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肝癌,肝移植 和大家探讨下中医药和中药方对晚期肝癌的作用 ...
查看: 1312|回复: 10
go

[晚期肝癌] 和大家探讨下中医药和中药方对晚期肝癌的作用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现金
35 元 
精华
帖子
18 
注册时间
2012-4-1 
最后登录
2012-5-10 
1
发表于 2012-4-2 15: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本帖最后由 yicixin 于 2012-4-4 09:14 编辑

我自己是医生,个人觉得在抗癌中人体免疫机制是关键,中医讲的就是人体的统一,不管头病脚病都要从整体医治。
我父亲昨天刚查出肝癌晚期,
AFP                >60500
CA125         343.3
CA19-9    71.7
肝内多发肿瘤,高度怀疑门静脉癌栓。
我一直在查阅资料,整理传统的中医药方和民间偏方,看看能不能纯粹从中医药入手治疗。

纵观满目的方子不外乎几类:
1、以毒攻毒,这类大都是民间偏方,入药的如蜈蚣等剧毒之物。
2、清毒化淤,这类以正规记载的中医方为多,入药的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白芍等消炎解毒之物。
3、补气补血,这类也以正规中医方为多,入药的如黄芪、当归、丹参、红枣等。
1类伤身极大,2类也一定程度伤身,3类在增强自身体质的同时是否会助长肿瘤的生长?
此三类极难取舍,运用完全得看不同病人的体质、抗力、病情。所以说中医实在难碰到高人阿!


看了5楼的兄弟所言,其实我一直在考虑补和攻之间的关系,这两者不是简单的多少和比例问题,关键还是要从病人的实际出发,因病人的体质和病情而变化,病人虚多即便病重,也只能以补为主;病人体质好而病轻,就可以7分攻3分补。
  老父因肝内多发占位以及肝右叶和腹腔巨大肿块分界不清,并压迫胃、胰腺、右肾、腹腔干和下腔静脉,胃溃疡、胃底静脉曲张、咳嗽不止、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乏力、气促、疲倦、面色苍白(在服用几天红枣、黄芪、当归熬汤后稍稍恢复了些气色),这么虚弱我思前想后一直不敢用攻的药物,除了补,我都只敢对症用点西药,用阿莫西林、兰苏、咳嗽水口服消炎止咳,用螺内酯半片/2次每天和双克半片/每天缓慢利尿保钾。

大家可以探讨下心得或经历

Rank: 5Rank: 5

现金
2800 元 
精华
帖子
393 
注册时间
2006-5-30 
最后登录
2012-6-24 
2
发表于 2012-4-2 17:01 |只看该作者
我支持你选择中医调理,我爱人发现时也有癌栓,当时大夫同我讲只有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了,让我做好心理准备,但通过中医治疗生存了2年,最后却死在西医的手里。中医用药舒缓,考虑整体。西医用药猛烈,如果这次我们一开始就去中医医院住院有可能能回家过年,现在说这些都晚了。
中医有中医的特点,西医有西医的长处,做手术或微波等一些治疗看西医,做介入中医和西医不一样,中医只介入不栓塞,而西医是介入加栓塞。如何选择自己考虑。最后祝你父亲早日康复

Rank: 4

现金
71 元 
精华
帖子
40 
注册时间
2012-3-7 
最后登录
2017-12-7 
3
发表于 2012-4-2 17:53 |只看该作者
我父亲情况类似。。同求

Rank: 4

现金
78 元 
精华
帖子
51 
注册时间
2011-12-13 
最后登录
2012-7-9 
4
发表于 2012-4-3 09:03 |只看该作者
我妈妈介入后中医医院调理,我现在也很纠结,是否调理结束后还是要去找西医

Rank: 4

现金
188 元 
精华
帖子
70 
注册时间
2010-11-8 
最后登录
2012-7-23 
5
发表于 2012-4-3 21:1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罢极之本 于 2012-4-3 21:16 编辑

癌症的治疗,中医的思想一般是在“留人治病”和“治病留人”之间权衡施治,或7分攻3分补,或3分攻7分补,需得高手临证辨别

而问题的关键是你在中国找不到高明中医,现在的学院中医都被西化了,无法辨证论治,只能按西医理论来用中药

所谓的中西结合更是贻笑大方!

这个时候的病人往往是本虚标实,邪气盛而正气虚

攻之太过则伤正,补之太过则助邪

你现在翻书是远水解不了近火,去碰碰运气把看有没有那个医缘,能否遇到一个好中医。

Rank: 4

现金
446 元 
精华
帖子
110 
注册时间
2006-7-21 
最后登录
2015-5-31 
6
发表于 2012-4-3 23:14 |只看该作者
顶下,希望能探讨出好方子。

Rank: 4

现金
188 元 
精华
帖子
70 
注册时间
2010-11-8 
最后登录
2012-7-23 
7
发表于 2012-4-4 00:2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罢极之本 于 2012-4-4 00:28 编辑

附上已故岳美中老先生关于中医分五等的看法,供你参考,希望对你选医救父有所帮助

中医是一门艰深的科学,易学而难精。医生也绝不是泛泛地认得几味药,记得几个方就是中医。《内经》有上工、中工、粗工之分,把医分三等。《周礼*医师章》也依技术的高低、考核的优劣,而决定为工为徒,职位升迁。今天的中医,除了年高者尊为老中医外,多没有什么区别,其实细细一看,可分为五等。

初等医生,叫开处方医生。这种人只会念汤头歌诀、药性歌括四百味、药性赋,于中医学术实际上还是门外汉。平日打听名医好开什么方药,依样葫芦,拿去应诊,看病用药与抄方无异,冀其有效,自不可能。

二等医生,叫用药医生。这种人正式学过中医基本理论,懂得生理病理,理法方药,但是应用不好。一般的病可以治,病情稍一复杂就束手无策。因为所学尚在皮毛,辨证自然不清,全凭自己对症用药,纳呆则麦芽、山楂,头痛则白芷、川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胸五定见,幸中自少。

三等医生,叫辨证医生。这种人正式受过老师教训,学有师承,对于中医学下过一番功夫,比较精通,有点根底,会辨一点证,也能够综合分析,辨证论治。虽然学有渊源,但是经验不够,所以旁人能治的病,他能治,旁人治不好的病,他也治不好,现在所谓好医生,大致属于这类。

四等医生,叫入细医生,这种人学验俱富,最为可贵。能够纯熟地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遇着复杂的病,不论头绪多么繁杂,病情多么凶险,一经他手,辨证如理乱丝,轻拢慢渐得丝头,用药如解死结。徐引缓导切中癥结,别人治不好的病,他能治好许多,一方一药之投,看似平淡,而渐入佳境,在从容和缓之中,即愈大症。这种医生内里藴藏了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堪称名医。

最上等医生,旁人治不了的病一到他手,往往著手回春。辨证分析,准确细微,论治方药,贴切对病。可惜这种医林妙手,今天所见甚少。

明了了医有五等,习医者学有方向,万不可浅尝辄止。一边投师访友,从人学;一边钻研典籍,从书学;一边勤于辨证,从病学,日积月累,循环渐进,要敢于反躬自省,要臻于致美,终可成为四、五等医生。只有艺精,才能活人。愿为天下为医者共勉之。

Rank: 3Rank: 3

现金
35 元 
精华
帖子
18 
注册时间
2012-4-1 
最后登录
2012-5-10 
8
发表于 2012-4-4 08:56 |只看该作者
难阿,寻得好中医太难!
我一直都是相信中医文化的,但周围人说某某中医好,我往往却不信。
只因为见过太多捧起来的所谓名中医。
与其信他们,我还不如自己翻看被实践证明的中药方,看看能不能有所收获。

Rank: 3Rank: 3

现金
35 元 
精华
帖子
18 
注册时间
2012-4-1 
最后登录
2012-5-10 
9
发表于 2012-4-4 09:11 |只看该作者
罢极之本 发表于 2012-4-3 21:13
癌症的治疗,中医的思想一般是在“留人治病”和“治病留人”之间权衡施治,或7分攻3分补,或3分攻7分补,需 ...

兄之所言实在同我所思。

我一直在考虑补和攻之间的关系,这两者不是简单的多少和比例问题,关键还是要从病人的实际出发,因病人的体质和病情而变化,病人虚多即便病重,也只能以补为主;病人体质好而病轻,就可以7分攻3分补。
老父因肝内多发占位以及肝右叶和腹腔巨大肿块分界不清,并压迫胃、胰腺、右肾、腹腔干和下腔静脉,胃溃疡、胃底静脉曲张、咳嗽不止、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乏力、气促、疲倦、面色苍白(在服用几天红枣、黄芪、当归熬汤后稍稍恢复了些气色),这么虚弱我思前想后一直不敢用攻的药物,除了补,我都只敢对症用点西药,用阿莫西林、兰苏、咳嗽水口服消炎止咳,用螺内酯半片/2次每天和双克半片/每天缓慢利尿保钾。
不知道兄能否助我。

Rank: 4

现金
188 元 
精华
帖子
70 
注册时间
2010-11-8 
最后登录
2012-7-23 
10
发表于 2012-4-4 15:4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罢极之本 于 2012-4-4 15:49 编辑

回复 yicixin 的帖子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晚期癌症中医最大的考虑是护其“胃气”并固住“元气”不脱

留得一分胃气就有一分生机,然后全程相机治疗,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抽丝剥茧,见招拆招

所以建议你还是找到一个好中医并且也要接受正确而不过度的西医治疗,祝好运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9-22 22:21 , Processed in 0.01472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