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三十以后 存档 1 此贴作为回复用
查看: 350|回复: 8

此贴作为回复用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现金
2481 元 
精华
帖子
855 
注册时间
2002-3-30 
最后登录
2012-7-8 
1
发表于 2004-6-26 16:03


那个不能回贴了, 另外开一个吧. 就作为回复帖子专用好了.

medline:
aloha,
夏威夷时间好像很晚了吧?该睡了
挺想butterfly的。下回能否看到她的照片?

我在努力中,争取有机会也去夏威夷晒太阳。

(快睡觉去)




谢谢.
你的"暗号"我懂, 祝你好运.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26 3:06:48编辑过]


Rank: 6Rank: 6

现金
2481 元 
精华
帖子
855 
注册时间
2002-3-30 
最后登录
2012-7-8 
2
发表于 2004-6-26 16:30
[B]安心:[/B]
我已经按照你的吩咐去做了,虽然迟了几个小时。你也应该理解,我昨晚几乎没睡,头脑发昏,再加上我属PIG,反应迟钝缓慢,您大人大量,再原谅我一次,给我一次立功赎罪重新做人的机会吧。谢谢!给你磕头了!哇哇哇

  SOS!SOS!


楼上这位女士, 我想你的问题已经在党部内讨论, 估计连同橡皮图章, 领导签名要30-90天左右, 结果到时候才能知晓. 祝你好运!

另外给你找个"语病", "虽然"和"也应该"用在这里不妥, 似乎在推托推卸, 一万个理由...用"希望"类似的词义或许比较好, 更有诚恳. 个人意见.





Rank: 6Rank: 6

现金
2481 元 
精华
帖子
855 
注册时间
2002-3-30 
最后登录
2012-7-8 
3
发表于 2004-6-26 16:59
[B]xxx:[/B]

在美国的留学生活难不难?



[B]留学甘苦三部曲[/B]

CP口述:你问我在美国的留学生活难不难?叫我怎么回答你呢?

  我在美国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语言问题。我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加州大学读硕士。我的TOEFL考了600多分,GRE考了2100分,照理说不算低了。可是一进课堂,尤其是头几堂课,几乎听不懂教授在讲什么。-是因为我像很多理工科学生一样,阅读能力强,听和说的能力差;二是教授们本身也常常带口音,不是带外国口音,就是发美国东、南、中部口音。

  我本来是很沮丧的,但是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要是教授都带口音,那就刚好证明即使是口语能力不强的人,也能够在学术上有建树,而且照样进入美国主流社会。从此我振作起来,努力参加各种课堂讨论。虽然我的口音仍然比较重,但是我态度积极,又能用学术上的水准弥补语言上的缺陷。我发现我的教授和同学并没有人嘲笑或轻视我。相反地,他们认为我是一个外国人,有口音是很正常的,虽然我的头一两次的课堂发言,他们没有完全听懂。但两三次后,他们了解了我的口音“体系”,就很容易听懂了。

  我在美国的第二个难题是想家,想爸爸、妈妈、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外加姑叔姨舅。那时还不知道可以在各个代销店里买电话卡,往国内打一分钟只要一毛钱。我用的是长途电话公司,五毛多钱一分钟,不敢多打,两星期才打一次。也不敢多说,只能告诉父母,我在美国过得“特好”,还有“老美”照顾我呢。

  这是真话,这几个“老美”是附近教会派到我们学校“蹲点”的。我去学校报到的头一天,就有一个美国人用中文问我,是不是大陆来的。我说是,从此就成了受照顾的对象。那几个美国人每周带我们几个大陆学生去超市买菜,教我们开车,给我们提供各种有用的消息,还带我们外出郊游和烧烤。

  既然每个周末和假期都有地方可去,有活动可参加,我慢慢也就不那么想家了。

  我硕士毕业后开始读博士,暑假的时候回国相亲,娶了一个学工程的女孩子,算是解决了我在美国生活的另一个问题。她一到美国,就从内心接受了基督信仰。每当我们之间发生了争执,她就到教会和姐妹会寻求支持和安慰。这个姐妹会,是教会内女士的组织,我觉得其作用有一点儿像国内的“妇联”。但不同的是,姐妹会并不偏帮女士,也听我的申诉。比如我太太刚来美国时常常和我闹离婚,说她嫁给我是因为不了解我,我们的婚姻纯粹是个“误会”。姐妹会的人就用圣经里的话劝她,告诉她婚姻是神圣的。教会的牧师也来给我们上婚姻辅导课,要我们学习“彼此相爱,彼此尊重,互相迁就”。我们听进去了,真有用。

  我从此开始了每个星期天做礼拜。虽然我的太太一直还是很伤心,认为我是迫于压力受洗,信得“不清楚”,但我倒是觉得自己有很大的变化。我过去对信仰基本无所谓,对圣经内容采取“三不政策”——不反驳、不讨论、不思考。用我太太的话是“懒死了”。现在既然已当了基督徒,就不能采取这样不严谨的态度了。我开始比较认真地听牧师讲道、看圣经和参考书,也和大家讨论问题。

  去年年底,我开始寄简历、找工作。有一个在外州的科技大同学问我,现在经济不景气,会不会找不到工作?我脱口而出:“上帝管我的明天。”话音未落,我突然意识到,不知是从哪一天、哪一个时刻起,我已经真的信了上帝了!

  我现在已在西岸一家高科技公司找到了工作,我从来不后悔来了美国,因为这里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虽然为了适应我也吃了一些苦,可是那些苦,是我们这些年轻人捱得过去的,捱过去后,就是一片新天地。回想这五年的留学生活,就像我太太摆在厨房里的沙漏,虽然有艰难的瓶颈,可只要你坚持着滴下去,时间一到,设计者设计的美妙音乐就会为你响起。

************

希望对你有帮助.

Rank: 6Rank: 6

现金
2481 元 
精华
帖子
855 
注册时间
2002-3-30 
最后登录
2012-7-8 
4
发表于 2004-6-26 17:15
B]阿X:[/B]
有时间和机会能聊聊东西某些文化的区别麽?


题目好大,这个文章不错可以参考:

[B]奢侈骄傲自大------骚包的中国的知识分子 赵毅衡[/B]




本文节选自《握过元首的手的手》一书,赵毅衡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我在上海遇到一位旧日文友,在饭桌上,他冲着我说了一通“号称西方富国,其实最小气”等等的话。例子:他与一个洋人吃饭,结束时对方竟然提议“ AA制”平摊付账牎我本人从来没有在西方听说过这个词,只听说过 Let’s So Dutch——按荷兰方式分账。旧友说那话是在饭桌上,我当然不会再有胆量建议平摊付账,就伸手取了账单,朋友照例来抢夺一番,这次我绝对不能松手,他就松了手。


  细想一下,这位文友说得很对:在西方餐馆,除非事先说明何人请客,不然就自然“荷兰化”。记得在美国加州一家餐馆,看到过一对中年以上男女,好像是旧情人重逢,双方眼里着火恨不得熔成一堆。结账时,却做荷兰人。这种场面,开始我也不习惯,后来却习以为常,觉得至少比中国人餐后必有的推拿游戏自然——你看到几个人在抢付买单,就知道必是中国人:小小喧腾后面,常有人际关系计算,所谓送礼政治学。

  反过来想一想,中国知识人,现在能嫌一般西方人小气,这是好事。至少许多中国人的确已经超越小康,超越当荷兰人的水平,到了大方时代。而许多知识人也已经加入中产阶级,为什么不值得庆贺牽我去过伦敦最成功的一家出版社牗哈里波特的出版社牘女社长的家,她丈夫是英国最重要的书业杂志主编。应当说,他们家相当不错。但是与中国出版家比,就实在小气。

  我在北京到过一位刊物主编,一位出版社副社长的家: 180平方,三厅四室三卫,相邻两套房子打通而成,室内可以溜冰,至少,开舞会绰绰有余。如果说这是他改革有功,得到连续若干年的“最后一次分房”之赏赐,室内装修却还是自己掏腰包付的:豪华程度,一个类似五星宾馆,另一个像京剧舞台。

  还有一位朋友,一位有点名气的批评家,每年可以应邀到西方开会的“国际学者”,她重访欧洲,向我评论说:“怎么十年了,这个城市的面貌没有什么变化牽”我愕然,没有想过为什么每个城市都应当日新月异。她又抱怨欧洲各城市旅馆之简陋:“在中国,在香港,我会拒绝住牎”我更悚然,不知欧洲如何开罪了这位大学者。她看到我的表情,解释说:“不是我挑剔:如果我在香港住这样的旅馆,没有一个记者会采访我牎”她的结论是:中国的发展速度值得骄傲,中国大城市的消费水平已经超过欧洲,正在直追美国。

  她的判断我同意,她的骄傲我认为正当,她的预言我相信,却不敢苟同。正当欧洲许多城市开始“自行车化”,北京这个全世界羡慕的自行车城,却变成一个狂躁的汽车城。自行车还有若干,只是骑在自行车上的,已经只有蓝领中国人,以及想领略自行车城最后余韵的老外。凡是有点自尊心的青年才俊知识人,早就开车,而且开大车:“美国人能开大车,为什么不让我们开牽”这说法当然无可反驳,符合民族主义,也符合“扩大内需”的要求。

  不用看大学教师宿舍区停满的小车,只消看一下各种“学术会议”餐桌上剩下的菜馐数量,看一眼那条吃了几小筷就倒入泔水筒的尺把长大鱼,你就知道你身居当今的中国知识人中间,而绝不是在任何欧美大学。

  惟一需要忘记的,只是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这个小小的数字。

Rank: 6Rank: 6

现金
2481 元 
精华
帖子
855 
注册时间
2002-3-30 
最后登录
2012-7-8 
5
发表于 2004-6-26 17:27
特指中国知识分子有点狭隘了, 其它更多行业可能更严重. 不过个人看法,浮夸还是有客观原因的作为用社会学知识观察社会现象的人来说,应看见:

中国社会太年轻化了,四十岁以上的人基本被边缘化了,公司里的主要力量是二十到三十五岁的人,这些人精力无限充沛,有精力去享受生活,知识分子亦然,而且相对钱比一般人高点,有钱有身体去享受,奢侈也就不奇怪了。

保守,节俭从某种角度理解,是社会上年岁较高的人容易做到的,因为身体,精力和自己家庭责任压迫着他们,没有余地去更奢侈。西方社会比较好的地方在,二十多岁的人的收入不高,一般要到四十才到顶峰,五十岁以后也不错。西方青年精力虽也无限,但收入限制了他们去挥霍,中国则不同。

由于中国青年人,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占据了社会的主导地位,结果由他们来引领的社会潮流自然就是奢侈罗。

从特别角度看, 节俭对自己来说是一种美德,对国家则是一种罪恶!

===

比如美国的繁华据说一半以上来自“贷款/债务”, 没有消费和债务社会不会向前.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5909 元 
精华
帖子
3431 
注册时间
2003-11-26 
最后登录
2006-7-3 
6
发表于 2004-6-27 00:29
aloha你好,我在这留言,希望也能得到你的回复[em03][em03]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8415 元 
精华
30 
帖子
7322 
注册时间
2003-4-28 
最后登录
2017-9-7 

荣誉之星 龙的传人

7
发表于 2004-6-27 03:21
以下是引用kldw在2004-6-26 11:29:13的发言:
aloha你好,我在这留言,希望也能得到你的回复[em03][em03]
  楼主说了,此帖作为回复用,请大家尽量别在这里跟帖。楼上的发言以及我自己现在这个发言都将会被删除。请见谅!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5909 元 
精华
帖子
3431 
注册时间
2003-11-26 
最后登录
2006-7-3 
8
发表于 2004-6-27 04:00
没关系,只要不合规矩尽管删:)

Rank: 6Rank: 6

现金
2481 元 
精华
帖子
855 
注册时间
2002-3-30 
最后登录
2012-7-8 
9
发表于 2004-6-27 15:35
[B]稀里糊涂:[/B]你们通常怎么打发节日娱乐的?


【野餐】

◇愚人◇

  夏天来了,一个有趣的户外活动就是郊游,而美国的郊游,又常常免不了要去烤肉一番。美国的自然风景美则美矣,可除了没有寺院道观等文化沉淀去游览以外,最使人心中缺缺的,没过无美食相伴了。或许美国人自己也认识到这点,于是在各处风景点,都设置了简便烤炉,结果美国人的游山活动的主要内容便成了“烤肉”。美国人的烤肉千篇一律,都是一种做法,一个味道,好在美国人个个都是饕餮,所以这样的烤肉活动将一个样地,津津有味地,永远地进行下去。

  我来美后,起初也随美中人士参加过几次烤肉活动,后来渐渐失去了兴趣,甚至再有人提出这类活动,心中只是厌烦,还觉得是一件苦差事。终于有一次,我们几个挑嘴的中国同学,开始想到了“洋为中用”,对美国人的烤肉进行了中式改革。

  这种所谓改革,不过是将烤肉的涂料变成中式的。无非是用中国酱油,再添上点辣酱,沙茶酱等作料,另外再多带些黄瓜去中和一下烤肉的油腻。这样改革的结果,使大伙的烤肉活动又持续了两三次。相信大部分旅美的同学,最后都是这样走上美国烤肉中国化道路的。

  有一个周末,我和七岁的女儿在住家附近的公园散步。那是一所很美丽的去处,公园里有湖有山,树林里点缀了不少的烤炉。我忽然注意到,靠进高高的湖岸边绿荫中有一座凉亭,亭里有一张长条桌,亭外有两个简便烤炉,真是别一洞天。女儿却只想到了烤肉,她天真地问我:“爸爸,你在中国也烤肉吗?”,我能回答我在国内的日子里也烤过肉吗?我住的大城市里人山人海,公园中人头涌涌,且不说我有那么高的兴致把肉菜搬进公园,我去哪儿找柴火?我又怎么去造一个简便烤炉?纵然我敢哗众取宠在公园里生火烤肉,公园当局也慈悲为怀予以优容,那炊烟百分之百地会吸引来众多的游客观赏我的现场厨技表演。

  是没法明确地回答女儿了,却可以告诉女儿的是,在我的少年时代,我曾经玩过类似烤肉的活动,这个活动比美式烤肉虽然更麻烦,却更有趣,也更刺激食欲,那就是----“野餐”。

  五十年代的中小学,至少在我的家乡,每一学期都会组织一次野餐活动,时间大约在春末夏初,或是仲秋。野餐是一次很隆重的户外活动。在正式外出以前一周内,少先队或青年团组织要分派和规化具体的细节,比如说安排某某准备锅勺等用品。肉菜米面调料油柴则由各人分担,我曾历官至中队学习委员,此事虽直接由中队长与文娱委员抓,但也得协助筹划。好在少年们个个都情绪高昂,任务分摊下来后,没有不顺利完成的。

  及至到了那个野餐的星期天,一大早出发时,人人都得整整齐齐穿上白衬衣,系上红领巾,抬上锅铲肉菜等,在一面鲜红的队旗的指引下,隆重奔赴郊区的某一公园或者荒郊。到了选定地点后,每人都安排了特定的任务。比如有人去河边取水(所以地点一定要选在靠近小河边);有人将带来的木板或可折叠桌安装好,以作切菜或合面的工作台。最重要的工作,是安排几个人用带来的铁锨在地上挖掘炉灶。这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坑掘好以后,还得找来黏土和水在坑沿筑起一圈灶沿,大铁锅就放在上面。可想而知,少年们负重徒步带来的东西之多之重。或问:何以不在到达目的地后再去买米面油盐酱醋菜柴?问这种问题的人大约不知道那时一般青少年平日到底有多少零用钱花。切菜合面等轻松的事情,自然安排女生去干。除了带来的基本劈柴以外,还得安排人去附近拾柴,这不难做到,因为选点处总要在树林附近。那时中国人口还不象现在这么稠密,生态环境也远没有现在这么恶化,郊区荒林还是很多的。我的任务往往是当“灶头兵”,就是负责烧火。虽然我的烹饪天赋已为家里所承认,但班里却不知名。我很安心尽“灶头兵”的平凡职责,因为在家里我也常烧火做饭。要知道,生火并非易事,在没有生火油,而且在刚砌好的湿灶里生火还是需要动动脑筋的。

  一般说来,简单的野餐是烹饪擀面条,但在烧水煮面前,还需做肉馅。中等的则是包水饺,盛大的就是炒菜米饭。盛大的场合总是在班主任老师参加时,一般的情况下,班主任是不参加野餐活动的。烹饪总是安排女生去做。大功告成以后,蹲在野地里狼吞虎咽着香喷喷的集体成果,别提那滋味了。我想,可能是大家干活累了,而且青少年的食欲本来就很旺盛,最后,在野地里吃饭有新鲜感。同样的的饭菜,拿到野地里吃就是比在饭桌上吃香,不信你试试看。

  这样的野餐,实际上就是把厨房里的工作搬到野外进行,麻烦劳累也就随之而来,可也确实比简单草率的烤肉有滋味得多,也有趣味得多。

  野餐很可能缘起于古代部队野战时的随军炊事,应该说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了。直到近代野战时,我国军队主要还是采用野炊供应将士的饭食。我不知道咱解放军现在拉练时是否还在野炊。据我看来,少先队的野餐活动除了不打仗以外,甚至在细节上也和部队的野炊并无二致。我读过的古人笔记中,真正把野餐当成休闲享受的事,只有清代沈三白的《浮生六记》。书中写到沈的贤慧聪明的妻子陈芸别开生面地在苏州郊外与友人穷欢乐聚会时首创了旅游野餐。到了清末,成都仕女中流行的“姑姑宴”,才真正定型为完全意
义下的旅游野餐。

  女儿的一句问话以及由此而勾起的对久远往事的回忆,让我突生妙想:何不在异国来一次野餐。我的想法得到了留学生们的热烈回应,说干就干,下一个星期六,大伙儿兴致勃勃带上炊具原料,来到前面提到的胜景处,开始了洋为中用的打野餐。鸟枪换炮,现在的野餐与我四十年前的内容已不可同日而语。一切用品甚至饮用水均以车载,炉子也用不着临时砌,省事多了。我们的野餐活动顺利进行,中间不时吸引来美国人游客的参观,他们惊奇地盯着我们的烹饪操作,还问这问那。中国留学生们让美国人也开开眼界,见见世面了。

  户外炊事最大的优点就在于,你完全不必为顾忌油烟的污染居室而耽心。是故可尽量将火力加大,只要不把树林点燃都行,因为美国的公园区域内有的是枯枝败叶。这样你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本事,尤其是那些需要猛火快炒和油炸一类烹调,因此,烹制出的菜肴比你在厨房里做的质量要好些。其次,烹调的地方绝对宽敞,利于大伙现场互相切搓表演献技。最后,孩子们可随意让其嬉闹,而不至于象家里聚宴不加以约束时,磨蹭打闹,使人心烦。不妨让他们去拾柴火,对他们来讲,也是一项有趣的活动。

  我们甚至想到将折叠椅也带上。饭后一杯茶,背靠在椅上,望尽湖山秀色,悠哉游哉,不亦乐乎!唯一不能尽兴之处,便是不能饮酒品肴,因为老美的旅游区严禁饮酒。


******

下个周末亦要南下过境边缘烤肉了...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0-9 17:19 , Processed in 0.018109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