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学术讨论& HBV English 存档 1 珍珠草(叶下珠)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疗效 ...
查看: 451|回复: 0

珍珠草(叶下珠)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疗效 [复制链接]

Rank: 4

现金
599 元 
精华
帖子
42 
注册时间
2004-9-13 
最后登录
2006-11-30 
1
发表于 2004-9-17 12:59
珍珠草(叶下珠)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疗效

作者:布林伯格等
-- 发表于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论文(全文翻译)
翻译: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

注:布林伯格博士,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世界肝病医学泰斗,因发现澳大利亚抗原(澳抗)而享誉世界。布林伯格博士在“世界药用植物应用研讨大会”上再次向世界证明珍珠草(叶下珠)的非凡疗效。

摘要 研究中发现,HBV携带者连续服用珍珠草(叶下珠)制剂30天,疗程结束后15-20天中,治疗组(服叶下珠组)的病人HbsAg转阴率为59%(22/37),而对照组(乳糖组)中4%(1/23)转为阴性。大多数试验者随访9个月以上,无1例HbsAg再次阳转,且临床上未发现珠属任何毒副作用。这个结果将推动我们对叶下珠属的进一步开发并从中提取有效成份。

前言 传统医学很早就广泛应用叶下珠属类植物治疗黄疸及相关疾病,二千年以前的印度草药学就有过相关记载。同时,叶下珠属也在中国、菲律宾、古巴、尼日利亚、关岛、非洲东部和西部、加勒比海地区及美洲中部和南部被广泛应用。

叶下珠属提取物能抑制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之间的反应。同时,由于HBV的复制需要一种自身的内源代谢的DNA聚合酶,而提取物能抑制HBV、美洲旱獭肝炎病毒及鸭子乙肝病毒等一类病毒的内源性DNA聚合酶。这种抑制具有定量特异性,更大量的提取物用来抑制细菌和哺乳动物的DNA聚合酶。

关于叶下珠属提取物对携带美洲旱獭病毒的美洲旱獭的疗效,已有5项相关的研究和报道,结果证明:药物治疗组比安慰剂对照组更容易将病毒消灭,并且治疗组比对照组病毒的滴度下降很多。

通过珠属对老鼠的急性(1月)、慢性(3月)毒副作用的研究,并未发现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特异证据。传统医学对其应用后也证明其无毒副作用,但却没有过系统的研究。曾有许多给药方式,但大多数都是以整个植株而不是单一成份入药的。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寻求一种有效的、积极的成份治疗HBV感染,所以我们密切关注提取物中抑制HBV-DNA聚合酶的有效成份。

首先我们需要证实的是整个植株还是其中部分有效成分对治疗有效,或是几种成分共同作用才能发挥治疗效果和清除病毒,减少毒副作用,对整个植株的研究将会加深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叶下珠属在印度及其他地区被广泛应用。但迄今为止,并没有尝试对HBV携带者的治疗作用。在此次研究中,我们证实了叶下珠属可减少HBV携带者中HBV含量的假设。特别是特异的HBV血清学反应,来区分对药物治疗应答者与非应答者之间的区别。
材料和方法 HBV携带者分为三类:28个来自于马德拉斯市儿童健康学会和儿童医院献血者中的无症状携带者,14个已经在政府综合医院确诊为慢性肝病的有症状携带者,还有18个已合并肾小球肾炎的HBV携带者,他们也来自于马德拉斯市儿童健康学会和儿童医院。

试验之前6个月,受试者需进行4-6次的HbsAg血清学检测,只有6个月内HbsAg均为阳性的病人才能入选。同时伴有肾小球肾炎的患者检测时间为1年,受试者根据年龄、性别分组,并随机分到治疗组和对照组中。所有受试者均正常饮食和活动。治疗组每天服用干燥、无菌的植株粉末(明胶胶囊)200mg,连续30天。78个受试者中(治疗组40个,对照组38个)有18个(治疗组3个,对照组15个)因服药不及时或没有随诊成为脱落病例,故接受实验的包括治疗组37人,对照组23人。所有实验均在马德拉斯市完成,植株也来自于当地自产。

选取长约30-48cm的成熟植株,用冷水冲洗后,间断灭菌,连续3天,每天45度下30分钟。去除根,剩余部分无菌条件下研成粉末,每200mg装入已被乙烯氧化物灭菌的明胶胶囊中,然后将胶囊分成四组,每组随机抽取样本,经过需(厌)氧菌、真菌检查,在适当的介质中孵化(血琼脂平板、沙伯罗培养基),发现一组胶囊中有5簇芽孢杆菌,此组未被应用。对照组胶囊中含200mg乳糖,给药时间方法完全相同于治疗组,受试者不知道自己的分组情况,所有初期血清学检测均由微生物实验室完成。

治疗结束后15-20天,60个受试者完成了第一次随访,然后要求他们每个月随访1次。受试者中前两个月全部随访,第三个月治疗组中1人和对照组中3人未随访,一些受试者随访9个月以上。在第一次随访中,每一个受试者需接受临床检查并在内科医生帮助下完成一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植株毒副作用和治疗过程中的任何症状,还包括年龄、性别、黄疸史、输血史、手术史、注射史;还包括一些可能由毒副作用引起的症状:疲劳、不适、发热、寒战、皮疹、厌食、恶心、腹痛、腹泻、肌痛、关节痛、头痛、头晕、睡眠紊乱、感觉异常、呼吸疾病等。每个随访者还要被问到是否有一些影响治疗的症状和发现。治疗前及每次随访的血标本均为静脉穿刺采取。

实验室方法: 血清学检测在马德拉斯市完成。HbsAg及HbeAg均应用ELISA方法检测,而抗-HBc IgM 由corzyme-M方法检测。(阿尔伯特实验室,美国芝加哥北部)。

在检测HbsAg方面,为了排除系统误差,初次检测后,42份剩余血清样本运到费城,通过蛋白印记实验技术做确认实验,两次结果高度一致,只有4份血清ELISA检测为阴性,而后者检测为“少量”或“1+”,最终分析以ELISA结果为标准。为了分析受试者临床化学反应不同,对有症状组和肾小球肾炎组进行了胆红素、血清丙氨酸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等的检测。肾小球肾炎组还进行了血尿素氮、肌酐、白蛋白、球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血糖的检测。

两组结果应用Mann-Whitney进行统计,主要区别是治疗组胆红素偏高,余无其他不同。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两组无明显临床差异。

结果 表1为两组在人数统计、血清学特点及完成随访情况的统计,不能解释的是两组脱落随访人数差异较大(15对3)。总计,治疗组59%(22/37)HbsAg转阴,而对照组为4%,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1 Fisher exact test)。
表1 随访和未随访者项目的比较
数量(%)
男性 年龄(年) 只用HbsAg(+) HbsAg(+),HbeAg(+),抗-HBc IgM(-) HbsAg(+),HbeAg(+),抗-HBc IgM(+) HbsAg(+),HbeAg(-),抗-HBc IgM(+)
〈10 11-30 〉30
随访(n=60) 40(67) 20(33) 20(33)20 20(33) 25(42) 16(27) 13(22) 6(10)
脱落(n=18) 14(78) 4(22) 12(67) 2(11) 5(28) 6(33) 3(33) 6(22)

治疗组中,除1个无症状携带者外,均完成了3个月的随访,随访中发现HbsAg未再阳转。表2中,一些受试者随访9个月,未出现HbsAg阳转。在对照组中,有1名无症状携带者HbsAg消失,在以后的3次随访中均为阴性。
表2 随访时间和项目的数量
随访时间(月) 项目数量
治疗组 对照组
1 37 23
2 37 19
3 36 19
4 28 10
5 19 4
6 10 0
7 6 0
8 3 0
9 1 0

总体而言,男女对药物反应相同,在有症状组中,男性反应低于女性,但由于样本数量较少,所以还不能做出性别因素对药物有影响的判定。

在治疗组中,13/14(93%)HbsAg(+),HbeAg(-),抗-HBc IgM(-)者病毒消失;4/9(44%)HbsAg(+),HbeAg(+),抗-HBc IgM(-)者病毒消失;而在三项均阳性者中,只有1人(13%)病毒消失;4/6(67%)HbsAg(+),HbeAg(-),抗-HBc IgM(+)者病毒消失。总之,HbsAg携带者中,如果HbeAg(+),则病毒消失明显低于HbeAg(-)者{5/7(29%)对17/20(85%),P〈0.0001〉},对照组中唯一一个转阴的病例为仅HbsAg(+),且无临床症状。

在随访的毒副作用问卷中,两组均无由植株引起的毒副作用的症状。治疗组中一个2.5岁的孩子用药10天后出现皮疹,故停止用药。内科医生认为皮疹是由于感染了蛔虫而引起,与服用叶下珠无关。

讨论 初步实验支持我们的假设:治疗组更容易清除HbsAg(59% 对4%),且从随后几个月的随访中发现一直保持阴性,但同时HbeAg(+)者病毒清除率降低。同时抗-HBc IgM(+)提示近期感染,病毒复制迅速,也降低了病毒清除率。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如HbeAg(+),病毒清除的几率更小。本实验未能提供足够的证据进行解释说明,可能与药物剂量不足有关,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实验中做进一步研究。

本次实验有许多的局限之处,存在很多不明确的因素,一部分对照组成员未能完成随访是本实验的一个缺陷。尽管如此,本实验仍能证明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有着明显不同的疗效。

由于门诊随访工作受设施的限制,临床和实验数据收集受限,但主要结果(HbsAg、HbeAg、抗-HBc IgM)均通过精密严谨的方法测定。进行大规模的毒副作用研究是不可行的。尽管如此,临床上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与动物毒副作用的实验结果一致。
如上讨论,由于实验设计和执行中的一些误差,而且药物制备中有如剂量不协调等不确定的因素,这些结果只能作为实验性的。因此在印度及世界各地需要进一步研究,设计一个更为严密的实验,提取植株中特异的、有活性的成分,为临床提供有效服务。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0-8 01:23 , Processed in 0.013698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