,早期人们对人工肝寄寓了过高的期望,以为它能够达到类似于人工肾的治疗效果。实践证明,人工肝只是一种临时治疗措施,它通过一个体外的机械或理化装置,担负起暂时辅助或部分代替严重病变肝脏的功能,清除部分有害物质,代偿肝脏的部分代谢功能,直至自体肝脏功能恢复或进行肝脏移植。问题在于与肾脏相比肝脏的功能强大且复杂,肝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又十分复杂,机械性人工肝肯定不能替代肝功能,临床应用结果也表明它不能提高生存率。生物人工肝还处于研制阶段,而且目前看来前景不太乐观。但又不可否认,人工肝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病情,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

  所谓“后续治疗”即肝脏移植术。第一例人肝脏移植术是在1963年3月由美国的Starzl实施,我国的第一例是在1977年完成。早期的肝脏移植受体主要选择了那些预后极差的晚期肝病,预后不良。以后的临床研究注重了受体患者的肝病及其全身状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存活率,但排异和移植后HBV再感染的问题没有解决,直到环孢素及拉米夫定的问世,以及肝移植术本身的技术水平提高,肝移植术的发展加快。1983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机构正式承认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的一种治疗方法。进入21世纪以后,肝脏移植术趋于成熟。截止目前我院肝脏移植术已经累计超过500例,在全国位居前列。值得一提的是,我院较早为慢性乙型肝炎基础上发生的肝衰竭患者行肝移植术,目前手术成功率超过90%,1年以上存活率超过80%。在病例选择上我院偏重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这无疑很大地提高了肝衰竭的综合治愈水平。

  二、抗病毒治疗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一)旨在提高抗乙肝临床疗效的措施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无论是抗病毒药物的更新换代,还是各种旨在提高临床疗效的措施的改进,抗乙肝病毒治疗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努力,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总的来说,抗病毒疗效还是不能令医患双方面满意。

在我国,HBV感染率高达60%,但是慢性感染者的比例在10%左右,一部分感染者表现为急性经过,或者是隐性感染。那么什么因素决定了感染HBV后的转归?机体的免疫状态可能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而免疫状态更多的是由宿主遗传背景决定的,这种现象已经在多种感染性疾病中被观察到。同理,对抗乙肝病毒药物的应答率的高低,涉及的因素也应该包括宿主和病毒两个方面。今后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尤其要大力开展病毒与机体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因为,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疗效是“部分的”,与有应答者相比,那些无应答者机体内究竟有何缺陷和如何克服这种缺陷正是我们今后要努力探索的奥秘,只有解决了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才有可能获得重大突破,才能在抗乙肝病毒治疗方面更为理性和科学。

  (二)病毒变异导致的临床耐药 就抗细菌感染而言,我们已经习惯了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一般来说对某一个体,抗菌药物治疗只有“有效”和“无效”两者之一的结果,对于由于发生细菌耐药而产生的“无效”结果,我们还可以有许多可选择的抗生素,从而向“有效”的方向转化。遗憾的是,在HBV治疗上,我们不仅面临了抗病毒药物本身疗效的有限性,还面临了比抗生素耐药更为棘手的问题:临床医生可选择的空间太小!自从拉米夫定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以来,科研人员和医务人员对于病毒耐药的认识都在不断加深,对于“基因耐药”、“表型耐药”和“临床耐药”这些原本十分生疏的名词,基本上有了正确的认识。部分慢性HBV感染者,体内病毒YMDD变异导致拉米夫定不再有效,甚至使病情恶化是当前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HBV基因前C区变异,使得e抗原表达缺失,各种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均劣于e抗原阳性患者,包括干扰素治疗效果不佳等同样令人困惑;新的抗病毒核苷类似药使用后还会很快遇到耐药的问题,更使人沮丧。

  HBV虽然是一种DNA病毒,但是它变异速度惊人,一方面由于它在复制过程中有逆转录过程,另外,这个种属的病毒结构很特别:闭环的、由三千余碱基对组成的基因组竟然有四个开放读码框架,而且不同的基因序列被不同的读框重复利用。且不谈HBV亚型的问题,最近国内外学者提出了HBV准种的概念,即同一感染者体内可能存在许多SNP的病毒株,这使得病毒变异与抗病毒疗效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目前对乙型肝炎病毒本身的许多问题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今后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只有进一步弄清病毒的本质,包括病毒的起源等问题,才有可能在研发高效抗病毒药物上有所作为。

  (三)缺乏清除HBV cccDNA的手段 当前没有任何抗病毒药物能够进入细胞核清除核内的HBV cccDNA,核内cccDNA 既是HBV复制的模板,也是病毒基因储存池,是当前抗病毒药物治疗后有效者复发的根源,可见其重要性。当前学术界对HBV cccDNA的研究是一个热点,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解决最基础的问题:即建立敏感、特异和相对便捷的检测技术。笔者及同事们一直致力于cccDNA检测技术的建立,查阅国外大量文献资料之后发现各个学者报告的 cccDNA 检测技术在方法学上差异很大,敏感度、特异性和精确度也高低不等。利用各自建立的检测技术测定肝组织、外周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等,无论是载量还是阴阳性结果都有很多分歧。然而,不少作者利用尚不成熟的检测技术进行抗病毒药物疗效研究,却得出有关抗病毒药物“彻底清除细胞内cccDNA”的结论。笔者所在的研究小组,把现有的各种检测手段进行筛选和组合,建立了重复性好、敏感度较高、特异性比较强的cccDNA定量检测技术。多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血清HBV DNA(松弛环状DNA, rcDNA)阳性者,肝细胞中含有cccDNA,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不能检出cccDNA。说明抗病毒治疗的关键还是在于清除肝细胞中的cccDNA。文献报告的所谓肝细胞内cccDNA被清除的现象,除了技术方法的可靠性有待验证外,即使是“清除”,可能还是强大的抗病毒药物抑制了胞浆内病毒的复制,使核内cccDNA消耗到不可测水平,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清除。今后研发新药,应当把消除cccDNA作为突破口,抗病毒应答的标准必须包括 cccDNA的彻底清除,否则就难以判定病毒是否完全被清除,从而也就难以判断停药后是否复发。

  (四)肝移植术后的HBV再感染难以避免 如前所述,我国肝移植术已经走向成熟,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严重肝病实施肝移植术治疗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这类患者术后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却不是器官排异,而是乙型肝炎的复发。当前预防复发的手段包括手术前使用核苷类似药,术后在继续使用抗病毒药物的同时,使用大剂量HBIG。但尽管如此,仍然不能保证HBV不再感染。需要提出的问题是:既然HBV是一种嗜肝病毒,作为HBV储存体的肝脏被切除后,感染移植肝(新肝)的HBV源自什么器官或组织?我们的研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慢乙肝肝移植患者术后血清中检测不到HBV rcDNA,但在PBMCs却呈阳性。进一步研究发现PBMCs中并不能检出cccDNA,说明PBMCs不能支持HBV复制,进而也不可能作为肝移植术后HBV cccDNA储存池,但却有可能是HBV的携带工具。只有澄清肝移植术后HBV复制池的来源,才能在预防肝移植术后复发方面有所突破,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三、展望

  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公认的抗乙肝病毒治疗有效的药物-干扰素类和核苷(酸)类似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继续围绕这两类药物开展各种研究工作,仍有可能达到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但是预计不会取得重大和突破性的进展。今后应该把乙肝病毒、乙肝病毒感染者和抗病毒药物三者联系起来,加强基础和临床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更需要加强从事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通过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相互促进,有望不断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相关肝病的治疗效果,并有可能寻求到一个或几个突破口,最终征服慢性乙型肝炎。

 

目前的慢性乙肝患者,大多数死于盲目的治疗和过重的心理负担

Rank: 4

现金
635 元 
精华
帖子
123 
注册时间
2006-6-1 
最后登录
2007-2-28 
2
发表于 2006-6-6 05:12
好帖

Rank: 4

现金
646 元 
精华
帖子
289 
注册时间
2005-5-9 
最后登录
2010-11-3 
3
发表于 2006-6-7 10:29

"...更需要加强从事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通过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相互促进,有望不断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相关肝病的治疗效果,..."

那需要加强哪些不同的专业的人员交流呢?是和物理学?数学?还是其他的学科专业?可惜笔者并未更进一步的详细指出。。。。。。

Rank: 4

现金
646 元 
精华
帖子
289 
注册时间
2005-5-9 
最后登录
2010-11-3 
4
发表于 2006-6-7 10:29

"...更需要加强从事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通过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相互促进,有望不断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相关肝病的治疗效果,..."

那需要加强哪些不同的专业的人员学术交流呢?是和物理学?数学?还是其他的学科专业?可惜笔者并未更进一步的详细指出。。。。。。

Rank: 3Rank: 3

现金
291 元 
精华
帖子
10 
注册时间
2006-6-8 
最后登录
2006-8-5 
5
发表于 2006-6-9 10:26

谁会看化验单?

本人过去体检一直正常,去年(2005)9月份公司统一体检发现我没乙肝抗体,建议打三针乙肝疫苗。十月份第一针,十一月份第二针,四月份第三针。打完疫苗,再去抽血体检,一看体检结果当时就晕了,乙肝病毒携带!再查一次结果是小三阳。日子过的度日如年。现在又全面检查了一下,结果是: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弱阳性   

乙肝表面抗体[HBsAb]      阴性

乙肝e抗原[HBeAg]            阴性

乙肝e抗体[HBeAb]            阳性

乙肝核心抗体[HBcAb]          阳性

总胆红素[TBIL]                   16.8 u mol/L          参考范围0.0-25.0

直接胆红素[DBIL]                3.9 u mol/L           参考范围0.5-6.8

间接胆红素[IBIL]                  12.9 u mol/L          参考范围3.4-18.2

谷草转氨酶[AST]                 17.0   U/L              参考范围8.0-40.0

谷丙转氨酶[ALT]                   22.5 U/L                参考范围1.0-45.0

谷草/谷丙                              0.76

碱性磷酸酶[ALP]                   48.0                      参考范围25.0-134.0

y-谷氨酰转肽酶[GGT]          19.0 U/L                参考范围0.0-50.0

乙肝_DNA[HBV-DNA]           2.14x10^2              参考范围 < 500

有那位会看化验单的大虾指点一下。

从注射第一针疫苗到现在才那么久,再说从知道没有抗体之后,我也很谨慎,很少在外边吃饭,在外头吃饭的次数就几次,都是在公司吃饭,而且公司的碗筷都是高温消毒的,有乙肝的同事都是自备碗筷的。所以染上这种病,我一直很疑惑,是不是乙肝疫苗有问题?有没有灭活?乙肝疫苗生产有没有监督的?

Rank: 6Rank: 6

现金
2908 元 
精华
帖子
924 
注册时间
2006-4-16 
最后登录
2016-8-23 
6
发表于 2006-6-9 10:34

20年后人类可能攻克乙肝!已经得了等着被歧视至死吧!

Rank: 2

现金
332 元 
精华
帖子
2 
注册时间
2006-11-22 
最后登录
2007-1-16 
7
发表于 2006-12-11 12:01
除了药物我们可不可以找到更好的对身体没有太多副作用的治疗手段
永远不要去求证谁比谁爱得多,你爱了,就尽管去爱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9043 元 
精华
帖子
4485 
注册时间
2004-7-18 
最后登录
2018-8-18 
8
发表于 2006-12-11 12:34
--  作者:xhmiao=缪教授
--  发布时间:2006-5-16 7:57:38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突破与瓶颈
应某刊物之邀,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突破与瓶颈”,感兴趣者请在“论文推荐”栏阅读。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感谢我的研究生们审阅和修改该文。请原谅我利用“特权”把文章安置在专栏而不是放在BBS里。
--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2006-5-17 19:18:59

--  
其实我们很欢迎大家将你们的大作发给我,放在专栏里,缪教授的“特权”大家都可以享有。
最近网站的访问量明显增加,感谢大家对网站的支持,但是同时,也欢迎大家踊跃参与讨论,正如缪教授所说:不论水平高低,旨在参与。
--  作者:亮剑
--  发布时间:2006-5-20 10:55:35

--  
缪教授没有提及生物治疗的问题,比如核酶、反义核酸、小干扰RNA、基因敲除等等“新技术”,也许可以作为反面教材教导教导我们嘛!
--  作者:乡下人
--  发布时间:2006-5-21 3:25:57

--  
拜读了缪教授撰写的“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突破与瓶颈”收获很大。该文的第一部分不仅系统的介绍了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的重大“突破”,还较全面的介绍了重大突破的历史背景。使我学到了知识以外的另一种知识。不瞒您说我虽然也算一名高年资的感染科医生了,但不少抗乙肝病毒研究的背景知识我还是学习了您的文章后才知道,其实背景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不能满足于有知识,还要有文化,这种文化对提高我们的素质和开阔思路是很有帮助的。
在第二部分您不仅分析了制约慢性乙肝治疗的“瓶颈”,更重要的是结合您自己的深入思考和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解决策略。观点非常新颖独特,对我的启发很大。谢谢您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精神食粮。
不过我还是有2个小问题提出来向缪老师请教。一是您提出今后研发新药,应当把消除cccDNA作为突破口,是不是要研制以cccDNA为靶点的药物?如果是,这种药物必须要进入到细胞器内,好像很难。很可能还得通过宿主的免疫来发挥作用吧?二是您的研究发现“慢乙肝肝移植患者术后血清中检测不到HBV rcDNA,但在PBMCs却呈阳性。进一步研究发现PBMCs中并不能检出cccDNA,说明PBMCs不能支持HBV复制,但却有可能是HBV的携带工具。”因为,PBMCs在血管内和组织之间的交换是通过组织液进行的,由于血清中测不到病毒,如果理解为也可能不含病毒的话,那么PBMCs上的病毒只能来源于骨髓了,但是,白细胞的寿命一般在14天左右,HBV的半寿期只有1.5天,这样附着在PBMCs上的病毒会在PBMCs死亡以前全部消耗完,只能是新补充到周围池的PBMCs会含有病毒,这样会不会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PBMCs中或上的病毒越来越少?有必要进行动态观察研究。另外,会不会因为移植前抗病毒治疗不彻底,供肝在移植的“瞬时”又被残存在患者的含病毒的血液感染了,成为新的病毒库呢?我想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总之,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等待您早日用新的成果为我们揭开这个迷。由于自己水平有限,上述言论有错误之处,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乡下人于2006-5-21 3:25:57编辑过]

--  作者:xhmiao
--  发布时间:2006-5-21 9:09:29

--  
乡下人言之有理。我们不可能研制出能够穿透细胞核膜,并作用于cccDNA的药物,不可能的原因:第一,cccDNA不是活跃复制型的DNA分子结构;第二,它那闭环、超螺旋、共价的分子结构太稳定;第三,大分子的DNA酶不可能也不可以进入细胞核,不可能是因为核膜没有多么大的穿透性,不可以是因为如果DNA酶随便进出,人的基因组岂不遭殃?至于说靠免疫机制来清除我看未必行得通,细想一下:“免疫”,它如何工作?看来恐怕我们的目光不能盯住cccDNA本身,还是用“斩尽杀绝”的措施比较可靠:连同被感染一起消灭。理由一:干扰素可以完全清除病毒,持久应答率不同于核苷类似物,因为它消灭病毒的机制之一是连带被感染的细胞一起牺牲;其二,我们已经知道,并不是所有肝脏细胞细胞均被HBV感染,何况肝细胞还有再生功能。从这种意义上讲,免疫药物应该是方向。至于什么反义核酸、核酶、干扰RNA,我看不要寄予太大希望,因为它们的所谓作用还是定位于病毒本身。

肝移植再感染的问题我只是提供了我们研究发现的结果,乡下人给出了很好的数据,很有说服力,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


--  作者:乡下人
--  发布时间:2006-5-22 8:50:03

--  
谢谢缪教授!
您的补充使我更加明确了思路,我完全赞同您的观点。
--  作者:bshh
--  发布时间:2006-5-29 15:28:53

--  
可能模仿正常成年人的免疫清除机制是比较理想的思路,目前的抗病毒疗法是很不成熟的无奈之举。
--  作者:papaya
--  发布时间:2006-7-8 17:07:35

--  
cccDNA作为乙肝复制的始动因子已经明确,而它存在肝细胞核内,要研制出直接作用于他的药物很难,但是有一点大家一定注意到了,它本身也存在降解,任何可以加速降解的药物同样可以达到清除cccDNA的目的,无论是在身体哪个部分起作用,通过研究免疫可能会得到突破,所以我认为研制出抗cccDNA的药物是有希望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8 17:07:35编辑过]
实事求是,注重科学,坚持真理,敢讲真话
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9043 元 
精华
帖子
4485 
注册时间
2004-7-18 
最后登录
2018-8-18 
9
发表于 2006-12-11 13:01
实事求是,注重科学,坚持真理,敢讲真话
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

Rank: 4

现金
768 元 
精华
帖子
34 
注册时间
2006-12-8 
最后登录
2012-4-16 
10
发表于 2006-12-13 05:56
真的很崇拜那些抗击乙肝作出贡献的科学家门,只有他们在为我们这些乙肝患者在做实事,放眼看如今的世界!!物欲横流!!!功利主意盛行!没有几个能真正坐下来搞研究的!!看看那些贪官,一贪就几百上千万的!还有,现在的大制做电影!!一投资就是千万,几亿的!!烧钱那!!可在乙肝药物研究上!那些富的流油的企业家们,那些巨贪们,那些政府高官们!又在做什么?!满世界的乙肝歧视!谁又知道。前些天电视报道,很多人用医保卡买洗发水,买保健品!可要知道还有很多生了乙肝的穷人门看不起病那!很多人都知道乙肝是个富贵病!命是用金钱堆出来的!那些政府官员门又在做什么!卫生部每月统计乙肝的发病情况!统计出来了,可他们又为乙肝患者作了些什么!茫然?歧视仍在,痛苦仍在!专家们说,中国的乙肝患者真正经过抗病毒的只占19%。可这些专家门知道否?!一支普通的干扰素要80-90元而且至少要打半年!!还不知有没有效果!!!至于其它的抗病毒药,那样少要钱了?生了乙肝的人!谁家里有钱堆在那里!还有那长效干扰素,一支更是要1350元!打的起吗?!专家门!根据我的了解,农村病人应该比城市多!那么贵的药!农民要种几辈子的田那!而且,现在看病贵,已是有目共睹的了!何况像我门这类人,一年不得往医院跑个几十次啊!何堪重负?!何堪重负啊!强烈呼吁政府部门切实为我们这些乙肝患者做些实事!光统计不落实那是空话!每年的防艾日都搞得热热闹闹!可难道中国的乙肝危害比艾滋病小吗?怎么没听谁说有防乙肝日那?谁又知道我们这些乙肝病人的身心痛苦呢?医生们知道??他们知道开大处方拿提成,医院们知道?他们只知道高药费!高创收!政府高官门知道??他们只知道坐在办公室里看调查,看报告,甚至看报纸!!真的希望全社会都重视起来!!削除乙肝歧视!!帮助我们这些弱势群体!!难道有一个周一超的教训还不够吗?难道真要流更多的血才能换回重视和尊重吗?!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0-6 18:55 , Processed in 0.019431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