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原创文学 存档 1 [原创] 说说英国影片《经度》
查看: 653|回复: 4

[原创] 说说英国影片《经度》 [复制链接]

Rank: 4

现金
1721 元 
精华
帖子
591 
注册时间
2003-5-21 
最后登录
2009-12-31 
1
发表于 2004-1-18 01:05


2002年6月22日和29日中午,CCTV-8 原声影视栏目分两次播出了英国电影《经度》。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下面是我过去笔记的整理,一方面想把这部电影介绍给大家,一方面希望和有兴趣的朋友交流。

说到经度,我们可以回忆小学的课堂,老师拿着地球仪给我们讲解的情景。那么这部名叫“经度”的电影会讲述怎样的故事呢?
其实这部电影讲了两个故事。一是17世纪末,一个英国木匠为海军试制高精度时钟的故事。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一名负伤退役的海军中校试图修复木匠的那些时钟的故事。这两个相距近300年的不同时空里的故事,在电影里用两条线索交替讲述着,将观众带入历史,带入对人和世界的思考之中。

首先有必要说一下时钟和经度的关系。我们知道,15世纪末期开始,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的时代。西班牙和葡萄牙船队一次次的远航,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新大陆,他们给那里带去了大规模的屠杀,同时带回来无数的黄金和奴隶。随后,英国海盗,以及挂着海盗旗的英国海军,大肆劫掠西、葡两国运送金银的船只。这些黄金成为这些欧洲国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第一桶金。
1584年,英格兰伊丽莎白女王向海盗将军德雷克下达了率舰攻击西印度群岛的西班牙舰队的命令,标志着海上军事斗争在全球范围展开。这个时候,远洋舰船精确定位及导航问题的重要性凸现出来。为此,英格兰女王颁布女王法案,用巨额赏金征求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电影中可以看到,赏金吸引了大量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方案,但都很难通过严格的测试。当时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已经使人们可以通过天文观测,比如月球在恒星间的位置,将观测结果和标准时间比较,进而计算出观测点的经度。但要想使舰船上的计算结果足够精确,船上就必须掌握足够精确的时间。于是一个木匠按这个思路,毕其一生,专心研究时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的工作为英国取得海上霸主的地位发挥了重大作用,也为“日不落帝国”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我们也知道,早在古希腊,就有人发明了经纬网的概念,后来许多国家的人们都希望将经度开始的地方据为己有,于是零度经线(本初子午线)一度有了多个版本,例如穿过罗马、哥本哈根、圣彼得堡、北京和费城的本初子午线。直到1884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子午线会议,采纳了以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所在经线为本初子午线的建议。英国能够最终赢得这条荣耀的经线,是由于大英帝国当时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和科学地位。

说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这部关于时钟的电影,为什么用“经度”来命名。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有一部苏联电影《命令》,讲的是军事演习的故事,其中的插曲唱道:“我们用天文时间指路……”。
为什么用时间而不是指北针指路?当时小小的我没能想明白,所以一直记得这句歌词。

这部电影实际上并没有讲述多少科学知识,我喜欢它,是因为其中展示了各个层次、各种各样的人物,其中有国王、大臣、贵族、科学家、贫民以及经常处于生死边缘的水手,在他们身上表现了人性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方方面面。影片的细节很多,下面简单说说。

那个出身贫寒的木匠,以及他的儿子,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为了赢得女王法案的奖金,经过大量艰苦的工作和实验,先后试制出3台高精度摆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积累了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手艺,取得了当时首屈一指的成绩。但是,巨额的奖金引发的就不会仅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了,人类社会和人性的复杂这时充分表现了出来。

在海上试验和竞争中,木匠不但要经历艰苦的航海生活,还要忍受贵族的盛气凌人以及当权者的弄虚作假。尽管如此,第一次海上试验的优异成绩还是无法被人完全抹杀的,木匠赢得了继续研究的经费。当时,水手是非常低等和危险的职业。水手们把木匠的工作看作自己的生命所系,他们的热情支持也成为木匠工作的动力。

当木匠完成第二台大型摆钟的时候,已经老了,不能承受海上生活,只好将试验工作交给他的年轻的儿子。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仆人引导小木匠来到海军部长面前的时候,年过半百的部长正和3名裸体的美貌女郎围着一张桌子玩扑克。可以想像这个场景里小木匠内心受到的冲击(影片最后交待,多年以后,小木匠拿到大部兑现的女王奖金之后才结婚)。小木匠尽力平静地提出远航美洲进行试验的要求,而部长不但给予了他全力支持,而且表现出对他这个小人物足够的尊重。这位政治家,一边是骄奢淫逸的生活,一边又有超越个人的对国家利益阐精竭虑的追求。

很快,庞大笨重的摆钟运上了军舰,小木匠出发了。在一个港口,两名水手私自把一些酒倒卖给了别人。然后,这两个水手被抓了起来,按军纪处以最严厉的鞭刑,同时全体船员集合在甲板观看行刑。这情景过于血腥,以至于小木匠不忍目睹,把头扭向一边。这时,旁边的舰长大吼:“把头转过来。根据法律,你必须看,否则你将和他们一起受刑。”那时,担任军官的人一般都是贵族出身。我看到这里,以为电影想表现的是等级矛盾和残酷刑罚。
其实问题的关键是酒。因为淡水存储时间长了就会腐败发臭,那些低度酒实际上相当于饮用水。果然,在茫茫大洋上,水手们无法喝下变质发臭的水,绝望和疯狂暴躁的情绪开始寻找爆发口。小木匠只能在一边看着。这时,舰长走了进来,端起一大杯水,一饮而尽,然后宣布“这水没有问题”。舰长表现出严峻形势下的高度责任感,迅速稳定了局面。小木匠的摆钟这时也发挥了作用,准确的定位,及时改变航向并找到陆地,挽救了一船人。

这次远航充分证实了木匠的成就,但是权贵们仍然从中作梗,使女王法案无法兑现。其中,大英帝国的首席天文学家都可以冷酷无情地玩弄权术、颠倒黑白。不过影片没有脸谱化,在一个剧烈冲突的情景中让他流露出一丝人类基本的同情心。

正直的皇家学院也反感这明显的不公,于是给老木匠授勋,以作为补偿。但老木匠没有满足,甚至对勋章感到受之有愧。因为一个难题困扰着他,他无法消除舰载火炮射击的后座力和舰船转向的离心力对摆钟精度的影响。
一名海军上尉来看望老木匠,向他讲述因为导航问题而损失的生命,以及许许多多下层水手、军官们对他和他的时钟的期望。老木匠很感动,但他几乎没有了信心,他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会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但等他老了,就会发现事情不是这样。”海军上尉立即回答:“那就不要变老。”

但是,如何才能不变老呢?看到这里,观众在心里一定会和老木匠一样发出疑问。年轻的心、青春的激情就一定要随着时间一同流逝吗?

老木匠的这个问题,其实和哈姆雷特的那个经典问题"生存还是毁灭"一样,在每个时代,包括今天,都有无数的人遇到过。也许,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很多时候是无法找到最优决策点的。定下决心去做,结局如何就看运气了。
老木匠坚持了下来,在他的有生之年,将庞大的摆钟改造成碗碟大小的机械钟,这是一个新的高度。

在第二个故事里,海军中校在博物馆偶然发现了300年前的那3座时钟,并决心修复它们。中校是如此执著于这项工作,以至于毁了自己的身体和生活。他的妻子也无法忍受,同他离了婚。这个故事的主题,是天才偏执的行为和孤独的内心。

那3座时钟,是一个天才的生命和智慧的凝聚,又是两个天才心灵之间,跨越时空进行沟通的桥梁。

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我们能够感受到人类社会在进步和走向成熟,也能够感受到千百年来,人性的各个方面其实没有太大的变化。引申出来,就是科学、民主、法治的问题了。

因为《经度》我只看过一遍,而且查不到有关这部电影的资料,所以现在没有能力将第二个故事的细节用文字比较好地表述出来。大家如果看了美国电影《美丽心灵》和我国小说《解密》(作者麦家),也许可以理解我的困难。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Rank: 4

现金
1721 元 
精华
帖子
591 
注册时间
2003-5-21 
最后登录
2009-12-31 
2
发表于 2004-1-18 01:16
说到英国电影,我还非常喜欢《汉密尔顿夫人》(费雯丽和劳伦斯.奥立佛主演)和《王子复仇记(哈姆雷特)》(劳伦斯.奥立佛主演)。
《汉密尔顿夫人》的碟我一直找不到。
《王子复仇记》英文版的碟很容易买到了。我国1950年代引进了这部电影,孙道临的配音,台词翻译用的是卞之琳的译本,非常经典。我一直在找这个配音版本却不得。
不知朋友们有没有购买线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2001 元 
精华
76 
帖子
8457 
注册时间
2002-8-30 
最后登录
2010-2-5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心灵港湾

3
发表于 2004-1-18 01:32
以下是引用julanjulan在2004-1-17 11:04:46的发言:

老木匠很感动,但他几乎没有了信心,他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会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但等他老了,就会发现事情不是这样。”海军上尉立即回答:“那就不要变老。”

但是,如何才能不变老呢?看到这里,观众在心里一定会和老木匠一样发出疑问。年轻的心、青春的激情就一定要随着时间一同流逝吗?


当你在青春活力绽放的最好时光,你的生命却由别人掌控;当你足够老的时候,年龄开始显示出它强大的威力;当你看到自己的后半生即使无论付出什么样的努力,也只能进行一点点修修补补的时候——你,只能是顺从,你只能尽量让自己处于卑微,否则,你将更加的渺小。


你说的这个电影,我没有看过,但是能够从你的解说中建构框架,所以基本上,你的文字
算成功的。
而这种交错式的演绎方式,也是我喜欢的方式之一。这样的手法要能成功的话可以有对比、延伸、启发。。,但如果没掌握好,反而会把人弄迷糊。

我看过 a beautifu lmind,我喜欢那个电影。的确感人,让我想起有一次在一个同学家看到的片子,myleft foot.一样的动人心弦。或者说,有时候适当的肉体或者精神折磨,往往能够造就一些不朽。
好的电影如同一首歌,隽永宜人,温暖心灵,开阔视野,或者震撼灵魂。
现在愿意仔细品味这些东西的人真的不多,或许是时代的脚步太快,快得让人无法停留,
无法品尝,无法闲适。

希望你常来分享你的心得:)

Rank: 4

现金
1721 元 
精华
帖子
591 
注册时间
2003-5-21 
最后登录
2009-12-31 
4
发表于 2004-1-19 03:59
以下是引用yuer在2004-1-17 11:32:21的发言:

当你在青春活力绽放的最好时光,你的生命却由别人掌控;当你足够老的时候,年龄开始显示出它强大的威力;当你看到自己的后半生即使无论付出什么样的努力,也只能进行一点点修修补补的时候——你,只能是顺从,你只能尽量让自己处于卑微,否则,你将更加的渺小。


上面这段话分析起来,我认为有两层意思。一是从个人来看,是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问题。是未老先衰、思维僵化,还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方面的文章数不胜数,我这里就偷懒,不详细说了。
二是政治制度和社会体制对人的限制、对人性的压抑的问题。这正是“你的生命却由别人掌控”的原因。绝大部分人是顺从了,但也有人没有。正是这少部分人的存在,人类得以进步。比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鼓舞了很多人。

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度大小,是社会进步、国家盛衰的关键,具体可见下面的文章。

大国兴衰之五大枢机  (节录)

2004年01月01日15:27 南风窗

  袁伟时(广州)

  17世纪以降,世界地图急剧变化。我们看到大清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建立和灭亡;苏联崛起和覆没;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逐步瓦解直至灭亡;英国从一个偏处一隅的岛国膨胀为称霸世界的不列颠大帝国,又在20世纪缩回本国沦为二流强国。与此同时,美国用100多年的时光从刚独立的前殖民地变为主宰世界的惟一超级大国;德国、日本一度成为20世纪的法西斯匪徒国家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无法磨灭的罪行,让人类付出几千万条生命才迫使他们回归正轨,后来却一跃成为经济大国;而亚非许多前殖民地国家则至今还在苦苦挣扎。如此等等的国家兴替特别是大国盛衰史给人们留下不少历史智慧。

这400年是新旧交替走向全球化的过渡期,方生未死,错杂纷陈,完全符合这些条件的国家极为稀少,而兴起的艰辛和覆没、沉沦的痛苦却包含足为后人鉴戒的智慧。因此,我们的考察必须放宽视角,将一些大而不一定真正强盛的国家也列入其中。愚意以为以下几点是考量中不能忘记的:

  人的自由度大小是国家盛衰的关键

  17世纪的重要历史事件,是三个大帝国的兴起:在西欧,1640年的英国革命,导致后来称霸世界的大不列颠帝国的建立。在东亚,1644年满州兵占领北京,满族入主中原,建立了陆地疆域达1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清帝国。俄国彼得大帝在这个世纪末叶开始执政(1689~1725),锐意革新和扩张,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

  这三个国家中,大清帝国和沙俄都没有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现代大国,并都在20世纪初灭亡。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自由。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争论,必须先说一点常识:人类社会与规则密不可分,从一定角度看,人类文明就是规则;我们说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受文明进展程度制约的。对现代公民而言,自由、公民权利、法治是三位一体的。

  以大清帝国来说,除掉元朝,它的疆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可是,它继承中国传统制度,以宗法专制为基本框架结合为一个大帝国,在17世纪建立之初从世界范围看已经是非常落后的社会和国家制度。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主要推动力量是商人及其代表的强大的市场经济。这要有明确的私有产权制度和足够的经济自由。清帝国继承的中国的制度文化或社会制度的致命伤,恰恰是私有产权保障不足并缺乏经济自由。

  传统中国盛行在三纲笼罩下的家族财产所有制,《唐律》明文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大清律》惟一的差别是刑罚改为"杖一百"。如果说这不利于独立的个人的发展,尚有变通的可能外,更严重的是中国的君权至高无上,不受任何实实在在的约束。因触怒君王而籍没臣民财产的记录史不绝书;各级政府特别是君主可以肆意干预民间的经济活动。鸦片战争后朝廷上下朝夕盼望富国强兵,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不惜投入巨资,从外国购进机器,开办各种工厂。可是,事与愿违,30年后,竟被一个东洋的"蕞尔小国"打得一败涂地!原因无他,就是剥夺了国民的经济自由,办个企业要官府层层批准,动辄禁止,处处掣肘!与此同时,学术和思想自由也被剥夺,知识阶层只能以熟背所谓经典去谋取上进,有谁敢说句西方自由、民主的社会比专制的大清帝国先进,立即视若汉奸、卖国贼!如此状况,现代经济和现代学术文化怎么能够发生和发展?

  有些学者喜欢奢谈中国本土何时已有资本主义萌芽,如果没有外敌入侵可以自行缓慢地发展资本主义。其实,这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假问题。学者们早已指出,要是就个别商业和制造企业而言,几千年前,在许多民族中已经屡见不鲜。这些所谓萌芽能不能发展壮大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端赖国民活动的自由有没有得到应有的制度性的保障。对中国人说来,实质不过是承认历史事实还是迷恋无根游谈。

  俄罗斯的命运比中国稍好一点。彼得大帝冀图以开明专制的政治制度带领俄罗斯走出野蛮、落后状态。他从小与在莫斯科的英国等国的商人来往;在这些商人影响下,深深懂得:"商业贸易是人的命运的最高主宰者。"因而竭尽全力鼓励贸易,保护商人利益,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不但创办各种官办工业,也从税收、贷款和劳动力等方面提供极为优惠的条件,极力鼓励私人办企业,鼓励出口,向各国推销俄国产品。众所周知的开疆拓土,寻找出海口,为此甚至不惜一再发动战争,目的之一也是发展对外贸易。

  此外,他没有像中国那样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狭隘心态,善待外国人,大量吸收外国人才。所有派驻西欧各国的使节都有招聘各种人才的任务。招聘国外人才数量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不但招聘技师和技工,发展工业,还敢于任命外国人为军官,组建海军,改造陆军。

  他和他的继承者也不像中国统治阶层那样画地为牢,固守传统文化。他们学习西方,不但创办了许多技术学校,而且创办莫斯科大学、俄罗斯科学院,改变了俄国的教育制度,树立起巍峨的丰碑。

  在政府组织上他们也努力向西欧学习。特地组织力量研究西欧的政府组织,编译有关资料,据以改组自己的行政机关。后来的叶卡琳娜大帝甚至邀请法国著名思想家狄德罗到俄国主持法典的修改。

  尽管后来发生了西化派和斯拉夫派的激烈争论,至少在宫廷中却没有"西化"恐惧症,以讲外语和仿效西方生活方式为荣。这一切已远远超出17~19世纪的大清帝国,致使戊戌维新时期康、梁仍念念不忘以彼得大帝的改革为楷模。可是,他们没有像西欧那样完成人的解放和社会管理机构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历史任务,又为后来的苦难埋下祸根。农奴没有人身自由,限制了经济发展。知识阶层没有言论自由,整个社会没有政治自由,堵塞了国家的安全阀。东正教本来倡导个人为教会和国家吞噬的集体主义,彼得大帝又取得牧首的任命权,使东正教变为沙皇手中的工具;加上他所建立的开明专制制度,致使"在彼得时代,为国家服役是惟一的晋升阶梯……同服役相比,财富本身算不了什么……结果国家与君主取得了控制等级社会的绝对权力"。在这样的制度下,"新的'官僚政治'开始有它自己的语言,如'国家的需要'、'国家利益'等等,尽管所指的实际上是君主个人的利益。"公民个人的独立自由无从保证,新的现代社会和现代国家无法诞生。后来的苏联继承了这个传统并且变本加厉,终于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从疆域来说,英国本土很小,但它直至20世纪30年代仍然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这有力地证明,所谓大国不是以疆域大小区分,主要指标是制度和综合国力。只要制度领先,经济、军事、学术、文化等领域也能着着领先,形成雄厚的综合国力;即使国土不大,也能成为世界公认的大国;与那些腐败的巨型国家相遇,势如摧枯拉朽。在17世纪兴起的三国中,只有领土最小的英国成了领一代风骚的世界大国。这是西方文化和制度变迁的产物。

  1640年的英国革命,经历了内战、复辟等曲折历程,在1688~1689年的光荣革命中建立了稳定的君主立宪制度,逐步完善,形成了一个以保障公民"自古就有的自由"为核心,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实行法治、民主、宪政的现代国家和现代社会。这是18世纪的产业革命产生的制度基础;也创造了体现人类现代文明的新的社会模式。

  英国扮演这样的角色不是偶然的。在它的历史传统中蕴涵着好些推动它率先向现代社会转化的因素。其中主要有:

  -神权和王权分立,王权又和贵族、领主、臣属和佃农等等层层分割权利与义务,形成了契约社会的雏形,使各个群体的自由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保障。

  -城市自治,农庄自治,行会自治,大学自治……又给人们包括学术和思想在内的自由增添了一重屏障。

  -领主法庭、王室法庭并存,互相牵制;教会和教士较早退出世俗的司法活动;以案例为基础演化出习惯法系统和陪审团制度;从而培育了司法独立的传统。这又给人们的权利(自由)增添了保障。

  --以1215年颁布的《大宪章》为标志,议会制初见端倪;几经反复,经过光荣革命终于建立了现代议会民主制度。

  论者一再指出,这个宪章惠及的是贵族、教士、商人和其他自由人,农奴等下层民众不在其列。但是,且不说农奴不是毫无关系,重要的是它与东方社会不同的特点,为以后现代社会奠定基础的那些特点。例如,宪政和法治首要的一条是保护公民的权利;同时要限制政府的权力使之既不能侵犯公民的自由,又能有效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为此,必须建立分权制约的政治体系和独立的司法系统。中世纪的西欧,包括英国在内,离这样的要求当然还很远,可是,以《大宪章》的签署为标志,基本要素已经具备,历史已经证明,假以时日,不断完善的宪政可以一步一步化为现实。

  首先在英国形成的现代国家和社会模式日后被美国继承和发展,经过20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WTO的规则和联合国的几个人权公约就是这个模式的国际化。这个模式当然不是完美无缺的,还有数不胜数的问题有待解决。一个让许多人困惑的问题是:南美也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为什么他们的状况如此悲惨?

  有人已经对这个问题作了有力的回答:"最近诺贝尔奖得主诺斯正在写一本书,他在书中比较南美与北美的差别,二者都是西方文化背景,西班牙甚至在中世纪前有比英国更发达的代议制。但是现在北美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而南美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诺斯认为造成差别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英国人治理北美实行地方自治,各殖民地由地方代议机关治理,而西班牙、葡萄牙直接治理南美多年,把殖民地当作榨取税收的来源;第二个是北美是个新教地区,由于英国传统受宗教革命影响,而南美是天主教统治。新教与天主教的差别是,新教相信结社自由(Free Agency),任何人可以不经过他人批准而自立教会(所以有成千上万不同的新教教会),而天主教的每个分支成立都要经过上级教会批准认可。新教的自由结社意识形态,打破了意识形态和政治垄断,在意识形态和成立组织方面是完全竞争的,所以社会更有活力和更富有公正;最后,北美是普通法(不是政府立的法,而是老百姓自发形成的习惯法),而南美是政府立的大陆法。费正清和Mokyr 在比较中国和欧洲的差别时也有类似的分析。Mokyr在比较18世纪的法国与英国时也有同感。他最有所感的是,由于英国光荣革命后(1688年)有宪政秩序,所以有社会公正,人民缴的税率比法国高,但人民却更乐于缴税,人均收入也比法国高1/3!"

  可见,问题的症结仍在有没有自由和法治(两者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或自由和法治是否足够与健全。难怪对英国文明有比较深入了解的严复,面对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得惨不忍睹的祖国,大声疾呼"身贵自由,国贵自主",国家富强与贫弱的关键在于"自由不自由耳"!而过了100年,印度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亚马蒂亚·森说的几乎是同样的话:"自由不仅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发展的主要手段。"

-----------
以下摘自《1500年:现代化起步―― 换一种视角解读近现代史》(钱乘旦):

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一种新的精神发展起来,这种精神赞扬财富,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去发财,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取得了许多自由:人身自由、信仰自由、思想自由、经济活动的自由以及由此而必然出现的财产自由等等。所有这些都为一种新的文明创造了前提,社会变动的时机已经来临了。
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是英国迈出了这关键性第一步,而英国革命则是建立新政治制度的第一次尝试。英国革命并没有达到目标,但它却为"光荣革命"的成功、即克服专制王权铺设了道路。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就走上了顺利发展的路,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说明在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保障下,经济会发生飞速发展。美国和法国是紧接其后的国家,它们也都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了政治变革,而工业化"起飞"也就接踵而至。当这些国家的工业化汹涌澎湃时,其他欧洲国家便感到了压力,于是就被迫实行变革,不得不向现代化的方向迈进。这样就形成了后进企图追赶先进,争相实行现代化的浪潮。于是人们看到:继英国革命以后,又有法国革命、德国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俄国革命等等.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2001 元 
精华
76 
帖子
8457 
注册时间
2002-8-30 
最后登录
2010-2-5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心灵港湾

5
发表于 2004-1-21 03:17
以下是引用julanjulan在2004-1-18 13:59:01的发言:

上面这段话分析起来,我认为有两层意思。一是从个人来看,是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问题。是未老先衰、思维僵化,还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方面的文章数不胜数,我这里就偷懒,不详细说了。
二是政治制度和社会体制对人的限制、对人性的压抑的问题。这正是“你的生命却由别人掌控”的原因。绝大部分人是顺从了,但也有人没有。正是这少部分人的存在,人类得以进步。比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鼓舞了很多人。





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的想法。
还记得那首红旗下的蛋么?
这个时代太少有人真正关怀彼此的精神和心灵,人们在思考的痛苦面前望而却步,或者干脆放弃。思考和坚持在一点点的被杀死,他们流出的血被涂抹在众目睽睽的墙上,而在走过的人眼里看到的只是一滩发黑的污迹。
这是个“无思时代”。思考只是意味着撕裂和灭亡。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24 21:28 , Processed in 0.019348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