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乙肝科普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爱 三名“80”后女性的公益人生 ...
查看: 700|回复: 0
go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爱 三名“80”后女性的公益人生 [复制链接]

Rank: 4

现金
755 元 
精华
帖子
122 
注册时间
2011-11-28 
最后登录
2017-11-21 
1
发表于 2012-3-13 15: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像许多“80”后女生一样,她们爱打扮,爱潮流,没事的时候喜欢“宅”在家里上网看电影。但在做公益的时候,她们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认真和坚强。对于别人来说,公益也许是捐出物资和钱财,但是她们捐的,是自己的青春,甚至可能是一生。



  防艾公益人:



  一双筷子就可以带去温暖



  3月4日,记者来到南宁青少年健康服务中心,找到在这里做项目助理的熊淑娴。“我再过几个月才大学毕业。”她告诉记者,虽然还没毕业,但她在防艾公益领域里已经是个“老员工”了。



  熊淑娴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捐献造血干细胞。2008年,考入广西民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后,为了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她加入了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这是一个宣传生殖健康和防艾知识的公益组织,从那时起,她就开始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接触。2010年,熊淑娴加入了国际人口服务组织,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了更多的交流。



  谈起第一次见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熊淑娴仍记忆犹新。有一次她与一名志愿者去吃火锅,遇到了另一批志愿者,大家就“拼桌”吃饭。她听说一块吃饭的志愿者中间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便一直偷偷观察,却没发现哪个人像宣传图片里介绍的那样,“皮肤溃烂”“骨瘦如柴”。后来有个人说牙疼出去买药,熊淑娴趁机悄悄问自己的同伴:“不是说有感染者吗?我怎么没发现?”同伴指了指出去买药的那名志愿者,她心里“咯噔”了一下。但学到的知识告诉她,一起吃饭并不会带来风险。从这一刻,她真正学着用心去与感染者交流。



  最让熊淑娴记忆深刻的,是一双筷子的故事。



  2009年5月,在一次培训过后,志愿者们相邀一起去北海游玩,其中也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下车,饥肠辘辘的一群人直奔饭馆,点了一桌子的饭菜。先上来的是一碟老友炒粉,一名感染者兴奋地拿起筷子夹了一条尝味道,然后皱着眉头说:“真难吃!”另一名感染者尝过后也同样表示不好吃。身为南宁姑娘,熊淑娴认为自己是最有“发言权”的,便顺手拿起那双筷子,夹起粉往嘴里一塞,边吃边说:“嗯,我说的吧,在北海的老友粉肯定没有南宁的味道!”突然间,周围的人都沉默了,熊淑娴这才意识到,手上的筷子,刚才他们用过。熊淑娴说,在那一刻,她没意识到自己和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那次旅行大家玩得很开心,熊淑娴很明显地感觉到,原先与艾滋病感染者之间隔着的一层“膜”,在那之后开始消融,大家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只要尊重他们,就能让他们感到温暖,为什么不呢?”



  “我从小就是个热心的人,”熊淑娴在谈起自己为什么步入公益领域的时候这样说道,“我只是觉得,自己做一点小事,就可以给社会带来一点好的影响,这让我很开心。”



  “翡翠丝带”女孩:



  公益是一种生活方式



  她叫张雯,同样是一名“80后”。3月5日,记者抵达她创办的“广西翡翠丝带工作室”。工作室的正式员工只有2名,而在2010年1月另一名女孩还未加入以前,张雯已经独自为反乙肝歧视工作奋斗了两年。



  反乙肝歧视“女斗士”带着25米绸布跨越9省市的“翡翠丝带”女孩南宁市领取食品从业健康证的第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南宁第一起乙肝就业反歧视案代理人……套在她头上的光环很多,让记者不禁怀疑,眼前这个瘦弱的女孩,真的能扛得起这样的重担吗?



  “我觉得做公益很开心啊,这是最适合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张雯的举手投足间,都显示出她的快乐和自信。



  10多年前,张雯大学体检时被查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从那以后,她和班上其余两个“同类”被同学“孤立”起来没人愿意和她们一起吃饭,就连全班的聚会也不邀请她们参加。别人的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于张雯来说,只有两个字孤独。



  2008年元旦,张雯参加了一次公益培训,让她发现原来公益也可以当成事业来做。从那之后,张雯便开始成为一名反乙肝歧视志愿者。由于广西当时没有相关的公益组织,张雯几乎是“一个人在战斗”。2009年,张雯得到一家机构的资助,创办了现在的这间工作室。如今,“广西翡翠丝带工作室”已经有10多名志愿者,分别来自法律医学心理等领域,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提供相关服务。张雯还建了一个QQ群,有400多名乙肝病毒携带者在里面相互交流,其中有一对男女在QQ群里相识相爱,还在去年底结了婚。



  在很多人看来,把公益当成事业来做并不轻松。活动资金活动策划组织人力……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张雯乐此不疲,“我觉得我这一生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现在没有什么事情是困难的,如果有,我也会把它当成一份礼物,去享受每一天”。



  大学生志愿者:



  收获的温暖比付出更多



  小孙在广西师范大学就读行政管理专业,个子小小的她,被大家称为“小不点”。2009年末,她在校园里第一次接触到了“家工作营”,一个专门关爱麻风病康复者和山区儿童等群体的志愿团体。2010年寒假,小不点成为了“家工作营”的志愿者。如今,在广西南丹海南省琼中市和东方市的康复村都留下过她的足迹。



  给“小不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海南省琼中市的石龙康复村。这个村子住着27位麻风病康复老人,大部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残疾。作为志愿者,有时要和老人们同吃同睡,帮老人洗脚按摩。看到老人们扭曲的面部和伤残的肢体,“小不点”首先要克服的是心理的不适和恐惧。



  由于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偏见中,有些康复老人性格十分敏感,要取得他们的信任并不容易。



  “有一个老爷爷性格比较孤僻,和康复村的其他村民相处也时常闹矛盾。一开始,我们帮他打扫卫生的时候他总是阻拦。还有一次,我和另一个志愿者上山帮他拾回来的柴,全被他扔了出去,他说不需要我们的帮助。”这些是在家和学校都被呵护着的“小不点”不曾预料和经历的。但聪明的“小不点”很快就想出了办法她拉着老爷爷聊一些海南的事情,请他教她一些土话,其他同学则“趁其不备”帮他做好家务,“我们用行动表明,是真心希望可以帮助他。”过了三四天,老爷爷从心里终于接受了志愿者们。他们快要离开的时候,老爷爷偷偷杀了自己养的两只鸡招待大家吃晚饭,这对老人来说是很珍贵的东西,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舍得吃。



  如今,“小不点”也即将大学毕业了。“我在参加志愿活动的过程中,收获的温暖比付出的更多。”“小不点”告诉记者:“以后就算不加入志愿者团体,我也会再回到麻风村里看望那些可爱的老人。”



  作者:吴欣 何然然

北京益仁平中心,法律咨询热线010-51917982,0371-67956079或0755-86097450反歧视邮箱:[email protected],就业反歧视维权手册:http://www.hbvhbv.name/files/Guide2009v7.doc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5-5 19:10 , Processed in 0.01330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