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时报 》( 2011年03月08日 第 14 版) 2月26日,在“新策略、新希望—2011乙肝微论坛”上,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以下简称肝基会)杨希忠常务副理事长说,慢性乙肝患者教育项目“希望家园”开展已4年,服务患者超过10万,已成为全球惠及慢性乙肝患者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患者教育项目之一。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任红教授指出,我国首部《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5年来,大多数肝病专科医生已经认识到,治疗慢性乙肝关键在于抗病毒。对于治疗目标,他们也逐渐形成了共识,例如我国六成慢性乙肝患者e抗原呈阳性,即通常所说的“大三阳”,这部分患者现实而满意的治疗目标应该是“双达标”,不仅要让病毒DNA阴转,还要实现e抗原转换,即e抗原消失、e抗体出现,而患者一旦实现“双达标”,再坚持治疗一段时间有望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停药。要实现上述目标,好药固然是一个方面,比如2010年版《指南》中新增的抗病毒药物替比夫定在“双达标”方面就有较好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要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强调‘优化治疗’是新版《指南》最大的亮点之一。”任红教授解释道。“这就好比春节开车回家,最好有一部性能稳定的好车,更重要的是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抗病毒药物就是车,优化治疗策略就是一条正确回家之路。”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感染科主任万谟彬教授强调,乙肝优化治疗具体到口服药,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清晰的“路线图”,“路线图”上,目前公认最重要的时间点是服药第24周。如果24周时,病毒DNA检测不到,可预测患者远期疗效好,可以坚持原方案;如果病毒DNA仍可检测到,则需要调整治疗。 “新的策略给患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坚持随访,即按医生要求定期来医院复查。”万谟彬教授说,“有随访,治疗就像配备了GPS的车,医生和患者都能心中有数;没有随访,就像一条道走到黑,疗效、安全都没有保证。”然而,让乙肝患者坚持随访却并不容易。肝基会杨希忠常务副理事长指出,乙肝患者是个特殊群体,总体年龄较低,正在社会上打拼,工作忙,流动性强,很多人不重视随访;另一方面他们缺乏正确的慢性乙肝防治知识,社会的歧视又使患者教育工作举步维艰。 “患者教育应该以患者为本,乙肝教育更是如此。”杨希忠常务副理事长说,为此,自2007年开始,在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的支持下,肝基会开展了“希望家园”的项目,截至今年2月底,项目已经为超过10万名乙肝患者提供了服务,这一规模在全球针对慢性乙肝的患者教育项目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董南) |