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明了 发表于 2011-10-20 15:19
大旺,
有空帮我看看!
http://www.hbvhbv.com/forum/thread-1066879-32-1.html
不是上升.请看老王分析.
表面抗原篇
我先来讲一个故事,这事要从06-08年说起,2006年,我院母婴传播阻断专家张平教授提出一个申请,要求对新婚的夫妇由政府出资进行两对半的筛查,目的是对HBsAg一方或双方阳性的夫妻在怀孕前进行医学干预,此举可以使得母(父)婴传播的阻断失败率再降低大约4个百分点,此建议很快得到市政府的支持,于2006年7月正式启动,鼓励那些在筛查中发现HBsAg阳性的夫妻们来传染病院进行进一步的复检。
到了2008年末,我在统计数据时偶然发现了一个规律,DNA高载量阳性血样的HBsAg(光化学法)比DNA低载量阳性血样的HBsAg低,DNA低载量阳性血样的HBsAg要比DNA阴性血样的HbsAg低。 我大致分成三组,HBV-DNA载量超过6次方以上的表面抗原平均值不到1500,HBV-DNA载量6次方以下的表面抗原均值大约3000,而DNA阴性的表面抗原均值在4000左右,由于当时因为样本数并不很大,总数刚刚超过1000例,DNA低载量阳性血样只有120多例,不敢轻易做出“随着DNA下降,表面抗原会有所递增”这一违背常理的结论,于是就将自己的发现诚恳的请教分子病毒学专家,而我的道德回答基本上是两种,一种是“我们没有对该现象做过系统观察,没有发言权,希望你增加样本量继续观察”并附加一些鼓励性语言。另一种回答是:“我仅代表我个人的推测,当DNA被抑制后,不依赖cccDNA复制的表面抗原获得相对多的复制资源”,看来我别无他法,只能勉强接受这一似是而非的解释了。 到了2009年8月,我已经获得三年的接近2000例资料,但得到的结果仍然和以前相差不大,因此我更加坚信我真的有了新的发现,尽管当时我不能给予这个新发现合理的解释,于是我在“肝胆相照”论坛上仅仅做些透露之后,这个问题就先被搁置起来。
2010年我在另外一项科研中,有一环节要对血样进行稀释,当我把高载量DNA阳性血样稀释10倍前后进行对比后大吃一惊,因为稀释后的血样表面抗原竟然比稀释前更高,这简直是违背常理,通常应该被认定是实验操作错误所致,于是我马上另选血样进行双倍量的重复试验,结果是8份血清无一例外全都是稀释后HBsAg升高,于是我马上再进行后续的梯度稀释试验,这下更棒了,一条类似“库兹涅茨曲线”的稀释试验结果出现了,就这样被搁置两年的“表面抗原之谜”竟然被意外的破解了。
读到这里,有的读者会疑惑我为什么会这么高兴,我来解释一下我发现了什么宝贝,我发现了常规检验仪器的一个重大缺陷,也就是用目前某些检测手段(如光电法),表面抗原浓度超过到一定限度后,检测读数却在偏离甚至递减,用数学表达词语说存在“伪值”,从以上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HBsAg实际值在5000以下时,检验读数将是精准的;当HBsAg实际值在5000至20000之间时,检验读数呈同向钝性偏离;当HBsAg实际值超过20000后,检验读数呈逆向递减。 经过对近3000份血清的调查分析,发现在自然状态下,HBsAg阳性者HBV-DNA大致按照以下比例分布,其中HBV-DNA及E抗原双阴性者约占54%,而HBV-DNA强阳性者(5次方以上)约占31%,介于前两者之间的HBV-DNA弱阳性者或者虽然HBV-DNA阴性但E抗原阳性者,两者之和约占15%。由于后者其稳定性较差以及所占比例最小,故本人决定优先对前两者表面抗原载量进行分布调查。通过检验发现,HBV-DNA及E抗原双阴性者与HBV-DNA强阳性者其表面抗原载量的分布差异十分明显,由此解释了经过抗病毒治疗后表面抗原为什么会出现“升高”这种怪现象,这也将意味着经典的“核苷抗病毒对表面抗原无效”的论点有就此被颠覆。接下来为了完善这一新发现我又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得到以下提示:
65.HBV-DNA强阳性者与HBV-DNA与HBeAg双阴性者,其S抗原载量存在显著差异,阳性者较阴性者S抗原载量高10-40倍,中位值是30万左右。 66. HBV-DNA强阳性者之HBsAg很少低于3万,而HBV-DNA与HBeAg双阴性者之HBsAg很少高于15万。 67. HBV-DNA与HBeAg双阴性者其S抗在自然状态下衰减速度平均约为每年30-40%,核苷治疗者其表面抗原衰减有所加速。 68.与HBV-DNA和HBeAg衰减先速后缓相反,表面抗原衰减的趋势则是先缓后速,到2000-3000阈值后会加速衰减,从1500衰减到阴转约需2-3年,从500衰减到阴转约需1-2年,从150衰减到阴转约需半年左右。 69.核苷抗病毒治疗越到后期,S抗原检测越重要,其意义超过E抗体。 70.把拉米夫定应用于HBV-DNA阴性的携带者并使之表面抗原加速阴转,仅仅是时间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