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心灵港湾 存档 1 让图书成为心中永恒的家
查看: 482|回复: 10

让图书成为心中永恒的家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现金
4176 元 
精华
帖子
1064 
注册时间
2004-7-2 
最后登录
2012-6-16 
1
发表于 2004-9-4 08:50
让图书成为心中永恒的家

朱永新
http://www.jyb.com.cn/gb/2004/09/02/zy/jysw/1.htm

  读书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活动,是他们道德实践的一种形式。通过读书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把他们道德的体验、道德的感悟升华为道德的理性层次,上升到一种自觉的境界。许多文学著作和社会科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德育力量,例如你去讨论什么是美,什么是善,那么去看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去读读《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等名著。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必然会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撞击,学生会把书中弘扬和推崇的道德境界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追求目标,这种内化的道德教育力量是其他方式难以企及的。因此,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起“书香社会”、建立起“书香校园”,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去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往往就成为他人生的坐标,图书也就会成为他心中永恒的家园。

  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的新教育实验把营造书香校园作为一项最基础的工作,把教师与学生的读书作为打好精神底色的工程。我们提出,在读书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我们以推荐书目导向,把人类历史上最有价值、最能感动人的著作推荐给学生和老师;在阅读书目的推荐上,强调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让学生阅读最有利于自己精神发展的书,如古诗文诵读、英文名篇诵读、经典文学名著等,同时也让学生阅读最适合个性发展的著作;教师阅读,则以原理掌握、方法习得为基础,以专业拓展、学科纵深为发展。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强调通过阅读激发阅读人持久的兴趣,引发阅读人可持续的思考,从而形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科学体现工具理性,人文体现价值理性;科学求真,人文向善;科学训练思辨,人文涵育情感;科学辨析因果,人文评价得失;科学强调是非对错,人文注重好坏善恶;科学着眼于人类生活的外部环境,而人文则更关心于人的精神世界。我们倡导的阅读,应当力争做到真(科学性)、善(人文性)、美(艺术性、可读性)的统一;应当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重视科学性的基础上,更要彰显人文性。人文精神也包孕着科学精神,它其实是一种对于人类生命的终极意义、终极关怀和终极价值的求索精神。

  经典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经典性读物往往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检验,二是属于全世界,三是为多数人拥有。从这三点来看,应当引导学生、教师更多地从经典读物中汲取营养,在汲取营养的时候,要用时代的眼光去衡量,去“拿来”。此外,当前时代的优秀读物,往往有利于读者与作者的直接对话,有利于阅读与生活的全息互通,因此,要把真正优秀的时代读物遴选、推荐给师生,用他们的眼光,去打造经典。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图书是属于全人类的,阅读是具有世界性的。21世纪的人是地球人,网络时代把整个地球村化了,因此,引导师生把眼光放开,在全世界范围内汲取营养,应当是活动的一个方向。在进行世界性阅读的时候,要增进国际理解、尊重各国文化。同时,汉语言作为世界历史上惟一没有中断过的语言,其优秀典籍弥足珍贵。阅读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应当成为继承传统文化和光大民族精神的主流文本。

  在推进策略上,我们着重以下几个环节:创设环境、整合资源、开展活动。在创设环境上,主要是通过政策建议、舆论宣传,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校园图书建设、师生读书状况的良好氛围。倡议每年9月25日为全国“阅读节”。目前,首先在新教育实验学校设立校园“阅读节”。加强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建设,倡导在学校建立开放式图书广场,图书架进班级,阅览室全天开放,网络通校园。要求学校提供专门的、保量的阅读时间给师生,并呼吁列入课程实施计划。构造跨校的、合作的、形成社区的阅读和交流平台。

  在整合资源上,呼吁尽可能多地加大政府和学校的图书投入,建议设立专项经费制度。接受民间团体、个人的捐助,倡导家庭和社区共建学校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向家庭和社区开放。建立校际图书交流制度,开展校际合作。鼓励建设家庭图书馆,形成“书香家庭”。重视超文本图书馆的建设,研究利用网络开展阅读。

  在开展活动上建立“新教育读书俱乐部”,作为师生开展读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其职能是:组织指导各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各学校读书活动提供导读、评价等服务;促进各学校读书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联谊。各地区、各学校可相应建立地区性质、学校内部的“读书俱乐部”。俱乐部的名称可以丰富多彩,活动也应该各有特色。立足《新教育文库》,广泛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分层次、分类别举办读书报告会、专题讨论会、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征文竞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对有影响的活动,进行宣传和推广。设立“新教育读书专项基金”,为读书活动的推广和深入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可设书香学校奖励基金、书香教师奖励基金、书香家庭奖励基金、小书虫奖励基金等。开展样板实验,在参加新教育实验的学校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实验,并组成课题组进行研讨,研讨实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讨论解决和推进的办法。对取得经验的学校进行总结推广,条件成熟的时候,给成绩突出的学校授牌。

  《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2日第6版  

[em23][em23][em24]
我家宝宝早产,29周,2.8斤,现在20斤了,阻断成功

Rank: 6Rank: 6

现金
4176 元 
精华
帖子
1064 
注册时间
2004-7-2 
最后登录
2012-6-16 
2
发表于 2004-9-4 08:53
2004年图书,我们能期待什么

本报记者 徐启建


  1月8日至11日,因非典而错过了全国书市的图书出版界和发行界,终于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狠狠“透了一口气”——2004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南腔、北调,研讨会、展示会,大展台、小展台,民营书店、新华书店,海外书业、国内书业……各种信息交流荟萃,宛如大餐,让那些操持中国图书事业的人们心花怒放。
  而我们读者在经过了2003年图书界的喧嚣之后,也在这个号称“新年图书晴雨表”的图书订货会众多纷呈的图书信息中开始寻找着新一年的端倪。
  新年总有新的期待。2004年,关于图书,我们能期待什么?
  文学图书:走得出“少年”和“美女”吗?
  2003年,一个最打眼的文学新人可能就是郭敬明,这个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大孩子先是以《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后又以《梦里花落知多少》在各大书店的图书排行榜上徘徊不去,并在文坛上惹得鸡飞狗跳,涉嫌抄袭之类的是非不断。而这些“少年写作”中,郭敬明还属于“老一辈”,年龄只在10岁左右的孩子在这一年里,也没有在我们的视线里少折腾。
  “折腾劲儿”可以与这些青春少年们相媲美的是“美女写作”一系。在2003年快要结束的时候,木子美的《遗情书》仿佛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让人目瞪口呆。本以为美女之类的字眼不会再度出现,但2003年终不能免俗。围绕这件事的是是非非我们不必去深究,它无疑是前几年“美女写作”、“身体写作”的进一步滥疡。而这种滥疡的还有号称“美男写作”的《沙床》。虽是新鲜的“美男”,终是“美女”的脉系。
  “少年写作”和“美女写作”的流行,映衬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学写作的“亚健康状态”。只有靠“年幼”,靠“美女”才能流行得起来,我们的成人写作,我们的“大家”写作到哪里去了?在2004年,我们的文学图书走得出“少年”和“美女”吗?
  不管是群体力量的突破和个体力量的突破,在2004年,我们也许可以作一些期待的是:王蒙的新作《青狐》,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是作者所熟悉的文化圈,与他从前的作品相比,叙述节奏更快,写作手法更新,更适合一般读者阅读;潘军的《死刑报告》第一次以文学的形式探讨了中国刑法中的死刑问题,文内包括很多有真实背景的案例;影视同期书《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该书由《卧虎藏龙》编剧之一王蕙玲倾7年之力,翻阅张爱玲之夫赖雅的英文日记写出,视角独特,文笔优美;皮皮的第一本散文随笔集《出卖阳光》;二月河系列长篇历史小说、熊召政的《张居正》系列;作为影视同期书推出的刘震云的《手机》;百花文艺出版社9卷本的《余光中集》,这套文集分诗歌、散文、文学理论三部分,向喜爱余光中作品的读者展现了他多年创作的成果;译林出版社重点推出的“华裔美国文学译丛”,收录了8部小说,均为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代表之作;花城出版社由林贤治等主编的《2003:文学中国》是一本综合类的文学选本,入选作者不论名气大小,惟看重其文学性和思想内涵;浙江文艺出版社将集中推出的“世纪文存·摩登文本”12种,这12种图书中既有巴金的首次以“人间三部曲”之名出版的三部作品、张爱玲的《十八春》、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样的名著,也有文学史上虽无显赫地位,其影响力却不可忽视的一些作品,如滕固的《外遇》、人称“郁达夫传人”的叶鼎洛的《男友》以及“新感觉派”领军人物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等。
  少儿图书:种得出自己的好庄稼吗?
  2003年,《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再一次盛极一时,给我们的带来的最大欲望和困惑就是:我们什么时候能在自己的地里种出自己的好庄稼?
  多少年了,我们有代表性的少儿图书人物形象始终面目模糊,不要说哈利·波特这样的强势人物形象,就是能让我们记住的又有几个?《哈利·波特》系列的畅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于少儿图书市场的一种想象,更有对于人物形象的立体商业开发意识。我们不仅期待着有更多更好的有本土文化精神的少儿图书,更期待着这种饱含本土文化精神的图书能深入“童”心。
  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接力出版社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打造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在2003年表现不俗,上市数月销量就超过了24万册,并荣登2003年全国少儿新书畅销榜,而在订货会上其最新三种《天真妈妈》、《漂亮女孩夏林果》、《丁克舅舅》也已推出;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新年书单列出了《西游记》系列10种,这个卡通版的古典名著打着“添幽加趣,忠实原著,好看好玩”的口号意在掀起儿童图书“金猴贺岁”的阅读潮,并在国内开创原创动漫的尝试;少年儿童出版社则在畅销书和常销书上狠下功夫,在2003年《爱上QQ》、《QQ情缘》热销20万册的基础上,上海青年儿童文学作家周晴、周桥创作的“QQ宝贝”系列,《QQ总动员》、《QQ合影》和《缘起QQ》三本书以当代青少年校园和社会生活为切入点,描绘了虚拟网络和现实生活中的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现状。
  社科图书:学术经典能走向大众吗?
  板着面孔的学术正在被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学术经典正迈过晦涩的门槛走向大众。
  不可否认,有不少的学术是不可能通俗易懂的,但更不可否认,有更多的学术不必深藏在语言的晦涩障碍里。有越来越多的公众要求知情权,这不仅是对简单的公共生活,其中自然也包括公共的学术。成长很快的知识群体为这种知情权奠定了基础,有更多的人可以在学术的边缘感觉精神、思想的魅力。
  在新的一年里,这种生长在大众和学术边缘的社科图书能更多地走到世人的面前吗?
  在2003年的一年里,出版了《变化》、《思潮》、《哈耶克传》、《鲁迅的最后10年》这些虽然质地严肃,但却深受大众欢迎的社科图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2004年“将阅读经典进行到底”的口号依然没有改变,他们又将推出《美国资本主义的未来》、《资本主义与社会进步》等承接去年的《国际学术前沿观察丛书》、《师哲口述自传》、《中国知青口述史》等《口述历史》及《口述自传丛书》丛刊;商务印书馆作为文化建设重点项目的《钱锺书手稿集》计划推出40卷,现已推出3卷,相当内容是钱锺书先生生前没有发表过的,《手稿集》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是研究“钱学”的珍贵史料和资料,更重要的,是为学人治学提供了一个可供引导和借鉴的“方法论”体系;三联书店将推出余英时作品系列、宇文所安作品系列和西学源流丛书,“西学源流”译介丛书不但要引进西方经典作品,还要看现在的研究者们怎样研究经典作品——现在的研究面貌与以前不同在何处?现在的学者说了些什么,为什么会这么说?《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推出的《享乐的艺术》、《醒来的森林》、《萨福》、《文艺复兴时期人的阶层》和“乡土中国”推出的四、五种新选题也让爱书人充满期待;中华书局的《从十五世纪出发》则独辟蹊径,在一个时间面同步展现中西历史,以15世纪为出发点,集中对比了中国与世界的不同发展轨迹。
  科普图书:懂与不懂之间享受快乐?
  我们生活在一个讲究科学的社会,因此我们对于科学的需求是不可估量的。但科学并不是枯燥的,它也是一种趣味,一种值得深挖细品的趣味。科学人文学者、清华大学教授刘兵说:“懂与不懂都是一种快乐。”这也许正是阅读科普的一种最良好的境界。科普吸引我们的正是那种若即若离的深奥和神秘。
  在2004年,一直延续“懂与不懂之间快乐”的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推动丛书》继去年热推“霍金著作特辑”3种后,今年又推出包括《宇宙的琴弦》、《生命是什么》等在内的第三辑6本,而《爱因斯坦全集》已出版一至五卷。号称“中国人自己的Discovery”的“发现之旅”系列电视图本,日前已出版《王者之剑》、《黄土下的帝国》等5本,另外5本将在2004年陆续面市。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新一年将重点推荐“金羊毛书系”、“哲人石丛书”及“八面风文丛”三大书系。其中丹尼斯·奥弗比著的《恋爱中的爱因斯坦:科学罗曼史》系“哲人石丛书”的一种。20世纪初,爱因斯坦先后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从根本上改变了科学的图景。但书中讲的是,年轻时的爱因斯坦风流倜傥,先后与玛丽、米列娃、埃尔莎发生恋爱关系,她们相继走入爱因斯坦的情感世界,并对爱因斯坦的科学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促成了一部“科学罗曼史”的诞生。“金羊毛书系”将重点推出著名化学家卡尔·杰拉西、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尔德·霍夫曼合著的《氧:关于“追认诺贝尔奖”的二幕话剧》,以及霍夫曼和艺术家托伦斯合作的《想象中的化学:对科学的反思》。前者以一种十分独特的方式探讨了究竟是谁第一个发现了氧气这个问题,后者则揭示了那种驱动科学前进的人性活力。“八面风文丛”中不久前出版的《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则是一本从全球观点审视不同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通史著作,翻译出版以后在国内受到了热烈好评。
  教育图书:武装学生还是武装老师?
  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在绝大多数的出版社书单上,我们都见到了教育图书被列为专栏加以介绍,但让人难过的是,这其中的绝大部分是某某一课一练、某某习题集、某某冲刺试卷。这几乎是一种最低级的教育图书生态。且不说,这种简单的习题集、辅导书等绝少“含金量”,很容易拼凑,单就市场来说,这些图书内容雷同、定位雷同,因而竞争激烈残酷,对出版社成长几无价值。
  也有别的图书,号称素质教育等等。但这些教育图书却忘记了教育除了学生之外的另一个重要主体——教师。在2003年,教师用书、读书问题逐渐成了读书界关注的热点,并由此成立了全国教师用书发行协作会。这种由教师的读书问题带动教师用书发行,又由教师用书发行逐渐波及到了重点出版教师用书的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等,这些社正在教师用书上逐渐添加砝码。
  武装学生不要忘了武装教师,2004年,教育图书,我们应该在教师用书上有所期待。
http://www.jyb.com.cn/gb/jybzt/2002zt/jysw/346.htm

我家宝宝早产,29周,2.8斤,现在20斤了,阻断成功

Rank: 6Rank: 6

现金
4176 元 
精华
帖子
1064 
注册时间
2004-7-2 
最后登录
2012-6-16 
3
发表于 2004-9-4 08:53
大脑与教学联结?

张雪梅


  突破传统的、简单化的教与学的教育模式,探索一种相对复杂和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囿于教育学本身,而是站在跨学科研究的高度上,做有理有据的推论似乎更有意义,毕竟视野的拓展和新的知识的介入对传统观念本身就是挑战。《创建联结——教学与人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一书跨越脑科学和教育科学的鸿沟,在把脑科学研究成果引入教育实践方面进行了有力的尝试。

  脑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它具有无穷的学习能力。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脑的潜能,并在真正意义上改进教学,这是许多基于脑的教学研究者密切关注的课题,也是《创建联结——教学与人脑》一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该书作者把“基于脑的学习”界定为“承认脑的有意义学习的规则并按这些规则组织教学”。那么,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脑的有意义学习的规则究竟是什么?

  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表明大脑具有如下特征:脑是并行处理器;脑的物理结构因经验而发生变化;脑的正常工作需要合理的休息和调节;有效学习与心理状态相关;人的记忆有分类记忆和位置记忆两套系统;人脑其实是三脑合一的;威胁会抑制脑的活动而放松和挑战则有利于脑的运转。

  对于教育者而言,深入了解脑的这些特征和规则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只有在合理调控大脑的这些生理性的节律的基础上,一种新的开放性的基于脑的教学模式才能变得清晰和易于掌握。但认识这些规则并不是最终目的,学会如何按照这些规则去组织教学、改进教学才是教育者关注的核心问题。

  本书作者注重思考脑科学研究成果对教育的启示,总结出了12条可以作为基于脑的学习的一般理论供教学者参考。这架起了脑科学和教育学的桥梁,有助于家长、教师、学校的管理者等所有肩负着教育职责的人们从思想深处对教育有一个崭新的认识,从而改变过去那些低效的教学方式,探索出能够扩大学习并且使教学变得更成功的方法。知道了“情感对于模式创建非常关键”,因此“教育者必须明白学生的情绪和态度将被包容于学习之中并将决定未来的学习”这一理论,不少教育者或许就能对创建一个整体和谐的学习环境和相互尊重、彼此接受的师生关系投入一份精力。了解到“学习因挑战而增强,因威胁而抑制”原理的教育者看到学生或者是颤抖地握着双手,或者是表现得如金·C·乔治在《朱丽叶的狼》中所描绘的“她已经是如此的恐惧了,以至于她不能再匍匐前进了”的时候,或许他们就会懂得,该是为学生建立一种放松状态的时候了。

  除了这一套可实践的原理,基于脑的教育还强调编排的浸润状态、放松警觉、对经验的积极加工这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编排浸润状态的关键是“把信息从书页和黑板中移开,并在学生的心中把它带入学生的真实生活中”。放松警觉是要为学生创造出有意义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积极的加工经验指的是“学习者通过一种对个人有意义的以及概念一致的方式巩固和内化信息。”这三者深刻影响着学习者的行为。编排浸润状态允许学习者感知新的模式和关系,使所学内容更加富有内在意义,放松性警觉保证学生在一种安全的情景下受到挑战。相对于前两者来说,积极加工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不仅能扩大和深化学习的价值,还是学生理解经验的唯一方法。

  教育工作者越是能深刻的理解这些理论,就越能真切地看清课堂中所发生的事,也就越容易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长期强调记忆教学的教师来说困难是相当大的,然而,与其看着自己的学生被无助地强制性地固定在座位上,刻板地背诵一些毫无生气的、零碎的、与他们的现实生活和经验没有衔接的所谓的知识,还不如我们自身做出一些改变,尊重脑的规则,让学习变得快乐起来。



我家宝宝早产,29周,2.8斤,现在20斤了,阻断成功

Rank: 6Rank: 6

现金
4176 元 
精华
帖子
1064 
注册时间
2004-7-2 
最后登录
2012-6-16 
4
发表于 2004-9-4 09:05
多读经典 细读经典
——和研究生谈读书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叶朗


  人文学科研究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读书。我国大学文科研究生的读书量大大低于国外大学研究生的读书量。现在我们有一部分毕业生的文化素质和学术水平比起过去来有所降低,读书少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希望诸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的三年中,要加大自己的读书量,要用更多的时间来读书。一旦你走出学校,走上工作岗位,你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读书了。

  下面我就读书的方法问题,谈三点想法,供你们参考。

  一、多读经典著作和大师的著作

  我当学生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向我们强调要多读经典著作,多读大师的著作,现在我也要向你们强调这一点。我想这也是许可以列为读书的第一条原则。

  每个学科都有若干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都是每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每个学科都有一批大师,这些大师的著作也充满了智慧。我们读这些经典著作和大师的著作,就是为了吸收他们的智慧,使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使自己更快地成熟起来。俄国19世纪哲学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有一本小说《怎么办》,在当时影响很大,因为小说中写了几位那个时代的新的人物,其中最杰的一位名叫拉赫美托夫。这位拉赫美托夫读书有一个习惯,就是只读经典著作,例如文学就读果戈理,物理学就读牛顿。他说,其他一些著作,我只要翻一下,就知道它们是果戈理的模仿,或是牛顿的模仿,有的是很拙劣的模仿。正因为他读的经典著作,所以在同样的时间里,他的收获比别人大,他的进步比别人快。

  多读经典著作,多读大师的著作,经常接触经典,经常聆听大师,可以把自己的品味提上去。一个人如果老读三四流的著作,就会被那些著作把自己框住,自己的情趣、格调、眼光、追求等等也会慢慢降低。这也是一种熏陶,一种潜移默化。大家都读过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我记得过去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这篇小说。小说女主人公为了参加婚礼,向人借了一条项链,结果项链丢了,她得赔人家。项链很贵。为了挣钱,她去给人洗衣服,什么话都干。生活环境变了,接触的人也变了,人的性情也整个变了。过去很文雅的一个人变得可以站在大街上两手叉着腰大声骂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就是环境的影响,环境的熏陶。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都极大。一个人读的书也构成一种精神——文化环境,它也会很深地影响一个人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品格。

  二、细读经典著作和大师的著作

  对经典著作和大师的著作要精读。我为《书摘》杂志写过一篇《精读几本书》的短文,就是提倡精读经典著作。我在文章中说:“精读,用古人的话说就是‘熟读玩味’,也就是放慢速度,反复咀嚼,读懂,读通,读透。”我又说:“一个人要提高文化修养,打下做人、做学问的根底,必须精读几本书。”

  精读,换一种说法,就是细读。多年来我一直感到,我们对于一些前辈大师的著作往往读得很粗心。例如对朱光潜先生的著作,很多人只注意其中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论述,其他的都忽略了。其实朱先生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我们都忽略了。所以1992年在纪念朱光潜、宗白华诞辰一百周年的学术讨论会上,我提出我们应该细读朱光潜、细读宗白华,后来在《张岱年全集》和《汤用彤全集》的出版座谈会上,我又提出我们应该细读张岱年、细读汤用彤。细读这些前辈大师的著作,可以读出许多新的东西,可以读出许多对我们今天仍然很有启发的东西。

  当然,要精读一本经典著作或一本前辈大师的著作,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有时要花很大的力气。40多年前我曾读过日本一位哲学家柳田谦十郎写的自传。他在自传中说他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读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为了庆贺这件事,他夫人还专门为他举办了一次家宴。这个故事使我领悟到,一个人写出一本书固然不容易,固然值得庆贺,一个人读完一本书(当然是《纯粹理性批判》这样的经典著作)也同样不容易,同样值得庆贺。

  读经典著作不能太性急,不能贪多求快。熊十力先生曾经说,过去一些名人传记往往称美这个人“一目十行”,其实这种人在当时不过是一个名士,很少能成就大的学问。所以读经典著作不能求快。相反,要静下心来读,要放慢速度,要充分消化,把书中有价值的东西充分地吸收到你自己的头脑中来。像康德、黑格尔这样一些经典作家的著作,如果你一年能读两本,我想就是很大的成绩。如果坚持下去,10年你就可以精读20本,20年你就可以精读40本,那就了不起了,人人都要对你刮目相看了。

  三、要善于抓住最有启发性、最有包孕性的东西

  读经典著作和大师的著作,要善于抓住书中最精彩的东西,抓住最有启发性、最有包孕性的东西。所谓最有启发性,就是能够启发你的智慧,推动你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所谓最有包孕性,就是作者提出了某些很有价值的思想和命题,这些思想和命题有着极为丰富的内蕴,可以发生出许多新的思想。我可以举几个例子。例如,王夫之认为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在于能不能“兴”,这就是一个极富有包孕性的命题。王夫之用“现量”(“现在”、“现成”、“显现真实”)来规定和阐释审美活动,也是一个极富有包孕性的命题。从这些命题可以生发许多新的思想。又例如,宗白华先生在他的《形上学》笔记中突出了“象”这个概念,他认为,中西的形上学是两个不同的体系,西方的体系强调“数”,中国的体系强调“象”。他说,“象者,有层次,有等级,完形的,有机的,能尽意的创构。”,“象二是自足的,完形的,无待的,超关系的。”,“‘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先生的这些论断,有极丰富的内涵,也可以生发出许多新的思想。经典著作和大师著作的价值,就在于这些富有启发性和包孕性的思想和命题。这就是精华。这就是灵魂。我们要善于发现,要善于抓住,要善于挖掘。

  但是我们有的同学读书的时候不善于抓住这些东西。他们抓住的往往是一些很一般的东西,而对书中真正的精华、活的灵魂似乎视而不见。例如前几年我曾多次建议一位同学去读一本前辈学者的著作,后来他读了这本书,还写了一份读书报告。但我一看他的读书报告,发现他抓住的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在别人的书里也都有的东西,而那本书中真正深刻的和具有启发性的东西,他一点也没有抓住。

  我想这就是理论思维能力的问题,也就是我常说的理论感的问题。一个人缺乏理论的直觉,就抓不住别人著作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那样他虽然也读了很多,但真正的收效并不大。就像一个人进了一座钻石矿山,发现不了真正的钻石,却费了好大劲抱了一大堆普通的石头回来,你想那有什么意义?



我家宝宝早产,29周,2.8斤,现在20斤了,阻断成功

Rank: 6Rank: 6

现金
4176 元 
精华
帖子
1064 
注册时间
2004-7-2 
最后登录
2012-6-16 
5
发表于 2004-9-4 09:07

经典哲学的“时尚”表达



德国社会哲学家西美尔用敏锐的听觉,在都市喧哗中聆听现代生命最深沉的声音
经典哲学的“时尚”表达

梁振华


  谁是西美尔?
  谁是西美尔?整整一个世纪以后,当欧美学界对这位曾经被历史长期冷落的犹太人及其学说倍加关注之时,这自然成其为一个横亘其中的疑惑。在古典社会学关注建制性社会现象的“宏大叙事”的阴影之下,西美尔作为一名“另类的社会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语),尽管是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也曾经被历史的叙述所遮蔽。
  在我看来,齐奥尔格·西美尔的所谓“另类”,原因不外乎两点。其一,源于他的学术定位:他始终栖居于学院,却全不像一位严肃的经院派哲学家,总给人以“反常的、令人不安的感觉”;其二,活跃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德国哲学思想界的西美尔,所关注的问题往往在于一些“时尚”而新鲜怪异的现代生活片断——仅从《时尚的哲学》一书(西美尔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9月)来看,就包括货币现象、饮食、交际、妇女文化、招魂术、卖淫、生活风格,等等。
  西美尔在德国哲学与社会科学界享有盛誉,且与马克思、韦伯并列为“现代资本主义理论的三大经典思想家”。然而他在何种意义上得以与这些以构建体例庞大、自成系统的哲学思想的大师相提并论呢?显然,西美尔的价值更加在于他极具独创性的思想成果。刘小枫在为《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西美尔著,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撰写的前言中指出:兼任哲学家与社会学家的西美尔与马克思、韦伯之间的差异是“形而上学的差异”,这一差异仅仅“与其个人性情相关”。正是根源于这种形而上学的个人性情,西美尔在“经典”之外致力于另类的哲学表达。这种表达对于观照现今文化事实依然具有穿透性的力量。
  从“生命感觉”走上思想之路
  《时尚的哲学》、《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作为两个不同选本的西美尔文集,看似零散随意的组合方式,恰恰反映了西美尔感性化的生命哲思。在这些精致而稍显艰深的学术小品里,渗透了对现代生活切中肯綮的惊人洞察力。在此,现代社会的喧嚣、感官欲望的流动在文字中已凝固成寂静的沉思。冒着被斥为肤浅的风险(“时髦”的潜台词往往就是浅薄),西美尔从“生命感觉”出发走上了思想之路。他始终相信,个体灵魂的生命感觉对现代社会的理解程度从不逊色于对社会外部结构的剖析,他“以敏锐的听觉从大都市的嘈杂中听出了现代生命最深沉的声音。”(弗雷斯庇语)关注人的“生命感觉”,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西美尔对个体灵魂内在差异性的期盼。于是,西美尔意义上的“异化”概念产生了———“假如生命缺少内在差异,以至于人们害怕天堂里持久的幸福会变成持久的无聊,那么,无论生命在何种高度、以何种深度流淌,对我们来说,都显得空洞和无谓。”正是基于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个体灵魂消隐、生命质地稀薄的反抗,西美尔开始细致入微地反思碎片化的日常生活经验。西美尔的这种“形而上学性情”,在对个体生命感觉的刻画中常有令人击节的智慧闪光。在他眼里,哪怕是毫不起眼的生活细节,哪怕是从来被经院传统剔除在关注视野之外的琐屑文化现象,总能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哲学蕴含和思辨意味。尤其令人诧异的是,他为我们描绘的形形色色的“瞬间图景”,在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其中的大多数依然是经院学者乃至市井大众津津乐道的“时尚”话题。
  时尚与货币的哲学
  《时尚的哲学》一文,用“同化与分化”来概括时尚的双重目标,任何一方的缺席,都会导致时尚的终结。在对时尚主体的描绘中,西美尔还提供了如下看法:时尚的人面临的是赞许与嫉妒的混合,时尚常常发挥着提升不重要的个体的功能,那些以“时髦”自居的人尽管处处标新立异,但其所谓“个性”,实际上存在于既定社会阶层的共同特性在量上的强化——“他引路,但走的都是相同的路”。饶有趣味的是,西美尔还从根除大众羞耻感的角度为时尚寻找社会动因。个体独处时的种种道德羞耻,往往在时尚的名义下得以神奇地消弭,因为“时尚代表大众行为”,“在参与大众犯罪行为时责任感就消失了”。感性而想象力卓绝的西美尔,为此提供了有趣的例证——许多女性在公开场合可以当着一百个人穿低领装,但在客厅里对着一个陌生男子穿同样的衣服却会感到困窘。然而,西美尔终究是时尚的反思者而并非抵制者,他不无乐观地觉察到了时尚的魅力所在:受时尚驱动的模仿行为,可以减轻个人的美学与伦理负担。
  西美尔在《女性文化》、《卖弄风情的心理学》等文中,在对“性特性”(Sexualitaet)以及历史文化的性别特征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得出“从人的纯粹性而言,女人比男人更是人”的结论;因此,他把女性文化运动的真实意义归结为“一种新的贵族统治诉求”,并且认为:女性运动的文化意义不应当是“从现在开始,至今为止为男人而存在的生活形式和成就形式要由女人完成”。关键问题在于:即通过“性别起义”追求到的种种自由和权利,能否为人类文化库存增添全新的文化特性?或者说,客观的女性品质如何才能形成有独特价值的女性文化?西美尔的所谓“性别形而上学”,对至今热衷于探讨女性文化和推动女性运动的人来说,实在是一种善意而发人深省的告诫。
  谈论西美尔,不可能回避他广为人知的“货币哲学”。问世于1900年的《货币哲学》,是西美尔唯一一部严格意义上体例完整的学术专著,为他赢得了20世纪初的盛名。收入《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一书的《现代文化中的金钱》、《货币与现代生活风格》以及附录中英国Glasgow大学弗雷斯庇教授《论西美尔的〈货币哲学〉》,大体上能为我们勾勒出西美尔“货币哲学”论的轮廓。显然,西美尔关注的是作为文化现象的货币。他宣称要“从生命的一般条件和关系来考察货币的本质”,用哲学的方式来处理货币与人、现代货币经济与人的历史现象的关联——在马克思止步的地方,西美尔开始了意义非凡的思想探险。
  市场经济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是上帝,货币已经从一种纯粹的手段和前提条件成长为最终的目的。西美尔对这一现象忧心忡忡,用他充满诗意的语言来描述,就是“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上的。”在另一个层面上,以金钱为中心的生活方式的可怕之处在于,货币几乎拥有了超越一切具体事物的能量,导致一切事物趋于无差异化和外在化;它“越来越成为所有价值的绝对充分的表现形式”,不仅客观事物的多样性成为了牺牲品,更严重的是个体生命感觉的萎缩成为了难以根治的现代性痼疾。货币经济生活造成了生命感觉的扭曲和个体灵魂的错位,也导致了“现代生活常见的骚动不安和狂热不休”。
  席美尔的启示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谁都无法回避这样一个悲剧性的威胁:浸透生命情感的思想被技术所取代,个体灵魂的鲜活气息已从生活中被驱逐。忠实于个体生命感觉是人文学术得以可能的一个重要前提,学术本身更是一种主体生命能量的释放,在这个意义上,存在体验消失殆尽的所谓“学术”,只可能流于文字材料的空洞堆砌。至于在关注宏大的社会建制问题和流连于契合生命体验的碎片化生存图景之间如何选择,这当然取决于个人的性情和“抱负”。
  作为一个“深深扎根在觉醒的19世纪的知识分子”,西美尔对很多问题都用他自己的方式做出了回答。他的回答足以引发当代人的沉思,这便是西美尔在其学说之外提供给我们的尤为可贵的启示。


[em26][em23][em26]
我家宝宝早产,29周,2.8斤,现在20斤了,阻断成功

Rank: 6Rank: 6

现金
4176 元 
精华
帖子
1064 
注册时间
2004-7-2 
最后登录
2012-6-16 
6
发表于 2004-9-4 09:12
走进欧洲之法德教育见闻录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感受巴黎INSEAD商学院
《中国高等教育》记者 思华


  2003年10月19日至11月2日,以中国教育报刊社编采人员为主要成员的中国教育新闻考察团一行10人,赴法、德两国,访问、考察了两国大中小学及新闻出版机构。本报从今天起陆续推出两个专版,介绍考察团一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将考察收获与读者共享。——编者
  INSEAD商学院坐落在巴黎著名的风景区枫丹白露附近,于1957年建立,是一所由私人投资的非赢利学校。来此之前虽有耳闻,但只知道这是一所国际性的商学院,其他则知之甚少。通过对该校的考察和与该校领导、学生的座谈,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是对其办学的国际性和开放性有了更多的感受,并留下深刻印象。
坚持国际化和开放性的办学道路
  伴随知识经济的出现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面对高等教育激烈的竞争,INSEAD商学院坚持走国际化和开放性的办学道路,使其在不到50年的历史中获得了较快发展。学校在师生的构成上呈现国际化的特点,140多人的教师队伍来自75个国家,7000多名学生来自近140个国家,28000多名校友分布在世界各地。在办学模式上坚持多层次,既有硕士、博士的学历教育,又有适宜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种培训班,如有国际企业主管培训班、年轻经理培训班等;既有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组成的国际性的培训班,又有为某个企业单独开设的培训班。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开放和创新,开设了以MBA为主的多种专业学科课程,如财政与银行、市场、组织与管理、技术与管理、谈判与决策科学等。与此同时,为适应社会需要,该学院还在全球范围开展了网上教学活动,可以多校区同时上课。在国际化和开放性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院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实力不断增强,现在该学院已在新加坡和美国分别建立了分院,并与许多国家的著名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坚持文化的多元性
  寻求各国文化的兼容性虽然是个难题,但IN-SEAD商学院坚持在学生和教师中打造多元文化的氛围,寻求兼容的手段。学校的三个校区内,无论是在巴黎,还是在新加坡或美国,其通用语言都是英语,这就为其在国际范围内招收优秀学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因来自不同的国家,其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有较大差异,但学校不仅十分尊重学生和教师各自的本土文化,尊重他们的文化追求和宗教信仰,还尽量将不同文化中的优秀内容运用于教学中,使学生不仅在校园里可以学到最优秀的企业管理知识,也潜移默化受到了多元文化氛围的熏陶,培养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
追求高质量的培养目标
  INSEAD商学院从办学之初就致力于为企业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办学目标是培养有责任感和有思想的商业领袖,把学校建成世界最佳商学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在选拔学生时坚持高标准,如MBA的入学条件要求必须具有合格的高级商务英语成绩和良好的商业管理工作记录,即国际大型企业的工作经验。目前在读学生中已具有博士学位的超过30%,有相当多的学生来自欧盟的著名大型企业。在这里接受学历教育的学生也大多来自世界各国的名校。
  为保证教学质量,使高水平的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水平,更上一层楼,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极为严格,除必须具备博士学位外,还必须具有扎实深厚的功底和造诣,保证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最新的。与此同时,学校还要求教师每年必须在世界知名报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研究文章。
  为了监督教师的教学质量,学校在每学期末不仅要求教师对教学工作进行认真总结,还通过组织学生打分对教师进行评议。每年通过综合考核对教师进行严格的筛选,其淘汰率高达70%以上。如果任课教师能顺利通过各类考核,即可成为学院的助理教授或正式教授,其地位和待遇也会相应有显著提高。反之,即使是为数不多的终身教授如不努力工作,考核不合格,照样予以辞退。该学院因具有良好的办学质量已被广泛赞誉为世界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商学院之一,其MBA课程近期名列美国以外院校的第一(金融时报MBA2002年调查)。
  INSEAD商学院坚持国际化和开放性的办学理念和实践,追求高质量的培养目标以及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有益探索,值得我国高等教育界借鉴。  


我家宝宝早产,29周,2.8斤,现在20斤了,阻断成功

Rank: 6Rank: 6

现金
4176 元 
精华
帖子
1064 
注册时间
2004-7-2 
最后登录
2012-6-16 
7
发表于 2004-9-6 11:23
只留给自己看的!!
我家宝宝早产,29周,2.8斤,现在20斤了,阻断成功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5093 元 
精华
帖子
4935 
注册时间
2004-1-2 
最后登录
2012-11-13 

荣誉之星

8
发表于 2004-9-6 11:42
什么意思,别人不能看吗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7781 元 
精华
52 
帖子
8741 
注册时间
2004-7-27 
最后登录
2012-11-10 

荣誉之星 有声有色

9
发表于 2004-9-6 12:28
上了一课~~~~~~~~~~~~
虽然把眼睛都看得近视,还是觉得自己没什么文化。
好好看书,好好学习!

Rank: 6Rank: 6

现金
2178 元 
精华
帖子
500 
注册时间
2004-7-6 
最后登录
2008-2-23 
10
发表于 2004-9-7 01:31
学海无涯苦做舟!!
路遥归梦,往事如烟.... gandanxiangzhao.blogchina.com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11 06:52 , Processed in 0.022586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