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数九 由于风俗习惯的关系,在我们中华民族农历的一年里,有许多的节日。冬至,也是一个。 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史记·律书》:“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从冬至起,白昼便一天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冬至作为一个节日,在我们滕县就有冬至进补的说法。喝羊肉汤,炖鸡汤等等,温暖脾胃,以期顺利越冬。 现在多数地区是“冬至起九”,即“数九”从冬至的那一天开始数起,每九天称一九,依次二九、三九……数到九九即冬至后的第八十一天结束,“九尽寒尽”,冬去春来。唐代薛能诗句“九九已从南至尽,芊芊应傍北篱生”,是说九九从冬至(南至)数起,已经数尽,连阴寒的北篱旁边,也该长出芊芊嫩草了。 在我国的南北广袤地区,都有流传久远、大同小异的“九九歌”,这种以歌谣的形式刻画气温、物候变化的九九歌,据考证至少在六世纪的“南朝”时代就有了,由于地域的不同词句大同小异。这些近乎顺口溜的东西,尤其是在农村,更是老幼皆知,几乎人人能背。例如下面的一首: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首“九九歌”,基本上反映了黄淮地区的气候、物候的变化。 数九的习俗,除了“九九歌”之外,还有较晚出现的“画九”与“写九”这两种富有诗意的活动。 元代杨允孚《滦京杂咏》诗云:“试数窗前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诗后自注:“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涂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则暖回矣。”原来这是女子、特别是闺阁中的姑娘们的一桩雅事。她一边梳妆一边“画九”,将冬至前画好、贴在窗前的一枝白梅,每天用胭脂染上一朵,八十一天染完,“梅花点遍无余白”,白梅全变成了红色,花色已像窗外闹春的杏花了。 清代还有“写九”的形式,就是把每字九划的九字句如“亭前垂柳珍惜待春风”、“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之类的,先把每一笔勾勒成空心的轮廓。将此字幅挂在室内,冬至起每天填一笔,每九天填成一字,过完九九,便写完了总共八十一笔的这九个字。 后来在“写九”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消寒迎春联”,上下联各九个字,全联十八个字皆为九划字: 屋後流泉幽咽洽香草,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堪称精妙绝伦!我常常惊叹古人们驾驭文字的能力,从浩如烟海的汉字中搜寻出这些九笔划的汉字来,组成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联句,而且对仗工整,真是叹为观止! 九九歌,画九,写九,消寒迎春联,这些花样繁多的文学形式,全是冬至后数九期间的活动,它给人们以冬去春来、苦尽甘至的希望和信心,激励人们以乐观的情怀去迎接和创造美好的未来。
附图:
九九消寒图,清·道光皇帝手书,现藏故宫博物院。清代宫廷中盛行冬季“写九”,一图九字,一字九笔。每天写一字,九字写完,冬天也就过去了。
下面一图更见精致。每一笔画里面还有白字的文句,“天朗气清化日和风”,“终日凉风侵人皮肤如刀割”之类。
图片翻拍自 王力主编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图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