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养生保健 科学家称禅修可让人脑变超导体(转)
查看: 2961|回复: 13
go

科学家称禅修可让人脑变超导体(转)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现金
3802 元 
精华
帖子
7024 
注册时间
2009-9-18 
最后登录
2024-1-28 

开心乐园 兔子勋章 旺旺勋章 驴版 帅哥勋章 幸福四叶草 巨蟹座 健康之翼 一米阳光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有钱人 紫衫龙王 我爱索爱 果粉勋章 人中之龙 怦然心动 冰蓝玫瑰

1
发表于 2017-6-13 15: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佛教要逆天?科学家称禅修可让人脑变超导体2017年06月13日 07:36:28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朱清时

佛学实际上是要人们认识真理。那佛学认识真理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佛学能认识真理?只有这两点讲清楚了,大家才能看懂佛学。

我们先来讲科学的认识方法是什么。科学认识真理的方法,是把研究对象完全独立于观察者之外,即观察者和研究对象是互相独立的。因此,科学要求存在客观实体,不论谁去观察,用什么方法去观察,结果都应相同,这就是自然科学中的“可重复性原则”。如果你做了个结论,但是别人不能重复,那你的结论就不会被认可。

而佛学认识真理的办法,跟科学完全不同。佛学认识真理的方法,用《楞严经》的语言来说就是“循业发现”,即业力大的人,认知能力就高,他所发现的宇宙的真理就会多。认知能力低的人会有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当他的问题被一个认知能力高于他的人解答后,他就会悟了。所以佛学认识真理的方法是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就拿人类跟老虎来比较:老虎比人强大,但是为什么人类能把老虎消灭殆尽,变成濒危动物?这就是因为人类的认知能力高于老虎,所以人类最终超过了老虎。

我们会嘲笑老虎,嘲笑蚂蚁,因为它们的认知能力太低,我们人类所认识到的真理,它们却不可能认识到。但是我们认真想过没有?人跟人不一样,总是却存在极少数人拥有极高的认知能力。对于你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他们可能一下子就能明白。

人们往往不知道这两种方法的差别,就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佛学,结果发现佛学的东西是不可重复的,然后就否定了佛学。但实际上,不可重复对佛学而言太自然了,一个高僧大德所认识到的真理,跟一个凡夫俗子所认识到的真理,必然是不一样的。所以你要把高僧大德认识到的真理,让所有人都重复,那自然是不到的。所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佛学,结果自然令人失望。

这样大家就开始问了,佛学能提高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吗?我还是举物理学家的例子,因为物理学家的话最容易被当代人接受。约瑟夫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曾经创建过超导理论。超导体理论说的是,如果温度达到极低的时候,导体中的电子就不在骚动,电阻趋向于零,这个时候导体中间的电流就畅通无阻。约瑟夫孙后来很崇拜东方科学,他认为意识如同电流,人脑类似于导体,人如果加强修持,深入禅定,人脑就可以进入一种高度有序化的状态,当人禅定进入到这种超导状态时,大脑就可以获得常人无法获得的宇宙真理。

过去很多科学界的人士和一般人中的主流派都认为,和尚光靠打坐闭门苦思苦想闭门造车,但是现在我们能知道,他们打坐、禅定之后,他们的脑袋就会像超导体一样,可以把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很快地归纳总结,一下子深入到它的本质。所以高僧大德通过禅定能够认识到的真理,是现世中的人百思不得其解的。






1.大三阳肝功能正常携带,50-55%,这部分人相对安全,但仅仅是相对,自然转阴时限超长和自然转移率超小。
2.大三阳肝功能异常肝炎,15%,这部分人很不安全,不给予治疗任其发展,硬化率癌变率逐年递增,10年死亡20-25%,20年后剩不下几个人。
3.小三阳肝功能正常携带,30%,这部分安全程度高于大三阳携带,转阴率在这部分人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7064 元 
精华
12 
帖子
9399 
注册时间
2007-6-26 
最后登录
2017-11-25 

风雨同舟

2
发表于 2017-6-13 22:46 |只看该作者
意识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
恩格斯曾说,物质的运动包括,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物理运动,生命运动,意识运动,意识运动的本质是一种信息运动,他是在人脑进化出来之后才正在发生的。
意识运动的场所是大脑,但不仅限于大脑,因为其实大脑运动,形成意识还是有其他东西参与的,暂时不可说。
日行一善(百善孝为先)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7064 元 
精华
12 
帖子
9399 
注册时间
2007-6-26 
最后登录
2017-11-25 

风雨同舟

3
发表于 2017-6-13 22:50 |只看该作者
意识运动是基于量子力学的,是一种量子态的物理,生命,信息运动,现代人对信息这个概念还没有真正理解,所以无法还原意识运动,退一步说,即使我们发明任何只能机器人,也不可能还原意识运动。还有一种可能,是人造人,那是需要通过生命物质,即原生质去创造未来的机器人。当然这个已经超越我们的认知范畴了。不可说,不可说。
日行一善(百善孝为先)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7064 元 
精华
12 
帖子
9399 
注册时间
2007-6-26 
最后登录
2017-11-25 

风雨同舟

4
发表于 2017-6-13 22:52 |只看该作者
可能是我的胡说八道,请见谅。
已有 1 人评分现金 收起 理由
mtv982 + 5 谦虚是一种美德

总评分: 现金 + 5   查看全部评分

日行一善(百善孝为先)

Rank: 8Rank: 8

现金
3802 元 
精华
帖子
7024 
注册时间
2009-9-18 
最后登录
2024-1-28 

开心乐园 兔子勋章 旺旺勋章 驴版 帅哥勋章 幸福四叶草 巨蟹座 健康之翼 一米阳光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有钱人 紫衫龙王 我爱索爱 果粉勋章 人中之龙 怦然心动 冰蓝玫瑰

5
发表于 2017-6-14 10:47 |只看该作者
我个人的看法:不相信有鬼神,觉得佛学有一定的道理,其中关于打坐、禅定能提高人的思考效率比较认同,还有:认知高的人的确有时候很难让认知低的人心服口服,再有就是:要博学多参与社会活动,最重要的是思考问题解决难题时要有一个好的身体状态来集中注意力和处于没有干扰的环境中。
1.大三阳肝功能正常携带,50-55%,这部分人相对安全,但仅仅是相对,自然转阴时限超长和自然转移率超小。
2.大三阳肝功能异常肝炎,15%,这部分人很不安全,不给予治疗任其发展,硬化率癌变率逐年递增,10年死亡20-25%,20年后剩不下几个人。
3.小三阳肝功能正常携带,30%,这部分安全程度高于大三阳携带,转阴率在这部分人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7064 元 
精华
12 
帖子
9399 
注册时间
2007-6-26 
最后登录
2017-11-25 

风雨同舟

6
发表于 2017-6-14 22:47 |只看该作者
佛学是一种哲学吧,但宇宙确实有一种规律。我们(地球人)还未参透。
日行一善(百善孝为先)

Rank: 8Rank: 8

现金
3802 元 
精华
帖子
7024 
注册时间
2009-9-18 
最后登录
2024-1-28 

开心乐园 兔子勋章 旺旺勋章 驴版 帅哥勋章 幸福四叶草 巨蟹座 健康之翼 一米阳光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有钱人 紫衫龙王 我爱索爱 果粉勋章 人中之龙 怦然心动 冰蓝玫瑰

7
发表于 2017-6-15 22:36 |只看该作者
佛教教义和佛教经籍 编辑
了解烦恼

   [4][5]

  有哪些烦恼呢?贪婪、渴求、执着、痴迷、虚荣、傲慢、狂妄、自大、自卑、虚伪、邪见、自私、生气、愤怒、憎恨、残酷、反感、埋怨、烦躁、紧张、恐惧、慌乱、焦虑、惆怅、绝望、压抑、忧郁、嫉妒、悭吝、追悔、犹豫、愚昧、无知、麻木、无惭、无愧、散乱等等,都是烦恼。

  大家有没有这些烦恼呢?哪一样是自己从来都不曾有过的呢?

  烦恼虽然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但可以将它们归纳为三大类:

  1.贪(lobha)——贪爱目标。包括各种不同程度的贪。从极强的贪婪、痴迷、渴求,到极微细的喜爱、追求,都属于贪。

  2.嗔(dosa)——厌恶目标。包括各种不同程度的反感。从极强的暴怒、凶狠、残酷、仇恨,到极微细的忧郁、烦躁,都属于嗔。

  3.痴(moha)——对目标的愚昧、盲目、无知。

  这三种烦恼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故又称为三不善根、三不善因、三种造业之缘由、三火、三障等。

  烦恼是怎样产生的呢?

  正如前面提到:所有的名法(心理现象)都有个目标,而且总是在执行认知目标的作用。我们平时所说的生活,就是心不断地认知不同目标的过程,或者是心跟外在世界不断发生互动关系的过程。

  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外在世界产生互动关系呢?

  通过感官,亦即佛教所说的根门。有六个根门: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和意门。

  依靠这六个根门所产生的心称为六识,它们分别识知相对应的目标:

  1.眼识看的是颜色;

  2.耳识听的是声音;

  3.鼻识嗅的是气味;

  4.舌识尝的是味道;

  5.身识触的是触觉;

  6.意识思维的是法所缘(各种现象)。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信息,进行各种不同的身心活动,其实都不外乎是这六种主客互动的关系。

  离开了眼、耳、鼻、舌、身、意,离开了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以及所想的东西,就无所谓的身心,无所谓的外境,也无所谓的世界。

  生活在这个世界,不外乎是自己的身心和外界的互动。当我们的眼睛看到适意的对象时,例如俊美的人、漂亮的衣服等,会产生愉悦的感受(乐受),认为对象是好的、是美的,接着会喜欢、爱着。若这种喜欢的心理进一步加强,会产生想要得到、拥有对象的心理。这种心理就是贪。

  同样的,当我们听到悦耳的音乐、别人的赞美,闻到清香、吃到美味的食物、触摸到异性细滑的皮肤等等时,贪欲很容易生起。

  当我们的眼睛看到不喜欢的对象时,例如丑陋的人、讨厌的人等,会产生厌恶的感受(苦受),认为对方是不好的、是坏的,接着内心会排斥、反感。若这种排斥的心理进一步加强,就会生气、恼怒,甚至会想要以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对方。这种心理就是嗔。

  同样的,当我们听到别人的批评、嗅到腥臭的气味、吃到难吃的食物、天气酷热难耐等等时,嗔恚很容易生起。

  然而,无论贪也好,嗔也好,都包含有痴。痴就是无知、不了解,不了解事物、身心、世间的真相。因为有痴,贪、嗔才会产生。

  因此,所谓的烦恼,都是基于内心和外境这两方面的关系产生的。光有心而无外境,烦恼不会产生;光有外境而无心,烦恼仍然不会产生。这是一对的关系——内心与外境的关系。贪嗔痴三种烦恼简单来说都是这一对的关系:

  当心黏着外境,喜欢对象,想拥有、占有对象时,叫做贪。

  当心不喜欢外境、排斥对象时,叫做嗔。

  因为不了解外境的本质,认为对象是好的,是可以得到快乐的,是可以满足自己的,叫做痴。

  通过根门接触目标,通过不正确的思维(不如理作意),烦恼就这样产生。

  当烦恼产生时,会通过三种门(管道)呈现出来:

  1. 身体的行动——身门;

  2. 口头的语言——语门;

  3. 内心的意念——意门。

  经由身门、语门和意门的造作,我们称为业。如此,有三种业:

  1. 身体行动的造作——身业;

  2. 口头语言的造作——语业;

  3. 内心意念的造作——意业。

  烦恼又可依其表现的轻重程度分为三个层次:

  1.违犯性烦恼——已经呈现于身门、语门的烦恼。这是最粗重程度的烦恼。例如:由于愤怒而杀人或杀死动物;由于贪心而偷拿别人的东西,或顺手牵羊、假公济私等;因为贪爱而乱搞男女关系,沉湎于寻欢作乐、玩弄感情……烦恼已经强烈到通过身体行为表现出来,属于违犯性的烦恼。想要隐瞒事实而说谎、因为愤怒而骂人等,是呈现于语门的烦恼,即烦恼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违犯性烦恼可以依四分法而分为杀生、不与取、欲邪行 、虚妄语四种。依七分法则分为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妄语、粗恶语、离间语和杂秽语 。这些是违犯性烦恼。

  2.困扰性烦恼——即烦恼只浮现在心里,还没有付诸行动。这包括贪婪、执着、傲慢、自负、憎恶、烦躁、散乱、沮丧、麻木等。例如:你迷恋上一个异性,虽然还没有采取行动,也没有说出来,但内心已产生了爱染、执着。你很讨厌一个人,恨死他,但既没有采取行动,也没有说出来,只是在内心憎恨、厌恶他。又如你由于工作不顺心、生活压力大而感到焦虑、烦躁不安,但还不至于做出冲动的事情来。虽然在语言或行为上并没有表露出来,但内心已经被不良的心理、不好的情绪所占据,这叫做困扰性烦恼。

  3.潜伏性烦恼——并没有表现于行动、语言和内心三门的烦恼。也即是说,现在没有烦恼,但并不等于说已经完全没有烦恼了,它们只是以潜伏性的状态存在着。例如:当大家在做一件好事、善事时,生起的心称为善心。生起善心、做善事时可能不会感到烦躁,没有烦恼,但是只要遇到适合的条件,烦恼立刻就跑出来了。譬如现在大家很欢喜地坐在这里听佛法开示,暂时将工作放在一边,没有烦恼;但是听完之后,一回到办公台,看到一大堆还没有完成的文件,立刻又心烦了,是不是?有些人功成名就归隐田园,或者年老退休安享天伦,对世间的浮名掠利看得很淡泊,于是认为自己已经到达超然物外、无欲无求的境界。然而,一旦发生诸如生命垂危、亲友别离、家财损失等意外,烦恼立刻又生起了。这证明他的烦恼还没有被断除,只是因为目前的安逸生活而使之没机会显现出来而已;一旦身心内外发生变故,烦恼就开始蠢蠢欲动了。就好像草一样,到了冬天,所有的草都死了,干枯了;但只要根还在,一到春天,它们又开始发芽了。又好像拔草一样,只把草拔出来,但根没有被拔掉,有机会它还是会生长出来。烦恼只要没有被连根拔除,它就以潜伏性的状态存在着,叫做潜伏性烦恼。

  违犯性烦恼表现为身恶业或语恶业;困扰性烦恼表现为意恶业。潜伏性烦恼是还没有表现为身语意恶业的潜在性隐患。

  作为佛教,即觉悟者的教导,目的就是为了断除这三个层次的烦恼。
1.大三阳肝功能正常携带,50-55%,这部分人相对安全,但仅仅是相对,自然转阴时限超长和自然转移率超小。
2.大三阳肝功能异常肝炎,15%,这部分人很不安全,不给予治疗任其发展,硬化率癌变率逐年递增,10年死亡20-25%,20年后剩不下几个人。
3.小三阳肝功能正常携带,30%,这部分安全程度高于大三阳携带,转阴率在这部分人

Rank: 8Rank: 8

现金
3802 元 
精华
帖子
7024 
注册时间
2009-9-18 
最后登录
2024-1-28 

开心乐园 兔子勋章 旺旺勋章 驴版 帅哥勋章 幸福四叶草 巨蟹座 健康之翼 一米阳光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有钱人 紫衫龙王 我爱索爱 果粉勋章 人中之龙 怦然心动 冰蓝玫瑰

8
发表于 2017-6-15 22:36 |只看该作者
如何去除烦恼

  培育戒定慧

  应该怎样去除这些烦恼呢?

  佛教将断除烦恼的方法叫做修行。

  修行,又叫禅修,巴利语bhàvanà。

  bhàvanà是什么意思呢?

  是培育!

  培育什么呢?

  培育戒、定、慧!

  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

  其中,戒是指道德、品行;

  定是指心的平静;

  慧,是智慧。

  大家认为道德品行是好还是不好啊?大家喜欢道德败坏,还是喜欢品德高尚呢?

  内心的平静是好还是不好啊?大家喜欢烦躁,还是喜欢内心平静呢?

  有智慧好还是不好啊?大家喜欢智慧,还是喜欢愚痴呢?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

  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3. 修慧——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有些经典也将戒定慧三学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其中,正见和正思惟属于慧学,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属于定学。也就是说:修习八支圣道即是在培育戒定慧。

  不要认为修行就是枯坐蒲团、不吃人间烟火。所谓的修行,就是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和智慧。

  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件轻而易举、想断就断的事,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1. 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

  2. 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

  3. 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

  想要去除违犯性烦恼,必须持戒、培育道德品行。道德品行很重要。道德品行虽然不能防范一个人的心,但能规范人的行为:有些事情不可以做,就不去做;有些事情可以做,就应该去做。

  道德品行,佛教称为“戒”。许多人将“戒”片面地理解为消极的禁戒,认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

  然而,“戒”的巴利语为sãla,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好品德、良善的行为等。从“戒”的原意来看,它是主动地培育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善的品德、素养。

  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甚至是伤天害理、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有道德、有戒行的人,不会做出对他人会造成伤害、对自己会受到良心谴责的事情。

  戒,也叫做“学处”,即学习规范、训练规则。戒可以分为出家人的学处和在家人的学处。出家人的学处有很多,例如比库最基本的学处就有227条,其他细小的行为规范则不计其数。不过,虽然学处很多,但最终的目的却只有一个——断除烦恼。

  相对来说,在家人的学处就少得多了,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也不过五条,称为“五戒”(pa¤casãla)。

  这五条学处是通过远离、避免五种不良的行为来达成,即:

  1. 远离杀生;

  2. 远离不与取(偷盗);

  3. 远离欲邪行(邪淫);

  4. 远离虚妄语;

  5. 远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麻醉品)。

  这五条学处是做人、做好人、做善人的基本行为规范。

  有些人也许不理解遵守这五条学处的意义,那么,我们可以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认识持守五戒的必要性。例如: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们不应该杀生。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爱惜生命、贪生怕死;自己不喜欢被人伤害、被人杀害,为什么要对其他的众生施暴、要杀害别人呢?正是因为自己不希望受伤害、被杀害,所以不应该伤害、杀害其他众生。这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自己不希望所拥有的财物被偷、被抢,所以不应该去偷、去抢、去占有别人的财物。

  自己希望拥有幸福的家庭,希望家庭和谐、夫妻和睦相处,所以不应该在外面乱搞男女关系,拈花惹草、红杏出墙。

  自己不喜欢受别人欺骗,希望自己所讲的事情被别人相信,所以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不应当说假话、骗人的话。

  人们都知道吸烟、酗酒、吸毒是不好的,既浪费钱财又损害健康,甚至会危害社群。喝酒能使人丧失理智,醉酒后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出来。远离这些消遣性的麻醉品,常保神智清醒。

  总之,当一个人想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首先要有德行。有了品德、戒行,就不会在言行上做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不会成为违犯性烦恼的奴隶。通过持戒、培育品德,可以去除违犯性的烦恼。

  想要去除困扰性烦恼,就应该修定。定是什么意思呢?定就是内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烦恼、致力于内心平静的意思。

  佛陀曾经教导过许多修定的方法,《清净道论》将之归纳为四十种业处。业处(kammaññhàna),即心工作的地方。所有四十种业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过心专注于单一的目标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为什么让心专注于单一的目标就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呢?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一个人没有工作,他就可能游手好闲,甚至到处惹是生非。如果帮他找一份工作,让他安下心来上班;只要他有工作做了,就不会无所事事、不务正业了。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引导方向,它就会随顺着自己的喜好,追逐欲乐、飘浮不定。让它专注于一个特定的目标,它就能够逐渐平静下来。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佛教是从事心灵工作的,教我们如何引导这颗心,善用这颗心,让它朝着好的方向、善的方向发展。

  在经典中,通常将培育到某种高度的定力称为“禅定”。禅定,即心处于高度专注的状态。一个人若达到禅定的境界,其心能够持续地维持在极度喜悦、快乐、宁静和殊胜的状态一段很长的时间。

  佛教将禅定分为八个层次,包括四种色界禅那和四无色定: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些定境是越往高处越殊胜的。在高级禅定中,即使连喜悦、快乐都消失,内心只处于极度宁静、微妙和殊胜的状态。

  此外,还有一种心虽然专注但层次比较低的定,叫做“近行定”,意思是接近禅那的定。

  在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这些培育定力的方法至今仍然普遍地被教导和实践着。包括许多在家人在内的禅修者依照比库们的教导,都能体验到不同程度的禅定境界,亲自证明佛陀教导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当禅修者在进入禅定的时间内,他的心不会出现任何的烦恼,甚至连杂念都不会生起。其间,困扰性烦恼完全被强大的定力所镇伏。

  想要去除潜伏性烦恼,根除内心的烦恼,就应该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过智慧,才能把烦恼连根拔除。

  这里所说的智慧,并不是指脑瓜转得快,理解能力强,记忆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场、官场、战场、考场能打败对手,青云直上。这些能力只能叫才华或聪明,不是佛教所说的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够彻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间本质的智慧。

  培育定力的方法叫“修止”,培育智慧的方法叫“修观”,即如实观照名色法、观照世间无常、苦、无我的意思。因此,培育定力和智慧的方法合称为“止观”。

  我们需要透过智慧来观照名色法,了解名色法无外乎是由眼、耳、鼻、舌、身、意所构成。眼、耳、鼻、舌、身称为五根,即五种感官,它们构成了这个色身(肉体之身)。意呢,有六种,即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识分别认知六种对象: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和各种现象(法所缘)。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就是自己的身心和这六种对象的互动。

  当我们看到美丽的东西、听到悦耳的声音、吃到好吃的食物等等时,很容易生起贪心,想要追求这些东西。当心接触到不喜欢的对象时,心会排斥、抗拒,很容易生起嗔心。不了解事物的本质,叫做痴。贪嗔痴都是不善心,亦即是烦恼。

  我们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来观照名色法是如何构成的?它们如何运作?在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善心,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不善心?应当如何培育善心,如何避免不善心?

  了解名色法之后,还必须进一步追查造成名色之因、生命之因。有果必有因,生命作为一种结果,也必定有其因。为什么会有生命呢?因为有烦恼,有贪爱、有追求,想要这东西、想要那东西,于是会采取行动,造作善业或不善业。当这些善业或不善业遇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则产生相应的果报。生命以及生命中的不同境遇,就是这些行为的结果。一旦拥有了生命,就执着生命;身心接触到不同的外境,又会产生新的烦恼。于是,烦恼、业与果报三者互为因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如果不致力于斩断这条锁链,中止这种循环,轮回之苦将是了无尽期。

  了知名色与名色之因后,还必须观照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包括身心在内的世间所有现象都不是永恒的,一切都在刹那刹那地生灭变易着,这称为“无常”。万物都在遭受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因为无常、苦,其中根本不可能有一个所谓的“自我”、“灵魂”、“实体”、“本体”存在,这称为“无我”。

  如此透过无常、苦、无我的智慧来观照一切世间,包括自己的身心,他人的身心,无论过去、现在、未来,一切都是无常、苦、无我的。通过观智如此透彻地观照,当他的观智成熟时,即可以断除烦恼、解脱一切苦。

  智慧跟四圣谛息息相关。在经典中,将如实地了知四圣谛称为智慧,而智慧所了知的对象就是四圣谛。

  通过智慧了知名色法属于苦圣谛;了知名色法之因即是集圣谛。观照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为无常、苦、无我的智慧称为观智。亦即是说,观智所观照的对象即是苦圣谛和集圣谛。当禅修者的观智成熟时,即生起超越世间(出世间)的智慧——道智。道智能彻底地断除相应的烦恼,证悟涅槃。涅槃即是灭圣谛,是道智的目标。证悟涅槃的道智即是道圣谛。另外,从道圣谛是导致苦之灭尽的途径来说,也可以把培育戒定慧的过程称为道圣谛。

  当禅修者彻底地断除一切烦恼之后,他即称为“漏尽者”——断尽一切烦恼的人。又可称为“阿拉汉”——值得礼敬、尊重、供养的圣者。

  因此,通过持戒,能去除第一种最粗的违犯性烦恼。通过修定,能去除困扰性烦恼。通过修慧,能去除潜伏性烦恼。所有的烦恼,皆可以通过培育戒、定、慧来解决、断除。

  修学佛教的目标是为了断除烦恼,断除烦恼的方法不外乎戒定慧三学。戒定慧是佛教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行方法,离开了这些,就谈不上所谓的修行了。

  大家想要去除烦恼,也必须培育戒、定、慧。要培育这三件事不会很困难,就要看大家做不做,能不能持之以恒。当然,作为在家人,有家庭、有工作、有社会责任,在这方面的要求自然不可能像出家人那么高。对于出家人,品德的要求须做到持戒清净,足以为大众之师;平静的要求须证得禅那,智慧的要求须修到观智,这些都是专业要求。在家人虽然不能做到很专业,但至少也要达到业余水准吧!

  在一些经典里面,佛陀也会强调在家人要布施、持戒和禅修;也经常提到要拥有信仰、完善戒行,要乐善好施与培育智慧。

  这些教导乍看上去似乎跟戒定慧有点出入,但其实还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只不过是对在家人给予一些更为基础的教导而已:有了信仰,精神生活将更加充实,人生将有更明确的价值观和方向感,更不容易被生活上、事业上或感情上的挫折所击败。在家人拥有钱财,也希望有美好的未来,因此,布施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另外,禅修本身就是修习止与观、培育定与慧,当提及持戒和禅修时,还是在说戒定慧。

  由此可见:佛教是佛陀的教导,是强调智慧、觉悟和实践的教导。佛陀教导我们要了解身心的真相,清楚自己的烦恼,目的就是为了断除烦恼。佛陀为断除烦恼指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这条道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要提升自己的戒行、道德品质,第二要致力于内心的平静,第三是培育智慧,并通过智慧来断除烦恼,根除苦之因。没有了烦恼,就不会有生死轮回,不会再有苦。
1.大三阳肝功能正常携带,50-55%,这部分人相对安全,但仅仅是相对,自然转阴时限超长和自然转移率超小。
2.大三阳肝功能异常肝炎,15%,这部分人很不安全,不给予治疗任其发展,硬化率癌变率逐年递增,10年死亡20-25%,20年后剩不下几个人。
3.小三阳肝功能正常携带,30%,这部分安全程度高于大三阳携带,转阴率在这部分人

Rank: 8Rank: 8

现金
3802 元 
精华
帖子
7024 
注册时间
2009-9-18 
最后登录
2024-1-28 

开心乐园 兔子勋章 旺旺勋章 驴版 帅哥勋章 幸福四叶草 巨蟹座 健康之翼 一米阳光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有钱人 紫衫龙王 我爱索爱 果粉勋章 人中之龙 怦然心动 冰蓝玫瑰

9
发表于 2017-6-15 22:38 |只看该作者
修持法门

  入出息念

  在这里将为大家介绍三种简易可行的修行方法,让我们的心通过专注于特定的目标来培育平静与智慧。

  第一种方法叫入出息念,即通过专注呼吸培育定力的方法。

  当您回到家之后,如果没有其他的杂事,可以抽一个时间段,半个小时、四十五分钟或者一个小时都可以。在这个时间段里,不要看电视,不要开电脑,把手机、电话都关掉,找个安静的地方,例如自己的房间、书房坐下来。找一个舒适的坐垫坐着,垫大约高四指,或者更高一点,把臀部垫高一点,这样的话可以保持身体重心平衡,容易坐得久。然后保持上身正直,不要弯腰、驼背,也不要绷得太直,要自然地平直。

  轻轻地闭上眼睛,然后全身放松,让身体处于轻松、自然、舒服、适合禅修的状态。这个时候,应当暂时放下工作的事务,放下生活的烦扰,放下家庭的琐事,把妄念纷飞的心收回来,不要追忆过去,也不要计划未来,把所有跟禅修无关的东西、外缘都统统放下,决意回到当下,回到这一刻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当身心都处于自然、轻松、舒适的状态之后,再把心念确立在鼻头、人中或嘴唇上方这一带区域,尝试去觉知自己的呼吸。

  不要跟着呼吸进到体内,也不要跟着呼吸出到体外;不要注意呼吸的柔软、细滑、轻盈、流动、热、冷、推动等感觉,也不要用眼睛去“看”呼吸,只是让心觉知进出于鼻端、人中这一带区域的呼吸就行了。

  在觉知呼吸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妄想很多,心仍然没办法平静下来,建议大家这时可以用数息的方法来克服。

  数息的方法是:在吸气的时候,知道入的息;呼气的时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一”;然后,吸气的时候知道入的息,呼气的时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二”……如此默念着数息。

  在数数的时候,可以从五到十之间任选一个数字。例如:选择从一数到八。这样,则在每一次呼吸的末端数:入、出、一;入、出、二;入、出、三;入、出、四;入、出、五;入、出、六;入、出、七;入、出、八。如果想选择在入息的末端数息也可以,即出、入、一;出、入、二……出、入、八。也可以选择数到十。无论如何,在数息的时候,心应该放在呼吸上,数字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方便,不应当把心放在数字上。

  如果这样数息,心还是有妄想的话,就应当下定决心:“让我从一数到八的时候,心不飘走!”用数息的方法来设定一个时间段。假如我们数息从一数到八需要两分钟的话,那么,在这两分钟的时间段里心就不会飘走。如此一个数息来回是两分钟,两个来回就有四分钟,三个来回就有六分钟……用这种方法来逐渐增加我们专注的时间。

  在数息的过程中,一旦发觉心飘走了,被妄想中断了,就应当重来。比如数到六的时候,发觉心飘走了,就不应当再继续数下去,重新回到一!假如仍然继续数下去的话,心将会对数息变得麻木,以后可能养成一边数数一边打妄想的坏习惯,那么数息就不能发挥作用。所以,一旦察觉到在数息的过程中心飘走,就回到一!一定要让自己在从一数到八这段时间内心保持清净无染。

  能够用这样的方法持续地专注呼吸大概十五分钟、二十分钟,乃至半个小时,如果心平静了,妄想也减少了,就可以不用再数息,只是将心安住在鼻头、人中这一带区域持续地觉知呼吸就行。

  觉知呼吸其实是很简单、很单纯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呼吸,呼吸无时无刻都在,只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忽略它的存在而已。要觉知呼吸,无须造作,无须刻意,只须尝试去知道、去关心一直都存在的呼吸就行了。

  这是通过专注呼吸来使内心平静的方法,叫做入出息念。只要能经常学习关注呼吸,你将会发现:你的情绪更容易控制了,你的内心更容易平静了。

  第二节、散播慈爱

  接着再为大家简单地讲一讲散播慈爱的方法。

  什么叫做散播慈爱呢?就是学会祝福他人,祝愿他人开心、快乐。

  在散播慈爱的时候,闭上眼睛,先祝福自己,希望自己开心,希望自己快乐。你可以默念:“愿我快乐、开心!” 同时要用心感受自己真正地开心、真正地快乐。如果感受自己的快乐有点困难,那可以回想自己过去曾经做过的一件令你很开心的事情,例如帮助他人、乐善好施等,然后感受当时的快乐,并把这种快乐维持下去。

  这样做大概几分钟之后,再选一位你很恭敬、很尊重的人作为散播慈爱的对象,例如你的老师、对你有恩的人等,但必须是同性,异性是不适合的。将你的祝福发出去,用心去祝愿这位善人快乐、幸福。你可以默念:“愿这位善人快乐、幸福!愿这位善人快乐、幸福!”同时要用心去感受对方真的很快乐、很幸福!可以将慈爱散播出去后,就这样尽可能持续地维持下去。

  能够对恭敬的人散播慈爱后,可以继续祝福其他恭敬的人,然后祝福你的家人,祝福你的朋友,祝福公司的同事,祝福所有的人,包括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乃至一切有情 。这就是慈爱!

  在散播慈爱的时候,你的心必定是快乐的、喜悦的、平静的、柔软的、宽广的。她可以很有效地消除烦躁、不安、忧愁、怨恨、不满等情绪。要经常地学习散播慈爱,经常地学会祝福他人。当你拥有了慈爱,当慈爱成为你内心的素质之后,你将会发现:不但你的心情改变了,你的性格改变了,连你身边的人、周围的世界也都改变了!

  无论是觉知呼吸,还是散播慈爱都不难做到,大家应该尝试去做。不仅在特定的时间段可以练习,在平时有空时也可以练习。例如回到公司后,如果离上班的时间还早,可以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闭上眼睛,先放松一下身心,接着觉知自己的呼吸……

  还有其他很多种业处,虽然专注的目标有所不同,但方法都大同小异,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三节、正念正知

  在佛教中还有一种很重要、很实用的修行方法——保持正念正知。

  正念——让心稳固地沉入所专注的目标,不散乱、不飘浮。

  正知——对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时刻保持清明、觉醒。

  在巴利藏经中有一部很重要的经文叫《大念处经》。在这部经文中,佛陀曾这种教导:

  “诸比库,比库在行走时,了知:‘我行走。’在站立时,了知:‘我站立。’在坐着时,了知:‘我坐着。’在躺卧时,了知:‘我躺卧。’无论身体处于何种状态,他只是如实地了知。……

  再者,诸比库,比库在前进、返回时保持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时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时保持正知,穿衣持衣时保持正知,食、饮、嚼、尝时保持正知,大、小便利时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着、睡眠、觉醒、说话、沉默时保持正知。”

  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并不需要限定在特定的时间段、特定的地方,以及采用特定的姿势,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每时每刻,只要生起正念,就可以进行这种练习:以正知来做一切事情,对所有的事情只是保持正知。

  在这里,我们以行走为例子来说明保持正念正知的实际操作方法。

  有四种正知:

  1.有益正知(sàtthakasampaja¤¤a)——在想要行走之前,先考虑所去的地方是否有益,选择有益的而行,无益则不去。

  2.适宜正知(sappàyasampaja¤¤a)——在行走之前,先考虑现在前往是否适宜,选择适宜的而行,在不适宜的时间则不去,等待时机合适才去。

  3.行处正知(gocarasampaja¤¤a)——这里的“行处”是指修定所专注的目标,即业处。在选择有益以及适宜的之后,将禅修的业处放在心中的第一位,在行走时持续地觉知它。例如在行走时也保持觉知自己的呼吸,而不是在走路时胡思乱想。

  4.无痴正知(asammohasampaja¤¤a)——在行走时持续地修观,观照只是一堆名色法在行走,并没有所谓的“我在行走”、“有人在行走”等。

  将心放在行走发生的动作本身,就是正念;清楚地了知行走,就是正知。

  当一个人想到要走时,不假思索地动身行走,就是没有正念正知。

  在行走时,保持持续地觉知禅修业处,这是在修止;持续地观照行走的名色法,或观照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这是在修观。

  对于站立、坐着、躺卧、向前看、向旁看等,也同样以此四种正知来理解。

  对于身体的姿势、动作是这样,对于感受、心念也是这样。当你感到快乐时,是否清楚地知道现在生起了快乐的心?当你感到不满时,是否清楚地知道现在生起了不满的心?当你贪恋一种东西时,是否清楚地知道现在生起了贪心?当你对一件东西生气时,是否清楚地知道现在在生气?当你感到紧张时,是否清楚地知道现在很紧张?……

  当一个人沉迷外境时,他的心很可能处于迷惑的状态——追逐外境、患得患失。将心抽离外境,这就是觉醒;当你清楚地觉知自己当下的身心状态时,这就是正念正知。

  例如:当你对一个人的言行感到生气时,那是因为你在意他的言行,此时你的心已经被他的言行套住了。如果你能将心从他的言行中抽离出来,反观自己的心,你将会发现:生气只是将自己的心紧紧地绑在对方的言行上;而且,生气的心也是一样的丑陋,也好不到哪里去。将心抽离外缘,清醒地觉知当下的身心状态,这就是正念正知!

  佛陀在《法句·双品》中说: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

  若以邪恶意,或说或行动,

  由此苦随他,如轮随兽足。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

  若以清净意,或说或行动,

  由此乐随他,如影随于形。”

  一切的行为根源在于心,生命的活动也源于心。唯有先产生了心(动机),才会有身体的行动和语言的表达。也就是说,在身、语、意三业中,意业是最主要的。有了意业的主导作用,才有身业和语业的产生。如果动机邪恶,所做的、所说的也都是恶的、不善的。造作不善业,因缘成熟了就会带来苦的、不善的果报。如果动机纯正,心念清净,所做的、所说的也都是善的、好的。造作善业,因缘成熟了就会带来乐的、善的果报。

  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快乐的、幸福的结果总是与善业、与良好的行为有关;痛苦的、不幸的结果也总是与恶的、不良的行为纠缠在一起。善业与善报相应,恶业与恶报相应,这就是“业果法则”,或者称为“因果律”。业果法则是独立运作的,它不是由所谓的神佛菩萨所操控,也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

  当我们了解和认识了业果法则,就应当遵循这种规律。如果想要有更美好的未来,就不应该造作身语意恶业,应当多作身语意的善业,从而改变未来。也就是说:人生的浮沉、未来的好坏并非由神佛决定,也不能依赖他人。命运只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如何改变未来呢?要先改变自己!想改变自己要从何下手呢?要学会调心!

  正如佛陀在《法句·心品》中说:

  “心轻躁难调,随欲望堕落。

  调伏心很好,调心导快乐。

  心极细难见,随欲望堕落。

  智者保护心,护心导快乐。”

  专注入出息是在调心,散播慈爱是在调心,保持正念正知也是在调心。佛教的所有训练方法归纳为一句话就是调心。

  然而,即使连佛陀都说心是很难调伏的。心极快速地生灭,难以觉察。心就像猴子,躁动不安;心又像野马,狂放不羁。如果放纵它,听之任之,它就会追随着自己的喜好到处飘浮。放任心,人必成为心的奴隶。调伏心,我们才能做心的主人!

  “万事起头难。”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不要担心自己没办法调伏心,因为几乎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修行就是培育良好的品行与心智。培育需要时间,修行需要耐心。调心要慢慢来,不能着急,“欲速则不达”。无论是练习入出息念也好,练习散播慈爱也好,保持正念正知也好,都要慢慢养成习惯。习惯了,心自然就能够得到调伏。经过调伏了的心,能变得敏锐、清醒、明智、平静而且超然!

  智者调伏了心,能够带来至上的快乐!通过调伏心,才能战胜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正如佛陀在《法句·千品》中说:

  “虽在战场上,战胜百万人,

  不如胜自己,实最上胜者!” [6]
1.大三阳肝功能正常携带,50-55%,这部分人相对安全,但仅仅是相对,自然转阴时限超长和自然转移率超小。
2.大三阳肝功能异常肝炎,15%,这部分人很不安全,不给予治疗任其发展,硬化率癌变率逐年递增,10年死亡20-25%,20年后剩不下几个人。
3.小三阳肝功能正常携带,30%,这部分安全程度高于大三阳携带,转阴率在这部分人

Rank: 8Rank: 8

现金
3802 元 
精华
帖子
7024 
注册时间
2009-9-18 
最后登录
2024-1-28 

开心乐园 兔子勋章 旺旺勋章 驴版 帅哥勋章 幸福四叶草 巨蟹座 健康之翼 一米阳光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有钱人 紫衫龙王 我爱索爱 果粉勋章 人中之龙 怦然心动 冰蓝玫瑰

10
发表于 2017-6-15 22:40 |只看该作者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世尊在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根据中国历史所记载,佛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灭,住世七十九年。佛教自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汉地,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了,佛教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一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想要认识佛教,首先要知道:

  什么是“ 佛”?

  佛陀并不是千变万化、有求必应的神,也不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佛陀是一位智慧和德行圆满的觉悟者,是一位教导断除烦恼方法的导师。

  什么是“ 佛法”?

  佛法是佛陀所教导的法,是断除烦恼、灭尽诸苦的方法。后世将这些教导记录成文,即成了佛经。犹如一个病人拿到了药方,唯有去抓药、吃药才能治病;只知道捧着药方读诵却不吃药,疾病一辈子也甭想痊愈。同样的,将经典奉为能免祸降福的灵丹妙药、了生脱死的真言神咒,却不肯依教奉行、依经实践,烦恼永远也不可能被断除!
1.大三阳肝功能正常携带,50-55%,这部分人相对安全,但仅仅是相对,自然转阴时限超长和自然转移率超小。
2.大三阳肝功能异常肝炎,15%,这部分人很不安全,不给予治疗任其发展,硬化率癌变率逐年递增,10年死亡20-25%,20年后剩不下几个人。
3.小三阳肝功能正常携带,30%,这部分安全程度高于大三阳携带,转阴率在这部分人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4-27 02:56 , Processed in 0.01915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