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精华资料 存档 1 急性肝功能衰竭及其治疗
查看: 4947|回复: 3

急性肝功能衰竭及其治疗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4997 元 
精华
26 
帖子
3431 
注册时间
2003-2-12 
最后登录
2011-2-1 

荣誉之星

1
发表于 2003-8-17 05:26

  楼玉钥

  本文简要介绍危重症之一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 ALF)及其治疗措施。

  一、概念
  1970年Trey等提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 FHF)一词,是指严重肝损害后发生的一种有潜在可逆性的综合征。其后有人提出迟发性或亚暴发性肝功能衰竭(late onset or sub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的概念。最近O’Grady等主张将ALF分为3个亚型:
  (1)超急性肝功能衰竭型:指出现黄疸7日内发生肝性脑病者。
  (2)急性肝功能衰竭型:指出现黄疸8~28日内发生肝性脑病者。
  (3)亚急性肝功能衰竭型:指出现黄疸29~72日内发生肝性脑病者。还有其它观点,不详述。笔者认为,“急性肝衰竭”一词应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至少应该包括临床上大家比较熟悉的暴发性肝衰竭和亚暴发性肝衰竭。

  二、病 因

  常见病因有:
  1、嗜肝病毒感染及其它病原体感染
  所有嗜肝病毒都能引起ALF。急性病毒性肝炎是ALF最常见的原因,占所有病例的72%,但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生ALF者少于1%。
  2、损肝药物
  损肝药物种类繁多,药源性ALF的发生率有增高趋势。据报道,扑热息痛过量是英国ALF的主要病因;印度4.5% 的ALF由抗结核药引起;日本25%的特发性ALF系服用乙肼苯哒嗪(ecarazine)所致。
  3、毒物中毒
  种类也很多,如毒蕈、四氯化碳、磷等。美国和法国报道,每年都有业余蘑菇采集者因毒蕈中毒引起ALF而死亡。
  4、其它
  如肝豆状核变性、Budd-Chiari综合征、Reye综合征、妊娠期脂肪肝、转移性肝癌、自身免疫性肝炎、休克、过高温及过低温等。

  三、症状

  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可能仅有恶心、呕吐、腹痛、脱水等表现。随后可出现黄疸、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或碱中毒、低血糖和昏迷等。精神活动障碍与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是ALF的特征。肝性脑病可分4期:Ⅰ期表现精神活动迟钝,存活率约为70%;Ⅱ期表现行为失常(精神错乱、欣快)或嗜睡,存活率约为60%;Ⅲ期表现昏睡,存活率约为40%;Ⅳ期表现不同程度的昏迷,存活率约为20%。

  四、处理
  ALF的临床过程为进行性多器官功能衰竭,除中毒引起者可用解毒药外,其余情况均无特效疗法。治疗目标是维持生命机能,期望肝功能恢复或有条件时进行肝移植。

  1、一般措施
  密切观察患者精神状态、血压、尿量。常规给予H2受体拮抗剂以预防应激性溃疡。皮质类固醇、肝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无明显效果。抗病毒药未被用于治疗ALF,近期有报告试用拉米夫定者。

  2、肝性脑病和脑水肿
  肝性脑病常骤起,偶可发生于黄疸之前。常有激动、妄想、运动过度,迅速转为昏迷。有报道苯二氮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flumazenil)至少能暂时减轻昏迷程度。
  Ⅳ期肝性脑病患者75%~80%发生脑水肿,是ALF的主要死因。提示颅内压增高的临床征兆有:①收缩期高血压(持续性或阵发性);②心动过缓;③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去脑样姿势;④瞳孔异常(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⑤脑干型呼吸,呼吸暂停。颅内压可在临床征兆出现前迅速增高,引起脑死亡,应紧急治疗。
  过去常规从胃管注入乳果糖,但在ALF未证实有肯定疗效。新霉素可能加速肾功能衰竭的发展。 甘露醇可提高ALF并发Ⅳ期肝性脑病患者的存活率,有颅内压增高的临床征兆或颅内压超过2.7kPa(20mmHg)者,可用甘露醇0.5~1.0g/kg(20%溶液)静脉输注,20分钟内注完;如有足够的利尿效应,血清渗透压仍低于320 nOsm,可在需要时重复给药。据报道 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 NAC)对所有原因引致的ALF都有效,它能通过增加脑血流和提高组织氧消耗而减轻脑水肿。

  3、感染问题
  早期预防性应用广谱抗生素无效,而且会引致有多种抵抗力的细菌感染。部分(30%以上)并发感染者无典型临床征兆(如发热、白细胞增多),应提高警觉,早期发现感染并给予积极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4、凝血功能障碍
  ALF患者几乎都有凝血功能障碍。由于应用H2受体拮抗剂和硫糖铝,最常见的上消化道出血已显著减少。预防性应用新鲜冰冻血浆并不能改善预后,只有在明显出血、准备外科手术或侵入性检查时才用新鲜冰冻血浆或其它特殊因子浓缩物。血小板少于50000/mm3者,可能需要输血小板。

  5、肾功能衰竭
  约50% ALF患者发生少尿性肾功能衰竭。扑热息痛诱发的肾功能衰竭可无肝功能衰竭,预后良好。非扑热息痛ALF发生肾功能衰竭,通常伴有肝性脑病、真菌感染等,预后不良。常用低剂量多巴胺维持肾的灌注,但其疗效未得到对照研究的证实。血肌酐>400μmol/L、液体过量、酸中毒、高钾血症和少尿性肾功能衰竭合用甘露醇者,要选用肾替代疗法。持续性血液过滤(动脉-静脉或静脉-静脉)优于间歇性血液过滤。由于衰竭的肝脏合成尿素减少,血浆尿素监测不是ALF肾功能的良好观察指标。

  6、心血管异常
  ALF心血管异常的临床表现以低血压为特征。其处理措施是在肺动脉楔压和心排出量监测下补液,如补液改善不明显要用血管加压药。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最常用;血管紧张素Ⅱ用于较难治病例。尽管血管加压药有维持平均动脉压的疗效,但减少组织氧消耗,其应用受到明显限制(可同时应用微循环扩张药前列环素等)。

  7、代谢紊乱
  ALF患者通常有低血糖。中枢呼吸性碱中毒常见,低磷血症、低镁血症等也不少见。 扑热息痛过量代谢性酸中毒与肾功能无关,是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8、肝移植 (OLT)
  肝移植(OLT)是目前治疗AFL最有效的方法。OLT患者选择非常重要,O’Grady等根据病因提出的ALF患者作OLT的适应证,可供参考。OLT绝对禁忌证为不能控制的颅内高压、难治性低血压、脓毒血症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9、辅助肝移植(auxiliary liver transplantation)
  即在患者自身肝旁植入部分肝移植物(辅助异位肝移植),或切除部分自身肝后在原位植入减少体积的肝移植物(辅助原位肝移植)。移植技术困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

  10、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 BAL)
  理论上启用人工肝支持系统(liver support system)帮助患者度过病情危急阶段是最好的治疗方法。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疗效不理想。BAL已试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11、肝细胞移植
  肝细胞移植治疗ALT是可行和有效的。需进一步研究如何保证肝细胞的高度生存力和代谢活力,并了解最适合的细胞来源(人、动物或胎肝细胞)和植入途径(腹腔内、脾内或经颈静脉的门静脉内植入)。
大三+顺产+母乳=宝宝健康有抗体  http://www.hbvhbv.com/forum/thread-394445-1-1.html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9378 元 
精华
18 
帖子
6849 
注册时间
2002-12-5 
最后登录
2003-9-5 

荣誉之星 乐园开心

2
发表于 2003-8-17 08:06

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仪

[upload=gif]uploadImages/2003816196526821.gif[/upload]
  一种新的肝衰竭治疗仪——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仪目前已研制成功并投放市场。它采用基因重组肝细胞技术和微球肝细胞培养技术,并实现了机电一体化全自动控制,以确保患者安全使用,目前在国内外尚无相同产品。

  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仪是国家“九五”攻关和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是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人工肝支持系统。它主要用于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救治,尤其是用于在我国发病率很高的重型肝炎的治疗;它也可用于外科型肝衰竭、药物中毒性肝衰竭以及其它严重肝病和肝移植前的辅助支持治疗。

  基因重组肝细胞技术和微球法肝细胞培养技术是重庆赛诺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第三军医大学等单位经多年攻关发明的目前最先进的肝细胞培养技术。该技术的应用使支持系统具有了正常肝脏的解毒、生物合成及转化代谢等复杂生理功能,使体外生物人工肝具有真正的可实用性;所采用的机电一体化全自动自控技术,是重庆赛诺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重庆大学等单位的自主知识成果,它使整个系统达到自动控制状态,提高了支持系统的工作效率,确保患者在使用该系统时处于十分安全状态。

  混合人工肝支持仪相对于国内外人工肝具有如下特点:
  ⑴是国内外目前唯一开发成功的混合型人工肝;
  ⑵采用基因重组肝细胞技术和微球肝细胞培养技术生产的肝细胞,具有正常肝脏的解毒、生物合成及转化代谢等生物功能,能有效的补充生物活性物质;
  ⑶具有更强的解毒能力。包括肝细胞的特异性解毒和物理性吸附、去除毒物能力,具高效解毒效果;
  ⑷采用机电一体化全自控技术,使支持系统具有高效、安全的特性,使用更加方便。经国家科技部组织专家鉴定,其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B]Heal the liver![/B]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9043 元 
精华
帖子
4485 
注册时间
2004-7-18 
最后登录
2018-8-18 
3
发表于 2007-1-31 16:32
人工肝支持仪(国家“九五”科技攻关成果)
    


  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仪是采用先进的基因重组肝细胞技术和微球肝细胞培养技术,以及机电一体化全自动自控技术,首创的一种治疗肝衰竭的治疗仪器。是国家“九五”攻关和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是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人工肝支持系统。产品主要用于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救治,尤其是我国发病率很高的重型肝炎的治疗,也可成为外科型肝衰竭、药物中毒性肝衰竭以及其它严重肝病和肝移植前的辅助支持治疗。产品已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国药管械字2001第3030021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新产品证书(国药管械新字2001第3450001号),现已投放市场,国内外尚无相同产品。
  重型肝炎属常见、危重传染病,因其临床过程以暴发或亚暴发性肝衰竭为主要特征,故病情凶险、预后极差。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较高,仅乙型肝炎一项,病毒感染者在1亿人以上,占全世界的1/3。约3千万人可能成为肝炎患者,其中1%以上为重型肝炎,加上丙型、丁型等肝炎病毒单独或重叠感染发生的重型肝炎,我国重型肝炎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十分严重。十余年来,国家已组织“六五”、“七五”、“八五”三次攻关,虽然已在其病因、发病机理及临床诊断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治疗尚无重大突破,病死率仍高于60%以上。目前在国外,急性肝衰竭、暴发性肝衰竭和终末期慢性肝病的最有效疗法是肝移植,其患者总存活率达75%。但由于供体来源困难、手术复杂、费用较高以及昂贵的手术后抗排异反应药物使用等局限性,故国外学者在积极开展肝移植的同时,长期致力于人工肝系统的研究,以期作为等待肝移植的过渡支持手段和替代疗法。在国内,仍主要采用综合支持疗法和促进肝细胞生长方法。由于重型肝炎患者的大部分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功能衰竭,依靠现有的病因疗法,一般对症支持疗法多不能代偿肝细胞功能。
  人工肝的发展经历了50余年、三次技术革命,先后出现物理型、中间型和生物型人工肝。前二者主要功能为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死亡率有所降低,但不理想。生物人工肝因具有正常肝脏的功能而倍受重视。研究较多的主要是用异体肝、同源肝培养肝细胞和基因重组永生化肝细胞。

  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仪采用的基因重组肝细胞技术和微球法肝细胞培养技术,是公司与第三军医大学等单位经多年攻关发明的目前最先进的肝细胞培养技术。该技术的应用使支持系统具有了正常肝脏的解毒、生物合成及转化代谢等复杂生理功能,使体外生物人工肝具有真实的可使用性;采用的机电一体化全自动自控技术,是公司与重庆大学等单位的自主知识成果,使整个系统达到自动控制状态,提高了支持系统的工作效率,确保患者在使用该系统时处于十分安全状态。
  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仪相对于国内外人工肝具有如下特点:①是国内外目前唯一开发成功的混合型人工肝,领先国际水平3~5年;②采用基因重组肝细胞技术和微球肝细胞培养技术生产的肝细胞,具有正常肝脏的解毒、生物合成及转化代谢等生物功能,能有效的补充生物活性物质;③具有更强的解毒能力。包括肝细胞的特异性解毒和物理性吸附、去除毒物能力,具高效解毒效果;④采用机电一体化全自控技术,使支持系统具有高效、安全的特征,使用更加方便。经国家科技部组织专家鉴定,其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人工肝支持系统项目经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计高技(2001)2277号文批准,被列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项目总投资16025万元,在重庆市大渡口区工业园区建设生产基地。项目的实施为国内外重型肝病患者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治疗手段,对于保障人类身体健康,提高医疗机构现代治疗手段,挤占国际医疗器械市场等具有积极作用。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调整重庆医疗器械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带动计算机、电子、机械等行业发展,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http://www.cq-sino.com/display_news_detail.php?id=8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31 2:37:26编辑过]

实事求是,注重科学,坚持真理,敢讲真话
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

现金
9 元 
精华
帖子
2 
注册时间
2008-12-16 
最后登录
2017-11-19 
4
发表于 2008-12-17 12:39

回复 1# 的帖子

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仪  重庆有吗????急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22 03:07 , Processed in 0.021622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