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学术讨论& HBV English 存档 1 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
查看: 792|回复: 2

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3700 元 
精华
16 
帖子
1790 
注册时间
2002-12-9 
最后登录
2021-4-14 

旺旺勋章 大财主勋章 如鱼得水 黑煤窑矿工勋章

1
发表于 2004-10-29 02:29

.关于我们

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设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同时也是重庆市肝病治疗中心。肝研所始建于1979年,正式成立于1985年。1979年成为硕士点,1988年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博士生导师6名,迄今为止,已培养硕士40名,博士10余名,并已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重庆医科大学的传染病学科创建于50年代,在张定凤教授等我国老一代著名传染病学专家的直接领导下,肝研所沿着既定的病毒性肝炎研究方向,以乙型肝炎发病机理及治疗为特色,在国内率先提出除病毒变异外,乙肝患者自身免疫能力低下或免疫耐受是造成慢性化的根本原因,针对乙肝病毒特异性免疫功能紊乱则可能引起病情向重症化方向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乙肝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研究和实践,包括乙肝治疗型多肽疫苗和DNA疫苗的研究,病毒抗原冲击DC细胞打破免疫耐受的研究等,还在国内率先提出肿瘤坏死因子造成的第二次攻击是重症肝炎衰竭发病的重要原因,研制出具有刺激肝细胞增殖,对抗肿瘤坏死因子的低分子肝细胞生长素,提高了重症肝炎的抢救成功率。 1985年卫生部指定我所为全国肝炎药物临床药理基地之一,从事新药的研究与评价、上市药物再评价。近年来共开展新药临床前研究15项,临床研究项目20余项,成为国家药监局唯一批准的两个全球多中心项目验证单位。1990年国家教委批准我所传染病学为全国高等学校医学重点学科点之一,1995年我所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实验室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并迅速发展为全国肝病及传染病研究中心之一。 正是肝研所一大批留学归国人员在传染病学前辈的传、帮、带下,把勤劳和智慧变成了肝研所建设的一砖一石,任红和黄爱龙两位博士生导师都是病毒性肝炎免疫发病机理及防治研究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除此,还有郭树华、周卫平、刘杞、张大志、秦波等老、中、青三结合梯队的形成;是我所与全国其它城市同时期建立的肝研所相比在发展上更显兴旺的原因之一。目前,肝研所在编人员50余人,加上招聘人员和研究生近100人,其中有正高职称的10人,博导6人。他们大多有在国外知名研究和医疗机构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如美国的NIH、CDC、UAMS,英国伯明翰大学医学院,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等,在掌握先进科研方法,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增进了国际间的学术合作,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距离。近年来,肝研所还派出了15人次出国学习和工作,10人次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交流,共邀请10位外国专家来所讲学,聘请了2位国际知名的传染病专家作为本学科的客座教授和名誉所长,合作单位遍及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为扩大我国传染病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研与临床相结合是我所最大的特点。在科研上,肝研所先后承担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霍英东青年研究基金等各级科研项目7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20余项;共发表论文500余篇,主编或参加编写的专著10余部,并先后主办3次“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研讨会”,均引起强烈反响。在临床上,由于依托研究所强大的科研优势,多年来在治疗重症肝炎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近年来又引起了人工肝支持治疗系统,并即将开展肝细胞移植方法治疗重症肝炎。 在肝病治疗这条新长征路上,我所也热忱欢迎全国同行与我们建立合作关系!

*地址:中国重庆市临江路74号,邮政编码:400010 '电话:023-63825854,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Ä研究方向

研究所以病毒性肝炎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为基础和模式, 力图阐明感染持续化、慢性化机理,解释病毒导致肝细胞坏死的基本原因和分子基础,从而寻找打破免疫耐受,防止肝细胞坏死的有效途径。以此为基础,建立一系列的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方法和途径, 由此带动深入到其它重大感染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 近期目标 用4~5年时间,着重研究病毒性乙型肝炎的免疫耐受机理,并加强对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坏死机理的研究,并力争在此两大研究命题上有所突破,为寻找打破免疫耐受,纠正免疫功能紊乱,阻断病毒性肝炎感染的慢性化持续化,防止肝细胞坏死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利用分子生物学先进方法和手段,描准国际先进水平, 分别从乙型肝炎病毒结构及分子致病机理着手, 着重研究病毒关键基因组功能及变异, 结合特异性的T细胞克隆, 从分子水平探讨HBV基因及其变异的致病机理。然后在研究病毒感染所致重要免疫信号肽分子表达异常的基础之上,构建病毒抗原特异性的抗原免疫嵌合基因, 分别运用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的方法,寻找打破免疫耐受和阻断感染持续化的方法并研制新的生物制品, 开发新药。 与此同时, 进一步加强对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坏死机理及防治对策的研究。运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手段和方法, 重点探讨TNF及TNFR(受体)、Fas抗原CD90及其配体、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受体在肝细胞上的表达利用基因克隆技术,分别将其基因克隆并表达,研制基因工程生物制品。通过对这此重要的介导肝细胞生长和坏死物质的研究, 建立肝细胞生长和凋亡坏死的调控模式,寻找抗坏死物质的拮抗物,阻断肝细胞坏死发生, 促进肝细胞生长。使这一研究处于国际研究的前沿,始终保持领先水平。 我们将努力使这一研究具有高水平, 强竞争力争取这两大课题的研究列入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并积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课题资助, 使研究成果能获得国家级奖励。 (2) 中期目标 在完成乙型肝炎免疫耐受和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坏机理及防治的基础之上,结合分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实验室将建立一系列较为完整的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免疫学技术,如建立T细胞克隆技术,开展细胞因子临床检测技术,杂交瘤技术,基因工程抗体等项先进免疫学技术。在分子生物学技术上,开展了基因重组,真核基因克隆表达及真核表达,嵌合基因构建等技术 ,并开展未知真核基因cDNA文库构建等先进分子生物学技术。同时,加强现有临床药理的研究工作,并配套完整的临床前药理、毒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结合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技术,努力开发新药,使防止肝细胞坏死和打破免疫耐受的基础研究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 为人民健康国民经济建设和科研服务。 通过这一时期的系统分子生物学研究, 系统阐明了病毒性肝炎发病原理,并提出切实可行诊断防治方案,努力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开展基因工程的新型口服单剂疫苗的研究,使预防工作更加安全有效。 通过完整系统的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的建立和应用, 在研究病毒性肝炎发病原理和防治的基础之上, 将各种研究方法和理论逐渐应用于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带动并深入到AIDS/HIV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结核、耐药性菌株等重要的感染的研究。 (3) 远期目标 全面系统地对各种重大感染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进行研究, 使实验室在这一领域成为国家研究中心之一, 并使研究课题和成果始终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为控制感染性疾病流行作出贡献。

 

+学术梯队

1.张定凤 教授,男,国家教委重点学科带头人,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所长,传染病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生8名, 国家教委、国家科委科技先进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教委高级职称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学会委员,中华传染病寄生虫病学会重庆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科技期刊协会常务理事。中华肝脏病杂志主编,中华传染病、临床肝脏病、四川医学等杂志编委。 从事传染病及肝病研究40年, 取得显著成绩,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首次报导HBsAg及LSP对乙型肝炎患者特异免疫功能研究, 并首先开展E玫瑰花抑制因子对乙型肝炎免疫的调控作用。其后对乙型肝炎的免疫网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多项研究均为国内外首次报告:建立HBsAg特异性 T细胞克隆, 并且创建了克隆CD8T细胞的新方法,获得美国Chisari教授的赞誉;采用抑制性细胞测定及体外T细胞对B细胞抗HBs的调控作用,发现慢性活动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较强,可能和抑制性T细胞功能低下有关,抑制性T细胞功能低下和血清抑制因子有一定关系;首先发现重型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存在抑制干扰素诱生的血清抑制因子; 首先开展病毒性肝炎淋巴因子的免疫调控作用的研究, 对肿瘤坏死因子等引起肝坏死的机理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提出重症肝炎发病过程中肝细胞坏死的二次打击理论, 并发现肝细胞生长素可抑制肝瘤坏死因子的释放为机体的自我防御机制之一, 由此提出对重症肝炎的治疗方案得到国家攻关组采用并在全国推广。他所创建的病毒性肝炎研究所为我国多数同行公认的肝炎免疫发病机理研究中心和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参加卫生部"六·五"、"七·五"及"八·五"攻关课题, 使重症肝炎的病死率从85%降至36%。并主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及省重点项目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卫生部及省科技进步奖20项。并负责承担中华肝脏病杂志的编辑出版。著有"乙型肝炎的发病原理及临床"等12部学术专著及教材,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45篇。

2.郭树华 教授,女,博士生导师,研究所副所长。1960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疗系。从1983年以来一直参加国家科委、卫生部攻关课题 "重症肝炎治疗及疗效机理研究";"慢性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理研究",为主研人员之一,研究取得明显成效, 获国家三委一部表彰奖。独立完成"前列腺素等药物对实验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在国内首先成功报道, 为临床重肝应用前列腺素提供了理论依据。另还承担了国家、四川省多项科研课题,获国家卫生部、四川省科技进步奖4项, 1991年被评为四川省卫生厅优秀人材,1993年获国务院专家津贴。

3.任红 男,41岁,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副所长、重庆医科大学附二院院长、第二临床学院院长。任中华医学会重庆分会常务理事、中华肝脏病杂志编委、重庆市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重庆市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从事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研究工作十多年,曾参加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攻关课题,并负责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优秀人才基金、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及获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病毒性肝炎研究紧随国际水平,处在国内领先地位。编辑参加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多次荣获"重庆市十大杰出科技青年"、"重庆市优秀青年教师"、"重庆市卫生系统杰出青年"等称号。

4.陈国民 教授,1974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1981年获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86年赴英国皇家弗里医院进修, 现主要从事病毒免疫与免疫药学研究,十余年发表论文20余篇,承担了国家、省多项课题,获科技进步奖2次。

5.黄爱龙 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中科院成都分院生物所,曾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进修,主持和参加国家研究项目多项,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获奖2次。现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

6.周卫平 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编委,编辑部主任;1983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1991年获重庆医科大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在美国阿肯色州医科大学(University of Arkansas for Medical Science, UAMS)进修。曾参与和主持国家、省部级等科研课题七项;现主要从事免疫学研究,发表论文20篇,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2次。

7.刘杞 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1986年获硕士学位,1990至1993年赴英国伯明翰女王医院进修,从事免疫学研究,发表论文5篇。

+科研条件

1985年,四川省政府拨专款修建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大楼一幢,面积2500平方米,分为病房及实验室两部份。有50张病床,用于临床研究。实验室具有高级精密仪器及配套仪器共120台,价值200万元。有计算机房、动物房、百级净化间、资料室等配套设备。近2年科研经费(课题费)共计235万元, 并通过科技开发促进科研的发展。通过近10年的努力, 使研究所具有在本研究领域内的开展分子生学、免疫学、医学病毒学、临床药理学的基本实验能力,并开展和建立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方法,如在国内率先建立T细胞克隆技术,率先开展细胞因子临床检测技术,杂交瘤技术等项先进免疫学技术,并正着手建立基因工程抗体技术。在分子生物学技术上,开展了基因重组,真核基因克隆及真、原核表达、嵌合基因构建等技术,并正着手克隆并建立未知真核基因cDNA文库等先进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运用这些先进实验技术,使我们在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性肝炎等研究中, 具有一整套完整的基础和临床实验能力。 主要仪器设备: 1.超速离心机(日立 最高转速8.7万转) 2.高速离心机4台(英国及美国) 3.液体闪烁计数仪(美国) 4.γ射线能谱仪(日本) 5.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 6.萤光分光光度计(日本) 7.高压液相层析装置(日本 岛津) 8.CO2培养箱3台(美国) 9.PCR仪(美国,P-E公司480,2400) 10.蛋白电泳装置(瑞典Pharmecia-LKB) 11.DNA序列测定装置(瑞典) 12.核酸电泳仪2台(美国 Bio-rad) 13.低温冰冻切片机 14.超低温冰箱 15.萤光显微镜 16.各种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配套小型仪器

 

+获奖成果

1. 1998年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反义寡核苷酸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研究》 2. 1995年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肿瘤坏死因子在肝细胞坏死中的作用及对策》 3. 1994年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重型肝炎免疫紊乱的治疗及机理研究》 4. 1993年 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肿瘤坏死因子在肝细胞坏死中的作用及对策》 5. 1991年 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乙型肝炎慢性化机理的研究》 6. 1991年 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重症肝炎的治疗及疗效机理研究》 7. 1991年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特异性T细胞克隆及乙型肝炎患者淋巴因子间活性水平研究》 8. 1986年 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教委、卫生部科技攻关表彰奖《重症肝炎治疗与机理研究》 9. 1987年 四川省卫生厅科技成果四等奖《乙型肝炎患者淋巴细胞对体外形成抗HBsAg的免疫调节作用及产生IL-2的活性》 10.1987年 四川省卫生厅科技成果四等奖《前列腺素和其它一些药物对实验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11.1986年 四川省卫生厅科技果二等奖《乙型肝炎病人血清中抑制因子对干扰素诱生的影响》 12.1985年 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奖《抑制性细胞对乙型肝炎患者免疫调空作用的探讨》 13.1986年 四川省卫生厅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重症肝炎非特异性调理功能的研究》 14.1985年 四川省政府重大科技成果四等奖《乙型肝炎抑制细胞功能的初步研究》 15.1985年 四川省卫生厅科技成果奖《抑制性细胞对乙型肝炎患者免疫调控作用的探讨》 16.1984年 四川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三等奖《乙型肝炎抑制细胞功能的初步研究》 17.1983年 四川省医药卫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乙型肝炎抑制细胞功能的研究》 18.1982年 四川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三等奖《E玫瑰花形成抑制因子对乙型肝炎免疫功能的调空作用研究》 19.1980年 四川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三等奖《乙型肝炎细胞免疫功能研究》 20.1980年 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乙型肝炎细胞免疫功能研究》 21.1978年 重庆市科学大会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特异脂蛋白细胞免疫功能研究》

 

.承担课题

1.HBV抗原与免疫基因嵌合打破乙肝免疫耐受作用:此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11万元;国家教委"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资助约2万美元;重庆市科委重点课题资助3万元,九·五地方攻关项重庆市科委资助5万元。 2.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基因克隆,基因工程的抗HBs建立:获卫生部科学基金资助3.5万元;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资助6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8万元。 3.HBV表面抗原与人B7基因嵌合的实验基因治疗: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8万元;四川省教委资助3万元。 4.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克隆,肝炎肝细胞凋亡机理:获四川省教委重点项目资助3万元。 5.重型肝炎HBV基因变异:获重庆市教委优秀青年专家基金资助1万元。 6.肝细胞凋亡在病毒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获四川省卫生厅资助2万元。 7.肝衰竭中肝细胞凋亡及坏死的机理及调控: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9万元。 8.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和纯化研究:获卫生部科学基金资助3万元。 9.HBV基因变异与发病机制的关系:获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资助6.5万元;卫生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材基金资助2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8万元;四川省青年科学基金即四川省跨世纪人材基金资助15万元;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材" 基金资助3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35万元。

 

ý国际交流

1.邀请外国专家讲学 (1)日本肝病学专家Kitasoto教授,国际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西冈久寿弥教授一行七人来我所参观讲学。 (2)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部OKada教授为我所客座教授,来我所讲学、交流并多次提供试剂及菌种。 (3)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 传染病学家司坦姆教授来我所进行交流活动; 美国著名约翰逊药理研究所科研副所长、病毒学及免疫学专家桑顿(Thornton J)和玛姬(Magee J)助理研究员来所进行14天的讲学访问。 (4)美国斯坦福大学罗滨威廉教授,病毒学、免疫学专家,来我所访问、讲学。

2.参加国际会议 (1)赴日本参加第21届日本肝脏病学会总会及第11届急性肝不全治疗研究会的汇报。 (2)赴日本参加国际肝病学术交流会。 (3)赴美国美国休斯顿第七届国际肝炎及肝病会议。

+人材培养

肝研所坚持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培养既有充实的临床知识,又有实验室工作技术和开展现场科研工作能力,德才兼备的中、高级医学研究人才。通过先送技术骨干出国深造开展国际交流及国内外技术合作,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邀请国外知名专家讲学等途径,扩大中青年科技队伍,建立训练有素、德才兼备的学术梯队为培养高级人才和师资作出努力。 目前,肝研所已具备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条件和能力,已培养硕士40余名,博士10余名。 为吸引人才,在研究所设立回国研究人员研究启动基金(每人10万元)的基础之上,拟增设研究生(博士、硕士及博士后)基金,以利于多出、快出高水平人才。 以病毒性肝炎分子生物学研究为基础,带动并深入到其它常见重大感染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力图阐明其分子致病机理,寻找切实有效的治疗和预防途径。 研究所将以病毒性肝炎的分子和免疫致病机理为重点,结合基因治疗和基因诊断,努力探索病毒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的分子基础,寻找打破免疫耐受的有效途径;努力探索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坏死的分子免疫机理,建立防止肝细胞坏死的有效途径。运用基因重组及基因表达技术, 努力探索新型单剂多价口服疫苗的构建方法,为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寻找新的生物制品。 以病毒性肝炎研究为基础,结合分子生物学,分子病毒学及分子免疫学的研究,建立一系列成熟而稳定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的实验技术,如基因克隆技术,基因表达技术,基因文库构建,基因工程单抗技术,杂交瘤技术,免疫组化技术,T细胞克隆技术,从而带动并深入到其它重大的感染疾病如AIDS、结核、流行性出血热及寄生虫疾病的研究,为重大感染性疾病的控制和预防奠定研究基础。

 

+人员组成

任 红‖男‖教授‖41岁‖专业:传染病学、分子病毒学、分子免疫学

黄爱龙‖男‖教授‖37岁‖专业:分子病毒学

张定凤‖男‖教授‖70岁‖专业:传染病学、分子病毒学、分子免疫学

郭树华‖女‖教授‖65岁‖专业: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刘 杞‖男‖教授‖45岁‖专业:染病学

周卫平‖男‖教授‖45岁‖专业:传染病学

赵有蓉‖女‖教授‖56岁‖专业:传染病学

中华肝病网制作发布 2001年

 

http://www.medhelp.org/user_photos/show/154916?personal_page_id=1697291

Rank: 4

现金
1838 元 
精华
帖子
164 
注册时间
2004-3-17 
最后登录
2007-10-8 
2
发表于 2004-10-29 07:14

好,正规军进城了!

我代表广大受苦受难的乙肝同胞向你们表示欢迎和慰问!

论坛上有N多有价值的病例等待你们来分析和探讨,这是一片医学研究的广阔天地。二天我这个土八路也要向你们贡献几个可研课题。~~

[em29][em29][em29][em29][em29]

Rank: 4

现金
1828 元 
精华
帖子
752 
注册时间
2004-6-10 
最后登录
2010-1-4 
3
发表于 2004-10-30 01:33

中国重庆市临江路74号

是不是现代书城旁边哪个???好象我来过的,大门很小的

第一,挣奶粉钱 第二,挣烟钱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0-7 23:20 , Processed in 0.017172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