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学术讨论& HBV English 存档 1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的大脑
查看: 826|回复: 1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的大脑 [复制链接]

Rank: 2

现金
223 元 
精华
帖子
2 
注册时间
2006-5-31 
最后登录
2006-6-1 
1
发表于 2006-6-1 10:02

人脑就是一个复杂的数据库,人利用这个数据库中的知识,以及数据库复杂的结构,来控制程序块(基因),从而完成各种指令,满足自己的需求。程序(基因)之间的调用是通过数据库来传递信息的,程序从数据库中获取运行需要的数据,当没有想要的数据的时候就向数据库提出需求,从而激活其他程序,使其他程序往相关数据库中写入数据,从而满足主程序的需要。(数据库如何控制程序,可以查看我的博客19990909.Blog.sohu.com

我认为,细胞也是一样的。在真核细胞中基因应该分成程序基因和数据库基因。细胞核内的DNA就是一个程序基因和数据库基因的组合体。而真正核心的数据库是放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中的基因。不同的线粒体代表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数据库,其中核心线粒体可以控制程序基因的运作。核心线粒体通过某种方式,激活细胞核内的程序基因。程序基因产生的结果,转录生成mDNAmDNA到细胞质中,通过细胞质中的核糖体被翻译成蛋白质。蛋白质就是数据流,可作为程序运行结果被存储在线粒体的数据库中,或者细胞核内的数据库中。线粒体的DNA也可以自己合成蛋白质,它的作用可能是作为数据库的索引信息,方便信息的提取。当核心线粒体激活一个基因的时候,会给该基因分配一些不同结构的数据库来存放参数,这就需要以现存的线粒体为模板分裂出足够的线粒体,并打上合适的标记,交给该基因使用。当基因完成任务后,失效的线粒体会被溶酶体识别吞食。当核心线粒体的数据库中数据存满的时候,就是该细胞凋亡的时候。数据库基因的核心基因中的初始启动知识,决定着细胞的性质。程序基因中哪些被表达,要根据数据库基因的内容决定。

以上就是我的推测。

支持该模型的依据主要有

1、克隆试验表明细胞核内的物质不能决定细胞的表达,是细胞质内的物质影响细胞核的表达。因此,是细胞质内的某物,激活DNA中的基因,而不是细胞核内的物质。

2、爱沙尼亚和法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线粒体能够引发细胞核变形。这意味线粒体也参加细胞核功能的调控。VladimirVeksler同时发现多种能增加线粒体大小的物质也能增强心肌纤维的收缩力。(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06-4/200641095731.htm

3、从健康妇女捐献的卵细胞中提取出细胞质,并注入孕妇的卵细胞,生出的婴孩,其容貌、体形以至身心发展都和提供细胞质的妇女没有太大联系。这说明线粒体中的DNA,只是控制程序基因的表达,并不能改变程序基因。

4、线粒体是双层膜结构,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嵴的形成增加了细胞内的膜面积。嵴类似大脑的褶皱。嵴可以增加数据的存储量。

5、与细胞核携带的基因不同,线粒体DNA可以迅速进行自我复制。mtDNA的复制和转录都是自己的聚合酶来完成的。线粒体DNA复制不局限于细胞周期,可以发生在所有阶段。因此这种DNA复制不是起遗传的作用,可能是程序基因需要新的数据库,引起线粒体复制。 

6、线粒体有1000多种蛋白质,自己合成十几种,所有的其他蛋白质都是由核基因组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并被输送到线粒体中。这种现象的一种解释就是,该蛋白质是基因表达的结果,这个结果被放在线粒体中。

7、卵细胞的线粒体数量有30000个,是人体内线粒体最多的体细胞肝细胞的十几倍。这种现象的一种解释就是,卵细胞为了能分裂成各种细胞,必须有最全的数据库种类,而且它调用的程序应该是最多的,因此卵细胞中线粒体多是正常的。

8、如果线粒体是数据库的话,这些调用程序的数据库结构应该是相同或者类似。英国牛津大学人类遗传学教授西基斯称:线粒体DNA”一般很难发生改变。他说:大多数现代欧洲人的线粒体DNA’可分为7种类型,就仿佛血型一样。英国牛津大学人类遗传学家通过10多年的DNA研究发现,现代欧洲人其实大多数都是远亲,97%的欧洲人都是繁衍自10000年前到45000年前的7个不同女性,这7名原始女人被称做是欧洲的宗族母亲。牛津大学科学家还宣称,全世界的人口分别繁衍自36个不同的宗族母亲。这些都说明,人类线粒体的DNA是近似的。

9RNA不能作为赋值RNA的模板。DNA可以转录为信史RNAmRNA)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这种现象的解释之一就是,RNA是程序运行获得的参数,参数不可能产生参数,只有程序的运行才会产生参数。

10、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线粒体和代谢疾病中心的负责人Robert Naviaux指出线粒体还有许多其他的,非ATP联系的功能,这些功能在细胞的许多途径中密切相关,细胞通过这些途径来建造,降解以及重新利用各种原材料。 http://www.biosino.org/mz/13/01052407.htm

     11、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易位是凋亡特异性蛋白酶procaspase-9活化的前提。(李光明  牛黄酸脱氧胆酸损伤线粒体诱导HepG2细胞凋亡)。佛罗里达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促进凋亡的线粒体突变的积累可能是加速衰老的一个核心机制,并且可能与自由基的释放无关。这可能是因为线粒体中DNA突变的积累造成的。这项研究的结果公布在2005715日的Science上。http://www.biotech.org.cn/news/news/show.php?id=25330。线粒体在细胞凋亡的过程中起着枢纽作用,多种细胞凋亡刺激因子均可诱导不同的细胞发生凋亡,而线粒体跨膜电位的下降,被认为是细胞凋亡级联反应过程中最早发生的事件,它发生在细胞核凋亡特征(染色质浓缩、DNA断裂)出现之前,一旦线粒体DYmt崩溃,则细胞凋亡不可逆转。http://www.biox.cn/content/20050603/14767.htm。意大利神经学研究所的亚历山德罗·切莱里诺和同事在20062月的《当代生物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葡萄酒中的白藜芦醇有助于延长脊椎动物非洲齿鲤的寿命,并且随着喂食的白藜芦醇剂量的增加,这种小鱼寿命可以被显著延长。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可通过保护细胞线粒体中的DNA免遭化学损害而发挥延缓衰老功效。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57/4150370.html。这些都表明线粒体可能控制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以上就是我对线粒体在细胞中的作用的一些看法,可能有些地方叙述不很合理,希望大家指正。

Rank: 2

现金
223 元 
精华
帖子
2 
注册时间
2006-5-31 
最后登录
2006-6-1 
2
发表于 2006-6-1 10:03

如果说线粒体DNA是控制程序的数据库,那么一些现象如何利用该模型解释呢?

1、研究者发现即使很少数量的外源细胞质(在单个细胞的线粒体基因组方面不同)也可以导致某些组织中一个线粒体的基因组完全被另一个取代,并且影响到下一代。http://www.biosino.org/mz/13/01052407.htm

导致这种现象原因可能是,这些很少数量的外源细胞质中包含核心数据库,当它进入卵细胞后,会接过程序基因的控制权,从而使程序基因使用它的数据库基因。因此,哪种核心数据库基因控制程序基因,哪种数据库基因就占有该卵细胞。

2、朱作言院士以转生长激素基因鲤鱼的胚胎细胞核为供体,以金鱼去核未受精卵为受体,进行属间克隆,克隆鱼的外形特征酷似细胞核供体鲤鱼而不同于受体金鱼,检测证实克隆鱼的核基因组DNA来源于供体鲤鱼;但对供体鲤鱼和受体金鱼的线粒体DNA在克隆胚胎及克隆鱼的追踪研究发现,在血液循环期以前的克隆胚胎中共存着来源于供体和受体两种类型的线粒体DNA,在其后续发育阶段的克隆胚胎直至克隆鱼个体中,仅存在受体细胞质的线粒体DNA。而且,7尾克隆鱼中,6尾个体的脊椎骨数量是26-28个(,1尾个体的脊椎骨数量是31个,而通常鲤鱼的脊椎骨数量是33-36个,金鱼的脊椎骨数量是26-28个。实验数据表明,受体卵细胞质在克隆鱼的发育和性状决定过程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http://www.cas.cn/html/Dir/2005/03/16/12/63/03.htm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细胞质内的核心数据库中含有控制自己物种脊椎骨数量的参数,在程序运行前将该参数赋值给程序,造成克隆鱼的脊椎骨数量是26-28个。这个试验同时也证实了,线粒体只是控制程序基因的工具,不能改变程序基因。

3、癌细胞的线粒体DNA和细胞核内DNA突变。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程序基因的某些代码出错,导致对关键的数据库赋值出错,从而影响其他程序运行结果。这些错误结果,最终导致细胞核与线粒体中数据库基因发生变异。另一种可能是,线粒体中的参数在传递是出错,导致DNA变异。

4、与线粒体遗传病。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线粒体内控制参数出错,导致程序运行出错,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

5、科学家用人的成纤维细胞作体外培养,证明成纤维细胞经过40~50次分裂后,最终不再分裂而死去,并且可以更深入证明决定分裂次数的似乎是存在于细胞核中。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细胞核内的数据库基因存储纤维细胞分裂次数的参数。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0-7 07:25 , Processed in 0.020643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