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乙肝病毒携带者维权 雷闯申请公开国家医保目录调整进度,呼吁乙肝药“替诺福 ...
查看: 2477|回复: 14
go

雷闯申请公开国家医保目录调整进度,呼吁乙肝药“替诺福 [复制链接]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29339 元 
精华
134 
帖子
2099 
注册时间
2007-8-6 
最后登录
2018-9-17 

版主勋章 功勋会员 风雨同舟 锄草勋章

1
发表于 2014-11-12 12: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本帖最后由 狗蛋 于 2016-12-15 10:13 编辑

    媒体报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对《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09年版)进行调整。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乙型肝炎的核苷(酸)类药物有5种,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前3种药是二线药物,后2种是一线药物。前4种药物皆已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09年版)》(以下简称国家医保目录)乙类药品。

    替诺福韦(商品名韦瑞德)于2014年在中国上市,每瓶售价1470元左右,乙肝患者每月需服药一瓶。

    我们需要替诺福韦,但是我们需要的是降价的替诺福韦,需要的是纳入医保的替诺福韦。

    希望跟多的战友,行动起来,呼吁乙肝药物降价。有意者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乙肝群体不仅希望拥有平等入学、就业的政策,

还希望能买得起药,不惧疾病,过有尊严的生活。


以下是寄给国家人力资源和和社会保障部的信息公开申请表

内容描述


据媒体报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对《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09年版)进行调整,特申请公开:

一、《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进展情况,及调整结束后对外公布的大致时间

二、若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非调整期,有新药上市,确保新药也有可能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的相关政策性文件或规定




乙肝一线抗病毒药物替诺福韦已在中国上市,乙肝患者目前服用该药每月花费1470元,对我们乙肝群体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特了解相关情况,并呼吁替诺福韦纳入新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




我是雷闯,专职公益成立亿友公益,为战友权益倡导。
请考虑支持雷闯团队,捐款网址http://t.cn/R5DNKNe
下载“亿友”app,手机和战友交流更方便,或在yiyouhome.cn下载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7064 元 
精华
12 
帖子
9399 
注册时间
2007-6-26 
最后登录
2017-11-25 

风雨同舟

2
发表于 2014-11-12 18:48 |只看该作者
进医保,必须的,有谁反对吗?
日行一善(百善孝为先)

Rank: 4

现金
239 元 
精华
帖子
200 
注册时间
2014-11-9 
最后登录
2023-4-30 
3
发表于 2014-11-22 15:13 |只看该作者
由衷地感谢雷闯这么多年来為乙人争取的权力,是一位值得让人敬重的人

Rank: 4

现金
190 元 
精华
帖子
173 
注册时间
2011-8-30 
最后登录
2015-11-23 
4
发表于 2014-11-30 16:24 |只看该作者

Rank: 6Rank: 6

现金
2138 元 
精华
帖子
1606 
注册时间
2011-3-28 
最后登录
2021-2-13 
5
发表于 2014-12-2 17:57 |只看该作者
支持雷闯!

现金
140 元 
精华
帖子
53 
注册时间
2008-10-11 
最后登录
2023-5-11 
6
发表于 2014-12-11 20:58 |只看该作者
支持!
奋斗在武汉光谷~~技术死宅男~~吼吼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7064 元 
精华
12 
帖子
9399 
注册时间
2007-6-26 
最后登录
2017-11-25 

风雨同舟

7
发表于 2014-12-28 19:54 |只看该作者
原卫生部长吐槽:好药不报销 关门批药易腐败
2014-12-28 03:17:08 来源: 人民网(北京)
8858
在第七届健康中国论坛上,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忍不住吐槽,很多吐槽点让人感到意外。

本届“健康论坛”的主题是“医药健康产业融合与新生”,高强理解,所谓融合与新生,就是力求将健康领域中有关的部门、行业、人群、利益、矛盾、观点等等融合在一起,把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融合在一起,难度确实很大。

吐槽医疗投入:国家投那么多钱,怎么老百姓就没感觉

不久前媒体发表一个医改蓝皮书叫《中国医药体制改革报告》,它指出,2009年—2013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累计是30682亿,2014年财政的预算安排的卫生支出10071亿。2003年我刚到卫生部的时候,全国的财政卫生经费只有778亿,11年增长到10000多亿。

但是给人感觉是,政府的投入并没有有效的减轻居民个人的负担。政府的投入钱哪儿去的?有人说是被浪费了,流到了医院、药房、制药企业和医生的手里,人民群众并没有直接的受益。

问题在于政府的投入中,很少用于改革公立医院不合理的创收机制。近几年虽然有的医院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医院收入减少了,但这部分需要弥补的,政府也没有相应的增加补助,而是通过调整医药服务收费标准增加收入而弥补,这种机制怎么能够有效的减轻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呢?

可以想像,在公立医院仍然实行自收自支的创收机制的情况下,如果政府拨款只用于改善医院的基础设施条件和购买大型设备,其结果只能是进一步增强医院的创收能力和水平,很可能进一步加重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

吐槽医院创收:只给你买设备,不给你发工资

对于医务人员和群众的利益融合我们讲了多少年,一直强调公立医院要保持公益性,不要和群众争利,但是收效甚微,关键就在于我们的医院到现在还是一种公里创收的机制。政府对医务人员的工资基本上是一分钱没有的,完全靠医疗服务卖药去挣钱的方式,挣得多发的多、挣得少发的少,这种机制是鼓励医务人员去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导致了医疗费用负担的加重,这种机制始终难以解决。

我们有些部门坚持的原则是办事不养人,我可以给你钱买设备、建房子,但是我们不能保证你工资,你去服务创收发工资,这种机制是把我们的医务人员推到了群众利益的对立面,这是导致医患冲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既伤害了群众利益,也伤害了我们医务人员尊严和白衣战士的形象。

吐槽慢病防控:病人越来越多,只会等病人上门

2003年非典使我们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于是国家投入巨额的资金加强了基本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所以现在应对各种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的能力明显的增强,但我们在预防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老年病、慢性病等方面,能力依然相当的薄弱。

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肾病、肝病等严重疾病仍然在威胁着人民的健康。2006年我在卫生部有一个调查,当年全国到各类医疗机构去就诊的人数是28亿人次,去年超过了60亿人次,这说明我们一些严重疾病的控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过去叫“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说明预防疾病控制的重要性,但是真正把这个正确的健康理念落实到工作中还有非常长的工作要做。

我们现在卫生控制体系预防控制和疾病治疗是分离的,我们的疾病控制人员大多是应付传染病的传播,而对慢性病、常见病的传播是否没有太多有效的手段。我们的医生大多数是坐诊看病,等病人上门,很少深入到社区、家庭去调查、了解疾病的流行趋势。这方面我们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如何实现防治结合,不仅需要卫生系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社会的学术机构、广大媒体以及亿万民众的积极参与,形成一种社会合力,共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吐槽医保报销:越是进口的疗效好药,越不报销

我们的医保机构对于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督非常薄弱,还对居民的健康权益却设置了种种的限制,比方说我们都是参加医保的,大家在看病报销医药费的时候都有一个目录,这个目录内的是可以报销一部分的,但是还有相当多的药品和服务是在目录外的,是全部不报销的。越是贵重的药、越是进口的药物、越是一些疗效好的药,都不报销。

现在问题在于,我们的医保部门只监管报销的费用,对群众自费的费用没有人管。如果我们的公立医院为了创收,就引导老百姓多服用自费的药品和服务,群众的负担怎么会减轻呢?

我不赞成我们的费用报销体系是采取一部分报销、一部分不报销的双轨制,凡是与治病救人有关的费用和服务都应该纳入到报销的范围。

吐槽药物审批:几个人关着门批药,能不腐败嘛!

现在的医药秩序非常混乱,不仅是大家都为了经济利益,都为了利润而争夺市场,更严重的是过去几年我们政府的部门在药品的审批和药价的核定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我们全国也就七八千种药,但是批出来的药号大概18万、19万差不多,一个品种的药有几十个号,而且批出的价格不一样,同样的药品相差十几倍,这就导致了同药多名、同药多价,难免不产生腐败。

药品是一个特殊商品,不同于其他的商品。第一、事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人命关天;第二、患者使用药品是在医生指导下的被动消费,难以主动选择;第三,药价的高低和疗效并非成正比,花钱多未必疗效好。和别的消费不一样,到饭店吃饭,花一千块肯定吃的比花一百块的好,但是吃药花的钱很多,但是疗效不一定好。所以这种特殊性就需要我们的政府和社会对群众的合理用药给予高度的保护,就需要我们的政府对药品实行特殊的政策和监管措施,而不是放任。

监管要价审批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出在审批制度本身,而是出在审批环节的不公开、不透明,只有少数人秘密审批,这不是制度问题,这是操作的问题。

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药品基本都是政府监管,没有放开。前几天一个法国朋友来跟我介绍,他们法国的全部药品都是政府监管,政府核定,但是不是一个部门,有卫生、财政部、经济部、保障部,几个部门联合组织一个药价委员会,联合审批、定期公布,这能出什么腐败问题?

吐槽健康产业:

健康产业盖房子,不是做房地产

健康产业领域广泛,既包括社会办医,也包括养生、养老、健身、文化娱乐等领域,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的健康需求,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并逐步实施,切忌一哄而起,构成浪费。不能是社会自发的谁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应该由当地政府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或者依据健康规划有效的、有步骤的去实施发展问题。


现在各地发展健康产业有一个很明显的动向,就是房地产企业的积极性非常高,我们千万不要把我们健康的一些设施变成房地产的问题。

医疗服务的保障是质量,而质量的保证是人才。可以投资盖很多医院、建很多病房,问题是我们的人才从哪里来。有人说可以从公立医院去招聘人才,这个话不错,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从全国的角度整体考虑,利用社会资本短期内可以盖很多大型的医院或者医疗城,但是培养不出相应的合格的优质的医疗人才,包括我们现在的一些公立医院,靠贷款盲目的扩建、改建也出现了一些优质人才不足的问题,这种情况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
日行一善(百善孝为先)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7064 元 
精华
12 
帖子
9399 
注册时间
2007-6-26 
最后登录
2017-11-25 

风雨同舟

8
发表于 2014-12-28 19:54 |只看该作者

原卫生部长吐槽:好药不报销 关门批药易腐败
日行一善(百善孝为先)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7064 元 
精华
12 
帖子
9399 
注册时间
2007-6-26 
最后登录
2017-11-25 

风雨同舟

9
发表于 2015-1-11 20:05 |只看该作者
顶~~~~~~~~~~~~~~~~刚去人保部部长信箱反映了这个问题。
日行一善(百善孝为先)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7064 元 
精华
12 
帖子
9399 
注册时间
2007-6-26 
最后登录
2017-11-25 

风雨同舟

10
发表于 2015-1-13 18:58 |只看该作者
原卫生部长吐槽:好药不报销 关门批药易腐败
2014-12-28 03:17:08 来源: 人民网(北京)
8858
在第七届健康中国论坛上,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忍不住吐槽,很多吐槽点让人感到意外。

本届“健康论坛”的主题是“医药健康产业融合与新生”,高强理解,所谓融合与新生,就是力求将健康领域中有关的部门、行业、人群、利益、矛盾、观点等等融合在一起,把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融合在一起,难度确实很大。

吐槽医疗投入:国家投那么多钱,怎么老百姓就没感觉

不久前媒体发表一个医改蓝皮书叫《中国医药体制改革报告》,它指出,2009年—2013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累计是30682亿,2014年财政的预算安排的卫生支出10071亿。2003年我刚到卫生部的时候,全国的财政卫生经费只有778亿,11年增长到10000多亿。

但是给人感觉是,政府的投入并没有有效的减轻居民个人的负担。政府的投入钱哪儿去的?有人说是被浪费了,流到了医院、药房、制药企业和医生的手里,人民群众并没有直接的受益。

问题在于政府的投入中,很少用于改革公立医院不合理的创收机制。近几年虽然有的医院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医院收入减少了,但这部分需要弥补的,政府也没有相应的增加补助,而是通过调整医药服务收费标准增加收入而弥补,这种机制怎么能够有效的减轻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呢?

可以想像,在公立医院仍然实行自收自支的创收机制的情况下,如果政府拨款只用于改善医院的基础设施条件和购买大型设备,其结果只能是进一步增强医院的创收能力和水平,很可能进一步加重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

吐槽医院创收:只给你买设备,不给你发工资

对于医务人员和群众的利益融合我们讲了多少年,一直强调公立医院要保持公益性,不要和群众争利,但是收效甚微,关键就在于我们的医院到现在还是一种公里创收的机制。政府对医务人员的工资基本上是一分钱没有的,完全靠医疗服务卖药去挣钱的方式,挣得多发的多、挣得少发的少,这种机制是鼓励医务人员去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导致了医疗费用负担的加重,这种机制始终难以解决。

我们有些部门坚持的原则是办事不养人,我可以给你钱买设备、建房子,但是我们不能保证你工资,你去服务创收发工资,这种机制是把我们的医务人员推到了群众利益的对立面,这是导致医患冲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既伤害了群众利益,也伤害了我们医务人员尊严和白衣战士的形象。

吐槽慢病防控:病人越来越多,只会等病人上门

2003年非典使我们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于是国家投入巨额的资金加强了基本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所以现在应对各种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的能力明显的增强,但我们在预防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老年病、慢性病等方面,能力依然相当的薄弱。

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肾病、肝病等严重疾病仍然在威胁着人民的健康。2006年我在卫生部有一个调查,当年全国到各类医疗机构去就诊的人数是28亿人次,去年超过了60亿人次,这说明我们一些严重疾病的控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过去叫“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说明预防疾病控制的重要性,但是真正把这个正确的健康理念落实到工作中还有非常长的工作要做。

我们现在卫生控制体系预防控制和疾病治疗是分离的,我们的疾病控制人员大多是应付传染病的传播,而对慢性病、常见病的传播是否没有太多有效的手段。我们的医生大多数是坐诊看病,等病人上门,很少深入到社区、家庭去调查、了解疾病的流行趋势。这方面我们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如何实现防治结合,不仅需要卫生系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社会的学术机构、广大媒体以及亿万民众的积极参与,形成一种社会合力,共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吐槽医保报销:越是进口的疗效好药,越不报销

我们的医保机构对于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督非常薄弱,还对居民的健康权益却设置了种种的限制,比方说我们都是参加医保的,大家在看病报销医药费的时候都有一个目录,这个目录内的是可以报销一部分的,但是还有相当多的药品和服务是在目录外的,是全部不报销的。越是贵重的药、越是进口的药物、越是一些疗效好的药,都不报销。

现在问题在于,我们的医保部门只监管报销的费用,对群众自费的费用没有人管。如果我们的公立医院为了创收,就引导老百姓多服用自费的药品和服务,群众的负担怎么会减轻呢?

我不赞成我们的费用报销体系是采取一部分报销、一部分不报销的双轨制,凡是与治病救人有关的费用和服务都应该纳入到报销的范围。

吐槽药物审批:几个人关着门批药,能不腐败嘛!

现在的医药秩序非常混乱,不仅是大家都为了经济利益,都为了利润而争夺市场,更严重的是过去几年我们政府的部门在药品的审批和药价的核定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我们全国也就七八千种药,但是批出来的药号大概18万、19万差不多,一个品种的药有几十个号,而且批出的价格不一样,同样的药品相差十几倍,这就导致了同药多名、同药多价,难免不产生腐败。

药品是一个特殊商品,不同于其他的商品。第一、事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人命关天;第二、患者使用药品是在医生指导下的被动消费,难以主动选择;第三,药价的高低和疗效并非成正比,花钱多未必疗效好。和别的消费不一样,到饭店吃饭,花一千块肯定吃的比花一百块的好,但是吃药花的钱很多,但是疗效不一定好。所以这种特殊性就需要我们的政府和社会对群众的合理用药给予高度的保护,就需要我们的政府对药品实行特殊的政策和监管措施,而不是放任。

监管要价审批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出在审批制度本身,而是出在审批环节的不公开、不透明,只有少数人秘密审批,这不是制度问题,这是操作的问题。

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药品基本都是政府监管,没有放开。前几天一个法国朋友来跟我介绍,他们法国的全部药品都是政府监管,政府核定,但是不是一个部门,有卫生、财政部、经济部、保障部,几个部门联合组织一个药价委员会,联合审批、定期公布,这能出什么腐败问题?

吐槽健康产业:

健康产业盖房子,不是做房地产

健康产业领域广泛,既包括社会办医,也包括养生、养老、健身、文化娱乐等领域,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的健康需求,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并逐步实施,切忌一哄而起,构成浪费。不能是社会自发的谁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应该由当地政府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或者依据健康规划有效的、有步骤的去实施发展问题。


现在各地发展健康产业有一个很明显的动向,就是房地产企业的积极性非常高,我们千万不要把我们健康的一些设施变成房地产的问题。

医疗服务的保障是质量,而质量的保证是人才。可以投资盖很多医院、建很多病房,问题是我们的人才从哪里来。有人说可以从公立医院去招聘人才,这个话不错,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从全国的角度整体考虑,利用社会资本短期内可以盖很多大型的医院或者医疗城,但是培养不出相应的合格的优质的医疗人才,包括我们现在的一些公立医院,靠贷款盲目的扩建、改建也出现了一些优质人才不足的问题,这种情况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
日行一善(百善孝为先)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5-2 05:03 , Processed in 0.016652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