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原创文学 存档 1 每日论语-连载...第一日 寻找永恒的快乐 ...
查看: 361|回复: 10

每日论语-连载...第一日 寻找永恒的快乐 [复制链接]

Rank: 2

现金
226 元 
精华
帖子
5 
注册时间
2004-11-19 
最后登录
2004-11-20 
1
发表于 2004-11-19 08:07

呵呵,中国之经典!

【学而①1·1】子②曰:“学而③时习④之,不亦说⑤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⑥,不亦君子⑦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就及时实践,不也很高兴吗?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怨恨他,不也是君子吗?”

①《论语》每章命名均采用第一句话的几个字,这一章即取“学而时习之”前二字“学而”,下面相同。

  ②习即练习、温习、熟习等。在这里是实践的意思。

  ③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④说(yuè),同悦。高兴,喜悦。

  ⑤子,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

  ⑥愠(yùn),怒,怨恨,生气。

  ⑦君子,品德和才能都很高的人。

人生有三乐

  《论语》一开篇就谈了人生有三乐,这就显现了孔子乐观的人生态度。圣人的智慧就是教人离苦得乐的,得到了真正的大智慧也就得到了真正的快乐。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三大支柱,即儒、释、道。释即释迦牟尼,他创立了佛教,对人生的看法的基调是苦,“苦、集、灭、道”是早期佛教的基本思想,所以佛教教人认识人生是苦,从而走入出世之道,即涅槃,涅槃即是大快乐大解脱的境界。道家与后来的道教不同,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顺其自然,回归本性,以求得生命的快乐。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人生三乐,实际上代表了人生的三种境界。如果没有到达到这三种境界,不仅没有这人生的三大乐趣,而且人生一定是很痛苦。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得到孔子所说的三种快乐呢?那就是仁者和君子。追求仁义道德的人,他可以从生活中得到真正的快乐、永恒的快乐。仁是每个人都有的善良本性,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他的善性已经被世间物欲所掩盖,整天为追求个人名利而奔波,为衣食住行而操劳,再也找不到回归的家园。所以,世人追求名利,沉迷于感官刺激,自以为这样就快乐了。而实际上,这是短暂的快乐。

寻找永恒的快乐

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和永恒的快乐呢?

第一就是通过学习去追求人生的真正快乐。通过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并且到实践中去不断体悟,学以致用,那他就会找到自己真正的快乐。所以孔子说:“学习了就及时实践,不是很高兴吗?”这句话强调了两个方面,首先是要学习,然后要实践。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对于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是要通过学习才能明白道理的。人类的知识有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想尽快地吸收人类积累的全部知识,就只有学习,接受先知的教导。佛陀翻译为中文即是“觉者”,就是觉悟了的人,有觉者,还有不觉者,只有先觉才能引导后觉,所以后生要向先生学习。但是,光是学习不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是为了觉悟自己,所以学习后就必须身体力行,在生活实践中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这就是强调了实践的作用。

对于“学而时习之”这句话,过去经常有人翻译为“学习了而时常温习”,片面地理解为复习功课就是快乐,忽略了孔子一贯所重视的学以致用的思想。孔子的学以致用,注重一个人在思想方面的成熟。即是要把老师所讲的道理,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对照和观察,自己行住坐卧、言行举止是否都能够做到。最主要是观察自己每时每刻的意念是善的,还是恶的,当达到纯善的境界时,也就是“仁”了,永恒的快乐也就出现了。所以只有学习和实践同时并重,才能得到人生的真正快乐。

  人生的第二快乐就是广交善友,广结善缘。佛教把广交善友叫作参访善知识,善知识即是道德修养和知识能力都有独到境界的人,知识即是朋友之意。一个人只有广交善友,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所以孔子说遇到远方的朋友来相会,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第三是要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虚怀若谷的人才有永恒的快乐。一般人都喜欢表现自己,喜欢突出自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至于别人不理解我,甚至误会我、诽谤我,我还不怨恨,这更加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满招损,谦受益。不求出人头地,但求谦虚谨慎。这是追求仁的方法。如果别人说我好话就高兴,说我坏话就仇恨,那么这个人实际上在为别人而活着,他就失去了自我,时时为世间一切所动心,整天为名利而奔波,那么他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呢?高僧印光大师说“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这样去做的话,在人生中还会有烦恼吗?高僧弘一大师被请到湛山寺去讲经,他开示说:“戒律是律己的,不要总是拿去律人。”律人就总是看见别人的不对,而不知自己也有不对。总是看见别人不对的人,他自己就永远不能进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18 18:07:26编辑过]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32534 元 
精华
25 
帖子
19421 
注册时间
2002-6-11 
最后登录
2013-3-23 

版主勋章 勤于助新 携手同心 文思泉涌 锄草勋章

2
发表于 2004-11-19 10:49

哈哈哈哈,又有人开讲论语了。

我是儒家,欢迎欢迎。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32534 元 
精华
25 
帖子
19421 
注册时间
2002-6-11 
最后登录
2013-3-23 

版主勋章 勤于助新 携手同心 文思泉涌 锄草勋章

3
发表于 2004-11-19 10:50
底下的评论是你写的吗?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Rank: 2

现金
226 元 
精华
帖子
5 
注册时间
2004-11-19 
最后登录
2004-11-20 
4
发表于 2004-11-20 11:42

呵呵,小弟也是儒家的粉丝。也正如版主所说,德不孤,必有邻!嘛

下面的评论是书原来就有的,我明天去看看附近的新华书店是否有这本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19 21:49:34编辑过]

Rank: 2

现金
226 元 
精华
帖子
5 
注册时间
2004-11-19 
最后登录
2004-11-20 
5
发表于 2004-11-20 11:44

第二日 孝悌和仁的关系

【学而1·2】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③者,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⑤者,未之有⑥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⑦!”

译文:有子说:“为人处世做到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反而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那是很少发生的事。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反而喜欢造反作乱,那是从来也没有发生过的事。君子致力于追求做人的根本,做人的根本树立起来了,大道的最高境界也就出现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不是仁的根本呢?”

①有子(前518—?),鲁国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姓有,名若。比孔子小三十岁,又说小十三岁。

  ②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

  ③犯上,冒犯在上的人。“上”不能只翻译为“上级”,包括长辈等在上的人。

  ④鲜,少。

  ⑤作乱,悖逆争斗的事。

  ⑥未之有,即未有之,宾语前置。

⑦与,同欤,表示反问的语气。

“仁”从孝悌开始

“仁”是从孝悌开始的,在蒙学教材中就有“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所谓“父子合而家不退,兄弟合而家不分。”孝为家庭之伦,“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所以,“千经万典,孝悌为先。”《三字经》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而《二十四孝》是专门列举事例教育行孝道的,体现出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我们常常说孔孟之道,孔孟之道的起始点就是“孝”道。自从“五四”以来打倒孔家店,就批判“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统治阶级压迫劳动人民的工具。实际上孔子强调的孝道,与后来的“三纲五常”是有区别的,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家要有明君才有贤臣,孔子作《春秋》就写了暴君和乱臣贼子。同样,家庭关系的伦常是双方面的,只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弟友爱才能组成一个完美幸福的家庭。如果没有孝悌,家庭就会乱。没有孝悌,就没有了上下尊卑,人类就会倒退,与动物等同。人终究不是动物,人是理智的,决不象母鸡带大了小鸡,小鸡就会离开母鸡,再也不会相顾了。所以,作为儿子来说,一定要记得养育之恩,怎么能够不孝呢?作为兄长,从小一起长大,朝夕相处,怎么能够不悌呢?孔子从伦常出发,劝人们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然后再扩大为国家、为整个全人类而奉献。历史上说“忠臣必出孝子之门”,如果首先不孝顺自己的父母,就很难做到爱国了。如果人人尽孝,天下必然大治,国泰民安。所以孝悌也是治国的根本策略。

“仁”就是“孝悌”吗?

“道”在孔子那里是一种思想境界,也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仁”是指一个人本来就具有的善性,相当于佛教所说人人具有的佛性。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并非说孝悌就是仁,仁是事物的本质,孝悌是事物的表象。用古人的话来说,仁是体,孝悌是用。通过实践孝悌,可以走向仁的境界。人之初,性本善。通过孝悌,只是恢复人本来面目的方法之一,而且是走向仁的境界的最根本的方法。所以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做到了孝悌,那么他就能够站稳脚跟了,终究会大彻大悟,发现大道的本源。

“道”在这里,我们一般都理解为思想体系。但是,“道”在孔子那里就是“仁”,就是大道的境界。而“仁”与“道”是宇宙万物中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本立而道生”的“生”不能翻译为“产生”,应该翻译为“发现”或者“出现”。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仁”并非高不可攀,它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尽到了自己做人的责任,“仁”就每天都在与我们相伴。

  孔子的“大学问”

如果一个人一生追求仁义,并且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即使不识一个字,在孔子那里也是大学问家。正好像佛教里面有个禅宗六祖惠能①,原来是一个砍柴人,不识一个字,但是五祖弘忍却把衣钵传给他。因为他比五祖的弟子神秀更快地悟透了禅的本质。所以一个一字不识的惠能,反而成为中国禅宗的祖师。孔子希望自己的弟子在实践中去认识真理,在实践中去追求仁的境界。所以,他提出了下手之处,就是从身边做起,从脚下做起。那就是首先在家里做到对父母尽孝,与兄弟友好相处。所以,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①慧能(638~713)唐代僧。又作惠能。我国禅宗第六祖。号六祖大师、大鉴禅师。祖籍范阳(河北),俗姓卢,生于南海新兴(广东)。据六祖法宝坛经行由品记载,其父早亡,家贫,依靠砍柴担水来奉养寡母。有一天,担柴至市,听到一人读诵《金刚经》,心即开悟。当时禅宗五祖弘忍在蕲州黄梅的东禅院,法门很盛。惠能前往拜谒。五祖试问他的来路和想要得到什么,惠能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回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惊异其禀性非凡,就派他入碓房舂米,经历八月。一天,五祖叫大家各述一偈以传衣授法,上座神秀就在壁廊书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听到后,说此偈未见本性,就请一童子代他在壁间也写一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听到后,就秘密在夜里召他入室,潜授衣法,成为中国禅宗六祖。六祖圆寂后,肉身不腐,现在仍旧保存在广东韶关南华寺。

Rank: 2

现金
226 元 
精华
帖子
5 
注册时间
2004-11-19 
最后登录
2004-11-20 
6
发表于 2004-11-20 11:45

评论得够深刻啊!好书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32534 元 
精华
25 
帖子
19421 
注册时间
2002-6-11 
最后登录
2013-3-23 

版主勋章 勤于助新 携手同心 文思泉涌 锄草勋章

7
发表于 2004-11-20 12:25
可惜不是原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Rank: 2

现金
226 元 
精华
帖子
5 
注册时间
2004-11-19 
最后登录
2004-11-20 
8
发表于 2004-11-20 12:32

算不算违反规则了。要不我先停停发吧。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32534 元 
精华
25 
帖子
19421 
注册时间
2002-6-11 
最后登录
2013-3-23 

版主勋章 勤于助新 携手同心 文思泉涌 锄草勋章

9
发表于 2004-11-20 12:40

不算违规。

我只是可惜,看不到你自己的心得评论。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32534 元 
精华
25 
帖子
19421 
注册时间
2002-6-11 
最后登录
2013-3-23 

版主勋章 勤于助新 携手同心 文思泉涌 锄草勋章

10
发表于 2004-11-21 01:27

学而时习之,本来是论语开篇头一句。看起来很明白晓畅的,却有这么多讲头。 我也说两句吧。 我比较推崇王阳明。而我看的论语,是朱熹的《四书集注》。 将“习”字解为实践,显然比较符合陆王的说法,尤其是阳明知行合一说。这样讲,道理 虽然很好,但却不一定合乎这里字面的本意。

朱子的集注中,将“习”解为温习,似乎更为大家普遍认同。程颐等大儒,都是这样讲的。 (可以google以下四书集注,里面除朱子外,还有程子等人解释)

而从整句看,将"习”字讲作实践,那么,“学了好的道理,有时(时常)去实行”,显然不很好听。 因为,“学而”之后,当然要“总是”,或立即去实行它才合逻辑。 那么就需要把‘时’字讲作“立即”,而这就相当牵强了。因为‘时’很难等于“立即”,字面讲不通。 鲜有这样的用法。 这种讲法,更像是王阳明在说话。

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是过分强调了孔子的微言大义。过去从来没有将这句话提高到“人生境界” 的高度,而只认为是求学法门。赋予过于复杂,深刻的意义,听起来很好,却会将儒家神秘化, 宗教化。我将《论语》,看作一个历经老人,对自己的年轻学生的谆谆劝导,而不是一个教皇,向 众多教众发布的宗教戒条。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26 07:51 , Processed in 0.016479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