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隱形患者現形 驗血早偵測 防癌防硬化 2005-10-31 更新
【明報專訊】估計香港有70萬人口為慢性乙型肝炎帶病毒者,偏偏大家對此病一知半解,令病毒可以靜悄悄在體內肆虐,增加患上肝硬化和肝癌危機。
你是否已接受乙型肝炎測試﹖你是否慢性乙肝帶病毒者﹖別坐以待斃,應深入認識乙型肝炎,保護自己及家人的健康和性命。
隱形患者無知惹禍 以為腸胃病無大礙
「可能過去工作太辛苦,所以捱出病來。」
年過50的屠女士,兩年前發現患上肝硬化,跟大部分乙肝帶病毒者一樣,她對此病有不少誤解。
「約十年前,女兒曾在捐血時發現是乙肝帶病毒者,我猜自己都可能是帶病毒者。」當時屠女士心想,自己已一把年紀,不打緊,也沒理會乙肝病毒對身體的禍害。
「我知道會影響健康,但沒想過會增加患肝硬化或肝癌危機,以為小心飲食就可以。」在大學修讀科學的屠女士坦言,自己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
不覺疲倦 不像肝病
直至兩年前,因感到腹部脹悶,食慾不振,以為是腸道及消化系統出現問題。由於過去曾有類似不適,透過中醫中藥治療,今趟她立即找中醫治理,但病情沒有改善﹔她轉找西醫,醫生處方幫助排便和消化系統藥物,情?仍沒有好轉。直至西醫發現她身體和四肢腫脹,體內積水超過10磅,經抽血、超音波和電腦掃描一連串檢查,證實患上肝硬化。
「同事曾經說我面色黑,但我仍然充滿活力,沒感到疲倦或痛楚。」誤以為疲倦是肝病的典型病徵,屠女士再次掉以輕心,以為只是腸胃病。
若屠女士早在女兒證實染病後便接受檢驗,定期跟進病情,就毋須待病情惡化至不可逆轉的階段,現在等待接受肝臟移植。
文、訪問圖片﹕鄭寶華
編輯﹕黃夏柏
肝硬化危機較常人高百倍 病徵不顯更要防
掃清謬誤 正視毛病
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教授黎青龍點出了屠女士的謬誤﹕
.她患上肝硬化,並非因辛苦而捱出來的,而是因慢性乙型肝炎沒得到適當監控而引發的。
.她以為小心飲食就能控制肝炎。控制乙型肝炎,應透過驗血監察病毒的活躍度,並透過藥物抑制病毒。
.以為肝病定會出現一些典型病徵,如疲倦、黃疸。其實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發病初期可以無任何病徵,待出現眼黃、皮膚黃等徵狀時,病情可能十分嚴重。
黎青龍的經驗發現,很多慢性乙肝帶病毒者來到門診,仍未搞清楚自己患的是甲、乙、丙、丁型肝炎。
驗血監察 跟進檢查
「乙型肝炎帶病毒者可以毫無病徵,但患上肝硬化的機會率較一般人高出100倍以上。」黎青龍指出,香港很多隱形帶病毒者,直至他們往捐血或購買保險時接受身體檢查,才發現染病。
根據乙型肝炎基金的資料,乙型肝炎是全球80%原發性肝癌的成因,估計每4名乙型肝炎帶病毒者中,有1人最終死於肝炎或肝癌。黎青龍強調,對付乙型肝炎,每人最起碼接受一次血液測試,若證實為慢性乙型肝炎帶病毒者,就要每半年作跟進血液檢查,監察病毒數量和活躍程度﹔若病毒活躍的就要每3個月作跟進檢查,因肝臟腫瘤的生長速度十分迅速,短短4個半月可生長至4厘米。
黎青龍指出,乙肝帶病毒者的病毒一旦轉趨活躍,可透過藥物抑制病毒及減慢病情惡化,然而,由於病人對疾病缺乏認識,以致影響到服用藥物的依從性,病毒不能根治,容易令病毒變種產生抗藥性,亦增加急性復發機會。
17歲以上 須驗血
乙型肝炎疫苗於1982年面世。
香港在1988年為所有初生嬰兒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按此計算,17歲及以下人士帶病毒的比率已大幅下降﹔然而,17歲以上的人士,都應該接受血液測試。
接受血液測試後,若﹕
→有抗體
→沒有抗原或沒有抗體→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注射
→有抗原,即慢性乙型肝炎帶病毒者→隔半年接受血液及超聲波檢查
觀察肝病毒的活躍程度,如病毒活躍及數量增加,需要接受藥物治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3 12:34:3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