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三十以后 存档 1 般若论
查看: 1220|回复: 41

般若论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现金
4890 元 
精华
帖子
646 
注册时间
2004-3-30 
最后登录
2016-5-25 
1
发表于 2005-1-17 07:35
般若论

文字般若

古文有其特殊的语境语感,旁行而不流;今文则散逸。古代人是负责任的,每个字都力求传神达意;现代人则善制造文字垃圾。古文是精神会意、追溯的态度;今文是形而下、散拆的态度。就说作文,有几个孩子小学三年级读了几篇古文后,以后自然下笔可观,终生受用;相反呢,千种写作技巧,万种辅导方法,到头来学生拿起笔就茫然。佛经文字有其特殊的般若在,庄严雄浑、古朴典雅,自然引人归于无边刹海。文为心声,万象也就是天地无字之文。禅宗不立文字,直指心宗,诚为正法眼藏。许多的机锋、公案,后世祖师并不去诠释之。若是从心智上一下悟了便悟了,去解释反而越描越黑。本来就是一个不可说的本体,细解分割其义背道而驰,反而启人往分别妄计的下坡路上走。现在流行翻译古文之风,岂知古文中有文字般若,这一翻就变质了。很多时候,文字般若的同化作用比内容的会意更重要。还是疏通式的注解比较好。毛主席教人要以学习诗词歌赋为第一步,就是要先入此般若中。佛陀拈花微笑,祖师拍桌即下,都是无字之文,直指其宗的,在人心会。今人有很多读了不少经典,其实半本也没真懂,执持文字相,徒诵空言,犹如马谡赵括之类。就是因为他们未入文字般若的原因。佛经内容光怪陆离,反而易启他们入于幽隐妄想。文章写得好,若不得古人韵味,离般若犹远。即便苏东坡一代文豪,心有所会,口不能言,见《庄子》然后得其心。《庄子》大抵都是寓言之类譬喻的大言。佛经义谛犹在其上,不契文字般若,往往落入玄虚迷信之列。《老子》欲言道,然而无法言之,强名之曰道。然后从各种辩证以及有道者的形象阐述之,让人得鱼忘筌。读者若不能精深会得每句之意,然后以大略纳之,则顶多懂得几句格言。甚至就凭自己的见解著述解释,离《老子》的心意十万八千里。比如学象棋,若有人看宗匠棋谱,仿佛以神直蹑宗匠的气度,不从布局、算度之类小处取,这样的人方可以承其衣钵,也始可以语禅宗。文字般若就如同这种神契。初读《金刚经》,“不惊不怖不畏者,是为第一稀有”,因为若未深得文字般若,契于神会,必然会在空言表相之中惶惶,不能心生实信。

方便般若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孔子曰:“余欲无言”。许多的名词都是为了方便而设的譬喻。哪里有天堂,哪里有地狱?天堂比喻得道之人寂乐的境界。庄严佛土,比喻佛心的庄严无染,不是让人去庄严佛庙的,也不是有什么庄严之相可得。地狱是众生颠倒之果报。如《楞严经》中所述,或者《圣经》所言最后的审判,人死的瞬间一生真切感受都赴心上,于是种种妄想、因缘羁糜其心,痛苦不堪,就象作噩梦一般不能解脱,即为地狱。一切都是自然的,也没有主刻意去审判谁,你自己审判自己。为了引大众跳出苦海,有许多方便的设施,象止观、净土、观世音法门等等。万法都是法,没有高下之别,当机则为胜法。禅宗的参话头对于很多读书人来说尤其殊胜。戒定慧等皆在参中立。并不一定能参破话头,这个参的本身就是进步。人生就如一个巨大的话头。毛主席说:“圣人是在与大恶作斗争中成全的”。在人生中有大的阻滞,一定想破越之,或为了征服自己不懈努力,即如参话头。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天之相人,也在匪夷所思处,不一定帮你去破阻滞,却在这个破的过程中成全人。一切法皆非法,那个包罗万法的,在一切法中自然而成就的才可称为一切法。万法都是方便之门,引人入胜的。一切法门都是搭桥,都以《金刚经》为宗,离一切法,而又非一切法外所别有。佛言也都是方便之说,引人心到的,不然就会著于文字相。曾有某位说,佛经是一桶水倒来倒去,立又破,破又立,那是他不懂《金刚经》所说的真正含义。即此表面文字的破破立立,也使人实际理地不立一尘。佛讲了无数经典,到头来说其平生没有说法,都是方便应机。即此倒来倒去,大乘之人读之,即便未解其义也入于空。就象古代诗书强调吟咏一样,有没有用?何不默记?此一吟一咏之间温柔敦厚成矣。庄子“终日言,未尝言”,即是方便般若应用无方。

智慧般若

很多人学佛都能有所悟:一切相都是变化无常的,不是真正的本体。“见见非见,见非是见,若见非见,即见如来”。太极不是识见,而是万物见性的本体。本自具足,并不需要借求于人。但是如何能归太极呢?这就是《金刚经》、禅宗所述。有位祖师上台讲法,一言不发就下台了。有位弟子当祖师问什么是禅时,笑而不答,祖师言之为得真谛神髓。一言都是多余的累赘。六祖有首著名的偈子写道:“身非菩提树,心非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种“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慧解并未开悟,只是有为功用。只此一个修佛、净念,一念有则万念生,而为纠葛;包括求得安心,都是头上安头。“人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儒家用志于事业,不求解脱,反在精诚中成就解脱,也是无为法。孟子所谓的大丈夫,自然归于如如不动。真空不空,其能自演万有。若是想去念求空,则蓬塞其中了。孔子曰:“我求仁,斯仁至矣”。当下一念即清净,就是般若的影子了,第二念求索清净,则已成妄。就是这么简易。太简易了!得悟者往往一时悲笑莫名,悲其多年求索,原来竟是这么简单的灯下黑;笑则笑自己形影竞走,画蛇添足,掩耳盗铃的可笑。以前次第讲易的纲纪,大家应知越往上溯越发无为,此处才是真正的大无为呀。参什么禅?入什么静?就这样参禅,就这样入静。当下一念放下,连放下也放下不管他,体运自然,就离一切相了。就如一个人睡觉,各处的疲劳紊乱皆得条理。何况太极显用?“官知止而神欲行”,色身念头之类自然淘转。至人与物无忤,浑然无己,就有了那些穿墙过壁之类的神话。不去安心而自安,去安之反不能安,更何况说短论长,分别是非?顿悟之后,事须渐尽。这只是一时住在金刚心中。以此心法执而不执,不修而修,自然无明去尽,万祥来集。因于心性的本然见于慈悲而度众生之事,体用互滋,则无所在而无所不在了,在真如中亦不知有真如。但是人有贪痴等无始的我执,积习难返,难以骤然放下,仍不免著相。故须以此心灯,归真渐圆。

眷属般若

红军长征过草地时,没吃的,有个战士看见一个妇女饿得奄奄一息,不忍心把自己的一点粮食给了她。有一个战士快饿死了,过来一个母亲领着小孩,小孩一脸饥色,那位母亲叹了叹气,用怀中珍藏的食物救了战士,战士热泪盈眶追赶队伍去了。这是多么伟大的军队!仁者之师,无敌于天下,信然!有位老妈妈,一吃薯丝就胸疼,那时候难得有米饭,每次总是把米饭让给孩子吃。孩子如今每一回忆,就泪水扑面。耶稣坦然被钉在十字架上,说“我为众生赎罪”。佛言一碗水中有十万八千虫,总要过滤几番才食用,爱惜蝼蚁性命。“用兵为不得已,战胜以丧礼处之”。优待俘虏,给予人道,爱敌人的无辜生命,等等,都是眷属般若。宋襄公假仁,阵而后战;梁武帝大修佛庙,假礼佛,都只是执其名相。“明德惟馨,黍稷非馨”,须是真的眷属之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怵惕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扩而充之,天下归仁。然而有人私念膨胀,竟至于吃活猴脑也不内疚,这已是天良泯灭的魔子了。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我不成佛”、“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宏愿,观世音菩萨“众生不成佛,我就不成佛”的誓言,乃至于为人民服务不求回报的雷锋精神,都是大眷属心。还有民族英雄、志士仁人,为国为民谋翻身解放,等等。若是谁受感动,乃至于流泪,此人一时即入于眷属般若中。《金刚经》讲到受持读诵之的无量福德,人们多半有疑。“因菩萨不受福德故”,此人持诵之,则一切的菩萨都加庇于他,一切的福德都转与他。佛讲经时,菩萨齐感恩而灌如来顶,如来还之以灌诸菩萨顶。你眷属众生,众生亦眷属你,众生都从般若中来,般若亦眷属你。就是这样的关系。古代所说的积阴德,受恩之人及其亲属即使在冥间也眷属之,于是有结草衔环等故事。禅宗有所谓担板汉,就是自求了脱完事,落于小乘无情境界,必不能入般若,无眷属心之故。罗汉可以不生不化,不得眷属般若,终不能演绎生化,与道合同。

境界般若

六祖惠能在听到别人念《金刚经》时心中妥帖安泰,仿佛空诸一切了。我们入山林中,也会有空寂之感,或者回忆起小时候水缸里映现星辰,百年老屋一缕阳光在室的那种幽然,恍如回到了一个久违的所在。是童年的真朴?还是恍如隔世?《金刚经》有某种不可思议的感应力量。南怀瑾先生早年读《金刚经》,进入了一种无我的状态。有个法轮功弟子每想“入静”,总觉得书架上南先生的书有干扰,她丈夫灵机一动,既然如此,不防哄骗她看看《金刚经》。没想到还没读几行,头就痛得受不了。我曾处在邪中,初看《金刚经》觉得心动惶遽,若有所失,就把书送给寺庙了。经文所在,皆如佛亲临宣讲,真是严重呀!后世赤子,多从此经中聆佛殷勤开示,涕泪纵横。

佛祖睹明星而悟道,迦叶见拈花而开颜,都是境界般若。有位禅师见桃花而悟,批曰:“从缘悟道,永无退失”。有一位居士,被色相所困,梦见一树梅花,白若缟素,醒来后凄凉缱绻而不舍。后来又梦见一枝春桃,将要抽芽发花,涌现无限春光与欢乐,醒来后甜蜜不舍。人在迷中,灵心所处如梦梅;人在初觉中,赞叹上帝之美好,犹如“生气以长,命曰圣王”的仁者境界。居士后来又见一轮秋月,如此冰澈而显欢乐之静美,变化的只是因为运动遮蔽而现的盈亏之相,而月的光明历久长新。于是释然忘机,这不就是极乐么?我们一生中会有许多的境遇,要是以真情与世界相接,这种契悟于心的机缘就会有的,也是人生闪光之处。

我曾和几个朋友去看飞瀑,奔流直泻,看着看着,把眼睛移开看别处,只见大地陆沉,远山来朝。大家都觉得惬意。这不过是心能攀援的幻境罢了。再如一次打坐,忽觉心中坦然沦空,就起步走动,对外界毫不留意而外界历历在目。虽然这只是偶然的善境界,但也足知息机而有灵明常觉。《金刚经》灭度一切而无一物得灭,也可有所领悟。象刚才那样去看山水,或者以风水龙脉的眼光去看,就自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了。心不去攀援,还是平常看之,“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

境界般若主要是福德资粮之所合。因为福德不足,难免于逐物而被物所缚,纵使缘境当前,旋踵即迷。人心被种种相或者说机关所转,不得安宁,头出头没,轮回颠倒,就是凡人的境界。人生病的根本原因也往往是因为心被某种机缚,于是身体内部紊乱而邪客之,所谓“主不明则十二官皆危”。肉眼至佛眼各种境界,都是妙明一心所演,各种境界之缘觉,都是般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之理。色犹如境界或形象之类;空喻本体,喻心。打个比方,犹如一个人是好是坏,都从他的神色、举止、行径中显示出来。相由心生,心因相显,心相不二,即是入悟之门。

归真

人人都有自己的神智,往往事情失败后才回想自己简直是个笨瓜,怎么那样傻呀。浑浑噩噩,再也不能犯傻了?别急,还会继续懵懂下去。细细追究起来,人生几乎没有做过几项正确的决定。如果有,也是自己动心忍性,没有被一些东西拘缚而作出的选择。假若是“不受人欺的人”,转过头来看看今世的思想认识,简直全是谬论,难找到几点相当正确的。一个人一辈子有几点卓越的见识也就不虚此生了。为何人生的智慧变得这样悲惨伪妄呢?都是本真的神智被障蔽,一些后天沾染的知识之类鼓舞得志的原因。人生大梦一场,有时觉得在梦中感受的内心世界反而是真实的,而在生活中多是假面。很多时候,等到亲人亡故了,再突然记起亲人的恩情,悔恨当初不知报答,甚至还挑三拣四。或者在城市生活应酬中厌倦之后,才感怀起乡村的简朴和童年的欢乐。李斯弃市,羡黄犬之乐,何其晚也!有位哲人说:“在人生中,母亲乃是一切”,“不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为何一定要百折千伤,才知人生三昧,才知珍贵之处?小时候有一点好吃的,津津有味,现在膏粱满眼,一点味道都没有。为妈妈跑腿做事情,并不觉得累,现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念头一动就早已觉得累了。为何会成这样的呢?都是人们追逐各种虚妄的滋味,逐物自迷的结果。“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归真兮!一真则千伪皆妄,皆为动摇消灭,一真则“从心所欲,不逾轨矣”。唯大英雄能本色,免染力强一些,他们在某些方面甚至还有一种孩子气的腼腆,那是真的体现呀。然而当今社会都教人学优伶一样敢于表演,三岁小孩的腼腆怯生都快没了。穿凿他们的童真,使其浇薄虚华。童子的额头都有天使的光芒,长大后心机深沉,再也没有那种活力和乐趣了。比如好逸恶劳观念的影响,为了趋逸避劳,各种欲乐、痛苦和烦恼也随之而来。若是脑子里没有这些东西,劳动起来既没有那么累,在真累前也不会觉得如何。大到社会,智巧之类繁兴,人为的隔阂诡诈与战争之类的痛苦接踵而来。土著原始部落,他们的生活欢乐不见得比我们弱。禅宗大无为,使人明心见性,方知“万法本闲,唯人自闹”。一切都是著相逐末不返,形影竞走,越演越烈。人被欲色昏乱,被各种妄想支配,是名“颠倒”,能不生灭轮回吗?只好大叫“魂兮归来”了。真善美人人知道是好的。然而伪乱真、假善坏真、假美灭真,又岂易分别?比如当今有许多说是人的本性欲望的伪、有沽名钓誉的假善、有很多流行格调的假美,互相穿凿,谁能保住自己的真性情?奈何不成为伪人?不受人欺如何能办到?其在归真乎!归到心体上的真来!归真不戒而戒,不定自定,不慧自慧,自性常生智慧,常有清明欢乐之心与物相感。“王聪明自我民聪明”,一归真则佛自在堂中,是为真修行、真现实。

时弊

现在玩特异功能、学神通的人不少,还有的纷纷言及幽冥天界之状,或以成佛为目的等,多数都是心地不正。“索隐行怪,后世有述也,余不忍闻”。即使神仙,也羡慕人间,感而遂通,虚实符变,不如血肉情感的浓烈。一个淡,一个浓,淡而久,浓而绝。青山绿水都是道图,人成即佛成,名为真现实。《金刚经》讲了佛祖象普通人一样乞食行愿,就是老老实实做人的楷模。佛告世间颠倒轮回之可怕,发人出离之心,都是方便,有此出世之心就可以了,奈何过之重增迷妄?高明的人把才智都放逐掉,不欲知化元之理,更何况去求取这些东西?多知多求一分,则多障本来之明一分。“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即便多闻,通晓各种本领,对于身心没有益处。禅宗最为简易,正法眼藏,万法都以此为宗本。不然,纵使具足三十二相,也不可见如来;不知蹈此大方,也不可能具足三十二相。

再一种就是看了不少书,其实心上并不懂,徒肆空言。乃至陪侍大德多年的人,听闻受解得禅宗无为之门,就俨然天下第一了。这就是性田不正。所谓“小人负君子之器”是也。自身都非“福德性”,无为之胜不过是脑中空花。果然有成,何曾有大身的形象入人之梦?其大身又何觉共入十方世界如来藏?哪里有点真实祥瑞?这类人不少。君子当讷于言而敏于行,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有所悟后,当从真实的慈悲爱敬之心扩而充之,以此正性。不然必有委曲之相,乃至因不正之性入于魔趣。性行未能载道,则煮沙终不成饭。

还有一种常见的就是好以己眼而裁度圣说。有人说,禅宗是文字游戏,两桶水倒过来倒过去。有人说,佛是大骗局。尤其以菲薄孔子的多。有些人自命不凡,妄图附会以科学。就象《金刚经》是如来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的一样,这些著相外逐的人何足以真懂圣贤之言?这就是智度不正。今人多小智而少大慧。他们的小聪明说到底是各种妄识堆砌而成的屋宅。“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且无师焉?”智度要从本原上来,性田常生智慧。圣贤言论则是指路明灯。“吾扣其两端,空空焉”,“若有一个人,休休无他技......”所谓大制不割,什么都好像没有,用之则振锡出泉,如此则为真智慧眼藏。俗话说:“英雄识英雄”。若不能暂与圣贤同心,就不能备知其意。若是虚空太极,则佛祖也不可思议,只是告诉大众有这么一个能攀援的本体而已。苟能去掉己眼之慢,以心听圣贤之言,方可无为感通而会其意。若是禅宗,则连圣贤的法眼也得暂时丢掉,方能明白又不明白这个证道之门,然而信心不逆。就象《庄子》言黄帝遗其玄珠,怎么也找不回来,无心反得之。如此方可出真智度。

用禅

悟禅后,就可以渐入无余涅磐了。然而历劫因果,难以忘情世间,世人谁不留恋?只以此宗,见于归真,也就差强了。不悟此宗,则无法制诸烦恼。明越大,无明也越盛。即便是毛主席得道之人,万丈之明,而其一定要把文革进行下去的无明也越厉害。再如文人心思伶俐,也易攀援,文人无行就是同理。英雄难过美人关,都是长短互见。如果正面冲突,想摆脱无明,制心一处,都是无用功。打坐有助于镇念,对此也束手无策。即使定力很强,诸念能压,那也是摧抑之相,遇境还是不能自持的。本质上这都是荣枯互见的现象。几位禅师悟前都有多年静坐功夫,然而毕竟不能安心。怎么办?一种是转而释之的办法。法天之转化,兴利除弊而成物,自然阴翳渐去。这是四时五行日新代谢之理。另外便是仁爱慈悲之法,犹如地道,博容万物,把爱敬之心扩而充之,则无明皆在慈中化为家人,这是心的转物。两者都是善法,犹未究竟。更有本原办法,即涅磐不定之定,与鸿蒙合德,是禅宗之所述。老子曰:“化而欲作,镇之以无名之朴”。大制不割,明与无明两亡,善恶不生,可以制方。一念放下,连放下也放下了,息其攀援之机,烦恼从何而繁生?然后本然的明、本然的欢乐反而荣显,见之于归真、仁怀等处处。“万恶淫为首”,如今色情泛滥,多有被染,妄想、业力与外境互为颠簸,不用此宗,终难脱厄。妄想欲萌,即以此自然镇之,不定而自安。就这样渐渐入德,则三界五行不能拘,灵明常觉,与道混沦,入于菩萨境界了。一切都是道场,官知止而神欲行,又不是枯寂之相,反而是活泼泼,与常人一般无二的呀。这是诸佛经行处,可以浩然齐于大块,护念修身不过是其小用。天人蕴真,于是一切的烦恼不能深入其心。就象人身正气足,则病气不能深入一样。若不明禅宗,烦恼纠葛,难以达此。即使打坐,也都是一些昏沉调转顽空之相。知此则一切形相不必拘泥了,照样吃饭睡觉。禅七便是一种让人定慧相为发扬、克期取证开悟的手段。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Rank: 4

现金
1402 元 
精华
帖子
811 
注册时间
2003-1-10 
最后登录
2006-9-16 
2
发表于 2005-1-21 14:27
细细读了一遍,受益匪浅.
因为苦涩,才去尝试。因为感动,才去深爱。

Rank: 6Rank: 6

现金
4890 元 
精华
帖子
646 
注册时间
2004-3-30 
最后登录
2016-5-25 
3
发表于 2005-1-22 10:31
好文需细品,细品需配雅曲,请哪位高手给此文配发一曲古筝曲,在下感激不尽!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Rank: 6Rank: 6

现金
2937 元 
精华
帖子
949 
注册时间
2003-11-19 
最后登录
2015-9-16 
4
发表于 2005-1-22 10:52

  太深奥了,俺啥也没看懂。

  今天太痛苦了,找了一天的mp3,没有一首能贴上来。

  楼主想听什么古筝曲,说个具体的名字,我来找找看。

我飞翔,我快乐!我安心^_^

Rank: 6Rank: 6

现金
4890 元 
精华
帖子
646 
注册时间
2004-3-30 
最后登录
2016-5-25 
5
发表于 2005-1-22 10:59
谢谢少校先生,烦请贴首“渔樵问答”好吗?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Rank: 4

现金
1677 元 
精华
帖子
443 
注册时间
2003-8-8 
最后登录
2008-9-24 
6
发表于 2005-1-22 11:21

  实在对不起xy13先生,找到数首《渔樵问答》,可是都帖不上来。以前帖的歌都还能听到,实在是太奇怪了。

  我明天接着试,怀疑今天sogua有问题。

一直陪伴着《肝胆相照》、陪伴你们所有HBVER兄弟姐妹的安心!

Rank: 6Rank: 6

现金
2937 元 
精华
帖子
949 
注册时间
2003-11-19 
最后登录
2015-9-16 
7
发表于 2005-1-23 07:38

[MP=400,100]http://mp3.baidu.com/u?u=http://www.spph.com.cn/res/mp3/yueqi/qqeknZalrpwx.wma[/MP]

[此贴子已经被lhongy于2005-1-22 17:54:44编辑过]

我飞翔,我快乐!我安心^_^

Rank: 4

现金
813 元 
精华
帖子
79 
注册时间
2004-11-12 
最后登录
2005-10-12 
8
发表于 2005-1-23 08:56
看完楼主的帖子,我的心情竟是久久不能平复,正如老子所云:大音希声,大象希形。我现在终于明白我缺乏的是什么了,正是楼主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楼主那种对理想的艰苦实践所产生的厚重感。面对楼主的帖子,我震惊得几乎不能动弹了,楼主那种裂纸欲出的大手笔,竟使我忍不住一次次的翻开楼主的帖子,煤么一次,赞赏之情就激长数分,我总在想,是否有神灵活在它灵秀的外表下,以至能使人三月不知肉味,使人有余音穿梁,三日不绝的感受。楼主,你写得实在是太好了。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把这个帖子顶上去这件事了。 !我在BT社区打滚这么多年,所谓阅人无数,就算没有见过猪走路,也总明白猪肉是啥味道的。一看到楼主的气势,我就觉得楼主同在社区里灌水的那帮小混蛋有着本质的差别,那忧郁的语调,那熟悉的签名,还有字里行间高屋建瓴的辞藻。没用的,楼主,就算你怎么换马甲都是没有用的,你的亿万拥戴者早已经把你认出来了,你一定就是传说中的最强ID。自从社区改版之后,我就已经心灰意冷,对社区也没抱什么希望了,传说已经幻灭,神话已经终结,留在社区还有什么意思。没想到,没想到,今天可以再睹楼主的风范,我激动得忍不住就在屏幕前流下了眼泪。是啊,只要在楼主的带领下,社区就有希望了。我的内心再一次沸腾了,我胸腔里的血再一次燃烧了。楼主的几句话虽然简单,却概括扼要,一语道出了我们苦想多年的而不可得答案的几个重大问题的根本。楼主就好比社区的明灯,楼主就好比社区的方向,楼主就好比社区的栋梁。有楼主在,社区的明天必将更好! 在遇到你之前,我对人世间是否有真正的圣人是怀疑的;而现在,我终于相信了!我曾经忘情于汉廷的歌赋,我曾经惊讶于李杜的诗才,我曾经流连于宋元的词曲;但现在,我才知道我有多么浅薄! 楼主的帖子实在是写得太好了。文笔流畅,修辞得体,深得魏晋诸朝遗风,更将唐风宋骨发扬得入木三分,能在有生之年看见楼主的这个帖子。实在是我三生之幸啊。看完楼主的这个帖子之后,我竟感发生出一种无以名之的悲痛感??啊,这么好的帖子,如果将来我再也看不到了,那我该怎么办?那我该怎么办?直到我毫不犹豫的把楼主的这个帖子收藏了。我内心的那种激动才逐渐平复下来。可是我立刻想到,这么好的帖子,倘若别人看不到,那么不是浪费楼主的心血吗?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我终于下定决心,我要把这个帖子一直往上顶,往上顶!顶到所有人都看到为止  楼主你的高尚情操太让人感动了。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里,竟然还能见到楼主这样的性情中人,无疑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楼主的帖子,就好比黑暗中刺裂夜空的闪电,又好比撕开乌云的阳光,一瞬间就让我如饮甘露,让我明白了永恒的真理在这个世界上是真实存在着的。只有楼主这样具备广阔胸怀和完整知识体系的人,才能作为这真理的唯一引言者。看了楼主的帖子,让我陷入了严肃的思考中,我认为,如果不把楼主的帖子顶上去,就是对真理的一种背叛,就是对谬论的极大妥协。因此,我决定义无返顾的顶了!大师的话真如“大音希声扫阴翳”,犹如”拨开云雾见青天”,使我等网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晴天霹雳,醍醐灌顶或许不足以形容大师文章的万一;巫山行云,长江流水更难以比拟大师的文才!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你烛照天下,明见万里;雨露苍生,泽被万方!透过你深邃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你鹰视狼顾,龙行虎步的伟岸英姿;仿佛看到了你手执如椽大笔,写天下文章的智慧神态;仿佛看见了你按剑四顾,江山无数的英武气概!逐句地看完这个帖子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震撼啊!为什么会有如此好的帖子!我纵横网络bbs多年,自以为再也不会有任何帖子能打动我,没想到今天看到了如此精妙绝伦的这样一篇帖子。楼主,是你让我深深地理解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话。谢谢侬!在看完这帖子以后,我没有立即回复,因为我生怕我庸俗不堪的回复会玷污了这网上少有的帖子。但是我还是回复了,因为觉得如果不能在如此精彩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那我死也不会瞑目的!能够在如此精彩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啊!楼主,请原谅我的自私!我知道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来形容楼主您帖子的精彩程度都是不够的,都是虚伪的,所以我只想说一句:您的帖子太好看了!我愿意一辈子的看下去!这篇帖子构思新颖,题材独具匠心,段落清晰,情节诡异,跌宕起伏,主线分明,引人入胜,平淡中显示出不凡的文学功底,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是我辈应当学习之典范。就小说艺术的角度而言,这篇帖子不算太成功,但它的实验意义却远远大于成功本身。正所谓:“一马奔腾,射雕引弓,天地都在我心中!”楼主真不愧为无厘界新一代的开山怪!本来我已经对这个社区失望了,觉得这个社区没有前途了,心里充满了悲哀。但是看了你的这个帖子,又让我对社区产生了希望。是你让我的心里重新燃起希望之火,是你让我的心死灰复燃,是你拯救了我一颗拨凉拨凉的心!本来我决定不会在社区回任何帖子了,但是看了你的帖子,我告诉自己这个帖子是一定要回的!这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好贴啊!苍天有眼啊,让我在有生之年得以观得如此精彩绝伦的帖子!
猪应当是快乐的。可我却喜欢苏格拉底的痛苦。最无奈的是自己始终是一头猪,只好做个痛苦的猪吧。 欢迎战友加我。 QQ:285524314

Rank: 6Rank: 6

现金
4890 元 
精华
帖子
646 
注册时间
2004-3-30 
最后登录
2016-5-25 
9
发表于 2005-1-23 10:46

谢谢少校先生及原野先生,白马小弟弟“今天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好几回了,该静下心来听听古乐了,你取名为白马,应算和佛教有缘吧。有些战友说有些晦涩,看不大明白,这跟佛教基本知识有关,在下找了一些佛教知识,和大家一起学习好吗?

业力与轮回 一、业的定义

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译为‘业’。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做事。在佛陀未出世之前的古印度,人们对业的解释为‘做事情’。他们认为因为有欲,故有种种的欲向与欲望,我们的意念就有意志与方向,因为有欲向就会造业,有业故有果报。佛教用语中的‘业’特别有‘造作’之意。我们起心动念,对于外境与烦恼,起种种心去做种种行为。行为可分为身,口,意:用身体去做,用口去讲或心里在想,这些都是行动,称为造作,也称为业。这样的一个造作过程,就会招感到将来的果报,从果报来看它的原因,就有所谓业的因;从业的因到业的果报,就有所为的业力,既是说由业力与外缘配合形成果报,就是所谓的业力。

1、业因:我们再造作时,所做的行为,以及所做的事,称为业因。然而真正的业因是烦恼,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不会造作,故烦恼才是造作(业)的真正之因2、业力:我们造作的行为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使我们承受各种果报。比如说我们骂人一分钟,这一行为(业因)一分钟后就已消失,但他有力量存在著,到将来有因缘时,它就形成果报,此称为业力。业力本身没有控制者,没有主宰者,是行为本身形成的力量。比如说天下雨,大地自然被它淋湿,它有一股令草木旺盛的力量存在著;我们造作各种行为之后,自然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我们就得要承受各种果报,此为自然界的现象。3、业果:既是业报。我们过去造业,因缘成熟,就形成果报,称为业报。有了业因,就形成业力,但未必既有果报,因为业力形成果报,要依赖外在的因缘来引发,所谓因缘成熟,既是业力(一般人所说的业因)与众缘配合,而形成果报的;如果没有众缘,就不可能形成果报。故经中常说:‘若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这是佛教中一个很著名的偈语,它的意思是:我们所做的行为(业因),形成了业力,它需要众缘来引发,才会形成果报。如果业因没有形成果报,它的势力可延续到千百劫之久,等到因缘会遇成熟时,我们必定要承受那个果报。i 二、业的分类:业可分为很多种类。;1 1、以身,口,意三业来分。

(1)身业:身体的行动是一种造作,故身体的行为就是身业。(2)口业:用心驱使口讲话,是一种行为造作,故讲话是口业。(3)意业:我们的思想,也是一种造作,故驱使心去思维事物,就是意业。身,口,意三业的真正造业的主因是意,也既是我们的心。故有身,口业,必然会有意业存在,有意业未必有身,口业。f 2、以业的性质来分。

(1)善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好的果报。pLxt (2)恶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恶的果报。(3)无记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它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比如走路,扒痒,这其中无善亦无恶,那只是你身体痒,就很自然,很习惯的扒了一下,这就是无记业。有人说无记业没有果报,这是不正确的,大乘佛教认为,无记业是有果报的,比如说,在一起飞机意外失事的事件中,当时机师并没有生起杀害搭客之心,但是当一些搭客在命终时,可能生起嗔心,怪罪于机师,认为这是他的疏忽所致,将来那位机师就可能要受到果报。善恶是指我们的心起善或起恶心而言,但有时候并非完全如此。我们有时候会因为愚痴而起善心造恶业。比如说,有人病的很痛苦,你起善心杀了他,杀人是恶业,以后要受恶的果报,但你却以为帮他脱离苦海,解脱了。依佛教的因果业报来说,这只是使他要受的病苦,延迟到下一世罢了。所以善恶业有时候并不因为我们的心是善或恶,而是要以果报来决定才是最正确的!

3、以共业与不共业来分:

(1)共业:我们造一些业,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大家一起受果报,称为共业。(2)不共业:我们造一些业,只影响个人的身心,个人受报,称为不共业。每个人的身心都是不共业所形成的果报,比如我们内心的思维,别人是不能和我们共同享用的;有比如我们共用佛堂来听闻佛法,同住在新加坡等,此皆是我们的共业。但共业中有不共业,比如新加坡人有不同的家庭,每个人享用自己的家庭物资,享受自己的家庭生活,这就是共业中的不共业,他们造了某些同样的业,共业组织家庭,就生活在一起,那就是共业。

4、以定业与不定业来分:

(1)定业:有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以肯定,称为共业。比如杀人,果报是将来坠入地狱,称为报定;如果坠入地狱的时间也肯定,称为定业。如果坠入地狱的时间不肯定,称为不定业。在佛经中说,杀父母亲的业是逆罪,死后下一世必定坠入地狱,称为定业。

(2)不定业:有一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不肯定,称为不定业。经常听说拜佛忏悔消业障,如果我们有深入经藏的话,就知道佛陀有三不能,其中一项就是‘定业佛不能转’比如杀父杀母,定业不能转,今生死后必定坠入地狱,任有你怎样拜佛忏悔,都无法改变它的果报。但是不定业就不同,可以通过拜佛忏悔,修行来改变它。所以有许多人想靠忏悔来把一切的业消灭掉,这是不可能的。有些定业没办法转,一定要受报,那佛陀不是很差劲,没有能力吗?那也不是这样说,佛世时有一位阿 世王,他杀父篡位,后来忏悔皈依佛教,在他死后,坠入地狱,但是很快就脱离地狱之苦,这是因为他遇到佛陀,皈依三宝,求佛忏悔等种种善根因缘,是他的定业有如此的改变,但‘坠入地狱’的这一定业一定是要受的。

5、以引业与满业来分:(1)引业:我们造了某些业,可是今生死后到六道中的某一道出世,称为引业。

(2)满业:我们投生到某一道,必须要有一些业报,使这一生的业报完满,称为满业。我们今世做人,就是过去世造了投生到人道中做人的引业,但每个人的果报都不一样,所以除了引业之外,还有其他的业,这种种业与引业配合起来,才圆满我们这个人生,这些业报,称为满业。又比如我们造很大的善业,可升天,享受天上的果报;如果造了很大的恶业,也可使我们坠落到地狱中受苦,这就是引业,但坠入地狱的每个众生的业报有不同,此为满业。业的分类很多,现在只讲这些,它们之间都有关系,比如身口意三业,有分善恶与无记,就是说身业有善恶与无记,口业有善恶与无记,意业有善恶与无记。身业有共与不共业;口业有共与不共业;意业有共与不共业,它们之间都有关系。

三、业的活动

我们造业后,来世要受果报,它们的活动过程是怎样的?其实,业的活动就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相续,我们日复日年复年的生活著,这就是业的活动。我们在受业报的过程中,又再造新的业因。比如说,我们有这样的身体,脑袋和思想,那是过去的业形成的;但是今生的我们仍然利用现世的身心继续造业,故我们的业报不一定是前世带来的,有些是今世做,今世受。比如说抽烟,今生通过一些因缘,你染上了烟瘾;但是今生也可能下决心把它戒掉,这也是业。所谓业是种种行为造作,然后引发其他的因果报应,所以学佛者不应该误会业是前世带来的,我们可通过修身,修戒,修心和修慧,使重业轻受,轻业消除。如有人认为生病是过去的业报,就不去医治,那就不对。我们今世可造业也可以转变业果,因为不是所有的业都是定业,有许多业是不定业,它是随著不同的因缘而转变相续下去的。我们的业如瀑流,并没有停止不变的业因,这句话怎样讲?有些人以为我们造的业因储藏起来不动,遇到了某一些原因,就形成果报,这是不对的!而是我们造了种种业行为之后,它们互相影响,一直产生变化,延续下去。如果影响他的外缘不够强,它的变化就很小,所以你就以为它不动;如果外缘势力强大,它就形成了一个大的果报。打个比喻:你小时候打死一只蟑螂,这个业有很多,一个是你的行为,一个是你与蟑螂的关系,更有你当时起的恶念-杀心。这个恶念延续下来到今天,一直在你的心中,但是你把它遗忘了。它一直延续影响扩大,使你将来会打老鼠,乃至以后会杀人。但是如果你造了一些善业,如持戒,忏悔等,它又会减小,甚至会消灭。我们眼前所见到的山河大地,屋子,一切花草树木等,都是过去业的活动所形成的果报。它显现在眼前,我们对它内心执著,又升起新的内心造作,以后它又会形成新的果报,所以说山河大地也是我们业的活动与果报。W_y 四、业的造作者:

业的造作者并不是单一的个体,并不是一个‘我’再造业,它的主谋是五蕴当中的‘行蕴’。这个‘行蕴’就是造作的种种心。五蕴的‘行蕴’当中包含著我们的种种烦恼,这些烦恼没有主人,烦恼本身就是烦恼,并不是有一个主人说他有烦恼,也不是有一个人有烦恼,当中没有一个‘我’,他没有一个主宰者。假如我们有修行,断除一些因缘,那烦恼就没有了,故造业者实在是不可得。但是认为没有‘东西’在造业也不对,它是五蕴当中的行蕴中的烦恼在造业。比如说天下雨,大地潮湿了,这是因为雨水弄湿了它,这当中没有主宰者使它潮湿。同样的也没有人在造业,而是烦恼驱使‘业’向前继续活动。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成力量(业力),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所做的行为向前继续推动。烦恼本身没有主人,你今天有嗔心,但明天可能就没有。如果你有修行,嗔心就会消灭,所以嗔心没有主人。以佛法来说,它是五蕴法因缘生灭的相生相续的幻相,既是五蕴之间的种种法互相作用-相生互相一个接著一个的延续下去,就形成了幻相。好像瀑布形成这个例子:水一滴一滴的从高处相生相续地泻下来,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以为‘瀑布’的幻相。同样的,在我们五蕴身心相生相续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幻相,因为我们有执著,我执,就以为有造业者,有受业者,而实际上业与制造者,只不过是因缘生灭的幻相。既是说造业者,受业者只不过是五蕴的生灭,也就是因缘的生灭幻相罢了。我们再以瀑布这个幻相来做比喻:有一个瀑布,下面有一块石头,经过长年累月的小滴冲击,石头变得光光滑滑的,你就会说瀑布把石头冲的光光滑滑的。同样的道理,里面并没有瀑布,只不过有很多很多的水滴连续的泻下来,经过了很久,石头就光滑了。并没有一个单一的个体使石头光滑,而是不知几千万滴的水把石头冲的很光滑。同样的道理,五蕴形成我们这个身心,而它又把我们向前推动,使得我们以为有人在造业。

五、业的止息:d. 修行解脱者,进入无余涅槃后,他今生的果报身都舍掉,不再执取,以后再也不会在三界六道中受生,既是不受后有。业的止息并非把它完全灭除,这是断灭见;或是把所有的业果受完后,业才止息。正确的说法是当业没有烦恼为缘,将来的业果就不会生起。比如说,新加坡的蓄水池里有很多水,你家要装置水管,再开水龙头,自来水才会到你的家里来。如果没有这些设备,你家就没有自来水。在此比喻中,水管是外缘,蓄水池里的水是业因,业因没有外缘的引发,是不会形成果报的,此称为业的不生。我们千万别误会,以为解脱者把所有的业完全断除,而是他们没有烦恼为外缘,业果就不能生起。故经中说:此灭故彼灭,此生故彼生。此话之意是:我们现在的烦恼不生起,将来的业有也没有机会生。因为互相因缘作用,有因必须要有缘,缘不生,因就不会生成果报,所以此灭故彼灭。没有业果就不可讲有业因,因,果是相对的,没有儿子就没有爸爸,没有爸爸就没有儿子。比如我现在出家了,我不是爸爸,但是在座各位有孩子的,就是你孩子的爸爸,那你就有爸爸与孩子的因果。如果没有业果,业因就不可得。打个比方说:这里有一罐油,如果没用它来点灯,那就不可说它是灯的因,如果用它来炒菜,吃了就排泄出去,怎莫可以说油是灯的因,故没有果就没有因。一个人没有烦恼,那就不会受果报,过去所做的一切就不能称为业因。所以烦恼的止息,就是业的止息,并非断尽业因来止息业,也不是承受完所有业果来止息它。t 六、业的自性:

佛法中所讲的‘缘起性空’是最讲究的法。这句话之意是:一切法都是众因缘在生灭,它的本性不可得,起行本空,没有自性,不是永恒存在,是无偿的,这是万法的实相,就是空相。这个业也是万法,除了一些少数的无为法以外,一般的法都是业的作用。业是因为众生执著而有;我们迷惑,在这缘生缘灭的万法中执著而做种种行为与造作,使他向前延续,这其中一无所得,没有东西在生灭。一个有智慧的人去寻求业的生灭相,其实是不可得的,因为它没有一个完整的自相,自体,故业没有自性。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经论上对业的解说:

(1)、‘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这句话之意是:一切业本来不生,只有迷惑者才看到业的生灭。比如我们从淩晨二点到六点,坐在森林里观察‘雾’,我们看到朦胧的雾,观看它合适生灭?又比如我们把冰放在水里,冰慢慢的溶解,那它何时不见掉?我们不能够看不到冰就说它不见掉,它一刹那一刹那溶成水,当你看不到它的形状时,你说它灭掉。同样的,我们看到雾的形状时说有;我们看不到它的形状时说灭。如果我们真正坐在那寻找的话,是看不到它的生;同时等它‘生’出时,在坐在那儿观察:早上阳光照到‘雾’,你也看不到它的灭。Jj

只不过经过一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到看到有一个自体,自性的‘雾’,就认定它在或不在,结果就发现它生,它灭。而实际上是没有‘雾’在生,‘雾’在灭。只不过是空气冷了,水分子慢慢的增加凝结起来,我们就看到朦胧的一片,你就认为‘雾’‘生’了。当阳光普照大地,空气热了,水分子慢慢蒸发,‘雾’慢慢不见掉,你就认为‘雾’‘灭’了。就是这么一回事,里面没有‘雾’。‘雾’是我们给那片蒙蒙的水份一个名称罢了。所以业报也是如此,它没有生,因为没有自性;因为没有生,所以它没有灭。

(2)、‘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出,是烦恼非实,业当何有实。’这话之意是:世间的一切业报都是由于烦恼而生,但它本身是不实在的;现在烦恼,待会儿就快乐了,明天又烦恼了。它是变化无常,不实在的。不实在的东西做出来的东西,怎么是实在的哪?因为业与烦恼幻生幻灭,所以我们才可证悟到解脱。既是说:如果业是实在的,我们就不可能解脱。因为业本身是如幻如化的生灭,它没有自性,是不实在的,没有人束缚你,一切都是我们迷惑,执著而认为实有,当我们把这个执著放下,我们就解脱,不会被这个业所转;如果业是实在的,有自性的,我们把执著放下的话,那么这个业还是存在,阿罗汉就不可能解脱生死了。M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Rank: 6Rank: 6

现金
4890 元 
精华
帖子
646 
注册时间
2004-3-30 
最后登录
2016-5-25 
10
发表于 2005-1-23 10:55

七、轮回之迷~

我们对轮回产生迷惑的原因

1、我们生不知来自何处?死不知往那里去?我们没有宿命通,不知道过去世怎样来?我们没有天眼通,不知道将来死了往哪去?结果我们生起一些邪见,胡思乱想,想出一套道理。

2、当我们还活著的时候,听到见到他人讲一些生前死后的事,因为我们本身没有体验,不知是要信或不信?不知是真还是假?; 3、世间有很多宗教和学说,在解说人生的来去时,讲法都不一样,我们没办法判断谁是谁非,结果对这个轮回就迷惑,不知道是否有此事

八.轮回的证据- (1)再生转世的记载:有些人能记得他的过去世,今生是从哪里转世而来,被人家报导出来;中国有这样的事,印度以前就有了,现在的西方也有这样的报导

有一个人,他出生后还记得前生的父母亲、儿子;是某个地方的人;住怎样的房子等等。有些科学家,或好奇者带他去寻找,结果找到了。他的前世的儿子已经变成老公公,他说出那个人名字,小时候所发生的事情,结果证实是他前世的儿子,那些科学家以及好奇者都相信他。w

十多年前《海峡时报》曾经记载了一个女孩,她自称前世是埃及一个法老王的婢女,法老王死后,他是其中的一个陪葬者,她被关在金字塔里,不能出来,就死在里面。由于它记得法老王埋葬的金字塔的入口处,并且知道怎样开了,她带专家去试验,结果发现真的是如此。这就是再生转世的真实记载,这就证明了我们有前生。

(2)通灵的现象:既是灵媒,这些人能与死人通消息,这种现象证明人死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这些灵媒的神识可以离开身体,让死者上他的身讲话,这声音就是死者的声音,这证明人死后并不是一了百了,还是在活动中

(3)天才儿童:他们生下来不必学习就有特别的能力。最近报道一个六岁的女童,他的父亲发现她有特别的能力,他放下电脑的工作,专心教导她,结果十二岁的她考上了大学,十六岁要考取博士学位,她的愿望是要当一名大学教授。一些天才音乐家,如莫札特、萧邦等,有些小小年纪就会拉提琴,有些会作曲,他们的天份是前世的业带来的,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 (4)催眠术:现在的催眠术很厉害,有一些人通过催眠后,可以讲出前生的一些事迹。一些心理学家对这些事情半信半疑,但经过研究,调查后发现真有此事,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能力记忆起前世,因为他们在清醒时被现前的境界所转,所以没有办法回忆。

(5)宿命通与天眼通:一些有高深禅定工夫的修行人,可以用宿命通,知道自己或他人的过去世,或是以天眼通知道自己或他人的未来世。在印度的喜马拉雅山附近,有许多修禅定者能入很深的禅定,他们有宿命通,知道过去世与未来世,有些修禅者甚至能观察到八万劫以前的事情,他们相信有轮回,所以印度是世界上第一个相信有轮回的国家。

九、对业与轮回的误解:

佛教徒相信业、相信轮回,但对他们有误解

(1)、有些人认为佛教的业与轮回,是释迦牟尼佛从印度教的修行者那学习来的,而事实上并不是。业与轮回是世间的真理,因为印度的一些外道先发现,他们演说出来,而释迦牟尼佛是一位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觉悟这世间的真理,它所讲演的佛法也必定符和真理,外道把这业与轮回先讲演出来,佛陀也阐释业与轮回的道理,但这并不等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业与轮回是向外道学习来的。

(2)、释迦牟尼佛诠释的业与轮回与外道所讲的不一样:佛教认为业与轮回是无作者、无受者、没有主宰,佛陀说诸法无我,故无造业与受业者;印度外道发现业与轮回的存在,但是却找不出原因,他们认为业与轮回有一个主宰者--大梵天;而佛教认为业与轮回没有主宰,这只是世间自然的法则,以佛法来讲,既是‘法尔如是’。

(3)、业与轮回是假有的幻相,我们相信业与轮回,但千万别把它当作是实有,它是假有,因缘幻化而有,不实在的。这个业非常,非独立存在。‘业非常’之意既是:有些人认为在百千万劫以前造一个业因,它可以储存不变,留到今世才受报,这就是‘常见’。如果一个东西‘常’,它就不会再变化,故业非‘常’。‘业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此话之意既是:我们造了一个业,它并不是独立形成的,是众多的东西配合成的;即是我们造业时,并非只造了一个业,而是同时造了很多业。这些业之间互相为因缘和合而生成。所谓因缘和合,既是一个东西,并非由单独一个东西生起,而是由很多东西互相配合而形成的。业也是如此,既然是因缘和合,它不是单一的,不是独立一个存在的,它是由很多东西互相影响,因缘和合而形成的。比如:我们做了一个偷盗的业,人们往往会认为它是单一的行为表现,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它是贪心、有恶朋友、或是没福报,需要它,但又得不到,而造成要偷盗。业是不能断灭的,他一直向前延续,与不同的外缘作用,就有不同的转变。当它转变形成了果报,我们就要受报;它不形成果报,咱们就无需承受了。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0-8 10:52 , Processed in 0.02150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