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CIGB)开发出了一种由重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核心相关抗原(HBcAg)组成的新型的慢乙肝治疗性疫苗,目前已接近注册登记。
由于该治疗性乙肝疫苗前期的优异表现,法国生物制药公司 ABIVAX 遂与 CIGB 达成了合作协议,将该治疗性乙肝疫苗在亚太地区的8个国家和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台湾,香港,泰国,新加坡,韩国)进行 Phase IIb/III 期临床试验亦即 ABX203-002 临床试验。
遗憾的是,该试验进行至2016年6月由于归因于病毒逃逸导致的患者退出率过高,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未按计划实施的无意分析。该无意分析是在该临床试验还在持续进行中实施的,分析结果显示研究要想达到预定的阳性首要研究终点恐怕已经未能如愿。后续的最终结果表明确实研究没法实现预定的首要研究终点(即该项研究以失败告终),公司因此也就放弃了该款药物的研究投入。
但作为开发出此款产品的古巴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CIGB)并未放弃,他们一直对使用了该款治疗性乙肝疫苗的首批6名患进行随访观察。
在此次2018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2018)上该中心的研究人员发布了该款治疗性乙肝疫苗(HeberNasvac)在首批6名慢乙肝患者鼻内途径单药用药治疗后5年的随访研究结果。该项研究主要评估该药在慢乙肝患者中单药鼻内途径用药后的长期疗效。
研究是在6名经a干扰素( a-IFN )治疗过的慢乙肝患者中进行的,3 名为 HBeAg 阳性患者。给患者接种HeberNasvac(100 mcg HBsAg 和 100 mcg HBcAg),通过鼻喷雾进行给药,每两周一次,共10次。
患者的样本在治疗结束后保存5年,以回顾性分析血清学和病毒学变量。研究和随访中通过监测 HBV DNA,ALT,HBeAg 与 抗HBeAg 血清转化以及 HBsAg 血清学定性/定量检测在这段时间内的水平变化来评估临床有效性。
因为大多数慢乙肝患者生活在频繁发生不安全注射的国家,研究人员使用鼻内途径给药值得进一步评估,此外,鼻内途径给药还可能进一步增强肝脏中的免疫应答。经过5年的随访,3名HBeAg阳性患者的HBeAg 消失得到证实,2名患者出现抗-HBeAg血清学转换。
在6名患者中有5名观察到病毒载量下降至检测下限,并且有2名患者出现 HBsAg 血清学转换。ALT升高到2倍正常值上限以上的仅在HBeAg阳性患者中观察到且跟HBeAg消失相关。在这一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肝硬化或中度肝纤维化(通过Fibroscan评估<7.8 KPa)。
治疗结束5年后未观察到跟疫苗安全性相关的问题。病毒学,生物化学,血清学变化证明了HeberNasvac 通过鼻内途径给药对难治性患者中的有效性。
仅从公布的数据显示,略晓薛以为该项随访研究让人感到意外的是5年的随访中6位慢乙肝患者居然没有出现病毒的反弹!若实际数据属实,那这款治疗性乙肝疫苗对慢乙肝的作用堪称目前最佳不为过!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最终结果何如,还看天命!
注:
转载原创文章务必注明“来源:肝脏时间(HeparSpace) 微信公众号”,否则小心作者追到你家门口(⊙o⊙)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