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原创文学 存档 1 寻——汉书 白话文版
查看: 3315|回复: 5

寻——汉书 白话文版 [复制链接]

Rank: 4

现金
2371 元 
精华
帖子
690 
注册时间
2004-1-2 
最后登录
2007-8-14 
1
发表于 2005-5-6 11:50

寻——汉书 白话文版

哪位有知道的?谢过。

最近看电视剧《汉武大帝》入了迷,想找点浅显些的白话文看看。

早睡早起做早操,一二一,一二一…………

Rank: 4

现金
2371 元 
精华
帖子
690 
注册时间
2004-1-2 
最后登录
2007-8-14 
2
发表于 2005-5-6 12:05

在网上看到一些有趣的评论,顺手粘上,与大家分享,嘿嘿~~说白了,就是借个地方放东西 ^_^

走过贵贱的两端――卫青故事补遗 wind007

________

走过贵贱的两端――卫青故事补遗 wind007 -------------------------------------------------------------------------------- 胡玫一导戏,女性演员表现的余地可能不会太大。除非戏说的来编,否则在正史里都不能让她们太招摇了。 卫青周围有三个重要的女人,尽管在汉武时期她们都是旁枝,但却成为他一生的荣辱渊源,后世对卫青的评价都和她们有些关联。 校尉偏爱霍少,写了很多。我这里就说说霍少他舅,真要写剧本他可以占很多篇幅,因为他的故事尽管发生在两千年前,但于今天却大有类似之处,哪怕教育一两个外戚向他学习学习也好。这个很符合胡玫导演选故事的风格,实写历史,却紧跟时代。 走过贵贱的两端――卫青故事补遗 第一个女人当然是他妈,这个老太太名姓都不可考,后来被称为卫媪。卫是她丈夫的姓,媪就是老年妇女的意思。卫老太年轻时代在富贵人家当四凤(这两天看雷雨看多了),此富贵人家就是汉武帝姐姐阳信长公主的家,长公主嫁给平阳侯曹寿后改称平阳公主。公主府上有个做事的县吏,一府为奴,久而生情,卫老太便和这个县吏有了个孩子,这个私孩子以后如何军功显赫,如何成为汉武帝宠将,这些在当时决计料想不到,要不然那个作孽的亲父也就不敢虐待他。 卫青小的时候在公主府和母亲一起生活,长大一点就被送到生父?D?D县吏郑季家里去。(有点象蛋蛋,估计没那么调皮就是了)。县吏的妻子对这个孩子自然没什么好嘴脸,根红苗正的其他孩子也都歧视他,郑季也不是爱子如命的二蛋,于是卫青在亲爹家里当上了放羊娃。我要是编剧,一定会在这一段悲惨童年中加上点友情篇章,象石光荣说的,那是一起光屁股长大的,生死哥们的友情结交在童年,很难撼动的。确实后来卫青很是有几个挚友,敢和他两肋插刀,水里来火里去的。象他的铁哥儿们公孙敖,后来一直跟他出生入死,以致于卫青在用人时刻,推搡李广,把立功的机会让给公孙,其实公孙这人的打的败仗很多。(如果真要编成童年故事的话就得有小改动,史书上记载的公孙敖是卫青进皇宫后在宫中结交的朋友。) 结束了少年时代,卫青自己拿定主意回到了母亲身边。平阳公主很喜欢这个小帅哥,勤奋好学,为人谦和,就让他做了自己的侍从骑奴。虽然还是叫奴,总归是公主的奴,既然是公主的奴,加上青年才俊,应该酝酿出爱情故事来,估计生命中的第二个女人要出现了。结果却没有按照浪漫戏说编剧的思路进行下去,骑奴卫青还在等待他即将到来的富于戏剧变化的种种磨砺和荣耀。 真正把卫青的命运突然扭转的女人是他的姐姐,同母异父的姐姐――卫子夫。卫老太和她的合法丈夫共有一男三女,卫子夫是她最小的女儿。老太太的所生的孩子质量确实比较高,卫子夫在公主府上虽然只是个歌舞伎的角色,可技艺美色都超群。当汉武帝作客姐姐府上,卫子夫便轻歌曼舞脱颖而出,一朝选在君王侧了。 汉武帝当时的皇后是陈阿娇。为了阿娇,恋爱中的武帝象任何一个冲动的青年一样,发出过我为卿狂的豪言壮语。当然人家说到做到,果然使爱人富贵至极。因为恋爱中的信誓旦旦真正到后来兑现的不多,所以汉武的实实在在的誓言就成为中华文化中香艳千古的成语――金屋藏娇。但是,武帝没有说爱你一万年之类的话,至少史官没有记录,所以他若活着一定会义正辞严地辩解:我说过用金屋藏你,但没答应藏你一辈子吧。 卫子夫突然进宫,在汉武享受温柔之后,一片肃杀笼罩后宫。一直无子的阿娇面对这样年轻的美人,定是感到一把利剑悬于头顶。终于,令阿娇恐惧的一天到来了,卫子夫怀上了孩子。阿娇是否哭闹不得而知,但此后寻死觅活的上吊事件发生了好几回。阿娇找到她的母亲,汉武帝的姑姑大长公主想办法。 这种久居深宫的妇女出的主意一般都以恶毒和笨拙著称。大长公主知道从正面动摇卫子夫只会让自己女儿死得更快,于是决定从卫子夫亲近的人那里下手。她们瞄准了卫青。 此时卫青因为姐姐得宠的缘故,已经调到皇宫里充吏役了。从服务公主到服务皇帝,平步跃上一个高阶,本以为从此翻身了,没想到一场杀身之祸正等候他。长公主指示人找了个借口,将他投入监狱,准备立刻处死。要是在这里就死了,那真是冤枉大了,我们的将军还没有策马扬鞭写下他载入史册的功绩,决计死不得。果然,历史要是真有那么多果然,很多冤魂恐怕都会写出意想不到的辉煌故事来。果然,戏剧中最常见的劫狱者赶到!卫青的兄弟们两肋插刀来了,公孙敖领着几个弟兄,冲破牢门,闯进囚室。卫青就象后来俄国作家托斯妥耶夫斯基一样,行刑子弹上了膛,还能被救下来,这种案例不多,有这样的生死体验,才知人生要珍惜。
公孙敖救出卫青。大长公主和陈阿娇的阴谋败露,要不怎么说这些深宫妇女笨拙呢。汉武帝是那种根本不可顶撞的人,这样的发泄台阶一铺好,陈阿娇的金屋藏娇时代也就过早结束了。 卫青先被升为侍中,后来又被提升为太中大夫,做了皇帝的顾问。那个仗义出刀的公孙敖,原来就是一名内充骑侍,外从作战的骑郎,不知是因为营救行动中对朋友的信义,还是因为行动中的组织能力和决绝果敢,事件之后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和重用。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拜卫青为车骑将军。不管是对婚姻、政治、还是军事,汉武帝都够得上一个推陈出新的人。大胆启用新人,使卫青从一个骑马仆从转成了一个职业军人,一个职业军事指挥者。 一个狼烟四起的战争舞台在这个年轻人面前彻底展开了。 第一仗,四个将领分别带领1万人从四个地点分头进攻匈奴。其中老将军李广由雁门出发,公孙敖从代郡出发,公孙贺从云中出发,卫青从上古出发。老李广自不用说,其他两个也是颇有作战经验的,只有卫青,真正是初出茅庐第一战。战争的结果非常出人意料:李广遭受了军人的耻辱,被活捉,但他居然能逃了回来,也是能人啊;公孙敖损兵三分之二,公孙贺也是无功而返。惟有卫青,打出长城,直驱龙城,斩杀匈奴700多人,一军独胜。对比之下,后起之秀确实不负重望。 翻过年去,秋高马肥的时候,匈奴反攻,冲破雁门,长安震恐。卫青临危受命,率军3万,趁匈奴长驱之入疲惫之际,发动了一次风驰电掣般的突袭。卫青一马当先冲在前面厮杀,士卒倍受鼓舞,士气大振,斩杀匈奴上千人。 汉武帝这一年一定十分高兴,自己新发掘的青年将领智勇双全,大挫匈奴。后宫卫子夫生下了一个儿子,汉室有后,卫子夫理所当然成为皇后,取代了陈阿娇。 卫氏家族在这一年里,把所有好事全占了。无论在前线还是在后宫,老将还是老妻,失宠的滋味一定让很多人恨得要命。看看这家子,当年的放牛娃、小歌女,现在富贵荣耀到了 什么地步。 卫青在十年之中,前后出征七次,多数是长驱直入,指挥大规模战役。最后官拜大司马大将军。确实,当外戚也许富贵和机会会来得快点,但也够凶险,象被人家当靶子打的事一生经历过了一次就够了。还有这个外戚的名声历来不好,多少战功都可以被这个帽子轻描淡写地扣掉。史书上说他“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才能自进”,这话评价得非常中肯。 汉武这个人不是那种软耳朵,可以商量,但不能动摇任何他认定的实质问题。卫青曾经有一次想为一位名叫郭解关东大侠讲情。汉武帝令一些豪强富户搬迁到茂陵,便于朝廷集中管理,关东大侠郭解被划在搬迁名单内,郭解不想搬,托卫青说情。卫青把这个意思向汉武帝表达了一下,意思是说郭解成份划得不对,应该是贫民,不要让他搬好不好。结果不知是因为理由不充分还是因为表达不合适,汉武帝当时一句话就打回来:你说这个人是个贫民,但他可以让大将军为他求情,这说明他家并不贫穷。这个逻辑有点强词夺理,大将军出身卑微尽人皆知,万一此人就是大将军放羊娃时的穷朋友呢?好歹给个面子嘛。但汉武帝并没有理会这个小舅子的说情。 反过来,武帝要是想让小舅子做什么,卫青是无所不从,也不敢不从的。这可能与他一向做事谦恭退让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尽管他战功卓著,但绝不会盖主,汉武帝高高在上,是他的知遇的恩人,是他侍奉的君主。以至于汉武帝要他变成自己的姐夫时,他也同意了。 平阳公主在这个故事中隐没很久了,她身边的小骑奴卫青飞黄腾达的时候,她正在朱颜渐改,走向孤独的中年。她的丈夫曹寿得了恶疾,回到自己封地去了。平阳公主和身边的人商量,谁来做我的新丈夫呢?长安列侯家中的河东狮们本该怒吼,这个半老徐娘正在扫描他们的丈夫。有人出主意了:卫青啊,多合适!公主嫣然一笑,明知故问:他是我的骑奴,你们为何偏偏说他合适呢?这种锦上添花的话谁不会说:现在的大将军姐姐是皇后,儿子都封侯,富贵震天下,英雄不问出身低嘛!公主同意,让卫皇后示意汉武帝,武帝便发话:卫青,我姐姐嫁给你!(不准嫌老) 本来多年前可以演绎一个主仆恋的故事来,现在变成了最为寡味的赐婚,卫青接受了。 公元前123年,汉史中最耀眼的一颗流星登场,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以其过人的军事天才和骠悍勇猛的战斗风格,使老英雄们光芒黯淡。老将军李广一生都不会原谅这一家人,卫青一个已经快挤得我没有容身之地了,再加上一个更年轻、更骁勇的,天灭李广啊。 在漠北那场著名的战役前,壮心不已的李广希望在有生之年再为汉室和匈奴打一仗,极力请战。汉武帝虽然同意了老将军的要求,但暗地里去和卫青说,千万别重用这个老人,至少不能让他打正面进攻。卫青此时真不知是怎样的心情。表面上看漠北大战他和外甥霍去病各领了5万人,霍少攻东路,他攻西路。但“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将军,在霍骠骑的大队人马身后,还有参战民?讣甘?万,载运军资粮草的马匹四万多。还记得淮海战役后陈毅说的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这种大规模深入作战,最棘手的就是粮草后援问题。那时候中国有总共才多少人啊,霍少完全是在打人民战争嘛。 而卫青这边,粮草后援没有不说,还派遣了李广这样的名誉老将,难以安置啊。 大军从定襄出塞后,卫青从俘虏口中得知单于的驻地所在。决定让李广从东面进发,约定到战场合围。而卫青自己则从正面直趋单于驻地。 而对手单于采纳了降将赵信的谋略,把大量的军资粮草运送到更远的北方,只率精兵驻守漠北,准备吃掉长途跋涉的大汉骑兵。卫青率军进击一千多里,突然发现了单于骑兵早就严阵以待,自己几乎是落在了敌人的包围圈里。卫青不愧身经百战,沉着地命令部队用战车环绕成营,以防匈奴突袭。紧接着立即派出五千人马,向匈奴进攻,变被动为主动。一场恶战拉开了,卫青利用飞沙走石的天气布阵,左右夹击匈奴兵。月黑风高,两军厮杀,杀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单于看汉军太勇,便趁乱逃跑。卫青立即派出轻骑追击,自己也带领大队人马随后跟进。 汉军一路急行军,奔驰两百多里,直追到东方破晓。大军到达了赵信城,现在这里已是蒙古人民共和国领土了。单于的屯粮老巢被挖,卫青部队收获了大批的粮草,人马饱食,停留一天,得胜班师。 李广呢?老将军老马迷途,没能到达预定作战地点。等见到卫青的时候,已经是卫青班师回漠南了。卫青派人携酒食去慰问李广,并询问迷路情况。脾气好点的也就接受安慰了。但偏偏积怨已深的李广已经快被折磨得崩溃了。还没和你理论为什么不给我做前锋,为什么要我去曲折迂回的线路策应呢。当然一定还想问问你们这家人怎么那么欺负人,为什么不给忠诚一生的老将军一个最后的立功机会。但他不想再问了,只是悲愤地来见卫青,留下一句话:我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不能受刀笔之吏的审问。当即自杀在卫青营里。 后来的故事很近似于江湖仇杀。李广仅存的三儿子李敢替父报仇,击伤卫青,卫青秘而不宣。不久,李敢跟随汉武帝去打猎。同行的霍少为舅舅射出了一箭,射死了李敢。汉武帝为霍少遮掩,说李敢是在打猎的时候被鹿撞死的。看他这谎扯的,鹿能撞死人吗?也难说汉武帝出于某种原因,故意放出了谁也不信的证言。再后来,就到李敢的侄子李陵的故事了,李氏一门痛苦的家史到这里才写了个开头。 霍少完全成为了汉武帝的新宠将,打猎时趁机射死个重要人物,皇帝都可以为他遮掩。身为舅舅的卫青,看着一天天霍少风头愈健,战功卓越,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路,他不得不知趣地退到了霍少的身后。也许正是因为少年时的磨难,青年时的浴血,同时走过贫富、贵贱的两端,多舛的命运才使卫青比常人更能经得住那么多的沉浮起落。
汉武帝的茂陵旁,霍少的墓很象祁连山,而卫青的墓很象匈奴境内的卢山。两山之中,是牢固的汉室江山。 唐代诗人最喜欢以霍少、李广和卫青的故事作诗发感叹。其中,霍少、李广得诗最多。卫青得到的赞诗较少,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写过他的首战,就是四路人马他独胜的那一次: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牙璋是虎符一类的东西,凤阙代指朝廷。)
早睡早起做早操,一二一,一二一…………

Rank: 4

现金
2371 元 
精华
帖子
690 
注册时间
2004-1-2 
最后登录
2007-8-14 
3
发表于 2005-5-6 12:13
卫青、霍去病:幸运儿的悲哀 票姚校尉 -------------------------------------------------------------------------------- 人生当中是欢乐多、还是悲伤多,经历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答案。既然每个人都只有到了面对上帝的最后一瞬间,才能做完自己的这个课题,我们只好看看其他人的一生来得出自己的结论。我的结论是悲伤居多。 ?W?W最近看《史记》看入了迷,闲暇时还常常逛各个历史类站点,数日之间就可行尽江南数千里,阅尽无数悲欢人生,先来聊聊目前最有感触的我大汉子民的生活吧。 ?W?W大汉朝接续秦朝,成为中国封建大一统社会之开端,非常之时自然有非常之人,有汉一朝,最非常时期自然数汉武帝一朝莫属,这位千古一帝,16岁登基、70岁才薨逝,在位整整54年,将近2千年后才由清康熙、清乾隆平其记录。在这位精力才华都有过人之处的君王手下,整个帝国上演了一出精彩纷呈的悲喜剧。也许在中国其他朝代也上演过同样、甚至更精彩的悲喜剧,可是有了司马迁这位超一流文学大家的存在,汉武一朝无疑特特地大放异彩。 ?W?W聚合在汉武帝麾下的臣子形形色色、文武兼重,细察这些人的一生,不由悲从中来。一大堆横死的臣子就不用说了(包括横死的戾太子和卫皇后),即便是下场似乎好点的、似乎为汉武帝所宠信的臣子,观其一生也大多悲多于喜,比如霍去病、比如卫青.如果我说这两个人也是悲剧人物,估计李广会气得从坟里诈尸,可是,这两位表面上的天骄,终其一生,仍然脱不了悲剧二字。 ?W?W最幸运的霍去病,18岁一战封侯、22岁即升任大司马(相当于现在之国防部长,牛人啊,古今中外最年轻的国防部长),24岁就辞世,一颗真资格的璀璨流星,死因嘛,事无巨细的司马迁居然没有写明(奇怪啊,难道司马迁对霍大少就怨恨成这样),让这位天才军人的死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历史疑案,我觉得他的死因不外有二:一是史家比较接受的病死这个原因(可惜霍去病墓早就被盗过了,要不倒可以用现在的DNA技术测验一下),虽然说病死怨不得别人,可是即便是在医学不甚发达的古代,24岁仍然是死得太早了点,何况霍去病肯定不是一个弱质纤纤的天然病夫(要不他怎么跟人打仗拼命去),如果说他真是病死的,那也是让汉武帝给累死的。他18岁第一次出塞,19岁歇了一年(大概也天天在操练军队),20岁三出河西,春天的时候在河西走廊纵横了近4000里,带着一万人冲杀于匈奴各部,回来的路上更是在今兰州城西北郊的皋兰山跟匈奴两个部落王鏖战一场,一万人最后只剩下3000人,可以想见其战斗的激烈。稍事修整过后,又在夏天再次出塞,这一次在军事史上堪称经典的大迂回作战,让霍去病在沙漠戈壁中一路砍杀驱驰了近7000里路。在带着他的胜利之师浩浩荡荡地回到长安后不久,刚喝完一口热茶,被他杀败的两个匈奴王就要求降汉,群臣都害怕是诈降,这位一心杀敌的霍大少又不管不顾地再次出河西迎降(呵呵,让我想起小车不倒只管推的那位同志了)。 ?W?W然后他老兄21岁又休息了一年,22岁时做了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功勋最卓著的一次出征,带着5万骑兵,北向追杀匈奴左贤王部数千里直至今贝加尔湖,全是在蛮荒的沙漠地带作战,路上汉军战马累死无数(卫青霍去病此战共带14万军马出塞,回来时只余3万匹),霍大少估计也累得够呛,呵呵,铁打的金刚也经不住这样的折腾,所以他病死的理由很成立。第二个可能的死因嘛,大概就是被自己的仇家杀死了。他的仇家会是谁呢?不用去仔细考证了,他的仇家实在太多了,比如李广家族的人,比如嫉妒他年纪轻轻就爬上高位的人,霍去病最后一次出征大漠时只带了几员普通校尉、回来后6人封侯、全军皆赏,同时从另外一条路线出塞的卫青带了6员大将、由于战功不显、回朝后卫青军团全军无封赏(嫉妒一定如烈火燃烧啦、其实这一路也算战胜了对手、只是下手不如霍大少狠辣)。这样一个人人瞩目的幸运儿,光是众人艳羡的目光就足够杀死他了(红眼病会传染的)。 ?W?W霍去病就这样死去了,在青春刚刚展开双翼的时候,山鹰折翅、归于尘土,永远以冷峻傲岸强悍的少年姿态留存于千古的记忆之中,他没有机会享受丰富的人生,却避开了他的大多数亲戚和同僚们最后悲惨的下场:族灭、宫刑、失侯、弃市。汉武帝族灭卫氏外戚、汉宣帝族灭霍氏外戚时,都不再顾念这个少年曾经为帝国立下的功勋。这个汉武一朝的天字第一号幸运儿因自己的早逝而画上了一个遗憾却又完美的句号。汉武帝是如此的宠爱他,不仅让他长伴茂陵,还把代表有汉一代艺术典范的大型组雕耸立于霍去病墓前,以致于今天陕西的茂陵博物馆竟然是修建在霍去病墓旁,而不是正主汉武帝墓旁(该轮到汉武帝诈尸了)。 ?W?W我们再来看看次幸运儿卫青。其实霍去病跟卫青一样是私生子出生,只不过霍去病长大成人的阶段卫氏家族已经坐上云霄飞车青云直上,所以霍去病天生是个大少性格(很酷很冷很倔),而当过放羊娃的卫青,却始终保持了普通人的本色。这是一个近乎完人的将军,对部下怀柔、对皇上顺从、对妻子温情、对朋友义气,一生中唯一会受到指责的只有李广自杀一案,其实想想,在这件事上卫青也是十分的无奈,连司马迁也不得不借各种人之口猛夸了一阵卫青。总之在霍去病出道之前,卫青是汉武帝的第一员爱将,但是在霍去病一战成名之后,汉武帝的宠信迅速转移到霍去病身上,西征河西这么重大的军事行动竟然托付给一个20岁的毛头小孩,出征漠北之时的战略部署完全是让霍去病军团作攻击主力、卫青军团作副攻,为了加强霍去病军团的战斗力,精锐部队让霍去病挑选、挑剩下的才给卫青,霍去病不愿意受人挚肘,因此自己手下只带了几名校尉,可是大汉朝有那么多成名已久的将军,总得让这些人也有立功受赏的机会啊,于是统统把这些不那么能打仗、但是架子都很大的将军划到 卫青名下(包括超级刺头李广)。更可气的是,出征前接到不准确的情报、说匈奴单于改变了行军路线后,还临时对调霍卫军团的出塞地点、务必让霍去病军团有机会找到单于主力决战。天可怜见卫青,最后还是让卫青遇到了单于主力,可是,唉,领着一帮战斗力不算太强的将军和士卒,卫青只能途呼奈何,好歹在他的精心指挥下,汉军以不小的伤亡代价杀退匈奴主力,虽然没能捉到单于,其胜利也不应该一笔抹杀,可是回朝过后,汉武帝愣是把卫青军团全部干晒。然后,重设大司马职位,居然让卫青和霍去病两人同时担任大司马,还特意下诏指示:让霍去病的地位级别与卫青同等。卫青将军自此之后,渐渐隐退。门下的故人、食客跑了一大半,抬脚从大将军府过到了对门的骠骑将军府,还一投一个准,投过去的都被霍去病举荐给皇帝、然后都得了官。而最让卫青气结之处在于,他还一点都没法抱怨,因为霍去病是自己的外甥! ?W?W好在卫青是个心胸宽广之人,对霍去病并无丝毫嫉妒(所以才能让霍去病甘愿替他出头去杀李敢,这甥舅俩看来虽然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家族血缘在关键时刻还是起了作用,而卫青的忍让也是他们一直维持了良好关系的主要原因吧)。在霍去病死后,按道理说卫青应该重获重用,可惜,汉武帝对卫青的宠信看来已经到了尽头。在霍去病死后第10年,卫青去世,这10年当中,汉武帝也有过几次出兵,但是都没有让卫青再担重任,卫青在尊荣与无聊中郁郁而终。死之前他在想什么?我想他肯定在想:皇上啊皇上,为什么你对我这个大舅子兼姐夫就不再信任了呢? ?W?W霍去病、卫青带着各自的遗憾离去,而悲剧却以另外一种方式在延续,后人对这两个人的评价一直不高,虽然大家都不得不承认二人在军事上的才能,但是中国是一个惯于用道德作为首要考量标准的国家,经由了司马迁的描述,在李广的对照之下,愣是生生在二人的战功光环之下压出了个"小"字。
早睡早起做早操,一二一,一二一…………

Rank: 4

现金
2371 元 
精华
帖子
690 
注册时间
2004-1-2 
最后登录
2007-8-14 
4
发表于 2005-5-6 12:14
主流评价的正反两面如下: ?W?W1, 反方:这两个人能当将军,完全是由于他们是汉武帝的外戚。 正方:汉武帝的外戚没有几百、也有几十号人物吧,怎么就这两个人能出头呢?李广利就是一个反证的最佳例子,所以卫霍二人还是有真才实料的。 ?W?W2, 反方:虽然这两人战功卓著,但是他们不算好将军。卫青固然仁善退让,但他是个马屁精,只知道一味讨好汉武帝(司马迁语:以和柔自媚于上,天下未有称也。)霍去病更是恶名昭昭,年少时就当汉武帝的贴身侍从,全然一副纨绔子弟的习性,因此不懂得体恤士卒,出征时汉武帝往往赏赐他很多好吃的大鱼大肉,路上吃不完,霍少就随便扔掉了,而他手下好多士兵可能当时正饿得头昏眼花呢。打仗闷了,霍少就让士兵给他挖足球场好蹴鞠,而这些可怜的士兵由于缺吃少穿都郁闷得很,却还不得不陪着霍少消遣(饿肚子踢球会造成低血糖,可怜的小兵们,谁让他们跟了一位精力旺盛的主子)。这样的事,霍少干了还不止一次两次。相比之下,李广将军就是爱兵如子的楷模,士兵没喝水,李广不喝;士兵没吃完饭,李广不吃。 ?W?W正方:李广的确是个将军楷模,但是李广能做到的,不能要求其他人也都要做到。霍去病不体恤士卒固然是缺点,可是考虑到霍少的身份、年龄和心理成熟度(军事才能上的成熟不等同于其他方面的同步成熟),不要强求一个天生富贵的小孩成为一个圣人,李广在霍去病那个年龄未必会比霍去病做得更好,让霍去病有机会多活上几十年、也许他也会向李广看齐,何况,尽管霍去病不体恤士卒,好像并不妨碍这些士卒替他卖命(跟着霍少能打胜仗,打完胜仗有大大的赏赐,仅此一点就足够这些士卒奋勇向前了)。至于卫青拍汉武帝马屁,呵呵,汉武帝那种人,跟他硬碰,那不是自寻死路吗,何况卫青的性格如此淡泊,他干吗要跟个斗鸡似的非得跟汉武帝唱反调。 ?W?W3, 反方:由于卫青举措失当,逼死了李广,所以卫青这人不好。霍去病后来私自射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所以霍去病更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 ?W?W正方:卫青跟李广的这段公案,几千年来评说不断,可是仔细分析,卫青的过失都在可理解之列。出征前,汉武帝就密谕卫青不要重用李广,卫青为了报答公孙敖、把立功机会让给公孙敖而慢待了李广,这些都可算人之常情。后来,李广自杀,也是有多种原因促成的,卫青不能算主要责任方。至于霍去病射杀李敢,是因为李敢击伤卫青在先,为自己的舅舅出头,也是霍少暴烈的性格使然。他杀匈奴人从来不手软,这样的军人,有点脾气是很正常的。何况,号为将军楷模的李广也曾有过公报私仇杀灞陵尉的污点,所以,大哥莫说二哥,脸上的麻子一样多啦。其实,算来李敢跟霍去病的关系应该不算太差,漠北大战时,李敢因善战而被霍去病招至麾下,战后李敢因功封侯,两人多少还是有些革命战友的情谊吧,弄到后来,霍少竟要亲自出手杀死李敢,这中间有多少是非曲直,只能由后人去想象了。 ?W?W4, 另一个争论点在于评价卫霍及李广各自的军事才能上。王维诗《老将行》云:"卫青不败乃天幸,李广无封缘数奇"。李广运气不佳是肯定的了,老头子年轻时碰上无为而治的汉景帝、捞不着仗打,等喜欢打仗喜欢用年轻将领的汉武帝上台、李广已经老了,李广有过5次独立领兵的机会,却都因为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原因以失败而告终,惹得那时候还不算太迷信的汉武帝最后只好偷偷告诉卫青不要重用李广。至于李广个人的军事才能,很多人的意见是李广可以做一偏将猛将、但不适合作独立领军的人物,他的军事思想适合打防守反击,却不适合汉军后来赖以击破匈奴所使用的大兵团作战方略,也有人说李广只是从来没有找到印证自己才能的机会而已。至于卫青霍去病的军事才能,嘻嘻,这个根本就不用讨论,天幸而言,实在是污蔑这两位将军,一个人一次运气好可以理解,不可能连连中大奖。霍去病的成功在于他敢打敢拼毫无畏惧,屡屡跟数倍于自己的敌人较量,强悍之气令向来凶蛮的匈奴也为之胆寒,所以在他跟匈奴人的战争中从未落过下风。河西受降,更见这位霍少的胆识 ,当时匈奴人一片混乱、情况不明,霍少完全可以任由匈奴人自行内乱,不必自己冒险到一堆炸了窝的匈奴人中去犯险,因为被匈奴乱兵杀死或俘虏的机率很大(匈奴当时有四万人、霍少只有一万人),而霍少竟然大胆地冲入匈奴军中,不伤己方一人却杀死哗变的8000匈奴人,再降伏了余下四万人。仅仅用天幸来解释,霍少有知,会气得给你一箭的。 ?W?W如果他们两人不是汉武帝的外戚,历史也许会对这二人的功绩做出更为公正的评价。可是如果他们不是外戚,也的确不可能得到这样展示才华的机会。所以正反双方的论辩,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W?W我个人比较喜欢霍去病,所以对他和卫青自然多所维护。我想,对于卫、霍二人来说,他们根本就不大在乎旁人对自己的评价,苏武他爹苏建曾经劝过卫青:你大将军如此英武盖世,但是外间对你的评价不高哦,要不要找些文人墨客来给你鼓吹一番。卫青认为:人臣奉法尊职而已,没这个必要。有了这个品性,足可见其为人的真实,即便他们有缺点,那也是人性中无法克服的缺点,而人,孰能无过。 ?W?W这段历史由司马迁来记叙,就还存在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对待卫霍二人上,号称公正的司马迁是否包藏了一点私心。司马迁的《史记》是公认的信史,但是《史记》同时又是一部文学意味十足的作品,司马迁不可避免地带入了很多自己的主观感受。把李广单独作传、跟卫青霍去病传并列,本身已带有很明显的比较意味。但是仔细分析其内容,不得不佩服司马迁的公正持中,他的确十分地欣赏李广(有史家考证出司马迁跟李广家族世代交好),精心打造了李将军悲剧英雄的形象,但是也忠实地记下了李广历史上的污点。对于卫霍二人,他同样奉行了不扬善、不隐恶的原则,赞了卫青的忠厚宽仁,贬了霍去病的骄纵不羁,把汉武帝大部分外戚归入佞幸之列狂踩一通后,还不忘特意加一句"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倒是一些后人妄加猜测,胡乱曲解太史公的意图,把司马迁骂李广利的话强加于卫霍二人头上。呜呼,微斯人、吾谁与归,能够与司马迁同时代,汉朝幸甚,大汉子民幸甚!
早睡早起做早操,一二一,一二一…………

Rank: 4

现金
2371 元 
精华
帖子
690 
注册时间
2004-1-2 
最后登录
2007-8-14 
5
发表于 2005-5-6 12:16

小说中的霍去病

票姚校尉 2003/8/5 霍去病在历史上只活跃了短短六年时间,奄忽宛如流星。见于史料的有关记录,只有《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短短数千字,其后的史书记载大多由此文生发而出,不过是重复罢了。其他的有关这位将军的历史遗迹便只余下霍去病墓。该墓在汉末早已被盗,估计残留文物不多,幸亏坟前石像犹存,给霍将军和中国美术史留下最直观的史料。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说,霍墓仍有发掘的价值,只是由于陕西境内可发掘的墓葬多如繁星,因此不知猴年马月才能轮到 此墓。八十年代曾用现代考古技术做过粗略的勘查,据专家测算,在状似祁连的巨大坟冢前检测出有一个大型墓葬坑。按常理,霍去病应该埋葬在墓冢的封土下,因此这个墓冢前的墓葬坑便有些超出常规了。专家猜测,由于霍去病猝然而逝,朝廷无法及时开挖墓冢,只能先葬在这个墓葬坑中,祁连山冢应该是后来修葺的,此说尚待以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验证。

由于霍去病个人经历有限,加上太史令的如椽大笔,霍去病的个人形象和名声在历史上始终属争议之列。但是其军功过于显赫,又有打通河西走廊,拓展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不朽功劳,在中国历史上霍去病始终牢牢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样的人物,在历史小说中无法令人视而不见。于是,在各种历史文本中,霍去病的个人形象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迷离姿态。 第一种类型 恶人型 恶人形象之最,见于姚渊的短篇《期门郎》。这里面的霍去病变态、嗜杀、狂暴、野蛮,集中国变态军人大全于一身。不多说了,我一直认为看下来不觉得霍去病有问题,而是该作者有毛病。 民国蔡东藩的《前汉演义》,是本史料辑录型的演义“小说”,它唯一的功劳似乎只是把文言文的《史记》《汉书》“翻译”成白话文。里面的霍去病是外戚、权臣,因为杀了李敢,而和他那“逼死”李广的舅舅一起被钉在耻辱桩上。“卫青不败由天幸”,轻描淡写一句话,卫霍二人的军功便掩于无形。 第二种类型 完美无缺型 这类小说中的霍去病有情有义、大智大勇,上忠朝廷、下安黎庶,于父亲有孝、于兄弟有义、于妻子有爱。为了塑造他高大全的完美的党员形象,射杀李敢这样违法乱纪的事件便只能为尊者讳了。 巴昆齐《骠骑将军霍去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两周前在西单图书大厦偶逢此书,一开始真是大喜若狂,在我的记忆中,以霍去病为男一号的小说实在不多。买回去看了不到半小时就把作者骂得狗血喷头。演义小说固然为中国传统小说的主要形式,但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此类小说的写作方式早已一日千里。如果今人还照搬《三国演义》的写法,我只能送他一个极难听的国骂。此作者完全不懂古代行军作战的正确方式,霍去病照样扛了三尺银枪跟匈奴大将吆三喝四地单挑一通,对霍去病个人描写也未见任何精彩之处。最搞笑之处,是该书每一章中平均间隔四五个自然段,该作者便要拿出自己写的打油古体诗往上一贴,简直让人哭笑不得。总之,不过是又一部骗钱的垃圾文学。不看也罢。 《风云汉武》(王苏红,王玉彬,昆仑出版社,1999)这本书同样乏善可陈,言词无味,纯粹是历史资料的简单堆砌。里面的霍去病豹眼环腰,因为曾由母狼哺乳,自幼便野性十足,对虎狼狮豹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因此少年霍去病常常领着一拨小老虎小狮子在长安大街上闲庭信步。呵呵呵,那景象还是蛮壮观的呢。籍此天赋异禀,他能率领汉武帝的虎狼之师横征大漠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书中更让作者感兴趣的是,霍去病用他的魅力收服了一位匈奴居次,战争从塞外延续到床第之间,最后化干戈为玉帛。但是该匈奴MM未免过于痴情兼绝情,居然在身怀六甲的状况下为霍去病殉情,酿成一尸两命的重大悲剧,让英雄无后,令读者扼腕,实足的可恶。戏说小说家们境界大抵如此,不说也罢。 黑泽明《炎女》。或者是因为历史功底有限或者是由于懒惰所致,台湾作家的历史小说多属架空历史型,从文字当中看不到多少时代背景,这种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只是徒具外壳罢了。不过,《炎女》的作者在人物塑造上还是满让我喜欢的。这里面的霍去病也是我比较喜欢的霍去病,尽管他并不真实。 《王者魅惑》(作者为台湾人,名字不详)跟《炎女》一样属架空历史型,居然还把外星人都搅了进去,狗屁不通。只有序曲中,霍去病与藜初逢战场那一段有可观之处。 第三种 一半是天使 一半是魔鬼 霍去病是一把出鞘的双刃剑,既能杀敌、也能伤友。其实这才是霍去病的真实形象,一个有缺陷的铁血男儿。
这类小说出色的也不多。其实迄今为止,还没有产生一部描写汉武时代的扛鼎之作,充斥坊间的都是些低等的劣质次品。 龙吟《智圣东方朔》,这部所谓的文侠小说自吹自擂的本事不小,看过之后让我恶心得半天缓不过气来。不过,怎么写小说是人家的自由,我只有保留自己骂娘的自由。只是对这部劣质产品我连评论的兴趣都没有。 卧龙《汉武大帝》(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出版社神吹该作者出自帝王作家群扎堆的河南,可惜这位出自乡村卫生院的医生文史功力实在太差,惟盼他的医术比他的小说出色。
《汉武帝》(汝凯 永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这是帝王小说系列中的一本,也是文化流水线上加工出来的产品,乏善可陈。让霍去病口占东汉班超的名言“不如虎穴焉得虎子”,什么老僧如定的比喻也处处都是,尽管当时的佛教还未迈入中国的门槛,总之其中的重大历史文化错误比比皆是。不过父子俩的文学功底稍微强点,看过以上诸多垃圾之后,该书也算矮子当中拔高人了。里面的霍去病狂放不羁、大大咧咧,脾气不小,功劳很大,为人也还算仗义。汉武帝从小把他当儿子调教,霍去病出征便是代天子出征。人物描写仍然粗疏,霍去病去世一节还让人有点小感动。他在未央宫养病时,听闻妻子难产去世,汉武帝怕产妇不祥,冲犯了大司马的病体,便不许他回家见妻子最后一面。阴阳永隔,霍去病只能让人把他的床榻抬到大殿门前,卧看外面如丝的风雨,场面着实伤感。 粗略地回顾下来,竟然只有《炎女》尚可一观。对于霍去病这位杰出的军事将领来说,岂不哀哉。这么多小说中的霍去病,统统不及易洪斌《回望霍骠姚》一文中的霍去病让我喜欢。 另,日本作家?V本青史写有小说《霍去病》,该书2001年在台湾翻译出版。我曾在淘旧书时见过该书的日文版,可惜勾勾点点的日文乱码中只认识“霍去病”三字,只好舍弃。那时稍微有点后悔怎么当初没选修日文。不过,对小日本的东西向来期望不大,看不看都无所谓啦。
早睡早起做早操,一二一,一二一…………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32534 元 
精华
25 
帖子
19421 
注册时间
2002-6-11 
最后登录
2013-3-23 

版主勋章 勤于助新 携手同心 文思泉涌 锄草勋章

6
发表于 2005-5-6 13:04
汉书不难懂,直接看原文吧。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26 13:33 , Processed in 0.017705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