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三十以后 存档 1 解读中文网络的十个关键词
查看: 234|回复: 1

解读中文网络的十个关键词 [复制链接]

Rank: 1

现金
222032 元 
精华
285 
帖子
67620 
注册时间
2001-11-10 
最后登录
2023-5-7 

元帅勋章 功勋会员 小花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勤于助新 龙的传人 大财主勋章 白衣天使 旺旺勋章 心爱宝宝 携手同心 驴版 有声有色 东北版 美食大使 幸福四叶草 翡翠丝带 健康之翼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人中之龙

1
发表于 2003-12-29 21:44


da124    

    一 被标价的依赖
    
    电子邮箱的价格不在于你为了得到它愿意付多少钱,而是你为了避免失去它而愿意付多少钱。张朝阳的这一宏论阴险而一语中的。电子邮箱,QQ号码,短信,下载铃声,下载软件,当网络生活进入收费时代,并不一定说明网民的收入提高了,而只表明失去网络带来的种种便利已经使人难以受。
    
    网民王吉鹏回忆当年他抵制263信箱收费时的激动:“263开始预告要收费了,每月两块钱。这是当时整个网络界第一个提出收费的网站。当时的感觉是263疯了,竟然敢向我们这些忠诚支持他的网民收钱。我一个同事说,宁愿不要263的信箱,也坚决不向263妥协,毕竟不收费的信箱有的是。当时的信条是不能“宠坏网站收费的习惯”。…你不想让所有的网站都学263变成收费的。自己还告诉自己以后坚决不再访问263了,你能收费,那我的报复只能是不当你的网民了。也许当年和我同样心态的网民有很多,这也许是当年为什么有那么多263的免费邮箱用户放弃了263的深层原因。不过当收费邮箱变成主流的时候,当你的信件里私密的信息、商业的信息逐渐增加的时候,选择一个收费邮箱可能就是你的一个必然选择了。”
    
    互联网是它自己的推销员。网络纵容出你的任性。你习惯了电子邮件的同步到达,论坛的多种声音,QQ或MSN的远程通话,GOOGLE的任意搜索,,你习惯了生活在快速通畅的信息流中。速度带来的快感成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尤其在外界那个被体制和权力所定义的世界里,这点快感对普通人来说更显得珍贵,不可缺少。你愿意购买它;另一方面,速度,多样性,稳定性,安全性,也成为商品,被各路商家设计 /发展出来。对价格的设定,以及对价格的选择,标志著中国互联网从纯真时代进入理性时代。而网民之间也可以按照对这些性能的消费模式而划分出不同的等级和类别。例如宽带用户和网吧用户相比,就象步入了一种稳定,日常,超然于外界因素影响的与互联网的婚姻生活。
    
    
    二 情欲缺失的焦虑
    
    在各门户网站炒作或利用《上海宝贝》的2000年,眼睛的禁忌被破除了,情欲在网络上解魅。卫慧,九丹,璩美凤,这些乐于把自己的肉身和欲望物化的女人,是网络从外部世界借用的兴奋剂,在被复制,被点击,被公开阅读的过程种,情欲和肉体失去了最初的神秘光环,它们变得疲塌,缺乏新意。情欲不再是一种“不可公开地观看”之物,或者说,“不可直视”的情欲已经被消解,不复存在。
    
    在黄段子和FLASH流行的2001年,网路进入了情欲的口腔期。人们搜集,整理,传播,改编,创作各种黄段子。在早期的黄段子中,性往往是编排和调侃官僚,政治,宗教,婚姻等体制的引子;随后调侃转向了身体自身,不少笑话玩味起器官,能力,体液,排泄物。网络上来的黄段子开始进入网下的社交生活,它们是酒席上的调味品,聚会时的润滑油,标志著一个人的信息量和幽默度,许多人的社
    交能力得到空前提高。黄段子的流传,使作为“不可公开言说之物”的情欲也不复存在。在前网络时代,黄段子只在一群同性,或者机亲密的两个异性之间传播,而这种共享禁忌的隐密快乐在网络黄段子时代已经被曝光,氧化,消亡。网民们在网络上共享段子,生活中也不便将其私有,於是一些词语和默契便在大方得体的陈述中失去了它们的隐私性。
    
    在2002年,经由聊天发生的一夜情逐渐明朗为朝著一夜情进行的聊天。前者如邢育森(1999)《活得象个人样》里“我”和“钩子”;后者如朱碧《玫瑰的故事》中的玫瑰。如果说这两篇小说依然把由情欲引发的焦虑作为中心的描述对象,那么在慕容雪村的《成都》里,情欲不过是一个急迫又平淡的问题─既需要立即得到解决,又不至於引起巨大的心理困扰。焦虑不断得到释放,又不断积聚, 其周
    而复始使人感到无奈和绝望。情欲的无法释放是一种焦虑,而情欲不受阻挡地得到释放又产生另一种焦虑:情欲缺失的焦虑。
    
    2003年的情欲偶像木子美对自己性经验的书写是一段段支离破碎的寡欲文字。性被削减成对相遇相交的机械描写。行为成为感受的替代品,而表达成为行为的动机。普通人对自己情欲的禁忌怎样被公开传播消解?这一禁忌消解后留下的空档会被怎样填补?这是木子美留下的问题。
    
    三 被设置的议题设置
    
    2003年的互联网首次形成了某种民间声音,推进了现实世界的改变。从SARS危机和孙志刚事件,从刘荻被释到一向以保守著称的深圳领导与网民“我为伊狂”对话,我们是否可以由此推论网路言论冲击著现行体制,为政府施政设置了议题和日程?
    
    网络能够形成舆论影响力,在很大程度得益于几大网站迅速积聚网民反应的能力,网民言论中的理性因素与情绪化宣泄并存,以及网民观点的多元化,更重要的,是网民这个群体既具代表性又是多样化的。
    
    可以说,是各个重要网站的特性赋予网络言论以轮廓和面目。如果没有新浪这样24小时滚动聚集新闻与评论的门户网站,网络言论将失去其同步性;如果没有没有强国论坛这样相对较严整规范理性的讨论阵地,网络言论将失去其严肃性和深度;如果没有天涯社区这样人气旺盛而嘈杂的综合论坛,网络言论将失去其草根性。如同一个城市里需要各种风格和功能的建筑,各种网站的出现和建设都使网络言论作
    为一个整体更加丰富,完整。
    
    
    
    网络言论经过十年风雨,沉淀出许多知名的论坛和网论作者。论坛和论者的出名,即有日积月累型,也有一贴成名型。那些一夜之间传遍南北的帖子,多少能够标明当年网民们关注的焦点,以及什么样的文风能够得到网民的最大认同。老榕的《金州不相信眼泪》,一方面证明当年球民们在网民中占相当比重,其次也是因为温柔敦厚,哀而不怨最能承载人们对中国足球的复杂情结。南琛在2000年一系列与嘻笑怒骂中消解权威与意义的杂文也许能标识出一种流行于网民们中的虚无主义和犬儒心态。2002,严肃的王怡以持之以恒的对政治文化的拷问获得了网民的认同,2003年,使GUO中校一夜成名的《深圳,你被谁抛弃》则直接而得体地把问题抛向深圳政府。很难说这些言论具有代表性,或者体现出什么趋势,但是它们起码说明,与几年前相比,更有针对性,更贴近自身利益,更具备政治敏锐度更
    容易受今天的网民群体认同。另一方面,网民群体的多样化,如年龄层,教育程度,地区分布比例的逐渐平均,也使偏于某一兴趣群体的酷评不容易再成为热点,而关於公众的议题更容易为这一多元化群体关注。
    
    整体而言,网络上的言论中,理性因素与情绪化宣泄并存,也有秀才也有兵。也正是因为网络言论的两面性,在某种程度上否定掉了简单粗暴管理网络言论的可能。而为情绪化宣泄提供了一个出口的网络,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社会稳定。其次,聚集了多种观点和情绪的网络,也为中央当政者提供了了解底层和地方的窗口。正是网络观点的多元化和网民的多元化为网络言论争取到了更大空间。
    
     然而,如果说网络上形成的民间舆论能具备为政府施政设置议题的影响力,依然过于乐观。网络言论对社会现实的冲击首先是一个多方互动的过程:媒体借助网络放大舆论,网络通过媒体扩大影响,官方在通过媒体和网络直面社会危机的时候,其实也解决了其自身的公关危机。
    
    在某种程度上,政权内部的意见往往直接左右媒体言论,间接影响网络言论。如提出依宪治国,提出司法改革,提出政府运作加强透明度和主动性,如果没有政府部门拉开的一道闸口,有选择地释放出一部分“民意”,并适时做出反应,网络言论的效应也许不会如此凸现出来。另一方面,选择释放出哪一部分民意,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政权内部的策略走向。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言论自由空前松动,
    几乎是全民参与政治讨论的民主墙时代,民意也曾被释放出来,成为操控政局的砝码和杠杆。当然,议政本来就是复杂的动力学,一旦来自各方的合力能够把沉重的社会现实撬上正轨,历史就不再由某个单方意志决定了。
     
    四 新族群生活
    
    在某种程度上,个人所处的社会现实由其身边的群体所构成。网络最大的吸引力,也许就在与你能籍它认识你在现实生活中永远也不可能认识的人;而它最奇妙的地方,就在于网络打乱了地理/社会阶层 /年龄层所造成的阻隔,把人群按照心理距离重新排列。网络社区的迷人之处,第一在于它比较纯粹的自发性,第二在于由于某种共同兴趣或需要而产生的凝聚力,第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鼓励创造性,技能发
    展和友善氛围的空间,这使其成员的网络生活逐渐与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而最重要的是,网络社区为分散在社会各角落的弱势群体成员提供了珍贵的群体认同,以及寻求自我超越的机会。
    
    与进入或退出一个真实的“团体”相比,进入或退出一个网络社区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一个网络社区往往是由占绝对多数的潜水者,一小部分的灌水者,和更小部分的发主贴者构成的。潜水者们往往在聚餐,或者需要求助时才浮出水面。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从共享某一类兴趣,相关资讯,和相关体验开始发展。一批关於此类友谊的新词出现了,染著网络的诙谐色彩,如旅游论坛的“驴友”,摄影论
    坛中的“色友”以及时尚论坛的“JM”们以及“蓝人”和“绿人”。
    
    兴趣论坛里,成员的地位由其发贴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社交性与个人兴趣的发展交织成为良性循环,个人凭借兴趣找到了群体认同,又通过不断发展这一兴趣或技能巩固在群体中的地位。如“文学视界”的“后花园”论坛,聚集起一群都市女子,她们喜读亦舒,喜看美国产肥皂剧,在生活中也努力追求浪漫与实际间的平衡,是一个典型的因为心智相近结成的小团体。这种更富私人和生活气息的团体,也许比
    “书友”,“驴友”或“辩友”们的聚合更能说明网络社区的民主特质。
    
    在书友或旅友之间,成员们分享著对优越智力或体能的推崇,追求的是对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的征服。这些是更趋男性化的价值取向。由于传统上男性更多地走出私人生活,走进公共领域,这些体验与价值观便在相关言说或文本的长期的,广泛的积累中被不断加强。而相对更注重舒适,和谐,机智,美感和此刻的女性生活体验,因为被局限在私人生活内部,只在家庭范围内或有限的密友间交流,传播,而女性
    生活智慧也因为无法在更大的群体内得到认同而一直受到包括女性在内的群体的贬抑。普通女性在网络上的聚合,一方面促进了她们对女性自我的认同,另一方面也促使她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超越自我。例如,“后花园”社区的所热衷的对生活体验的书写,就童话,言情,奇幻小说等题材的创作,使这些女子进入了一个更具创造性,自省精神的社会空间。
    
    同样,无法在传统的公共空间获得话语权和群体认同的其他一些弱势群体成员,如同性恋者,也纷纷在互联网上找到了自己同类。值得一提的是,某些因为社会转型而产生的弱势群体也逐渐浮出网面,例如天涯前一阵的热门话题就是:我的家乡在农村。其发贴者和众多的跟贴者就是居住在城市里,切身体会到文化与经济上弱势的来自农村的青年。
    
    新族群的生活不仅限于网上论坛。QQ,MSN和其他个人通讯工具使网路生涯更密集地与成员们的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甚至对个人的工作,生活形成更深远的影响。例如,南方某报的文艺部成员便大部分招自一些编辑的网络文友。而许多网络同仁圈子也为其成员提供各种工作机会,或代购及转手各种兴趣相关物品的机会。
    
    
    新族群生活直接拓展了族群成员的社会资源,也导致了他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他们由此而对自我产生了新的体会与认识,这一点的意义是更深远的。
God Made Everything That Has Life. Rest Everything Is Made In China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20655 元 
精华
178 
帖子
9280 
注册时间
2003-11-15 
最后登录
2009-8-31 

荣誉之星 龙的传人 有声有色

2
发表于 2003-12-30 01:25
未完待续
飞走了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27 23:36 , Processed in 0.016078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