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三十以后 存档 1 全球化时代我们该如何拯救方言?
查看: 354|回复: 1

全球化时代我们该如何拯救方言?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现金
18226 元 
精华
帖子
12309 
注册时间
2002-3-17 
最后登录
2018-7-23 
1
发表于 2005-3-13 08:33

风起于青萍之末:全球化时代,方言注定是要被牺牲地?

  中国太大,语言太丰富,一些地方传媒专设民族语言栏目,是对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尊重。粤语节目的存在则与台、港、澳有关,是一种特殊需要。但上海要保留“正宗”沪语广播,却实在想不出有多少道理。

  方言的形成是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地方言日渐趋同,消除了交流一大障碍。推广普通话是载入宪法的,可见国家并不提倡方言。方言的消亡是迟早的事。

  许多迈向国际化的大都市,人口来自五湖四海,语言混杂,大多数人早已不再“正宗”。沪上年轻人“乡音欠正宗”不是什么坏事,也犯不着遗憾。如同北京,上千万人口中找出两代以上生长于斯的已经极少,找不到能讲“正宗”方言的并不奇怪,也没有人为黄城根儿“土语”失传而发愁。如果过于追求“正宗”方言,反倒显得地方色彩太浓,有封闭、保守之嫌了。况且,找个讲“正宗”方言的都难,广播出去还会有多少人听得懂?假如各地都办起了方言节目,全国岂不乱套?   全球化、普通话,时代还有没有方言的立足之地?

  拥有十多亿人口的汉民族,在历史上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由于地域、经济 社会发展局限等多方面原因,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地方方言,有粤、闽、吴、湘、赣、客家、北方、西南等大的方言区域,还有许多种次方言和数不清的地方土语。不少方言彼此间不能互通,存在着严重的语言隔阂和语言障碍,这种状况对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是不利的,需要大力推行、积极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

  但同时,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比如中国数百种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当地方言为依托的。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情结,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普及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 >>>全文 [发表评论]

  据说:经济总是基础,没有发达的经济,方言也就只能当笑话。

  谁也不会忘记,改革开放后,粤语歌一度成为中国亿万青年的“心声”,最早大约是从80年代的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歌开始,随后是大量香港歌星的感召,广东话居然成为一种特有的“音乐语言”!

  看来经济总是基础,没有发达的经济,方言也就只能当笑话。

  方言本来没有优劣之分,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只要有条件获得开发,都会产生惊人的文化力量,但人们通常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到方言的丰富的内涵,仅仅根据语言之外的东西——比如经济发展等来衡量语言,这种肤浅的认识,包含着巨大的危险,仅仅因为一时一地的“发达”之类的考量,而丢弃了或破坏了种种重要的文化价值。

  方言真的成为了濒危“物种”。不知道究竟有多少种方言已经消失,而正在消失的也无法拯救。 

  方言,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是中国民间思想最朴素的表现形式,也是含义最丰富最深刻的语态。

  方言物种的濒危,告诫当代中国人,尊重方言,就是尊重我们的文化。

  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

  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

  尽管认为语言最鲜活的成分还是蕴涵在方言当中,但是和同龄人一样,敬文东所有读写和思维的语言也早已经是普通话的意境,他能够保留的只是对于家乡话的尊重,“四川‘方言’天生的能力是,不用我们费力,就能把我们领进锣鼓喧天、锅碗瓢盆、家长里短的沸腾生活,那是茶馆与火锅代表着的人间事件……我终生热爱这鲜活、生动、充满野性的一幕。”

  方言的危局早已是学界的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室主任周垒认为,如果把各种方言看作各种话,就会发现有些“话”已经处于濒危的状态,特别是那些复杂难懂的方言。他举了福建省的例子,福建境内的方言差异特别大,近年来那里的方言也消失得极快,不过,要具体到哪一支小的方言语种在消失,还无法做出确切的统计。

  “中国地方太大,语言太复杂,我们现在能够摸清楚的只是以县城为主的方言”。周垒说,县以下的乡村,正是方言流失的源头。

  只有在普查的时候才能知道方言的处境,而上一次大型方言普查还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事情。

  悲观:片面繁荣的,首先要被消灭的   

  持有普通话心理的人们,似乎对方言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瞧不起,所以,方言在流行文化里沦为搞笑的语言工具。西安光中影视音像部负责人朱蒙于今年2月策划买断了《猫和老鼠》各地方言版的版权,并且已经制作了包括普通话、陕西话、河南话、上海话、天津话等在内的5个方言版本。他遗憾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普通话版本的销售业绩最差,他把原因归结为普通话是最没有语言魅力的一种语言。而其他的方言版本,都能在当地引得爆笑连连。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影视小品、情景喜剧、手机彩铃、Flash等领域,而且日益更新;《十面埋伏》刚刚播映,《十面埋伏》之飞刀门东北话版就上了手机彩铃的排行榜,“大侠你好,欢迎致电飞刀门,找帮主请按1,找章小妹请按2,找金捕头请按3,找刘捕头请按4,谩骂编剧及导演请按5。”类似的《十面埋伏》其他方言版本也排列其上。

  这种滑稽的方言形态是否能够促进方言的复兴?

  关于方言与普通话,曾经引起过众多的争论,因为方言往往也是本土文化的载体,于是规范是否伤害多元的质疑屡屡被提及。但在学校教育上,这一切都不足为惧,因为抛开推广普通话的政治考虑与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不谈,培养方言地区、尤其方言农村地区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正是一个国家必尽的义务。

  保护方言文化,维护多元空间,可以多方着手,却独独不能在方言地区农村的学校大行其道。中小学成为推广普通话的主战场,也责无旁贷。事实上自1982年在全国推广使用普通话”写入宪法之后,教育领域也深知责任重大,教育部门也早将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教师录用、职称评定的一项硬性规定。那么,这样的努力之下,粤东粤西地区尤其突出的方言教学现象,又究竟是怎么一番名堂呢?

  如果方言写作是挑战:“为什么要用方言写作?”推而广之……

  《受活》全部用豫西方言写成。它的开头让北大的学生读起来感觉艰涩。“小说开头的语言是我不熟悉的方言,开始我根本就看不进去,觉得非常难受,为什么要用方言写作?”一位中文系的男生提问阎连科。对此,阎连科说这是许多人读完作品后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如今汉语创作对方言的挤压十分严重。尽管方言写作与当前的消费文化相抵触,但如果没有这样一种语言文化存在,汉语将变得十分单薄。我希望能通过方言来丰富汉语写作。可能有的人读的时候,觉得会有障碍,但可能也会有一种新鲜感。”用方言写作,对阎连科来说不是完美表达的手段,而是一种挑战的姿态。“我就是要强调方言在中文中的作用,如果萧红的小说、沈从文的小说没有大量的方言的运用,他们的小说魅力就会削弱很多。”

  这个问题很现实:“为什么要用方言写作?”推而广之,我们可能会质问一切我们使用和阅读中感到费劲的语言。

  难说:方言的可乐是它永生的理由吗?

  方言情景剧的风暴正席卷中国大地。日前在深圳结束的全国城市电视台节目交流会,有10多家城市电视台都拿出了他们正在拍摄或策划拍摄以当地平民百姓市井生活为题材的当地方言情景剧样片。一种以方言为诉求的本土化趋势,正在公众传播的新媒体概念下流行。

  当然,方言与方言之间、语言与语言之间也不是不能转换(翻译)的,但无可否认,转换的成功与否除了跟翻译水平高低有关外,还跟与被译方(语)言相关的生活内容有极大关系。以电视剧为例,动画片、古装剧、科幻剧、神话剧这些地域色彩淡化的品种,里面的人物说什么样的方(语)言就无所谓了。但如果表现当今本土生活的情景剧不说本土生活中流行最广泛的那种方言,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属于文化层面、心理层面和审美层面的内容就会在语言中流失。就拿《开心廿四味》的名字来说吧,广州人听见了都会心一笑,因为“廿四味”是一种广东人妇孺皆知的“凉茶”,味道很苦极难下咽,与“开心”放在一起马上就产生了一种令人莞尔的“语言蒙太奇”!

  对比:众所周知的英语教学已经演变为“英语权威主义”。

  在对外开放进程中,英语无疑可以极大提升我们国际化的速度与效率。但是,英语再怎么重要,也只是一种交流手段。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英语权威主义的“攻城夺寨”让我们失去了应有的清醒,工具性的东西被请上神坛,上演了一阵比一阵狂热的集体膜拜。“谁不懂英语,谁就是老土”,这只是民间直观的感受;而在更高层次的社会、文化、经济,乃至政治考量上,有意无意地,英语思维———西方文化传播的载体———在我们的思想中若隐若现。当以英语思维为立场看世界一旦成为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我们将悲哀地发现,除了黄皮肤和黑头发能证明我们本质的存在外,我们将如无根的浮萍,迷失在全球一体化的喧嚣大潮中。

  在“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大环境下,谁还肯安心、甘心做一个抱残守缺的方言遗民呢?这不该我们反思吗?

从来没离开过

Rank: 8Rank: 8

现金
18226 元 
精华
帖子
12309 
注册时间
2002-3-17 
最后登录
2018-7-23 
2
发表于 2005-3-13 10:06

有的方言的确很好听,比如我听过的温州话和粤语,发音的感觉很美。

国家及地方政府要做些保护措施,毕竟是一种文化。

从来没离开过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2-5 11:37 , Processed in 0.013943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